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摘要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它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徽州民居,不仅要认识其建筑特点,还要探究其形成的诸多因素。

关键词徽州民居形成因素建筑特点

引言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保存至今的明清时期的民宅,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黄山市及江西省婺源县,这些地区明清时同属徽州府辖区。

正文

1、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

下面我从徽州民居的选址、平面布局等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大体介绍,并特别介绍徽州民居中的天井、大门、马头墙以及雕刻装饰,以求较全面地描述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

1、1 选址

徽州人将选址规划看作宗族发达、人丁兴旺的关键,他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聚居模式,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坐北朝南可以获得充沛的自然日照和开阔的视野;近水可得自然水系灌溉、洗涤、防火等等;封闭的环境既有利于阻挡冬季寒流的侵袭,在夏日也可以获得穿堂风等等……

1、2 平面布局

徽州地狭人多,在居住条件上上追求实用、舒适、安全,房屋主要以中型住宅居多。房屋平面布局的基本单位是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央为天井。此外有的住宅在正房后加天井,有的在天井后再加楼房,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三合屋与四合屋的变种。

三合院分为两类:大三合和小三合,也称大三间、小三间。大三合屋是由上房三间,两厢房各一间及天井组成。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用高墙封闭起来,墙上开大门。三间上房楼下明间为厅堂,两次间是卧室。楼梯在太师壁后,前檐柱与前金柱间有高而宽的前廊步。大多数人家在一个敞厢设门,通厨房杂房或园等……小三合屋与大三合屋的区别仅在于上房没有廊步,而其他做法基本相同。(下图平面为屏山古建测绘民居平面图)

一层平面二层平面四合屋即在三合屋的基础上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建三间下房,即四面房屋围合一个天井,形成一个封闭的口字形。大四合屋的上房三间,明间厅堂称上房,下房三间,明间称下厅,大门开在下厅。上房进深大,做前廊步,下房不做前廊,进深略浅。上房高于下房,前低后高,称”步步高”,以求吉祥,上、下厅两侧次间均为卧室。下厅中设樘门,亦称照壁门,一般在上房前廊某侧设门通别厅、

厨房和杂房等……

1、3 天井

宅院中房屋与房屋(或围墙)围合成的露

天空地即天井,它是由中原四合院收缩而成。

天井是徽州民居的中心,通常住宅内天井横长

约4.2~5.4 m,纵横约1.4 m,明清时,一般都

在天井当中用石板垒砌出一方水池,深浅不一,

有时还用雕花石栏杆把水池围起来,从实用的

角度讲,水池具有下泄雨水的作用。天井还具

有采光通风的作用,因为在徽州民居

中一般不在墙上开窗,即便有也很小,

房屋采光,通风主要靠天井。从风水

上讲,天井是住宅内部风水的归属。

四面屋顶的雨水都流向天井,称为“四

水归堂“,象征四方之财源源不断集中到家里来。甚至天井中的水池下泄雨水也是寓意财气完全蓄积在家中不外泄。

1、4 大门

作为住宅总出入口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大多数住宅全宅仅开一个大门,不设后门,也有的另开一门与大门并列。徽州民居十分讲究门的朝向,一般向东、西、北开门,即使由于客观原因非向南不可,也要向旁偏一些不向正南。据说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徽州人经商的传统有关。

比较讲究的门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用水磨砖块斜方形平铺在木板表面,在中

央或四角用圆头铁钉钉住;另一种是用铁皮把整个大门包全,用圆头铁钉布满。门上所用门环多为铁制,有的锤打成花朵样式。一般正门有里、外两层门扇,门扇外侧贴地有门槛。

大门上建有门楼,门楼的样式很多,主

要可分为:垂花门式和字牌门式。垂花门

式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对垂花柱,上下枋之

间也有牌。字牌式没有大垂花柱。正门的

门额上常题写字牌表明宅主身份、文化修

养或题吉祥字。

1、5 马头墙

徽州民居的墙体一般不承重,主

要起围护作用。墙体高于木构架用铁

壁虎和榫头砖固定在木构架上。墙体

升高超过屋脊,做成水平线条状,在

沿两边屋面的趋势层层跌落,跌落几阶与房屋进深有关,一般为三、五阶。墙顶盖小青瓦,铺墙脊,做滴水。墙面均粉白灰,白墙青瓦,青脊墀头,十分素雅。徽州民居马头墙的这种造型是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之一。马头墙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防火,因为徽州民居密度大,宅与宅之间仅有小巷相隔,并且房屋皆为木构架,易燃,高出房顶的马头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挡火势蔓延。

1、6 雕刻装饰

徽州民居中的雕刻装饰也是一大特点。徽州民居的雕刻材料有砖、石、木三

种,相应形成砖、石、木三雕艺术。徽雕雕刻

手法主要有平雕、浮雕、和透雕三种。雕刻图

案取材丰富,体现着宅主及雕刻艺人对现实生

活的态度和向往的理想境界,主要可分为以下

几类:1、动物题材图案,有狮、虎、牛、羊、马、猪、狗、兔、猴、松鼠等多

种动物;2、花卉树木图案,有梅、兰、竹、

菊“四君子“,松、柏、牡丹荷花、石榴、

桃等图案。松柏是常青植物,象征人生命长

久;石榴因为果实攒聚一团,象征子孙繁盛;

牡丹象征富贵等等。3、山水、人物乃至戏文、说唱故事的情节也被徽州人描绘、镌刻成装饰图案。

2、徽州民居的形成因素

徽州民居的形成与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有密切关系。从自然环境看,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有烧制砖瓦所需的土壤和建房所用的优质木材,取之方便,价格便宜,解决了建造砖木结构的住宅的材料问题;从历史渊源看,自汉代以来,大批中原望族迁居此地,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北方四合院的建造模式,他们将四合院的建造方法与当地古越族的干栏式住宅相融合,不断修改,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既有北方院落特点又与徽州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民居形式。

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对徽州民居的形成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徽商经商所得钱财,用于购置土地,助修祠堂书院,助饷助赈,兴水利筑道路,抚孤恤贫,投

资产业以及自身的消费。在家乡广建美宅,就是满足个人及其亲属的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由此对徽州民居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从上可以看出,在徽州民居的形成过程中,徽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他们用自己的财力克服了种种不利,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建造出优美的徽州民居。

参考文献:

1、赵焰张扬 . 发现徽州建筑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8, 08

2、江世龙 . 中国徽派建筑之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8,11

3、朱永春 . 徽州建筑 .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05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特色的民间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国际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代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徽派建筑在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地域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本文将从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 徽派民居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安徽黄山市的宏村、西递等地,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古徽州地区曾是黄山山脉的南麓,地势险峻,雨量充沛,风景秀美,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因此,徽派建筑中融合的大量的自然元素,如“雨庇”、“奇石”、“悬山”、“龙墙”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早在唐朝时期,徽州地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但是,真正成型并保存至今的徽派建筑,实际上是在明代时期才形成的。此时,徽州人民开始大规模迁徙至江南地区,并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承至当地。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繁荣的经济发展,徽

派建筑的建筑风格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到了19世纪中期,徽派民居建筑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二、徽派民居建筑的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 徽派民居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种元素,具备精致、优美、雅致的特点,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布局精美奇特。 徽派建筑的门面布局十分独特,通常采用"尺八"形、"田"形或"凸"形的门头结构,门楼设计刻画精美,深深地表达了家族血缘之间的婚恋关系、商贸之间的合作以及个人品德等信息。建筑的内部结构也十分讲究,通常由厅、堂、房等多个空间组成,相互独立但又联系紧密,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和景观。 2、装饰风格别具一格。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终审稿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民居的特点:

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人聚族而居。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着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 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里山林繁茂,绿意葱茏。生活在

“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 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 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 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的天然和谐。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里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满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典型的如休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里群峰,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里,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三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於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远远望去,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 徽州民居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建筑之一,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其建筑风格独特、构造精巧,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徽州民居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极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 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受到地理、气候、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徽州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加上当地传统的文化积淀,使得徽州民居具有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是徽州民居真正开始发展壮大是在宋朝之后。到了明代,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开始形成,并逐渐发掘了自己的建筑特色。此时期,徽州地域内开始兴起一批富商大贾,他们将发家致富的理念融入到建筑形式之中,导致徽州民居开始出现大门高耸、宅门深伸、屋角斜昂的特殊建筑风格。 到了清朝,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建筑形式更加精美且来源更加广泛。在这一时期,徽州地区逐渐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四合院”,这种形式将小型的建筑院落组合成了更大、更复杂的建筑结构,注重了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和谐。 徽州民居的文化价值 徽州民居拥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有着无与伦比的建筑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首先,徽州民居的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外观雅致、规模宏大,建筑结构上运用了很多工艺和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

其次,徽州民居从建筑设计到内部装修都充满了哲学与文化。徽州人重视与自 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大量天然材料应用于建筑中,建筑构造中的善用对称、对称组合等,无不体现出徽州建筑以自然为依托的人文情怀。 最后,徽州民居传承了徽州古老的文化血脉,是徽州地区文化思想的缩影。徽 州民居内部装修精美而讲究,墙壁上的装饰工艺、器具摆放、家风文献等,无不让人感受到徽派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结语 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完美结合。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现在,徽州民居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1 建筑历史与特色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 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代征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左右(或东西)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经商在外,在家多为老弱妇孺,高墙有防盗的作用;其二,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应该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 1.2 建筑特色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摘要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它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徽州民居,不仅要认识其建筑特点,还要探究其形成的诸多因素。 关键词徽州民居形成因素建筑特点 引言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保存至今的明清时期的民宅,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黄山市及江西省婺源县,这些地区明清时同属徽州府辖区。 正文 1、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 下面我从徽州民居的选址、平面布局等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大体介绍,并特别介绍徽州民居中的天井、大门、马头墙以及雕刻装饰,以求较全面地描述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 1、1 选址 徽州人将选址规划看作宗族发达、人丁兴旺的关键,他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聚居模式,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坐北朝南可以获得充沛的自然日照和开阔的视野;近水可得自然水系灌溉、洗涤、防火等等;封闭的环境既有利于阻挡冬季寒流的侵袭,在夏日也可以获得穿堂风等等……

1、2 平面布局 徽州地狭人多,在居住条件上上追求实用、舒适、安全,房屋主要以中型住宅居多。房屋平面布局的基本单位是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央为天井。此外有的住宅在正房后加天井,有的在天井后再加楼房,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三合屋与四合屋的变种。 三合院分为两类:大三合和小三合,也称大三间、小三间。大三合屋是由上房三间,两厢房各一间及天井组成。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用高墙封闭起来,墙上开大门。三间上房楼下明间为厅堂,两次间是卧室。楼梯在太师壁后,前檐柱与前金柱间有高而宽的前廊步。大多数人家在一个敞厢设门,通厨房杂房或园等……小三合屋与大三合屋的区别仅在于上房没有廊步,而其他做法基本相同。(下图平面为屏山古建测绘民居平面图) 一层平面二层平面四合屋即在三合屋的基础上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建三间下房,即四面房屋围合一个天井,形成一个封闭的口字形。大四合屋的上房三间,明间厅堂称上房,下房三间,明间称下厅,大门开在下厅。上房进深大,做前廊步,下房不做前廊,进深略浅。上房高于下房,前低后高,称”步步高”,以求吉祥,上、下厅两侧次间均为卧室。下厅中设樘门,亦称照壁门,一般在上房前廊某侧设门通别厅、

徽派民居分析

徽派民居分析 徽洲古代民居、街巷与村落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与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地域风格,即闻名遐迩的“徽派”。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 皖南民居是徽派民居的典型代表,它多为两层以上的楼房,在单体布局方面,十分方整,以围绕天井为基本单元,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围合,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为天井,采光通风,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同时在结构方面,皖南民居混合运 用了干栏巢居的穿斗式与北方四合院 的抬梁式结构,各取其长。 皖南古民居村落布局呈现出对外封 闭的形态,其布局呈现多为线型布局或 集聚性布局。线性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 筑群完成,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 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 的朝向与景面。 徽派民居建筑构件分析: 【门楼】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大屋脊吻】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格窗】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徽派民居建筑结构方式: 徽派建筑单体

徽州民居特点的影响因素

徽州民居特点的影响因素 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码头墙,青色的蝴蝶瓦。徽州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长长的青石板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墙深宅。一座座古民居,四周都用白色的高墙围起,远远望去,就像是古城堡。 受气候的影响,徽州民居中,几乎家家都有天井,屋顶的设计也有利于雨水的滴落,雨水都收集在自家的院子里,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难怪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诗中写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 人文因素也影响着徽州民居,略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清时期在中国有两个省都出现了大商人,一个是山西,一个是安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晋商、徽商。很多商人在外经商,赚大钱后回家来盖很气派的宅院。徽州民居的内部的繁杂、精致与外部的简洁、古朴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徽州民居中,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参观的时候,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讲述做人的道理,很有文化研究价值。繁杂精致的内部构造也体现着徽州人细腻的心思和缜密的性格。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研究的透彻的,更需要人们的细致的深入研究,来传承中国古老的文明这块瑰宝。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徽州民居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为保护和传承徽州民居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 1. 实地考察:选择徽州地区的几个典型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民居的建筑布局、材料和手工艺等方面的特点。 2. 采访调查: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徽州民居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徽州民居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 1. 建筑特点 徽州民居一般呈四合院式布局,有“一天门、两天门、三天门”之分。建筑采用抬梁、彩画、雕花等技法,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墙壁多用黑灰色砖瓦,色彩素净典雅;檐下挂有灯笼,增添了古朴和雅致的氛围。 2. 文化传承 徽州民居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居内部,一般设有神龛、祖先堂等祭祀空间,体现了尊神和祖先崇拜的传统观念。此外,徽州民居还承载了丰富的艺术文化,例如壁画、雕塑等,展现了徽派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3. 社会功能 徽州民居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空间。

民居内常有庭院和客堂,用于接待客人和举行各种仪式活动。民居周围还有街巷和楼台等公共空间,供社区居民聚会、休憩和交流互动。徽州民居的社会功能使得村落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组织单位。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 1. 徽州民居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应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徽州民居的保护力度,推动其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 同时,应加强对徽州民居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徽州民居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承意识。可以设立徽派建筑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和培训活动。 3. 做好徽州村落的整体规划和维护工作,注重保护和发展村落的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五、调研体会 通过对徽州民居的实地调研,我深刻感受到徽州民居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也更加确信了对徽州民居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希望我的调研报告能为徽州民居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摘要: 中国建筑以其独有的特色立于世间,而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着独有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得益彰。徽派建筑在建筑背后,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在建筑背后存在的文化,徽州特殊的环境之下,徽州文化完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余各种思想的综合提纯。 关键字:徽派建筑特征文化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先而粗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也。”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绪论中第一段所写,完美的阐述了中国古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徽派建筑,中国建筑史上的明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 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地区,大致在黄山山麓一男,天目山以北。古徽州区辖地一府六县,文化圈辐射周边区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它体现在民居,园林,牌坊,祠堂等建筑物中,其中古民居尤有代表性。 徽州的形成: 徽州的形成与移民离不开关系,始于汉代,终于南宋的移民潮改变了原本徽州古山越人的人口结构,也给徽州地区带去了中原巨大的财富和文化,吸收了古山越元素后,中原文化在此落根。后世所观徽派建筑,也因此而常常看到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其形成与皖南当地的丘陵环境也有着离不开的关系,为了迎合山地特殊的地形气候,徽派建筑多为“干栏式”结构。黄山新安江等环境的促使下,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徽州自然就诞生了有“画里乡村”美誉的徽派建筑群。 当然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与徽商的存在不无关系,“无徽不成镇”彰显了徽商强大的实力。而徽商的存在,使得当地学仕之风极盛,“东南绉鲁”的美誉彰显着徽州地区学术氛围的浓厚,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徽州考取进士的人数自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 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都保持着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古建筑;徽派建筑 一.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州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兼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徽州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以其特殊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而闻名。徽州古 村落的布局和建筑特点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并经历了数次演变,这些特点表达了徽州人民对 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和追求。本文将从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布局特点 1.完美的划分 徽州古村落的布局格局非常规整,全村呈现出曲径通幽、重重叠叠的景象。整个村落 被多道围墙环绕,外围是直线道路,内围是弯曲小路,而中间则是广场和水塘。在这个布 局中,每一段道路都是互相连接的,没有任何一段路是孤立的。庭院、街道、街角和天井 都是完美的划分,在这个村落中,每一个区域都是有其特殊用途和功能的,例如会馆、商 业街、学堂、庙宇和市井等。 2.强调防御 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都强调防御。整个村落被高墙深壕的圈起来,只有几个 门才能进出。另外,在村落中间的广场上还有一个石狮子,代表着抵抗恶灵和邪恶。在建 筑方面,房门和窗户都非常小巧,以便随时防御外敌。此外,村落中还有几个建筑物,例 如箭楼和城楼,用于更好地围绕整个村落进行防御。 3.注重风水 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设计也注重风水。村落最核心的区域是水池,而水池被四周 的屋子和建筑物环绕,让整个村落都比较阴凉。水池周围种植莲花,这些莲花不仅美丽, 而且可以让水池保持洁净。此外,徽州古村落也有很多具有风水意义的建筑物,例如牌坊、祠堂等。 二、建筑特点 1.依山傍水 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物都是依山傍水的,房屋建在山坡上,可以防止潮湿,同时也可以 避免洪水。徽州还有很多岭南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占用的土地面积非常少,与周围的 环境融为一体。 2.使用石料和木材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代道县,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 化和建筑。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这篇文章将探讨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包括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 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它的屋顶与墙体。它的屋顶通常是由两条坡走 向的,这种形式叫做悬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但在徽州却是常见的。 徽州民居的墙体采用干挂砖墙面,这种方式通常是先在砖墙上打上一层石灰, 然后再用砖头覆盖整个墙面。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潮气侵入房间内部。 空间布局 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采用了排屋的建筑形式。这种方式将多个房间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庭院空间。在徽州的民居中,庭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庭院通常会有半封闭的设计,这样可以保护住户的隐私。 徽州民居的庭院设计也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精髓。庭院中通常有一些石灵墙和水池,还有一些长凳和椅子,这些都能增加庭院的美观和生活的舒适度。 建筑材料 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木结构和石材。在庭院中,有一些非常漂亮的 石灵墙,这些也是徽州历史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材料之一。另外徽州民居的木结构也非常漂亮,却也非常实用。

徽州建筑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比如说耐用性、保温性和防震性等等。这些特点为徽州的民居带来了长期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为之后的建筑者提供了很好的建筑样本。 结论 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对生活的保护。无论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或者建筑材料,都充分体现了徽州人的智慧和理念。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独特的建筑,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享受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价值。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根底———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著宗族的荣辱兴衰。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徽派建筑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著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徽州的大局部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上下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裏山林繁茂,绿意葱茏。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裏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灩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典型的如休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裏群峰林立,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徽州民居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 徽州民居 摘要:徽州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遵循周易风水论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营造了既符合科学性,又富有文人意趣的居住环境。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气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传统建筑元素与精神依托。就建筑实体而言,徽州民居体现出很高的居住价值与旅游审美价值。 徽州民居,指的是徽州地区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是我国少有的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建筑元素与建筑实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徽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徽居建筑元素在当今的运用以及徽居建筑实体在当今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浅略的解读。 徽州民居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选址上。风水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风水论讲究的是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历史上的古徽州民居为徽商所建,而徽商是一个亦商亦儒的文化群体,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为风水术的探讨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修养。古徽州人以周易风水论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由于徽州地区地狭人多,多为宗族聚族而居,因此住宅的选址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或傍水而居,形成多样的村落形态。如黟县宏村,成卧牛状。在徽州人眼中,风水宝地至少应有山有水,且环境优美,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

另外徽州民居为木结构,傍水而居可以保证防火用水。所以说背山面水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 徽州地区的地狭人多特点也使得徽州村落具有很高的建筑密度,建筑间的巷道宽度仅为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布局形成了徽州民居极具特色与审美价值的巷道空间,幽深而宁静。 徽州村落往往有一条比较热闹的商业街道,街道两侧布置商店,茶馆,饭馆等,为村落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当然也为参观者买当地的工艺品带来便利。村子内的大街小巷都铺以青石板,使得多雨的徽州村落免遭泥泞之苦,而青石板街也自然的成为了徽州民居富有特色的美学元素。 徽州民居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材质之美。粉墙,青瓦,木结构是徽州民居材质之美的主要载体。这三种材质的运用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原料的易取性来讲,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有烧制砖瓦所需的粘土和建造建筑框架所需的优质木材,就地取材可降低建造成本,加上文人思想的注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徽州民居独具特色与美感材质模式。另一方面,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也促使其继承古越人干栏式住宅的构建方法。徽州民居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结构是马头墙,它的运用与徽州民居的密集型村落布局和木承重结构密切相关。马头墙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一定程度上消解建筑间距太近带来的安全隐患,当火灾发生时阻挡火势的蔓延。 徽州民居平面布局的基本单位是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央为天井。天井为建筑的核心,徽州民居外观较为封闭,立面不开窗或仅开少数小窗,主要靠天井通风采光。这样的布局特点的形成与徽商常年在外经商的行为特点有关。一方面较为封闭的建筑外立面有利于防御盗贼,另一方面,外“冷”内“暖”的内向型空间给人以强烈的家的暗示,这对常年在外经受羁旅之苦的徽商有积极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著宗族的荣辱兴衰。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徽派建筑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著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

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裏山林繁茂,绿意葱茏。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 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裏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灩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典型的如休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裏群峰林立,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裏,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三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於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对比鲜明,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