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有感

观看《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有感
观看《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有感

观看《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大型展览》有感

19782020,改革开放40年,伟大的变革时代。40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奋勇向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最雄伟壮丽的诗篇之一。有幸生活在伟大的变革时代,亲眼见证时代的变迁,感受社会进步的力量。回首这不平凡的40年,太多的温暖瞬间被铭记,太多的机遇梦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降临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而我就是这伟大变革时代中的普普通通的一员。我出生于1987年,出生的这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9年。我生长在农村,当时农村生活的许多场景我都依稀记得。一个巷子里住的七八户人家,每到中午吃饭时左邻右舍会拿着盛好面的碗相互串门,互唠家常。当时农民是要交公粮的,而能打多少粮食自然而然成为当时农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虽然已经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一到农忙时节,亲朋好友都会如约出现在农地上帮忙耕作收割。在秋收后,农民们会将上交公粮后余留的粮食卖给粮站,然后拿着卖粮的钱去好好的置办年货。那时物资虽然不是很丰盛,但是我的记忆里饿肚子的情况是还是很少的。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会购买些生猪肉,然后请有厨艺的朋友到家帮助做汾阳盅盅肉。每年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可以得到压岁钱买零食,还可以穿着过年的新衣服,吃着美味的汾阳盅盅肉。

我成长的年代,知识改革命运已经在村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谁家小孩考上大学了,谁家孩子到大城市上班了,谁家开始养车跑运输了,谁家开始开小酒坊了这些话题逐渐取代了以往被重视的土地收成话题。我很庆幸,我所在的乡村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很好。村里有一所公办小学,一个年级有2到3个班,上课时候学生坐得满满的。当时的老师们个个都特别认真负责,每当回想起这些可爱的老师们,我都心怀感恩,他们是真心地把每位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培养教育。小孩们之间也特别友善,下课后会相互邀请同学们到自己家一起写作业。当时港台明星海报已经开始占据家里的墙壁,但是小孩们心目中的偶像更多的是大人们口中的走出农村,考上大学,在大城市落脚生活的哥哥姐姐们。

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记得小时候当有人问我时,我会回答说,军人。因为小时候每当看到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我都会油然起敬。然而,随着上学,渐渐地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梦想一次一次发生变化。上初中时,汾中是我的一个梦,而上了汾中后,我的梦又是什么呢?2019至2019年,整整7年我为了确定个人的梦想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拼搏过,欣喜过,悲伤过,追梦的心志始终不移,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记得为了高考寒窗苦读的日子,记得陪父亲看病心酸的日子,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欣喜的样子,记得住进翻修新房的一家人幸福的笑脸伴随着个人小境遇的变化,整个社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都有了手机,随时随地联系不在成为难题;高速动车行驶在各大城市间,缩短了人与人的时空距离;农民有了医保,看病有了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马克思是对的》这部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一档有理论深度,有时间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观看之后,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马克思有了全面的了解,受益匪浅。感受如下: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我们应该把讲政治,讲党性,讲道义,放在首位,落实到实处,自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要坚定政治信念,用马克思主义,固本培元,固根守魂。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马克思创建了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原原本本学,把读经典、悟原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当做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既要全面系统学,也要联系实际学,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和改进方法的本领。同时带着问题学,以更宽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聚焦国际发展大势,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实际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工作中勇挑重担,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修养,传播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着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上下功夫,把好责任关,抵制不良信息。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马克思,其个人魅力充满思想的力量,他坚韧不拔面对各种刁难、驱逐,他执着地做自己的事情;他信仰坚定,不管生活有多艰难,道路有多少阻力,他都迎难而上;他博学多才,广览书籍,忘我充电,为的是为研究做好铺垫;他热爱家人与夫人,燕妮既是同志也是战友、伴侣,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他尊重友谊,与恩格斯建立下牢不可破的战友情谊,他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条件,执着关爱对方;他善于思考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写出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其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都为我们做出了指引,今后在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刘迎胜教授的新书《丝绸之路》中找到答案。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这是《丝绸之路》一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四大文明古国即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散布于亚、非大陆,地理位置的排列,决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们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碍,建立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同丝绸的璀璨斑斓一样,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绚烂辉煌。 丝绸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源于农耕文明的丝织物,由于其轻软、耐用的特性,对于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丝绸西传的物理特性。随着我们祖先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绸象征着华美、尊贵、富有,中世纪欧亚大陆乃至欧洲的贵族对丝绸产生迷恋甚至膜拜,这是丝绸西传的文化特性。丝绸因其物质的、文化的特性,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纽带和媒介。东西方之间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丝绸为介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时至今日,生活在这个世界相当多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丝路文明带来的福荫。 既然丝绸之路是联系、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就会走自己最适合的通道,因而丝绸之路犹如沟通东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条,但主要的也就是两条大动脉:陆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书是刘迎胜关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成果,由此构成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师从蒙元史大家韩儒林先生,通晓十几种语言,包括欧亚大陆的古代语言,在蒙元史、中外关系史、内陆亚洲及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这本书作为学术大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其权威性、前沿性在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中独树一帜。书中,作者实地考察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的论述随处可见,有着很强的现场感,更不用说订正传说中以讹传讹的谬误了。无论是草原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中国始终是丝路的主角,中国古代文献的记录是最为丰富的,成于中国知名学者的著作也最具参考价值。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产物,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衔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中华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丝绸之路观后感

丝绸之路观后感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长度来衡量,因为它太久太久,只有亘古不变的黄沙陪伴它走过了千年的岁月。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因为它太漫长,是穿越了时空的洪流把那惊鸿一瞥印在人的心里。 千年后,我重新回眸这条美丽而神奇的路,只能惊叹那高山,大漠,高原,海洋竟没有阻挡住中国商人的步履。于是,在那一片由神话和信仰编织的土地上留下了绵延岁月的奇迹,给后世留下富于浪漫气息和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 闭上双眼,仿佛看到那骆驼的商队从长安城出发,经过繁华的集市,走过宽阔的朱雀大街,来到明德门的阴影中,后头望去,是全盛时期美丽的大唐盛世。 从黄河和长江流域,应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途径新疆塔里木盆地,伊朗高原,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或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这条路经过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亚鲁姆沙漠和中东叙利亚沙漠,一路上,驼铃悠悠。 千百年前,中国和西域的条条商队在路上印下一串串脚印,夕阳的光辉闪烁在那载满丝绸瓷器骆驼的背影上,驼铃的叮当牵动着黄沙笼罩的天空,也牵动了千百年后世人的心。 曾经,这条路代表,另一种辉煌。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15年,行程数万里,遭遇苦难,备尝艰辛,终于打通了中远通往西

域的道路。从此,西亚和欧洲的人们爱上了如黄金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丝绸,中国人为那坚毅果敢和昂扬勇决的精神感动了,中原大地上展现了另一幅美丽的画卷 随着丝绸之路顺流而下的是伴着漫天黄沙的驼铃悠悠,是石窟画壁上佛祖拈花微笑,是明月照耀下的生死楼兰,是法门寺大雁塔里供奉的舍利,是将士出征前的酒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那宛若冠上明日,剑上星辰的盛唐。 如黄钟大吕般厚重而尊贵的长安城,用它恢弘的气势和大度的胸怀接纳来自遥远西方世界的文明,最后融入到中华大地浩瀚的文化中,就像一把折扇,把无数色彩汇集到一起牵出一个美丽的画卷。 不知道古人望着映在玲珑夜光杯上的陇西高原,河西走廊,重重高山峡谷会不会像今人一样满怀着敬畏和惊叹。不知道那一眼望不到尽头大漠黄沙掩盖了多少来来往往行人的脚印,埋藏了多少先人生活的痕迹和宝藏。不知道那片瑰丽土地上的哪一块石子上记录了一代数不清的无名画师工匠日日夜夜在幽暗狭小的窟洞中忙碌的身影。 多少年过去了,曾经这条路上的血雨腥风,曾将这条路上的欢声笑语,曾经这条路上的刀光剑影,曾经这条路上的莺歌燕舞都成了如海市蜃楼遥不可及的美好,只有那声声驼铃穿越时空的思念为我们描绘过往的美丽动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时光如白驹过隙,顷刻之间,已为陈迹。丝绸之路在经过了他的全盛时代之后,逐渐失去了往昔的笑容,逐渐淡去了视线中的身影,逐渐成为了遥远的神话。

寻访马克思观后感.docx

“寻找马克思的过程就是寻找我们自己的过程” “世界上还没有一部关于马克思的纪录片,外面的世界没有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一试?”在第22届中国金鸡奖提名者颁奖典礼上,《寻访马克思》获得最佳纪录片提名,该片导演郝蕴在台上以这个问句,开始自己的感言。纪录片《寻找马克思》,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生平的传记类电影作品。该片沿着马克思生活、学习、工作的足迹,完成了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地摄制。该片在基于事实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导演郝蕴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拍马克思,说起来就难。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怎么把思想搬上银幕?他的时代没有电影,纪录片该用什么画面?他是我们学生时代考卷里的一个标志答案,怎么让答案鲜活起来?”4年的拍摄时间,就是摄制团队苦苦思索、破解这些问题的过程。郝蕴说:在漫长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寻找一种可行的言说方式,浅显比艰涩难,记录过程比解说画面难,刻画人物比塑造神难,或许正因为这份难,影片获得了突破。摄制组走遍了欧洲6个国家20多个城市,采访了近百名嘉宾,历经4年回归到了纪录的本质。如今,所有的艰难和坚持,都已经融化进影片里。 寻找、访问的风格贯穿全片。通过寻访,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出生证、结婚证、毕业证、移民申请书等一百多年前的文献资料;通过寻访,可以了解马克思在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的故居与现在的主人;通过寻访,可以感受马克思在今天的影响,与今天的人们怎么评说马克思。但马克思只留下几张照片。本片在基于事实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雕塑”、“绘画”、“演员独白”,形成了该片的又一风格。 这部影片走访了很多国家,询问了马克思讲师,学生,下岗职工,老红军等各个阶层的人。在中国老一辈的人对马克思有很深的印象,因为在上世纪家家户户都张贴着马克思的画像,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现在,年轻的一代对马克思了解的很少,而且都只是通过学校的课程来了解的。一些人知道马克思的思想,而另一些人却只是知道这个名字很有名气,其他的一概不知。在中国和在柏林,人们对马克思的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认为马克思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但在柏林有的人却认为他是一名社会学家。虽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在当今并未实现,但却有很大改进的可能。因为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所以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英国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地区。沿着寂静街道前行,路旁满目青翠、飞鸟盘旋。海格特公墓,公墓埋葬着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等名人。马克思的墓地原在公墓内一隅偏僻荒凉的角落。1956年,英国共产党集资在公墓东端购买了较大的一块墓地,将马克思和其妻子燕妮及家人迁葬于此。

《丝绸之路》内容简介及读后感800字

《丝绸之路》内容简介及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丝绸之路》内容简介及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丝绸之路》内容简介及读后感800字: 《丝绸之路》内容简介: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读后感:丝绸之路,连接路上的你我他 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历史类书籍,洋洋洒洒几百页,砖头一样厚实,知识量很大,范围太广。不过书也不曾让人失望,通过书中的描述在不断的切换着视角,并不从某一国、某一民族的单一角度去陈述,而是通过约1000多篇参考文献(足以见其客观性),从大量历史的碎片资料,整和成了关于丝绸之路这一欧亚大陆动脉的漫长历史。虽然历史不能再现,但通过这400余页的碎片重放,我们还是可以细细的品味着这条辉煌之路的历史变迁,以及围绕着这一区域展开的“权利游戏”。 近几十年来,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中东、中亚地区,仿佛只有这

几个关键词:战乱、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石油、落后。但是将时间尺度拉长,就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曾经是人人向往的圣地,曾经是财富流通的“黄金通道”,曾经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读后感·从波斯导到拜占庭,再到阿拉伯帝国,以及这期间各王朝的兴衰,都证明这里曾是世界的焦点,在那些年代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权力的象征。 世界从一个分布的零星的的点逐步变成地球村。各个的兴衰起伏是历史规律。而我们现在正努力打造一个可以持续很久的国家,世界。我们已经再为未来做考虑。借鉴曾经辉煌的模式,打造国家与国家共同的富裕!丝绸之路,联系地球上的你我他!作者:王智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XX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XX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完整看过《新丝绸之路》后,留下的印象只有两个字:震撼,向往于考古探索的神秘,顿悟于历史的闪存,更震撼于文明的永恒。 丝绸之路开创于东方国人,但近代的开启却源自于西方人。“丝绸之路”命名是西方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重新“发现”丝绸之路也是一批西方探险家,在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 看完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后,留给我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看到这么多国家的珍贵文物流失国外,无不为之扼腕唏嘘。。。。。。然而,我又想,或许,没有他们这些西方学者探险家的发掘,丝路文明依然埋藏在漫漫黄沙之下,人类文明的交融将会缺失珍贵的印证。 在贝格曼“死者的殿堂”记录中,我们感受到四千年东

西方文明的碰撞,让我们有幸一睹小河公主的芳容。4000多年前的欧罗巴人是如何来到东方,并在罗布泊繁衍生息?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次消失或者迁徙,只留下用生牛皮包裹的小河船棺。或许,现在新疆唯一的白种人--塔吉克人就是小河人的后裔,或许这仅仅是一个联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个难解的谜。然而,正是在这个小河船棺中发现的小河人身边的羊毛编织小篓中,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麦粒,这至少见证了4000年前,就有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不论楼兰王国的生还是死,不论小河人迁移或消亡,东西方文明的见证在延续,带给我的是对丝绸之路的重新认识,或许从此,丝绸之路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XX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仅仅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甬道,还是历史长河中绚烂的一笔。那些经历了沧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经历风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伫立的物像,那些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如今仍然为津津乐道的人们,似乎都在诉说这一切从未走远。时间的车轮在此留下痕迹,而纪录片将这些痕迹一一还原,在百转千回且充满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中,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

观看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心得体会二

观看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心得体会二《不朽的马克思》上集以写作《共产党宣言》为核心内容。通过马克思童年时代、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追溯他的思想发展轨迹。他中学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并成为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他不仅与终身的革命伴侣燕妮结出爱情的果实,还结识了一生的革命战友恩格斯,并肩为无产阶级事业战斗。 下集重点讲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刻画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的革命领袖品质。31岁的马克思流亡到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靠典当和赊账以及恩格斯的资助度日,在短短的5年内有3个孩子先后夭折。但他没有向苦难低头,依旧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研读大量著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在崎岖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经常查阅“蓝皮书”,这是英国下议院授权出版的类似年鉴性质的报告和统计资料。但当我看到这部蓝皮书时十分惊讶,因为光目录就有十几卷,每一卷目录都有几百页。这么庞大的资料,马克思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去阅读和研究,这让我感触颇深。 我特别想让大家关注这部纪录片,看看面对重要人生节点时,马克思是怎样思考和选择的。在讲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的“历史性会面”时,我们这样描述:“这是那个时代两位最优秀的青年的会面。”向观众传达:1844年,马克

思X6岁,恩格斯还不到X4岁。现在X0多岁的青年可能在学校读书,可能在为工作发愁,可能在为恋爱苦恼,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关心人类解放这个大问题。他们应该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榜样。 片中还特别提到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考试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X岁的马克思就确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尽管他一生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但“目标始终如一”。 再想想现实的的我们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时曾一度迷茫,工作几年后因为自己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而再度迷失方向,不管干什么总觉得不适合自己,想要高薪并且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优美的办公环境、完美的爱人等等,但似乎都没有如愿。 讨厌那句“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长的夜”可现实就是这样,明明知道自己有严重拖延症,却对提高工作效率讳莫如深。渐渐地,曾经想要改变世界的你突然不见了,最可怕的是现在的你终于慢慢变成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选择了最有利于自生发展的领域。重新选择,改变方向从来都不晚,或许我们不能像马克思一样X岁就能明确方向,并坚守到底。毕竟有一本书曾说迷茫是人生常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放弃改变的决心,停止想太多做太少,现在的我们最缺的就是执行力。

《丝绸之路》读后感200字300字500字大全

《丝绸之路》读后感200字300字500字 大全 导读:读书笔记《丝绸之路》读后感200字300字500字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丝绸之路》读后感300字: 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围绕着近东、中东的财富、资源掠夺展开写作。作者对历史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而非站在一个角度抨击另一个角度。对伊斯兰教,对蒙古帝国都进行了比较公正的描写。例如蒙古帝国,并非一味的指责其嗜杀掠夺,而是从当时蒙古远征的目的说起,描述了对当时欧洲世界多带来的影响。 中东目前的乱局是自由之乱,其他势力在其中的作用,一目了然,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世界史相关的文化或许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短板,尤其是严谨而系统的知识。读了这本书深深感觉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单单是口号,而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必由之路。唯有建立全球史观,才能深刻领悟和体会中国崛起和主导对世界的意义。作者:刘青 《丝绸之路》读后感200字: 《丝绸之路》让我们看到了沿线国家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明。丝绸之路作为一条纽带,串起东与西、古与今,交流着贸易与资本、文化与信仰。它不仅是一条商贸通路,更是文明的摇篮。作

为丝绸之路的最东端,中国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古文明,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我们更加应当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和延续中华文化,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作者:胡雪媛 《丝绸之路》读后感500字: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国与国之间只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相互发展共同繁荣,吸收丰富的文化长处,让国家强大富饶起来。如果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闭关锁国,不跟别人交流,那你永远也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丝绸之路从2000多年前至今,一直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古代,它让文明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而现在,类似丝绸之路的开放交流之路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世界各国人民都带来了好处,在西方,大量的中国制造的商品也都随处可见。读后感·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商品贸易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比如电影、汽车、手机各类电子产品等商品贸易,为中国人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说明了从古至今只有开放交流,来往沟通贸易,才能使社会进步,国家进一步的繁荣富强。 丝绸之路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与外邦交流的一幕,展现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的贸易给东西方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令人惊叹。谈谈现代,也依然要走“丝绸之路”一直延续下去,和他们平等相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下去。作者:李辰雷

观《不朽的马克思》有感:马克思主义【精品范文】

观《不朽的马克思》有感:马克思主义 观《不朽的马克思》有感:马克思主义 二零一八年五月五日,是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两百年前今天的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在德国出生的犹太小孩是怎样影响和改变世界近代史和发展的。可以说,我们今天仍然身处在由马克思所打开的历史空间中。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在21世纪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里仍需聆听他的言说与奥义,究竟是什么魅力使得他至今仍占据着人类真理和道义的神圣高地。 马克思从十七岁时便立下了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崇高志向,在德国当时还是专制主义的时候,跟英国法国无法相提并论时,马克思已经在报社发表共产主义精神,辩论专制主义。 而马克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阶段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学说的本质。凡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不主张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不主张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重视理论,首先需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统称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理论所具有的批判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精神背后离不开深切的、深厚的、伟大的人本主义精神了,更准确地说是马克思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了从自由、思考、奉献三个维度把握职业的原则,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崇高理想。 他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对人类科学思想的两大贡献。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念中,劳动是历史的本源,生产力是历史的最终推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把生产力看作人的能力,生产力之深度和广度实际上是人的能力的深度和广度。这里蕴含着马克思对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的高扬与赞美。而剩余价值理论的中心思想揭示出,死的过去的资本对活的现在的人及其劳动的剥夺。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物化以及被剥夺,实际是工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物化或丧失,是人的非人化。 在批判的、革命的、否定的辩证法思想下面蕴含着马克思对工人阶级以及一切劳动者的最深切的、最深厚的爱的情怀。 毫不怯弱的实践第一的理论品格,毫不放弃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主席也曾说过实践是第一检测力,为人民服务。 而在今天的我们来说,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支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虽然我们不能成为

卡尔.马克思观后感docx

观看纪录片《卡尔?马克思》有感 马克思对我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传奇、一种传说,遥远而模糊。我是怀着无比的好奇试图以某种方式接近一些这位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努力。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参与实际的法律宣传,并结合经济案件追索“支配人们行动背后的力量”。逐渐接近社会历史领域里的真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的发现。在时代风云变迁中,马克思迅速地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并且与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划分开来。他先以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参与当时的思想解放, 在反对封建王权的同时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无产阶级的无助。决心为正义者寻求国际解放的道路。当他制订出了自己的世界观的纲领后,就进行了最全面的科学研究,全面探究了有史以来直到十九世纪的全部文明史,透彻地发现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使得人类走上解放,只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进化才能推进社会经济形态演进。从而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为了革命理想,为了科学革命,他舍弃了个人生活的幸福。为了工人的八小时工作权利,他自己却长期每日工作十六小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他都加以批判地继承,都批判地考察。所以,2000年他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留下了50卷的著作,是一个思想史宝库,取之不尽,福

泽后世。21世纪的人,有充分理由继续信赖他,遵从他,模仿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进下去。 当然伟大的成就来源于伟大的目标。十七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志愿。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一个青年人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以后, 随着认识的提高,进一步坚定了这一信仰。在他大学即将毕业,他博士论文的序言上, 把古希腊神话中一个高尚的殉道者普罗米修斯反抗主神宙斯的话“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 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就是说,年轻的马克思,立志要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宁可触怒主神宙斯,遭受一切痛苦,也要把火种留在人间,宁可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的牺牲,也要创作出改变现实的革命理论,为人类造福。是这样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成就了马克思的伟大。 与现在的科研工作者不同,马克思的一生又是贫困的一生。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 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1850年4月,由于付不起房租,家

卡尔.马克思观后感docx

观看纪录片卡尔?马克思》有感 马克思对我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传奇、一种传说,遥远而模糊。我是怀着无比的好奇试图以某种方式接近一些这位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努力。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参与实际的法律宣传,并结合经济案件追索支配人们行动背后的力量”。逐渐接近社会历史领域里的真理一一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的发现。在时代风云变迁中,马克思迅速地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并且与资产阶级的社会主 义划分开来。他先以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参与当时的思想解放,在反对封建王权的同时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无产阶级的无助。决心为正义者寻求国际解放的道路。当他制订出了自己的世界观的纲领后,就进行了最全面的科学研究,全面探究了有史以来直到十九世纪的全部文明史,透彻地发现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使得人类走上解放,只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进化才能推进社会经济形态演进。从而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为了革命理想,为了科学革命,他舍弃了个人生活的幸福。为了工人的八小时工作权利,他自己却长期每日工作十六小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他都加以批判地继承,都批判地考察。所以,2000年他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留下了50卷的著作,是一个思想史宝库,取之不尽,福泽后世。21世纪的人,有充分理由继续信赖他,遵从他,模仿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进下去。 当然伟大的成就来源于伟大的目标。十七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 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志愿。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一个青年人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以后,随着认识的提高,进一步坚定了这一信仰。在他大学即将毕业,他博士论文的序言上,把古希腊神话中一个高尚的殉道者普罗米修斯反抗主神宙斯的话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 斯的忠顺奴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就是说,年轻的马克思,立志要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宁可触怒主神宙斯,遭受一切痛苦,也要把火种留在人间,宁可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的牺牲,也要创作出改变现实的革命理论,为人类造福。是这样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成就了马克思的伟大。 与现在的科研工作者不同,马克思的一生又是贫困的一生。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一都驱逐他,资产者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一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三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三 《不朽的马克思》,分上下两集,共100分钟,凝结了幕后制片方大量心血的一部影片——制作的辛勤付出,绘图的精致,巧妙的镜头。对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显示公园四季变化的一组照片快速切换,正如台词所说的“一切事物永远处在矛盾和发展之中”。 看完该片之后能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其系统思想有一个大概和粗浅的了解,影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至于要真正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精髓,只得去读马克思的著作。 书是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的,有些甚至要抄写一遍,如此,才能和作者有一个真正的“对话”,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我近日开始抄写一些文章了,不管属于专业与否,觉得写得很好的,有选择性地会摘抄一下,这给我带来很大收获。我抄写了一些文章以后,才明白读一遍和抄写一遍的体悟深度完完全全是不一样的。抄写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写下每一个字的心理,我脑海中有时会不断浮现作者伏案创作的画面,我的思想也尽量和作者保持一致。抄写,是最能把握文章细微之处变化和作者真实意思的。 如果仅仅是读,在文字的跳跃之间便总会不自觉掺入自己主观看法,而抄写就完全尊重作者原意了,一点不漏,完成了对作者思想的全吸收。这就是画家李可染先生说的“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吧,画家临摹好比是读书“抄写”的过程,都是在尽最大程度、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在不久的将来要开始读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了,但不急于开始读,先把手头的几本书先读几遍,争取最大程度领悟其精髓,再开始下一阶段的阅读。我这么多年以来啊,读书确实着急了。高中之前,升学压力大,除应试内容外,书看得很少。上大学之后,急功近利,曾扬言大学要看600多本书,最后因为目标太不切实际,反正自己也做不到,索性放弃,加之那时也没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整个大学四年也基本没读书。研究生两年里,第一年在学校看书也很少,第二年来单位了,倒是看了一些书。 分析我自大学以来的读书态度,读书意识是有的,但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也没学会看书。看完《永远的马克思》,另外一点深切的感受是,能读书非常重要,马克思把自己称之为“读书的机器”,他在大英图书馆十年如一日地读书,临终之前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也是在读书。他的看书能力太强了,也特别会做读书笔记。我想,读书笔记不仅记录他对书中观点的看法,很多也是摘抄,这是必然的。会读书真的很重要,很多博士也没有掌握这个能力。 我常在想,我什么时候学会读书了,我也就开始走上通往成功的快车道了,否则,永远都徘徊在成功的外围圈。说点题外话,我不读博士,就是因为自己读书能力还不行。不过,对于读书能力,我倒是一点不担忧,我现在才X6岁,哪怕是打碎了重新培养,时间也是充足的。和很多人比,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不晚了。很多人到了36、46、56

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观后 感 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王相荣 《马克思是对的》五集有理论深度、思想温度的通俗理论对 话节目,通过故事讲述和互动问答,重温马克思光辉足迹。《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每集都围绕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展开,集集精彩,从中本人有感有四。 一是要有梦想,勇于实践。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后,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之后就开启了不断奋斗的状态, 踏上了走向伟大事业的征程。期间他经历了被剥夺国籍,穷困潦倒,妻子病重,丧子之痛,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书写《资本论》自学6国语言,研读了近本书籍;他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与 实践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他 以坚强的意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追求的梦想,为人类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革命情谊坚如金。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国巴黎的咖啡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成就了 两人近40年的革命友谊。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

终如一的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情谊和伟大的革命友谊。至此本人感觉,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个人的努力,家庭支持,同样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同志,需要一个团队和组织去共同完成。 三是紧随时代,创新宣传形式,大道至简。伟大的理论枯燥而深奥,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朋友们或许无心去研读马克思的伟大著作,无法走进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领略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是通过《马克思是对的》这种大型通俗理论_对话节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媒体场景仿佛还原的历史,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感觉马克思就在我们身边,也一下子拉近了马克思与我们的而距离,使我们对马克思产生兴趣,对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这让我想到,我们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宣传政策的时候,也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平实的语言,贴近群众的生活,将政策的宣传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之中宣教于民。

丝绸之路读后感600字

丝绸之路读后感600字 历时七十多小时,读完了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写的《丝绸之路》,作为世界超级畅销书,《丝绸之路》这部全新的世界史,精彩程度不输于文学作品。 在丝绸之路上不同种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和奴隶,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作者用25个xx之路做为分篇章,把两千多年亚欧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和社会发展变化巧妙串联起来。写出犹太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崛起与斗争;写出希腊、罗马、波斯等帝国的杀戮以及亚欧与阿拉伯之间的宗教战争;写出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战以及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的资源之争;写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以及海湾战争的背景。本书将几千年的历史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世界史,构思之巧妙,结构之严谨,实在叹为观止。 我们的历史知识和观点都是学校和媒体所传授,若要更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不但需要将历史放在广阔的范围内比较和研究,更需要开放的思想和无约束的判断力。而彼得.弗兰科潘做到了,作为是牛

津大学的高级研究员,本书100多页的标注,可见其查阅了巨量的文献资料。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全球的经济和政治体系都随之调整而改变,作者断言,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为资源、科技、文化、人才不断较量,迅速崛起的上合组织,“一带一路”的伟大创想,以及三列中欧班列,必将加速中东亚的腾飞,丝绸之路在我们眼前改变,世界的旋转中心正在转移回到那个让它旋转千年的初识之地。 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万里长城挡不住外敌的入侵,自封的思想挡不住社会的进步,不自吹自擂,不妄自菲薄,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丝绸之路观后感作文

丝绸之路观后感作文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下面是由带来的丝绸之路观后感,欢迎查阅。 丝绸之路观后感1 历时七十多小时,读完了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写的《丝绸之路》,作为世界超级畅销书,《丝绸之路》这部全新的世界史,精彩程度不输于文学作品。 在丝绸之路上不同种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和奴隶,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作者用25个--之路做为分篇章,把两千多年亚欧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和社会发展变化巧妙串联起来。写出犹太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崛起与斗争;写出希腊、罗马、波斯等帝国的杀戮以及亚欧与阿拉伯之间的宗教战争;写出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战以及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的资源之争;写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以及海湾战争的背景。本书将几千年的历史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世界史,构思之巧妙,结构之严谨,实在叹为观止。 我们的历史知识和观点都是学校和媒体所传授,若要更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不但需要将历史放在广阔的范围内比较和研究,更需要开放的思想和无约束的判断力。而彼得.弗兰科潘做到了,作为是牛

津大学的高级研究员,本书100多页的标注,可见其查阅了巨量的文献资料。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全球的经济和政治体系都随之调整而改变,作者断言,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为资源、科技、文化、人才不断较量,迅速崛起的上合组织,“一带一路”的伟大创想,以及三列中欧班列,必将加速中东亚的腾飞,丝绸之路在我们眼前改变,世界的旋转中心正在转移回到那个让它旋转千年的初识之地。 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万里长城挡不住外敌的入侵,自封的思想挡不住社会的进步,不自吹自擂,不妄自菲薄,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丝绸之路观后感2 “驼铃阵阵,羌笛悠悠,来自西域的中原的商旅们,跨越漫漫沙漠,险阻的山脉,将来自西域的奇珍异宝和东方的丝绸交易在一个叫做敦煌的地方。”这样繁华的场景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而今天,千年以后的我行驶在茫茫的戈壁滩,去聆听当年的故事。虽然还没有到莫高窟,但我的思绪早已飘到千年前。 行驶不久,我就到了莫高窟,我拿着两个月前预定的门票随着人流进入景区。因为莫高窟目前是由国务院直接管辖的,为了保护文物不被人为破坏,每天的游客控制在六千人以内,所以我今天还是比较幸运的。 进入景区后首先观看了一部关于莫高窟历史的记录片。从中我了

《丝绸之路》读后感3篇

《丝绸之路》读后感3篇 最近老师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 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 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 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 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 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 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 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 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 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 很大的贡献。 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丝绸之路读后感(二)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 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

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故都长安,往昔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所 以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张骞在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 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在此,我十分敬佩张骞,他真是一个爱国爱民,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丝绸之路着走群独傲是历史的浓缩,也是 昔日辉煌,繁华的见证。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互相发展,吸收丰富的文化长处,让国家强大起来,如果你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不跟 别人交流,那你永远也不会发展。丝绸之路读后感(三) 丝绸之路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的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这篇作文讲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流的过程,这代表了民族和 谐共处,也因此让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公元119年,他们加强了汉朝与西域 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制铁、 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 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了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 也传进了我国。我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 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就像课文所写的,2000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我们今天凝望着的“丝绸之路”巨型 石雕,就好像看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不觉得景象。

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_心得体会

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题目叫做《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败走向兴盛。是的,我们的中国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蜕变,最终繁荣昌盛!回忆过去,那一点一滴都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复兴之路》以翔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的画卷,为我们演绎中国的蜕变。它站在新的中国,新的历史上,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它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是如何觉醒,选择社会主义,实现改革开放,而后又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部纪录片从“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这六个主题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如何从以前的落后走向现在的繁荣昌盛。 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也有过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但是到了近代,我们的祖国由于种种原因变得衰弱了,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欺负。是中国共产党拯救了我们,领导我们走向复兴之路,带领我们建设新中国。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说: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们中国成功举办,从“神舟六号”到“神舟十号”登天,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复兴之路上的坚持的脚印。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篇二: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复兴之路》这是一部能够让我们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巨片。看完后,我汹涌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