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住宅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以宫殿建筑为视角分析 姓名—— ——学院班级——学号: 电话:邮箱: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文化源远流长,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有交集,中日建筑也有许多和而不同的地方。中国建筑样式繁复,装饰精致,布局对称,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观。日本建筑样式简洁,追求自然,布局大多不对称。本文以宫殿建筑为切入口,论述了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又从文化、环境、政治多角度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建筑;日本建筑;宫室建筑;相同;不同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

浅谈日本集合住宅

内容提示:文章归纳总结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剖析了日本集合住宅的特点,介绍了日本结合住宅的一些理论探索和尝试,以启发对集合住宅诸多课题的思考。 延伸阅读:尝试特性理论探索节能集合住宅 1集合住宅的历史回顾 1.1集合住宅的起源 集合住宅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晰,然而聚居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从迄今的考古成果中得知,公元前1580~1085年在埃及首都锡韦的壁画上描绘着的4层建筑,应该是现有历史资料中最早的多层集合住宅。引自《建筑中文网》 1.2集合住宅的早期发展 欧洲的集合布局入门指南结构化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bd18054628.html,/zyzs/198.html 冷热循环模具注塑技术工作原理与技术优点https://www.360docs.net/doc/bd18054628.html,/zyzs/198.html 拆电极的原则UG电极设计模块各基本功能https://www.360docs.net/doc/bd18054628.html,/zyzs/188.html 住宅有着悠久的历史,集合住宅的普及开始于古罗马时代。在发掘出的古代城市的遗迹中,奥斯蒂亚是保存完好的遗迹,有密集的城市住宅地,其中有许多集合住宅,高5层,规模从小到大,呈街坊型形态,即沿四周道路、围绕中庭建造,但居住性不会很高。1952年马赛公寓作为集合住宅典范问世后,以美国纽约为首,欧美、亚洲各国相继开始大量建造集合住宅。 2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发展 2.1第一阶段大量建设时期(1950年~1970年) 2.1.1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日本,展开了大规模的集合团地开发运动。最早开发的千里新城在大阪近郊,配置了铁道线和新干线,可以和大阪互通有无。其中设有公园、污水处理中心、大学、医院等设施,以英国的新城计划为范例,按照邻近住区理论和人车分离理论等规划了新城,实现了日本第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1.2都市中心型集合住宅 20世纪60年代后,集合住宅在开发区位上,城市中心地区租赁住宅的开发逐渐取代了郊外住宅开发;在生活形态上,从单一类型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形态转变为多样化居住形式,人们更加重视住宅本身的机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积大小。对于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就会增加。配合都市中心的再开发,都市中心型集合住宅日渐增加,出现了低层高密度、高质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 2.1.3丰富多彩的集合住宅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战后大量化、经济化、快速化的集合住宅造成的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进行了反省和探讨。随着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住宅自身出现了巨大转变,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集合住宅也丰富多彩起来。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特点探究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特点探究 摘要: 日本建筑一直在国际建筑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各类建筑中,住宅建筑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之一,从各个方面体现着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崇尚自然,空间自由,装饰洗练,在质朴简洁之中有着独特的味道。 关键词: 日本建筑自由自然性禅学接合空间 日本民族具有的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使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其民宅建筑、神社、寺院、古堡的传统建筑风格,自然的崇尚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坚持,就是这一点,使其在源源不断输入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仍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对自然的忠诚和融合利用是其住宅建筑一贯的追求。 日式传统住宅建筑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一室性,空间布局自由,灵活无碍。日式住宅的结构很简单,几乎仅由地板、柱子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自然地构成一体化的假设型的建筑物。在这种状况下,内部空间的变化,内外空间的联系就交由一系列“接合空间”来完成。“接合空间”在日式建筑中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主要是功能上的原因,日本传统住宅具有其内部秩序性,譬如在家中设有祭坛,设有饰以艺术品的壁龛等,这些使得日本人在内部住宅中所进行的活动,带有在外部空间所进行活动的特点。每一种建筑空间如室内、庭院等都有一定的功能要求,但如果以人的心理感受作为主体变换角度来看,有些空间的功能却比较含糊。譬如入口处的庭院可作为房屋的外部空间,但就整个住宅而言,却又成为其内部空间。在功能上也不仅是作为赏花弄草之地,还可作为迎送宾客的场所。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促进了“接合空间”的产生和发展。 “接合空间”体现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外空间观念,又充分地满足了丰富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是日式住宅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加强其室内外空间的有机联系,避免生硬与混乱的过渡性空间。沙里宁说过:“建筑是与寓于空间中的空间艺术。”在空间中如何相互联结、转换,产生不同的空间感觉变化,从而引起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与情感上的不同反应。“接合空间”调整了人们的情感与感觉,实现精神上的愉快和自然的转换。 “缘侧空间”是日本南方传统住宅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接合空间”。它是指建筑周围围绕的一部分架空部分,宽度多为0. 35m~0. 5m 左右,有些类似于中国建筑中的回廊。从建筑的角度而言,日本大多数建筑缘于住宅,住宅作为建筑的缘起,理所当然具有空间内外交流等种种特性。在日本建筑静谧和美、素朴淡丽的风格中,“缘侧空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建筑除了细部、装饰与材料之外,形式与建制上大抵是以“蹋蹋米”为主的“脱靴空间”。这种具有趣味的空间在主导室内外空间导向与流动的意味上占主要地位。通过对“缘侧空间”的研究,也可看出日本传统住宅建筑基本上是一个平面开放的格局。虽然形式简单、空间单纯,但通过对内外空间不断的交流变换之中,可以看出“缘侧空间”素华朴实及空间更替的实质。考虑到可能会被雨水淋湿,有些传统住宅用玻璃等现代材料将这一部分空间封起来。而且所使用的材料都为竹、木等天然材料,炎热的时候,可以看到汗湿的足迹。在室内向“缘侧空间”移动的过程中,人在其空间中的感觉会有所不同,如果推拉门打开,室外风景通过“缘侧空间”泄入室内,从人的心理感觉而言,这种视觉上的移动可以看作是日本人追求流动空间的一点意匠。玄关是最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典型的“接合空间”,日本传统住宅中的玄关是指从室外走进室内时脱靴、帽及外衣的场所。日本传统住宅样式层出不穷,空间的大小也是各有差异,但没有玄关的住宅恐怕是没有的。以往,玄关作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其空间变化也随着主人地位与权利的高低而不同,玄关为住宅空间不断丰富与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玄关与日本人住的方式密切相关,因为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大概是世界所有民族中最为特殊的一种。人们进入室内需要脱鞋,不能将室外的污物带入室内,很讲究地面的洁净。这

安藤忠雄 六甲集合住宅

六甲集合住宅 安藤忠雄 100345 陆垚

建筑由一系列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长5.8米,宽4.8米,其剖面顺着山势而设计,平面对称,建筑物之间空隙泽设计了上下交通的阶梯,他们使整个建筑物统一起来,同时,它们也可作为小广场。 各个单元在斜坡上组合在一起形成阶梯状,于是每个单元都有开阔的视野,设计的意图就是想让生活在单元里的人们走到跌落的屋顶上去与自然交流。 1983年六甲集合住宅一期完工时,安腾又开始着手设计位于它附近的第二组住宅集合体。如果说安藤在一期工程中试图创造纯粹的居住环境,那么,在二期工程中则引入了公共空间。刘家几个住宅二期与六甲一期一样建于60°的斜坡上。六甲一期占地仅1900平方米,配置20户。 整个项目设计建立在5.2×5.2平方米的网格上,其中的每一组建筑为一个正方形平面,每边长为网格边长的5倍。整个项目就由两组遮阳的建筑组合在一起。

地表式 跌落布局 目的: 一、每个单元都有面向山下的开阔视野 二、使跌落的屋顶成为人们与自然环境交流、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室外空间

山体呈60 度的倾斜,从上往下看,住宅楼与其说是建在山坡上,不如说是建在几乎垂直的陡壁上,这在建筑学上无疑是一个挑战。安藤采取把斜面削平之后深挖、将建筑“栽”在地下的方法。如此一来,限高和遮蔽率的问题迎刃而解,六甲山集合住宅成了一个地上2 层、地下1 层、加起来共10 层的标准小户型模范住宅社区. 中央楼梯沿坡地笔直而上,穿过整栋建筑,成为整个建筑的轴线。住宅单元不止在轴线两侧,有很强的秩序感,无论是坡度还是体量上都与环境十分和谐,融入了整个山体。

小型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大型建筑或建筑群则会大面积覆盖或使用山地,如何协调建筑与山体的关系是一个主要问题。六甲集合住宅是一个颇为成功的例子。安滕忠雄觉得之前日本的山地建筑对山地的破坏和影响较大,他希望用一种新的方式使建筑融入山体。保持着城市的密度与特性,从1981年开始的六甲集合住宅工程沿着山势向下一直延伸到大阪海峡的水边。背倚六甲山,前方俯瞰神户市区和大阪湾,沿山的斜面,一个裸露着混凝土的现代风格的复合住宅楼呈阶梯状嵌在山坡谷地上。这幢不大的建筑,宛如在绿树掩映的山麓上故意安放的一个由混凝土盒子和玻璃组成的装置玩具,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惊人地融 合,浑然天成。

城市集合住宅的发展历程

城市集合住宅的发展历程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集合住宅最早的探索成果出现于法国巴黎中产阶级住宅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头十余年问,雏形期的城市集合住宅在欧洲及美国各大城市相继出现。此时正值新艺术运动时期,集合住宅的设计带有明显的这一时代的风格。 20世纪初期,设计的出发点明确定位为为多个家庭提供住宅,对艺术造型的处理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城市集合住宅刚刚面世便因其更适合现代都市生活的合理性 表现出令人瞩目的生命力。但此时的城市集合住宅服务对象主要为中产阶层,其 相关理论以及技术条件获得初步发展,对现代社会和城市的巨大价值开始显现。 20世纪20到30年代,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实现了一个观念的巨大转变: 首次将“社会"和“公众”作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并将城市集合住宅看作现代 工业社会的根基和现代建筑学的中心问题。勒·柯布西耶旗帜鲜明地指出:“设 计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标志"Ⅲ。到20年 代末,欧洲各国建筑师展开了一场关于住宅密度与形态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 为城市集合住宅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城市集合住宅开始肩负起其真正的历史 使命。 二战以后到七十年代由于各国住宅普遍数量上的严重不足,城市集合住宅成 为这一时期住宅建设的重点,各国都把城市与住宅的恢复和建设看作当务之急, 城市集合住宅迎来了它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工业化的浪潮不可阻挡,城市集合 住宅的理论和实践毁誉参半,各国走过了十分相似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高度增长的结束,各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时期。《马丘 比丘宪章》的颁布标志着城市规划和居住空间理论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各国集 合住宅的建设产生了由量转向质的巨大转变。高层逐渐向中低层过渡:由新区开 发转向旧城改造;集合住宅逐渐回归城市街道;功能趋向复合:设计日趋多样化; 公众的参与越来越成为公共集合住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本主义与新的社 区理论的影响下,城市集合住宅终于从一味强调功能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思想中解 脱出来,向着更加丰富于人性和多元的方向迈进。

浅谈日本小户型住宅设计

浅谈日本小户型住宅设计 文章摘要:日本普宅以小户型为主,其中集合住宅户型面积一般在90平米以下,居住着工薪阶层和青年家庭。由于特殊的区位和建筑物资短缺等原因,日本在住宅设计和产品研发上追求精益求精,形成了长期坚持开发小户型、注重细节且舒适的开发理念。 关键词:集合住宅小户型布局紧凑人性化 1.日本小户型住宅发展历史 日本小户型住宅起源于战后伊始。当时,日本的1700万户中约有420万户缺房,为了在短期内缓解住房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其中大部分为面积在40—90m2不等的小户型。最初的标准设计方案是在1949年提出,最有代表性的是面积只有40 m2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51C型,成为该时期住宅设计的原型。1953年前后,社会经济水平有所提高,新一代建筑师们提出了nLDK型方案,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要素,以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个卧室。这种类型的住宅通过标准化构件的设计和推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造价,使大量生产和普及推广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宅紧缺问题。由于卧室面积和个数的可变,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们的青睐,这一形式直到现在仍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2.日本小户型住宅现状 2.1小户型仍是日本集合住宅的主流户型 目前,日本集合住宅由政府、“住宅公团” 及开发商进行开发,多为租赁形式。除市中 心的部分高层住宅外,以低层和多层为主, 呈现低层高密度的特征。日本小户型集合住 宅主要为大城市中的工薪阶层和青年家庭 服务。此类住户的基本家庭结构为2—3口人 的核心家庭模式,因此,三室户成为集合住 宅的主流户型。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日 本,为节约土地、争取较高的容积率,日本 集合住宅的户型平面多为瘦长型,总面宽较 小,三室户为8m左右,而进深相对较大,11m —13m左右(不含阳台和走廊)、户型面积一 般较小,在不计阳台、外廊等公共面积的情 况下,多数户型都在90平方米以下,三居室 的套内面积也基本上在80方米左右。 2.2平面布局相当集约、高效、科学 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而 今,其住宅平面和户型结构设计已逐步趋于 成熟,达到了集约、高效、科学的布局。在 总体布局上,除了普遍采用大进深、小开间、 单面外廊、公用电梯楼梯的布局外,还采用 日影斜线法精确控制建筑日照间距,建筑层 高控制在2.6—2.8m,以降低建筑总高度, 减少建筑间距。大进深、小开间的矩形平面 节地效果十分显著,但同时带来套内自然采

日本神社建筑样式

日本神社,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地方。受外来文化影响却又饱含日本传统和式风情,木质建筑简单却又不失高雅。神殿是神社中祭祀神灵的主要场所,也称为本殿。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各日本神社中本殿的种类及其代表性建筑。 1、【大社造】: 介绍:平面为正方形;正面侧面的、分别有两间;妻入口;正中央竖立着一根粗大的柱子称为“漩涡柱”所以入口无左右之分;神殿中央的柱子称为“心御柱”;还有一个特征是神殿的地板位置较高。此神殿广泛分布于出云一带,最古老的要数神魂神社的神殿。

代表建筑1:神魂神社 代表建筑2:出云大社

2、【神明造】: 特征介绍:神明造入口为平直形入口。神明造中最纯粹严格的要数伊势神宫的内宫和外宫,与一般神明造区别开的称为“唯一神明造”,其他神社是无法建造出这种神殿的。正面有三间(柱子有四根因而有三间);侧面有两间;平直入口切妻造;柱子拔地而起;侧面有两根栋持柱用于支撑栋木;破风(沿着屋顶斜坡摆放的木板)伸展开变成千木;屋顶斜面小于或等于45度没有弯度;屋顶上还有胜男木这样的圆木。神明造多分布于三重县,现存最古老的神明造位于长野县的仁科神明宫。 代表建筑1:仁科神明宫 代表建筑2:伊势神宫

3、【住吉造】: 特征介绍:住吉造是直线构造、切妻造、妻入口构造。正面设有入口;侧面有四间房;中间设有隔间、隔板,分成内阵和外阵。细微处朴素简单,朱红色的柱子,墙壁是白色。整个神殿好像与大尝宫的悠起殿·主基殿相似。以大阪的住吉大社为代表。 代表建筑:住吉大社

4、【流造】: 特征介绍:由神明造演变而来,是日本神社建筑中本殿最普遍的形式。正面屋顶向前方延伸,形成优美的弧线。流造为平入口,位于正面入口的前屋顶斜坡铺展开来,因而从侧面看神殿的前后部都不一样,以主体部分为中心延长的部分称为屋檐或向拝。正面的柱间按不同规模分为一间或三间以上。一间的称为一间流造,三间的称为三间流造。流造是神殿中最常见的样式,遍布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有京都下鸭·上贺茂社。现存最古老的是宇治市的宇治上神社。 代表建筑1:宇治上神社 代表建筑2:伏见稻荷大社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作者谭畅 [摘要] 传统形式的建筑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将传统一分为二来讨论日本建筑师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硬传统软传统日本建筑 一、引言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建筑文化。同样,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各个民族。位于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岛自古以来就接受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日本又结合其自然环境和价值观,形成了与其他各国迥然不同的、有着自身独到特点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从而领先于东方其他各国。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仅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走过的现代化的路程。而日本的建筑文化同样也是从学习中国、取法欧美而达到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甚至在一些领域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所取得的尤其是战后几十年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这些进步与成就促使人们去探其原因,究其奥秘。 在继承传统的创作观的问题上,日本建筑师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以及繁复多样的实践手法。他们的理论有着相当深刻的日本建筑文化内涵的,其手法逐渐由象形走向意象的发掘,直到精神空间的体现。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日本建筑师分别把自己所理解的“日本”纳人其建筑空间之中。“新陈代谢”理论的提出、“道”空间的探索、“灰”空间的研究、“奥”空间的挖掘、“间”空间的探求、到现今原广司的“宇宙牧场”,日本建筑师研究传统的角度不同,最后形成的作品对传统的表达也有着差异。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相互间各行其事,但都是来源于日本传统,所以仍有交错、重叠之处。他们不断地利用新文化来发展和扩充旧传统,从而形成文化自身所衍生出的新文化型式,创作了许多充溢着明显日本传统气息的现代化的日本建筑,让人感受到东方建筑文化的魅力。 二、“硬传统”与“软传统” 传统,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传统即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目前的建筑创作大多和“传统”联系在一起,“传统”仿佛一直是我们建筑创作当中永恒不变的重要因素。那么传统在建筑创作领域中如何来定义和继承呢?有关问题在建筑业内讨论了很久,或许还将继续下去。这里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形式上表现的传统,称为硬传统;把思想文化上的传统,称为软传统。在建筑设计中前者指的是看得到的传统,如木架构、大屋顶;后者指的是意境上、精神上的传统,它是一个有内部结构的系统,包含着价值观念、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他是自然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习惯,是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一种理解,包括对功能、对空间、甚至对细部、对色彩的理解。 三、日本建筑师和日本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扬 一直以来,日本建筑在西方建筑师心目中是非常传统的。而日本建筑师重视的传统并非形

日本养老住宅四大设计原则,让老人居住更方便

日本养老住宅四大设计原则,让老人居住更方便 每年过年回家,我们都会发现父母又变老了一点,养老介护是个很大的问题,今天,我们从日本住宅的精装修角度,认知一些人性化的老龄人居家,让更多的人重视中国养老住宅。 给老人自住的前提是: 1、有自理能力的老人 2、有自理能力的老人 3、有自理能力的老人 (无需介护/需医疗护理或身体不便除外)所以,使得家居环境让我们的父母和老人生活上方便、安全、健康、舒适,这是基本原则。衣食住行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细节处处透着诀窍,如何更人性化地生活,我们首先要为父母认真思考。一、『卫生向』老一辈的人勤勤恳恳不停歇,爱劳动,爱清洁,让洗洁变得轻松又安全吧。1、厨房高度根据老人身高,重新定义厨房高度吧:市面上正常比较认可的普遍柜台合适高度为「身高÷2+5~10cm」。假如台面低了容易增加弯腰时的负荷,台面高了一直站着烹饪容易产生肩膀疲劳的痛苦和感受。另外,能坐下来工作的厨房装修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若为高龄人士(腿脚不便需轮椅老人)则操作台根据使用者腿部情况高度+18cm=约73~85厘米

左右。2、抽拉龙头 感应龙头减少向前打开开关的次数,并有效节水;普通抽拉龙头的成本则更低,对于水槽内部清洗能够更加方便,减少操作负担。泡沫出水方式能够极大化地提供洗污能力,节水的同时减少洁净的劳度。 3、洗碗机 洗碗机在发达国家家庭占有率高达70%-80%,中国人饮食喜欢煎炒食物,或者易黏糊的糯米等,清洗强度大,时间久;在父母接受的观念下,洗碗机的耗水大约人工时的?,有效减轻老年人劳动负担,同时兼具杀菌消毒功能,使饮食更健康。4、轮椅对应化妆柜、可以坐着使用的化妆柜 首先,要确保洗漱下方拥有足够的空间,而避免膝盖和脚碰撞;化妆柜/盆的高度可以设定在约65cm左右。台盆及水龙头设计则需要尺寸: A. 对水龙头把手容易接触的深度约30cm左右 B. 对接触到水流的深度约30cm左右(出水向外倾斜) C. 手插入的容纳空间需水龙头吐水高度在10cm以上5、浴室柜空间 站立时,80cm是化妆柜的舒适高度,可以减少腰部的负担,以及水不容易流向肘部而滴落,深度空间上需要达到60cm,这样的空间站或者坐都恰好了。6、卫洗丽、智能马桶 智能马桶盖的中老年人(40-49岁的人群)占了消费用户中

10.日本住宅楼实景图及设计图

日本住宅楼实景图及设计图 住宅是一个坐落在日本横滨的可以容纳两个家庭的住宅。该地区中,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形式,该项目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可以保护住户的隐私,从街上也完全看不到屋子的内部景象。房屋由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围墙与外面宁静开阔的户外庭院环绕着。沿上层庭院外墙全部安装有实木的垂直栏栅,薄薄的钢筋混凝土楼檐一直向外沿伸,超出外墙的垂直板条,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为房屋遮风挡雨,同时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增加了住宅造型的和谐美观。在建筑物同一高度的另一端,窗框外,钢筋混凝土的长方形框架向外伸展到房屋出檐,使得住宅楼看上去更高一些。

沿上层庭院外墙全部安装着实木垂直板条栏栅,住宅楼外沿着建筑的外墙有一条细长狭小的户外空间,由钢筋混凝土围墙环绕着,几乎每一个角度都看不到室内景象,全方位保护到住户的个人隐私。该项目是由共用厨房,客厅,餐区,以及一个共同的“日式房”和书房构成。两间独立的卧室都设置在楼上楼下的同一个位置,另外楼上还有一间儿童房。楼上卧室和儿童房之间设计了一个室外阳台,并通过一个外部楼梯拾级而上通往屋顶的露台。这些外部空间均作为两个家庭共同占有的绿化区域,该项目上下两层的所有住宅区域也由两家人共同享有。 窄小狭长的室外庭院环绕住宅楼的边缘,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围墙,因为外面有围墙的缘故,这个住宅楼是封闭性的,但它的内部空间则是开放的空间,以便让两个家庭之间可以自发的互相来往。室内各种各样的饰面材料和外部整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得益彰,包括用柚木装饰的天花板和地板,以及核桃木的家具和橡木桌子、椅子等

住宅楼外部的木制楼梯可以直接通往顶层 项目两层的中心为挑空层,以便让两个家庭之间可以自发的互相来往 住宅内的两个家庭共同生活的区域,厨房和用餐区

个人整理的日本住宅设计方面资料

日本住宅 日本对于生活方式的变革、住宅模式的积极提案是到1949年后开始的。建筑师以各种课题展开了多样的实验住宅设计,比较熟悉的“最小限住宅”便是其中之一。最小限住宅就是从功能主义出发,把生活中最低限度的必须要素抽出来加以整理,来构筑适合人居住的最佳住宅。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的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动摇了已经日渐程式化的住宅模式。而泡沫经济的破灭、全社会对消费概念的再认识等原因,也使得当今的日本建筑家在住宅设计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开始重新探讨新的家庭生活居住形式。如建筑师山本理显提出了“个室群”的概念,使每个住宅的核心转变成个人私密空间(个室)。同样,另一位建筑师妹岛和世更彻底地把这种概念表现了出来,并排布置着个室和DK(厨房和卫生间),都直接面向走廊,以每个房间为单位来展开平面布置。 日本建筑师想象极为丰富,并善于在局限性很大的地形里运用巧妙的设计手法,改变局限,创造出另人惊喜不断的空间。以下就是本编为大家搜寻的部分日本当代住宅案例,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地形受限制大。 锁眼住宅 原名称:Keyhole House 建筑面积:平方米 Project Area: 建筑面积:平方米 这个住宅位于一个狭窄的街道上,被拥挤的城镇包围,设计的核心是一把钥匙,这表现在住宅的表皮上,项目的名字就是锁眼住宅,因为住宅入口的表皮上有一个锁眼一样的形状。砂浆和黑墨汁被用在立面上,简单色调的覆盖搭配红色和紫色,为立面带来动感的元素。屋顶是三角形的,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系列窗户,它们将光线导入室内

空间,红酒色的门彰显个性,将人们立即吸引到住宅上。一个薄薄的钢铁屋檐被定义在住宅表皮,它好似漂浮在半空中 相关图片

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

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 来源:互联网发布日期:2007-06-02 浏览次数: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绿化养护承包合同东海龙开元小区绿化工程某住宅小区绿化养护管理某公司住宅楼基坑开挖施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战后50年,日本经过了战后恢复期、高速发展期,现已进入信息时代。城市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集合住宅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日本战后初期对集合住宅的探索 战后伊始,日本的1700万户中约有420万户缺房,为在短期内缓解住房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1949年提出了最初的标准设计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面积只有40m2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51C型,成为这时期住宅设计的原型。1953年前后,经济稍有宽裕时,新一代建筑师们提出了nLDK型方案,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家族团聚的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个卧室。这种类型的住宅通过标准化构件的设计和推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造价,使大量生产和普及推广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宅紧缺问题。由于卧室面积和个数的可变,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的青睐,这一形式直到现在仍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1960年后,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城市问题、住宅问题愈加严重。农村人口大举流入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胀。为此日本政府鼓励在大城市郊区集中兴建大居住区,特别是修建低价的公团住宅,以应付大量流入的人口。 1970年以后,经济的复苏和对社会住宅的积极建设,使住房危机基本得以缓解。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要求的内容转为多方面,尤其关心住宅四周的居住环境质量,住宅本身的发展重点也转向居住质量的提高。住宅套型、面积标准、附属设施、环境质量、社区服务等都成为在住宅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1975年以后,由城市内部的居住者提出了“小规模集合住宅区的分散布置”的设计思想,与大居住区相比,以其高水准的社区服务、优雅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用地上灵活的适应性等优点,而成为住宅设计的主流,大住宅区的规划逐渐在消失。 二对早期集合住宅的反省 战后初期的都市集合住宅,是大量化、经济化和快速化的住宅工业的产物,在国际式样及规划理念指导下制造出了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大量的“包豪斯”式的板状平行布置的集合住宅充斥着城市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完整、深入和全面的反省和探讨。随着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带来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转变。由高层转向低层、由新区开发转向旧城改造、由单纯注重住宅面积大小转向高标准的外部环境、

20050301_日本_日本集合住宅解决高密度居住的50年

日本集合住宅解决高密度居住的50年 Integrated Residence in Japan Resolving High-density Living in 50 Years 二战之后,为了在短期内缓解住房短缺问题,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50多年间,日本经过了战后恢复期、高速发展期,现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城市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集合住宅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49年提出面积只有40m2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 1950年,nLDK型方案被提出——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家庭团聚的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个卧室。 1960年,经济高速增长,农村人口的大举流入,使城市急速膨胀。为此日本政府鼓励在大城市郊区集中兴建大规模、低价的公团住宅(即公立住宅小区),以应付大量流入的人口。 1970年,“小住宅区”开始流行,它以高水准的社区服务、优雅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用地上灵活的适应性等优点,成为主流,大住区规划逐渐消失 人们开始关心居住的环境质量,住宅本身的发展重点也转向居住质量的提高。住宅套型、面积标准、附属设施、环境质量、社区服务等都成为在住宅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在国际式样及规划理念指导下制造出的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大量的“包豪斯”式住宅充斥的城市空间开始厌倦。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带来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转变,住宅由高层转向底层、由新区开发转向旧城改造、由单纯注重住宅面积大小转向高标准的外部环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最后确定了发展低层高密度集合住宅的方向。同时,建筑师们积极参与公共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 aroom “aroom”,即nLDK+a,在原来 nLDK的基础上增加一个a,即住宅内功能 不固定的可变空间。1990年竣工的由坂仓 建筑研究所设计的东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 中,这种增设了“aroom”的住宅平面形式

日本传统建筑和花园 (7)

NATURE, SPACE &CULTURE OF VERNACULAR JAPANESE ARCHITECTURE 日本建築に見られる自然?空間?文化 Q1: What makes a ‘Vernacular House’? Arno Suzuki, Kyoto University 日本の伝統的建築と庭園Traditional Japa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Arno Suzuki, Kyoto University Cathedral in Italy Horyu-ji Temple, Nara, Japan Pyramids in Egypt Greek Temple in Italy 日本の伝統的建築と庭園Traditional Japa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Arno Suzuki, Kyoto University Size Comparison Q2. Why Japanese Buildings smaller? Chinese Pagoda Japanese Pagoda French Cathedral 日本の伝統的建築と庭園Traditional Japa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Arno Suzuki, Kyoto University Module: Dividing vs. Piling Timber’s module determined by division &developing into details Stone/brick’s module determined for multiplication; developing into height

日本集合住宅中的支撑体设计与演变_崔光勋

日本集合住宅中的支撑体设计与演变 DESIGN AND EVOLUTION OF JAPANESE COLLECTIVE HOUSING’S SUPPORT SYSTEM 崔光勋 范悦 Cui Guangxun, FanYue 摘要/着重研究分析日本集合住宅支撑体设计与演变,通过独自整理的数据资料体系,分析和比较不同阶段住宅支撑体要素逐渐分离的趋势和特征,总结和提出新型支撑体住宅的形式特征和设计要点。 关键词/日本 集合住宅 支撑体 分离 长寿命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and evolution of the skeleton of Japanese collective housing. Through a self-arranged data system, the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dual separation of housing support element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Finally, formal features and design points of new skeleton-infi ll housing are summarized and proposed. KEY WORDS/ Japan, housing, support, separation, long-life 1970年代,为了寻求更能体现多样化和人性化的城市住宅供给原则,荷兰学者哈布拉肯(N John Habraken)提出作为开放建筑理论基础的 “层级 (Level)”理论,层级理论将城市和建筑分为城市部分(Urban Tissue)、支撑体部分(建筑主体Support)和填充体部分(室内装修Infill) 3个层次,各部分分别由政府部门、开发商和住户负责决策[1]。日本经过长期的技术研发的积累,在1980年代开始研发支撑体住宅—SI住宅(S为支撑体Skeleton,I为填充体Infill)体系,并出现了相应的标准和设计应用。本文的支撑体包括柱、梁、楼板、外围护结构以及共用部分。 开放建筑的层级理论,将原本混沌一体的城市和建筑按照耐久时间以及责任主体等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和分离。尤其在建筑领域,长期以来围护结构与设备管线、室内装修、卫生器具等众多要素繁杂地交织在一起,不仅给设计、施工、制作以及管理的分工及交接带来极大的混乱,由于各种构件、器具的耐久寿命的不同,也不利于分层次分要素地进行更新和改造,难于实现长寿命住宅。因此,“分离”既是开放建筑以及层级理论的关键词,也是日本集合住宅走向新型支撑体住宅(SI住宅)的基本特征。本文运用在留日期间所作的文献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具体研究日本集合住宅中的关于支撑体分离的演变特性。 1 日本集合住宅结构体系的演变 1.1 结构与材料类型 1923年,日本发生了里氏7.9级的关东大地震。为了灾后重建,次年设立了财团法人“同润会”1),开始进行集合住宅的建设。此时,刚刚从欧洲介绍到日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其所具有的耐火抗震性能,迅速在集合住宅建设中得到应用和普及。到了2008年,在整个集合住宅库存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例达到了72.7%(图1)。另外从图2中可以看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近1个世纪的演变中,其结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构形式主要体现为框架剪力墙。而进入1960年代,剪力墙结构形式占了绝对的比重。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剪力墙结构形式不断减少,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逐渐增加的局面, 到了90年代,框架剪力墙成为了主要的结构形式。综上所述,日本支撑体结构形式主要经历了3个演变阶段: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剪力墙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55)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116023) 收稿日期:2012-01-30 1 集合住宅中各类结构的所占比例(2008年) 2 日本集合住宅支撑体结构形式的演变

日式风格设计理念

日式房屋的特点: 日本式房屋的特点之一——灵活无碍的自由空间。日本式房屋的结构很简单,几乎仅由地板,柱子和屋顶3部分组成,讲究一点的,在延伸的屋檐下有条走廊,供纳凉或小憩。房间内部被拉门隔开,方便拉上和开启,这让看起来很狭小的日本式房屋显得很宽敞。 特点之二——陈设简单。日本式房屋均铺有高出地面数十厘米的地板,以便使屋内东暖夏凉,也避免事内潮湿。日本式房间的地板上都铺有俗称塌塌米的草垫。塌塌米是用稻草制作的厚草垫子,上面缝有细席子,长约180厘米,宽为90厘米,做工极为精细。寝室白天表面上几乎空无一物,只是在一边设有壁橱,放置衣服和被褥等物。 特点之三——适合日本人低坐的生活习惯。尽管衣柜,椅子,高脚餐桌等西洋家具已经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但日本人仍然拖鞋走进日本式房间,坐在坐垫上休息,或是围着矮桌用膳 最符合日本人的体型很生活方式。 不同经济层次的日本人居住在不同类别的房屋里。虽说当今日本建造了大量有十几层之高的设备齐全的高级公寓,但每个日本人梦寐以求的仍是购买一块地皮,建造一座日本式房屋。日本人爱用“猫之额”来形容自己住宅的狭小,但言谈之中仍掩饰不了他们为自己能拥有一幢 独立的日本式房屋而感到骄傲的喜悦之情。 日本的厨房都是开放式的,这个在中国不适用。因为中国的料理油烟大,厨房必须是封闭式 的,否则整个房间都是油烟味。 日本和式建筑,又称“和样建筑”或“日本式建筑”。13~14世纪日本佛教建筑继承7~10世纪的佛教寺庙、传统神社和中国唐代建筑的特点,采用歇山顶、深挑檐、架空地板、室外平台、横向木板壁外墙,桧树皮葺屋顶等,外观轻快洒脱。 日式设计风格直接受日本和式建筑影响,讲究空间的流动与分隔,流动则为一室,分隔则分几个功能空间,空间中总能让人静静地思考,禅意无穷。 日式风格特别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借用外在自然景色,为室内带来无限生机,选用材料上也特别注重自然质感,以便与大自然亲切交流,其乐融融 传统的日式榻榻米,朴素、整齐、典雅、宽敞,没有任何装饰,多层压缩工艺使其具有软硬相宜的舒适感,低矮的室内配套,狭窄的使用面积,加上日本人固有的洁癖,使置身于

福冈香椎集合住宅_福冈_日本

名为“纳克索斯世界”的福冈香椎集合住宅是1990年代闻名日本的住宅开发项目之一。住宅区用地为238m X 285m,中间有一条贯穿南北方向的S形道路。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担任了总策划,5名欧美建筑师和1名日本建筑师承担了6个住宅的设计。 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住宅在用地南面,高3层,分2栋(各有12户)置于道路两侧。 该住宅既不同于以往的共同住宅,也不同于独户型住宅,它将建筑师长期基于住宅的实验理论变为现实,展 设计:雷姆?库哈斯 / 大都市建筑师务所DESIGN:Rem Koolhaas / OMA, 福冈香椎集合住宅,福冈,日本 NEXUS WORLD KASHII, FUKUOKA, JAPAN, 1991 现了一种新的集合住宅理念。 由于北面将建有一对超高层塔楼(矶崎新设计),所以住宅的建筑体尽量压低高度,向水平方向展开,以在视觉上成为塔楼的基石。外墙的印象犹如日本传统的城堡,采用了粗犷的、颜色深暗、具有重量感的混凝土材料。此外,在布局上,采用外墙封闭式以阻挡来自塔楼的视线,保护居民的生活私密性不受干扰。 该住宅包含两种类型:3层高的跃层式和2层高的台地公寓式。入口空间和私人庭园设在首层。小小庭园中布 满沙石和细竹,充满日本调情。卧室集中在2层,中央设有采光庭,它提供了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并赋予内部开放感。在3层,厨房、学习室、宽敞的带有玻璃墙的起居室以及屋顶晒台共同形成一个综合的生活空间。 在设计中,库哈斯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在住宅的内部空间里,封闭与开放、公与私、高与低、明与暗、具体与抽象多层次的对比得到充分地体现。尤其在外部,相对基石般沉重的外墙,屋顶则犹如漂浮的帆板,轻盈而充满自由感。□(图片由建筑师提供) 1 外观夜景/Night view2 外景/Outside view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 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大阪四天王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飞鸟时代的装束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平城京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奈良平城京复原图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 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法隆寺 金堂和塔位于中心位置,绕以回廊,区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都体现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撑着檐口,并用变形的万字各自的勾栏和人字拱等。法隆寺五重塔高30多米,为日本最古老的佛塔,各层平面向上剧烈递减。塔刹的部分约占总高的1/3,塔中心有一根自下而上的中心柱支撑着塔顶的重量。顶层房檐的一边只有底层房檐的一半左右,相传塔中存有佛骨舍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奈良时代的装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