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德育思想贯穿于

他的教育理念和治国之策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现了勤俭节约、礼仪尊崇、尊师重道、诚信

为本等核心价值观,这些思想在现实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孔子的德育思想以培养品德为核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自我修养,修好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品质,才能够德行高洁地对待他人,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对于教育发展

当下,孔子的德育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今天的社会,人们普遍关注

孩子的成绩和素质教育,但忽略了对其品德的培养。而孔子的德育思想提

醒我们,培养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关注他

们的道德修养,教育他们具备诚实正直、宽容礼让、勤奋进取等优秀的品质,从而使他们在面临社会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其次,孔子的德育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建立,强调礼仪尊崇。他认为,通过仪式、礼乐等传统文化的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的自律能

力和责任感,使人们懂得行为的规范和礼节,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这一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竞争

的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不讲究礼仪谦逊等问题。然而,

孔子的德育思想提供了一个思路,通过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人们重新

认识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推动社会形成更良好的风气和道德规范。只有通

过培养良好的社会习惯和道德素养,才能使个人和社会更加和谐与稳定。

此外,孔子强调尊师重道,认为教育是最高的事业。他提倡师道尊严

的观念,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教育关系的建立。这一思想对当前教育事

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师资短缺、师德低下等

问题,而孔子强调的尊师重道,呼吁尊重教育者,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些都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优质教育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孔子的德育思想还提醒我们,当今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孔子的德育思想通过强调修身齐家、礼仪尊崇和尊师重道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现实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启示。在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孔子的德育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重视礼仪和加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可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体的全面成长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 3、教育目的培养“士”。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领会。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如鄙视生产劳动等实际知识,又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忽视思辨知识和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哲学思辨气息。这也可以说与死板教条教学有一定的源流关系。 5、道德教育四原则: (1)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实施“挫折教育”。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发人深省。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玩物丧志,“不知好歹”的状况令人忧虑。 (2)克己内省当代教育,包括教师在内,很缺乏此种精神,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负,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孔子思想带来的消极一面;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发展个性,有主见又能理解别人。(3)改过迁善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怎样看待教师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4)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教师言不由衷学生还不会理解,其负面效应特强。 6、教与学主张八原理: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当代教育,既应教导学生,更应要求教师自己,即“群体观”,摆正教师群体中个人位置,取长补短才大有裨益。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师生都应学而时习,培养温故知新,用教改新名词谓之“反刍”和“迁移”,要防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要注重培养的是牢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比如语文教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畅、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会背条条不会应用等等。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成为教书匠,往往就是缺乏奋发不息的求学精神,故作玄妙,装得神秘,实际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使自身渐渐老化、僵化、退化。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当今教改强调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语文单元教学重在举一反三,实现纵横迁移。 (7)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备课要备学校、备教师、备学生、备教材。照本宣科,满堂灌实际是惰性的表现。学生观“天生其人必有才”。 (8)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认真领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为人师表须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当然另一方面也应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独立人格意识。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与尽自己的义务。她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与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就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与实现其志向,并不就是容易的事。她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就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与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与阶段性。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就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她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就是,颠沛必于就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她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与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她认为志向与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就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就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需要成长在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学生们学习,必须要学生立志、坚守,百折不挠的进行意志锻炼,关注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学生应象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总之,志向的确立与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与主观努力,就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就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就是她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她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二、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与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与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她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就是道使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与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就是内心的情感与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她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也就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就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与与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要痛苦与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与麻烦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孔子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她说:“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与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与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就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她瞧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德育思想贯穿于 他的教育理念和治国之策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现了勤俭节约、礼仪尊崇、尊师重道、诚信 为本等核心价值观,这些思想在现实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孔子的德育思想以培养品德为核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自我修养,修好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品质,才能够德行高洁地对待他人,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对于教育发展 当下,孔子的德育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今天的社会,人们普遍关注 孩子的成绩和素质教育,但忽略了对其品德的培养。而孔子的德育思想提 醒我们,培养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关注他 们的道德修养,教育他们具备诚实正直、宽容礼让、勤奋进取等优秀的品质,从而使他们在面临社会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其次,孔子的德育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建立,强调礼仪尊崇。他认为,通过仪式、礼乐等传统文化的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的自律能 力和责任感,使人们懂得行为的规范和礼节,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这一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竞争 的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不讲究礼仪谦逊等问题。然而, 孔子的德育思想提供了一个思路,通过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人们重新 认识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推动社会形成更良好的风气和道德规范。只有通 过培养良好的社会习惯和道德素养,才能使个人和社会更加和谐与稳定。 此外,孔子强调尊师重道,认为教育是最高的事业。他提倡师道尊严 的观念,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教育关系的建立。这一思想对当前教育事 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师资短缺、师德低下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而其德育思想更是宝贵的经验。本文从孔子 德育思想的德育地位、德育内容、德育手段方法、德育过程等方面加以分析,并 结合当下德育、社会建设和个人修养实际,解读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现实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德育思想更是永远闪耀着灿烂的 光辉,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全球化趋势日益突现 的今天,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越来越不可小觑;而孔子的 德育思想对今日亦很有借鉴价值,值得人们继续研究以为今用。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 1.德育的内容 孔子的德育内容是以“仁德”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庞大的丰富而又完整的理论 体系,其中仁德是孔子要求学生培养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含了人应该具 备的所有美德,具体来说,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1)孝悌。孔子认为孝悌是 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奴隶主贵族用“孝悌”之道,就 可以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控制起来,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2)爱人。爱人 是“仁德”的核心。孔子强调要“泛爱众”,这打破了宗族的界限和贵贱的等级。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将爱人放在爱物之上,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生 存权利,是极为可贵的。(3)复礼。复礼是“仁德”的表现。孔子认为“礼”是人的 立身之本,做人必须知礼、执礼、达礼,要求学生养成“克己复礼”的品质。(4)忠恕。在孔子看来,忠恕是行仁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尽力帮助别人去做,此所谓“忠”;二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此所谓“恕”。 2.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1)立志有恒。孔子鼓励学生立志、言志,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三军可 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求学生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仁,并“志于仁”。(2) 安仁乐道。孔子特别注意从改变情绪和陶冶精神入手,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信条转 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能够欣然接受,发生由“知之”到“好之”然后“乐之” 的转变。这使得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3)克己内省。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德育方法上是主张“克己”的,强调“约之以礼”,提倡“自省”,要人们在“内省”上下功夫。孔子的学生曾参把孔子这 套德育方法概括为“吾日三省吾身”。(4)改过迁善。即在分辨善恶的基础上,将正确的道德信念付之于行动。他认为不仅要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且要常 以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警示自己。他常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引导和激励学生,告诫学 生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5)言行一致。孔子把“行”放在重要地位,认为“行”比“言”更为重要,道德信条 只有转化为道德行为才是有效的,并在这个基础上概括出了言行一致的德育原则。(6)因材施教。孔子在答复别人“问仁”、“问孝”时,常常针对不同的对象作出不 同的回答。这种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是值得 我们思考的。 二、孔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1.对于当今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当前的教育中,过分重视智育,德育的地 位不断下降、德育的时间被侵占和忽视的状况已经几乎是所有中小学都存在的普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这样才算是好学。[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2] 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矣。”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虽然诞生于春秋时代,但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仁。仁是指关怀他人、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具备仁的品质,这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而礼、义、智、信则是实现仁的手段,是培养仁德的途径。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二、孔子思想的实践意义 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孔子注重教育,强调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他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人们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他还强调“以德服人”,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来影响他人,才能真正获得尊重和信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君子所具备的品质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君子不仅要具备这些品质,还要充分发挥这些品质的作用,使自己成为道德的楷模,影响社会和他人。这种标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可以成为组织和机构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孔子思想的意义。 三、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孔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互相理解和信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仁”可以把我们带回到人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关注他人和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孔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感到自我价值的走向和社会责任的担当之间的矛盾。孔子思想提出的君子标准,可以为现代人聚焦真正的价值追求,用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使自己成为有益的社会成员。 最后,孔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传统和现代的矛盾。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面临复杂的挑战。孔子思想提出的“仁、礼、义、智、信”的价值观,可以超越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和谐共处和文化交流。 四、结论 孔子思想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一颗闪光的明珠。孔子的仁学是一个辉煌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呼之欲出。通过重视仁、礼、义、智、信这五个价值的培养和实践,我们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社会更加和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繁荣作出贡献。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篇1 孔子作为多少年来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虽然在当今的社会,已没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题、范畴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经过朝朝代代的变更,已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文化,对我们固有的思想形成一种冲击。 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为之捶胸顿足之事。在儒家文化影响极深的我们所谓“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礼仪。在现时代,众多关于中国文化断代、中国没有精神支柱的说法日益广泛之时,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为广大国人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头。而我看,这一点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认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关于孝道的提法。因为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体会,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这种思想在我们心中也在已经扎根,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像孔子当年的思想一样,通过教育人们对自己父母慈孝的亲子之爱,而层层外推,逐渐将着这爱推广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们学会“恻隐”和“不忍”,让它成为化洽天下之诚爱。虽然爱有亲疏、远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们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爱的

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总结

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总结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本文将总结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首先,孔子思想强调人类的伦理道德。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达到完善人格的关键。他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概念至今仍然被人们视为道德的基本准则。在当代社会中,伦理道德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议题。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体的修养与道德的价值,让我们反思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以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其次,孔子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将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鼓励人们通过不断学习来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孔子的思想提示我们,教育应该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人们成为具备道德伦理和批判思维的终身学习者。 再次,孔子思想强调了”仁爱“和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孔子主张 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方式,人们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和社会和谐。在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和谐问题依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孔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以仁爱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孔子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追求卓越的意义。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修炼来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提倡凡事追求卓越、追求进步的观念,唤起人们追求卓越和自我超越的动力。在当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完善和追求卓越的目标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孔子的思想提醒我们,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每个人都在追求卓越和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之,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他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教育重要性、仁爱和和谐共存、人的自我完善和追求卓越等方面,对我们指明了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社会发展路径。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当汲取和运用孔子思想中的智慧,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不懈努力。

孔子思想现代的意义_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现代的意义_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在教育,孝道,法律以及美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孔子的思想在现代教育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现代的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当然有些夸大,但是《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孔子的儒家思想确实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脉,礼乐文明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而孔子一生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其社会价值观为后世治国治世提供了重要标准和规范,同时也很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其现实意义。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格言、警句,数量多,流传广。比如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在《论语》中俯拾即是,其思想的睿智,内涵的丰厚,是那么深入地影响这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一是“和”。“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和”就是“和谐”,“和”既是生活中具体解决冲突的睿智,也是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 历经几千年,孔子的智慧仍然在闪光,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其系统的社会支承点结构;也离不开社会本身各项条件的存在;另作为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必然要有重要的原则和主要的宗旨,而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又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助,而这就需要既要明确人伦,使得各得其位,还要人际关系是互利双赢,从而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_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_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 孔子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伟大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他献身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古代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丰富、最全面的组成部分。首先,孔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对师生实施“挫折教育”,要摒弃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恶习,树立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二是克己内省。我们现在的教育,应当说包括教师在内,都很缺乏这种精神。做教师的,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当学生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三是改过迁善。我们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怎样看待我们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四是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应当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 其次,孔子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八大原理。一是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教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代教育工作者,既要教导学生,更应在提高自身执教水平和能力上下功夫,正视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大有裨益。二是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师生都应养成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的良好学习习惯。要变“学会”为“会学”,学知识要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是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思殆。”意思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加思辨就会感到迷惘,而只注重思辨却不认真去学就会无所收获。四是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比如语文老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只会背信条不会应用等等。五是虚心求学,奋发不息。我们要抱着“知之为知之,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对现代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存在的现代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 孔子从办学开始,直到73岁病逝,即使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他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私学,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这么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了.

论述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述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以其雄才大略、滴水穿石的教育思想穿越千百年,让后世敬仰不已。他的德育思想,充满理性的哲学思维,助力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及社会发展,至今仍具有现代价值。 孔子认为,修身以礼序凝神,以修养治身,本着“仁至其际”的原则,注重健全人格,构建正规礼体,熔炼实在品德,是做雅正人的基本准备。孔子主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其独特的实施措施和良好的工作方式,凝聚人们实现真理的夙愿,让社会进入了和平美好的变革,使儒家思想益发壮大,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孔子的德育思想,表现在“以仁收众”的座右铭,落实在“明仁知义”的修养理念,他相信,只有崇尚仁,沿着仁的道路走,才能够得以良善的行动表现出来。在现代的不断变化中,孔子德育思想仍不断作用着,他认为,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品德和道德树立,让人们懂得仁爱生活,熔炼出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另外,孔子也强调责任、勇气、自我调节,倡导自觉、认真、严格施行,拒绝滥放而聚焦于伦理实践。在做人上,要互相尊重,尊严正当;在关系上,要正视自身,共同服务他人等方面,从而积极推动社会的和谐,实现共同看好的未来。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德育思想具有很高的参照价值,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都可以获得到孔子的精神支持,以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人格形成和精神修养。修德实践,仁义有余,这便是今天人文精神中最为体现的诸多价值之一。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讲,现代生活几乎包含了孔子的深刻思想启迪,人中的仁科仁义德育理念,仍然会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准则。 总之,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无可比拟,它对我国的文化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现代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现代价值。当今社会,也应当倡导用孔子的真理宣传与传播,用孔子的仁义约束与纪律,让每一个人都有良好的心态,珍视孔子的精神精神以赢得真正的和平及自由的社会环境。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 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孔子德育思想现实意义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仁爱 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仁”,表现在“礼”。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他用“仁”“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诸侯分裂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他的道德思想中,“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是核心,“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符合他所认定的真理的最高要求,也是他承认的真理的本身。 孔子按其自己认定的真理,通过一定程度上重人道、面向实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建立了“仁”为核心的孝悌、忠信、恭敬、智勇、宽惠、正直、知耻、周而不化、三戒、九思等道德规范,把人们不断培养成为君子——道德修养达到高峰的人。 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

孔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孔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弘扬孔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思想的精髓 孔子思想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提倡道德自觉,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道德要求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的。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其具有传统、革新、进取的深刻内涵,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道德规范,又是思想家对社会变迁的反思所得之结晶。 二、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 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思想鼓励人们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人们以“仁义礼智信”为处世准则,对待他人时要体现出尊重、理解和包容,这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文明的进步,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社会矛盾加剧、道德水平下降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弘扬孔子思想,倡导道德自觉,打造和谐社会就显得更加重要。 2. 提升自身素质 孔子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要从自己做起,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上做出贡献,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素质。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中,往往被各种信息和诱惑所影响,所以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正确的伦理和道德,还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 推进现代化建设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个方面。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弘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或“仁学思想”。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 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详细总结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学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社会。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人心中本具有良善之性,只要通过修身养性和教化引导,人即可发展出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仁爱,亲近人民,关心他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人应该具备道德操守和良好的品德。他提出“君子六艺”,即礼仪、音乐、射、御、书、数,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感和修养。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言行合一,做到以德治国、以仁化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教育三纲五常”的理念,即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道德规范,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就君子的重要途径,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智慧和品德,实现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政治的稳定需要依靠仁爱之心和正确的

道德观念。他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实行仁政,为人民树立榜样。他认为,只有通过依法治国和尊重人民的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这在社会中推动了互助合作和和谐发展。其次, 孔子注重道德的培养,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和社会道德规范,这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和造就君子,这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这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总之,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际关系、道德修养、教育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对于塑造和谐社会、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的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一) 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君子怀德”,即一个人要成为君子 ,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应放在第一位。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孔子心目中的“仁”就是“爱人”, “仁者 ,爱人”。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有仁爱之心才能称其为人。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有次第等级 ,但他提出“泛爱众 ,而亲仁”仍有极高的价值。“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 ,也是孔子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礼义。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孔子把“和为贵”作为仁者的基本信念。“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著名思想。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明智。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诚信。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 孔子认识到德育是一种必须与智育、美育和体育完整结合的大教育。孔子提倡的《六艺》,礼、乐重德 ,乐兼含美育 ,书、数重智 ,射、御重体 ,“六艺”则是诸育兼备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孔子《四教》的“文、行、忠、信”和《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 (二)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孔子德育思想中 ,十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孔子特别强调了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并矢志不移地实践他的“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的教育主张。他坚持把如何培养人当作学校的根本宗旨 ,把德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并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育学生 ,这里的“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围。 孔子非常注重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使伦理关系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百善孝为先。孔子的道德伦理规范以

孔子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代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即人们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如腐败、贪污、欺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而孔子所强调的“仁”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遵守“仁”的原则,那么社会上就不会出现这些严重的道德问题。 其次,孔子提倡“礼”,即人们应该按照一定规范来行事。这种规范不仅包括了个人行为上的规范,还包括了社交礼仪、国家法制等方面的规范。在当代社会中,“礼”同样也非常重要。例如,在商业活动中,“礼”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提高商业信誉度;在政治活动中,“礼”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政治关系,增强政治影响力。 第三,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即人们应该保持适度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存在着

各种极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过度消费、过度娱乐等等。而孔子所 强调的“中庸之道”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保 持适度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那么社会上就不会出现这些严重问题。 第四,孔子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 文化、发展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当代社会中,“教育”依然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推动社会发展,而教育 正是培养这些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手段。 最后,孔子提倡“天命论”,即人们应该顺应天命来行事。这种观念 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和 风险,而“天命论”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静和冷静,应对各种挑战和 困难。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他所提出的“仁”、“礼”、“中庸之道”、“教育”以及“天命论”等观念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 应该认真学习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郑桂芬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他的志士、君子、成人的人才观也多体现了对人才道德方面的要求。孔子的德育思想丰富、系统,深入挖掘有助于古为今用,为现代社会服务。一、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对德育的重视是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观密切相连的。可以说,不了解孔子的政治观,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其内容主要包括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和对民德、民风的建设两个方面。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品德高尚,人民就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护他、爱戴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孔子还说:“子为政,焉用杀C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上行下效的道理,极言执政者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将影响一国的风气。同时,孔子把统治者的正身修德与从政治国的管理行为联系起来,指出统治者注意修养德行的本身是在实施对国家的管理,譬如,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C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C”等等。后世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的观点。 (一)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字来概括。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如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忠恕等。现仅就其所提倡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作简要介绍。 43 “孝悌”和“忠”等。“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这里,“入则孝”是指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则悌”是指在外要尊敬兄长。孔子的学生有若对老师所提倡的孝悌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经这样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就为人来讲,如果这个人能够孝敬父母和尊重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叛乱的,更是未曾见过的。因此,就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塑造而言,必须注重孝悌品质的养成,这是实现仁德的最基本的素质。 孔子所说的“孝”经常与“忠”联系在一起。他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在孔子看来,在家能做孝子,在朝才能做忠臣;在家能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在朝廷才能具有忠君的高尚品格,这是孔子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观在道德教育上的反映。孔子把治家之情、之理迁移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业之中,后世儒者在此基础上阐释发挥,形成了“移孝作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取士传统。孔子及后来的儒者把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其道德政治化的特点。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思想观点大做文章,并制造出了“三纲五常”等道德条目,使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妇关系的等级性进一步片面化和绝对化了,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愚忠”、“愚孝”思想的由来。但必须指出的是,孔子当初所提出的观点与后来封建统治者所演义发挥的观点是有区别的。因为孔子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道德规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根据《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国君要象国君的样子,尽君道,做贤君;做臣子的要象臣子的样子,尽臣道,做忠臣;做父亲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尽父道,做慈父;做儿子的要象儿子的样子,尽子道,做孝子。孔子强调君臣和父子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