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

2、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3、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NO.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一)元谋人

1、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2、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

3、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相关的知识。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使用打制石器。

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过着群居生活。

3、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

(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作业布置:积累本课的知识点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

2、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NO.2

一、导入新课

二、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建议教师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

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建议教师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教师在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画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②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教师简单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

2、黄帝——“人文始祖”。传说中黄帝的贡献。指明这些贡献其实是广大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创造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集体的智慧。

2、尧舜禹及"禅让"。

让学生查找材料,讲述有关尧舜禹的故事,从而理解什么叫做"禅让";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度。

夏朝的建立:禹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思考题: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比较,想想为什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居民生活的时期是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教师知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课。作业布置:积累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及以古鉴今的学科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教学时数:1课时

NO.3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题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和了解黄帝的欲望。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2页“正文”和13页“阅读文字”,观看地图册第5页的《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

2、要求学生解答:“涿鹿之战是怎么一回事?”(分解为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

三、黄帝——人文初祖

1、指导学生阅读13—14页,讨论回答:

2、组织学生“动脑筋”(14页):你对上述神话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科学?

3、指导阅读13页“文献资料栏·孙中山语录”,理解其语义。观看“黄帝的发明贡献”插图,讨论回答:“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平蚩尤,多发明)

4、组织学生读“自由阅读卡”(第16页),联系前面学过的神话传说,开展15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尧舜禹的“禅让”

1、指导阅读14—15页的“正文”和“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A.学生据第14页“动脑筋”讨论: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B.尧舜禹的“禅让”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办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什么样的人才会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C.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时期?(禹时期)为什么这样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已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五、巩固小结

作业布置:做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

.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