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摘要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形成于二战后期的美国,对道德发展的研究在当时的学术界并非主流,但科尔伯格认为人类需要道德教育以及指导道德教育的哲学①。为了探究道德及其发展的本质,他以鲍德温和皮亚杰等人的道德阶段理论为基础,并求助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与其同时代的约翰·罗尔斯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等哲学家,经过 30 多年的实证研究及大量的逻辑分析,构建了在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及道德教育领域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道德发展理论。

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标签: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道德两难问题

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罕见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近发明的镭。药剂师索价 2000 美元,是成本的10 倍。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手段,但他一共才借到2000 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海因兹铤而走险,他撬开了药店的门,为他妻子偷来了药。海因兹应该偷药吗②

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男性儿童。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研究结果,科尔伯格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年龄在4~10岁。

阶段1:惩罚定向。强调对权力的服从,行为无所谓好坏,由可能受到的惩罚来评价。例如,“他不应该偷药,因为他会被警察抓起来,送进监狱。”“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行为是否正确由一个人自身的需要决定。对他人需要的关心一般是出于互惠的目的,而不是出于忠诚、感激或公正。例如,“要是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兹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要是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兹就该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年龄在10~13岁。

阶段3:好孩子定向。强调“好的表现”,好的行为是使群体中的其他人感到愉快,或者是能受到表扬的行为。例如,“他不应该偷药,他会被当成罪犯,给自己的家人带来耻辱,他的妻子不会用偷来的东西救自己的命。”“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阶段4:权威定向。强调遵守法律、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以及符合社会规范。例如,“尽管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妻子的情况并不能使盗窃变得合法。”“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么做的话,海因兹就没有尽到做丈夫的义务。”

(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年龄在13岁以后。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规范是可以质疑的,是为了群体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协定。例如,“他不应该去偷药。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中的组成部分。药剂师应该受到谴责,但还是应该保持对他人权利的尊重。”“法律禁止人偷窃,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的这种情况。海因兹偷药救命如果不对的话,需要改正是现行的法律。”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以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指导行为,这些准则有着综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公正、尊严和平等被赋予很高的价值。例如,“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宝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他偷药也许会受到惩罚,但是他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值得。”“海因兹设法救自己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科尔伯格指出,儿童的道德构建是分阶段的有序过程。儿童是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道德认知结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成人解释、惩罚,将道德准则同化和内化为儿童的一部分。儿童不仅仅是在学习道德标准,而且是在建构道德标准。这就意味着在完成前一水平的道德认知建构前,儿童根本无法理解和使用后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只有经历而且建构了前一阶段的内在道德模式,儿童才会使用该阶段的概念来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的三水平六阶段,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没有超越顺从权威阶段,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完全达到第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影响广泛,但也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最多见的一种批评是道德判断不等于道德行为:即便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观点正确,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口头上所说的就会反映在一个人的真实行动之中。该批评显然有一定的道理,情境力量有时会改变道德行为,但这并不能否认科尔伯格所描述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科尔伯格也强调他的理论只适用于道德判断。另一种批评是对道德发展理论的普遍适用性质疑。批评意见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所提出的道德解释不适用于大多数的非西方文化,只符合西方的个人主义社会。为了扞卫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塞纳瑞(Snarey,1987)回顾了在27种文化背景中所作的45项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均以相同的顺序通过各个阶段,而且阶段一到阶段五在被研究的所有文化中都普遍存在。

还有一种批评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性别偏见,或许不能同

等地适用于男性和女性。吉利根(Gilligan,1982)在名为《不同的声音》的书中指出,女性和男性思考道德问题时所用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她在研究中发现,女性的道德决策过程更强调对他人的责任、避免伤害别人以及人们之间保持联系的重要性,而男性道德决策更多地是基于正义。虽然这些道德取向并没有优劣之分,但两者分别更符合科尔伯格所提出的低级与高级发展阶段,女性易被判定为比男性处于更低的道德水平。⑨323然而,科尔伯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其理论的一大局限。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发展中的理论,科学理论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只能逼近真理。同样地,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也是发展中的理论,它不可能是完美的,一定会存在着问题和不足。

科尔伯格的主要观点是对前人道德发展理论的审视、改造与继承。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使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成为到今天为止复杂、完整的道德发展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左右当今美国道德领域的一个富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道德理论的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产生了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潮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