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

_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
_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

抑郁症与不开心的区别

抑郁症与不开心的区别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也称之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一直以来,人们对抑郁症有个误区,把它当成思想问题、闹情绪,这是对抑郁症最大的误解。抑郁症既不是心胸狭窄,也不是意志薄弱,更不是品质恶劣。它是一种疾病,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抑郁症的种类分别有:内源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即由各种精神刺激,挫折打击所导致的抑郁症;隐匿性抑郁症,情绪低下和忧郁症状并不明显,常常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心悸、胸闷、中上腹不适、气短、出汗、消瘦、失眠等;以学习困难为特征的抑郁症,这类抑郁症,可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成绩全面下降或突然下降,厌学、恐学、逃学或拒学;药物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如有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导致情绪持续忧郁、消沉;躯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如心脏病、肺部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甚至重感冒、高热等,都可引发这类抑郁症;产后抑郁症,其特别是对自己的婴儿产生强烈内疚、自卑、痛恨、不爱或厌恶孩子的反常心理。 很多人对抑郁症不陌生,但抑郁症与一般的“不开心”有着本质区别,它有明显的特征,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至少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包括抑郁症的表现很复杂,

同时具备以上典型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许多患者只具备其中的一点或两点,程度严重与否也因人而异。心情压抑、精力不足、焦虑、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等,都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有时很难与一般的短时间的心情不好区分开来。有一部分病人可单纯表现为失眠、头痛、腰背痛、疲乏感、胸闷、恶心、胃部烧灼或胀气感、消瘦等。抑郁症有一个节律变化,那就是昼重夜轻,即清晨起来感到不适情况严重,但到了下午或晚上不适情况有所缓解,那么,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很容易产生自杀念头。由于患者思维逻辑基本正常,实施自杀的成功率也较高,所以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之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社会自杀人群中可能有一半以上是抑郁症患者。由于自杀是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才发生的,所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对抑郁症的患者非常重要。而抑郁症的症状多样化,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常常会到综合医院反复求医,反复接受各种昂贵的仪器检查却又查不到真正的原因。因此,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现代研究证明,抑郁症的表现与患者所在的生活处境没有直接关系,不是经历了不开心的生活事件,想不开的结果,而是与大脑的神经物质——五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不足有关,因此,必须用药物干预。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是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副作用很大,临床医生已经很少使用,疗效好而副作用小的新型抗抑郁药相继问世,但是,抑郁症的治疗并非只是简单服药,

抗抑郁药物的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物的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抗抑郁药物的应用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最主要方式。由于在抗抑郁药物基础上合理加用其他药物能显著提高抑郁症的治愈率,因此联合用药是目前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抗抑郁药物联合用药的现状,为合理选用联合用药方案提供了新的依据。 中国论文网/6/view-12955454.htm [关键词] 抗抑郁药物;联合用药;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 R74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9(c)-0040-04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common affective disorder disease,the application of antidepressants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significantly,which is the main way to treat depress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currently. A reasonable addition of other drugs on the basis of antidepressa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depression,so the combination of drugs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linicians.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status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in combination,for the rational use of combined drug regimen provides new basis. [Key words] Antidepressants;Combination drugs;Research progress;Review 抑郁症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趣丧失三个核心症状,并可伴有焦虑、自罪自责等心理症状群及

抗抑郁药的合理应用

抗抑郁药的合理应用 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自杀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等特点,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负担。随着抗抑郁药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抗抑郁药的药理特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合理选择应用,对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概念 抗抑郁药物 (antidepressant drugs) :是一类治疗和预防各种抑郁障碍的药物,对强迫症、惊恐障碍、恐怖症和焦虑情绪以及和 5HT 相关的疾患有治疗效果。不会提高正常人的情绪。 (一)抑郁症的病理基础 1. 抑郁症与 5- 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胆碱能等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2. HPA 轴活性增高和甲状腺轴功能降低; 3. 神经发育障碍和细胞凋亡; 4. 其它。 (二)抗抑郁药物的机制假说—单胺递质理论 抑郁症与脑内生物胺的缺乏有关, 5- 羟色胺的作用是心境、冲动控制;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内在驱动力和动机;多巴胺的作用是奖赏。这些神经递质的耗竭如用利血平,可以导致抑郁;长期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以下是 5-HT 和 NE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代抗抑郁药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主要的代表药物有哪些,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种类 (一)第一代抗抑郁药 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是苯已肼和反苯环丙胺,是第一个抗抑郁药,疗效与 TCAs 相当,可能存在严 重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时应注意:禁食含丰富酪胺食物,以免引起高血压危象。 禁与交感胺、 TCAs 、 SSRIs 等,以防引起 5-HT 综合症。 2. 新一代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RIMAs 代表药物是吗氯贝胺,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新一代 RIMAs 对 MAO-A 选择性强,保留 了抗抑郁疗效,避免了诸多不良反应,对多种与抑郁相关的障碍有效,副反应小。

抑郁症背后一部分具体的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背后一部分具体的生物学机制。 某些怪病,想想都害怕。新闻版面被埃博拉病毒、疯牛病或早衰症之类疾病引起的悲剧占据,但在说到日常疾病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比重性抑郁更加普遍。它让生命失去光彩,让数以百万计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5%)变成残疾,并有可能在10年之内成为全球医学残疾的第二大原因。 很多因素都会增加罹患重性抑郁的风险,包括几种基因的变异、幼年精神创伤、内分泌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压力是一个常见的诱因。近来的研究揭示了压力可能导致重性抑郁的机制。 从压力这个角度出发就要涉及到“快感缺乏”(anhedonia)这个心理学术语。它是重性抑郁之经典定义——“恶性悲伤”——的关键。 期待、追求和感受快乐的能力,关键在于大脑“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区域内一种名叫多巴胺的神经传递素。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茱莉亚·莱默斯(Julia Lemos)、马修·瓦纳特(Matthew Wanat)、保罗·菲利浦斯(Paul Phillips)及其同事在《自然》(Nature)和《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探索了老鼠身上压力对多巴胺的影响。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研究性或甜食等乐事的奖励属性,而

是考察了一种更加细微的快感。 在鼠笼里放一件新奇的物体,比如说一个球。当老鼠发现这个球并对其进行探查的时候,神秘、困惑、挑战的感觉出现,导致伏隔核中释放出一种名叫CRF、促进多巴胺释放的分子。如果意外出现的新奇物体是一只猫,老鼠大脑的工作机制就会大为不同。但获得最优数量的挑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刺激”)让老鼠感觉良好。 CRF协调这样一种反应:用一种药物屏蔽CRF的行为,那么便不再有多巴胺的激增,老鼠也不再会有探查行为。或者根据另一种实验方法,每逢老鼠溜达到笼子的某一个角落时就将CRF喷进伏隔核,那么老鼠就会反复回到那个地方;也就是说,CRF具有“强化特性”。 但如果将老鼠连续几天暴露于重性、持续的压力之下,一切就都不一样了。CRF不再增强多巴胺的释放,老鼠会避开新奇物体。另外,现在CRF有了嫌恶特性:把它喷进伏隔核,现在老鼠就不会再去笼子里那个角落。论文作者指出,这是缘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这种压力激素产生的作用。一切都反转过来了,一般情况下会激起积极探索行为与奖励感觉的刺激,现在激起的是相反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那几天的压力导致老鼠的快感缺乏状态持续了至少三个月。 和所有的好研究一样,更多的问题被提了出来:糖皮质激素是怎样引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 用途: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指一组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精神活性药物,有时也用于治疗某些其他特定状况,如焦虑、惊恐,或强迫症状。主要分为: ①三环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及多虑平(多塞平)等,为目前 较好的抗抑郁症药,其中以阿米替林为最常用。 ②四环抗抑郁药,临床常用的有麦普替林等,其作用和三环类相似。 ③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SSRI),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赛乐特)、氟 伏沙明(兰释)、舍曲林(郁洛复)、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等 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卡波肼,反苯环丙胺等。还有较新推出的新型抗 抑郁药,如瑞美隆等。 副作用:使人困倦、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心跳加快、排尿困难和体位性低血压,这类副作用一般不影响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逐渐适应;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尿潴留和肠麻痹少见。过量可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一、经典抗抑郁药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胺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 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 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主要产品有吗氯贝胺,剂量150-450mg/d,分次服。据称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 虽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 2、三环类抗抑郁药 以丙咪嗪为代表,常用的还有阿米替林。 化学结构:三环类抗抑郁药由两个苯环和一个杂环构成,咪唑类杂环上含氮,这一类衍生物较多,一般简称TCA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口服本药后,出现困倦、头晕、口干、视力模糊及血压稍降等。若连续用药数天,以上症状加重,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相反,抑郁症患者连续服药后,情绪提高,精神振奋,出现明显抗抑郁作用。但丙米嗪起效缓慢,连续用药2~3周后才见效,故不作应急药物应用。

5-HT1A受体及其与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5-HT1A受体及其与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 血清素1A(5-HT1A)受体是5-羟色胺受体家族中的一个亚型,是广泛分布于整个大脑中的一类重要神经递质,现研究表明,5-羟色胺(5-HT)与抑郁症的关系密切,但5-HT1A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报道不一。本文就5-HT1A受体及其相关性基因对抑郁症产生机制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5-HT1A受体;抑郁症;抗抑郁药 [Abstract] 5-HT1A receptor is a subtype of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family and which is an important widely distributed neurotransmitters throughout the brain. Present study have showed that 5-HT and depression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the reports of 5-HT1A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re mixed. In this paper, 5-HT1A receptor gene and its associated mechanism of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drug research is to do a review. [Key words] 5-HT1A receptor; Depression; Antidepressant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该病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但抑郁症表现多样,病因病理机制迄今尚不十分清楚。伴随神经递质假说和受体假说的提出,目前抑郁症在涉及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系统的功能紊乱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针对5-HT受体功能失调研究了一些治疗药物,但是这些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确切。新近的研究发现,血清素1A(5-HT1A)受体与焦虑情绪关系更为密切,针对5-HT1A受体的药物起效更快、疗效更确切[1-2]。本文就5-HT1A受体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5-HT1A受体 5-HT又称血清素,由色氨酸脱羧和羟化而成,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5-HT1A 受体含量最为丰富,广泛分布在大脑中,表明5-羟色胺神经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目前已知5-HT受体至少存在7种类型,即5-HT1、5-HT2、5-HT3、5-HT4、5-HT5、5-HT6和5-HT7。5-HT1受体又分为5-HT1A、5-HT1B、5-HT1C、5-HT1D、5-HT1E和5-HT1F等亚型[4]。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发生机制 摘要:抑郁症作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和低治疗率等特点,对社会危害极大,最近研究表明抑郁症病因复杂,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本文对最近几年的抑郁症研究进行综述。关键字:抑郁症;机制; 抑郁症是严重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多发病为青年,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现当代的生活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巨大压力下,在一定程度上,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预测2020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将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成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疾病。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个涉及多机制复杂的病症,一般认为与生物化学,遗传,社会,环境有关,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近年来,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涉及多种神经递质、脑区及环路的疾病,脑内其他诸多生化物质及体内菌类或免役系统也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学过程。 一、免疫系统与抑郁症的关系 1、因子假说 细胞因子假说是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重要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方向.细胞因子分为前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前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 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 6(interleukin-6, IL-6)、干扰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参与免疫激活和炎症的发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1],前炎性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从而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系统功能障碍,引起抑郁症状[2]。 2、单胺假说 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抗抑郁药物多是通过增加突触间的神经递质的利用率来发挥作用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HT、NE释放减少,突出间含量下降所致,抗抑郁药主要基于(单胺策略)而研发,主要包括单胺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受体配体药物等"尽管效应明确,但也存在有效率不高、起效延迟等较严重缺陷" 经典单胺类递质理论认为抑郁症主要是突触间的单胺类递质异常减少引起。现代单胺理论认为,5-HT 及其单胺自身受体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调节与抑郁症治疗密切相关 ,近些年对 5-HT及其转运蛋白和受体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如对5-HT转运体连锁区域中短( 5) 等位基因在情绪及认知方面积极作用的发现,5-HT相关受体

全科医生规培题库-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单选题(55) 1.有关精神药物比较合适的是: A.由于对精神药物不太熟悉,作为全科医生使用精神药物剂量最好低一点 B.如果使用一种精神药物疗效不佳,最佳选择是联合应用其它类精神药物 C.如果患者服抗抑郁药3周仍疗效不佳,可以建议患者更换一种新的抗抑郁药 D.抗抑郁药主要依赖其副作用而选择用药 E.疗效不好时,尽量考虑新药 2.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A.精神分裂症B.抑郁症C.神经质D.痴呆症E.谵妄 3.为躯体化表现。 A.一类神经症B.继发于甲亢、冠心病等出现的焦虑症状 C.焦虑症伴发的抑郁D.精神分裂症患者诉肠子被HIV病毒咬坏了 E.酒中毒患者出现肝硬化 4.全科医师理想的临床会谈。 A.从接诊开始,将评估和治疗的有机结合 B.紧扣患者的主诉和与之相关的鉴别诊断 C.诊断和宣教密切结合 D.除非患者要求,一般不作为一种治疗措施 E.尽量避免谈论患者的工作、家庭等个人隐私 5.适合全科医学临床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是。 A.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第10版即ICD-10 B.中国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即CCMD-3 C.美国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即DSM-IV D.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第10版精神障碍部分初级保健版即ICD -10-PHC E.中国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即CCMD-2-R 6.下列哪一项是利用心理社会因素干预的重要时期。 A.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复查,病理异型增生消失 B.孩子出生 C.直径1.5cm的肺肿块穿刺病理为增生性肉芽肿 D.肝硬化患者大便由柏油样转成黄色 E.儿子同学的外公过世 7.医生的决定了医生具备了心理治疗的基础和优势。 A.心理素质B.行医执照C.社会能力D.处方权E.能说会道8.关于下列描述,恰当的是。 A.全科医生有一点行为医学知识就可以了,遇到心理问题的患者最重要的是将其转诊B.对于已经学过《精神病学》课程的全科医生来说,再学《行为医学》知识有点多余C.全科医生可以考虑处理患者的应激,神经症等问题主要由精神科医生处理。 D.确诊为躯体化的患者,全科医生可以考虑用药,要行心理治疗最好还是转诊 E.《行为医学》有助于全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实践 9.全科医生最常使用的心理治疗是。 A.行为治疗B.认知治疗C.支持性心理治疗D.家庭治疗E.危机干预10.在患者危机评估和干预中,最重要的是。 A.给患者6周的病假 B.常规给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C.个人对危机事件的理解 D.以前的精神病史 E.避免提及创伤事件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药物化学有关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盖聪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由于工作或者家庭等因素影响,抑郁症患者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而抑郁症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在直线攀升。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成为全球性严重问题。[1]然而,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清楚。有说法认为与脑内单胺类的功能失调有关。由于缺乏脑内神经末梢突出前部释放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类神经介质,造成精神失常,同时,当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时,机体会表现出抑郁症。因此,抗抑郁症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治疗抑郁症。现今,抗抑郁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四类: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②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③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④α2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本文将若干抗抑郁药物的研究成果及市场调研情况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对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及现今抗抑郁药的市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精神疾病,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构效关系,病理机制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最早用于抑郁症治疗的药物,在20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在当时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大多数为肼类,具体有异烟肼、苯乙肼、异卡波肼等。但由于此类药物都含有肼结构,毒性较强,有较大副作用,临床表现为急性肝脏萎缩,高血压危象等。因而逐渐退出市场。苯乙肼与异卡波肼现今尚临 床用于恐惧症[2] 1.1代表药物 1.1.1吗氯贝胺 吗氯贝胺的化学名称为4-氯-N-[2-(4-吗啉基)乙基]苯甲酰胺,由异丙醇重结晶得到的白色结晶性粉末,mp.138~139℃。合成方法是以吗啉与丙烯酰胺反应,再经次氯酸钠降解得到4-(2-氨基)乙基吗啉。再用对氯苯甲酸和氯甲酸乙酯反应形成酸酐后,与4-(2-氨基)乙基吗啉酰胺反应所得。 吗氯贝胺是特异性MAO-A的可逆性抑制剂,临床对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患者适用,对用TCA无效的抑郁症、非典型性抑郁症和伴焦虑的老年患者也有疗效,也能改善睡眠质量[3]。该药杜绝了肼类药物的肝脏毒性,且不良反应较轻,停药24小时内即可恢复MAO活性。是MAO-A抑制剂类药物的代表药物。 1.2.2托洛沙酮 托洛沙酮也是一类新型结构的特异性MAO-A 可逆性抑制剂,可以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 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代谢。。此药口服吸收快, 给药30min即可达到血液浓度高峰。

抑郁症患者吃什么药好

抑郁症患者吃什么药好 药物治疗抑郁症是目前控制抑郁症的普遍手段,患上抑郁症吃什么药?不少人诊断出自己得了抑郁症后,希望了解一些抗抑郁症的药物。如果药物不能有效治疗抑郁症,就容易反复发作,那么,患上抑郁症吃什么药?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 1.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 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2.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 由于新药发展很快,新药层出不穷,如万拉法星、萘法唑酮等,但目前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也最多最广。而某些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罗拉、丁螺环酮和中枢兴奋药哌甲酯的抗抑郁作用尚存在争议,故从略。 3.现代常用的抗抑郁药物:西药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抗抑郁药大致分为三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及杂环类抗抑郁剂。 4.三环类抗抑郁剂 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抗抑郁的首选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的种类很多,主要的常用药有: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此类药物不仅可以使心情振奋,还有镇静作用,所以,对失眠症状有治疗作用。其副作用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尿潴留,少数可发生震颤或癫痫发作等。 三环类抗抑郁药适用于各种抑郁症,而且对惊恐发作、强迫状态、贪食症、儿童多动症及遗尿症等也有一定疗效。禁忌症有:严重心脑血管疾患、青光眼、癫痫、前列腺肥大、尿潴留、肠麻痹及早孕的妇女,准备计划妊娠的妇女也应禁用。 5.杂环类抗抑郁 三环类抗抑郁药也有许多缺点:治疗的有效率为60%~80%;奏效较慢,一般在2周左右起效,对于重症病人来说,疗效尚未出现时,不良反应却先出现,常

在此1周~2周内不肯坚持服药,甚至在这段时期中发生自杀行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副作用较明显。鉴于以上的缺点,从60年代就开始研制新一代抗抑郁药。 杂环类抗抑郁药中有: ①四环类抗抑郁药:以麦普替林(马普替林、路滴美)为代表,不仅有抗抑郁作用,镇静作用也较强,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似,副作用轻,主要副作用为口干、眩晕、视力模糊、嗜睡、便秘、体重增加。皮疹较多见,心脏的毒性较小,偶尔也有癫痫发作。所以,有癫痫史及皮肤过敏史者禁用。由于副作用轻,适用老年人及体弱者应用。 ②不抑制胺摄取药:以米安舍林(米塞林脱尔烦)为代表。此药有镇静、抗焦虑及抗抑郁作用,对抑郁情绪、焦虑不安、自杀观念、躯体化症状及失眠有效。此药的优点是副作用轻、安全性大,适用于老人及躯体病人。治疗方便,服用剂量较小,每晚1片或半片,服法简便,受到欢迎。主要的副作用是:可能诱发癫痫及引起白细胞减少。虽属罕见,却应密切注意,应定期测查血象,老人应用时更应观察有无感染等症状,加以防范。 6.血清素摄取抑制剂 属5-HT能药物,近年来这类药物发展迅速,目前已达30多种,主要应用的有氟西汀(氟苯氧丙胺、忧克、百忧解)、帕罗西汀、氟优草胺、舍曲林及氨肽氟苯胺五种。 以氟西汀为例,此药不仅有抗抑郁、振奋情绪作用,对治疗强迫症也有效。治疗方法简便,每日早餐后服1粒。主要的副作用在服药后1周内明显,以后逐渐适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其他副作用为兴奋、焦虑、口干、多汗、头痛,白天嗜睡,晚上失眠、便秘及性功能障碍等。本药可减轻体重及降低血糖。对肝、肾功能不良者,老年人应慎用,对儿童、孕妇、哺乳妇女、癫痫及有药物过敏史者应禁用。 此类药物及三环类药物均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如需药时,要停药至少2周以上,而氟西汀则需停5周~7周。 除以上三类抗抑郁药之外,有些抗精神病药也有抗抑郁、抗焦虑作用,常用来作为抑郁症及焦虑症的辅助治疗,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应用这些药物起到抗抑郁和治疗精神病症状的双重作用,一举两得。常用的药物有:奥氮平、舒必利、百脉安、喹硫平、泰尔登和甲硫达嗪等。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d1408305.html,/yyz/2013/0416/127008.html

抗抑郁药研究进展及评价

抗抑郁药研究进展及评价 宁波市康宁医院周东升 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抑郁情绪较多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将抑郁症确定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并预测到公元2020 年,其将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疾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6-7 年时间,抑郁症现已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疾病 (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之后) 。这样使得抗抑郁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的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超过2/3 的抑郁症患者通过抗抑郁药的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研究抗抑郁药的进展,对目前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抗抑郁药的种类以及药效进行阐述,同时对各种抗抑郁药的药理、用法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希望能对医院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并借此抛砖引玉,为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提供启发。相信通过本章学习,可以加深对抗抑郁药了解以及掌握,可以合理地应用其优点达到治疗病患的目的,并避免抗抑郁药的一些缺点, 达到抗抑郁药的经济适用,不但可以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同时可有效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 在国外,抑郁症与焦虑症药物销量合计已占中枢神经药物市场份额的45%,而抑郁药与精神分裂症治疗剂合计占世界精神病药物的80%。综观我国,由于诊断技术落后于西方同行以及国内百姓对此病认识不足,人们即使得了抑郁症也很少会主动去医院治疗。所以,目前国内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比例仍只有10%左右,远远落后于世界抑郁症病人的治疗率。由此可见,抗抑郁药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第一节:抑郁障碍及抗抑郁药简述 1抑郁障碍的治疗目标 (1) 提高抑郁障碍的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成功治疗

的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减少复发风险。长期随访发现,症状完全缓解(HAM住7)的思者复发率为13%,部分缓解(HAMD减分>50%)的患者复发率为34%。 (2) 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的治愈,而不仅是症状的消失。 (3) 预防复发:抑郁为高复发性疾病(>50% )。据报道,环境、行为和应激可以改变基因表达。抑郁复发可影响大脑生化过程,增加对环境应激的敏感性和复发的风险。药物虽非病因治疗,却可通过减少发作和降低基因激活的生化改变而减少复发,尤其对于既往有发作史、家族史、女性、产后、慢性躯体疾病、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缺乏社会支持和物质依赖的高危人群。 2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 2.1药物的治疗原则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根据对抑郁障碍的基本知识和多年临床实践,抗抑郁药的治疗原则是: (1) 诊断要确切。 (2) 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合并症,因人而异地个体化合理用药。 (3) 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4) 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足够 长的疗程(>4?6周)。 (5) 如仍无效,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应注意氟西汀需停药5周才能换用MAOIs,其他SSR需2周。MAOlS亭用2周后才能换用SSRIs (6) 尽可能单一用药,应足量、足疗程治疗。当换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 (7) 治疗前向患者及家人阐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能遵嘱按时按量服药。 (8)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9)根据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应激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可望取得更佳效果。 (10)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靶向单胺受体及谷氨酸系统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6, 5(2), 38-4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408305.html,/journal/pi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408305.html,/10.12677/pi.2016.52007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Antidepressants Targeting the Monomine Receptors and Glutamate System Yingying Ren1,2, Liangliang Zhou1,2, Huali Wu1,2, Jing Shang1,2* 1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TCM Evaluation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Medicine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4th, 2016; accepted: May 23rd, 2016; published: May 26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40830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kind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low moo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behavioral change.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 reuptake inhibitors are the most common used antidepressants in clinic, but it needs weeks to work and depressed patients may show resistance to the treatment.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pro-gressing, species of antidepressants have emerged. Agents regulating monoamine (serotonin, do-pamine, noradrenaline, etc.) receptors and glutamate receptors including NMDA receptor, AMPA receptor and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and agents that inhibit glutamate release gradually become antidepressant research hotspots with the advantage of rapid-onset. Here, antidepres-sants targeting monoamine receptors and glutamate system in the market and on clinical trial are reviewed, thus providing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new type antidepressants. Keywords Depression, Antidepressant, Monoamine Receptors, Glutamate System 靶向单胺受体及谷氨酸系统抗抑郁药 的研究进展 任莹莹1,2,周良良1,2,吴华丽1,2,尚靖1,2* *通讯作者。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药学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慢性症。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给予心理治疗。近20年来,随着抑郁症病因学研究的进展,逐步确立了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抗抑郁的药物包括化学合成药、植物提取物及中成药。本文就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抑郁症;抗抑郁药;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chronic disease which is high incidence 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althy life.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treat depression, and the previous main method i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Over the past 20 years, with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epression etiology, pro- gressively establis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drug treatment.Antidepressant drugs include chemical s- ynthetic drugs, plant extracts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studies of antidepressant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depression;antidepressants; research progress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1]。目前,中国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 亿人正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2]。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给予心理治疗。近20年来,随着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逐步确立了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目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或(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 近年来还发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失调[3],谷氨酸传导障碍[4],神经免疫异常[5]等因素有关,新发病机制的发现很大促进了新药的研发。 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产品主要由以下五大类构成。即选择性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aRI)[6]。目前,许多人又把目光

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抑郁症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病症之一,近年来抗抑郁药物发展很快,主要 有6大类,本文将从抗抑郁药的发病机理和作用机制两方面对其发展状 况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字抑郁症;抗抑郁药物;抑制剂 The Progress of Mechanism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Meiyu Zhu,12701024) Abstract:Depression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s, and antidepression drugs , which belong in six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have developed quickly in recent yeaes. This article will be written with the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s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Key words:Depression;Antidepressant drugs;Inhibitors 前言 抑郁症[1]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很高,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仅有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 与此同时,抗抑郁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中,例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的抗抑郁药,当时被广泛应用,有一定的疗效。这类抗抑郁药是在治疗肺结核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很快又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出现,这些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将从作用机制方面对抗抑郁药进行简要综述。 1抗抑郁药的发病机制 目前的研究[2]提示抑郁症的病理改变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免疫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生物假说,其中单胺假说是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水平下降,其它如多巴胺(DA)、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也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根据这个假说,按照对不同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可将现有抗抑郁药物大致划分为6类,分别介绍如下: 2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 2.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抗抑郁药种类概述及发展趋势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抗抑郁药种类概述及发展趋势 作者:赵会娟, 史义静, 刘琨, ZHAO Hui-juan, SHI Yi-jing, LIU Kun 作者单位:赵会娟,刘琨,ZHAO Hui-juan,LIU Kun(新诺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栾城,051430), 史义静,SHI Yi-jing(鹿泉市第一中学,河北鹿泉,050020) 刊名: 河北化工 英文刊名:HEBEI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INDUSTRY 年,卷(期):2010,33(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5条) 1.祁雪丹;屠树滋;王秋娟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新药杂志 2003(10) 2.刘燕;高哲石瑞波西汀--新型选择性去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 2001(02) 3.王欢;王月华安非他酮与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06) 4.何国柱;许国富氯米帕明和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比较[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 2006(05) 5.Feighner J;Hendeickson G;Miller L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doxepine versus bupropion in outpatients with a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1986(06) 6.Sliverstone PH;Ravindra A once-daily venlafaxine eatended release (XR) comparedwith fluoxetine in outpatients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1999 7.Ballus C;Quirous G;De Flores T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venlafaxine and paroxetine inout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or dysthymia[外文期刊] 2000(01) 8.刘超;关巧凤西酞普兰与氯米帕明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07(03) 9.程清芳;朱义波盐酸舍曲林的合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5(07) 10.张俊;武岳氟西汀盐酸盐合成路线图解[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5(04) 11.缪国娟;宋淑娜抗抑郁药的药物治疗[期刊论文]-海峡药学 2007(02) 12.杨宣斌;史美甫几种新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期刊论文]-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1(02) 13.黄金石;朱颗洁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 2007(01) 14.王红星;王祖承;张明岛吗氯贝胺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4(06) 15.王燕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5(02)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陈玲.邹栩.CHEN Ling.ZOU Xu抗抑郁药市场前景及最新研发动态[期刊论文]-世界临床药物2009,30(8) 2.张荣华.徐俊冕.ZHANG Rong-hua.XU Jun-mian抗抑郁药、抑郁症与自杀风险[期刊论文]-世界临床药物 2009,30(4) 3.董金石.朱颖洁抗抑郁药的研发进展[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2007,20(1) 4.吴文蓓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应用与发展[期刊论文]-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 5.吴俊杰我国抗抑郁药市场规模将持续走高[期刊论文]-中国处方药2010,95(2) 引证文献(2条) 1.张洪香2008-2010年我院抗抑郁药的用药分析[期刊论文]-天津药学 2011(3) 2.贾小鹏.肖新荣.梁俊.夏岳韬.陈川.郭娅楠3-甲基-2-(3-氯基苯基)吗啉盐酸盐的合成及其抗实验性抑郁活性[期刊论文]-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