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科学社会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学习一门知识需要从认识这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入手,

本章重点说明科学社会学是如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原因等.本章内容包括如下三

节内容.

?第一节科学社会学的前历史发展

?第二节科学社会学研究课题的出现

?第三节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节科学社会学的前历史发展

?自然科学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对自然科学的社会学讨论还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近

代自然科学是与资本主义同时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时候产生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讨

论。19世纪末期,出现了哲学家、社会革命家和社会学家在讨论一般社会问题时提

到了科学与社会关系各种问题;并产生很多具有光辉思想的真知灼见,其中有些思

想成为了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至今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这些思想家的学

科发展路径来看,包括哲学家、社会革命家和知识社会学家两类。第一类代表人物

包括如下:培根、圣西门、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第二类代表人物(知识社会学

家)包括:迪尔凯姆、韦伯、舍勒、曼海姆。

一、哲学家、社会革命家的科学社会学思想

1、弗郎西斯·培根

?他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重要的哲学家和近代科学的代言人。

?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支配自然”;主张利用科学知识造

福人类……。

?他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任何社

会阶级当他们发展一定阶段时候就需要社会承认和获得社会地位等,并都会产生代

表他们的思想和思想家等)。

?他主张将社会改造计划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其思想主要集中在未完成的著作《新大

西岛》一书中。

?培根描述的新大西岛是一个乌托邦,在这个理想王国中有一座所罗门宫——智慧之

宫、科学之宫,是这个乌托邦的核心。

?科学之宫是人们组织起来进行科学活动的场所;利用科学造福社会和改善生活的机

构。这个宫殿中,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还有各种技术人员进

行实用工艺研究;有天文台、力学实验室、动植物研究实验室;还有研究食物防腐、医疗保健、改善住房等使用的设备等。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例如天气

预报、新型食品等。

?在这个宫殿中,科学研究活动是分工和按照认识程序进行的:搜集资料有12人;整

理资料和初步实验的有9人;初步概括和总结的6人;高级实验3人;最后程序是有3人进行改变性解释和说明。还主张对给科学家丰厚的报酬——树碑立传、报酬

和奖励。

?培根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启示

?(1)科学研究是社会规模的;(2)专门人负责,并按照一定组织程序结合在一起的;

(3)科学活动存在社会分工;(4)科学家为社会服务,并到社会奖励;(5)首次提

出了科学体制化的初步形式;(6)科学与社会结合是紧密的。

2、圣西门

?早期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强调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其中圣西门的思想是

最突出。在他很多著作中都有反映,例如《论实业制度》中主张将社会组织与进行组织结合在一起,甚至用牛顿协会代替宗教教会组织,科学家代替神职人员。总之,他认为科学是实现社会改造理想的主要支柱。

?他关于科学发展和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主张如下:

?(1)他主张依靠工业化和科学改造社会,力图建立一种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实业繁荣

的社会组织。

?(2)在这样社会组织中,将精神权利交给最有领导能力和善于帮助他人的具有知识

的人——科学家;世俗权利交给关心维护和平和最善于改善人们生活的人——实业

家。

?(3)科学代替神学和科学家代替神职人员(《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地人的信》)。

?(4)论述了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人类科学概论》;《论万有引力》等文章);

“一切实用体系——宗教体系、政治体系、道德体系以及市民法制,将符合我们的新知识体系”。

?(5)他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社会问题,并对孔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

对欧洲的思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他对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掌握权利的思想,可以视为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技治主义的先兆;作为这个思潮(社会运动)在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出现的,并且是昙花一现。

?(6)预见了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来临

?总之,将社会改革思想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在今天也是具有重要的生命力;他

关于社会组织和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观点,是一种“早熟”思想;难怪墨顿将圣西门、

孔德和马克思并列,称为科学社会学的远祖。

3、马克思

?马克思被当代科学社会学界视为超越国界的先驱人物,因为他与恩格斯在资本主义

社会和建立历史唯物主义时将科学作为社会的内在因素来考虑的;并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提供了最根本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技术作过专门的研究,他们的着眼点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必须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学的观点如下

?(1)自然科学发展成为现代机器工业的技术的基础;并最终一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科学作为精神力量对哲学变革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3)自然科学对劳动力要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4)指出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等。

4、孔德

?法国哲学家,他首先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称;是社会学倡导者。他认为知识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行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1)科学顺序: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社会物理学(社会学);数学是

科学与哲学的形式基础,没有列入上述分类顺序;心理学是行而上学领域。

?(2)科学思想成为新社会秩序的精神和道德基础;

?(3)在工业社会中,学者和实业家将统治这个社会和时代;

?(4)将物理学或自然科学方法引入了关于社会的研究;

?(5)将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在工业阶段智力发

展的实证阶段,追求实证知识,使用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科学;

?(6)理性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条件。

5、斯宾塞

?英国学者,首先提出了科学社会学是一个研究科目,他在《社会学原理》中首次提

出了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具体思想如下:

?(1)提出了社会进化论;

?(2)社会整体论——社会有机体论;

?(3)分析宗教、政治、家庭、经济和文化等体制的发展历史;

?(4)对文化与功能的进化进行分析,成为功能主义的前驱。

二、知识社会学家的科学社会学思想

?西方社会学家在论述科学社会学诞生时,常常追溯带20世纪的20、30年代之交的

社会学研究的转变。因为,从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的20、30年代,社会学发生了从一般社会理论向专门研究转变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舍勒和曼海姆等人,有人将马克思也称为伟大的知识社会学家。这些学者在讨论一般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时,讨论了知识的社会问题,并产生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传统。特别需要指出:西方社会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常常引用马克思关于意识与存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比认为:“马克思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

?知识社会学将科学视为知识的一种形态,在讨论一般知识时候,涉及了科学知识

的社会学问题。而且,知识社会学对后来的科学社会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逐渐发展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

1、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社会学家,这个学科产生于他。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了精神现象、原始思维和原始宗教时,讨论了知识社会学问题。他认为,一些基本概念与逻辑范畴的起源是与原始社会的机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原始人关于世界的空间概念是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的具体组织有关(他以澳大利亚和北美的土著人为例,在那里,空间是一个圆圈,因为他们居住地是圆形,这样社会组织是空间概念的基础模式,而后产生了对空间的一般性认识)。原始人的时间概念是与他们宗教仪式、庆典和节日有关。还有他们对自然界物质分类是他们确定的社会分类的延伸;尽管现在科学分类已经与原始分类的起源很大不同,但是在语言中仍然保持着原始痕迹,例如在科学中使用“族”的概念。

总之,他认为有意义的经验首先是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社会关系对思想和知识是存在影响的。他在讨论知识问题时,研究了科学知识的问题。他认为:“因为科学知识从根本上说是集体的,所以,从原则上说,对于科学也许能够进行社会学分析。”墨顿指出迪尔凯姆对知识的社会学分析是朴素和直接的。

2、马克斯·韦伯

?德国伟大的社会学大师,他思想对社会科学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他最早关注

宗教与经济关系,代表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派别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这个研究成果是默顿关于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的思想前期。

?后来,韦伯认识到物质利益对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转向了以社会结构角度研究

思想观念。他认为思想观念所创造的“世界形象”决定了物质所驱使的人的行为。他比较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认为自然事物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表现,而人的研究可以涉及内在动机;它们的研究方法是一样的;社会科学在问题选择时是价值关联的,自然科学也是如此,而研究方法是价值中立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程序上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认为价值中立对于从事科学的人来说,首先是行为规范意义的,并是他们科学家的科学气质所支配的,而不是他们的公民社会角色。他还认为经验科学不能直接支配社会行为,而是帮助人们清楚认识自己的行为动机的理由等。

3、舍勒

?舍勒提出了知识社会的名称。1924年发表了《知识社会学的问题》一文,这个论文

后扩充为《科学与历史》(1926)。他在这篇论文中从历史和相对主义的观点考察了知识的发展。他指出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个人组成的各种集团都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局限的,他们都努力去把握价值的永恒的和不变的本质;但是他们所达到的却是不同时代以不同方法达到的价值本质。他还认为全部知识的内容,甚至全部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都不是由社会利益的思想决定,但是知识对象的选择却是由社会利益决定的,并且获得知识方法的思想形式也必然由社会决定的。

?他认为世界观是社会集团的文化公理,变化是缓慢的。除了世界观外还有人为

的知识形态,根据人为程度包括(1)神话和传说;(2)民间语言中的知识;(3)宗教知识;(4)神秘知识的基本类型;(5)哲学-形而上学知识;(6)数学、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实证知识;(7)技术知识。

?他提出了知识社会学的广泛研究纲领计划,既从内部逻辑关系考察知识,也从外

部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条件的角度考察思想知识。

4、曼海姆

?他是在这个领域成果最多的学者。他的研究经历了哲学向社会学的转变历程。他认

为:“不用讨论任何认识论问题,而把知识社会学作为知识与社会环境的真实关系的经验理论提出来,是可能的”。曼海姆的许多观点来自马克思的理论,西方学者常常将其有马克思并提,并称他们思想为马克思-曼海姆“观点”。

?他认为精神生活是由主要社会过程决定的,思想产品是由社会集团这种社会因素决

定的;研究思想的作用要考察这些思想背后的社会集团因素和作用等;围绕社会经济生活,不仅决定了现代思想出现,还影响着精神产品的形式、内容,个人所在的集体利益与目的存在很大关系。他的观点为后来的社会学家承认。

?曼海姆把占星术的一个重要概念“定命星宿图”移入知识社会学。在占星术中,这

个词代表着一个人诞生时刻的天上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这个位置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曼海姆利用这个词来说明某种思想、学科产生的条件和因素,并纳入了世界观的关系之中。他还用案例方式对知识社会学进行了分析。

5、其他知识社会学家的科学社会学思想

?对知识社会学作出贡献的还有维伯伦、兹纳涅斯基和素罗金等人。

?(1)维伯伦(美国社会学家):强调思想习惯上社会生活的产物,强调思想方式依

赖于社会集体的组织方式,宗教的不同也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他认为对知识的兴趣与社会地位和职业有关。例如有闲阶级喜欢古典哲学、法律和政治学等。而只有那些与工业技艺有关的人才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程师和价格体系》,1923)。

?(2)兹纳涅斯基(波兰社会学家):倡导建立专门研究知识的科学,重点研究了知

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发表了《论知识科学的主要课题和任务》,分析了社会集团、教育、社会环境等对知识影响、理论思维个人科学活动等。

?(3)素罗金:从“文化精神”导出知识的生产,并认为社会文化结构系统中的每一件

事情都依赖于这个“文化前提”;他力图证明所有知识领域(哲学、科学和宗教等),在逻辑上和事实上都与他的文化前提是一致的;知识是其外部文化构成和影响,而非社会结构、地位以及政治和经济因素等。

6、对知识社会学传统的思想认识

?从对科学社会学的影响来看知识社会学的著名人物和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个

方面的结论

?(1)知识社会学将知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认识活动和思想方式作为自己研究的出

发点;把思想范畴和知识体系归结为社会地位、社会集团和文化基础等社会因素。

?(2)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3)开创了将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作为研究对象。

?(4)对科学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二节科学社会学研究课题的出现

?从知识社会学和哲学较宽泛到专门的研究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重要的环节是将科

学当作一种社会职业来研究,这个可以看作是科学社会学的课题出现,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起点。

?一、科学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最早是韦伯和兹纳涅斯基两个人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来研究的,把从事知

识活动的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来研究。

?1、1919年,韦伯发表了《作为一种职业的科学》,并指出现在科学已经成为一

种社会职业,形成了自己的职业化组织了。他对科学职业的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大学和研究所是提供职业职位的社会机构,这些机构已经成为正式的企业,助教、助手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被具有教授身份的所长雇佣,他们之间关系与工厂中的老板和工人的关系一样。

?他还对德国和美国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日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科学专门化进行

了研究;对实验和工具进行分析;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等进行了阐述;还比较了科学与艺术、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进行了比较;最后讨论了科学与政治、科学价值关系等问题。总之,这篇文章阐述了科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一、科学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2、兹纳涅斯基是继韦伯之后,对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的社会角色进行了更为具体

的研究。他在1933年旅美期间开设了以《知识分之的社会角色》为题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他抛弃了认识论的考虑,认为社会学家的研究重点是知识的起源,他重点考察了在社会中创造知识和传递知识的人的社会角色。

?他分析了从事科学活动的社会角色类型,支配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他研究的范围

很广泛,不仅关注科学家,主要对创新新知识的研究人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他提出了与社会角色相对应的“社会圈子”的概念等,这些对于科学社会学发展具有

一定的影响。

?3、普赖斯从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一直进行科学职业方面的研究。本·戴维

发表了专著《社会中的科学家角色》(1971)一书,把职业研究与角色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历史性的研究(古代—20世纪)和比较研究(英、法、德、美),说明了科学家角色和体制的形成。

4、默顿是这项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默顿对科学职业和科学家社会角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为研究科学体制内容的重

要部分。他被当代科学社会学家认为在这个领域重要的文献是其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出版)。这个著作主要对历史上的科学进行了经验性的研究。

?重点研究了社会中的科学,说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出现,是以新教为标志的

特殊价值观的培育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科学技术对当时的实际利益存在什么关系;说明了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他还用实际数据说明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对科学兴趣的转移,还研究了英国皇家学会研究的课题以及科学研究成果与实际的社会经济和军事的关系等。

?他还提出了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对科学家传记进行了进行集体性的研究。

二、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研究传统

三、科学体制化研究

四、科学交流的研究

五、科学奖励机制的研究

六、科学的行为规范研究

七、科学社会分层研究

八、科学共同体的研究

九、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十、科学的社会控制

十一、科学的评价体系

十二、科学社会组织的研究

第三节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与成熟

?科学社会学的重要代表著作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到20世纪60年代才发

展成熟。这个时期前的著作和人物已经介绍过了。这里,重要介绍世纪40—70年代的重要著作和代表人物。这些著作和科学社会学家,说明了科学社会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积累过程。

?一、重要成果和人物

?1、默顿

?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学的著作还很少。1942年,默顿发表了《科学的规范

结构》一文。该论文主要讨论科学的内部结构,特别是行为规范结构,针对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和在科学界搞种族主义,他首先提出了科学规范首先就普遍主义,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批评。

?默顿的其他著作如下:1957年发表的《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一文;1963年发表的《科

学家的心理冲突》;1963年的《多重科学发现是重大已经的所在》;1968年的《科学中的马太效应》;1969年的《科学家的行为模式》;1971年的《科学评价的体制化模式》;1973年的论文集《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和经验的研究》等。

?2、1965年,哈格斯特洛姆的《科学共同体》

?3、1972年,本·戴维的《社会中的科学家角色》

?4、1972年,克兰的《无形学院》

?5、1977年,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英》

?6、1973年,科尔兄弟的《科学中的社会分层》

?7、1978年,加斯顿的《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奖励制度》

?8、1961年,普赖斯的《巴比仑以来的科学》;1963年的《小科学·大科学》

?9、1962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10、李约瑟的关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史

二、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都适合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一般包括观察方法、实验

方法、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等。科学社会学还常用引证分析、内容分析和集体经历等方法。

?同时,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角度包括宏观社会研究、中观社会研究和微观社会研

究。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角度主要是在中观和微观这两个方面;而且,科学社会学

的中观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成就。

?在使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时,科学社会学家有的为了获得一个理论—认识为目

的;有的是为了检验一种理论;有的为了发展一个理论或者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这

些体现了科学社会学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的旨趣。同时,也有为了实际的管理需要而进行的研究,这个可以称为应用研究或科技政策与管理的研究,这个领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三、科学社会学的建制或体制化的发展情况

?1、研究机构

?美国是科学社会学孕育和发展的地方。例如20世纪60年代默顿在美国开始培养了

科学社会学博士;此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开设了科学社会学系,并招收攻读学位的研究生。麻省理工学院也开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专门课程,并也招收研究生。

?在英国和法国的一些大学也受到了重视,很多大学开设了“科学的研究”课程。

例如英国爱丁堡大学有科学研究专业;莱斯特大学的科学历史与社会关系专业;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人文学系。法国大学开设的科学社会学课程包括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科学与社会,科学、政策与社会,科学的社会政策、科学技术与发展时期,技术革新与社会变革等。

?其他国家,例如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发展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等。

?2、刊物、学会和会议

?刊物:美国的《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和技术研究》、《科学计量学》。英国的

《研究科学》和《智慧》。波兰的《科学学》等。

?1975年,美国成立了著名的四s学会(Society in social studies science),到1978

年已经有会员500多人,现在已经上千人,其成员是世界各国的学者。

?1966年,国际社会学学会正式成立了科学社会学小组,并在每四年一次的大会

上都组织了科学社会学学术讨论的分组会。

?1982年8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委员会派代表参加了第十届世界社会学大会

第23次(科学社会学)委员会会议

四、科学社会学在中国的研究情况

?1、解放后的情况

?2、1978年以后的情况

?3、目前的情况

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重要事件及其特点 新闻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刘星酉 2008106135

中国与公共关系的最初的接触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现代公共关系便已经传入台湾和香港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香港地区,一些跨国公司在其分公司内部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聘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他们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一般具有比较高的水平。此后,企业、酒店和宾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公共关系部门,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公共关系专业公司,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公共关系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香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公共关系在港台地区的健康发展,为其传入中国大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公共关系这种新兴的职业开始被中国的企业所接受。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1981-1991:萌芽和普及阶段 国门的打开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得现代公共关系这一新生事物得到迅速传播。在此期间,出现了第一个企业公关部、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第一个地方公关组织以及第一份公关刊物。 (2) 1991-2001:专业和职业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的逐步完善,促使公共关系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成立以后,遵循"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八字方针,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推进中国公关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设立了两年一届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举办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进行年度行业调查和行业工作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开展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公关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加入我们这一行业。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认知的提高,中国公关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以一些重大的公关事件的发生为里程碑: 1984年4月28日,北京长城饭店在其美籍公关部经理的策划下,把美国总统访华的答谢宴从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搬到了刚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500余名记者把里根连同长城饭店一起推销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4年,广州的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挂出了国内第一块国有企业公共关系部的招牌。白云制药厂的声明也随着其赞助的足球赛事和收购的歌舞团的南征北战而威名四播。 1984年,全球最早成立(1927年)的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伟达公关(Hill & Knowlton) 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该公司亚洲地区经理认为在中国首都没有公共关系机构是不可想象的。 1985年1月,深圳总工会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公关培训班。公关的左右开始为企业所重视,成为了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 1985年8月,世界上最大的公关公司博雅合资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开设公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此公关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堂。到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把公共关系列入行政管理、工业经济、新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

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国内外公共关系的现状,剖析公共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认识公共关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更好瞻望公共关系的未来发展。 学习方法:以识记为主,领会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职业和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把握公共关系发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尤其需要通过阅读,了解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未来走势。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起源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一种朴素的思想意识观念,作为人类一种不自觉的社会活动却早已问世

了。 一、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 1.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1800年伊拉克原一种农业公告,很有点像现代社会某些农业组织公共关系部的宣传资料。 2.在古希腊,社会对于沟通技术非常重视.有些深谙沟通学问的第一流演说家常常被推为首领。 古罗马独裁者儒略·凯撒的纪实著作(高卢战记)被公共关系同业工会主席李利·比诺称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 希腊人认为,较强的修辞能力是参与政治过程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政治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靠修辞来架筑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典著作《修辞学》被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是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 3.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中,亦有许多类似于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范例。

1)古代的游说活动 2)古代帝王对民意的重视 3)古代商业经济领域的诚信原则“和” 4)古代军事领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仅仅是“类似”而已,公共关系其源头并不在古代,而在近代的美国。美国19世纪中叶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可以说是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姆(Phines T.Barnum)。 二、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19世纪中叶在美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业的“前身”。 “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巴纳姆。巴纳姆的信条是“凡宣传皆好事”。 当时,这种把新闻媒介视为异己,或利用

公共关系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简称“公关”)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现代公共关系发展的过程(世界) (一)单向吹嘘式的公共关系(巴纳姆时期) 单向吹嘘式的公共关系是“职业公共关系的前奏”,以“报刊宣传活动”为代表。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随着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公众地位的提高,大众传播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报刊宣传活动”就是在这时开始风行起来的。它是指一些公司或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雇佣专人在报刊上进行宣传的活动。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率先发起了一个“便士报运动”,即以一便士就可以买到一份报纸。该报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关切大众的内容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并使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们竞相争取,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舆论工具。报纸便宜、内容好,发行量自然大增,许多公司和组织便看重了这一媒体;然而发行量大、成本高,广告费也猛涨,一些大公司和巨头们为了节省这笔昂贵的广告费,便纷纷花钱雇一些记者或宣传员来编造关于自身与组织的新闻甚至“神话”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达到宣传本组织形象的目的,于是便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报刊宣传活动”。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报刊宣传员是费尼斯·泰勒·巴纳姆(PhineasTaylorBarnum)。巴纳姆是一家马戏团的老板,以制造和杜撰“神话”而闻名于世。他所处的时代是公共关系的重要演变时期,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巴纳姆最典型的宣传是制造了这样一个神话:马戏团有一名叫海斯的黑人女奴,在100年前曾经抚养过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这一消息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巴纳姆乘机以各种笔名向报社寄去表明不同看法的“读者来信”,引起一场争论。于是很多人抱着好奇心纷纷到马戏团要看个究竟,使马戏团票房收入猛增。海斯死后,尸体解剖表明,她才活了80多岁,根本不像巴纳姆宣传的那样活了160多岁,也根本不可能抚养过华盛顿总统。可巴纳姆却宣称,他本人也是受骗者。实际上巴纳姆早已从这场他策划的争论中得到了好处。 巴纳姆恪守的信条是“公众要被愚弄”,“凡是宣传皆是好事”。他这种不择手段地为自己或自己代表的组织进行吹嘘、欺骗、制造“神话”,全然不顾公众利益、不顾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完全违背现代公共关系宗旨的,是公共关系史上不光彩的一页,这一时期被称为“公众被愚弄的时期”和“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基本要求: 了解:近代宪法的产生、发展及其条件和旧中国宪法史 熟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1982年宪法的背景、基本精神、历史意义及修改 二、重点、难点: 1、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四)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2、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 (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3)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 3、1982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基本精神及历史意义 (三)现行宪法的修改 三、思考题:

(1)阐述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2)试析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四、本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是()。 A.英国宪法性法律 B.法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苏俄1918年宪法2.系统提出“三权分立”理论的思想家是()。 A.英国的洛克 B.法国的卢梭 C.法国的孟德斯鸠 D.亚里斯多德 3.鼓吹“人民主权”理论同王权相对抗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是()。 A.法国的卢梭 B.英国的洛克 C.英国的霍布斯 D.法国的孟德斯鸠 4.以下关于宪法产生和发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宪法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 B.宪法最终会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C.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宪法在有的国家早于近代产生 5.旧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正式的宪法是()。 A.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B.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动人民制定的民主主义宪法性文件是()。 A.《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7.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75年宪法 D.1978年宪法

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

一、阐述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论述、1页)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古代西方的类公关。外国古代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工具、演讲和人际交往等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和行为,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期。古代埃及、巴比伦、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统治者就一方面利用武力、一方面用舆论手段来控制社会,处理与民众的关系。这可以算是早期公共关系的萌芽。 主要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注重具体方法技术研究,如演讲,修辞,逻辑,旨在说服他人。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强调怎样用语音来影响听众的艺术。 中国是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公共关系思想与活动,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老子、鬼谷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安石等安邦治国方案及政治活动中体现了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如老子提倡“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的与人为善的交往原则;兵家认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原则;法家以“性恶论”应用法、术、权、势来管制民众;纵横家则提倡“远近交攻,纵横捭阖”的思想;儒家孔子提出“仁政”忠恕之道、信义为重,孟子提出“君轻民重”、君王应体恤民情。古代公共关系重视民心所向,调节施政措施;守信用,重信誉;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和的重要作用。 纵观中西方古代的公共关系,都带有浓厚的功利性;盲目的,被动的进行原始状态的公共关系,本能的自发行为,没有明确的公共关系意识;与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没有分化出来;主要发生在政治领域,不涉及经济。 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但在社会的长期不断发展中,都为现代的公共关系积淀了一定的经验。19世纪中期,公共关系开始由原始向现代、由朦胧向清晰、由零星向系统、由感性向理性的历史性转变。到了20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开始在美国出现。 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菲尼斯·巴纳姆时期、艾维·李时期、爱德华·博内斯时期以及斯科特·卡特李普和弗兰克·杰弗金斯时期,基本走向成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向全世界延伸,公共关系发展职业化、行业化,理论规范化、国际化,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发展。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总部在日内瓦。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这些年全国逐渐开始公关教育,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公关人才。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家对公共关系变得更加重视。尤其是社会与信息高速发展,国家更需要掌握公关主动权。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

中国公关发展史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史 20131324243 新闻二班张榕麟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一词最早出现于1807年美国的《韦氏新九版大学辞典》. 所谓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与共同构成其生存环境,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那部分公众的一种社会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以帮助组织建立并维系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了解,接纳及合作为目的,参与处理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纠纷;帮助组织了解公众舆论并做出反映,促进公众了解组织和事实真相;帮助组织随时掌握并有效利用变化的形势,预测发展趋势,使之成为组织的预警系统.公共关系以使用有效,合适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来为组织和公众利益服务. 中国公共关系经历了20年的发展,尽管有起有落,但主流是健康而强劲的,这为公共关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公共关系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公共关系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同步而生,同步而长.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⑴拿来主义时期(80年代初——1986年) 拿来主义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公关部挂牌,公关从业人员出现. 早在60年代的中国台湾与香港,较早地接受了公共关系思想的洗礼.80年代初,中国大陆出现公共关系,主要是在沿海改革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的一些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中率先出现的,这些公司在运作过程中设立了公共关系部,招聘培养了一大批公关从业人员,开始了早期的公共关系业务.接着,中国早期的公关从业人员在这些或洋或中的公关部里开始出现,一个崭新的职业群体开始浮出水面. B,国际著名公关公司抢先登陆中国市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开始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国际公关界摩拳擦掌冲入中国市场,捷足先登的是世界上最早诞生(1927年)也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的伟达公关(Hill & Knowlton).1984年率先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1985年8月,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博雅也向中国投来了深情的目光,与中国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展联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共关系公司——诞生于北京的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这些国际著名公关公司带来的新思路,新的国际操作规范都极大地催发了我们本地公关公司的出现和成长. ⑵自主发展时期(1986年——1993年) 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公共关系作为拿来的事业经过本土的消化吸收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逐渐被社会接受与认知的氛围,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公共关系事业的职业化,公共关系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彭超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实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实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世界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世界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个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所以,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个天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耶稣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率领着12个门徒

宗教发展与宗教文学外文文献

文献出处:Farneth, M. (2015).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Commonweal, 142(10), 23-26.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作者: Farneth, Molly 摘要:Many contemporary scholars of religion are cautious about the idea of "world religions." In a masterful introduction to the anthology, the general editor Jack Miles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of God: A Biography) explains: A good many scholars of religion decline to define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itself but do not find themselves inhibited by that abstention from saying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about one religious tradition or another. An index of themes that cut across traditions would make their work easier. [...]while the Judaism and Islam sections group texts that address women's engagement with and critique of these traditions, the Christianity section does not. 全文文献: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 has a troubled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explorers, missionaries, and colonial agents returned from their exploits with startling observations about non-European people. Many of the earliest accounts commented on the apparent absence of religion in the Americas, Australia, Asia, and Africa. In his Mundus Novus (1504-05), the Italian explorer Amerigo Vespucci claimed to have found a people without religious beliefs, practices, or institutions: "Beyond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no church, no religion, and are not idolaters, what can I say?" Farther south, and a few decades later (1553), the Spanish conquistador Pedro Cieza de León reported that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the northern Andes "observ[e] no religion at all, as we understand it, nor is there any house of worship to be found." Similar reports of people without religion made their way to Europe from the Pacific Islands, Australia, and Africa. It was not long, however, before Europeans began to "discover" religion among non-European people. Accounts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proliferated. Back in Europe, scholars gathered these accounts and began to arrange taxonomies of 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world. The earliest taxonomies identified four religions: Christianity, Judaism, Islam, and paganism. As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reached Europe about Asian religions and the indigenous traditions around the globe, the fourth category expanded and, eventually, divided to include such religions as "Boudhism," "Hindo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creating and refining these taxonomies, the goal of scholars was to turn

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卓新平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着广远而深刻的影响。至于这种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是积极还是消极,则需要从其历史实际发展和评论者所处地位及立场来看,不能绝对而言。一般来看,一种宗教的特色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特色,其作用亦看其对这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能产生的意义和影响,当然也包括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宗教与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存在有许多本质联系,这种社会自身的发展演变为其宗教提供了生存形式和发展空间,而宗教反过来又影响并制约到这一社会形态的现状和前景。因此,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其社会文化剖面和历史演进延伸上进行纵横探讨。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民族背景,以及受这种社会环境熏陶而构成的文化、民族因素。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而某一相同宗教在不同民族和社会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外在形态及各异的内在因素,从而使这同一宗教必须加上民族或地域性定语来加以区别。另一方面,应充分看到每一宗教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宗教类型,而同一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外观,对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之相遇。我们虽然应看到其传统的延续,但不能以过去的模式来认知或界定其今日的发展。在此,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乃至关重要。 对于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宗教与人类社会结构的关系”、“宗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和“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这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宗教与人类社会结构的关系 在人类群体的复杂社会关系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宗教现象或其影响的存在。从社会结构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部落、民族、国家、联盟等都曾经或迄今仍与宗教相关,在许多历史时期或国度地区,社会结构和宗教结构乃合二为一或相辅相成。从社会象征来看,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政治主张等往往是等量齐观的,在有些国度或民族甚至是三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所谓基督宗教国家、伊斯兰教国家或佛教国家,正是源自宗教所具有的社会象征意义和其代表的社会文化传统。人们所熟悉的社会象征符号如十字架、新月标志和佛教的万字饰等,其蕴涵的宗教传统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大体而言,宗教与社会政体即国家的关系表现为政教合一、政教协约和政教分离这三种模式,由此构成其不同的社会结构。 其一,政教合一在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和信奉基督宗教的西方国家中较为突出,尤其由中古到近代时期颇为明显。此外,历史上在东南亚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和地区亦存在政教合一的现象。政教合一表现为两大形态:一为严格意义上的政教合一,宗教领袖亦为国家元首,掌握着实际权力,如代表天主教最高权力的梵蒂冈国等。这种形态在近代之前的世界历史中较为典型,如许多基督宗教国家、佛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但随着近代以来世俗化的发展而日渐衰弱、出现重大嬗变,这种真正由宗教领袖或神职人员担任国家领袖,控制国家大权的现象在当代社会已极为罕见,成为凤毛麟角。另一种则乃具有某一宗教信仰之国度中宗教与国家的统一或认同,即存在所谓国家宗教,以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共关系历史、现状、未来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 针对公共关系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内地至今的发展状况,有人用这样的一首诗来形容它:“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骨垛,慢腾腾地暖烘烘”。这首诗前两句写茅草燃烧时的火焰非常大,但一下子就熄灭了。后两句写树根燃烧时虽然不旺盛却耐久。该诗的意思是说,在公共关系在刚传入我国大陆时,确实出现了一哄而上,比较乱而又比较短暂的发展现象,后来公共关系研究者和实践者经过逐步调整使公共关系逐渐走向了一条比较平稳扎实的发展道路。具体来讲,从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初创阶段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传入中国,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趋势是:从地理位置上看是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扩展的;从地形来看是从沿海、平原向高原,山区扩展的;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是从

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展的;从行业部门来看是从服务业、企业向政府、文教、军队扩展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第一股公关热,其特点是:一见钟情,一帆风顺、一夜成名。人们对它一见钟情,在沿海特区、酒店等服务性行业一帆风顺地发展起来,继广州中国大酒店,白天鹅宾馆,北京长城饭店率先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之后,1984年在国营企业中出现了第一个设立公共关系部的厂家——广州白云山制药厂,1984年月12月26日,《经济日报》报道和介绍了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发表社论呼吁社会各方面重视和研究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这为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公共关系被人们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由新闻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传播,尤其是电视剧《公关小姐》的播出,几乎使公关一夜成名。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普及阶段 可概括为内冷外热、内忧外患、内通外联。内冷外热是指新闻界、学术界的热炒使公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趋之若鹜的职业,而此时的公关业内部处在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因此,宗教的基本特征是信仰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的社会,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一、宗教的起源与环境 宗教最初、最原始的起源因素是自然因素,即宗教起源的外在影响是自然界。由于各地的自然力、自然物是多种多样的,原始宗教把其神话的结果必然是出现多神崇拜。从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发展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宗教中的原始宗教向民族宗教、世界宗教转变中,有的从多神崇拜转向一神崇拜。这与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都有关系。实际上,一神教都是从原始的多神崇拜发展而来的。环境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原始宗教有四大种:对自然的崇拜(雷公、太阳神阿波罗)、对动植物的崇拜(阿努比斯狼)、祖先崇拜(福建妈祖庙)、图腾崇拜(满族图腾柱)民族宗教有两种。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因受压迫,其民族领袖摩西以神的意旨为号召,带领下犹太人返回迦南,因此摩西是公认的犹太教创始人。 印度教亦称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时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是在奴隶制中形成的,把社会的等级与种姓制度神圣化直接联系起来。印度教是多神教,内部派别林立,是多种宗教体系和精神文化现象的复杂混合物。 世界性宗教指宗教所信的神灵被认为是整个世界的主宰,教义也是着眼于全人类与各个民族,其神学体系、礼仪和组织规章都较复杂完善。通过教徒和神职人员有组织的向世界各地传播,因而信教人数多,包括各个民族,分布范围广,遍及世界。现今世界性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犹太地区。公元3年,罗马人征服巴勒斯坦,残酷镇压犹太人。犹太人多次起义均失败,因此寄希望于宗教,期待“救世主”出现

宗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存在价值

关于宗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存在价值 首先.宗教可以用来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终极关怀需求.这是一个层面上的存在价值. 对于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作用,比较复杂.其中有正面作用,业有负面作用. 其中,负面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比如,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包括十字军东征和对当时文明的破坏.再比如,伴随殖民主义而成为殖民主义的一个工具.等等. 但如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宗教也有正面作用. 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基础的作用. 恩格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他认为,基督教新教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夜". 西方社会学家韦伯从一个角度也进一步阐释了这种看法.他在他著名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基督教新教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道德和伦理的基础.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基础,资本主义才得以发展.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西方近代科学的那些关键发现,基本上都是教士们作出的.尽管他们最初的动机是试图通过这些发现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但这种目的产生了科学研究的冲动,最终为科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宗教学者也正面评价了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认为,正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在唐朝与中华文明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在唐朝达到了一个顶峰. 而道教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更是直接的.比如对中医发展的促进.早期道教的著名道士都是名医.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医书,实际上作者首先就是个道士.再比如中国化学的发展.火药发明就是出自道士的炼丹.这是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呀! 总结上面的介绍,我个人的观点是,当今中国实际上是中华文明和西方的包括基督教精神在内的西方文明发生剧烈碰撞时期,由于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巨大融合能力的文明,我相信,在这个碰撞过程中,中华民族将会从中汲取新的动力,创造出一个更加伟大的中华文明.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简史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2-11-15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一词最早出现于1807年美国的《韦氏新九版大学辞典》. 所谓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与共同构成其生存环境,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那部分公众的一种社会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以帮助组织建立并维系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了解,接纳及合作为目的,参与处理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纠纷;帮助组织了解公众舆论并做出反映,促进公众了解组织和事实真相;帮助组织随时掌握并有效利用变化的形势,预测发展趋势,使之成为组织的预警系统.公共关系以使用有效,合适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来为组织和公众利益服务. 中国公共关系经历了20年的发展,尽管有起有落,但主流是健康而强劲的,这为公共关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公共关系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公共关系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同步而生,同步而长.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⑴拿来主义时期(80年代初——1986年) 拿来主义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公关部挂牌,公关从业人员出现. 早在60年代的中国台湾与香港,较早地接受了公共关系思想的洗礼.80年代初,中国大陆出现公共关系,主要是在沿海改革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的一些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中率先出现的,这些公司在运作过程中设立了公共关系部,招聘培养了一大批公关从业人员,开始了早期的公共关系业务.接着,中国早期的公关从业人员在这些或洋或中的公关部里开始出现,一个崭新的职业群体开始浮出水面.

宪法发展史

答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订、修改与正的历史考察”(作者:李正华发布时间:2009/06/28 来源:国史网)一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括号中的“注”是我自己加的,便于你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颁布了4部宪法(分别为1954、1975、1978、1982年),自1954年宪法制定以来,先后修改了三次、通过了四个修正案。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不具备制定宪法的条件(注:还未在全国实行普选,组成各级人大,选出各级人大代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和发展,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颁布后,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普选,为召开全国人大、制订宪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包括序言和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共四章106条。它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民主原则,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对我国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内政外交、国防和社会发展前途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975年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由于这次修宪发生在文革后期,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导致此次宪法的修改存在着许多重大错误。此次修改宪法的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指导思想导致宪法的修改出现全局性错误;规定“四大”即“人民群众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为阶级斗争扩大化提供了理论和法律依据;取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使得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宪法的保障。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规定也不完备,取消了国国家主席的建制;规定检察机关的职权由各级公安机关行使,实际上取消了检察机关;取消了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公开审判制度等。因此1975年宪法是一部有严重缺点和问题的社会主义宪法。 1978年的第二次修改: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革”的结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宪法进行修改。1978年宪法恢复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中好的原则和制度,特别规定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参加各项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的原则和具体措施;取消了1975年宪法中的一些错误规定。但是,由于还未来得及全面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未来得及彻底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宪法中的一些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纠正,没有恢复国家主席的建制,对“文革”采取肯定态度,继续规定公民有“四大”的权利,等等。 1982年宪法的第三次修改 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清理“文革”的错误,深入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情况制订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宪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同现实情况和国家生活需要不相适应,有必要对它进行全面修改。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改草案。1982年宪法除序言外,共4章138条。它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宪法。1982年宪法总的指导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宪法肯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肯定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原来宪法中关于“公民的权利义务”一章,由第三章调到第二章,放在总纲一章之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体现了宪法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宪法加强了人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的产生: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85),佛教界一般尊称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他降生在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柏罗婆地方。释迦牟尼是成道后的称号,意为“释迦族中的圣人”。释迦牟尼还常常被简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或“觉悟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是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原名悉达多。他从小就学通了各种学问和兵法、武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但当他青年到城外郊游时,见到了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人,给了他很大启发,常常独自思考,怎样才能使人类的痛苦获得解脱?当他看到印度四个阶级的不平等待遇,也感到很不满意。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奥秘,他二十九岁时终于排除了各种阻挡、干扰,抛弃了人间的尊荣富贵,在一天夜里,看了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和爱子最后一眼之后,便跨上马背,离开了王宫,到深山去探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六年极其刻苦的生活,在三十五岁那年终于克服了内外魔障,明悟了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所生,从而体验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状态,成为一名觉悟者——佛陀。释迦牟尼佛证道以后,他就毫不停顿在印度和恒河两岸,开展了弘法、教化工作。他的目的在使人们都能像他那样明白真理,解脱痛苦。他并不要求人们对他作盲目的崇拜,也不是用麻醉的方法,使人们得到安慰和寄托,而是用纯理智、纯客观的自我悟证,使一切众生——主要以人类为中心,获得智慧和幸福。他奔走各地,传教说法近半个世纪,到八十岁那年从容、安详地圆寂了。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各国传播,特别盛行于亚洲,许多国家普遍地把佛教奉为国教,近年来在欧美各国也广泛流行。这说明佛教文化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佛教产生后逐步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其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来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等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那个翻译工作。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