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细胞衰老得分子生物学机制衰老就是机体退化时功能下降及生理紊乱得综合表现、衰老与机体得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得关系,就是当前生物医学界研究得热门话题。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细胞衰老就是指细胞生理功能得衰减。衰老在组织细胞水平上表现为DNA、蛋白质、脂类及细胞器等得损伤与有害物质积累。本篇文章对衰老得分子水平研究进行综述、

一、细胞衰老相关假说

随着衰老研究得发展,学者们提出了越来越多得有关衰老机制得学说:端粒假说,氧自由基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DNA损伤修复学说、细胞凋亡学说、分子交联学说、失衡中毒学说以及生物膜损伤学说等。【1】

二、细胞衰老相关信号通路

目前研究最多得与细胞衰老相关得信号通路有p53—p21—pR b【2】与p16—pRb通路,【3】SIRT1通路,胰岛素/IGF-1通路,mTOR 通路等。与细胞衰老相关得分子参与这些信号通路进行细胞衰老得调控、

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

人类衰老相关基因大多就是抑癌基因、原癌基因或静止期细胞表达得基因。诸如P16、P21、P53、P33、PTEN、Rb,ras、raf、c-jun、c-fos、myc、bcl—2、cyclinDl等基因。人类“长寿基因”与“衰老基因”相比模式更为复杂,且绝非一种基因在起作用,

可能就是一个基因群。犹如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凋亡与抗凋亡基因,一正一负、既联系又制约,调控衰老得进程、【4】

四、细胞衰老相关RNA

IncRNA参与细胞衰老调控得机制包括:参与细胞周期得调控、调控端粒长度、参与表观遗传学调控。同时,IncRNA还参与了衰老相关重要信号通路得调控,如p53/p21,与许多衰老相关重大疾病密切相关、【5】

MicroRNA(miRNA)就是一类在基因转录后水平发挥重要调控功能得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近年来随着研究得深入,发现miRNA可以通过调控衰老信号通路中得蛋白,调节端粒酶逆转录酶得活性从而调节端粒酶得活性与端粒长度,调节活性氧自由基得生成以及调节线粒体得氧化损伤等多种途径来调控细胞衰老得过程。【6】

五、衰老有关因子

1、p21就是细胞周期抑制因子,活化得p53转录激活p21表达,就是引发细胞衰老得重要分子通路;p21就是p53肿瘤抑制作用中得主要决定因子,在肿瘤中得表达降低。p21缺失不会促进肿瘤形成、【7】

2、CKI分为两类:一类为INK4即pl6家族。包括p15、pl6、pl8 与pl9,这些蛋白均含有独特得4级锚蛋白结构(ankyrin),能特异性地抑制cyiclnD-CDK4/6—RB得磷酸化过程;另一类为CI P/KIP即p21家族,包括p21、p27与p57,对CDK有广泛抑制作用。cyclin过表达或CKI失活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使细胞持续性增

殖向恶变发展、【8】

3、BRCAI(DNA损伤修复因子/肿瘤抑制因子)功能缺陷导致DN A损伤以及基因组不稳定, 并由此激活ATM/CHK2/p53( DNA损伤修复反应途径)通路 ,进而触发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细胞老化,加速生物个体衰老。【9】

六、自噬与细胞衰老

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细胞衰老就是指细胞生理功能得衰减。衰老在在组织细胞水平上表现为DNA、蛋白质、脂类及细胞器等得损伤与有害物质积累、自噬通过降解受损蛋白及细胞器等结构调节衰老、细胞衰老参与调控多种衰老相关疾病,如肿瘤、纤维化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等。【10】

参考文献:

【1】G ruber H, Schailble R, Ridqway ID,ct al、Telomere-independent aging in the longest-livednon-colonial animal,Arcticaislandica[J]。

Exp Gerontol,2014,51;38—45。

【2】B eausejour C M, KrtolicaA, Galimi F, et al.R eversalof human cellular senescence: roles ofthe p53 and p16pathways[J].ENBO J,2009,22(12);4212-4222、

【3】Sherr CJ, MccormickF。 The Rb andp53 pathway in cancer[J]. Cancer Cell,2011,2(2);103-11

2.

【4】马文丽,德伟主编;张鹏霞,李存保,万福生,刘新光副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12,第299页【5】杨德英,IncRNA在细胞衰老中得作用

【6】邱雯莉,MicroRNA在衰老调控中得研究进展

【7】司晓宇,昆明理工大学,p21功能缺失在端粒DNA损伤所致细胞衰老与肿瘤发生中得作用研究

【8】胡作为,p16基因与细胞衰老关系得研究进展

【9】曹流, DNA损伤修复反应得阴阳平衡与细胞稳态在衰老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得作用

【10】唐珍,自噬对衰老得调节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得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2020年10月整理).pdf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 绪论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 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 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 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 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 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 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第一节染色体 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 (1)组蛋白:H1、H2A、H2B、H3、H4 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

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 二、染色质 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 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 异染色质(着色深) 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 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 子H1组成。八聚体在中央,DNA分子盘绕在外,由此形成核心颗粒。,H1结合在核心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如搭扣将绕在八聚体外DNA链固定,核心颗粒之间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

分子生物学问题汇总

Section A 细胞与大分子 简述复杂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Section C 核酸的性质 1.DNA的超螺旋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A 发生在闭环双链DNA分子上 B DNA双链轴线高卷曲,与简单的环状相比,连接数发生变化 C 当DNA扭曲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同时,DNA变得紧绷,为正超螺旋,反之变得松弛为负超螺旋。自然界几乎所有DNA分子超螺旋都为负的,因为能量最低。 2.简述核酸的性质。 A 核酸的稳定性:由于核酸中碱基对的疏水效应以及电荷偶极作用而趋于稳定 B 酸效应:在强酸和高温条件下,核酸完全水解,而在稀酸条件下,DNA的核苷键被选择性地断裂生成脱嘌呤核酸 C 碱效应:当PH超出生理范围时(7-8),碱基的互变异构态发生变化 D 化学变性:一些化学物质如尿素,甲酰胺能破坏DNA和RNA二级结构中的 而使核酸变性。 E 粘性:DNA的粘性是由其形态决定的,DNA分子细长,称为高轴比,可被机械力和超声波剪切而粘性下降。 F 浮力密度:1.7g/cm^3,因此可利用高浓度分子质量的盐溶液进行纯化和分析 G 紫外线吸收:核酸中的芳香族碱基在269nm 处有最大光吸收 H 减色性,热变性,复性。 思考题:提取细菌的质粒依据是核酸的哪些性质? 质粒是抗性基因,,在基因组或者质粒DNA中用碱提取法。 Sectio C 课前提问 1.在1.5mL的离心管中有500μL,取出10 μL稀释至1000 μL后进行检测,测得A260=0.15。 问(1):试管中的DNA浓度是多少? 问(2):如果测得A280=0.078, .A260/A280=?说明什么问题? (1)稀释前的浓度:0.15/20=0.0075 稀释后的浓度:0.0075/100=0.75ug/ml (2)0.15/0.078=1.92〉1.8,说明DNA中混有RNA样品。 2.解释以下两幅图

细胞衰老论文

细胞衰老概括 【引言】人体衰老的实质即为细胞衰老,当前科学家无不探究着生命的奇迹意欲找出防止细胞衰老而延缓生命的方式,然而细胞衰老一方面对人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领一方面又不为人们所接受。 【The advantage of cell senescence】 1.细胞衰老可抑制肝脏纤维化 人类繁殖后期(post—reproductive)的生命通常与衰退、能力丧失联系在一起,细胞中称为衰老(senescence)的状态,即细胞衰老与此相似。然而近期来自美国冷泉港实验室、霍德华休斯医学院、巴西圣保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类特殊的衰老肝脏细胞能调控活体小鼠中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抑制纤维化(fibrosis)——这是肝脏遇到急剧伤害的时候作出的自然反应。 这一惊人的发现是由这一研究团队去年将肝脏细胞衰老与抵抗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器官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技术获得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22日的《细胞》(Cell)『1』杂志上。 这项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细胞衰老在非癌症性病理中的特殊作用,CSHL研究小组认为这有助于针对一些严重肝脏疾病的前体,譬如肝硬化提出新的治疗方法——肝硬化是美国第12种最常见的致死疾病。 在2003年Scott W.Lowe博士等人就发现细胞衰老机制会让癌细胞停止生长,并且他们成功的让癌细胞在进行治疗后处于无法复制的细胞衰老阶段,并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在那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进一步找出了这个使细胞停止生长的分子机制,即细胞衰老是由于一些特殊的染色体区域被紧密的包裹在异染色质内所致。研究人员将这些新发现的区域命名为“衰老相关异染色质基因座”(senescence—associated heterochromatic foci,SAHF)。 去年研究小组又发现诱导衰老的细胞衰老能够有效预防自发性癌症。衰老细胞有异常染色体,上面携带机能不良的端粒和较短的末端,在肿瘤抑制子p53缺失时促进肿瘤发生,可能与老年人癌症高发性有关。研究人员认为衰老途径的活化,足够抑制原发性肿瘤,说明通过阻止细胞增殖,p53介导的衰老是抑制衰老细胞形成肿瘤的一个重要机制。 而近期Lowe研究小组的有关肝脏疾病的相关衰老研究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哪些伤害对于肝脏组织而言是急性,哪些则是慢性,这种对照性的实验有助于发现衰老是如何帮助抑制损伤的,以及衰老过程是如何和何时被肝脏受到的慢性伤害“打垮”的。 在针对第一项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小鼠肝脏施用一种毒素——急性伤害,发现了与之前实验的一致的结果:在细胞纤维化增多之后,出现肝细胞死亡(纤维化是小鼠,人类中都存在的应对组织损伤的一种天然反应)。之后的研究就越来越有趣了,Low e博士说,“我们观测到肝脏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出现增殖激增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细胞为了避免更多纤维化反应,最终走向衰老,从肝脏中清除了出去。”

细胞分子生物学

细鳞斜颌鲴种群的遗传分化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研究 武震M100102115水生生物学 摘要: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属鲤形目,鲤科,鲴亚科,鲴属。俗称:沙姑子、黄片。我们将以中国各水系细鳞斜颌鲴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标记为线索,研究细鳞斜颌鲴种群的遗传分化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特征,探讨相互间的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关系,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细鳞斜颌鲴资源奠定基础。 关键字:细鳞斜颌鲴,线粒体D-loop标记,微卫星标记,遗传分化, 亲缘关系, 系统进化 1.研究背景 细鳞斜颌鲴属中下层鱼类,平时喜生活于江河干支流水域,到了产卵季节,有一定的短距离洄游现象,上溯至适合条件的产卵场进行集群产卵。产后,亲鱼分散游动,离开产卵场,至秋季有一部分群体进入干流附属的湖泊或支流中进行索饵、育肥,冬季则又返回干流水深的潭穴中越冬。细鳞斜颌鲴的食性很杂,自全长2厘米以上的夏花鱼种开始,除摄食少量浮游生物外,主要是腐屑、底泥以及底生硅藻和摇蚊幼虫等底生生物。它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均以腐殖质有机碎屑、腐泥及着生藻类为主要食物。其生长在头两年速度较快,2龄鱼的平均体重可达479克。细鳞斜颌鲴通常2冬龄性成熟,生殖季节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为4―6月。成熟雌鱼的体重变化在415―1100克以上。平均每千克体重的鱼怀卵量为20万粒左右。产粘性卵,呈浅黄色。产出时卵径为0.8―1.2毫米。雄鱼在生殖季节,有珠星出现。广泛存在于东部各水系之中。故各水系之间的种群长期存在地理隔离,基因交流困难,是一个良好的进化生态学研究材料。国内对此鱼的研究也不多,且多为形态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其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有助于了解该种的资源状况,同时能够为生态学相关理论提供依据。 2.方法 2.1采样 分别采钱塘江,长江,珠江水系细鳞斜颌鲴,每条水系定5—7个点,如钱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Tm(熔链温度):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 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1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复制型转座: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和转位的仅为原转座子的拷贝。 非复制型转座: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 第三章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1、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知识点汇总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知识点汇总 Experiment1细胞有丝分裂 间期:有明显的细胞核,染色质分布较均均,由于染色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故细胞核的染色比细胞质深。核中可见1~3个染色较浅的呈球状的核仁 前期:细胞核膨大,染色质逐渐螺旋化为丝状的染色丝,其后染色丝进一步缩短变粗,形成一定形态和书目的染色体(这时候的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但在光镜下一般不易看清),核膜、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中的成对染色单体逐渐分开(但着丝粒仍未分离)全部染色体(2n=16)移向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在赤道板到两面有许多纺锤丝连接细胞两极和染色体的着丝点,成为纺锤体,但不易观察到,此时染色体形态最典型 后期:着丝粒纵裂为二。这是,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已完全分开,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形成了数目相等的两组染色体(这是所观察到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增加1倍,是由于S期内DNA含量倍增的结果) 末期:染色体移到两极并解旋为染色质,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并逐渐向边缘发展。当染色质构成核网时,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板达到两边,分裂结束,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又进入间期状态。 Experiment2动物染色体的制备 原理:染色体只有在分裂期的细胞,特别是中期细胞中表现出典型形态便于观察和计数,所以必须采取特殊的技术方法,从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液中得到。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骨髓细胞数量多、分裂旺盛,不需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便于取材。 秋水仙素的作用: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 KCl低渗溶液:使细胞膨胀,促使中期染色体散开 固定液:有固定作用,对染色体还有一定的分散作用 Giemsa染色液:染色 结果:低倍镜下,可见到许多大笑不等被染成紫红色呈圆形的间期细胞核以及分散在它们之间的中期分裂象。小鼠染色体一般呈“U”形,染色体2n=40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 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 Tm(熔链温度): 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 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 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 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1 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 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

细胞凋亡主要发生机制及相关作用研究

细胞凋亡主要发生机制及相关作用研究 摘要 细胞凋亡是一种有序的或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是细胞接受某些特定信号刺激后在基因调控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细胞主动死亡过程,通常来说是一种正常生理应答反应。目前认为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主要包括三种: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以及内质网途径。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其调控对进一步认识和治疗凋亡相关疾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疾病治疗

ABSTRACT Apoptosis is an orderly or programmed cell death way, is a series of cells active death process under gene regulation that after cell accepted certain specific signal stimulation, it is a norm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t presently, the cell apoptosis signaling pathways mainly includes three types: intrinsic pathway, extrinsic pathway, and the way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The research of apoptosis has become the life science research hotspot. Researching cell apoptosis signaling pathways and regulation can get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als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to treatment of apoptosis related diseases. Key words: A poptosis Signal conduct pathway Treatment of diseases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1)分子生物学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学科。研究细胞成分的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转导等。 2)移动基因: 又称转座子。由于它可以从染色体基因组上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是指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跃迁,因此也称跳跃基因。 3)假基因: 有些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这些失活的基因称为假基因。 4)重叠基因: 所谓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5)基因家族: 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 6)基因:能够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和RNA的DNA序列,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7)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8)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 9)操纵子: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 10)顺式作用元件: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异DNA序列.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 11)反式作用因子: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 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1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13)增强子:位于真核基因中远离转录起始点,能明显增强启动子转录效率的特殊DNA序列.它可位于被增强的转录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

细胞衰老理论

细胞衰老理论 *氧化功能损伤理论 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活性氧类分子(ROSs)如超氧化物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基化物等对细胞都有积累性损伤。大部分的活性氧类分子都产生于线粒体中,如携带编码抗氧化剂基因的转基因果蝇寿命更长。一般认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OD)可清除ROSs,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经诱变的缺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OD1 SOD2和SOD3的鼠并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出现,这些鼠中有些出现了严重的寿命缩短现象。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酶,它使两个超氧阴离子变成过氧化氢和氧气。最近发现缺少编码p66shc蛋白基因的鼠对一些产生氧化损伤的作用物有高度的抗性,这种鼠存活时间延长了30%。p66shc是p52shc/p46shc的异构体,是p52shc/p46shc选择性剪切形成的。p52shc/p46shc 是细胞质内的物质,参与细胞表面受体到Ras的促细胞分裂信号的传导。这些结果表明氧化损伤是引起细胞衰老和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因组不稳定理论 遗传基因改变的积累是衰老的原因,如点突变、DNA重复序列的丢失(核糖体DNA,、染色体缺失或重组)。事实上突变积累已在鼠中发现。在一些研究中,转基因的lacZ报告基因作为标记基因整合入质粒,这种转基因对肝脏(有丝分裂旺盛)的影响比对大脑(有丝分裂较慢)的影响要大,大部分的突变是基因的重组。对鼠的研究证实了DNA损伤对细胞老化的影响。XPD 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的过早衰老和鼠寿命的缩短,这表明基因突变对细胞衰老有重要影响。XPD 基因编码DNA解旋酶,具有DNA修复和转录的功能。这种影响是否由DNA缺陷直接产生的还是由DNA缺陷间接引起的现在仍然不清楚。 出芽酵母出芽后母细胞出现老化,核糖体DNA改变,最初出现100-200个串联拷贝。在细胞生长期里核糖体DNA从染色体上脱离并保持染色体外的环状拷贝(染色体外的rDNA环,ECRs),这些拷贝大多分布在DNA复制后的母细胞中。ECRs数量增多,导致在rDNA转录处的核仁碎片出现。遗传学数据表明ECRs对酵母老化起重要作用。酵母细胞sgs1`基因的突变使ECRs更快地积累,导致细胞生命期的缩短。通过人为的遗传操作产生ECRs也可缩短细胞的生命期。sgs1基因编码DNA解旋酶(解开DNA双链)。人类与sgs1项对应的是Werner's综合征(WS)相关基因,WRN基因突变导致Werner's综合征,其症状与早衰相似。 *染色体外的基因组不稳定理论 线粒体DNA突变的积累可能导致衰老已经引起重视,线粒体DNA的突变率是核DNA突变率的10-20倍,这一事实证明了这种可能性。但是,已证实在人肌肉细胞中基因突变部分必须至少达到50-80%以上才能对细胞产生危害。随着年龄增长线粒体突变的多样性增加,并且个体细胞中DNA相当大一部分都有突变。另外,在线粒体DNA复制的调控区有高频的点突变发生。随年龄增长线粒体电子转运功能也逐渐衰退。骨骼肌纤维细胞缺乏细胞色素C氧化酶导致高水平的线粒体电子转运功能缺失。缺乏电子转运的功能导致一些次级效应,如自由基的积累。 *染色体末端的不完全复制 首次有文献资料证明细胞衰老发生的是染色体复制衰老理论:经过多次分裂后,大多数正常人体细胞其增殖能力逐渐下降。最近又研究表明人体细胞的复制衰老是由于端粒的缩短。端粒是染色体末端帽状重复的DNA序列,可防止染色体的融合并保证基因组的稳定性,是染色体的必须结构。端粒酶可将端粒的重复序列加到端粒末端,在缺少端粒酶的情况下,每一轮的DNA复制都留下50-200bp的未复制的DNA 3'末端。大多体细胞中缺乏端粒酶,DNA合成的这种特点导致细胞的复制衰老理论,当细胞具有一个或多个短的端粒时就导致它的衰老。

分子生物学常见名词解释完全版

分子生物学常见名词解释完全版(中英文对照) A Abundance (mRNA 丰度):指每个细胞中mRNA 分子的数目。 Abundant mRNA(高丰度mRNA):由少量不同种类mRNA组成,每一种在细胞中出现大量 拷贝。 Acceptor splicing site (受体剪切位点):内含子右末端和相邻外显子左末端的边界。Acentric fragment(无着丝粒片段):(由打断产生的)染色体无着丝粒片段缺少中心粒,从而 在细胞分化中被丢失。 Active site(活性位点):蛋白质上一个底物结合的有限区域。 Allele(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据给定位点基因的不同形式。 Allelic exclusion(等位基因排斥):形容在特殊淋巴细胞中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来表达编码的 免疫球蛋白质。 Allosteric control(别构调控):指蛋白质一个位点上的反应能够影响另一个位点活性的能力。Alu-equivalent family(Alu 相当序列基因):哺乳动物基因组上一组序列,它们与人类Alu 家族相关。 Alu family (Alu家族):人类基因组中一系列分散的相关序列,每个约300bp长。每个成员 其两端有Alu 切割位点(名字的由来)。 α-Amanitin(鹅膏覃碱):是来自毒蘑菇Amanita phalloides 二环八肽,能抑制真核RNA聚 合酶,特别是聚合酶II 转录。 Amber codon (琥珀密码子):核苷酸三联体UAG,引起蛋白质合成终止的三个密码子之一。Amber mutation (琥珀突变):指代表蛋白质中氨基酸密码子占据的位点上突变成琥珀密码 子的任何DNA 改变。 Amber suppressors (琥珀抑制子):编码tRNA的基因突变使其反密码子被改变,从而能识 别UAG 密码子和之前的密码子。 Aminoacyl-tRNA (氨酰-tRNA):是携带氨基酸的转运RNA,共价连接位在氨基酸的NH2 基团和tRNA 终止碱基的3¢或者2¢-OH 基团上。 Aminoacyl-tRNA synthetases (氨酰-tRNA 合成酶):催化氨基酸与tRNA 3¢或者2¢-OH基团共价连接的酶。 Amphipathic structure(两亲结构):具有两个表面,一个亲水,一个疏水。脂类是两亲结构,一个蛋白质结构域能够形成两亲螺旋,拥有一个带电的表面和中性表面。 Amplification (扩增):指产生一个染色体序列额外拷贝,以染色体内或者染色体外DNA形 式簇存在。 Anchorage dependence (贴壁依赖):指正常的真核细胞需要吸附表面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Aneuploid (非整倍体):组成与通常的多倍体结构不同,染色体或者染色体片段或成倍丢失。Annealing (退火):两条互补单链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 Anterograde (顺式转运):蛋白质质从内质网沿着高尔基体向质膜转运。 Antibody (抗体):由B 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质),它能识别特殊的外源“抗 2 原”,从而引起免疫应答。 Anticoding strand (反编码链):DNA 双链中作为膜板指导与之互补的RNA 合成的链。Antigen (抗原):进入基体后能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质)合成的分子。 Antiparallel (反式平行):DNA双螺旋以相反的方向组织,因此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连。

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意义

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 细胞凋亡是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维持其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过程。目前, 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基因调节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机制;意义 引言:细胞凋亡对机体的健康发育甚为重要,在生理条件下,它作为机体正常细胞群生长与死亡相协调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清除多余的细胞、无用细胞、发育不正常细胞、有害细胞、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群的自身稳定,从而维持器官组织的正常发育。细胞凋亡过少时,机体易患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凋亡过多时,机体易患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人的艾滋病等疾病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细胞凋亡发生异常的结果。 正文: 1、细胞凋亡机制 1.1 信号传递机制 凋亡一般由细胞外的调节因素与其在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启动。经活化的受体又启动胞内第二信号系统,激活核酸内切酶,引起DNA裂解,进而引发细胞凋亡。细胞外的调节因素包括生理活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等;非生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一氧化氮、毒素及化疗药物等;感染因素:如EB病毒、腺病毒及HIV病毒等。有学者认为,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能使用或部分利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传统信号途径。传统信号途径包括G 结合蛋白信号途径和酶蛋白信号途径,前者可以调节第二信使cAMP和钙离子的生成,细胞内cAMP和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可以对细胞凋亡产生影响;后者可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PTK)、Ras-MAPK或JaK-STAT等途径参与凋亡信号的传导。但众多研究表明可直接启动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或死亡信号途径是两种死亡因子,即肿瘤坏死因子和Fas配体与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TNF受体和37? 结合以后所发生的凋亡反应。目前对TNF和FasL与相应受体结合所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途径及其机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2 酶学机制 1.2.1 caspases蛋白酶 胱冬蛋白酶(caspases)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属于ICE/CED3蛋白酶家族成员,目前发现至少有14种之多,分别命名为caspases1-caspases14。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它是通过级联反应,最终激活核酸内切酶来实现的。也有人认为凋亡并不总是引起caspases的释放,而caspases的释放也并不总是引起凋亡,很可能还与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有关.。蛋白酶前体可在天冬氨酸位点上被切断成3部分,H2N端是抑制区域被移去,另一端COOH端断裂成一大一小亚单位

细胞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 内膜系统的膜结构破裂后自己重新封闭起来的小囊泡(主要 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是异质性的集合体, 形态、大小及功能常因生物种类和细胞类型不同而异。据微体内含有的酶的不同可分为过氧化物酶体、糖酵解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 叠的多肽链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能够加速正确折叠的进行或提供折叠发生所需要的微环境。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可传代的次数,与物种的寿命有关,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 DNA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成核小体片 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即染色体末端DNA 序列的多个重复,其作用是保护和稳定染色 RNA 依赖性DNA 聚合酶,为一种核糖核蛋白酶,是合成端粒必需的酶。在双线期中,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个现象称为 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互相紧靠,进而缠绕在一起,基质开始附着到染色丝上,成为一条短而粗的染色体。据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所受到的力的不同,后期可分为后期A 和后期B,此时的染色体 启动DNA复制的关键因子,是真核细胞DNA M期促进因子。

能够促使染色体凝集,使细胞由G2期进入M 物质多肽的形式合成,其N末端含有作为通过膜时之信号的氨基酸序列。引导前体多肽 是指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能力的细胞,能摄取病原体蛋白并将其加工将成短肽段,呈递给T细胞。 ,从中 于高等真核细胞中,是内层核被膜下纤维蛋白片层,纤维纵横排列整齐呈纤维网络状。 成串排列在一起,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 DNA和组蛋白构成,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它由不表达的DNA序列组成, 分裂过程中,核仁出现周期性变化。一般在分裂前期逐渐消失,其纤丝和颗粒成分散失于核质之中;在分裂末期又重新出现。核仁的形成常与特定染色体的一定区域密切相关。 色体片段,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 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 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含4条染色单体,形似灯刷。 由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

分子生物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基因(gene): 2.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3. 断裂基因(split gene): 4. 外显子(exon): 5. 内含子(intron): 6. 多顺反子RNA(polycistronic/multicistronic RNA): 7. 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 8. 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 9.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10. 密码子(codon): 11. 反密码子(anticodon): 12.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13. 启动子(promoter): 14. 增强子(enhancer): 15. 核酶(ribozyme) 16. 核内小分子RNA(small nuclear RNA, snRNA) 17.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 18. 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19.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20.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21.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22. 移码突变(frame-shifting mutation) 23. 转换(transition) 24. 颠换(transversion) (三)简答题 1. 顺式作用元件如何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2. 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mRNA的异同。 3. 说明tR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 如何认识和利用核酶? 5. 若某一基因的外显子发生一处颠换,对该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有什么影响? 6.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疾病。 (四)论述题 1. 真核生物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有何意义? 2. 比较一般的真核生物基因与其转录初级产物、转录成熟产物的异同之处。 3. 真核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产生哪些效应? (二)名词解释 1.基因组(genome) 2. 质粒(plasmid) 3.内含子(intron) 4.外显子(exon) 5.断裂基因(split gene) 6.假基因(pseudogene) 7.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

常见细胞分子生物学名词及其释义

附录常见细胞分子生物学名词及其释义 α-actinin α-辅肌动蛋白一种使肌动蛋白成束的蛋白,有两个相距较远的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故形成的肌动蛋白纤维束较为松散。 Akinase (PKA) A激酶因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而被激活催化靶蛋白磷酸化的酶。accessorycell 辅佐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摄取、加工、处理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又称抗原提呈细胞. actin 肌动蛋白真核细胞中含量丰富,是构成肌动蛋白丝的一种蛋白质。单体称球形肌动蛋白(G-actin),聚合物称丝状肌动蛋白(F-actin)。 actin-bindingprotein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细胞中与肌动蛋白单体或肌动蛋白纤维结合的、能改变其特性的蛋白质。 actinin 辅肌动蛋白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集中分布在Z线和与质膜结合的应力纤维点状黏附端。 actin-relatedprotein(ARP) 肌动蛋白相关蛋白促进肌动蛋白丝集结的蛋白质复合物。activetransport 主动运输溶质通过细胞膜逆浓度梯度运输的现象,是一个耗能的生理过程。 actomere 肌动蛋白粒由未聚合的抑丝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和一小段肌动蛋白丝束组成的结构。一旦抑丝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发生解离,则引起肌动蛋白聚合成丝。actomyosin 肌动球蛋白肌肉收缩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瞬时接触形成的复合物。adaptin 衔接蛋白参与成笼蛋白衣被形成的一类蛋白质,能同时与跨膜受体以及成笼蛋白结合,在两者间起衔接作用。 adaptorprotein 衔接器蛋白在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中,凡是在不同蛋白质问起连接作用的蛋白质的通称。 adducin 聚拢蛋白质膜骨架蛋白,为异二聚体。在钙离子浓度为毫摩级时,加速血影蛋白到血影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的装配。 adherensjunction 黏台连接在质膜的胞质面附着有肌动蛋白纤维的细胞连接,包括连接相邻的上皮细胞的黏着带和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底面的黏着斑(focalcontact)。 adhesion plaque(focal adhesion,focal contact) 鞘着斑(斑状黏附) 细胞与非细胞性基底物间形成的黏附结构。该处的质膜中含有整联蛋白分子群,分子的胞外结构域与细胞外基质组分相连,胞内结构域通过接合器蛋白与微丝相连。 adhesion protein 黏附蛋白质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的与细胞黏附于基质有关的一类蛋白质,包括纤连蛋白、层连蛋白和血纤蛋白原等。在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分化等活动中起作用。 adult stem cell 成体干细胞;组织细胞(tissue stemcell) 存在于一种组织或器官分化细胞中的未分化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并能分化成来源组织的主要类型特化细胞。有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 allosome,heterochromosome 异染色体主要和全部由异染色质组成的染色体,如人的Y 染色体和超数B染色体。 amitosis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不形成染色体和纺锤体,细胞核直接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多见于某些原生生物中,如纤毛虫等。 mnmlytical cytology 分析细胞学对细胞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一门科学。 mphase 后期有丝分裂(或减数分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向细胞两极移动,纺锤体延伸和纺锤体两极间距离增加。 anchorage-dependentcell (依赖)贴壁细胞只有贴附于不起化学作用的物体表面时才能生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 1. 核酸的分子生物学。 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由于 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 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 学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于 5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该 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 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研究内容包括核酸/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核酸存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2. 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执行各种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尽管人类对蛋白质的研究比对核酸研究的历史要长得多,但由于其研究难度较大,与核酸分子生物学相比发展较慢。近年来虽然在认识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其基本规律的认识尚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3.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内、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及其它各种功能的完成均依赖于外界环境所赋予的各种指示信号。在这些外源信号的刺激下,细胞可以将这些信号转变为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例如蛋白质构象的转变、蛋白质分子的磷酸化以及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变化等,从而使其增殖、分化及分泌状态等发生改变以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信号转导研究的目标是阐明这些变化的分子机理,明确每一种信号转导与传递的途径及参与该途径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调节方式以及认识各种途径间的网络控制系统。信号转导机理的研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与上述核酸及蛋白质分子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当前分子生物学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 4.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肽类生长因子、细胞周期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等。 从基因调控的角度研究细胞癌变也已经取得不少进展。分子生物学将为人类最终征服癌症做出重要的贡献。

细胞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与环境污染相关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分子标记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基因重组及基因芯片技术等以及这些相关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分类、环境微生物监测和环境微生物治理污染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环境微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环境监测;应用 一、引言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不断被破坏。大量人工合成的并难以被天然微生物迅速降解转化的污染性化合物进入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威胁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发展。因此,治理各种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努力攻克的热点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污染治理已逐渐由宏观向微观研究发展,对精确性的要求日益增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该技术的日臻完善,将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环境污染治理中。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揭示了许多污染生态学中的重要机理,同时,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为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治理和生物修复等应用技术提供了更快速、更灵敏、更科学的依据与方法,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污染治理的实践进展。 二、与环境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7]。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含4个方面:DNA重组技术,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在环境中应用的分子生物技术有:基因重组技术、电泳技术、分子杂交与印记技术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了环境中。 (一)PCR—DGGE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及种群丰度和群落动态分析、环境微生物分子分类、环境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与表达分析等。PCR技术即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该技术是一种选择性体外扩增DNA的方法,是1985年由美国PE—Cetus公司Kary Mullis等人发现。此技术可在生物体外将微量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该法结果相对可靠,为基因分析与研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手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最初是Lerma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明的,起初主要用来检测DNA片段中的点突变。Muyzer等人在1993年首次将其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5]。后来又发展出其衍生技术,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TGGE)[4]。此后,该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方法之一。DGGE/TGGE技术在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