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赏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赏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赏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列宾,全名是列宾,全名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他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1844年,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士大夫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代表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雅鲁女儿的复活》《晚会》,其中最着名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1869年,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也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再次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最后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专制下普通民众奴役般的生活,这也正是画家的创新之处,巡回画派艺术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当作同情、可怜的对象,而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而作者的每一个人物的安排都是有其用意的。例如画作中间一组的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紧靠在少年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擦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在男孩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挞靼人。在此,有人会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在画作中安排一个少年,还将之与老汉画在一起?首先,该画作是属于现实主义类型,且是根据作者亲眼所见创作出的,伏尔加河上确实存在这种男孩当纤夫。男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不甘心受剥削,敢于反抗的精神,作者从男孩身上找到了希望,并想透过画作告知世人。同时,它也揭露了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动力的丑陋事实,这最终要归结于沙俄农奴制度下的罪恶。男孩和老人代表了两代人,然而他们却遭受了同样的苦难,这从侧面上体现了沙俄农奴制下所有人的悲剧,没有人能幸免。

1873年,评论家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确,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

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的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在摆布景物的画面上,是经过精心思考后安排的:晴朗的天空和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告诉人们,俄罗斯的国土是美丽富饶的。冒烟的轮船,是告诉人们在伏尔加河里靠水上运输可以不拉纤,而货船则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利润剥削廉价劳动力纤夫的象征。“无帆”说明无风,纤夫们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衣着破旧”表明其穷困,“沉重的步子”说明其疲劳,“踏着沙滩”烘托了画的主题,暗喻了劳苦人民在水深火热的沙俄的土地上受尽煎熬。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作者从心灵上感知这幅画,它一方面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这种苍老的近于褐黑的黄色正是这种苦难的色彩;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坚定沉着的精神,这种色彩也正是这种灵魂的色彩。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最着名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是作者历经三年之久创作而成的。我仿佛听到纤夫们的汗水掉落在沙地上的声音,感受到纤绳被拉拽得将近断裂,还看到了不远处纤夫们的妻子在着急地看着他们,好像丈夫下班以后能给家里带回点什么,这就是罪恶的农奴制遗留下来的影响。我能想象当时作者和我现在一样紧握拳头的气愤之极。对于一个艺术品的诞生,我们很难想象作者中间所需要历经的磨难和创作时内心深处的矛盾,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细细体会作者想通过艺术给我们表达的思想感情。

《伏尔加河纤夫》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最后终于完成这幅的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在画面上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网友来稿)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掌握8个词语 2、欣赏世界名画,指导按顺序观察画面 3、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 二、教学重点 图文对照,体会他们内心的痛苦,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出示油画,导入新课。 2、这是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本文是根据1956年7月《文艺学习》杂志社发表油画时所写的解说词改写的。 3、简介作者 列宾(1844—1930) 4、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

懂的地方。 (2)谁来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得到最初印象) 5、教师范读课文 6、出示挂图,指导按顺序观察画面 7、学习生字 (1)以生字卡片认读 (2)指导书写 8、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纤夫们拉纤图 (2)通过“逆风行使”这个词你想到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这十一个纤夫的? (2)教师小结: A:作者从整幅画的位置角度一出人物,并此作为基本比照点。

如:‘领头的’ B:作者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座新的比照点。 C:作者从人物间的关系的角度引出人物,以此作承接的比照点。如:从位置关系引出‘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 3:学习第三段。 介绍当时俄国人民生活情况。 三、总结中心。 四、写作特点。 画面突出了极居中的4个形象,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五、名画鉴赏,领悟创作意图,体味感情。 小组间互相介绍 板书设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油画伏尔加纤夫》课文全解 鄂教版(通用)

油画《伏尔加纤夫》课文全解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风起云涌:比喻多种事物或力量并起,发展迅速,声势浩大。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蓬首垢gòu面:头发蓬乱,脸上很脏。形容仪容邋遢,不整洁。 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 憨直:憨实直爽。 羸léi弱:瘦弱。 悲怆chuàng:悲伤。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朱伯雄,著名美术史沦家、教育家、翻译家。1951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即鲁迅美术学院前身),后人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成为中国第一个美术史论硕土:研究生。他还筹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并担任了第一任系主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朱伯雄精通英、法、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他频繁来往于欧洲、东南亚、美国等国。担任着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论系客座教授,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通过讲学方式,他不仅向外宣传了我们国家的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带回来大量西方现代艺术的信息和资料,为史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相关知识:

⑴列宾(1844-1930年),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列宾出生在哈尔科夫省丘吉耶夫村一个屯垦士兵家庭,自幼酷爱绘画,少时画过圣像画,19岁时为报考美术学院来到彼得堡,先随克拉姆斯柯依学画,20岁时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院里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学习期间经常参加克拉姆斯柯依组织的“星期五晚会”活动,结识了进步文化人,阅读到进步文艺作品,接受了民主主义影响,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亲密往来,通过他们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启蒙文艺思想影响,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1871年以《睚鲁儿女的复活》这一宗教题材画获学院金奖并出国留学。1873年作为留学生访问了欧洲许多艺术胜地,文艺复兴的美术并没有使列宾满足,在给斯塔索夫信中还发泄了对拉斐尔作品的不满。他在国外学习三年,回国后定居莫斯科,从事绘画创作活动。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大师,他不仅是肖像画家,而且是最杰出的风俗画家、历史画家,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革命者题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他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已炉火纯青。他自己说过:“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原则是,要按原样画素材。对我来说,色彩笔触、笔法技巧等已不是问题,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像他这样充满生气的作品在世界绘画中也不多见。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物象都沉浸在空气和光线之中,都统一在微妙的色彩调和之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构图和色调。形体和色彩、素描与绘画的有机统一,使他的作品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他曾被伦勃朗和印象派吸引,尔后又崇拜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 晚年的列宾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种战斗姿态。他开始寻求新的创作道路,听从托尔斯泰的教导,对纯粹艺术发生了兴趣,与斯塔索夫分道而行了。列宾到了晚年对社会政治问题感到厌倦和迷惘,从而使他走进了脱离现实的纯艺术之中。 ⑵《伏尔加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

伏尔加河的纤夫

《伏尔加河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3]27岁的彼得堡美术学院学生列宾,一天在涅瓦河上写生,突然发现河的那头有一队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边蠕动,走近了才看清是一行拉着满载货物大船的纤夫。他又把目光转向涅瓦河大桥上往来人群中红男绿女和热烈豪华的场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萌发了创作纤夫生活的构思。他利用暑假与风景画家瓦西里耶夫一起去伏尔加河考察民情和写生,画了很多纤夫真实的形象和素材。用3年的时间创作完成这幅世界名作。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河岸艰难地行进着。正值夏日的中午,闷热笼罩着大地,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哼着低沉的号子,默默地向前缓行。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其中有破产的农民、退伍军人、失去信任的神父、流浪汉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11位纤夫的苦难代表了整个俄罗斯的苦难。画面的表现力,时至今日仍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这是列宾的代表作。在横幅的画面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货船,在酷日下向前挣扎,荒芜的沙滩上只有半埋在沙里的几个破筐。纤夫们的步子那样沉重,人们仿佛听到低沉的《伏尔加船夫

赏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赏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列宾,全名是列宾,全名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他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1844年,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士大夫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代表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雅鲁女儿的复活》《晚会》,其中最著名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1869年,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也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再次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最后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沙俄专制下普通民众奴役般的生活,这也正是画家的创新之处,巡回画派艺术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当作同情、可怜的对象,而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而作者的每一个人物的安排都是有其用意的。例如画作中间一组的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紧靠在少年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擦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在男孩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挞靼人。在此,有人会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在画作中安排一个少年,还将之与老汉画在一起?首先,该画作是属于现实主义类型,且是根据作者亲眼所见创作出的,伏尔加河上确实存在这种男孩当纤夫。男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不甘心受剥削,敢于反抗的精神,作者从男

10、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0.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吴达志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是逆(nì)风行驶,所以帆没有张起来。河面上映着倒影。一群穿着破烂的纤(qiàn)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可见都在使劲,可见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 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长着哩!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他身体强壮,显得很有力气。这两个人走在最前头。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xián)着烟斗(dǒu),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高个子旁边是个肌(jī)肉结实的小伙子。他使着蛮(mán)劲向前拉,往上凝视的目光充满了诅(zǔ)咒(zòu)和抗议。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年龄(líng)和肤(fū)色都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日子还不久,还不习惯这种沉重的劳动。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lēi)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chèn)的重荷(hè)。少年右面的老头儿好像有病。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bèi)。他正在用袖子拭(shì)额上的汗

珠。一个皮肤黝(yǒu)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xī)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了,他一边往前走,一边装他的烟袋。后面是个退伍不久的士兵,还穿着官家发给他的皮靴(xuē)。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他转过脸去,愤(f èn)怒地朝货船上望,一定是货船的老板在咒骂他们,驱(q ū)赶他们。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jǚ)丧的老头儿。他低着头,无可奈何地拖着沉重的步子,拼着命拉着纤绳往前迈步。 这幅画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当时,俄国的劳动人民处在沙皇(huáng)的黑暗统治和残(cán) 酷剥削之下,过着非常贫穷非常痛苦的生活。这幅画上的纤夫,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贱(jiàn)价出卖自己的劳 动力,终年拉着沉重的货船,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伏尔加船夫曲》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伏尔加船夫曲》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1844年,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19岁时为报考美术学院来到彼得堡,先随克拉姆斯柯依学画,20岁时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院里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学习期间经克拉姆斯柯依组织的“星期五晚会”活动,结识了进步文化人,阅读到进步文艺作品,接受了民主主义影响,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亲密往来,通过他们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启蒙文艺思想影响,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伏尔加河(Volga River)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全长3500多千米,最后注入里海,流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伏尔加河它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在这个流域居住的6450万人,约占俄罗斯人口的43%。它通过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连接波罗的海,通过北德维纳河连接白海(White Sea),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与亚速海和黑海(Black Sea)沟通,注入里海。所以有“五海通航”的美称。 伏尔加河是俄国的历史摇篮。被称为俄罗斯人的母亲河。伏尔加盆地占俄罗斯欧洲部分的2/5,居民几乎占俄罗斯联邦全部人口的1/2。伏尔加河巨大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还有河流及其盆地的巨大面积——使其跻身于世界大河之列。 作品背景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3]27岁的彼得堡美术学院学生列宾,一天在涅瓦河上写生,突然发现河的那头有一队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边蠕动,走近了才看清是一行拉着满载货物大船的纤夫。他又把目光转向涅瓦河大桥上往来人群中红男绿女和热烈豪华的场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萌发了创作纤夫生活的构思。他利用暑假与风景画家瓦西里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 目录[隐藏] 概况 水系组成 地貌 气候 水文 开发利用 资源 环境问题 概况 水系组成 地貌 气候 水文 开发利用 资源 环境问题 伏尔加河 Volga River ,俄语:Волга,又译窝瓦河。俄语作Volga,古希腊语作Ra,鞑靼语作Itil或Etil。伏尔加河古代称〃拉〃(pa),中世纪人们改称为〃伊基尔〃(Итиль),至于什么时候叫它〃伏尔加〃,已无从可考。 [编辑本段] 概况 欧洲最大的河流,同时也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河。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它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 伏尔加河

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里海。在这个流域居住的6450万人,约占俄罗斯人口的43%。它通过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连接波罗的海,通往北德纳维河水系和白海——波罗的海接通白海,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与亚速海和黑海沟通,所以有“五海之河”的美称。 伏尔加河是俄国的历史摇篮。被称为俄罗斯人的母亲河。伏尔加盆地占俄罗斯欧洲部分的2/5,居民几乎占俄罗斯联邦全部人口的1/2。伏尔加河巨大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还有河流及其盆地的巨大面积——使其跻身于世界大河之列。 伏尔加河发源于俄罗斯加里宁州奥斯塔什科夫区、瓦尔代丘陵东南的湖泊间,源头海拔228m。自源头向东北流至雷宾斯克转向东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尔加格勒后,向东南注入里海。河流全长3688km,流域面积138万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约为8000m3/s,年径流量为2540亿m3。伏尔加河干流总落差256m,平均坡降0.007。河流流速缓慢,河道弯曲,多沙洲和浅滩,两岸多牛轭湖和废河道。在伏尔加格勒以下,由于流经半荒漠和荒漠,水分被蒸发,没有支流汇入,流量降低。伏尔加河河源处海拔仅有228米,而河口处低于海平面28米。从距河源不远的尔热夫算起,往下3000多公里的河段内,总落差仅有190米,因此河水流速缓慢,沙洲、浅滩、牛轭湖、废河道广为分布,是一条典型的平原河流。三角洲面积1.9万平方公里。 伏尔加河在河口的三角洲,上分成80条汊河注入里海。干、支流通航里程3,2 56公里;货运量占全国河运总量的半数以上。主要货流以石油、木材、粮食、机械为大宗。结冰期11月末至次年4月。通航期7-9个月。重要河港还有特维尔、雅罗斯拉夫尔、喀山、萨马拉和阿斯特拉罕等。伏尔加河流经俄罗斯13个联邦主体,它们依次是特维尔州、雅罗斯拉夫尔州、科斯特罗马州、伊凡诺夫州、下诺夫哥罗德州、马里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鞑靼共和国、乌利扬诺夫斯克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伏尔加格勒州、阿斯特拉罕州。 [编辑本段] 水系组成 伏尔加河流域 伏尔加河支流众多,河网密布。有200余条主要支流,最大的支流有奥卡河和卡马河。伏尔加河干支流河道总长约8万km。它源自莫斯科西北瓦尔代丘陵,源头海

纤夫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一:纤夫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先知道拉纤是在读书的时候,《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黄河船夫曲》,现在已记不清是油画还是交响乐了。不过,印象还是有的:雄浑、壮阔、粗犷;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命运的搏斗。于是纤夫的头上就晕出一圈圈五彩的光环,至于纤夫心中的泪和脚下的汗是老师们艺术的眼光见不到的。 若干年之后,我也成了纤夫,像挑担、拉车、掘地一样的平常,牛筋马力总是要付出的,谋生而已,与伟大却像隔着几重山头。 社会的渐渐进步,使我们这一带拉纤的船只几近绝迹,更少了触景生情的机会,纤夫的影子也渐渐淡漠。 近来听到一支曲调,极熟悉的音乐语言,听了上半句,就可以和着下半句,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流动着这绵软的旋律,问女儿,说是《纤夫的爱》,也只记得两句歌词:“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岸上走。”于是那段生活又浮了上来。 纤夫的形象是脚着草鞋(我那时穿球鞋,尽管破烂);、,有时为涉水方便;穿厚衣服,不至于被纤绳磨破肩头;头戴小草帽,遮阳蔽雨;几乎一律的姿势是躬腰,像煮熟了的虾公;光这一端,纤夫就潇洒不起来。 初上纤路,有新鲜感,也有陌生感。特别是碰到对头来船,是“钻”还是“晾”,颇费踌躇。两船相交,纤绳与纤绳交叉,必定有一纤夫从另一纤夫腋下钻过。其实钻过去的动作简单得多,仅一低头而已。而“晾”的一方要远远地望两条纤绳,在自己一方的纤绳正好过对方桅头的时候,喊一声“晾”,抖抖手腕,纤绳便一波一波的传递,波峰正好高过对方的桅头,两船方顺利的交汇。抖手腕的时机要掌握得好,否则纤绳在桅头上纠缠,便会节外生枝,无端生出一些事故来。 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从别人的腋下钻过去,次数多了,掌舵的同伴们便笑我“手潮”——即技术差的意思,而对头的纤夫也会投之以不屑的目光。 世界给人以太多的委屈,但自尊却像石头底下的小草,总要寻找生长的隙缝。只略一低头,从别人的绳下钻过,有损于体面——一个纤夫的体面,于是我终于在某一次下了决心,抬起了自尊的头颅,把在肩下的纤绳抬高,让对方钻过去。而在大喊一声“晾”的同时,纤绳也掠过了对方的桅杆。从这以后,有对方船来,我总想让对方“钻”纤绳,当我“晾”过纤绳之后,我觉得成了堂堂正正的纤夫。 纤绳细,纤路长,纤夫一上路就像牛上了轭头,只能进,不能退。纤夫偷不得懒,作不得假,无庸催鞭,也不能奋蹄,一步一个脚印,腿跨两步,舟行一尺。 纤路两岸多有好风光处:桃花时节“春江水暖鸭先知”;金风乍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向晚的“半江瑟瑟半江红”;凌晨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青山绿水,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却不入纤夫之眼。 纤夫的风景只是风和水,风色顺水势顺,纤夫肩头轻,脚头松,便满心喜欢,脸上的皱纹像菊花一样绽开。 若遇恶风逆水,纤夫肩上陡然增加分量,脚跟便像有磁铁吸住一般沉重,纤夫便低头弓腰像猪一样朝前拱,纤夫有韧劲,纤绳不断,纤夫不倒。路漫漫其修远,纤夫却将目标定得很近,前面有一棵树,树渐渐地近了,渐渐地擦身而过,纤夫吐一口气,再定一个目标。过一个村庄,过一座桥,对纤夫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过去的路越积越多,未竟之旅越来越少,纤夫想到人生,想到艰难时世,纤夫走的路竟和人生之路极相似的呢。 纤夫也有希望,纤夫的希望不会去做人师,不会去经商,不会去做官。纤夫只希望走一段好的纤路,譬如江苏的苏州、吴江、平望、八坼一带运河的纤路,譬如浙江绍兴柯桥一带的纤路。那一带的纤路均由青石板铺成,连绵不断。纤夫不在乎古纤道的文化,文人说纤路联系

六年级教案-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

六年级教案: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 的引出 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上,列宾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对每个人都用恰当的文字作了介绍,每个纤夫都有自己的特点,读后,使人感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但又不显得雷同、呆滞,而是十分活泼跳跃、富于变化,这与作者巧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无关系。 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

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承接的比照点。一种是从位置关系引出的,即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这当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领头的”老头儿,即引出了他“右边”的中年人和“后面”的高个子农民。“红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右面”是士兵,士兵“后面”是愤怒的高个子,一个接一个,很有次序。这样通过数量变化,使行文不致呆滞。本文又有从感情关系上来引出人物的。如“秃顶”老头儿,便是从黑汉子“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然后引出对“秃顶”老头儿装烟动作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人物时多为宾语,如“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但是在引出黑汉子时,句式却一反常态,“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这里以后面的人物为主语,这也是值得仔细玩味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建议 翟书烈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是根据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撰写的,文从图来,是一篇典型的看图学文。 学生观察这幅名画有三个困难:其一,这幅画描绘的是旧俄时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情景,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其深刻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其二,画家在这幅画里描绘了十一个年龄、外貌特征、性格、神态都不相同的人物,是小学生所接触人物最多的看图学文。如何观察众多的人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知识与中外重要的艺术成就 一、艺术鉴赏的基本理论 (一)概念 艺术鉴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二)功能 艺术鉴赏的功能有四,第一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第二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第三,能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人们的智慧;第四,通过艺术鉴赏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 (三)艺术鉴赏的过程 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艺术美的普遍规律同欣赏者的主观性有机融合的过程。 (四)艺术鉴赏的心理 艺术鉴赏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主要表现为: 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艺术作品的多样性,正式为了满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需要。艺术鉴赏的多样性,原因在于艺术鉴赏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总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职业、需要、兴趣等进行选择。然而,艺术鉴赏中又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尤其是同一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集体无意识) 2、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审美鉴赏活动中的种种偏好与选择。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随着时代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书法艺术鉴赏

(一)定义: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世界上各民族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但很多国家的文字都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二)中国文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的文字演变是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三)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分类 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分别是以唐代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这四位的姓来命名的 (四)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 1. 王羲之 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 王献之: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书和草书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2.颜真卿 唐代人,《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3.柳公权,唐代人,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与颜真卿并成为“颜筋柳骨”。 4.欧阳洵:唐代人,代表作品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 5.赵孟頫:元代人,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等。 三、中国绘画艺术鉴赏 (一)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西方美术鉴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四步解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四步解析 1.描述所见 画面中的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只有几只破筐埋在沙堆里。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船帆没有张起来,河面上映着倒影。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使劲拉着载满货物的货船。 画中一共有11名纤夫,分成三组。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他包着头巾,胸前的纤绳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钉,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他身材魁梧,打着赤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显得很有力气。这两个人走在最前头。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的瘦子,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他挺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绳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他的上衣已经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其中有一位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他的皮肤还未晒黑,眉头紧蹙,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他正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的纤绳。少年右边是个羸弱的纤夫,他微微张开嘴唇,颧骨耸起,目光没精打采,他正在用袖子擦拭额上的汗珠,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在少年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半边脸,他皮肤黝黑,目光盯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紧靠在少年后面的,是一个秃顶老汉,他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绳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像是个退役军人,还穿着官家发给他的皮靴,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他身后是一个皮肤黝黑的高个子,他转过脸去,愤怒地朝货船上望。站在最后的是一个低垂着头的人,他双手下垂,显得十分沮丧与无可奈何。 2.视觉语言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与枯树枝作为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至此可以看出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顶上的天空,使伏尔加河流的氛围显得更加惨淡,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同时也烘托极为干燥炎热的天气。 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艰难

小学六年级语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承接的比照点。一种是从位置关系引出的,即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这当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领头的老头儿,即引出了他右边的中年人和后面的高个子农民。红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右面是士兵,士兵后面是愤怒的高个子,一个接一个,很有次序。这样通过数量变化,使行文不致呆滞。本文又有从感情关系上来引出人物的。如秃顶老头儿,便是从黑汉子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然后引出对秃顶老头儿装烟动作的介

绍。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人物时多为宾语,如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但是在引出黑汉子时,句式却一反常态,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这里以后面的人物为主语,这也是值得仔细玩味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建议 翟书烈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是根据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撰写的,文从图来,是一篇典型的看图学文。 学生观察这幅名画有三个困难:其一,这幅画描绘的是旧俄时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情景,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其深刻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其二,画家在这幅画里描绘了十一个年龄、外貌特征、性格、神态都不相同的人物,是小学生所接触人物最多的看图学文。如何观察众多的人物,学生缺乏办法。其三,画家采用了背景跟前景对比的艺术手法,烘托主题思想,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鲜明。这一点学生不会欣赏,难以理解。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的。 一、根据特点灵活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看图学文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是先指导学生看图,在大体上弄清图意之后再学文。

新艺术运动

一.新古典主义艺术 时间:18世纪下半叶。法国 艺术特色:宁静、典雅和理性精神。 1、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确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现自然。 2、崇尚理性和共性,将艺术纳入规范和有序之中。 3、以希腊罗马英雄事迹及当代生活为题材,带有更多个人风格和时代印迹。 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1、雅克·路易·大卫(Jack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法国 《荷拉斯兄弟之盟》(1785)《马拉之死》(1783)《加冕式》(1807)《萨 平妇女》(1799)《雷加米埃夫人像》(1800) 2、安格尔(1780-1867)法国 《泉》(1856)《贝尔坦先生像》(1832)《土耳其浴室》(1863)《大宫 女》(1814) 3、普吕东(1758-1823)法国 《风卷波赛琪》(1808)《约瑟芬皇后像》(1805) 4、卡诺瓦(1757-1822)意大利人,雕刻家 《德修斯和米诺陶》《赫拉克里斯和利卡斯》《丘比特和波赛琪》《装扮成 维纳斯的宝林·波格赛像》《玛利亚·克利斯蒂娜纪念碑》(维也纳) 二、浪漫主义艺术 时间:法国大革命后的19世纪上半叶:主要在法国 美学特征: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纪,追求新奇的思想态度 代表艺术家及主要作品: 1、席里柯(1792-1824)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 《美杜萨之筏》(1819)《狮攫马》《埃布松赛马》(1821) 2、德拉克洛瓦(1798-1863)“浪漫主义狮子” 《但丁之舟》(1822)《希阿岛的屠杀》(1824)《萨尔丹纳帕勒之死》(1827) 《自由引导人民》(1821) 3、吕德(1784-1855) 《马赛曲》(1836)《不朽拿破仑的苏醒》《圣女贞德》《马夏内伊元帅》 三、现实主义艺术: 时间:19世纪40年代-70年代 地点:法国 美学特征:又译成“写实主义”: 1、追求客观性。客观,冷静和真实地去观察和描绘生活。以普通人的生活 为主要题材。 2、典型性。不去按照美的模式复制对象,而是对现实生活中进行概括和提 炼,把许多典型的事件和品格集中起来造成典型化的形象,使之更集中, 更感人,具有艺术的真实感。 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

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本学期,我选择了“世界美术赏析”这门艺术学科进行了选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我逐步了解了许多关于绘画的知识。学下来收获很大,我逐渐可以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那作品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的笃定,那种归属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视为法兰德斯巴洛克风的具体象征的鲁本斯的作品;当然还有现在被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画之一的伦勃朗的“泰特斯”等等这些经典的西方美术艺术。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来从实际情况作为起点,由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学生产生了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高分低能”是一种表现。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和专业文化,并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所以要呼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而艺术教育恰恰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书法和跳舞的技术,它是要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所以要适当的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也是我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之一。在为时一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时,我经过查阅资料将结合俄国伟大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按照一般鉴赏的程序对其进行简单的艺术鉴赏: 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作者:列宾 列宾(1844---1930)是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巨匠。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伏尔加河上纤夫拉纤的情景。这幅作品创作于1873年,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现收藏在彼得堡俄罗斯美术馆内。 1、作品画面介绍: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

24《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典型教案

24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教师:哈森格日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四字短语,并理解词义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纤夫的外貌、衣着、动作。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疑难字词。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案导学案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纤夫的形象体会人物及作品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初步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和作品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自学引导: 1 . 写出生字拼音、部首、组词。 衔()部首()组词()() 蛮()部首()组词()() 诅()部首()组词()() 咒()部首()组词()() 勒()部首()组词()() 惫()部首()组词()() 黝()部首()组词()() 晳()部首()组词()() 沮()部首()组词()() 三、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船怎么样?(吃水很深,说明货物重。)纤夫姿势怎样?(大多身子向前倾,说明都在使劲,一步一步向前非常吃力。)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2)启发思考“逆风行驶”与“帆没有张起来”和纤夫的关系。(逆风,不能张帆,必须由纤夫拉纤J“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与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大多身子向前倾”。 (3)“可见”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着用两个“可见”说明了什么?(“可见”可以想见。连着用上两个“可见”,说明纤夫们负着重荷,流露出对纤夫的同情。) (4)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观察。 (2)图文对照,深人体会。按顺序观察、读、思、议每个纤夫。重点抓住以下几个人物的神态。 观察领头的纤夫,读课文,理解“漠然”,思考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漠然”,不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