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方言说唱艺术 “活化石”——答嘴鼓

闽南的方言说唱艺术 “活化石”——答嘴鼓
闽南的方言说唱艺术 “活化石”——答嘴鼓

闽南的方言说唱艺术

“活化石”——答嘴鼓

许隽姝

答嘴鼓,原先在民间被称为触嘴古,又名拍嘴鼓,答嘴歌,是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的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现今的“答嘴鼓”这个名称是由老艺术家蓝波里(原名宋集人)先生于1971年起的。在港澳地区以及讲闽南方言的海外侨胞中也一直流传。台湾人民至今还叫它“触嘴古”。在闽南方言中,“触”(音dā),是抵触、顶撞的意思;“触嘴”,是斗嘴,或说舌战之意;古就是讲古、讲故事的意思。可以这么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两人互相戏谑论争凑成的风趣故事就叫触嘴古。

有人根据上述情况推理认为答嘴鼓是触嘴古的变音,写成文字应该是:“答嘴古”而不是“答嘴鼓”,这种看法并不正确,因为答嘴鼓或拍嘴鼓的“鼓”改为“古”只能表达“讲古”即讲故事的意思;只有用“鼓”字才能表达它的真正含义。理由有两个:其一,在闽南方言中,“嘴鼓”也作“腮”、“嘴巴”解。答嘴鼓也可解释为专靠嘴巴对答,以语言风趣取胜,内容不一定都是“古”(故事)。这充分表明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二,它在历史上曾经用过鼓。解放前的和尚、道士做法事穿插这种形式时,曾使用扁鼓、小钹、品箫、南嗳、大吹等乐器,作为段落间的间奏,并以扁鼓做指挥、打拍子,也有像天津快板那样作简单伴奏的。这说明它同鼓是有关联的。

答嘴鼓的起源、沿革没有文字记载,但起源于宋、元时代的梨园戏及稍后的高甲戏丑角的插科打诨与答嘴鼓有密切的渊源。不过老前辈比较一致地认为它是由市声发展而来的。市声就是城市大街小巷、市场上做生意、叫卖声。自古以来在闽南地区,民间卖艺的、卖药的、杂耍弄棒的“走江湖”人在招揽生意时,说的话都讲究押韵,即兴发挥,如同顺口溜一样,牵声拔调,琅琅上口,便于吸引行人的注意力。

例如卖艺的:“拳头卜会,在咱本地,功夫要好,在咱本岛。小弟则(才)初学,基础淡薄薄(一点点),今日关帝爷面前舞关刀,提出来逐个作参考,有好列位汰阿佬(不用夸奖),有错就请在座父老多多指导。”

又如小贩的叫卖声:“杨梅真便宜(ggi)啦,一斤五占(分)钱(zní)啦,要买紧来试(cì)啦,不买是无时(sí)啦。”“高丽(卷心莱)较水旦(dnua)啦,要买着来看(knua)啦。”等等。

后来,在市声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念四句”的韵语形式,也叫“四句念”,就是每项事情都要念上四句,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中也都要即兴“念四句”。在闹洞房婚俗中,也常用“说四句”这一糅合答嘴鼓韵味的语言来贺喜逗趣。

例如新娘入洞房时的“念四句”是:“双脚踏入来,交椅两边排。新娘是天使,女婿状元才。”

由于“念四句”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被运用在人们日常谈天说地的戏谑论争。有些词往往是由说者随机应变,即兴而编以抒其情、助其趣。它要求双方反应灵敏,口舌流利,如一方接不下去,就会引起哄堂大笑,在闽南民间,也叫“练仙拍嘴鼓”。因之,“练仙拍嘴鼓”

也就成为“聊天”、“闲谈”的代名词。经过民间这样的长期流传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就有拍嘴鼓、触嘴古、答嘴歌等地方曲艺形式。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进驻台湾,将士多为闽南人,“念四句”也传至台湾,当地称为“四句联仔”,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台湾当地的“触嘴古”,有这样一段台湾传统的答嘴鼓:

“小娘约在后壁沟,假意搬椅去梳头,搭心(贴心人)若来着咳嗽(做暗号),哥仔招手娘点头。”由此可见它与闽南的“答嘴鼓”形式上是相同的。

答嘴鼓的艺术特点是用韵语对话为形式,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来引入发笑,在笑声中传达一定的主题。它采用的是二人对口争辩的形式,近似北方的对口相声,但又不尽相同。它的对白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很强,有些象北方的数来宝,只是不用击节乐器,完全依靠表演者的嘴上功夫来完成。也有单人摹拟双人对话的答嘴鼓,像是单口相声,实质上还是对口的内容。答嘴鼓与相声的区别在于;相声除了对口,还有单口和多口相声,答嘴鼓只有对口;相声的文字体裁属于散文体,对于文字对白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而答嘴鼓则突出了闽南方言韵脚比普通话丰富的特点,利用这个来凑韵,创作中要求—律是韵文,严格要求句句押韵;相声要靠语言构成“包袱”,引人发笑。答嘴鼓则一般只凭语言的风趣、幽默来构成笑料,并主要依靠韵语的巧妙运用吸引听众。

答嘴鼓以笑作为艺术手段,以幽默、风趣为艺术手法,给人以美的感受,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男女老少都爱听,因而在闽南地方的不少戏曲中也就吸收了答嘴鼓作为其中的表演形式。例如,梨园戏《桃花搭渡》中:

桃花:你耳朵塞土听不着?

渡伯:原来要问“洛阳桥”。

桃花:心急偏遇耳聋翁!

渡伯:要到洛阳找阿公。

桃花:年高耳聋难参详!

渡伯:年糕倒落伶仃洋?可惜,可惜。

桃花:越讲越错气煞人!

渡伯:要酱要醋求四邻?你没钱买吗?

特别是在高甲戏及提线木偶戏等剧种的丑角表演中,通过进一步强化答嘴鼓的运用,充分发挥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以夸张的方式来插科打诨,来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例如形容女子美貌时的对答:

乙:你这狗奴才,本公子差你去探听看睐,看那小娘囝生成啥么体态,姿色好抑坏。阿你全无讲我知(zai),直透咧拖物代!

甲:公子阿,慢吞会食无份,若论这小娘囝是二八正青春,面似桃花免抹粉,眉如新月初出云,脚穿弓鞋缚三寸,双手白白真幼润,特别是见人的时阵,目尾一拖嘴一吻,哎哟,伛偻看着不会含唇,艄公看着不会驶船,西公看着不会引魂,箍桶的看着煞不会箍屎尿盆。公子你若看着呀,规股人(整个人)会煞蛲蛲颤哦!

又如高甲戏《连升三级》中的:

秋红:……像你这般“才子”啊,狗看见退三步,人看见大呕吐,鬼魂看见惊得逃入墓!

这样一种被引用到戏文里的答嘴鼓对白,采用了十分夸张的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地描

绘了被形容的人物形象。这一类“笑料”组织的喜剧性艺术手法称之为“郑笑科”,穿插于节目中,使观众不断发笑,调节了情绪,提高了演出的效果,成为这些地方戏曲的十分显著的特点。

在戏曲中运用的答嘴鼓除高度夸张外,还普遍运用谐音如“过渡”、“过路”(《桃花搭渡》)“白灯”、“白丁”(《连升三级》):正话反说(如说:“通人拢〈都〉惊某〈老婆〉,只有阮某无惊我”);虚张声势(如:“你咯勿从我就无客气,今仔日猫食盐存死,我就是敢共你……共你,跪落去!”)等等一些艺术的手法,突破了以往的“念四句”的局限,使得表现的人物更加形象化,更为丰满。民间有句俗话叫:“嘉礼讲撖古,老戏设查某。”嘉礼就是提线木偶戏(傀儡戏),老戏指的是梨园戏。讲撖古(ham goo)意思是讲虚构的夸张的故事,设查某(siāt za bboǒ)就是形容编出来的笑料竟能使妇女信以为真。这充分说明了答嘴鼓在闽南地方戏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由于答嘴鼓的创作通常都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多的创作往往是由说者随机应变,即兴而编所形成的,因此在戏曲表演中的形式比较自由,表演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即兴创作,以达到所需的效果。有个民间故事说:古时候有个员外,很吝啬,做生日演木偶戏,既舍不得让艺人吃饱,又要求演很长时间。艺人演不下去了,员外才勉强叫家丁用盘子装了几块粿给艺人吃,但一人拿一块就完了。艺人还想再要,员外不给,艺人很气愤,于是在接下来的演出当中便出现了以下场景:只见台上两个木偶对阵,甲把大刀劈过去,乙只避开但不招架,答嘴鼓也就开始了:

甲:呔!你这死番就大“番汰”(huan tai不懂规矩),我劈去你怎样无架来?

乙:咳!你都勿知(zai),我家王爷真kiap赛(吝啬),否油兼厚滓(gao dai),勿互(让)人吃又勿互人歇,垃圾饭配垃圾菜(饭菜太差),食未饱就将我推出来,这阵我妖尬(饿得)连人都倚勿在(站不稳),哪有力通你相抬(撕杀)?

甲:既是如此,准你挂免战牌,就叫番王亲自出来,我要将伊拍(打)死倒头埋!

通过这种戏谑的方式、辛辣的语言,将吝啬的员外给骂了一通。

传统的答嘴鼓节目有《乌猫乌狗》、《鸦片歌》、《瞎子哑吧打架》等,抗战前曾被录制成唱片。在海峡两岸的曲艺工作者的努力下,答嘴鼓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两岸长时间的隔绝,因此闽台两地的艺术风格便有了些许的不同。台湾的“触嘴古”保留了一贯的戏谑论争的特色,着重于镖笑,讲花(搞笑)的方面,而且很多是为商业服务的,用于商业的广告宣传,因此虽然很注意语言的运用,注意押韵,注意挖掘民间传统的谚语、俚语以及“装笑科。的表现,也借鉴了相声的说、学、逗、唱等技巧,出现了《夫妻相骂》、《世俗人生》等比较有影响的现代作品,但总体来说内涵缺乏深度,在故事情节,人物刻划方面依旧有所欠缺。而厦门的答嘴鼓在以蓝波里、林鹏翔先生为首的老一辈曲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早在50年代就出现了《鳖追飞机》、《笑什么》《女队长》等一批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70年代以后,又借鉴相声艺术的利用语言来构成“包袱”的手法,创作出了《庆新春》、《中秋月圆》《唐山过台湾》以及《台北飞来的新娘》《吴真人》等新颖成熟、烩炙人口的作品。台湾民俗曲艺专家陈建铭教授也认为厦门的答嘴鼓比台湾的“拍嘴古”、“触嘴古”不管在形式或内容上都有独特的风格。

如今,答嘴鼓这一艺术形式已经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不仅拥有自己的创作队伍、评

论队伍和演出队伍,而且拥有了更加广大的观众,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作为一种完整的曲艺形式定型收进了《中国曲艺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中国艺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作者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学生)

闽南语方言

闽南语方言 闽南语在台湾亦称为"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最接近古代中原河洛话属汉语族。主要的语言应用范围: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一、移——移民语言,移民群体中形成的方言种类,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公元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通过上述历史可以看出,闽南语的历史发展中,更多的沉淀了中原的移民文化,尤其是中原河南的古汉语发音。 二、复——分类和体系复杂,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潮汕话、台湾话、浙南闽语、海陆丰话、雷州话、电白黎话、电白海话、龙岩话、峇峇话、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新加坡福建话。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闽南话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三、佛——佛教盛行期,恰逢中原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因此

很多佛经诵读中其发音为闽南语的音词语调。因为闽南语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话。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语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语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四、歌——提到闽南语歌曲,在语言历史文化中是丰富多彩的一笔。闽南语歌曲兴起自台湾,1933年到1937年,是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黄金时代!1933年出现了李临秋作词、邓雨贤作曲的闽南语歌曲经典之作《望春风》,在全球闽南人中广为流传。改革开放后,闽南语歌曲更是自福建起,传唱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例如,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歌曲中唱到“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等等。这首歌鼓励了多少人勇敢地继续前行,人们被这种拼搏开拓精神一直鼓舞着。 闽南语方言的研究在语言学中有重要意义,对闽南语方言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闽南语方言更好的传承发展使用,还可以维系台湾以及东南亚、北美等华人群体,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接受中华文化,及海峡文化的深厚历史沉淀。 1.移民文化对闽南语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2.闽南语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有哪些作用?

闽南语的发展趋势

语言学作业 结合语言学理论,谈你认为闽南方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国家推进闽南生态保护,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推进闽南语的保护?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Hō-ló-ōe(台湾话、台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一、闽南语形成和发展趋势: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这同时体现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曲艺音乐教案

《两只小象》 授课对象:九年级 授课人:音乐系09级D班王少丹 授课时间:2011-6-14 课题: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理念:本节课面向九年级全体学生,“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到九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思和交往的愿望增强,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需求的不断丰富,使初中生的知识需求量加大,所以我将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让学生获得更多作品上的理性认识,如歌曲的背景知识,表现手法,情绪以及相关的乐理知识。更有意义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达到学科综合。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看相关资料的图片、视频,倾听歌曲,从看,听,动,三个感官形式,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教学内容:1、介绍曲艺音乐、苏州评弹、京韵大鼓。引导学生对我国曲艺音乐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2、聆听并欣赏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和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性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并了解其主要特点、表现形式、艺术特点等,感受体验两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4、说说你所知道的说唱音乐,试着唱几句,想想它和方言有什么关系。5、听曲艺片段做连线练习。答案:北京(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山东(梨花大鼓);

四川(清音);湖北(采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一、通过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和《重整河山待后生》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的主要特点。二、感受体验两个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三、认识歌曲的背景知识,表现手法,情绪,以及相关的乐理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歌曲,观看相关资料,多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以分析,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歌词等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 教材分析:《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用苏州弹词的曲调创作,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优秀作品,此曲唱腔运用评弹中蒋调和陈调的旋律,并吸收了戏曲的板腔变化手法而构成的一个富于抒情的完整唱段。如“我失骄杨君失柳”句,就是典型的蒋调的上句腔,变化出“散板”、“中板”,结合旋律的起伏,加强了激动的情感。“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则以深邃的眷恋之情,揭示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又如“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音乐用舒展悠扬的慢板,频繁的强弱力度变化,忽放忽收,形象地唱出嫦娥在万里长空为忠魂翩翩起舞的意境。其中“魂”字是利用了韵母(字尾)作拖腔处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崇敬缅怀之情。最后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的“顿作倾盆”四字用了强音唱法,使字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雨”字的闭口韵,在行腔中运用渐强的唱法,仿佛人的激情涌动如海如潮,

《闽南语》研究性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闽南语 1.闽南语概况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闽南语的使用情况。 2.了解闽南语的渊源和特点以及表现形式。 3.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三、材料预备 学生分成4组ABCD,A组对年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闽南语的现状并进行分析BCD组分别从闽南语渊源、特点、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书籍、上网、实地考察获取相关资料。 四、设计思路 本活动通过闽南语的调查了解闽南语方言在厦门地区学校的现状,让学生明白方言的危机意识。厦门从很早开始就提倡普通话,外来人口逐渐融入到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伴随着闽南语在很多学校和家庭中的逐渐消亡。90后和00后不会说闽南语,甚至听不懂。闽南语作为闽南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消亡意味着闽南文化的日渐式微。不加重视,久而久之,闽南文化将成为纸上谈兵。 很多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开设了闽南语课程,让当地和外地的小朋友都能了解和学习闽南语文化。初中生已经初步具有判断和探究能力,可以进行课后研究性学习,包括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自我实践和体验将有助于他们更直观、更主动地感受闽南语文化。 五、活动流程 (一) A组展示闽南语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二) B组展示闽南语的渊源和分布地区; (三) C组展示闽南语的特点,举例说明; (四) D组展示闽南语的表现形式,应包括童谣、诗歌、歌曲、俗语、地方戏剧等; (五)ABCD组车轮点评对方:我从你的展示中学到了什么。如,D组评价A组的调查让他们学到什么,A组评价B组, B评C,C评D; (六)结合你所学到的,谈谈如何保护闽南语和闽南文化。

2. 闽南语和外语 一、教学目标: 1、从历史的角度了解闽南语的发展和一些外语的关系。 2、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闽南语比较接近古汉语,因此很多在历史上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语言中都有闽南语的痕迹;而闽南语在发展过程中,也向其他语言借词;甚至闽南语的音标也是传教士所创造,为闽南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 2、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观看一段无字幕的日语和韩语视频剪辑,学生看完分享他们所听到的词(世界、新妇等); (二)教师分享日语、韩语、越南语、马来语、印尼语、法语等中的闽南语借词;* 日本语之中来自闽南语的借词: ビーフン米粉mí-hún レンブ莲雾(オオフトモモ)lián-bū サバヒー虱目鱼(和名)sat-b a k-hî レンヒー鲢鱼(レンギョ之别名) ヌンチャク两节(棍)n n?g-chat * 韩语中的闽南语借词: ??新郎sin-l?ng,??新娘 sin-bu(), * 法语中的闽南语借词:thé茶 (三)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闽南语中的外来词借词 * 英语借词:park车(停车)等。 * 日语借词(主要在台湾地区):便当(盒饭),阿萨里(干脆) (四)教师展示闽南语国际音标的来历以及其在闽南语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常用闽南语

序言 -------------给全体闽粤学员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当你翻开这本教材的第一页,展现在你眼前的,不仅仅是我们精心编制的教材内容,也不仅是细致设计的页面版式,还有全体社服成员的欢笑和汗水,与我们对待本次活动兢兢业业和澎湃激情。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对你来说不仅是一次语言学习的经历,和对闽粤文化的探求和体验,它更将开拓你的视野,提升你的高度,打开另一扇生活空间的门。 在此,全体社服成员真诚地欢迎你们。 放眼远眺,闽粤大地是这样一片轮廓清晰,绿意融融的净土。这里有巍峨宏伟,秀丽神奇的清水岩,鸟鸣清幽,峰回壑荡的岱仙瀑;这里有荷香悠远的东湖公园,坚固优雅的安平桥,驰名中外的蔡氏古民居,唤起人们对远古的回忆;这里还有万家灯火,车水马龙的香港夜景,令人心驰神往。在这片土地上植根,被它滋养哺育的闽粤人文,正式带着这样一种气质,如绵延山丘般温柔沉静,如潺潺溪流般细腻灵巧,风俗淳,人情美,又不失青年的热情,活力和开放,同时又兼备长者的宽容,睿智和明达。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亲近闽粤,融入闽粤,领略唐宋遗风,感受闽粤文化的悠久和深邃,体会这两个地区一日千里的迅猛腾飞。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当五彩斑斓的世界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十分期待。我们想象自己是电视剧中风流俏丽的港台歌星,追赶潮流和时尚,走在路上都品位着张曼玉展现在旗袍里的“花样年华”,邓丽君在《何日君再来》中的浅吟低唱。我们希望自己作为一

个异乡人可以象当地人一样和别人顺畅方便地交流,在这片闽粤大地上生活和事业都毫无障碍,如鱼得水。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语言是文化的灵魂和社会活动的载体。走进闽粤,从学习闽南语粤语开始。 作为社服的成员和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尽量设身处地地想您所想,并在严谨的考证后将之付诸行动。 a. 我们的课程安排是这样的: 1.总体课程按照交际类生活会话类兴趣爱好类大体分成3个部分。 2.每堂课被分成老师主讲,互动,答疑三个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习热情为主。 3.授课过程中穿插对闽南文化,风俗,旅游,禁忌等的介绍。让你更有效地理解和学习语 言的同时,真正了解这个你即将度过四年的地方文化。 4.学习闽南歌曲。 授课时间:每周日晚7:00----9:00,共六周 授课地点:菲华楼201.202.203 你的收获和进步就是我们的成就和光荣。 更有俗语说,相聚是缘。我们社服全体人员更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尽心尽力带着微笑为你们服务;同时,我们也愿意为你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掘自我潜力的平台,为你构架一座广交好友,增进情谊和沟通的桥梁。 虽然多少值得珍惜的痕迹都将消逝在岁月里,但在社服语言培训班的大家庭里,这种团结,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来自互联网) 在汉族中,因方言求同,而分为八大民系。即北方语、湘语、吴语、赣语、粤语(广府语),微语、闽南语(包括闽南、海南、潮州、雷州四种方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八大方言语系。 一、北方语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另一说以上海话为代表,以及经绍兴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南通的一部分,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九、越南方言 汉语共九大语系,其中一个语系在越南,属越南方言。 汉语系(如下图分布)

韩国的说唱艺术

论说唱艺术—“盘索里”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摘要 韩国的说唱艺术“盘索里(???,Pansori)”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国粹艺术,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朝鲜民族的喜爱,具有极其重要的民族象征意义。它那激扬的声腔、丰富的唱调、多变的“长短”节奏……汇聚成为魅力无限的民族传统艺术,向世人展示着韩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本文将从界定、起源、发声、唱调以及它的“长短”节奏等几方面来研究“盘索里”。 关键词:盘索里、界定、三位一体、构成、类型、代表作 韩国“盘索里”艺术是韩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符码,是用来演唱长篇戏剧故事 的说唱艺术,是曲艺艺术的一种,同时是朝鲜民族丰富的表演艺术传统中最独特 的表达方式之一,饱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 17世纪产生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全罗道(现辖属韩国),19 世纪达到其发展 的鼎盛时期,20世纪初逐渐衰落,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转入复兴阶段。1964年,盘索里说唱被韩国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界定与起源 “盘索里”是一名演唱者在另一名鼓演奏家的伴奏下进行表演的富有戏剧性 的综合性说唱音乐。“盘索里”艺术在历史上也叫“打令”、“广大索里”、“杂歌”、“唱乐剧歌”、“唱剧调”等。“盘索里”一词是解放以后才出现的。它很快被韩 国社会乃至整个朝鲜民族所接纳,并得到内外的广泛认可,因为“盘索里”一词 比过去的任何一个称谓都更加准确的表达了这门艺术的内在特点和外在表现形式。盘索里( Pansori)是由名词“盘( pan) ”和动词“索里( sori) ”复合而成。“盘”既指表演的场所,又指众人共同参与的场面,同时还兼量词作用,有“玩一盘、唱一盘、乐一盘”等之意。“索里”指天地间的一切声音,在这里特指盘索里的 演唱音调。 根据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推断,“盘索里”大约形成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 初的李朝中期。但是它作为口传意授的民间艺术,有关它的起源和变迁过程,历 史上没有留下准确详细的文字记录。“盘索里”的产生地是韩国全罗道。大体上 分为东编制和西编制两大类。所谓东编制是指全罗道的东边山区为背景而产生,西编制是指全罗道西边平地为背景而产生。 二、盘索里“三位一体”的艺术风格 这种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将文学、音乐、表演融为一体,通过一位站立的 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视剧目需要,或男或女)的歌唱、道白、表情、肢体动作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大班闽南童谣教案

大班闽南童谣教案

大班闽南童谣教案 【篇一:开展幼儿闽南民间游戏】 探索幼儿闽南本土文化教育,开展闽南民间游戏 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王惠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在闽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游戏,是传承闽南本土文化的良好载体。结合园本特色课程,探索幼儿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闽南民间游戏,既丰富幼儿的经验,也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在闽南特色主题活动中的开展 指南中提出: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闽南民间艺术宝库为幼儿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内容。如在闽台地区流传着“送王船”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信仰,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闽南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利用这一民俗文化资源来开展“送王船”的闽南特色主题活动,生成并创编了幼儿喜欢玩的“抬王船”游戏: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并利用各种月饼盒、彩带等制作成一艘大王船,由8名大班幼儿抬王船。刚开始由于彼此步调的不一致,他们抬的王船东倒西歪,前进不了,经过大家的反复尝试,逐渐摸索到规律,幼儿齐心协力抬王船。“嘿咻、嘿咻!大家齐用力哟!嘿咻、嘿咻!脚步要一致哟!嘿咻、嘿咻!力气要一样哟??幼儿自发、主动地探索“抬王船”游戏的内容、规则,不仅促进了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合作等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玩中学,各种潜能都得以很好的发挥。 2.在闽南民间艺术活动中的开展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闽南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其中的闽南童谣结构短小、韵味十足,能较快地反映闽南的风土人情、民俗、民趣。选择具有趣味性的童谣来开展闽南民间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如“一放鸡”、“草蜢公”等,这些游戏童谣用闽南方言来朗读既压韵,又富有节奏、风趣。幼儿边游戏边吟诵,动口、动手,其乐融融。又如游戏“炒米香”:两名幼儿亲昵友好地边拍打对方的手掌边有节奏地念“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游戏中也可以循着数目次序摆出许多闽南小吃,幼儿享受了游戏的无穷乐趣,又丰富相关的生活经验。利用充满诙谐、幽默的闽南民间音乐也能开展趣味十足的游戏, 如“海龙王娶亲”中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模仿游戏中,使幼儿再次体验闽南民间艺术活动特有的魅力和所带来的快乐。 (三)在闽南节日习俗活动中的开展 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与文化不可分割,开展节日习俗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闽南地区有许多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把握特有的节日文化底蕴,结合传统习俗开展闽南习俗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来反映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春节“攻炮城”游戏:据传,该游戏是从古代军营活动演化而来,当年郑成功在闽南操练水师,部将洪旭创作这一游戏,让士兵抛掷、锻炼瞄准技巧,提高作战能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该游戏也在台湾流传,数百年来成为闽台春节并可少的游戏。我们利用这一节日习俗,创编适宜幼儿玩的“攻炮城”习俗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利用自制的鞭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炮城”、“攻炮城”,寓教于乐。而元宵节的“踏火”习俗,端午节的“赛龙舟”“抓鸭子”等习俗都可以充分的挖掘利用,成为适合幼儿玩的闽南民间游戏。 (四)在闽南特色区域活动中的开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充分体现自主性的活动。从幼儿的认知出发,在生活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的游戏材料,投放到区角中,开辟富有闽南特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我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伎场地)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进行表演。 据调查统计,我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流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 (一)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说的如相声、评书、评话;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鼓曲;似说似唱的(亦称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花鼓等。正因为曲艺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所以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一定要生动活泼,洗炼精美并易于上口。 (二)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一个曲艺演员可以模仿多种人物)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告诉给听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戏剧,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只要有一两个人,一两件伴奏的乐器,或一个人带一块醒木,一把扇子(评书艺人所用),一副竹板儿(快板书艺人所用),甚至什么也不带(如相声艺人),走到哪儿,说唱到哪儿,与听众的交流,比之戏剧更为直接。 (三)曲艺表演的简便易行,使它对生活的反映快捷。曲目、书目的内容多以短小精悍为主,因而曲艺演员通常能自编,自导,自演。与戏剧演员相比,曲艺演员所肩负的导演职能,尤为明显。比如一个曲目、书目,或一个相声段子,在表演过程中故事情节的结构、场面的安排、场景的转换、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出没、人物心理的刻划、语言的铺排、声调的把握、节奏的快慢等等,无一不是由曲艺演员根据叙事或抒情的需要,根据对听众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断,来对说或唱进行统筹安排,进行调度,导演出一个个令听众心醉的精彩节目。 (四)曲艺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也就是说曲艺是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形象思维构成的意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曲艺表演可以在舞台上进行,也可划地为台随处表演,因而曲艺听众的思维与戏剧观众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艺所说、唱的内容比戏剧具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为了把听众天马行空的形象思维规范到由说、唱营造的艺术天地之中,曲艺演员对听众反应的聆察更其迫切,也更为细致,因而他与听众的关系,比之戏剧演员更为密切。 (五)为使听众享受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并需具有高超的摹仿力。只有当曲艺演员具有了活泼泼的动人技巧,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刻划得惟妙惟肖,对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才能博得听众的欣赏。而上述坚实功底之底蕴是来自曲艺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积累,以及对历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认识。这一点对一个曲艺演员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闽南文化

什么是闽南文化? 答: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民系(包括在地居民)在其生活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 闽南话 、闽南方言与口传文学 49、闽南话曾在广阔的宇宙中回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答:美国在1977年发射“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时,曾携带录制有世界上六十种语言的镀金唱片,其中就包括闽南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却能从世界上成千上万种语言中脱颖而出送上太空,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可见闽南话早已超越方言区,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力。 闽南方言(也称闽南话),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另外也存在于广东潮汕地区和海南岛、雷州半岛的一部分地区、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福建省宁德市的福鼎等地、三明市的大田县、尤溪县部份地区、江西的三清山一带。除此以外,由于历史上有无数闽南人移民到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地谋生,因此闽南话在全世界得以广泛流行。尤其是在闽南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闽南话更是通用语言之一。据估计,全球有80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 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甚至有学者主张唐诗用闽南语音来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答:唐代,随着陈元光和王潮、王审知政权在闽南地区的统治,无数中原移民随之在闽南繁衍生息。当如此众多的中原移民涌入闽南,中古汉语也自然而然传遍闽南。而在接下来几个世纪里,不同民族政权逐鹿中原,造成了汉语语音系统的极大变化。幸运的是,由于闽南地处东南一隅,且为高山、海洋所环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中古汉语得以在战火连天的情况下完好保留并传承。如今,闽南话成为绝无仅有的隋唐中古时期汉语的“语言活化石”,或许应该感谢历史的恩赐吧! 闽南话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七个声调,大体上同古汉语声调系统里的平、上、去、入相同。闽南方言不但留存了古音,而且还留存了许多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或少有的古语词汇,如伊(他)、走(跑)、鼎(锅)等,也难怪常有外地人笑称闽南遍地都是诗人,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了! 当然,闽南方言同时也留存了一些古百越族语言的痕迹,这主要是中原移民在与原居住于闽南的古百越族的融合中很自然地留下的。比如“荸荠”一词,闽南话读作“马荠”。这个“马”字的读音就源自古百越族的语音。除此以外,闽南方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于闽南很早就同外来文化有密切交往,因此吸收了许多外来的词汇,并创造了许多与外来文化有关的新词汇。如雪文(肥皂)是从菲律宾土语中引入的,而巴刹(市场)、妈干(吃)等更多的词则是从印尼借来的外来语,到了近代还有从英语中引进的,如敖赛(出界)、菲索(裁判)等。在与外界的频繁交往,还使闽南话产生了许多新的独特的词汇,如番仔灰(水泥)、番仔火(火柴)等等。 51、闽南有句谚语叫“一枝草,一点露”,你知道这短短的几个字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深意吗?答:“一枝草,一点露”,是闽南人最常用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会有他的一技之长,正如再渺小的一棵小草都能享受到露水的滋润,都有自己生长的空间和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贡献。瞧,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体现了咱们老祖宗乐观向上的精神,

方言与文化

方言的形成以甘肃方言的特点 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这样说: 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造成的。 第二,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例如东晋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而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例如两广地区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从周秦以来,大批汉族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数量上超过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结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汉化。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甘肃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在生产生活中,各地又分化产生出了各自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言区,分别是甘南地区方

闽南传统文化(20200521104619)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 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 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 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 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 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 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 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 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 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 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 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 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

浅析明清时期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

浅析明清时期说唱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鼓词弹词牌子曲发展 多元化吸收艺术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优秀的表现形式,说唱音乐是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综合说(道白)唱(歌唱)演(表演)于一体的艺术。我国的说唱音乐曲种有260余种,其中著名的有鼓词、弹词、牌子曲、琴书、杂曲、走唱、板诵等八类。演唱者运用叙事或者代言的方式,模拟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气口吻,曲调反复,唱腔丰富,构成各种节奏与腔调变化的说唱音乐是说唱音乐最明显的特征。 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是说唱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特点是:与语言相结合,富于地方特色,伴奏乐器简单。它作为民间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继承了宋元时期的优秀品质,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这个时期说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曲种类型更加丰富多彩,表演形式更加多元化,流行区域不断扩散。鼓词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说唱音乐—大鼓,大鼓又分为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弹词在不同的地区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分为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弹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等;牌子曲发展为京津地区的八角鼓、兰州鼓子、湖北小曲、四川清音等。表演形式有一人、二人、三人以及三人以上,表演使用的乐器越来越多样,如梅花大鼓的伴奏乐器出了鼓、板、三弦、四胡之外,有时候还有琵琶、胡琴、扬琴和箫等,

表演对场地的适应性越来越强。“小鼓一具,配以三弦,二人唱书,谓之鼓词。亦有一人者,京津有之”这是对鼓词表演形式的真实写照;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各种场地,鼓词逐渐趋于小型化,出现了摘取精彩唱段的“摘唱”和演唱短篇故事的“段儿书”等形式,弹词、牌子曲亦有此种情形。著名曲目缤纷众多,最著名的有《杨家将》、《珍珠塔》、《玉蜻蜓》、《满江红》等。 取材趋向多元化,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民间说唱音乐取材有的来自历史事件,如鼓词《杨家将》,歌颂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有的来自群众口头加工,如弹词《林冲》,歌颂反对欺压的勇敢精神;有的来自虚构小说,如弹词《义妖传》歌颂许仙与白素贞的自由坚贞爱情,揭露封建压迫;有的来自现实生活,如太平天国运动中革命者的弹词、鼓词说唱音乐,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憎恶;有的来自社会道德,如弹词《珍珠塔》,讽刺嫌贫爱富的世态,还有的反映世俗的感情故事,如弹词《再生缘》反映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但是充满着封建说教和迷信情节,等等。明清时期由于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经济逐渐发展,意识形态的僵化,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巨匠和带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优秀小说,因此多数的说唱音乐体现着民主性和封建性对立,既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民主精神,又带有深厚的封建烙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