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沙尘暴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沙尘暴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沙尘暴对空气有什么影响

沙尘暴对空气有什么影响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沙尘暴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 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武威市、武威市民勤县、白银市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我国沙尘暴的现状、危害以及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沙尘暴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需具备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等条件。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近几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事沙尘暴的远距离传输现象尽达东亚的韩国、日本远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文: 1、沙尘暴天气行程的原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

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2、我国的沙尘暴现状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 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 1 000—2 500 米, 严重时可达2 500— 3 200米。 3、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

Module-4-Sandstorms-in-Asia-亚洲沙尘暴教案

Teaching plan Module Four Sandstorms in Asia 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nd Skill a.Get the students to review the violence of nature and know more about sandstorm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Through discussion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 Reading, develop the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mainly reading. c.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search th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to gain more knowledge of sandstorm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Improve the studen ts’ ability to read for specific facts. e.To grasp the usage of infinitiv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but + infinitive. 2.Emotion and Values a.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cause and influence of sandstorms,and th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ir sens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b.To encourage the Ss to talk about the damage caused by sandstorm and their own feelings about it. 3.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whole world and strengthen their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4. Character-building: a.To strengthen their confide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we are living in. b.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sandstorms, the reasons for causing sandstorm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 Difficulties and Importance: a. Conclude and collect the words and phras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 Ask students to think way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c.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grasping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Teaching Method: a.Task-based methodology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3812818.html,municative Approach Teaching Time: Five periods: Period 1 vocabulary and Writing Speaking 1 Period 2 Reading and Vocabulary Period 3 Grammar 1 Infinitive Listening and Vocabulary Period 4 Grammar 2 but + infinitive Everyday English Period 5 Cultural corner Speaking 2 Writing Teaching Procedures:

灾害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学习知识重点-基本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 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 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 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

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现在的天气是变化多端,沙尘暴是属于一种比较恶劣的天气了,这会使得我们感到十分的震惊,因为这个时候会有数百米的沙尘在滚动着,在恶劣的天气下是很容易导致我们患上一些呼吸道的疾病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好保健的工作,那么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呢? 沙尘跟风暴的组合,就成了沙尘暴的发生,大陆西北地区干旱且多沙漠,一旦有强冷空气过境,紧贴地表产生强风,非常容易引起沙尘,此即为造成沙尘暴发生之特殊条件,所以大陆北方地区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域。沙尘暴源于新疆东部戈壁、高原北部及蒙古杭爱盆地。一般是发生在春季,因为此时沙漠地方的土壤消冻,表皮较松软,加上早晚温差极大,形成较强的风势,挟带沙尘南下。受西风环流的影响,沙尘暴沿阴山北坡风蚀沙漠化区向东挺进,沿途继续卷起大量沙尘。根据美国卫星照片发现,大陆的沙尘暴可以在七天内,从华北一路“侵袭”到美国西岸。 由于沙尘暴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环保署前年便在马祖设置观测站预警。一般而言,健康的人不必过度担心沙尘暴,但空气中若悬浮微粒的浓度太高,正常人也会出现刺激感而受不了,如咳

嗽、眼涩或喉咙痒等,当PSI 值超过 200以上时 (以平时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市平时空气中悬浮微粒就在 100-200之间),连健康的人都应减少室外活动。 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 在沙尘天气里,容易并发呼吸道疾病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因为这类人群的体质相对较弱而且抵抗力差,通常会经过空气中的微粒吸入我们的体内,造成呼吸道疾病得产生,有时候还会引发旧病发作,所以这类人群应该及时地做好保健工作,在饮食方面应该多加强营养的均衡,提高我们身体的抵抗力,平时多吃鸡蛋鱼类,大豆制品比如常见的,木耳,丝瓜,核桃,蜂蜜,海带等食物,对我们身体的祛痰平喘,润肺止咳都有很好的功效作用,在日常的护理当中,如果遇到沙尘来袭,应该紧闭门窗,减少室外运动,对家里的空气进行消毒,清洁,净化,每天可以打开窗户保持气流畅通一到两个小时,如果非要到户外运动,应携带好各类防护措施,以防沙尘吸入体内,不过在沙尘天气,发现自身有不良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耽搁病情。 以上就是关于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的一个介绍,我们在平时

大班教案 艺术科学《战胜沙尘暴》

大班教案艺术科学《战胜沙尘暴》 教材分析: 随着秋冬季的到来,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北方的沙尘天气越来越厉害,很有必要让幼儿了解沙尘暴对环境的污染和植树对战胜沙尘暴的作用。《指南》科学领域也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本节活动中首先以情景导入,小兔子一家都不同程度感到不舒服,究其原因是沙尘暴在作怪;然后,引发孩子思考,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接着孩子学习用从前到后不断添加、重叠的画法,画茂密的树林,让幼儿感受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对植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在《树真好》这节活动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沙尘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有所了解。幼儿已有从前到后的绘画经验,但对于不断添加、重叠的画法还有待于练习。通过让幼儿观察树林的图片,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树的茂密和层次感。让幼儿从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感受树对战胜沙尘暴的作用。 活动目标: 1.学用从前到后不断添加、重叠的方法,画茂密的树林。 2.了解沙尘暴对环境的污染和植物对战胜沙尘暴的作用。 活动重点: 学用从前到后不断添加、重叠的方法,画茂密的树林。 活动难点: 学用从前到后不断添加、重叠的方法,画茂密的树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 教具——大树和小树的图片、PPT. 学具——浅绿色纸人手一份、不同绿色的粗细记号笔和油画棒数支。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活动过程一、观察与讨论(了解沙尘暴对环境的污染和植物对战胜沙尘暴的作用。) 1.在我们城市的一块空地上,住着小兔一家:小兔、兔姐姐、兔妈妈和兔爸爸。春天来了,一家人却觉得有点不对劲——小兔的眼睛老是痒的难受;兔姐姐一唱歌就咳嗽;兔妈妈整天打扫屋子,屋里却总是灰蒙蒙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升:原来是躲在沙窝里的沙尘暴在作怪,正在向我们靠近呢。 2.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挡沙尘暴? 小结:原来可以用植树造林来阻挡沙尘暴的入侵。 二、尝试与操作(学用从前到后不断添加、重叠的方法,画茂密的树林。) 1.让我们一起来种树,抵御沙尘暴吧。(教师和幼儿一同运用绘画的方法模拟种树。) 2.怎样将树“种”得密一些,“种”得更多一些? 3.沙尘暴来了,它拼命地吹、拼命地刮。大树小树手拉手、就像一堵墙。沙尘暴没有力气再吹,只能垂头丧气地溜走了。大家多高兴呀!但是,沙尘暴没有死心,它还在我们的周围转悠,寻找光秃秃的空地,准备再来反扑……怎么办? 4.幼儿创作: (1)幼儿用粗记号笔在浅绿色纸上画出不同大小形状的树木。 (2)在树与树之间不断进行添加,画出更多的树。 (3)用细记号笔添画树叶和树干上的花纹。

沙尘暴危害简述

沙尘暴危害简述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一、沙尘暴危害原理: 沙尘暴的危害主要是风和沙两方面的危害,风的危害主要是风力破坏和侵蚀地表,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 1.风力破坏。这一方面主要分为对建筑设施的影响和对农作物的影响。首先是对建筑设施的影响。由于大风的影响,树木、电杆、农民的温室大棚等都会遭到严重破坏。此外,是对农作物的影响。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 2.侵蚀地表。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3.沙埋。遇到障碍物或风力减弱时,沙粒落下来,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等。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二、沙尘暴危害方式: 1.沙埋。沙尘暴以排山倒海的势头向前移动,下层的沙粒在狂风驱动下滚滚向前。遇到障碍物或风力减弱时,沙粒落下来,就会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等。这种危害一般出现在有风沙入侵绿洲和戈壁滩的地段,也可出现在沙漠、片状沙地相连接的狭长地带。 2.风蚀。强大的风力对地表物质吹蚀,就像是用刀子刮东西似的。风蚀土壤不仅仅把土壤里的细腻的粘土矿物和宝贵的有机物质刮跑了,而且还把带来的细沙堆积在土壤表层,使原来比较肥沃的土壤变贫瘠。 3.大风袭击。伴随着沙尘暴的大风,所到之处狂风怒吼,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刮倒墙壁、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㈠名词解释5×2′㈡填空20×1′㈢判断10×1′㈣选择10×1′㈤填图2×5′㈥简答3×5′㈦计算2×5′㈧论述1×15′ 名词解释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就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 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广义农学(含农、林、牧、渔、农经等)与气象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大气污染。 4.黑体(绝对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如果有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就成为绝对黑体,简称为黑体。 5.灰体:如果一个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称为灰体。 6.*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建议取值1367±7W?m﹣2,通常采用1367W?m﹣2.

7.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温室效应”。 8.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9.*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就其中某一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叫做逆温现象。按形成原因分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10.三基点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生命、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从其生理过程来讲,都有3个基本点温度,简称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11.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现象”。 12.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单位hPa d﹦E-e d越小,空气越接近饱和即越潮湿d=0时空气达饱和 1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空气达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压一定,水汽越多,露点越高;反之越低

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沙尘暴的形成 (一)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二)沙尘暴的人为成因: 很久以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很脆弱,其植被极易破坏而难以恢复,再加上这些年来的毁林毁草,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活动,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这就为扬沙浮尘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土沙物质。 沙尘暴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沙尘暴的形成需具备4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三、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单元知识要点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二单元 一、填空 1、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2、一根橇棍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杠杆。 3、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工作的,我们常用的天平可以分成托盘天平和挂盘天平。. 4、像汽车方向盘那样,有一个圆轮和一个轴组成的机械,我们称之为轮轴。 5、一个边缘有槽的轮,叫做滑轮。 6、像旗杆上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 轮。7、可以跟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8、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缺点是不省力,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可以省力,缺点是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滑轮组合理利用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滑轮的优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8、齿轮属于传动机械,齿轮传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动力机的动力传递给工作机。在传递的过程中传动机械还可以改变运动的速度或改变运动的方向。 9、利用斜坡将重物升高,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提升重物的简单方法,这个斜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即斜面。 10、大部分机器都是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的。 11。动物的有些部位或器官相当于简单机械,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如:老虎的爪子和牙齿相当于简单机械中的斜面,便于捕捉猎物和切割食物。 12、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叫生殖,生殖有两种方式,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的个体。有性生殖是在父母的共同参与下产生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13、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试管婴儿的名字叫路易斯·布朗。 14、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特性是由基因控制的。它能决定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生长。 15、克隆,英文clone即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16.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向世人宣布,世界上第一只通过无性繁殖的克隆羊诞生了。 17、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18、当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平缓,就越省力。 19、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等过程,形成果实和种子。用种子 进行繁殖的有:凤仙花、牵牛花。20、把枝条或茎剪成小段,插入土 中,生根发芽后形成新植株,这种方法叫扦插。可用扦插的植物有:月 季、杨、柳。将枝条的一端压入土中,当生根发芽后再将其与母体分离,长成新的植株,这种方法叫压条。可用压条的植物有:夹竹桃、石榴。把一株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到另一株植物的枝干上,长成新的植株,这种方法叫嫁接。可用嫁接的植物有:苹果、梨、桃等。 20无性繁殖的动物有:水螅、海葵和蚜虫等。卵生的动物有:①大部分的昆虫如蜻蜓、蝴蝶。②鱼类如鲫鱼、鲤鱼。③两栖类如青蛙、蟾 蜍。④爬行类如龟、蛇、鳄鱼⑤鸟类如麻雀、燕子。鸡、鸭、鹅。胎生的动物有:大部分哺乳类如狗、猫、牛。 21、我们把人、其它动物所拥有的与各自父母一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我们把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二、选择 1、下面的工具中不属于杠杆的是(A) A、板手B、钳子 C、镊子 2、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拧起来越(B) A、费力B、省力C、费时

中班健康沙尘暴来了

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活动领域:健康 活动名称:沙尘暴来了 活动班级:中班 活动目标: 1、认识沙尘暴的标志并知道沙尘暴天气的防护办法。 2、提高在沙尘暴天气外出的安全防范意识。 3、 活动重点: 知道在沙尘暴天气外出的安全防护措施 活动难点: 沙尘暴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活动准备: 1、图片:敦煌天气预报图、沙尘暴标志图、人们外出防护图、沙 尘暴造成危害的图 2、实物:帽子、口罩、纱巾、零食、水、书、外套、眼镜、火车 票。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情景谈话引入主题 ——小朋友们好,春天到了,你们都喜欢干什么呀? ——王老师也喜欢出去玩,这不我定了这周末的火车票,想去甘肃敦煌旅游。(出示火车票) ——你们出去旅游过吗?那我在出发之前该做哪些准备呢?(带伞、好吃的、水、衣服……) ——我们出门之前,一定要看看天气预报。 二、创设情景,了解沙尘暴。 1、认识沙尘暴 (1)出示甘肃敦煌的天气预报图,我们一起来看看敦煌的天气怎么样。(引出沙尘暴) ——咦?这是什么天气呢?(出示天气预报图中沙尘暴的标志,引导

幼儿认识沙尘暴的标志) ——什么是沙尘暴呀?(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沙尘暴的认识) (2)师幼共同小结 ——沙尘暴是大风把大量的沙粒从地面卷起,在天空中形成的风暴。——哎呀,敦煌这周末有沙尘暴,这可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沙尘暴的防范措施) 2、防护沙尘暴 (1)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如何防范沙尘暴 (2)王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小朋友们帮我看看哪些东西可以在沙尘暴的天气里保护我。(教师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准备一些口罩、帽子、外套、一些零食、书、纱巾等物品,让幼儿将能防范沙尘暴的物品挑出来,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已有经验) (3)师幼小结 ——在沙尘暴的天气里,尽量不要出门,如果要出门,一定要戴口罩,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鼻子和嗓子,要戴帽子,以免沙尘钻进我们的头发;要戴眼镜,保护我们的眼睛;可以蒙一块纱巾,用来保护我们的皮肤;还要多穿衣服。 (4)已有经验拓展 ——除了这些办法防护自己外,扎这样的天气里出门,我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不站在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体的下面。不要骑自行车。 3、简单了解沙尘暴 ——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沙尘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危害吗?(出示相关图片) ——影响交通、出行不方便、庄稼被沙子掩埋…… 三、结束部分 ——今天,真是太感谢小朋友们,让我知道了在沙尘暴天气里出门应该注意些什么,也了解到了沙尘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的危害,那么,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查一查,明天请你来当小老师,给小朋友讲一讲。

沙尘暴的危害

【篇一: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人类也同它做过战斗。沙尘暴的危害,可以让整个人类吃惊,今年三月以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7次发生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强劲的西北风肆掠着大量的沙尘,席卷了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最严重的一次是四月六日的沙暴,波及西北五省区,以及东北的吉林。辽宁和江淮地区的江苏,安徽等,就是说,这一天半个中国的天空都是黄色的。那么,沙暴是怎么形成的呢?形成沙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但是都改变不了形成沙暴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这一事实。由于人类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地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导致土地沙化。到1973年,内蒙古已有两千多万亩土地沙化。根据全国农业区化办公室对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的卫星遥控调查,至1996年,四省区调查区开垦的2912万亩土地中,有1433万亩因沙化被迫荒废,占开垦总面积的百分之49点2。防止沙暴的主要的办法是环保,所谓环保就是指环境的保护,只要再将原来的树植保护起来,沙尘暴是可以治理的。少砍一棵树就等于救活一个生命。【篇二:沙尘暴危害人体健康】气候规律表明,每年3~4月份,是我国北方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的高发时段。在强沙尘暴侵袭地域,水平和垂直能见度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狂风卷着沙尘,不仅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恶劣影响。与一般风暴相比,沙尘暴除了大风之外,还混有大量的尘埃颗粒、花粉、细菌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沙尘暴是传播某些疾病的媒介,而且因为波及的范围较大,会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例如当沙尘暴吹到下游地区变成浮尘天气时,仍有大量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微粒成分。另据医疗卫生部门提供的资料,沙尘暴可以把过敏原从遥远的地方传到本地,有些在本地不曾有过敏史的人,当有吹沙(指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的总称)发生时,就可能有许多过敏反应症状(如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瘙痒症等)。每当沙尘暴侵袭北方城市时,当地医院五官科的眼疾患者就会急剧增多。沙尘暴可直接引起眼睛疼痛、流泪,如不清除沙尘,或用手揉眼睛,均可引起细菌性或病毒性眼病。所以,当有吹沙天气时,出门应戴防尘眼镜;如沙尘进入眼睛,切忌用手乱揉,可用干净的湿毛巾轻轻擦拭,如没有效果,则要去眼科医院就诊。沙尘暴还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空气质量不好,使得一些呼吸道本来就不健康的人出现干咳、咳痰、咳血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高烧。此外,大风使地表面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汽,空气中的湿度大大降低,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因干燥而弹性削弱,易出现微小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空气中的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即使从物理属性上说,沙尘暴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当沙尘暴出现时,空气及沙尘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们心里感到不适;特别是大风音频过低,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其次,猛烈的大风、沙尘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即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一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发生变化,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和疲劳。第三,沙尘暴袭击时,能见度较低,光线阴暗,使得人的视野受到限制,让人产生一种压抑和恐惧之感。【篇三:沙尘暴的危害】[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说说风有哪些益处和害处,引出沙尘暴的话题。 2、教师:你们见过沙尘暴吗说说你的体验。引导幼儿从风沙的声音,风沙的速度,风沙吹在人脸上的感觉,当时空气中的味道等多方面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幼儿讨论情况给予小结。 3、教师简单介绍沙尘暴的危害。 4、教师:你们知道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吗?引导幼儿从植被的破坏,森林的大量砍伐等方面讨论。 5、请幼儿说说用什么方法才能减少和控制沙尘暴。教师从种植花草、保护树木、建防护林等方面提示补充。活动建议:1、可在有沙尘暴的天气开展此项活动。 2、在活动区摆放有关的图片或图书。 3、组织幼儿参加简单的种植活动。知识参考:近年来,沙尘暴波及的范围之广,危害之大,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沙尘暴主要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无计划开荒,造成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所致。只有加强环保意识,退耕还草,种植大量的树木花草,建更多的防护林,才能减少沙尘暴。[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沙尘暴的成因,树立环保意识。

【备战2013】高考地理 必背知识点 沙尘暴成因及防御策略(全国通用)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沙尘暴成因及防御策略 2013年高考在即,整理了沙尘暴成因,包括大风因素、环境因素,及防御策略和对沙尘暴治理的相关误区供大家学习参考。 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构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3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把防治沙尘暴的工作重点放在农田和退化草原上是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沙尘暴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为大风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导致严重风蚀的结果。我国传统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弊病,对土壤多次耕翻、耙耱,造成一个疏松的耕层,土壤得不到保护,这是水土流失和严重风蚀的根源。应在改革耕作制度上入手,对传统耕作方法给予彻底否定。大力推广免耕法,担当起治理沙尘暴的历史重任。 目前,我国在沙尘暴治理上有误区,认为防御沙尘暴就是治理沙漠。认为沙尘暴就是沙漠里的沙粒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没有认识到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成分是直径小于100微米微细颗粒,而这些微细颗粒主要来自农田和退化草原;二是认为治沙就是造林。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环京津防沙、治沙项目,都只重视植树造林。 两个认识误区,导致防御沙尘暴工作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林带只是防御沙尘暴的一个措施,即设立风障。防御沙尘暴最主要的措施是地面覆盖。沙尘暴重点发生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是森林地带,造林效果一般不好:树木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保留下来的也多是“小老头树”。

大班社会活动讨厌的沙尘暴教案反思.doc

大班社会活动讨厌的沙尘暴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今年我们这里出现了沙尘天气。连续几天的大风沙,孩子们只能躲在活动室里,失去了每天两个小时户外活动的快乐时光,孩子们沮丧极了。由于这种坏天气使孩子们有了切身体会,每天都在讨论着。我借此机会组织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沙尘暴这一天气现象,及对人类的危害。 2、知道植树能控制风沙,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活动难点:植物能阻挡沙尘。 活动准备: 1、在有沙尘暴天气的日子里,引导幼儿观察沙尘暴天气的特征。 2、收集沙尘暴天气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图片、及录相带,供幼儿了解。 3、一盘沙土、废旧轮胎中种植的小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说说沙尘暴

1、观看沙尘暴的录像,引出沙尘暴天气提问: 1)这是什么样的天气? 2)你是从哪儿听说的沙尘暴天气? 二、基本活动--知道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及植物能阻挡沙尘 1、提问:沙尘暴天气的特征: 风很猛,风中夹着很多的沙子,时间有时长,有时短。 讨论:沙尘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沙尘天气?沙子是从哪儿来的?了解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1)播放人为的砍伐树木、破坏草原,致使土地沙化的录像。 2)再提问:沙子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幼儿说出多植树,保护绿色植被。 3、做小实验。 1)让小朋友想办法把一盘沙吹起来。 2)请幼儿把废旧轮胎中种植小麦中的土吹起来。 活动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沙尘暴,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多引导。

沙尘暴的危害及其防治

沙尘暴的危害及其防治 摘要:沙尘暴是指强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恶劣天气现象。在气象学中规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沙尘暴是风力侵蚀的一种极端现象,不同于浮尘和扬沙天气。它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也波及到半湿润乃至湿润地区。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出现时间之早,频率之高,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为国内外所罕见。沙尘暴既是一种气象灾害,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征兆。沙尘暴形成的原因: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二是大风;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此外还有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沙尘暴的危害: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减少;人民生产生活受影响;影响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运行;影响农业生产;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沙尘暴治理对策:大力搞好植树造林和种草,加大植被覆盖率;增强防治意识,加强对沙尘暴天气的预警能力;遏制沙漠化的进展;减少人为破坏因素。 关键字:沙尘暴恶劣天气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沙尘暴是指强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恶劣天气现象。在气象学中规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1,2]。沙尘暴是风力侵蚀的一种极端现象,不同于浮尘和扬沙天气。它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也波及到半湿润乃至湿润地区。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出现时间之早,频率之高,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为国内外所罕见。沙尘暴既是一种气象灾害,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征兆。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3]。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 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一方面由于春季冷暖交替频繁、大风日数多、风速大;另一方面北方冬春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土壤表层含水量低、疏松;而且多分布于沙土地、植被少、大风多的半干旱干旱气候区域,所以春季沙尘暴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因为这是一天中空气最不稳定的时段。 沙尘暴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北方地区,每年沙尘都会侵占大量人类可使用的土地。因此,认识沙尘暴的危害,对其进行防治和利用已成为现今人类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1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沙尘暴主要来自西部,那里是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之一的中亚沙尘区,为全球现代沙尘的高活动区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破坏,环境日益的恶化,造成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沙尘暴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和物理机制 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5-7]。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13沙尘暴》word教案(1)

沙尘暴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沙尘暴天气的图片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影像资料。 2.导致沙尘暴现象的有关资料,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了解学生已有的对沙尘暴现象的认识。问:你们见过沙尘暴现象吗?有哪些现象? 二、新授 1.了解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现象。 (1)出示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图片,或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课件,让学 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小组汇报并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主要现象,并在全班汇报。 (3)全班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主要现象。 风将地面尘沙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相当混浊;车上、建筑 物上、人的身上到处落是的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影响人的行走和交通,很 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探险究沙尘暴现象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并在小组内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全班汇报: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干旱的沙质裸露地表;空气易受热,形成冷暖空气 的上下对流;强风的作用…… 3.探究沙尘暴对人类人危害。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对了类有哪些危害?教师也可为学生提 供一些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了解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 (2)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情况: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3)学生探究活动:绘制简单的图表,并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 (4)学生活动:根据所绘制的曲线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曲线中你们 发现了什么? 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80年代以来,次数明显增多;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土地沙化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