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身医学

论心身医学
论心身医学

论心身医学

摘要:

心身医学是将人看作是既有躯体又有脑及心理活动并且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具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的人,用整体的观念来诊治病人的疾病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学问。本文对心身医学进行讨论,并试图借助各种方法、手段,促使形成积极的心身互动关系,以利于守住健康、防范疾病或促使康复,使生存质量改善。

关键词:心身医学; 心身互动; 诊断; 治疗

正文:

心身医学是一门以整体的人为对象的交叉边缘学科,最直接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在人类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的躯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工作竞争,导致我们处于紧张状态,这些紧张状态必然导致人体基本功能的失衡,产生种种不适状态和生理性疾病,我们把这类紧张状态病统称为现代文明病或心身疾病。我们只要有情绪上的变化,必然会伴随发生躯体上的变化。比如,每当紧张恐惧的时候,就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冷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血压也会升高等,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生理反应,久之,就可能造成躯体上的损害,使某些脏器发生病理性的变化。近年来,心身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心身疾病及心身医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心身医学的由来

心身医学科学体系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有80年左右的历史。西方医学最早对心身关系的认识是与西方哲学中灵魂与肉体的本质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分不开的,而文艺复兴运动及自然科学、生理学及生物学、化学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在2000年前典籍中即有精辟论述,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有“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忧伤肺”等情志内伤学说。并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病须要心药医”等。其内容涵盖了中医心身思想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护理及养生等诸多方面。

2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

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人体,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体验,刺激下丘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减慢或紊乱,血糖升高;同时释放神经激素,引起功能代谢的广泛改变。

中医历来以心身为一体,其“形神合一论”是情志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中对心身疾病的理论和实践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心身疾病与脑和五脏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指出,五脏各藏其神,并把脑的功能从属于五脏,指出五脏与神密切相关,内脏功能失调的同时,情绪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如“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同时,外界

刺激也可引起内在情绪的变化,倘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则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其基本病机在于气机失常,气机紊乱是普遍存在的,是最为基础的病机,气对于整个生命活动来说至为重要,也可直接伤及脏腑,以心、肝、脾为常见,或致精血亏损,或生癖生痰,最终出现躯体症状,或使原有的躯体症状加重。

3心身疾病的病因

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种多因多果的疾病方式,根据心理生物学研究,从大体角度来看,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以及不同生物反应过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组织,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径。心理生物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在不同遗传素质个体上的致病性的差异,如紧张劳动和抑郁情绪,可能产生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因而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生也可能与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心身疾病的原因主要为情志所伤。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及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疾病,反之,脏腑病变也可引起相应的情志异常。情志活动的异常可使机体气机发生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凉则气乱”。此外,体质因素、不良人格、社会因素及其它如饮食、劳倦失常和体内代谢产物均可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其病机为气机紊乱、脏腑失调、伤精耗血、聚痰成癖、神志失常,其中气机紊乱是中医心身疾病的核心病机。

4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现代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为明确躯体症状,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再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综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实施床前心理指导;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更年期综合征和慢性消化性溃疡病人,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应重点作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5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

对于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

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心身疾病十分常见,像我们所熟悉的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以及某些肿瘤等都与心身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心身疾病纯粹只是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这些心理因素还要通过机体内部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等机制才能起到作用。所以,我们应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乐观豁达,经常与身边积极乐观的好友沟通交流,从而避免患上心身疾病。

参考文献:

[1] 徐斌,王效道主编.心身医学.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1-10.

[2] 吕路线.重视心身疾病的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 11: 6.

[3] 董湘玉.心身疾病的概念及中医理论对心身疾病的认识.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3: 1.

[4] 程瑞艳.心身疾病概念及临床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1.

智慧树知到 《医学心理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医学心理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于( ) ? 答案:1879年 2、所谓医学模式是指 答案:人们对健康的基本观点和对策 3、医学心理学中的医学模式是指 答案: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在饮水中加入矿物质也可以称为矿泉水 5、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涉及( ) 答案:几乎所有医学领域 6、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答案:心理障碍、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卫生 7、对于现代医学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全面了解病人,包括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8、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包括 答案: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规律、研究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研究人格特征或行为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健康中的意义、研究如何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9、在关于医学心理学方法学问题中,调查法又称心理测验法。 答案:错 10、晤谈法与访问法、座谈法、问卷法等属于医学心理学的调查法。

答案:对 11、医学心理学强调个体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临床的意义。 答案:对 12、强调心理因素在临床的主导作用不符合医学心理学的观点 答案:对 13、医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不需要使用分子遗传学、脑影象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前沿手段。 答案:错 14、现代人心身素质降低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之一。 答案:错 15、现代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关于左、右大脑半球高级功能,正确的说法是 答案:两半球机能相互分工、协同和补充 2、人的心理是: 答案: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应 3、人的知觉的选择性不依赖于 答案:主体的视力水平 4、不属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是 答案:地位的需要 5、能够保证人们在外界环境在一定范围变化的情况下,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认知的是

心身医学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摘要:近来心身疾病越来越频发,引起了大家的广泛注意,关于,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如何发生的,哪些又是心身疾病呢,大家可能并非十分清楚,那么本文就来详细的谈一谈。 关键字: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和范围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等)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如偏头痛等)。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器质性疾病。由于具有生理上的障碍,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心身疾病的定位可参考图5—3。 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体完整的生命活动。机体通过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活动,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健康。显然,自然、社会、心理和生理四个方面的因素都与人体的各种疾病有关。但是,在不同的疾病中,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中,总是有某个或某些因素在起着主导作用。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个体的心理冲突,情绪紧张,或者因个体的不良习惯与人格特征,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持续紊乱、组织损害和结构改变的器质性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与一般生理性躯体疾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病因与发病机理上;心身疾病也与神经症不同,神经症往往只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而很难找到具体的器质性病变。[1] (一)心身疾病的范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因素已占66.5%,而综合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心身疾病在临床各科疾病中,已达1/3左右,而且呈上升趋势。 心身疾病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系统,尤其多见于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与系统。 然而,要十分准确地划分出心身疾病是很难的。一方面,过去被列入心身疾病名单的许多病人未必都符合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例如,不少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病因中就并无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另一方面,许多未列入心身疾病名单的疾病,其发病与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例如,近年来日益为人们重视的乙型肝炎病人中常常存在较多的心身或身心问题。基于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磁器活。”那么,从什么角

2018医学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2018医学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1) 第一章主要理论 (4) 第二章人的心理 (7) 第三章心理应激 (12) 第四章心理评估 (16) 第五章心理治疗 (19) 第六章心理健康 (22) 第七章临床心身相关问题 (24) 第八章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27) 第九章临床其它心理问题 (31) 第十章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33) 第十一章医学心理咨询 (36)

绪论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1.从教材的概念描写,医学心理学最象是:()I A 交叉学科 B 心理学学科 C 医学学科 D 精神病学科 [答案] A 2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涉及:()I A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 B 临床医学 C 基础医学 D 几乎所有医学领域 [答案] D 3 .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I A 医院 B 康复与预防机构 C 心理门诊 D 以上都是 [答案] D 4.医学模式是:()II A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B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学派的集中反映 C 对医学各门类的总称 D 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总称 [答案] A 5.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不包括:()I A 现代人心身素质降低 B 心脑血管病等已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C 社会发展对人的适应要求提高 D 现代人对健康的要求提高 [答案] A 6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I A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 B 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关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C 认为人是多层次的和完整的连续体 D 以上都是 [答案] D 7.以下不符合医学心理学观点的是:()II A 强调心理因素在临床的主导作用 B 强调个体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临床的意义 C 强调疾病过程中心身相关作用的意义 D 强调临床医学模式改变的迫切性 [答案] A

心身医学总结题库

一、心身医学的概念 1、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狭义概念是研究心理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心身医学观察方法 临床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实验法 3、心身医学研究的焦点 分类疾病演变的规律、特点;诊断标准;中医识别;中介机制;易感因素。 二、心身疾病总论 1、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广义角度: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 2、现代心身概念的产生 20世纪中叶,亚历山大,神圣七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较为完整的心身概念由美国精神病专家邓巴于1938年提出,在《情绪与身体的变化》一书中总结了患者个性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的心身医学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所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变得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3、心身医学的流行病特征 多见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化>低工业化,更年期明显上升,65岁以上、15岁以下患病率低。 4、医学模式: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区别疾病和疾患 疾病:被医生所了解的客观体征,可重复的,共同证实的,只影响特定部位,存在着的不适,生活的量变,不动感情的处理,死亡的原因。 疾患:病人体验到的主观症状,独特的,不能直接检验的,影响整个个体,感受到的不适,生活的质变,有同情心的照顾,痛苦的原因。 6、病人心理:病人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和防治的过程中,其心理、生理和治疗复杂的交织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出现患病的心理。 7、病人心理的表现类型 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问题;治疗所致的心理表现;导致机体病变的心理问题;治疗或医疗环境心理变化;精神疾病的心理失常。 8、病前心理:主要研究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如焦虑、疑病、恐惧、抑郁、愤怒等心理对机体的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致病的中介机制、个体差异、刺激量和疾病各类等。 病中心理:是指疾病导致的心理表现和个体差异,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防治和预后的影响。 就医心理:患者在各种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和个体差异与疗效的关系。 9、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综合分析

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我的医学整体观。在古代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医学思维方式都属于整体 论的范畴。整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人的整体性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人的整体水平考察和调节在人的整体水平 呈现的健康和疾病的过程总结和掌握整体性的规律。整体性是人的一种根本特性整体论思维方式符合人的这种特性因 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1。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沿用这种整体论的思想至今并成为中国传 统医学的一大特色。整体观也是现代系统论的核心思想。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 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 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2。我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基础上的整体观。躯体是一个整体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和分化而成的有机整体不像机械那样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的整体是元整体不是合整体3。元整体原理揭示了人所特有的、不同于机器的整体性整体内的部分离开整体不能独立存在。人体这一元整体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 的动态系统。系统内八个子系统都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相互联系着彼此密不可分。子系统功能正常彼此之间就能维持一种正常的关系整体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反之亦然。一个子系统

功能异常将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影响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 整体的功能。临床上常常见到的是一个系统出现了病变可以在其他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有时候甚至疾病所在的 系统未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之前其他系统就已经出现了症 状和体征。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而各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 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的病变的发展 和经过4。心身是一个整体人体不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一个心身合一的整体。在人体这一整体内心身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躯体疾病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心理疾病可以在躯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甚至可以引起躯体的病理变化。心身医学是研究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 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心身相关的医学分支学科。现代医学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健康和疾病现象把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看 成是生命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再将二者完全 割裂开来。这样一种医学认识论上的进步对于临床工作有现实意义。由世界卫生组织组织14个国家参加、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合作研究“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的报 告中99.1的心理疾病患者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各个科室就诊5 。从此研究结果中心身的关系可窥一斑。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 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主要生理病理过程与特征是: 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如持久的心理压抑、脾气暴躁或不良的

生活习惯、急性或慢性的精神刺激、不良的生活环境等。 以躯体症状(器质性)表现为主,不仅存在多种症状且有相应的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各种心理和躯体的生理病理症状:如心慌、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瘙痒、麻木、灼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三大因素所致 心身疾病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功能损伤,故人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预防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列举如下:循环系统 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期前收缩、雷诺病、二尖瓣脱垂症、原发性心动过缓症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喷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神经性贪食、习惯性便秘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 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妇产科 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症、月经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不育症、产后抑郁症、慢性盆腔疼痛、围绝经期精神障碍等 神经系统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疲劳症、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等 骨骼肌肉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全身肌痛等 泌尿生殖系统 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 外科 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症、整

医学生自然辩证法课后心得

医学生自然辩证法课后 心得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自然辩证法课后心得 自然辩证法师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技术观。二这些正是我们观察的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必不可少的。 一、我对自然观的理解与体会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人对自然是有认识的,对这种认识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观。人们的自然观是有差异的,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科技成果,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已由恩格斯所说的基本点发展到新的阶段,即自身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阶段。其一是系统论的提出使我们对自然界由19世纪的一般性阐述上升到今天的高度自觉性理论阐述;其二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它自身理论化有了科学哲学基础;其三是自然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研究和基本确立,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正在向自身理论化的道路迈进。现代(二十世纪以来),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当然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直接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 基于以上学习,我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对周围自然界产生愈来愈不可低估的影响。自然不在时纯粹自然的状态,我们对它的作用的范围愈来愈广,程度愈来愈深。自然界如何发展变化,已经和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至少我们周围的自然是如此。人类对自然的无序的过度的利用,导致了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 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 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 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 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系统。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人类对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

论心身医学小论文

论心身医学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心身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其以惊人的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冲击和改变着疾病谱和死亡谱。所谓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疾病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基础(如偏头痛),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心身医学是研究精神和躯体健康相互关系的一个医学分支。研究心身疾病,即心理生理疾患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正常或异常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在病因、症状、病程和预后中的交互作用。 医学模式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它是人类对于疾病的思考、探索和处理的一种方法,现在已经发展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心身医学整体观念理论,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致。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之下,疾病的治疗要进行综合的心身治疗。 心身医学的研究范畴:1、心身疾病的分类,流行病学,机理,诊断,治疗,康复。2、身心障碍:是指患躯体疾病疾病后出现继发性的心理障碍。心身医学是以心理为中介,对心与身进行双向性的研究:心身与身心。3、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心境障碍,焦虑症,恐惧症,疑病症,强迫症,神衰,癔症,PTSD ,适应障碍等。4、其他心身现象:如咽部异物感,蚁行感,瘙痒,书写痉挛等。 心身医学的基本特征1、心身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心身医学的基础涉及遗传学,生理、生化、药理、病生、心理学及社会学等。3、临床上涉及各个学科以及康复、护理等专业的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手段。4、治疗方法除传统方法外,必须包括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手段。 心身综合治疗,不单单指的是躯体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治疗,因为,多数疾病都与情绪因素有关,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和生理的素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心理因素可导致积极地心理反应,提高个体的警觉水平,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判断和应对能力。但是过度的长时间刺激所导致的严重心理性应激可导致不同的精神障碍和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助于现有的疾病的恶化。心理性应激会导致多种疾病,其通过以下的机制导致病理过程的发生: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应激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发出下行指令到下丘脑,通过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产生应激和早期反应。强烈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会引起明显的能量消耗和组织

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整体思维

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整体思维 扬州职大电大贾湛2007.1.23 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诞生已经半个多世纪,但种种原因就是不能放在学校思想教育内容的重要位置上。国学和中医捍卫者总是用整体思维来糊弄人们,并以系统科学为挡箭牌,掩饰其核心内容的封建迷信色彩。殊不知,要是真正普及三论,则将彻底破坏中医的理论基础。让我们看看上世纪的伟大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这里只能谈系统论。 我们知道上世纪初,物理和化学这些研究简单事物的科学已基本成熟,科学的重点向生物学倾斜,这样的背景下,有机论思想在上世纪20年代初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提出来,它强调生命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而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1945年他又发表了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系统论的出现,不仅是对过去知识高度地哲学概括,而且具体指导了复杂系统的理论研究。这与古代的粗糙思维有天壤之别。 首先贝塔朗菲认为物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他不讨论那些部分与部分间没有太大关系的事物,不讨论象沙子砖瓦这样的内部相互作用简单的对象。他定义: 系统——有相互作用的元素的综合体。 可见,贝塔朗菲承认事物是有差别的,物理和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部分与部分间相互作用有限的简单事物。下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强调事物有无机和有机的不同,而且复杂的有机系统也有高低等级的区别。这实际上是在否定:万物相互作用,万物相似,万物有灵,心灵感应等不着边际的思想。 为了详细讨论不同的有机系统,贝塔朗菲用要素、结构和功能来讨论。首先严格地确定这些概念的意义: 要素——系统中原子系统即基本组成部分。 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功能——是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行为、能力和功效。 系统论简单而全面的为人们勾划出,要想创造自己希望的新事物的途经就是两个,即改变要素和改变结构。即: 功能= 要素+ 结构 这无疑是在告诉那些还停留在古代粗糙思维的人们,如果不思进取,听其自然,胡乱联系,则享受不到科学的成果,享受不到发达的现代文明。 许多反科学者,总是认为人改造自然必然破坏自然,要受自然的惩罚。殊不知,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行为,正是违背科学造成的。科学要求我们思维要全面要完整,虽然为简化问题,常常忽略次要因素,但只要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未周全考虑就会全功尽弃。科学不是不尊重自然,而是细致地找出自然规律,看看怎么做才是自然允许的,怎样做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这种意识远远比听天由命,不去反抗不合理的存在要好多少倍。 人类有两个永久的梦想,一个是自由,一个是长生不老。为了第一个,古代人搞炼金术,为了第二个古代人搞炼丹术。可是粗糙思维的古人没有一个能成功。然而科学却真的能用其它物质炼成金子,长生不老虽然没有实现,但人的寿命大大延长。这些竟然一些中医维护者视而不见,还有人胡说什么:不吃西药没病,吃西药短命。这是我在网上听到的最无知的话了。 现代科学能够成功炼金,但我们不去炼金,因为这代价太大,消耗大量能源。再说金子正是因为少而值钱。当今科学一般不去在原子层次上改变要素来实现功能。新材料都在原来原子的基础上改变结构产生新分子,或用原来的原子分子改变物质结构来产生新材料的。而许多产品不一定用新材料,而是用原来的自然材料加工,多样的组合产生各种功能的产品的。可见人们运用科学创造自然界没有的新事物的时候,没有违背自然规律,这与原始初民的区别,只是在于了解自然的细节,从而比古人获得更多的自由。 系统论讲的结构就是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系统论告诉我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非常强的作用有弱到忽略不计的作用。爱因斯坦理论还告诉

中医系统论

浅谈中医系统论 [摘要] 中医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医学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来指导中医学的研究思路及前进方向。从中医系统论的六大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中医系统论独特的思维方式,揭示中医在疾病的辩证论治中的思维方法,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 [关键词]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系统论思维方式中西医比较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系统论思想即为从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认识与驾驭。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首先,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成为其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其次,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起,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积累的丰富的医药知识,成为战国以后医药学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次,古人观察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多使用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推动了中医理论体系及其独特思维方式的形成;最后,古代哲学,如先秦时期出现的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以上有利的历史条件下,随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也随之逐步确立。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中医学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支配着医学研究的思路,制约着研究方向,内在性的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性质和水平,对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先导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医学对自身思维方式才逐步明确,也显示着中医系统论的逐步确立。中医系统论是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其基本原理包括六个方面,分别为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功能性原理、有机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和自主性原理。这六个基本原理展示着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以下将从这六个基本原理浅谈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1 非加和原理 所谓非加和原理,即是从只存在于“人”的整体层次,不能分解为机体的各部分的内容或其相加和的角度出发,来解释精气神、阴阳、藏象、经络、“证”等内容。该原理就是将“人”看做一个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是要从这个整体出发演变而来,亦或是各个部分相加和在一起组成这个整体,每个部分不能单独成立。从“经络”角度来看,何为“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其由经脉和络脉相加和而成,他们是从属于经络这一整体,若无经络何谈经脉、络脉。 2 元整体原理 这一原理指出了中西医学具有不同的整体观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医学是“元整体观”,西医学是“合整体观”,即中医认为“部分”是由“整体”产生和决定的;西医则认为“部分”是产生决定“整体”的原因,两者恰恰相反,所重视的角度不同。 中医在临床上亦是从整体的角度诊断和处理疾病,治未病脏腑的的原则是该原理的很好体现,任何脏腑都脱离不开整体,各脏腑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对待疾病才会避免出现西医中单单重视病变器官从而出现的“此病消,它病长”的错误。 3 功能性原理

生命本能系统论 郭生白

生命本能系统论 第一章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作者:郭生白来源:郭生白中医研究院 中医为什么要认识生命?医学是完善生命、保护生命的科学,怎么能不研究生命呢? 人有生死寿夭,这是为什么?天有风寒暑湿燥火伤于外,人有喜怒忧思伤于中,病有正邪盛衰进退的变化,这又是因为什么?生命从哪儿来的?人为什么会生病?病是怎样治愈的?人能不能不生病?人能不能青春永驻、返老还童?人如何健康长寿?……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医学家终生研究的课题。这些生命现象内含的本质是什么?中医从两千五百年前便开始研究了。 一、中医认识生命的方法 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大国,五千年的文化之中,一个最古老、最伟大的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顺应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就是“天地之道”。中医这个文化体系当然不能超越这个伟大的智慧观念,当然是在这个大观念中思考生命,在生命现象中看到生命的本质。我着重地说几句题外话: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医,与今天的西方医学不同。中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天人合一”观念中,是用整合的方法看世界,看宇宙万物,看生命。这就决定了中医的宏观理念。所以中医对生命的发生是用聚变的观念,将生命的发生看成“阴阳合德”。中医是在聚变中认识了生命,什么是阴阳合德呢? “阴”是有形的静物质,“阳”是无形的动能。这两种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中发生了聚变。两种物质的属性合成另外一种属性的东西:生命发生了。阴阳合德,两种不同物质的属性合成另一种什么属性呢?——“阴阳互根”。 什么是阴阳互根呢?“阴阳互根”是生命自己发生的运动。这个生命运动能把外界物质变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物质,而且发生了生命生存本能:自主性运动本能,共生性本能,排异性本能,应变性本能,守个性本能等五个生存本能系统。这是中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而且在东汉已经运用于临床了,出现了数之不尽的神奇医案! 二、中医与西医对生命认识的不同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与西方医学不同。这不仅是早了两三千年,主要是认识方法不同。中医是用整合的观念,在宏观中看到生命发生于聚变。西方医学在近五十年内用分割的观念,凭借显微技术,在微观中看到生命,而且尚未在临床中看到成功的结果。 我们不谈这些。知道中医早已把对生命的研究与认识用于临床,我们如何继承传统、发展自己就够了。中医有没有生命科学?当然有,而且是在临床中应用了至少两千年以上。直到今天仍然是神奇的、超现代的! 说超现代,我想先说中医所处的背景。近百年来两次被卫生官员取缔(当然未能成功);近年又被人在网上招兵买马声声叫着取消中医。试看国内还有多少真正用中医理法治病的中医!为什么中医这样艰难?为什么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师那么喜欢用西药治病而放弃中医药?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我想,这是中医的自残自弃。 中医的超现代疗效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染病与慢性病。在传染病方面:上世纪50年代蒲辅周先生在石家庄治167例乙脑,全部治愈,无一例后遗症。2003年邓铁涛先生在广

中医系统论反思

中医系统论研究思路的反思 中医系统论研究对于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揭示中医学的根本特点及其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是否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把现代系统论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思路,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的战略问题。 1、中医系统论研究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其主要贡献是从崭新的角度和前所未有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医学的科学实质。 纵观近代以来中医学术发展史,当西方医学伴随西方科学的时代潮流日益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产生、发展于科学的蒙昧时代,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中医学,曾一度被斥为“唯心主义”、“民族的耻辱”,甚至被等同于骗人的“巫术”而予以废除。从那时起,中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自身的生存,力图运用西方的哲学和医学理论来证明中医也是科学,而不是“唯心主义”和“玄学”的努力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倡导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先辈们都未能对中医的科学性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直至现代,中医学还时常徘徊在理论是否科学,疗效怎样解释,如何才能把自己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的迷惘之中。现代系统科学的勃兴为我们解决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带有全方位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正因如此,才没有哪一种更先进的“武器”比用系统论在阐发、揭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上更全面、更合理、更透彻,也更令人信服。如此看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医系统论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三者在兴起的背景、研究的出发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力图说明中医的“科学性”,不同的只是在运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中医系统论较其他二者更先进一些,所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而已。这样说,决无丝毫轻视或否定中医系统论研究的意图和倾向。对此,德高艺馨、声誉九州的已故名老中医周凤梧先生曾说过:“(中医系统论)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对中医学进行研究……对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挖掘得较深……一经理解和掌握,就会从从未有过的深度上认识到中医学的科学实质。”[1]这可以说是对中医系统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充分、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医界众多的人士一直对中医系统论研究抱有太高、太多的期望,奢图其能够带动和推进中医的创新与发展。 2、中医系统论研究是经学式研究方法的变形,并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突破,反而会使原本混乱的中医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追溯建国以来的中医研究发展历程,在内容和方法上作过几次大的调整,其调整程度和规模之大,堪称运动。如上世纪50年代的偏方收集运动、60年代开始的中西医结合运动等。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中医界出现了一种“寻根热”,即从中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挖寻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原理。中医学以“象”为特征的抽象概括和理论推演方式,又一次将跨据宏阔时空的、有着不同内容的科学体系“有机”对应联系起来。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为研究手段,对中医学进行放大观察,以寻求其相似性和现代解释是其主要方式。 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以现代自然科学为手段对中医学的历史积淀的挖掘研究,只是经学式研究的变形。其意义除了使人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坚信不疑之外,实用价值却不大。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这种以新量旧、以今证古的研究方式,同以作注、考据、推衍、引申的经学式研究可谓异曲同工。同样地,这种以新“经”释旧“经”的形式研究中医,也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上的突破。在“寻根热”已持续近30年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本身并没有导致中医理论的任何飞跃,更谈不上临床的发展了。

新编护理学基础试题.doc

新编护理学基础试题 绪论 1.南丁格尔创建的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是在_________。 (单选题 ) a. 1858 年b. 1865 年c. 1860 年 d. 1836 年e. 1856 年 2.中国护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最早名为_________。 (单选题 ) a.中华护士会b.中国护士会c.中华护士学会 d.中华护理学会e.中国护理学会 3.我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开办于_________。 (单选题 ) a. 1907 年b. 1865 年c. 1860 年 d. 1900 年e. 1888 年 4.南丁格尔就读的护士学校是_________。 (单选题 ) a.圣托马斯医院护士学校b.凯塞威尔斯城护士学校 c.克里米亚护士学校d.沙弗诺城护士学校 e.佛罗伦萨护士学校 5.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贡献有_________。 (多选题 ) a.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 b.带领护理人员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c.提出了护理的科学概念 d.设立了南丁格尔奖章 e.撰写了第一部护理专著《护理札记》

健康和疾病 1.名词解释 疾病行为、健康、健康教育 2.影响健康的因素有_________。 (多选题 ) a.生物因素b.环境因素c.心理因素 d.生活方式e.社会因素 3.目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_________。 (多选题 ) a.恶性肿瘤b.传染病c.心、脑血管疾病 d.呼吸系统疾病e.寄生虫病 4.病例筛检是 _________。 (单选题 ) a.一级预防b.初级预防保健c.病因预防 d.发病学预防e.三级预防 5.某人感到自己生病了,是_________。 (单选题 ) a.疾病b.疾病状态c.患病 d.疾病行为e.不健康 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1.中华护理学会属于下列哪一级卫生组织机构_________?(单选题 ) a.隶属于卫生部的卫生机构 b .隶属于行业的卫生机构 c.卫生专业机构d.军队卫生机构 e.民间或非政府卫生组织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我国城乡三级医疗卫生网的_________。 (单选题 )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初看之下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但其实我们身边包括自己不乏这样的病例。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经常偏头痛,临近高考的时候疲乏倦怠,精神萎靡,轻度抑郁,情绪极易大起大落,吃饭的时候都可能无缘由地大哭起来。为此她中药西药都吃了不少,情况仍未好转,后来坚持选择休学。而高考过后这些症状逐渐消失,精神和躯体状况都好转了。 作为并列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第三类疾病,心身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心身医学已经存在70余年了,它是生命科学探索的一个集合体,以研究心理社会与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为目的。当代心身医学反映了人们对健康或疾病研究中心理-社会-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认识,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心身疾病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1)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主要或重要的作用;(2)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社会应激往往起到"扳机"作用;(3)机体的个性特征是心身疾病的易患素质;(4)心身疾病以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为主,一般有比较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心身综合治疗能收到较显著的效果。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持久的躯体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躯体症状为主,而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防治和转归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研究表明,影响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个体的应激状态、情绪、人格特征、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其中,个体的不良人格特征构成心身疾病的易感素质,生活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及应激状态则是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而社会支持系统对心身疾病起重要缓冲作用。同时,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损害相互影响,心理损害可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可作为生活事件加剧心理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迁延难愈。 主要的影响因素介绍如下。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者观察到环境的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反应。应激过程是一种强烈的能量代谢过程。目前,将常见的应激源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即生活中重大变故;第二类为日常生活中的困扰;第三类是来自工作相关的应激源,如劳动条件、职业性人际关系等;第四类为自然环境应激源,如大地震、洪水等。无论哪一种应激源,若长时间或过强地刺激人体而又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时,均可能诱发心身疾病。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是否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可以保持内分泌适度平衡和机体机能的协调,而长期的负性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大脑皮质对下丘脑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使体液、激素和酶等产生异常,导致各种急性或慢性内环境的失衡,影响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造成心身疾病或使病情加重,而心身疾病的持久不愈又反过来加重负性情绪,而造成恶性循环。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其对现实的认识、看法、情感反应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决定着个人对生活事件的易感性差异;性格健全者,对生活事件的易感性低,即使有较重大的生活事件也对其影响不明显;性格不健全者,对事件的易感性高,虽有轻度的生活事件即可以导致身心疾病。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获得他人在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从而增强自我心理防卫功能,消除或减轻应激所带来的精神紧张状态。社会支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以看见的支持;第二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和情绪上的支持。人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独立生存,社会信息和来自社会的应激是最大的病因学要素,同样由各种各样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构成的支持系统对心理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相关研究途径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习三大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