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正常心电图形成原理的教学

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正常心电图形成原理的教学
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正常心电图形成原理的教学

《医学教育》1999年第3期(总第171期)?教学园地?

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正常心电图形成原理的教学

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系 李怡凡 范少光

心电图原理是医学院校生理学循环生理一章中的一部分内容。对这部分内容如何讲,历来有不同看法。因为心电图的鲜明的临床实用性和与临床课的密切联系,在医学专业后期的许多临床课程中,如内科学、诊断学等均有心电图的讲授内容,有些院校还专设有临床心电图学。因此一般的看法是,心电图应在临床课中讲授更合适,而生理学中难以涉及过多。在国内的主要生理学教材中,心电图一节的内容都只限于介绍正常心电图的主要成分和生理学意义[1,2]。

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感到,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理学中讲授正常心电图基本原理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生理学中所应该讲授的正常心电图形成原理的基本内容;努力探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提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认识生理学讲授心电图原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理学是系统阐述人体生命活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是医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是以后相继要学习的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正常心电图的形成是心脏活动时在外周记录到的一种电位变化,它是心脏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临床心电图则是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心脏活动异常在心电图中的表现。正如正常血压的形成是正常人心脏血管系统活动的一种表现,而临床上的高血压或低血压是心血管产生疾病后在血压上的反应。我们对生理学中正常血压的形成原理的讲解是没有争论的。大家都认为这对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理解掌握心血管疾病是必要的基础知识。大家也不会认为临床教师在临床课上讲授高血压病时会简单复习一下正常血压的形成,我们生理学就可以省略正常心电图形成原理的讲解。我们认为对生理学中正常心电图原理的讲解应有同样的认识。生理学对这部分内容的省略极易引起基础课与临床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脱节,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的缺失,给后继学习带来困难。实际上,我们生理学讲解正常心电图形成原理是从其基本理论上深入讲解,完全不会与临床心电图课程内容重复,只会对学生学习临床心电图大有帮助。

心电图的形成是完整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综合表现,与心脏结构和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在生理学中是在讲授了心动周期、心泵动能和心肌生物电活动特征之后开始讲心电图原理的,此时学生刚好具备了系统的背景知识,最容易理解掌握心电图原理;而在临床课程中讲授心电图时,不可能再对心脏生理理论做详细的回顾。因此,与之相比,在生理学中讲授心电图原理,更符合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更符合教育科学规律。

心电图理论涉及生理学、物理学、电学和数学等许多基础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而这些背景知识多是在高中和大学一二年级阶段获得的,生理学一般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此时学生的数理思维比较活跃,更容易理解诸如电偶、向量、等位线等基本

62

概念。相比之下,在后期临床课学习阶段,医学生的这些学习优势因素已趋减弱,繁重的专业课程往往使学生的数理思维相对衰退。因此,在大学低年级基础课阶段的生理学中讲授心电图可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扎实,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

此外,由于心电图是心脏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和生物电活动的综合反映,通过对心电图原理的讲授,可以将心脏生理前两节内容加以归纳综合,使学过的知识得到深化,有利于心脏生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生理学中的心电图原理的内容不可忽视而应充分重视;不应过于简化而应适当充实;不应依赖其他课程而应严格施教,保证效果。纵观外国许多优秀生理学教材,普遍留有相当篇幅讲述心电图原理,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便于学习[3,4,5],很值得借鉴。

二、要明确生理学教学中正常心电图原理的基本内容

如前所述,心电图原理包含了物理学、电子学及数学等学科理论,详加阐述足以写成大部头专著。就生理学而言当然不能涉及过多,但其中保证学生准确理解心电图形成原理的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必须讲授,不能割断,否则学生理解起来将会很困难。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体会,我们认为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安排4学时左右。讲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容积导体和综合向量的概念;心脏兴奋过程和三个心电向量环(P ,QRS 及T )的形成;空间向量在平面和导联上的投影的概念;着重阐述各导联上记录到的心电波形与心电向量环的关系;最终使学生树立“心电图是心脏兴奋形成的各立体心电向量环在电极轴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再在该电极轴上的

投影(即“投影的投影”

)的基本概念(图1)。在此基础上,简单归纳正常心电图的成分及与心脏各部位电活动不同阶段的关系。根据教学时间情况

,还可例举适当的典型病理性心电图,帮助学生对心电图的形成原理加深理解。

图一 肢体导联心电轴与心电向量环额面投影的关系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讲授,学生可以基本

理解心电图的形成原理,真正理解心电图各

波形成分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形成牢固的记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

7

2

好的知识基础。

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应对上述内容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概念有所了解,自然增加了备课难度。但因只需要明确一些基本的数理概念或定律,不必涉及推导运算过程,因此并无太大困难。而这部分内容由于内在联系紧密,理论性较强,比单纯的现象描述和结论罗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故教学实施并不困难。

三、充分发挥生理学实验课的辅助作用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理学实验课是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内容一样,心电图理论也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因此生理学实验课对心电图原理教学应该是同样重要的。但目前生理学实验中心电图的内容同样被忽略。即便是在较详尽的生理学实验教材中,心电图的实验也非常简单,只有正常心电图的描记方法的练习。而由于这

种实验看似过于单纯,没有什么操作性,所

以常常在教学中被略去。忽视心电图实验课的原因,一方面是理论内容被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以前实验仪器功能所限,无法设计出更好的、能揭示心电图形成原理的实验。随着仪器的进步,目前可以在一些计算机化的记录仪上进行一些新的实验设计。如我们实验室装备的澳大利亚产MacLab 记录仪,具有很强的数据图形记录和分析处理功能。其中提供一种X -Y 分析功能,可以将两条同时记录的信号变化曲线在X -Y 座标上整合,以分析两者间的内在函数关系。我们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进行心电图导联与心电向量环关系的分析实验。我们知道肢体导联中I 导联和aV F 导联的电极轴恰好是相互垂直(如图一),同步记录到的这两个导联上的心电图是这个平面上的心电向量环在两个轴上的投影。因此将这两个导联心电图放在相互垂直的X -Y 座标上整合,就能将心电图向量环还原(图二)。

图二 肢导I 导和aV F 心电图在MacLab X -Y 座标上的整合

8

2

引导学生对这一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必然能深化学生对心电图形成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如安装了MacLab 系统的专门分析心电轴的扩展软件,还能分析各个心电轴的角度和与心电向量环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心电图实验。(图三

)

图三 用MacLab 分析各个心电轴的角度和与心电向量环

总之,我们认为心电图原理在生理学教

学中是一重要内容,应该强调其意义的重要性,充分保证基本的教学内容,辅助实验教学,使学生通过生理学课程掌握基本原理。诚然,在当前教学改革中,压缩内容和教学时间是大趋势,但我们认为充实保证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样重要,亦增亦删,关键问题是要符合教育科学规律。

参考文献

11周衍椒,张镜如1生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19891

21张镜如1心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996。

31Robert M 1Berne ,Matthew N 1Levy 1Physiology 13th edition 1Mosby -Y ear Book Inc 11993,St Louis

41John Bullock ,Joseph Boyle III and Michael B 1W ang 11Physiology 13th edition 1W illiams &W ikins 1Philadelphia 1

51R 1Greger and U 1Windhorst 1Comprehensive Human Physiology 1Volume 21Springer 11996

9

2

心电图诊断学

自测试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异常与心律失常无关() A、自律性 B、兴奋性 C、传导性 D、收缩性 E、节律性 2、下列哪项属快反应自律细胞() A、窦房结细胞 B、心房肌 C、房室结 D、心室肌 E、浦肯野氏细胞 3、自律性最高的组织是() A、窦房结 B、心房传导组织 C、房室交界组织 D、房室束 E、浦肯野纤维 4、心房复极波为() A、P波 B、Q波 C、R波 D、Ta波 E、T波 5、易颤期一般位于() A、绝对不应期 B、有效不应期 C、超长期 D、相对不应期开始之初 E、相对不应期的终末部 6、QRS波群只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大波时,其命名应该是() A、S波 B、Q波 C、QS波 D、qS波 E、q波 7、QRS波群代表() A、心室肌除极过程 B、心房肌除极过程 C、心室肌复极过程 D、心房肌复极过程 E、房室交界区的兴奋性 8、ST段一般与动作电位的哪相对应() A、O相 B、1相 C、2相 D、3相 E、4相 9、QRS波相当于动作电位的() A、O相 B、1相 C、2相 D、3相 E、4相 10、心电图机正极接左上肢,负极接右上肢的导联() A、I B、II C、III D、aVF E、aVL 11、关于左房肥大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P波时间≥0.12s B、双峰切迹≥0.04s C、以I、II、aVF导联较明显 D、为二尖瓣狭窄所特有 E、PtfV1≤-0.04s 12、关于肺性P波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P波形态高尖 B、电压≥0.25mV C、II、III、aVF导联较明显 D、IPI>0.03mms E、为肺心病患者所特有 13、关于左心室肥厚,以下错误的是() A、QRS电压增高 B、心电轴轻度左偏 C、QRS时间轻度延长 D、QRS波形改变 E、不同程度的ST-T改变 14、心肌梗死的“损伤型”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在() A、R波电压降低 B、异常Q波 C、T波直立高耸 D、ST段抬高 E、T波对称性倒置 15、心电图上T波明显增高常见于() A、高血钾 B、高血钙 C、低血钾 D、低血钙 E、低血镁 16、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为() A、II、III、aVF的病理性Q波 B、V3、V4有病理性Q波 C、V1、V2有病理性Q 波 D、V7、V8有病理性Q波 E、I、aVL有病理性Q波 17、关于ST-T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ST-T代表心室的复极 B、ST-T改变是各种引起心室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 C、ST-T 改变有原发及继发两类 D、心肌缺血引起的ST-T 改变属原发性 E、出现ST段下移可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1-8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1-8

问题: [单选,A型题]正常人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 A.先从右上向左后下,以后又转向左前下,最终回到"0"点 B.先从右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C.先从左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右后下,最终回到"0"点 D.先从右向左,以后又转向后下,最终回到"0"点 E.先从后向前,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窦房结位于心脏的右上方,使右心房壁自上而下激动,同时通过房间束自右心房向左心房传导,即右心房除极在前,左心房除极在后。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先从右上向左前下,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问题: [单选,A型题]心电图是空间心电向量环多次投影而产生的,投影的次数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0次

问题: [单选,A3型题]患者男性,56岁,常规检查心电图后,还做了心电向量图检查。关于心电向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A.分析额面、侧面和水平面心电向量图可对空间向量环进行描述 B.临床上通常描记的心电向量图是一个平面向量图 C.心电向量图描记的是一个环形图 D.其纵坐标反映的是向量在该坐标上的强弱 E.其横坐标反映的是时间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8769208.html,/ 英超直播

问题: [单选,B型题]V5、V6导联小q波反映()。 A.左心室基底部和右心室肺动脉圆锥部 B.室间隔左侧中1/3处 C.室间隔右侧中1/3处 D.心尖部除极 E.室间隔除极

问题: [单选,B型题]正常心室除极始于()。 A.左心室基底部和右心室肺动脉圆锥部 B.室间隔左侧中1/3处 C.室间隔右侧中1/3处 D.心尖部除极 E.室间隔除极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 心电图名词解释 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 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 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 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 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 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 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 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佳美文印整理 14.预激综合症: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wpw; preexcitation syndrome)又称W-P-W综合征,是在正常的房室 传导通道之外,激动通过旁路附加传导束提前到达,使部分(或全部)心室肌预先激动所致。在心电图睛现为P-R间期缩短,QRS增宽,且其起始部粗钝或切迹形成△波,多数具有继发性ST-T改变。 15.干扰与脱节:正常心肌细胞与传导组织在一次兴奋之后具有不应期,在不应期中如再有激动传入,则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 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干扰现象可发生在心脏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房室交界性,当心脏中两个激动点各自产生激动,互相之间在连续一系列的博动的搏动上都产生了干扰现象,即称脱节。 16.逸搏及逸搏心律:当上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或因其他原因 而造成长的音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生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室。若仅发出1-2个音,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者称为逸搏心律。按逸搏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房性逸搏最少。 17.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内膜下,所以激动首先传至右心房,而较晚地传左心房,左心 房的除极作用。因此,也比左心房较早完毕。一般说来P波的前疗代表右心房的激动,后部代表心房的激动。 18.P-R段:指P波出现以后的心室激动以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心电图上看不出电位变化。 19.P-R间期:P-R间期包括了P波及P-R段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间期。 20.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的除极过程。S-T段:代表心室肌已全部受到电激动到复极开始的一段,即QRS终 了与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 21.T波:代表心室电激动后复原时的电位变化。 22.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者为0.32~0.44s。 23.U波:它代表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afeer potential)。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间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

一、心率的测量 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例如RR间距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心律明显不齐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数值进行测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浅为准。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超始部水平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测量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应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医学教育网;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起点;QT间期应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波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的间距。 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测量:P波及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 间期应选择12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 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 胸导联: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V3:V2与V4连线中点 V5:左腋前线平V4 V6:左腋中线平V4 V7:左腋后线平V4 V8:左肩胛线平V4 V9:左脊旁线平V4 V3R-V5R:与左侧V3-V5对称,一般作V3R、V4R的,很少作V5R。 其他的心电图知识: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1.心电图产生原理 静息状态外正内负 除极(depolarization)状态外负内正电源前电穴后电极对向电源-向上波形 复极(repolarization)电源后电穴前电极对向电源-向下波形 复极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心外膜向心内膜 心电向量(vector)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度 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呈反比 心电综合向量原则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电图诊断学

心电图诊断学 目的要求 (一)了解心电发生原理及心电向量的关系。 (二)掌握心电图检查方法、常用心电图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三)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四)熟悉几种常见疾病的典型心电图特征。 部分专业英语单词 electrocardiogram,ECG 心电图depolarization 除极 repolarization 复极 vector 向量 His bundle 希氏束 Pukinje fiber 浦肯野纤维 limb leads 肢体导联 chest leads 胸导联 left atrial enlargement 左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 右房肥大biatrial enlargement 双心房肥大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左室肥大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死arrhythmia 心率失常 sinus tachycardia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bradycardia 窦性心动过缓sinus arrhythmia 窦性心率不齐sinus arrest 窦性静止 sick sinus syndrome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premature beat 过早搏动 junctional premature beat 交界性早搏extrasystole 期外收缩 paroxysmal tachycardia 阵发性心动过速parasystole 并行心率 atrial flutter 心房扑动 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颤动 ventricular flutter 心室扑动 ventricular flutter 心室颤动 sino-auricular block窦房传导阻滞auriculo-ventricular block房室传导阻滞preexcitaion syndrome 预激综合idioventricular rhythm 室性逸搏心率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右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左束支传导阻滞 理论讲授部分 一、心电发生原理与心电向量概念。 1、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2、心电向量概念 由体表采集到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 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位置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vector),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二、临床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 1、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0-8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0-8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正常心房除极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Ⅱ导联P波向上 B.Ⅲ导联P波向上 C.aVR导联P波向下 D.V5导联P波向上 E.V1导联P波通常为双向 P波形态取决于探查电极与心房除极向量的相互位置。Ⅲ导联定位在+120°,几乎垂直于P环,因此,Ⅲ导联P波形态多变,可以为正向、双向或负向。

问题: [单选,A型题]正常人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 A.先从右上向左后下,以后又转向左前下,最终回到"0"点 B.先从右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C.先从左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右后下,最终回到"0"点 D.先从右向左,以后又转向后下,最终回到"0"点 E.先从后向前,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窦房结位于心脏的右上方,使右心房壁自上而下激动,同时通过房间束自右心房向左心房传导,即右心房除极在前,左心房除极在后。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先从右上向左前下,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问题: [单选,A型题]心电图是空间心电向量环多次投影而产生的,投影的次数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0次 出处:山东11选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d18769208.html,;

问题: [单选,A3型题]患者男性,56岁,常规检查心电图后,还做了心电向量图检查。关于心电向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A.分析额面、侧面和水平面心电向量图可对空间向量环进行描述 B.临床上通常描记的心电向量图是一个平面向量图 C.心电向量图描记的是一个环形图 D.其纵坐标反映的是向量在该坐标上的强弱 E.其横坐标反映的是时间

诊断学基础Z答案

《诊断学基础Z》辅导资料 《物理诊断学及心电图部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一侧呼吸音消失见于:D.急性气胸 2. 乳腺皮肤呈橘皮样改变提示:D.乳腺癌 3.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以下哪个病 C.有机磷中毒 4.关于发热以下哪项错误E.败血症表现为稽留热 5.口唇周围疱疹常见于:A.大叶性肺炎 6. 下列哪项肢体异常运动是由脑风湿病变引起的A.舞蹈症 7.腮腺炎时,患侧腮腺导管开口处粘膜红肿,其部位是:A.上齿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8. 突然出现的呼气困难,临床上主要见于:A.支气管哮喘 9. 匙状甲多见于:D.缺铁性贫血 10. 关于语颤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B.左胸上部较右胸上部强 11.慌张步态可见于:D.震颤麻痹 12. 正常人心尖搏动的位置是在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 13. 急性心肌梗塞发热的主要机制是:A、变态反应 14.幽门梗阻时呕吐物特点是:A.含有隔餐或隔日食物 15.咯血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了: B.鼻出血 16.二尖瓣狭窄杂音的体征是: D.隆隆样 17.胸膜摩擦感最清楚的部位是: E.腋中线胸廓下部 18. 关于肺部叩诊实音,下列哪项不正确: B.肺空洞 19.腹部脏器触诊最常用的方法是: C.深部滑行触诊法 20.当实质性器官被含气组织覆盖时,其叩诊音为: D.浊音 21.用腋测法测量体温,下列哪项正确: E.测量时间为10分钟 22.下列哪项不是伤寒患者的特点:A.慢性病容 23.杵状指(趾)可见于下列疾病,除了D.佝偻病 24.患者为减轻病痛而采取的体位,叫做:D.强迫体位 25. 咳嗽、低热多见于C.肺结核 26.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常为何处癌肿转移所致:A.肺部 27.单侧眼睑下垂见于: A.动眼神经麻痹 28.正常成年人腹部可触及的脏器有: D.横结肠 29.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腹膜炎的体征D.发热 3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一般不出现: D.腹泻 31. 患者,男,34岁,呼吸困难3天就诊。查体:左胸呼吸运动减弱,气管右移,左侧语颤 明显减弱,叩诊鼓音,听诊呼吸音低弱。应考虑: D.气胸 32.关于心脏功能性杂音,以下哪项不正确 B.部位较广 33. 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见于:D.二尖瓣狭窄 34. 心电图中,代表心室晚期快速复极电位变化的波是: E. T波 35. 颈静脉怒张可见于下列哪个疾病:E. 心功能不全 36. 正常人P-R间期的时间是:E. -秒 37. 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肌肉萎缩: D.周围神经损伤 38.成年人正常血压是:A.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

心电图(人卫7版诊断学精炼版)

心电图 一、阅读顺序 1.心律? 2.心率?房率?室率? 3.PR间期、QRS时间、QT间期 4.P波 5.QRS波群 6.ST段 7.T波 8.U波 二、正常心电图 1.P波<0.12s <0.25mV,Ⅰ、Ⅱ、avF、V4、V5、V6↓,avR↑,余均可。 2.PR间期0.12~0.20s 3.QRS波群<0.12s,V1-6 R逐渐增高,S逐渐变小。肢导联波幅均<0.5mV, 胸导联波幅均<0.8mV。Q波,除avR外,均<1/4R。 4.J点(之后0.08s开始判定ST段) 5.ST段任一导联↓≤0.05mV;除V1、V2、V3外,余↑≤0.1mV,V1、 V2↑≤0.3mV,V3↑≤0.5mV。 6.T波Ⅰ、Ⅱ、V4、V5、V6↓,avR↑。前述者振幅≥1/10R。 7.QT间期0.32s~0.44s QTc<0.44s 8.U波<1/2T,方向与T一致。 三、心律失常 1.分类: 2.起源异常:

A.窦性心律失常过速>100bpm,过缓<60bpm,不齐PP(或RR)差≥0.12s B.异位心律失常(室上性者QRS正常,室性者QRS宽大畸形) a.早搏房早,P’不同于窦性P,提前出现P’-QRS-T波群,QRS正常,不 完全代偿间歇 室早,无P或有无关P,提前出现QRS波群,QRS宽大畸形,完全代偿间歇 交界早,逆行P波(P’),提前出现QRS-T波群,QRS正常,完全代偿间歇 b.异位心动过速阵发性快,非阵发性相对慢。理解:即是早搏波的Copy 无限重复。 c.扑动与颤动房扑,F波(avFⅡ、Ⅲ),规律下传(与房颤鉴别),QRS

正常。 房颤,f波(V1明显),RR绝对不等,QRS正常。 室扑与室颤,振动波幅(图片直观些) 3.传导异常 A.窦房阻滞二度Ⅰ型PP逐渐缩短至漏搏(P-QRS-T脱落)出现,再延长, 呈文氏现象。 B.房内阻滞P≥0.12s(与左房肥大鉴),双峰,切迹≥0.04s。 C.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传阻,PR间期>0.20s,老人>0.22s。 二度Ⅰ型房传阻,规律P波出现,PR逐渐延长,至QRS-T 脱落,后恢复,再延长,呈文氏现象。

(完整word版)心电图诊断学要点

心电图诊断学 一、心电图定义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3.电偶:由一对距离相近、电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构成,其中正电荷称电源,负电荷称电穴,其方向是由电穴指向电源 二、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故电偶就是向量。箭矢所指方向代表向量的方向,箭头代表正电位,箭尾代表负电位,箭矢长短代表向量的大小。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2、心电图的组成 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房室传导时间。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 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3※、QRS波群的命名 R波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Q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 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R’波第二个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第二个S波(R’波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大写: 振幅(电压) ≥0.5mv Q R S Q’ R’ S’ 小写: 振幅(电压) <0.5mv q r s q’ r’ s’ ※四、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电极板安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分别用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称心电图导联。

导联体系: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其电极主要按放于三个部位:右臂(R)、左臂(L)、左腿(F), (2)胸前导联:属单电极导联。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 V2与V4连接线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 V7 左腋后线V4水平处 V8 左肩胛骨线V4水平处 V9 左脊旁线V4水平处 V3R-V5R 右胸部与V3-V5对称处 第二讲: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 二、平均心电轴 概念心电轴指的是平均QRS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 向量)。 目测法:通常根据肢体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来估测心电轴的大致方位:口诀:Ⅰ与Ⅲ导联 QRS 主波均向上,电轴不偏;尖对尖,电轴向右偏,口对口,电轴向左走。 (4)正常心电轴及其偏移的临床意义 正常心电轴的范围为-30℃-+90 ℃之间;电轴位于-30 ℃—-90 ℃范围为心电轴左偏;位于+90 ℃—+180 ℃范围为心电轴右偏;位于-90 ℃—-180 ℃范围,传统上称为电轴极度右偏,近年主张定义为“不确定电轴”(indeteminate axis)(图4-1-15)。 心电轴的偏移: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左偏;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右偏; 四、※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㈠ P 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⒈形态和方向:圆钝平滑,Ⅰ、Ⅱ、 aVF 、 V4~V6 直立, aVR 倒置 ⒉时间:小于 0.12 秒 ⒊电压:肢导小于 0.25 毫伏,胸导小于 0.2 毫伏 ⒋意义: P 波时限超过正常,见于左房大,电压超过正常,见于右房大。 ㈡ P — R 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成人为 0.12~0.20 秒,老年人不超过 0.22 秒。 P — R 间期延长,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西医诊断学心电图部分知识点总结

1.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膜内底,膜外高,心横纹肌,骨骼肌相近,莫内-80—-90(mv). 2.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阈电位刺激产生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形成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 除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除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负,未除极部分为正,将电极放在未除极的高电位处,将描述出一个正向的波,放于已除极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 4. 复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复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正,未复极部分为负,电极放于未复极的低点位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放于已复极处将描述一个正向的波。 5. 正常心电兴奋特点:①正常心肌除极由心内膜向外膜推进。 ②中层心肌先除极后完成复极,外层心肌后除极先完成复极(好像复极过程从外层开始的一样) 由此决定了复极波(T)与除极波(R)方向的一致性。 6.心电波段的构成:①P波:代表左右心房点(激动)除极过程。 ②P—R间期:始于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除极的开始。 ③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先后除极的过程。 ④S—T段:是心室复极过程,基本上都处于平台期,内外心肌点位接近,是特殊的复极波。 ⑤T波:主要是心室快速复极期先后不一致形成的点位变化。 7.心电向量的概念:①瞬时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由于前 后的不同,每一瞬时相互间存在着电动势(电压),具有方向和大小,称为V,

规定方向朝向正点位。(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点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②瞬时心电综合向量:心肌是立体结构,除极和复极的每一瞬时存在着许多大小、方向不同的向量相互综合成的一个总向量,称为V,其大小和方向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 8.心电综合向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方向之间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向量在导联方向上的投影越小,点位愈弱。 9.空间心电向量环: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C点位水平连接线所构成的环形轨迹称为… 10.平面(或临床)心电向量图:将空间心电向量环投影在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即横面(H),侧面(S),额面(F)得到的三个投影图,称为… 11.六轴系统:将导联标Ⅰ、Ⅱ,Ⅲ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同通过坐标轴的轴心(“O”点)构成了六轴系统(相互间角度均为30°)12.保准导联:标Ⅰ左上肢(+)右上肢(-); 标Ⅱ左下肢(+)右上肢(-); 标Ⅲ左下肢(+)左上肢(-); 13.单极肢体导联:aVR 右上肢(+)左上、下肢(-);aVL 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aVF 左下肢(+)左、右上肢(-); 14.单极胸前导联:左右上肢与左下肢连接在一起作为负极(-),正极(+)分别位于:V1 胸骨右缘四肋间;V2 胸骨左缘四肋间;V3 在V2与V4的连线

心电图诊断学

自测试题 【A 型题】 1、下列哪项异常与心律失常无关( ) A 、自律性 B 、兴奋性 C 、传导性 D 、收缩性 I ) C 、房室结 D 、心室肌 ) B 、兴 2、 下列哪项属快反应自律细胞( A 、窦房结细胞 B 、心房肌 3、 自律性最高的组织是( A 、窦房结 B 、心房传导组织 4、 心房复极波为( A 、P 波 B 、Q 波 5 、 易颤期一般位于( A 、绝对不应期 应期的终末部 QRS 波群只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大波时, S 波 B 、 Q 波 QRS 波群代表( 心室肌除极过程 房室交界区的兴奋性 ST 段一般与动作电位的哪相对应 O 相 B 、1相 C 、2相 QRS 波相当于动作电位的( O 相 B 、1相 C 、2相 6、 A 、 7、 A 、 E 、 8 A 、 9 、 A 、 节律性 E 、浦肯野氏细胞 ) C 、R 波 ) 有效不应期 C 、房室交界组织 D 、Ta 波 E 、T 波 房室束 E 、浦肯野纤维 C 、超长期 D 、相对不应期开始之初 C 、QS 波 ) B 、心房肌除极过程 其命名应该是( D 、qS 波 C 、 E 、相对不 心室肌复极过程 D 、心房肌复极过程 D 、3相 ) D 、3相 ) E 、 E 、 10、心电图机正极接左上肢,负极接右上肢的导联( A 、I B 、II C 、III D 、aV F E 、aVL 11、 关于左房肥大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 、P 波时间》0.12s B 、双峰切迹》0.04s 尖瓣狭窄所特有 E 、PtfV1 < -0.04s 12、 关于肺性P 波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 、P 波形态高尖 B 、电压》0.25mV E 、为肺心病患者所特有 13、 关于左心室肥厚,以下错误的是( A 、QRS 电压增高 B 、心电轴轻度左偏 E 、不同程度的ST-T 改变 14、 心肌梗死的“损伤型”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在( A 、R 波电压降低 B 、异常Q 波 C 、T 波直立高耸 称性倒置 15、 心电图上T 波明显增高常见于( A 、高血钾 B 、高血钙 C 、低血钾 16、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为( A 、II 、III 、aVF 的病理性Q 波 波 D 、V7、V8有病理性Q 波 17、 关于ST-T 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 、ST-T 代表心室的复极 改变有原发及继发两类 C 、 C 、 II 、III 、aVF II 、aVF 导联较明显 D 、为二 导联较明显 D 、IPI > 0.03mms ) C 、QRS 时间轻度延长 D 、QRS 波形改变 ) D 、 ST 段抬高 E 、T 波对 ) D 、低血钙 ) V3、V4有病理性 I 、aVL 有病理性 ) E 、低血镁 C 、VI 、V2 有病理性Q C 、ST-T B 、ST-T 改变是各种引起心室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 D 、心肌缺血引起的 ST-T 改变属原发性 E 、出现ST 段下移可

第四章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关于心肌除极与复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心房的复极是先除极的部位最后复极 B.心室的复极是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推进 C.除极的扩布是被动的 D.复极的扩布是主动的 E.正常人心室除极波(QRS波群)与复极波(T波)方向相同 答案:A 解析:心房的复极是先除极的部位最先复极,与心室肌不同。 2.引起心电图波形振幅减低的因素有 A.肥胖 B.肺气肿 C.胸腔积液 D.心包积液 E.以上都是 答案:E 解析:肥胖、肺气肿、皮下气肿、全身明显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都可能引起心电图波形振幅减低。 3.关于心房肌复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Ta波的方向与P波的方向相反 B.先除极的部分最先复极 C.Ta波振幅较小 D.心率增快时,Ta波可增大 E.后除极的部分较先复极 答案:E 解析:心房肌复极的顺序是先除极的部分最先复极,后除极的部分较晚复极,因此,心房肌复极的方向与除极的方向一致。心电图上表现为Ta波的方向与P波的方向相反。Ta波振幅较小,常埋没在QRS波群或ST段之中。 4.关于正常心房除极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Ⅱ导联P波向上 B.Ⅲ导联P波向上 C.aVR导联P波向下 D.V5导联P波向上 E.V1导联P波通常为双向 答案:B 解析:P波形态取决于探查电极与心房除极向量的相互位置。Ⅲ导联定位在十120°,几乎垂直于P环,因此,Ⅲ导联P波形态多变,可以为正向、双向或负向。 5.有关心电图各波段的含义,错误的是 A.P波为心房除极波 B.QRS波群为心室除极波 C.ST段和T波为心室复极波 D.QT间期为心定复极时间 E.Ta波为心房复极波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产生的原理在于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即肌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被消除并呈极化倒转,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而且除极幅度很大,为120mV。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当心室细胞除极达到顶峰之后,立即开始复极, 但整个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包括电位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均不相同的三个阶段: 1期复极:在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 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占时约10ms。0期除极和1期复极这两个时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记录图形上表现为尖锋状,故在心肌细胞习惯上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

位。 2期复极:当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之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复极2期又称为坪或平台期,持续约 100-150ms,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心室肌细胞以及其它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2期复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展,膜内电位以较慢的速度由0mV逐渐下降,延续为3期复极,2期和3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3期,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占时约100-150ms 。 4期: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在心室肌细胞或其它非自律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 因此,4期又可称为静息期。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点;2期复极相当于S-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 4期相当于T-P段。

诊断学 心电图学 试题

心电图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QRS波群的统一命名: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为波,该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波;如果QRS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波。 2.正常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时限小于。 3.左室肥大时,RV5或RV6>mV,RV5+SV1>mV(男性)或>mV(女性)。 4.当心电图机走纸速度为100mm/s,则心电记录纸上每小格两纵线间(1mm)表示秒。5.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为和。 二、判断题 1.V4导联电极位于左锁骨中线或第五肋骨相交处。() 2.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测量到波的顶端。() 3.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 4.测量各段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5.心肌梗塞时,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 三、名词解释 1.Q-T间期 2.病理性Q波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多源性期前收缩 5.非Q波型心肌梗塞 四、选择题 A型题 1.有关窦性P波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的:() A.在大部分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度切迹 B.P波方向在Ⅱ导联可向下 C.P波时限小于0.12s D.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人P-R间期为0.12~0.20s E.P波方向在aVR导联向下 2.下列哪一项不是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 A.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相关的P波 B.期前出现的QRS波宽大畸形 C.QRS时限>0.12s D.T波方向多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 E.代偿间歇多不完全 B型题 问题3-5 A.P波振幅≥0.25mV B.U波明显 C.P波增宽≥0.12s D.冠状T E.T波高耸,基底部变窄 3.肺型P波() 4.高血钾() 5.二尖瓣型P波()

诊断学心电图试题及答案

诊断学心电图试题及答案(理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心律失常 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 2、期前收缩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 3、多源性早搏 在同一导联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 4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P间期小于正常PP间期的两倍 5文氏现象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1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搏后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称为文氏现象。 二、简答题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 突发、突止; 频率一般在160~250bpm; 节律快而规则。 2、室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有哪些? 室上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室上速伴原来存在束支阻滞或室内传导延迟; 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或房颤)经房室旁路前传; 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3、典型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以V1最明显;房颤波的频率为350~600bpm; 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 4、心脏传导异常包括哪些? 病理性传导阻滞; 生理性干扰脱节; 传导途径异常。 三、问答题 1、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①QRS波群时间≥0.12s ②V1或V2 QRS呈rsR’型或M形,此为最具特征性的改变; I、V5、V6之S波增宽而有切迹,其时限≥0.04s; aVR呈QR型,其R波宽而有切迹 ③V1之R峰时间>0.05s ④V1、V2之S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 Ⅰ、V5、V6之T波方向一般与终末S波方向相反,仍为直立 在不合并分支阻滞的情况下,右束支阻滞时QRS电轴一般正常2、左前分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