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名词解释+问答

环境工程学名词解释+问答
环境工程学名词解释+问答

问答题

第二编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1、什么叫自由沉淀、拥挤沉淀和絮凝沉淀?

自由沉淀是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没有干扰,只受到颗粒本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的沉淀;而拥挤沉淀是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或者受到容器壁的干扰的沉淀;利用絮凝剂使水中悬浮杂质形成较粗大的絮凝体,再通过自由沉淀的沉淀称为絮凝沉淀。

2、理想沉淀池应符合哪些条件?根据理想沉淀条件,沉淀效率与池子深度、长

度和表面积关系如何?

理想沉淀池应符合以下3 个条件: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2)水流沿着

水平方向流动;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根据理想沉淀条件,沉淀效率与池子深度、长度无关,与表面积成反比。

3、沉淀池表面负荷和颗粒截留沉速关系如何?两者涵义有何区别?

颗粒的截留沉速u0 与沉淀池表面负荷Q/A 相等。但含义不同,表面负荷代

表自池顶A 开始下沉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而截留沉速u0 反映了沉淀池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

4、说明沉淀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并讨论各种类型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各适用在哪些场合?

5、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砂池有

何区别?

6、试比较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7、简述浅池沉降的机理?8、什么叫折点加氯?试绘出需氯量曲线并对其进行解释。折点加氯有何影响?

答:(1)见图。

1区:无余氯,消毒效果不可靠;

2区:氯与氨反应,有余氯的存在,所以有一定的消毒效果,但是主要是化合性氯,主要是NH2CI;

3区:2NH2CI+HOCIT N2 +HCI+H 2O,有效氯减少,NH2CI被氧化成没有消毒作用的化合物,最后到达折点B ;

4区:胺与HOCI反应完,自由性余氯增加。

(2)出现折点加氯的原因是:水中存在氨和氮的化合物

(3)折点加氯的利弊:当原水受到严重污染,一般的加氯量,不能解决问题时,

采用折点加氯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它能降低水的色度,去除恶臭,降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能提高混凝效果。但是,当发现水中有机物能与氯生成三氯甲烷、氯乙酸后,折点加氯来处理水源水引起人们担心,因而人们寻求去除有机物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方法和其它消毒方法。

9、废水处理工艺中有几种固液分离技术?扼要叙述各技术实现固液分离的基本

原理。

答:废水处理工艺中固液分离技术有气浮法、沉淀法、膜分离法。

气浮法是通过某种方法产生大量的微气泡,使其与废水中密度接近于水的固体或液体污染物微粒粘附,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气浮体,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进行固液分离。

沉淀法就是使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去除。根据悬浮物质的性质、浓度及絮凝性能,沉淀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和压缩。

膜分离法是利用隔膜使水同溶质或微粒分离的一种固液分离技术。根据溶质或溶剂透过膜的推动力不同,膜分离法可分为3类:1)以电动势为推动力的方法有: 电渗析、电渗透;2)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方法有:扩散渗析、自然渗透;3)以

压力差为推动力的方法有:压渗析、反渗透、超滤、微孔过滤。

10、沉砂池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优缺点?

答:可分为:①平流沉沙池,优点为:截留无机颗粒效果较好、工作稳定、构造简单、排沉砂较方便等,排砂的含水率低,排砂量容易计算;缺点为:沉砂

池需要高架或挖小车通道;沉砂中约夹杂有15%的有机物,使沉砂的后续处理

增加难度;②曝气沉砂池,优点:可克服平流沉砂池的第二个缺点,把排砂经清洗后有机物含量低于15% ;③多尔沉砂池,优点:沉砂被旋转刮砂机刮至排砂坑,用往复齿耙沿斜面耙上,

在此过程中,把附在砂粒上的有机物洗掉,洗下来的有机物经有机物回流机及回流管随污水一起回流至沉砂池,沉砂中的有机物含量低于10%,达到清洁沉砂标准;④钟式沉砂池,优点:调整转速可达到最佳沉砂效果,沉砂用压缩空气经沉砂提升管,排砂管清洗后排除,清洗水回流至沉砂区,排砂达到清洁标准。

第三编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1、活性污泥有哪些部分组成?它的活性是指何而言?如何评价活性污泥的好

坏?

答:

活性污泥由下列四部分物质组成:(1)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 a);(2)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 e);(3)由原污水挟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M i);(4)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M ii )。

它的活性是指:在微生物群体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具有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的活力。

可用两项指标以表示其沉降一浓缩性能(1)污泥沉降比(SV),它能反应曝气池运行过程的活性污泥量,可以控制、调节剩余污泥的排放量,还能通过它

及时的发现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的发生;(2)污泥容积指数(SVI),SVI 值过低说明泥粒细小,无机质含量高,缺乏活性,过高,说明污泥的沉降性能不好,并且已有产生膨胀现象的可能。

2、生化反应中参数V max、K、Y、K d、a/、b,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来求定这几个参

数?

截距为b / ;

值,截距为K d ;

V max 、K 2值的确定.

== ?S e = Vmax —S

^通过图解法确定。 Xt K s+S e 将式 的为纵坐标,S e 为横坐标,其斜率为K 2 ;

Xt Xt

答:V max :有机底物的最大比降解速度,t ,

K ,常数值在monod 方呈中-常

ds

I.当 S >>KS 时-dpKX 即 K-v

max ? II.当 SVVK S 时'V-V max-^-K z S ,即 卩心=沁 K s K S

max

丫:产率系数,微生物没代谢1 kg B0D5所合成的MLVSS 的kg 数;

K d :衰减系数,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自身氧化率, d -1

a/: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分解过程的需氧率, 生物每

代谢1 kk BOD5所需的氧量,以kk 计; 即活性污泥微

b /:活性污泥微生物通过内源代谢的自身氧化过程的需氧量, 泥每天

自身氧化所需要的氧量,以kk 计。 即每kk 活性污

a/、『的值,应通过试验式 2 X V V X V V 二a ,_QS _+b = aN rs +b '用图解法确定,以 亘为横坐标,以

X v V

O 2

X v V 为纵坐标,点如各项数据,

得直线,斜率为 a :纵轴的 丫、K d 的值,应根据试验或运行所取得的数据, 按式谎T 丫弟-K d ,

— 为横坐标,以Q(Sa ~2)为纵坐标,点如数据,即可得。直线的斜率为 丫

以 X v V

X v V 常数值K 2的确定:用式N rs

V max的确定:也用图解法确定。還产)=S Xj max K S g取倒数,得

—X^=(鼻)(丄)+丄,以一次线性函数考虑,以一X^为纵坐标,以

S D— S e

丄为

S D—& —S e V max S e v max

S e S e

1

横坐标,把所取上数据点入,即得直线。直线纵坐标的截距为—,即可求V max。

V

max

3、曝气设备的作用和分类如何,如何测定曝气设备的性能?

答:空气扩散装置习称曝气装置,分鼓风曝气装置和机械曝气装置两大类。

作用有1、充氧,将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絮凝体上,以供微生物呼吸;2、搅拌、混合,使曝气池内的混合液充分混合,接触;3、部分有推流作用(如氧化沟)。

曝气装置技术性能的主要指标有:

(1)动力效率(E P),每消耗1KWh电能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以kg 02/KWh 计;

(2)氧的利用效率(E A),通过鼓风曝气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

量的百分比(%)

(3)氧的转移效率(E L),也称充氧效率,通过机械曝气装置的转动,在单

位时间内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以kk 02/h计.

对于鼓风曝气装置的性能可按(1)(2)两项指标评定,对机械曝气装置的性能,可按(1)(3)两项指标来评定。

4、影响活性污泥法运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作用是什么?

答:影响活性污泥法运行的主要因素有:

回流污泥比:它直接影响回流污泥的动力消耗和混合液污泥浓度; 混合液污泥浓度: 它直接影响曝气池的容积和污水处理效果。

5、曝气池和二沉池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是什么?

答:曝气池是去除 BOD ,去除 SS 、N 、P 的的处理单元,但不能使活性污 泥絮凝体沉淀; 二沉池是进行泥水分离和污泥部分压缩的处理单元, 使混合液澄 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 二沉池是曝气池出水的分离场所, 是曝气池活性污泥 的来源,它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

6、二沉池的功能和构造与一沉池相比有什么不同?在二沉池中设置斜板或斜管

为什么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答:与初沉池相比, 二沉池除了进行泥水分离外, 还要进行污泥浓缩和暂时 贮存污泥。 也正由于二沉池要完成污泥浓缩的作用, 所需要的池面积大于只进行泥水分 离的初沉池面积; 由于二沉池的活性污泥质轻, 允许的设计水平流速要比初沉池 要小,对堰的要求要更严格, 对污泥缓冲区也有更高的规定。

1) BOD —负荷和SS 负荷:它是曝气池设计和运行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影响曝 气池的池

容和出水水质;

2) 水力停留时间(SRT )或污泥龄:它也是曝气池设计和运行的主要依据,它

影响曝气池的池容和出水水质;

3) 活性污泥的活性:活性污泥的吸附、聚集、降解和沉淀性能的综合描述。它

影响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 回流污泥的浓度和再生池的设置等;

4) 溶解氧( DO ): 微生物利用氧降解有机污染物、微生物自身氧化速率和外 界环境向水

体的充氧效果的综合反应,它是一个综合指标 。它是微生物保

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反应。

5) 氧的利用率:它关系曝气池的形式,曝气装置的形式;

6) 7)

在二沉池中设置斜板或斜管效果不好。原因是:活性污泥的粘度大,容易粘 附在斜板或斜管上,影响沉淀效果甚至可能堵塞斜板或斜管。 同时,在厌氧的条 件下,经厌氧消化产生的气体上升时会干扰污泥的沉淀,并把从板(管)上脱落 下来的污泥带至水面结成污泥层。 7、试述在二沉淀池中污泥的沉淀特性及其对二沉淀池设计、活性污泥的沉淀实

验的影响。

答:二沉池的沉淀部分属于絮凝沉淀; 二沉池的下部沉淀是成层沉淀;二沉

池的污泥斗是压缩。二沉池污泥混合液的浓度高( 2000?4000mg/L ),具有絮凝 性能。沉淀时泥水之间有清晰的界面,絮凝体结成整体共同下沉,初期泥水界面 的沉速固定不变,仅于初始浓度 C 有关[U = f (C )]。

由于污泥浓缩,二沉池所需要的池面积大于只进行泥水分离的池面积; 由于 活性污泥质轻,而二沉池的设计水平流速要比初沉池小, 其堰的设计也比较严格, 其压力排泥和污泥斗的设计都与初沉池有所不同。

如上所述,二沉池有多种形式的沉淀。它是顺次进行各种沉淀的,各种沉淀 的时间不同。注意各种沉淀区域的水深和沉淀历时。

8、BOD 污泥负荷Ns 与Nrs 的概念与区别?

Ns 表示的是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 )活性污泥,在单

JN s=QS a

M XV BOD —污泥去除负荷Nrs 表示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k )活性污泥,在单位

时间(1d )内降解的有机污染物量(BOD )。

N rs =Q (Sa 「Se)

[k BOD/(kk MLVSS d)]

区别:Ns 指进水的BOD 负荷,Nrs 指BOD 降解负荷,因而,一般地Ns>Nrs 。

9、污泥回流的方式有哪几种?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污泥回流的方式主要有依靠污泥泵、空气提升器和螺旋泵提升回流。

污泥泵的运行效率较高,可用于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工程。 采用污泥泵时,将 二沉池流出答:BOD —污泥负荷 位时间(1d )内能够接受,

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BOD );

[kk BOD/(kk MLSS d)]

X V V X V V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营养学名词解释

1.营养: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 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3.营养价值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4.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 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5.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它们转变成可溶的、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消化。 6.吸收:食物的消化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叫吸收。 7.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8.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钾离子、钠离子)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9.胞饮作用:指活细胞不靠通透性从外界摄取液态物质的现象。(指内吞细胞外液体。) 10.完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完全蛋白质:指那些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充足,相互比例适当,能够维持生命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一类蛋白质。优 质蛋白质: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则这种蛋白质越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称为优质蛋白质。 11.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12.限制性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LAA):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或缺乏,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 用,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13.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由于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如将几种食物进行混合,能起到取长补短, 使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量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蛋白质消化率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越高,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可能性越大,营养价值也越高。 1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n-3(或w-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 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17.n-6 PUFA:n-6(或w-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之间。 18.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 19.内源性胆固醇:由肝脏合并随胆汁进入肠腔的胆固醇,一般为2至3g/d。 20.膳食纤维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酵素分解的多糖类及木植素。 21.节约蛋白质作用: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能量为基础,当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时,将由蛋白质、脂肪产能来弥补,即为糖类对蛋白质 的保护作用。 22.抗生酮作用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会产生酮症酸中毒;当碳水化合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 23.功能性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分功能性低聚糖(functionaloligosaccharide)和普通低聚糖两大类。 24.功能性多糖:是一类由十个以上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25.食物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GI值越高,说明这种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越 强。 26.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BM) :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 27.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指由于进食而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人体在摄食过程中,除了夹菜、咀嚼等动作消耗 的热量外,因为要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还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营养学家把这种因为摄食而引起的热能的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又叫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 28.营养学标准人以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为标准人,以其能量供给量10.0MJ(2400kcal)作为1。 29.微量元素: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 30.常量元素:指在有机体内含量占体重 0 . 01 %以上的元素.这类元素在体内所占比例较大,有机体需要量较多。是构成有机体的必备元素。 31.混溶钙池:在软组织和体液的钙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这部分钙统称为混溶钙池。占人体内总钙量约1%。 32.食品营养价值:指食品中所含热能和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 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33.乳糖不耐受:乳糖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吸收,需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才能被吸收,缺少乳糖分解酶的人群在摄入乳糖后,未被消化的乳糖直接进入大 肠,刺激大肠蠕动加快,造成腹鸣、腹泻等症状称乳糖不耐受症。食用酸奶、低乳糖奶可以减缓乳糖不耐受症。 34.酸性食品:通常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食品,因含硫(S)、磷(P)、氯(Cl)元素较多,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硫酸、盐酸、磷酸和乳酸等物 质。 35.碱性食品:指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碱性,包括蔬菜、水果、豆类、牛奶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36.Index of nutrition quality(营养质量指数):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热能密度(待测食品所含热能占供给量的比) 之比,作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 37.公共营养,社区营养:通过营养监测、营养调查发现人群中存在的营养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将营养科学理论应用于改善人群中营养问题的综合性学科。 38.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指为满足人群健康个体基本营养所需的能量和特定营养素的摄入量,它是在美国的推荐膳食 营养素供给量(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39.EAR RNI AI UL RDA=推荐的日摄食量 EAR=平均需要量 RNI=推荐摄入量 AI=适宜摄入量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40.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本国国情提出的一组以食物为基础的,知道人们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已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 41.营养调查:是通过膳食调查,实验室检测,体格检查,能量消耗观察,了解个体或群体营养状况的方法。营养调查是营养监测的基础。 42.营养监测:根据营养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营养调查和分析测定,掌握信息,为改善居民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环境工程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课后答案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三章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第五章大气质量与大气污染 第六章颗粒污染物控制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 第八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0-1名词解释: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均概括为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况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

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了有害影响的现象。 污染物质: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质。 公害:由人为原因引起化学污染物滋事而产生的突发事件通常称为公害。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的和改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0-2 试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一词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即指的是人类的环境。人类与其环境之间是一个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同时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反过来,污染了的或受损害的环境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 0-3试讨论我国的环境和污染问题 0-4什么是环境工程学?他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 环境工程学应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舒适地生存与发展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脱胎于土木工程、卫生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母系学科,又融入了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

临床诊断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归纳版)

第三章 三、名词解释 1、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为病史采集。 2、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3、现病史:是病史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四、简答题 1、问诊包括哪些容: 问诊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 2、试述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⑴.从礼节性的交谈开始。 ⑵.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⑶.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 ⑷.避免重复提问。 ⑸.避免使用有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 ⑹.注意及时核实患者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检查法 三、名词解释 1、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2、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3、叩诊:是用手指来叩击身体表面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振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 4、听诊:是以听觉听取发自机体各部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技术。 5、嗅诊:是以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 6、清音:是音响较强,振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音响。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揭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7、过清音:是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一种音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极易听及。 8、鼓音:其音响较清音强,振动持续时间亦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 四、简答题 1、简述触诊的正确方法及临床意义。 触诊分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浅部触诊法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以及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等。深部触诊法用于诊察腹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营养学名词解释Word版

1. 绪论 ?营养不良:或称营养失调,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RDA:推荐膳食营养供给量,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足够维持不同性别和绝大部分人的健康。 ?DRIs:膳食参考摄入量,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四项。?EAR:平均需要量; ?RNI:推荐摄入量; ?AI:适宜摄入量;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2. 生理基础 ?消化:人体摄入的食物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被机体细胞所利用,称为吸收。 3. 能量 ?能值:每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 ?生理能值:食物中人体可利用的能值。 生理能值=(食物能值-代谢废物能值)*相应的消化吸收率 ?基础代谢BM:指维持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体在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千克体重)的能量消耗。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在摄食过程中,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营养素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热量散发。这种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的现象叫做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4. 碳水化合物 ?可利用碳水化合物:血糖生成,有淀粉、可溶性糖类 ?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非血糖生成,有半纤维素和纤维素 ?血糖生成指数GI:在一定是时间内,人体使用含50g有价值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后,2h体内血糖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 ?低聚糖: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链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分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两大类。 ?膳食纤维: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而在人体大肠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成分,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 5. 脂类 ?必需脂肪酸:指机体不能合成,但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6. 蛋白质 ?氨基酸池: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统称氨基酸池。 ?必须的氮损失: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的脱落,妇女月经期的失血等,以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损失约20g以上的蛋白质,这种氮排出是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称必需的氮损失。

《环境工程学》课程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1.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 mol 643.444 .2210 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2.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 解:1)ρ(g/m 3N )3 3 4 /031.110 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 N )3 33 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kg=891kg 3.已知重油元素分析结果如下:C :85.5% H :11.3% O :2.0% N :0.2% S :1.0%,试计算:1)燃油1kg 所需理论空气量和产生的理论烟气量; 2)干烟气中SO 2的浓度和CO 2的最大浓度; 3)当空气的过剩量为10%时,所需的空气量及产生的烟气量。 解:1kg 燃油含: 重量(g ) 摩尔数(g ) 需氧数(g ) C 855 71.25 71.25 H 113-2.5 55.25 27.625 S 10 0.3125 0.3125 H 2O 22.5 1.25 0 N 元素忽略。 1)理论需氧量 71.25+27.625+0.3125=99.1875mol/kg 设干空气O 2:N 2体积比为1:3.78,则理论空气量99.1875×4.78=474.12mol/kg 重油。即474.12×22.4/1000=10.62m 3 N /kg 重油。 烟气组成为CO 271.25mol ,H 2O 55.25+11.25=56.50mol ,SO 20.1325mol ,N 23.78×99.1875=374.93mol 。 理论烟气量 71.25+56.50+0.3125+374.93=502.99mol/kg 重油。即502.99×22.4/1000=11.27 m 3 N /kg 重油。 2)干烟气量为502.99-56.50=446.49mol/kg 重油。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四名词解释: 1.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2.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3.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4.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5.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6.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7.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8.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和图形用户界面。 9.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能再向前推进。 10.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续写,修 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11.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 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营养学习题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营养: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 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 2.营养素: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 物质。 3.营养价值(malnutrition):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4.营养不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5.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从膳食匮乏低劣和体力活动强大为主的状况,向膳食能量、脂肪过多, 同时缺少运动占主导的状况转变。 6.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它们转变成可溶的、结构简 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消化。 7.吸收:食物的消化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叫吸收。 8.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 细胞提供能量。 9.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钾离子、钠离子)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 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10.胞饮作用:指活细胞不靠通透性从外界摄取液态物质的现象。(指内吞细胞外液体。) 11.完全蛋白质:指那些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充足,相互比例适当,能够维持生命 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一类蛋白质。 12.优质蛋白质: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则这种蛋白质越容 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称为优质蛋白质。 13.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满足机 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14.限制性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LAA):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 低或缺乏,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15.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i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由于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的种类 和数量各不相同,如将几种食物进行混合,能起到取长补短,使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量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16.蛋白质消化率; 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越高,被人体吸收 利用的可能性越大,营养价值也越高。 17.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 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8.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或w-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 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19.n-6PUFA:n-6(或w-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之间。 20.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 21.内源性胆固醇:由肝脏合并随胆汁进入肠腔的胆固醇,一般为2至3g/d。 22.膳食纤维: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酵素分解的多糖类及木植素。 23.节约蛋白质: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能量为基础,当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时,将由蛋白质、 脂肪产能来弥补,即为糖类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 24.抗生酮作用: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会产生酮 症酸中毒;当碳水化合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

《环境工程学》课程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1.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 、NO 2 、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 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 ,NO2:0.12mg/m 3 ,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 mol 643.444 .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 :ppm 058.0643 .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2. CCl 4 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 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 1)CCl 4 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 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 质量是多 少千克? 解:1)ρ(g/m 3N )3 3 4/031.110 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3 33 4/1070.610 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 质量为1.031×10×3600×24×10-3 kg=891kg 3.已知重油元素分析结果如下:C :85.5% H :11.3% O :2.0% N :0.2% S :1.0%,试计算:1)燃油1kg 所需理论空气量和产生的理论烟气量; 2)干烟气中SO 2 的浓度和CO 2 的最大浓度; 3)当空气的过剩量为10%时,所需的空气量及产生的烟气量。 解:1kg 燃油含: 重量(g ) 摩尔数(g ) 需氧数(g )

药理学一些名解跟问答题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治疗剂量时,药物吸收入血衙,通常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的靶位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他器官组织的的靶位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称为选择性。 2.药物的效能:随着剂量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逐渐加强,当效应增强至最大程度时,再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此时的效应为最大效应即效能。 3.治疗指数:即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r)的比值。 4.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疗程消除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 5.依赖性:指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或客观上的要求连续用药的现象,分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6.极量:能起到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剂量。 7.耐受性:又称抗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微生物或原虫)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8.受体激动药:指与受体既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在活性的 药物。 9.受体阻断药:指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0.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后,经体循环被肠黏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 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或称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11.药酶抑制剂:有些药物能抑制或减弱酶活性,减慢某些药物的代谢, 称为药酶抑制剂。 12.半衰期:通常用血药浓度下一半所需的时间表示,是反映药物消除速 度的一种参数13.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线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百分率不变,恒比消除。临床上应用治疗剂量药物主要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消除。 14安慰剂:指不具有药理化活性制成的与治疗药物、形式相同的空白制剂。 15.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化学物理反应使疗效降低毒性增加。 16.停药反应:又称撤药反应,指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出现的症状。 17.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 18.二重感染: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则大量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19常用量:大于最大有效值而又不于极量被称为常用量。 20.化疗指数: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21抗生素: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抵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或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 22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若事先给予a受体阴断药如酚妥拉明,由于a 受体被阴断,β2受体激动占优势,导致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不仅不升反而下降。 23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24耐药性:指抗菌株与抗菌药反复接触后,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25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时应该占有的体液容积。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重点

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 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蛋白质变性。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及其连接方式 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核苷酸:核苷或脱氧核苷中的戊糖的羟基与磷酸脱水后形成磷脂键,构成核苷酸或脱氧 核苷酸。 4)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的排列顺序。 5)维生素:一类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必需营养素,是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 少,必须有食物供给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6)全酶:结合酶由蛋白质部分组成,前者称为酶蛋白,后者称为辅助因子,酶蛋白和辅助 因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7)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团在其一级结构上可能相差甚远,但肽链经过盘绕、 折叠形成空间结构,这些基团可彼此靠近,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分子特异结合并催化底物转换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8)竞争性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Ι)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分子竞争酶的活 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9)生物氧化:有机化合物在体内进行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 程称为生物氧化。 10)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氢,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偶联驱动ADT磷 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1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 (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12)呼吸链:物质代谢过程中脱下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 步传递,最终与氢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这个过程在细胞线粒体进行,与细胞呼吸有关,故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13)无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酸的过程,又称糖酵解。 14)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15)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叫糖异生作用。 16)三羧酸循环:线在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 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 17)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中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大部分缩合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 和酮体,这三种物质统称为酮体。 18)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 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19)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 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 和比原来少2 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20)血桨脂蛋白:指哺乳动物血浆(尤其是人)中的脂-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 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21)必需氨基酸:人体内有8种氨基酸不能合成,这些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有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食品营养学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RNI 3、AI(与RNI得比较) 4、EAR 5、消化系统 6、基础代谢 7、食物代谢反应 8、血糖生成指数 9、限制氨基酸 10、完全蛋白质 11、蛋白质得消化率 12、氮平衡 13、蛋白质互补作用 14、第一限制氨基酸 15、必需氨基酸(9种) 16、必需脂肪酸 17、代谢水 18、烟酸当量 19、叶酸当量 20、食品营养强化 21、混溶钙池 22、食物得成酸、成碱作用 23、峰值骨密度 24、营养强化剂 25、膳食调查26、INQ 三、简答 27胃酸得作用 28胆汁得作用 29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T得用途与意义 30EAR与RNI 31比较概念 32营养强化剂与营养补充剂 33叙述食物得成酸成碱作用 34叙述中国膳食指南得内容与膳食宝塔得内容 35食谱编制原则 36营养配餐得意义 37膳食宝塔 38叙述“暗适应”过程与维生素A得关系 39从核黄素稳定性得角度叙述牛奶最好选用避光包装得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健康: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得一种状况,而不仅仅就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征健壮。 2、RNI:即推荐摄入量,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得需要得摄入量、 3、AI(与RNI得比较):AI就是适宜摄入量,就是通过观察或试验获得得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得摄入量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得需要、准确性不如RNI。 4、EAR(概念,EAR与RNI得关系):EAR就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得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 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得需要。RNI=EAR+2SD =1、2EAR(SD=10%)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2、教育学--就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科学。 3、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5、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6、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 7、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色的教育。 8、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11、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可能的教育干扰因素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1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13、教师专业精神--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14、年龄特征--就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15、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16、课程模式--是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发展状况,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简要概括总结。 17、课程开发--是指地方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予以调节,安排和整合,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 18、课程评价--是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1494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

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经乃唯一的、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制”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家的第一

营养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营养: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 能的化学成分。 3、营养学: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 4、基础代谢: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禁 食 12 小时后, 静卧清醒时的能量消耗。 5、宏量营养素:摄入量较大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既是宏量营养素。 6、微量营养素:需要量相对较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既是微量营养素。 7、安静代谢率:全身处于休息状态,禁食 4 小时后的能量消耗。 8、平衡膳食:指有多种食物构成的膳食,他不但能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满 足人体的正常需要,而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也保持平衡,有利于吸收利用,达到合理营养的目 的。 9、氧债:在肌肉及其他有关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系统中,由激烈的活动而消耗以及通过糖 酵解和呼吸补给不及时 ,该系统为了回复到原来的水平需要超过正常时所需的氧。这种情况 称为氧债。 10、能量:能量在做功的同时也有热的释放。营养学中的能量指热和能两种,合称为热能。 能量的单位,国际上通用焦耳(joule , J),营养学上,使用最多的是其1000 倍的单位,即千焦耳 (kJ);另外,还有兆焦耳(MJ) ,即 1000 倍kJ。但许多时候仍在使用卡(cal)和千 卡(kcal) 。其换算关系为: 1cal=4.184J ; 1J=0.239cal。能量的特点是温和的、缓慢的。 11、蛋白质:是有许多氨基酸以肽键联结在一起,并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 12、必需氨基酸:有 9 种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 要, 必须 从膳食中补充,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氮基酸。 13、非必需氨基酸:指人体能自行合成 ,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14、氮平衡:人体摄人的蛋白质或其他含氮物质的含氮总量与最终产物的含氮总量在理论上 是相等的。 15、氨基酸互补作用: 当两种以上食物混合搭配时,所含的不同氨基酸就会彼此补充,使食 物中的必需氨基酸趋于完全,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的营养价值。这种作用称为氨基酸 互 补作用。 16、参考蛋白质 : 指最接近人体蛋白氨基酸模式的食物蛋白。一般以鸡蛋或人乳为之。 17、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 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 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生 物价=储留氮 x100/ 吸收氮。 18、蛋白质活性物质 : 即活性蛋白,包括在生命活动中一切有活动性的蛋白质,如酶、激素蛋白、受体蛋白等。 19、低蛋白血症 : 当进入体内及肝脏合成的蛋白质不足代偿其丢失 时,血液中蛋白质降低而形成低蛋白血症。 20、蛋白质结构 : 蛋白质是 20 余种氨基酸以肽链形式出现的复杂高分子化合物,其结 构分为一、二、三、四级结构。 21、美拉德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也称为羰氨反应。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 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