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导入;

例题;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1―0077―0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机械地教给学生,学生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对数学就会越来越不感兴趣。这样的教学缺少了鲜活有趣、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呢?

一、在导入中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从学生熟悉

的生活实例出发导入新课,不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特性,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感知自己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由此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0.5元一个,有时0.6元一个,有时2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又如,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导入: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问题:0度是最低温度吗?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自然地引出了“负数”。实践证明,以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背景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使其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让例题贴近生活,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现行教材虽然经过很大的改革,题目的老化现象、数据的过时现象、脱离实际现象都已有明显好转,但仍不彻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处理或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我在实际讲课时,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2个学生,请大家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4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这个例题一出示,学生很快就进入角色,列出算式并得出了正确答案。

三、让练习涉足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让学生练习,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了“圆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田地的面积;在学习了“平均数”时,让学生求本组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通过测量求文具盒的体积;教学完“简单的统计”后,让学生思考: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他们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