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及闭合导线测量实习报告.doc

四等水准及闭合导线测量实习报告.doc
四等水准及闭合导线测量实习报告.doc

《实习报告》

前言

一.实习目的:

1.练习水准仪的安置、整平、瞄准与读数和怎样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程;2.掌握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与读数等基本操作要领;

3.掌握导线的内业计算;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测量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测量作业一般问题的能力。二.任务:

1.控制点高程测量;

2.导线长度测量;

3.水平角度测量;

4.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5.标记点之记,完成成果。

三.要求:

1.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等一些主要仪器的性能和如何操作使用;

2.掌握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3.掌握四等水准测量和三级导线测量的规范。

四.实习方法:自动安平水准仪、DJ6经纬仪的使用。

实习内容

一.实习项目:

1.外业测量:

(1)测量控制点高程;

(2)测量控制点间距离;

(3)测量闭合导线内角。

2.内业计算:

(1)计算控制点间高差,推算各点间高程;

(2)计算个控制点间距离及相对误差;

(3)计算个内角闭合差及内角;

(4)根据以上计算数据推算个点坐标。

二.测区概述:

测区为校园内测量实训场,面积大约30亩。地势平坦,有花园、小树林。其中有几个建筑物分别为网球场、校医务室等。测区内有个小湖。测区周围有安澜路、求新路、启智路等。

三.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四等水准测量:

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差hAB。在A、B两点上竖立水准尺,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架可以得到水平视线的仪器即水准仪,设水准仪的水平视线截在尺上的位置分别为M、N,过A点作一水平线与过B点的竖线相交于C。因为BC的高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高差hAB。

1.每一站的观测顺序

后视水准尺黑面,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红面,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后视水准尺红面,转动微顿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其优点是可以大大减弱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四等水准测量每站观测顺序可为:“后一后一前一前”。

2.测站计算与检核

(1)视距计算

前、后视距差,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前、后视距累积差,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6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10m。

(2)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的检核

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之差,应等于该尺红、黑面的常数差K(4.687或4.787),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m,四等水准溯量,不得超过3m。

(3)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

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m。式内0.100为单、双号两根水准尺红面零点注记之差,以米(m)为单位。

(4)计算平均高差

三. 四等水准测量限差及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

3.成果计算(见附录)

(二)闭合导线测量

1.选点:实地选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导线点应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点,便于施测周围地形。

相临两导线点间要互相通视,便于测量水平角

导线应沿平坦、土质坚实的地面设置,以便于丈量距离

导线边长要大致相等,相临边长不应悬殊过大

导线点位置需能安置仪器,便于保存

导线点应尽量靠近路线位置

2.测角:导线的水平角即转折角,是用经纬仪按测回法进行观测的。在导线点上可以测量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或右角

3量距:导线选用普通钢尺测量导线边长或用全站仪进行导线边长测量

二、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1.准备工作

将校核过的外业观测数据及起算数据填入“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中。(见附录)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角度闭合差: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为:(n-2)×180°

式中n——导线边数或转折角数。

由于观测水平角不可避免地含有误差,致使实测的内角之和不等于理论值,两者之差,称为角度闭合差,用fβ表示,即fβ=Σ测-Σ理

(2)计算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角度闭合差的大小反映了水平角观测的质量。其中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fβp的计算公式:

如果>fβp ,说明所测水平角不符合要求,应对水平角重新检查或重测。

如果≤fβp ,说明所测水平角符合要求,可对所测水平角进行调整。

(3)计算水平角改正数:如角度闭合差不超过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则将角度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水平角中。

计算检核:水平角改正数之和应与角度闭合差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4)计算改正后的水平角改正后的水平角βi改等于所测水平角加上水平角改

正数

计算检核:改正后的闭合导线内角之和应为(n-2)×180

3.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根据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及改正后的水平角,推算其它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

计算检核:最后推算出起始边坐标方位角,它应与原有的起始边已知坐标方位角相等,否则应重新检查计算。

4.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

(1)计算坐标增量:根据已推算出的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和相应边的边长,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Δx=x*cosαΔy=y*sinα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它各边的坐标增量值。

(2)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闭合导线,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为零。实际上由于导线边长测量误差和角度闭合差调整后的残余误差,使得实际计算所得的不等于零,从而产生纵坐标增量闭合差Wx和横坐标增量闭合差Wy。(3)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WD和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WK,由于坐标增量闭合差Wx、Wy的存在,使导线不能闭合。仅从WD值的大小还不能说明导线测量的精度,衡量导线测量的精度还应该考虑到导线的总长。将WD与导线全长∑D 相比,以分子为1的分数表示,称为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WK,即以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WK来衡量导线测量的精度,WK的分母越大,精度越高。导线的WKP 为1/2 000。

如果WK>WKP,说明成果不合格,此时应对导线的内业计算和外业工作进行检查,必要时须重测。

如果WK≤WKP,说明测量成果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调整。

(4)调整坐标标增量闭合差调整的原则是将Wx 、Wy反号,并按与边长成正比的原则,分配到各边对应的纵、横坐标增量中去。以vxi、vyi分别表示第i边的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它各导线边的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

(5)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各边坐标增量计算值加上相应的改正数,即得各边的改正后的坐标增量。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它各导线边的改正后坐标增量。计算检核:改正后纵、横坐标增量之代数和应分别为零。

5.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改正后各导线边的坐标增量,按下式依次推算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6.导线略图(见附录)

实习总结

在实习过程中,我从技术,团队合作,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收获:从技术方面来说,这次实习给了一次我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许多原来并不熟练的知识逐渐被清晰的理解,许多原来没有重视的方面也得到了巩固,更在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不少新东西,在课本中所提到的技术要求之外,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我有了比较深的体会:

1,实地测量前需要进行勘测:在进行水准测量和闭合导线测量之前,我们都对闭合水准路线和测区进行了勘察,做了预先的准备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是小组成员对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了直观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直接提高了作业的精度和效率。特别以水准测量为例,在施测前的下午,全组成员沿着老师所规定的水准路

线进行了实地观测,分析了施测过程中可能出现困难的路段,选取了作为测段终点的固定点,并对每个测段中的测站数进行了估计,此外,由于实习是在校园内进行,人流量大且具有规律性,大家还分析了每个测段可能出现道路上车,人流量的时间,有选择性的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测段进行观测,这样,全组测量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仅仅用半天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测回。

2,测量员所应注意的问题:由于实习过程中,我大部分时间是担任着测量员的工作,因此体会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提到的测量员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由于相隔距离较远,如果测量员不通知,跑尺员很难自行判断读数是否完毕,所以读数完成后,测量员应该立即通知跑尺员,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跑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跑尺员不必要的处于紧张状态;对中整平的过程中,应尽量使得脚架所提供的平面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脚螺旋过度的扭动,从而减少了下一站对中整平的时间;在测站放置脚架时,脚架的两条架应该沿水准路线或闭合路线的前进方向,这样在读数过程中就大大降低了因测量员碰触脚架而产生误差的可能;根据我们小组读的数据反映,误差“较大”的点的值大部分是在读数较犹豫的时候获得的,因此,测量员读数的过程中应该看准数据后立即读数;每当周围有人或车经过时,应该将手握成空心拳头来抓仪器的一条脚架,但手并不应该接触到脚架,这样随时作好了保护仪器的准备,也不对仪器的对中整平及读数早成影响。

3,在团队合作方面,我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1)团队中要对人员做合理的安排:例如,在闭合导线测量过程中,由于组内有足够的人手,组内开始分配出两人进行点之记的标记,在完成一控制点的测量后,这两人也将点之记标记完了,这样的做法使得我们小组的作业效率有了相当的提

高。

(2)团队精神: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由于困难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成员的情绪,从而影响测量工作的进行,在这里,就需要团队精神发挥作用,大家共同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战胜困难:在导线测量的截止期限到来之前,任务依然有一小部分没有完成,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天气寒冷,休息不足等困难,一直坚持,终于完成了规定的测量任务。

从专业素质的角度来看:我也获益非浅,使我更加意识到了测绘工作的科学性,精密性和艰苦性,即使在我们的实习这样精度要求不太严格的测量工作中,许多限差的单位都是以毫米,秒等小单位来进行度量的,这是测绘工作具有高精密性的直观的反映;在学校这样相对比较容易的测区进行观测,我们许多同学都感到了疲劳,更不用谈那些在情况更为负责和困难地区进行的野外观测了。正是通过对测绘工作科学性,精密性和艰苦性的直观认识,我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测绘工作者应该也必须使自己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尽量作到仔细,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认识到了在工程中,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可能影响全局,这也培养了我们做事严谨的作风,而这也是专业素质的基础。

导线测量记录表范例

天气:晴气温: 测 度盘 测站回目标位置 数 F24 左 D1 1 D1 右 F24 F25 F24 左 D1 2 D1 右 F24 F25 左 F26 1 F26 右 F25 D1 F25 左 F26 2 F26 右 F25 D1 左 D2 1 D2 右 D1 F26 D1 左 D2 2 D2 右 D1 F26 左 F27 1 F27 右 F26 D2 F26 左 F27 2 F27 右 F26 D2 左 F28 1 F28 右 D2 F27 D2 左 F28 2 导线测量记录表 日期: 2005-12-7第 1页共4 页水平度半测一测各测回 盘读数回角值回角值平均角值距离( m)备注(°′″ )(°′″ )(°′″ )(°′″ ) 0° 00′00″ 98° 35′00″ 264.622 98°35′00″240.390 98° 35′00″ 278°34′ 45″ 98° 35′00″ 179°59′ 45″ 98°35′01″ 0° 00′00″ 98° 35′00″ 98°35′00″ 98° 35′02″ 278°34′ 49″ 98° 35′04″ 179°59′ 45″ 0° 00′00″ 216° 57′21″ 240.387 216°57′ 21″288.424 216°57′22″ 36°57′03″ 216° 57′22″ 179°59′ 41″ 216° 57′22″ 0° 00′00″ 216° 57′20″ 216°57′ 20″ 216°57′21″ 36°57′04″ 216° 57′22″ 179°59′ 42″ 0° 00′00″ 267° 44′43″ 288.421 267°44′ 43″269.947 267°44′43″ 87°44′25″ 267° 44′42″ 179°59′ 43″ 267° 44′44″ 0° 00′00″ 267° 44′44″ 267°44′ 44″ 267°44′45″ 87°44′27″ 267° 44′45″ 179°59′ 42″ 0° 00′00″ 170° 45′05″ 269.947 170°45′ 05″206.987 170°45′05″ 350°44′ 45″ 170° 45′04″ 179°59′ 41″ 170° 45′04″ 0° 00′00″ 170° 45′04″ 179°45′ 04″ 170°45′03″ 350°44′ 46″ 170° 45′01″ 179°59′ 45″ 0° 00′00″ 118°04′44″ 206.986 118°04′44″357.041 118°04′46″ 298°04′ 29″ 118°04′48″ 179°59′ 41″ 118°04′46″ 0° 00′00″ 118°04′46″ 118°04′46″ 118°04′46″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 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 (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 (3)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 (4)水准网 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 三、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定已知成果可否利用。 (2)图上初步选线 在测区已有的地形图上设计拟定的水准路线。水准路线应尽量选设在地势平坦、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附近,尽量避免通过水滩、沙土、易塌陷易受雨水冲刷的地区。选线的同时还应考虑水准点的埋设位置。最后绘制一份水准路线布设图,图上按一定比例绘出水准路线、水准点的位置,注明水准路线的等级、水准点的编号。 (3)实地选线 在图上设计的基础上到实地选线。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如沿线的实际坡度、土质特征来修改图上的设计路线,确定最有利的水准路线。同时选定水准标石埋设的确切地点。水准点应尽量埋设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之处。墙脚水准点一定要选设在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水准点的密度应满足测量任务的需要,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4)埋设标志 水准点位置确定之后,按规范规定埋设水准标石(如图4-2)。水准标石的中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简述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简述 一、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 视线高度:三丝能读数;视线长度≤80m;前后视距差≤3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红黑面读数差≤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5mm;观测次数:与已知点联测是往返各一次,闭合路线是往一次;附和或闭合路线闭合差往返较差:±20√L 二、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一条水平视线,对竖立的两观测点上的水准尺进行读数,来测定地面两点之间的高差,再由已知点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如下图,欲测定A、B两点上的高差h,可在A、B两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一台水准仪。根据仪器的水平视线,在A尺上读数,设为a,在B尺上读数,设为b,则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 h=a-b 三、仪器和工具 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尺垫2个 DS 3

四、方法与步骤 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 (1)从某一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路线长度200~400米,设置4~6站,视线长度50m以内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3)记录者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⑴~⑻记录各个读数,⑼~ ⒃为计算结果: 后视距离⑼=100×{ ⑴-⑵ } 前视距离⑽=100×{ ⑷-⑸ } 视距之差⑾=⑼-⑽ 前、后视距累积差⑿=上站⑿+本站⑾ 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K前+(6)-(7) 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4)=K后+(3)-(8) 红黑面差⒀=⑹+K-⑺,(K=4.687或4.787) ⒁=⑶+K-⑻ 黑面高差⒂=⑶-⑹ 红面高差⒃=⑻-⑺ 高差之差⒄=⒂-⒃=⒁-⒀±0.1 平均高差⒅=1/2{ ⒂+⒃ }

四等水准及闭合导线测量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前言 一.实习目的: 1.练习水准仪的安置、整平、瞄准与读数和怎样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程;2.掌握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与读数等基本操作要领; 3.掌握导线的内业计算;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测量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测量作业一般问题的能力。二.任务: 1.控制点高程测量; 2.导线长度测量; 3.水平角度测量; 4.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5.标记点之记,完成成果。 三.要求: 1.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等一些主要仪器的性能和如何操作使用; 2.掌握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3.掌握四等水准测量和三级导线测量的规范。 四.实习方法:自动安平水准仪、DJ6经纬仪的使用。 实习内容 一.实习项目: 1.外业测量: (1)测量控制点高程;

(2)测量控制点间距离; (3)测量闭合导线内角。 2.内业计算: (1)计算控制点间高差,推算各点间高程; (2)计算个控制点间距离及相对误差; (3)计算个内角闭合差及内角; (4)根据以上计算数据推算个点坐标。 二.测区概述: 测区为校园内测量实训场,面积大约30亩。地势平坦,有花园、小树林。其中有几个建筑物分别为网球场、校医务室等。测区内有个小湖。测区周围有安澜路、求新路、启智路等。 三.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四等水准测量: 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差hAB。在A、B两点上竖立水准尺,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架可以得到水平视线的仪器即水准仪,设水准仪的水平视线截在尺上的位置分别为M、N,过A点作一水平线与过B点的竖线相交于C。因为BC的高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高差hAB。 1.每一站的观测顺序 后视水准尺黑面,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施工过程记录表范本

施工过程记录表目录 1、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1 2、水准定复测记录。。。。。。。。。。。。。。。。。。。。。。。。。。。。。。。。。。。。。。2 3、导线点复测记录。。。。。。。。。。。。。。。。。。。。。。。。。。。。。。。。。。。。。。3 4、高程测量记录。。。。。。。。。。。。。。。。。。。。。。。。。。。。。。。。。。。。。。。。4 5、平面位置检测记录。。。。。。。。。。。。。。。。。。。。。。。。。。。。。。。。。。。。5 6、沉降观测记录。。。。。。。。。。。。。。。。。。。。。。。。。。。。。。。。。。。。。。。。6 7、沉降观测成果。。。。。。。。。。。。。。。。。。。。。。。。。。。。。。。。。。。。。。。。7 8、沥青混合料到场及摊铺测温记录。。。。。。。。。。。。。。。。。。。。。。。。8 9、沥青混合料碾压温度检测记录。。。。。。。。。。。。。。。。。。。。。。。。。。9 10、箱涵顶(推)进记录。。。。。。。。。。。。。。。。。。。。。。。。。。。。。。。。。10 11、顶管工程顶进记录。。。。。。。。。。。。。。。。。。。。。。。。。。。。。。。。。。。11 12、供水、供热管网冲洗记录。。。。。。。。。。。。。。。。。。。。。。。。。。。。。12 13、管道吹(冲)洗记录。。。。。。。。。。。。。。。。。。。。。。。。。。。。。。。。。13 14、管道系统吹洗(脱脂)记录。。。。。。。。。。。。。。。。。。。。。。。。。。。14 15、测量复核记录。。。。。。。。。。。。。。。。。。。。。。。。。。。。。。。。。。。。。。。15 16、打桩记录。。。。。。。。。。。。。。。。。。。。。。。。。。。。。。。。。。。。。。。。。。。16 17、混凝土测温记录。。。。。。。。。。。。。。。。。。。。。。。。。。。。。。。。。。。。。17 18、混凝土浇筑记录。。。。。。。。。。。。。。。。。。。。。。。。。。。。。。。。。。。。。18 19、预应力张拉记录(一段张拉)。。。。。。。。。。。。。。。。。。。。。。。。。。19 20、预应力张拉记录(一)。。。。。。。。。。。。。。。。。。。。。。。。。。。。。。。。20 21、预应力张拉记录(二)。。。。。。。。。。。。。。。。。。。。。。。。。。。。。。。。21 22、预应力张拉记录(两端张拉)。。。。。。。。。。。。。。。。。。。。。。。。。。22 23、预应力张拉数据表。。。。。。。。。。。。。。。。。。。。。。。。。。。。。。。。。。。23 24、预制安装水池壁板缠绕钢丝应力测定记录。。。。。。。。。。。。。。。24 25、预应力张拉孔道压浆记录。。。。。。。。。。。。。。。。。。。。。。。。。。。。。25 26、钻孔桩成孔质量检查记录。。。。。。。。。。。。。。。。。。。。。。。。。。。。。26 27、钻孔桩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27 28、钻孔桩钻进记录(旋转钻)。。。。。。。。。。。。。。。。。。。。。。。。。。。。28 29、钻孔桩钻进记录(冲击钻)。。。。。。。。。。。。。。。。。。。。。。。。。。。。29 30、钻孔桩记录汇总表。。。。。。。。。。。。。。。。。。。。。。。。。。。。。。。。。。。30 31、冬施混凝土搅拌测温记录。。。。。。。。。。。。。。。。。。。。。。。。。。。。。31 32、冬施混凝土养护测温记录。。。。。。。。。。。。。。。。。。。。。。。。。。。。。32 33、构件吊装施工记录。。。。。。。。。。。。。。。。。。。。。。。。。。。。。。。。。。。33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总结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总结 篇一:四等水准测量的实习报告 四等水准测量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 (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 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二.仪器和工具 dS3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尺垫2个,记录板2块. 三.实验步骤 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量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

(1)从某一已知高程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设置4站。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 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①后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上、下视距丝读数,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②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上、下视距丝读书,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③前视水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④后视水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3)记录着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1)~(8)记录各个读数,(9)~(10)为计算结果: 后视距离:(9)=100×{(1)-(2)} 前视距离:(10)=100×{(4)-(5)} 前、后视距之差:(11)=(9)-(10) 前、后视距离累积差(即Σ视距差):(12)=上站(12)+本站(11) 红黑面差:(13)=(6)+K-(7), (14)=(3)+K-(8),(K=4.687或4.787) 黑面高差:(15)=(3)-(6) 红面高差:(16)=(8)-(7) 红黑面高差之差:(17)=(15)-(16)=(14)-(13) 平均高差:(18)=1/2{(15)+(16)} 每站读数结束((1)~(8)),随即进行各项计算((9)~(16)),

三、四等水准测量(教材)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 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 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 (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 (10)= [(5)-(6)] × 100 (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 (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 2.高差部分 (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 (17)= (8)-(7) (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取“+”或取“-”应根据后、前视尺的K值来确定。 +(17) ±0.100]/2,作为该站测得的高差值。 表2为三等水准测量手簿,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观测记录和计算校核的顺序。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方法是:

闭合水准路线测量

项目一闭合水准路线测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水准仪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2.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粗平、瞄准、精平与读数。 3.测量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4.掌握路线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和检核的方法。 5.掌握水准测量的闭合差调整及推求待定点高程的方法。 二、计划与设备 1.实训安排3~4学时,实训小组由6~7人组成。 2.实训设备为每组水准仪一台,水准尺2根,脚架1个,记录板1块,记录表格。 3.实训场地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包含5个水准点,其中第一点(A点)作为已知点,每组点号不同。 4.从已知水准点A出发,水准测量至B、C、D、E点,然后再测至A点。根据已知点高程(或假定高程)及各测站的观测高差,计算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并检查是否超限。如外业精度符合要求,对闭合差进行调整,求出待定点B、C、D、E的高程。各测站的操作可以轮流进行,其余同学必须确认操作及读数结果,各自记录、计算在记录表中。 三、方法与步骤 1.背离已知点方向为前进方向,第1测站安置水准仪在A点与B点之间,前、后距离大约相等,其视距约为20~40米,粗略整平水准仪。 2.后视A点上的水准尺,精平,用中丝读取后尺A读数,记入表中。前视B点上的水准尺,精平并读数,记入表中。然后立即计算该站的高差。 3.变换仪器高,重复第2步操作。两次测得的高差值相差不得超过5mm。 4.迁至第2测站,继续上述操作程序,直到最后回到A点。 5.根据已知点高程及各测站高差,计算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并检查高差闭合差是否超限。 6.若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内,则对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计算各待定点的高程。 四、注意事项 1.在每次读数之前,要消除视差,并使符合水准气泡严格居中。 2.弄清每一个测站的前视点、后视点、前视读数、后视读数、转点、中间点的概念,不要混淆。 3.在路线水准测量过程中必须十分小心地测量转点的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认真记录计算,一旦有错将影响后面的所有测量,造成后面全部结果错误。 4.分清测量路线、测段、测站的概念。每个测段、每个测站的记录和计算与路线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不要混淆。要搞清各自的计算步骤和计算公式。 5.水准尺一定要放在水准点上,不要直接放在地上。 5.每一站要变换仪器高度测2次。 7.粗平时先合拢脚架对其长度,再撑开脚架架在平地上;连接仪器,使三个脚螺旋位于中间,望远镜与视线等高;先固定一脚,移动另两脚,同时观察圆水准器,使气泡位于中心即可;然后调脚螺旋,注意同时同方向旋转。 8.精平时使用微倾螺旋,看长水准器(望远镜左侧),先看外面再看里面,每次观测长气泡都要调整,但此时不调脚螺旋,只调微倾螺旋。

最新导线测量记录表范例

导线测量记录表

测量:记录:计算: 导线测量记录表

测量:记录:计算: 导线测量记录表

测量:记录:计算: 导线测量记录表

测量:记录:计算:初中复习资料 【初中英语词组总结】 1 (see 、hear 、notice 、find 、feel 、listen to 、look at (感官动词)+do eg:I like watching monkeys jump 2 (比较级and 比较级)表示越来越怎么样 3 a piece of cake =easy 小菜一碟(容易) 4 agree with sb 赞成某人 5 all kinds of 各种各样 a kind of 一样 6 all over the world = the whole world 整个世界 7 along with同……一道,伴随…… eg : I will go along with you我将和你一起去 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along with their teachers 学生同老师们一起种树 8 As soon as 一怎么样就怎么样 9 as you can see 你是知道的 10 ask for ……求助向…要…(直接接想要的东西) 11 ask sb for sth 向某人什么 12 ask sb to do sth 询问某人某事ask sb not to do 叫某人不要做某事 13 at the age of 在……岁时 14 at the beginning of …… ……的起初;……的开始 15 at the end of +地点/+时间最后;尽头;末尾 16 at this time of year 在每年的这个时候 17 be /feel confident of sth /that clause +从句感觉/对什么有信心,自信 18 be + doing 表:1 现在进行时2 将来时 19 be able to (+ v 原) = can (+ v 原)能够…… 21 be afraid to do (of sth 恐惧,害怕…… 22 be allowed to do 被允许做什么 23 be angry with sb 生某人的气 24 be angry with(at) sb for doing sth 为什么而生某人的气 25 be as…原级…as 和什么一样eg : She is as tall as me 她和我一样高 26 be ashamed to 27 be away from 远离 28 be away from 从……离开 29 be bad for 对什么有害 30 be born 出生于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 (xx-10-1023:27:42) 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 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 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 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 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2)]X100m 前视距(10)=[(4)(10) 三等≯3m,四等≯5m 前、后视距差累积 (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l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K(8) 三等≯2mm,四等≯3mm (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687m或4.787m)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15)=(3)(7) 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 (17)=(15)(13) 三等≯3mm,四等≯5mm 高差的平均值(18)= [(15)+(16)0.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0.100,反之,取 2[(6)+(7)]=∑[(15)+(16)]=2∑(18)对于测站数为奇数的页:∑[(3)+(8)]∑(10)=本页末站之(12)—上页末站之(12),水准路线总长度=∑(9)+ ∑(10) 4、成果整理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闭合路线或附合路线的成果整理,首先其高差闭合差应满足表7-10 的要求。然后,对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调整方法可参见第二章有关部分,最后按调整后的高差计算各水准点的高程。若为支水准路线,则满足要求后,取往返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最后结果,据此计算水准点的高程。 5、四等水准采用塔尺进行观测的步骤如下:后(上、下、中)---前(上、下、中)----改变仪器高----前(中)--后(中)7-8 三角高程测量(trigonometric leveling)原因:

水准仪四等水准路线技术要求规范

“2015年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技能节 工程测量技术规 本次竞赛以中华人民国建设部2008年5月1日批准施行的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结合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要求,制定本技术文件。 一、四等水准测量 1.水准路线形式 一个已知点和三个未知点组成的闭合水准路线(见图1),水准路线总长约为400米。 2.竞赛容 参赛队在规定时间按四等精度要求独立完成指定路线的水准测量外业观测和业计算。 3.竞赛规则 ⑴各参赛队按比赛报名表中的顺序将选手分别编号为1、2、3、4号(比赛过程中不得变更),按规则要求独立完成指定闭合水准路线的测量任务。 ⑵水准路线的起始点及待定点由赛项执委会事先确定,赛前抽签确定各参赛队所观测的路线。 ⑶每位选手完成一个测段(即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路线)的观测和记录计算,具体方案如下: 1测段(已知点1A 到2A 号未知点)由本队1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2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3、4号选手负责水准尺安置; 2测段(2A 号未知点到3A 号未知点)由本队2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3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1、4号选手负责水准尺安置; 图1 闭合水准路线示意图 1A 4A 3A 2A

3测段(3A号未知点到4A号未知点)由本队3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4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1、2号选手负责水准尺安置; 4测段(4A号未知点到已知点1A)由本组4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1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2、3号选手负责水准尺安置。 ⑷数据记录必须用赛项执委会盖章的记录手簿(见附件表1),由负责记录的选手用签字笔当场准确无误地填写到相应栏,并及时计算和填写表中其它数据,要求记录规完整、符合记录规定、计算准确;观测数据不得改动厘米和毫米,分米、米以上数据不得连环涂改,如有违反均需扣分;观测数据必须原始真实,严禁弄虚作假,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⑸各参赛队合作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计算所用的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由赛项执委会提供(见附件表2),计算表的辅助计算栏中必须填入水准线路闭合差。 ⑹外业观测和业计算总的规定时间为40分钟,超出规定时间将终止比赛,整个水准测量比赛成绩按零分计。 ⑺仪器操作应符合要求,迁站时仪器搬动必须正确,仪器在迁站过程中不必装箱和带箱,仪器箱关闭放在起始测站旁。 ⑻观测采用所有测站连续计时的方法,即观测时间为裁判宣布比赛开始(选手拿到题目)到选手上缴观测成果、并将仪器装箱放回原处后结束。除转移地点进行业数据计算的时间外比赛需连续进行,比赛一旦计时开始不能无故终止比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员报裁判长(副裁判长)同意后作特殊处理。比赛过程中,选手若休息、饮水或上洗手间,一律计算在操作比赛时间。如果选手提前结束比赛,应举手向裁判员示意。比赛终止时间由裁判员记录在案,选手提前结束比赛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操作和计算,经裁判同意可提前离开赛场。 ⑼观测结束后,仪器装箱收回到出发处,记录表格交给裁判员,裁判员暂停计时,工作人员带领选手到指定地点,裁判员将原始记录数据交由参赛选手进行业计算,届时继续计时。参赛队伍进行水准测量业计算,高差闭合差分配采用与路线长度成比例的近似平差原则,计算所用计算器自备,但不得带程序计算功能。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9)=[(1)—(2)]X100m 前视距(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 前、后视距差(11)=(9)—(10) 三等≯3m,四等≯5m 前、后视距差累积(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l0rn

四等水准路线测量

四等水准路线测量 1、比赛内容 (1)用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完成一段不少于四站的附合水准路线高程测量(复测),并填写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见附件1。 (2)对高程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检核及高差闭合差计算,并填写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见附件1。 2、比赛说明 (1)给定现场起、终水准点位置及高程(高程在水准测量外业完成后给定)。 (2)按指定附合水准路线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工作,观测方法采用往测,顺序为“后-前-前-后”,测站点的选择可以使用钢卷尺,并由参赛人员完成。 (3)填写相应表格,并进行计算检核及高差闭合差的计算。 (4)严格按仪器的操作要求作业,每站要完成安置仪器、整平、照准、读数等步骤。 (5)记录、计算完整,字体工整、清洁、无错误。 (6)精度要求符合《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视线长度 (m) 前后视 较差 (m) 前后视 累积差(m) 视线离地 面最低高 度(m) 红黑面 读数差 (mm) 黑红面 高差较差 (mm ) 附合或环 线闭合差 (mm) 四等100 5 10 0.2 3.0 5.0 L 20 注:计算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时,L为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km)。 3、成绩评定 (1)分值分配 水准比赛总成绩(100分)=四等水准测量速度(40分)+观测过程(20分)+计算及检核(40分) 2)评分标准 ①测量速度(40分): 裁判宣布开始,测量计时同时开始,到仪器装箱、上交成果计时结束。以完 成任务的时间为准(以分钟计)计分,各组得分S i 计算方法:

设该项成绩满分为40分,所有参赛组中最先完成的时间为 T 1 ,最晚完成的 时间为 T n ,各组所用时间为T i ②观测过程(20分) 考核中出现下列情形,应按规定进行扣分 a.仪器搬站时奔跑,一次扣2分。 b.数据有涂改痕迹,一处扣1分。 c.记录计算有缺项(如不填写表头,不填写测点编号等),每项扣2分。 d.以上扣分合计超过20分时,则最多按20分扣分。 ③计算及闭合差检核(40分) a.测站限差及数据计算满分20分,以技术要求中所列项目为考核对象,符合规范规定限差为合格,每超限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b.每页的计算检核正确得10分,不正确扣10分;水准路线闭合差10分,若闭合差不超限,本项得10分,若闭合差超限扣10分。 附表1: 测量技能竞赛四等水准测量考核用表范例 参赛人员: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计算表 测站编号后 尺 下丝前 尺 下丝 方向及 尺号 标尺读数 K + 黑 减 红 高差 中数 备注上丝上丝 后视距前视距 黑面红面 视距差d ∑d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 1.四等水准测量的概念 2.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3?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步骤 4.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 5.四等水准的测量的计算 6.四等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 1.四等水准测量的概念 我们将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称为水准点。 水准点记为BM(Bench Matk)。 三、四等水准测量,常作为小地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施工测量的高程基

本控制。 高程测量时测量工作三大基本内容之一。水准测量是高程测量的一种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与普通水准测量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需要拟定水准路线、选点、埋点和观测等程序。 (2)不同点:四等水准测量必须使用双面尺观测,记录计算, 观测顺序,精度要求不同

2?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道路布设,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地段,水准点间距 一般为2~4Km在城市建筑区为1~2Km水准点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和便于观测的地点。 3.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步骤 (1)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

进行。(2)观测步骤 (2)观测步骤 引入K值得概念: K为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分划与黑面分划的零点差(常数 4.687m 或4.787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读数差不能超过3mm 四等水准测量中,水准尺必须成对出现。 或里一红一里一红 八、、

①在测站上安置仪器,使圆水准气泡居中,后视水准尺黑面,用上、 下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1)和(2);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 (3)。 ②翻转水准尺,后视水准尺红面,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4)。 ③前视水准尺黑面,用上、下丝读数,记入表中(5)和(6),前视 水准尺黑面,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7)。 ④翻转水准尺,前视水准尺红面,用中丝读数,记入表中(8)。 4.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 4.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方法

.实训三四等水准测量 (双面尺法) 一、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 视线高度>0.2m;视线长度≤80m;前后视视距差≤3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红黑面读数差≤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5mm。 二、仪器和工具 DS3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记录板1块。 三、方法与步骤 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

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 (1)从某一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路线长度200~400米,设置4~6站,视线长度30m左右。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3)记录者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⑴~⑻记录各个读数,⑼~ ⒃为计算结果: 后视距离⑼=100×{ ⑴-⑵} 前视距离⑽=100×{ ⑷-⑸}

视距之差⑾=⑼-⑽ ∑视距差⑿=上站⑿+本站⑾ 红黑面差⒀=⑹+K-⑺,(K=4.687或4.787) ⒁=⑶+K-⑻ 黑面高差⒂=⑶-⑹ 红面高差⒃=⑻-⑺ 高差之差⒄=⒂-⒃=⒁-⒀ 平均高差⒅=1/2{ ⒂+⒃} 每站读数结束( ⑴~⑻),随即进行各项计算( ⑼~⒃),并按技术指标进行检验,满足限差后方能搬站。 (4)依次设站,用相同方法进行观测,直到线路终点,计算线路的高差闭合差。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规定,线路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为±20√L mm,L为线路总长(单位:km)。 四、注意事项 (1)四等水准测量比工程水准测量有更严格的技术规定,要求达到更高的精度,其关键在于:前后视距相等(在限差以内);从后视转为前视(或相反)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 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 —1. 5km 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 前- 后;黑- 黑- 红- 红) /I—I 5 八、、八、、/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 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 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 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实习指导书 一、测量实习的一般规定 (1)实习前,必须阅读《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教材的有关章节及《水准测量实习指导书》的相应实验项目内容。测量过程中,必须携带《四等水准测量实习指导书》,便于参照实习内容、记录有关数据和计算。 (2)实习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各小组具体工作。实习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应在指定的实习场地进行,不得擅自改变地点。实习应听从教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习要求,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任务。 (3)测量记录应该用正楷书写文字及数字,不可潦草,并在规定表栏中填写。记录应用2H或3H铅笔。 (4)记录者听取观测者报出数据后,应向观测者回报所记录的数据,以免记错。 (5)记录数字若发现有错误,不得涂改,也不得用橡皮擦拭,而应该用细横线划去错误数字,在原数字上方写出正确数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 (6)若整站观测成果不合格(观测误差超限),则用斜细线划去该栏记录数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 (7)根据观测结果,应现场进行必要的计算,并进行相应的成果检验,以决定观测成果是否合格、是否需要进行重测(返工)。 (8)实习结束时,应把观测记录和实验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经教师认可后,方可收拾仪器和工具,作必要的清洁工作,向实验室归还仪器和工具,结束实习。 二、测量资料的记录要求 测量资料的记录是测量成果的原始数据,十分重要。为保证测量原始数据的绝对可靠,实习时即应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记录的要求如下: (1)实习记录应和正式作业一样必须直接填写在规定的表格上,不得转抄,更不得用零散纸张记录,再行转抄。 (2)所有记录与计算均用绘图铅笔(2H或3H)记载。字体应端正清晰,字体只应稍大于格子的一半,以便留出空隙作错误的更正。 (3)凡记录表格上规定应填写之项目不得空白。 (4)禁止擦拭、涂改与挖补,发现错误应在错误处用横线划去。淘汰某整个部分时可用斜线划去,不得使原字模糊不清。修改局部错误时,则将局部数字划去,将正确数字写在原数上方。 (5)所有记录之修改及观测结果之淘汰,必须在备注栏内注明原因。 (6)禁止连环更改,即已修改了平均数,则不准再改计算得此平均数之任何一原始读数,改正任一原始读数,则不准再改其平均数。假如两个读数均错误,则应重测重记。 (7)原始观测之尾部读数不准更改,如角度读数度、分、秒而秒读数不准涂改,应将该部分观测结果废去重测。 三、测量成果的整理、计算及计算作业要求 (1)测量成果的整理与计算应在规定的打印表格或事先画好的计算表格进行。 (2)内业计算用钢笔书写,如计算数字有错误,可以用刀刮去重写,或将错字划去另写。 (3)上交计算成果应是原始计算表格,所有计算均不许另行抄录。 (4)成果的记录、计算的小数取位要按规定执行。各等级的水准测量的记录和计算的小数位取位列表于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