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原因导致敏感性皮肤的皮肤生理功能测试及临床意义

不同原因导致敏感性皮肤的皮肤生理功能测试及临床意义
不同原因导致敏感性皮肤的皮肤生理功能测试及临床意义

眼部人体皮肤生理结构

眼部皮肤的生理结构 第一层、皮肤层 眼睑的最外层是皮肤层,是全身最薄的皮肤,厚度为0.33—0.36毫米,眼睑皮肤柔软、纤细、富有弹性,这使其可做灵活且大幅度的运动,眼睑皮肤有表皮、真皮构成,表皮有6-7层复层鳞状上皮构成,真皮内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及弹性纤维,这是眼睑皮肤富有弹性及拉伸性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并不下垂,随着年龄的增长,弹性纤维逐渐变性,使得眼睑皮肤弹性减退而松弛。眼周边虽然方圆不大,但正是因为它这些特性使得眼部问题一般都是肌肤问题的集中大展现。 第二层、皮下组织层 眼睑的皮下结缔组织特别疏松,且很少含有脂肪组织,借纤维束与肌下的纤维束相联系,这使得眼睑皮肤活跃性较大,可在肌层表面灵活滑动。心肾功能不全患者或眼局部炎症时,由于眼睑皮下组织特别疏松,渗出液体聚积在此处,首先表现为眼睑浮肿。此层的浅层含有睫毛、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 第三层、肌肉层 眼睑的肌肉层包括眼轮匝肌、上提睑肌和平滑肌。重点介绍眼轮匝肌:以眼裂为中心环绕眼睑和眼眶走行的一层扁平肌肉,可分为眶部、睑部和泪囊三部分。 第四层、睑板层 为半月形软骨状薄膜,有支撑作用使眼睑保持外观平整,睑板腺能分泌油脂物质,对睑眼起油润作用,并增加闭睑时的密封效果。 第五层、睑结膜层 眼睑的最内层,衬于睑板的内面并于之紧密相连,向内于眼球相接。对眼睛起保护作用。 一、皮肤的分类: 皮肤可分为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及附属器官。 表皮层可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层。 真皮层可分为乳头部分、网状部分。 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层。 皮下附属器官:皮脂腺、小汗腺、毛发、毛囊、指甲。 (一)表皮层: 1、基底层:生发层,可产生新得细胞。皮肤受伤了就由此层来修复,填补伤口。如果这层受到伤害,就无法修复伤口,皮肤就会留下疤痕、凹洞。一般在美容院容易出现清除粉刺,顾客脸上长痘不要让她用手挤或抠,来美容院美容师给顾客清痘时应正确的方法清痘,如不慎,顾客脸上就留下疤痕或凹洞。正确的方法是:应消毒后用粉刺针先将粉刺尖挑破,用粉刺针后端向下用垂直的力向下压,不能向旁边拉,这样会拉伤皮肤,导致留下疤痕。直到把白色的脓排出。用消炎水消炎伤口。长面疱的皮肤要使用清爽型的化妆品,如果痘多严重的话就不要按摩,不太严重可用以点穴为主来按摩。在这层还有黑色素细胞,当皮肤经紫外线的照射后皮肤变黑,皮肤无法代谢就形成斑或内分泌紊乱出现的斑就是由于此层的黑色

皮肤的生理功能

皮肤的生理功能 1.屏障功能 主要由角质层和皮脂膜构成 对外抵抗外界日光微生物抗炎物质,以及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损伤,对内锁住水分,使皮肤不易干燥 角质层的砖墙结构:角质细胞和细胞脂质 皮脂膜:汗腺分泌的水与皮脂腺分泌的脂类乳化形成的弱酸性薄膜皮肤的最外层防线 评价皮肤屏障功能指标:①经表皮水分流失②皮肤含水量③皮肤微循环④透皮吸收2.吸收功能

皮肤的吸收途径:角质层(主要吸收脂溶性物质)毛囊皮脂和汗管口 3.感觉功能 皮肤内含有很多神经末梢和特殊传感器,分布于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预警机制,及时提醒我们采取措施,防范侵害 4.分泌和排泄功能 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进行,汗是分泌皮脂是排泄 汗液分泌的作用:1.散热降温维持正常体温2.角质软化作用维持水分供给与挥发平衡防止角质层干燥3.皮面酸化作用维持表皮PH值 4. 脂类乳化作用与皮脂相互乳化形成脂类薄膜 5.排泄药物对与 蛋白质相结合的药物有很高的通透性 6.代替肾脏的部分功能体内新陈代谢的部分产物都是通过汗液分泌出去的7.分泌免疫球蛋白 皮脂腺的排泄:全浆分泌整个皮脂腺细胞破裂,分布于皮肤表面,形成皮面脂质润滑肌肤,另一方面脂膜中的游离脂肪酸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汗液及皮脂分泌减少,或者过度清洁都会破坏皮肤的水脂膜,造成皮肤干燥和透皮水分丢失增加 5.体温调节功能 动态平衡维持体温夏季出汗多,防止体温升高;冬季出汗少,防止体温过低。调节体温作用失常,就可出现体温升高,感觉疲乏不适 6.代谢功能 1.糖代谢 2.蛋白质代谢 3.脂类代谢 4.水和电解质代谢皮肤受损或者各种炎症性皮肤时,水及钠增加,氯化物也增加,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限制饮水及低盐食物,有利于皮肤炎症的消退 5.色素代谢 7.免疫功能 具有很强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是人体抵御外界环境有害物质的第一道防线,能有效的的防御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刺激和侵袭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教你读懂过敏源测试结果

教你读懂过敏源测试结果 皮肤科很常见的一大类疾病,我们称之为“过敏相关性皮肤病”,比如我们常说的湿疹、皮炎、荨麻疹、化妆品皮炎、染发皮炎等等。很多情况下,遇到这些疾病时,医院总会开具一些“过敏源测试”的单据,但这些检查一般都价格不菲,那么“过敏源测试”到底可以检测哪些项目?什么情况下的确是有必要检测过敏源? 拿到一份过敏源测试的结果我们如何解读呢? 过敏源测试分为很多种类,常见的有:过敏源吸入组和食入组过筛试验,皮肤斑贴试验,皮肤划痕试验,皮内试验等等。多数医院开展的是抽血项目,其中“过敏源吸入组和食入组过筛试验”是最常见到的。检测项目多数包括:吸入组如户尘螨、猫狗皮屑、霉菌烟曲霉、柏榆柳杨桑、蒿草等,食入组如牛奶、鸡蛋白、蟹虾贝、牛羊肉、芒果菠萝、腰果花生等,还有分级和数值,最后一般都会加用总IgE数值。以上所选择的这些过敏源内容,都是做了大规模的临床调研,将最容易产生过敏的有代表性的东西罗列出来,比如,猫狗皮屑就是动物皮屑的代表,蟹虾贝就是海鲜食品的代表,腰果花生就是坚果类食物的代表,等等。IgE的数值也是反映过敏的程度,一般数值越高,过敏状态越重(正常人小于100)。这些都是普遍可以检测的项目。 理论上来说,任何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时都可以做过敏源测试。我的建议是高度怀疑某种物质过敏的患者、原因不明的过敏性疾病需要一些指导性意见者、可疑职业过敏性皮炎者、过敏性皮炎各种治疗均抵抗者可以做此检测。 这里,把大家常问到的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一下,从中了解过敏源测试结果的一些解读方法: 上周小楠频发荨麻疹,查过敏源测试对“尘螨”过敏,妈妈就很无奈了,问道:“大夫,尘螨到处都是,这个咋避免?”,其实这也是有招儿的。比如,避免让孩子进入一个许久没有居住过的房间,充分通风后再进入;避免用扫帚扫地,尽量用拖布拖地避免扬尘;孩子如果有抱着娃娃睡觉的习惯,一定要将布娃娃洗干净,勤日晒;等等。注意了这些,小楠荨麻疹发作的频率也减少了很多。 小强三岁,最近湿疹加重,检测了过敏源,发现“鱼虾蟹”过敏,但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南方人,海产品是经常食用的食物,家里人这下急坏了。其实,过敏源测试只是一个提示,就拿鱼来说,自然界有太多种类,而且每一种鱼所含的蛋白也不同,生鱼和做熟了的也是不一样的,检测阳性不一定不能食用。我给小强父母的建议是:先给孩子食用河鱼,选择一种,充分做熟后给孩子试验性食用,如果湿疹没有加重,以后还是可以食用的。同样的道理,可以试试大虾、螃蟹等。这里还是要强调,并不是过敏源测试中阳性食物一定不能吃,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提示。 同事刚生宝宝,孩子4个月,自生后就有婴儿湿疹,最近一周加重,渗出结痂很明显,前来找做过敏源测试,结果“牛奶”阳性。仔细询问病史后才知道,因为工作忙,最近想“断奶”,所以添加了奶粉喂养。我们知道,牛奶中的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对宝宝很容易产生过敏,结合过敏源测试结果,我建议:先将奶粉换成

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九大功能 皮肤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吸收,分泌与排泄、呼吸、新陈代谢七大生理功能。 保护功能——能缓冲外来刺激的伤害,也能防紫外外线侵入皮肤内部保护功能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表皮各层细胞紧密连接。真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使皮肤既坚韧又柔软,具有一定的抗拉性和弹性。当受外力摩擦或牵拉后,仍能保持完整,并在外力去除后恢复原状。皮下组织疏松,含有大量脂肪细胞,有软垫作用。可缓冲外力的撞击,保护内部组织不受损伤;皮肤可以阻绝电流,皮肤的角质层是不良导体,对电流有一定的绝缘能力,可以防止一定量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皮肤的角质层和黑色素须粒能反射和吸收部分紫外线,阻止其射人体内伤害内部组织。皮脂腺能分泌皮脂,汗腺分泌汗液,两者混合,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乳化皮肤膜,可以滋润角质层。防止皮肤干裂,阻止体内水分被蒸发和体外水分的透入;角质层细胞的主要成分为质蛋白,对弱酸、弱碱的腐蚀有一定抵抗力。汗液在一定程度上可冲淡化学物的碱度,保护皮肤;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呈弱酸性,能阻止皮肤表面的细菌。真菌侵入,并有抑菌、杀菌作用。 感觉功能——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力觉、热觉,冷觉等。、 调节功能——体温皮下脂肪、毛细血管均具有保温作用,能维持一定的体温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体表血流量增多,皮肤散热增加,使体温不致过高。当气温较低时,皮肤毛细血管网部分关闭,部分血流由动脉不经体表,直接由动静脉吻合支进入静脉中,使体表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保持体温;当气温高时,人体大量出汗,汗液蒸发过程中可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分泌与排泄——皮肤的汗腺可分泌汗液。皮脂腺可分泌皮脂。皮脂在皮肤表面与汗液混合,形成乳化皮脂膜,滋润保护皮肤及毛发;皮肤通过出汗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酸、尿素等。 呼吸功能——皮肤本身会产生微细的呼吸皮肤并不是绝对严密无通透性的,它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皮肤直接从外界吸收营养的途径有三条:营养物渗透过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角质细胞内;大分子及水溶性物质有少量可通过毛孔。汗孔而被吸收;少量营养物通过表面细

头孢类药品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头孢类药品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前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争议。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青霉素类药物,所以在临床上多不做皮试,对一般青霉素过敏者也可慎用。多数头孢菌素类药品在《中国药典》也无明确规定必需做过敏试验,但在有过敏史或是过敏体质者等,可根据情况做皮肤试验,但皮试液浓度现无统一规定。参考有关资料提供以下皮试液的建议配制方法,仅供各医疗单位参考。 1、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规格皮试液配制步骤 1.0g (1)取本品1.0g一支,加10ml生理盐水制成100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0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5ml溶液C,再加0.5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2.0g (1)取本品2.0g一支,加16ml生理盐水制成125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6ml溶液C,再加0.6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2、注射用头孢硫脒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规格皮试液配制步骤 0.5g (1)取本品0.5g一支,加5ml生理盐水制成100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0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5ml溶液C,再加0.5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1.0g (1)取本品1.0g一支,加8ml生理盐水制成125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6ml溶液C,再加0.6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手和皮肤消毒剂: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必须进行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如果偶尔使用或间隔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如果每日使用或连续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接触皮肤伤口的消毒剂,还必须增做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接触创面的消毒剂,应增做眼刺激试验。使用过程中,必需接触皮肤的其它消毒剂,也应增做完整皮肤刺激试验。根据消毒剂的成分,估计可能有致敏作用者,还需增做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一、检测项目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二、检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皮肤刺激试验,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三、检测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公司送检的样品(对新西兰兔多次完整皮肤刺激强度为是否具有刺激性。 (本页以下无正文) 四、检测方法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1)试验前动物皮肤准备同2.3.3.3.1 (1)。 (2)次日将受试物[浓度同2.3.3.3.1 (2)]0.5ml(g)涂在一侧皮肤上,另一侧涂溶剂作为对照,在涂抹后4h,用水或无刺激的适宜溶剂清洗,除去残留物。每天涂抹一次,连续涂抹14d。在每次涂抹后24h观察结果,按表2-11评分。为了便于受试物的涂抹和结果观察,必要时应剪毛。对照区的处理方法同试验区。 2.3.3.4 评价规定 2.3.3.4.1一次皮肤刺激试验 在各个观察时间点,按照表2-11对动物的皮肤红斑与水肿形成情况进行评分,并分别按时间点将3只动物的评分相加,除以动物数,获得不同时间点的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均值(刺激指数)。取其中最高皮肤刺激指数,按表2-12 评定该受试物对动物皮肤刺激强度的级别。 2.3.3.4.2多次皮肤刺激试验 按下列公式计算每天每只动物平均积分(刺激指数),并以表2-12判定皮肤刺激强度。 ∑(每只动物14d的红斑和水肿总积分) 每天每只动物平均积分= 受试动物数×14 表2-11 皮肤刺激反应的评分标准 皮肤刺激反应皮肤刺激反应评分 红斑形成: 无0 勉强可见 1 明显 2 严重 3 紫红色红斑,并有焦痂 4 水肿形成: 无0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资料讲解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于十五分钟内在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痒的反应,或者颜色上有改变。基本上就能够确定过敏性疾病的存在。皮肤点剌试验现为欧洲国家及美国公认最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的过敏原诊断方法,其优点为安全性及灵敏度均高,患者无痛楚,就如被蚊叮一样,而且可以立刻知道检验结果。 原理是点刺液含有的变应原,与病人皮肤中致敏肥大细胞的变应原特异性Ig E发生反应.形成变应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Fcε受体交联,诱导预成介质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水肿、风团),阳性者表示对该抗原过敏,可确认为IgE介导过敏反应病,属于速发型过敏反应。该方法采用组胺作阳性对照,以计算相对的反应强度,是一种有效测定过敏性皮肤病的特应性(对一种或多种变应原敏感)的方法。 实施方法及步骤 点刺工具采用一次性点刺针。 试剂变应原点刺液包括:(1)组胺(阳性对照液);(2)生理盐水(阴性对照液);(3)屋尘螨;(4)粉尘螨;(5)蟑螂;(6)花生;(7) 羊肉;(8)牛肉; (9)小虾;(9)蟹肉;(10)红辣椒;(11)鸡蛋;(12)牛奶。等 操作步骤 (1)选择前臂掌侧皮肤进行点刺。(2)用记号笔在前臂中部标记所用点刺液名称,两种点刺液间的距离不小于3cm,以防止反应红晕融

合;消毒皮肤。(3)自下而上滴各种点刺液1小滴(比针尖大即可)。(4)用一次性消毒点刺针垂直点在每一液滴中,轻压刺破皮肤(以不出血为度,仅用食指顶住针尾,向下轻压刺破皮肤。注意不可用力过猛,以防出血而影响皮肤反应的结果。),1秒后提起弃去,2-3分钟后将全部液滴擦去(檫液时宜向旁边檫,切勿向其它点刺点方向檫,以免过敏原点刺液混合,造成假阳性结果),15-2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皮肤反应。(5)为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必需同时在变应原液滴上方3cm处作一个阴性对照(N)和变应原下方3cm处作一个阳性对照(H)。阴性对照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一般用组胺,如同时做多种变应原测试,阴性和阳性对照可以共用,不必一一对照。(组胺反应高峰在8-10分钟,往后消退较快。此时宣先作记录)。 (6)结果评定标准(以组胺为标准)组胺引起的皮丘不论大小定为+++,比组胺大的皮丘为++++,与组胺一样大的皮丘为+++,比组胺小的皮丘为++,甚至+,阴性为?。(7)SPT反应表现为风团和红晕,如用计量法测定,可用直尺分别量风团和红晕的最长径及与其垂直的横径,两者相加后平均,称谓平均直径[D=(a+b)/2] 。原则上以风团反应为准,红晕反应仅作参考。(8)为记录反应形态,可用圆珠笔依风团和红晕的外缘绘两个圈,内圈绘风团用实线,外圈绘红晕用虚线。然后用透明胶带贴平在风团和红晕上,使圈色粘到胶带上,揭下后转贴到计算纸上作为记录。此不仅方便计算平均直径,还可以反应面积。 注意事项 1)明显损害全身症状的疾病、试验部位一皮肤病的病人不宜进行。 2)孕期点刺试验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故应尽量避免。

皮肤生理学

皮肤生理学 皮肤位于人体表面,就像一件严实的天然“衣服”,把整个身体包裹得天衣无缝,防止外界对人体的侵害。皮肤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成年人的皮肤总面积1.5—2.0平方米,其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从重量与面积的角度看,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具有重要的功能。 第一节皮肤的结构 一、表皮:来源于外胚叶,它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组织。表皮由角朊细胞和 树枝状细胞这两类细胞所组成,表皮一般分为5层: 1、角质层:主要成分为角蛋白,是由无核的死细胞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 含NMF(天然保湿因子)吸收水分,避免水分蒸发过度。可防止 外界的灰尘、细菌等进入体内。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具 防止化学物质内侵的作用。 2、透明层:只存在于手掌和脚底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水分、电解 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又称为屏障带。(手掌在xx下是透明的)3、颗粒层:有核的细胞组成,可以中和酸性物质,其中xx氏细胞能够分泌免 疫物质。含有xx样角素,xx样角素有折射光线的作用,减弱紫 外线的伤害,但其极易被盐、碱所破坏。防止体内电解质流失; 此层能阻止体表内外水份通过,致使角质层水份减少,成为角质 细胞死亡的原因之一。

4、棘层:呈弱酸性(PH值7.3-----7.5)是表皮内最厚的一层,是有核的活 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参与创伤愈合,同时启到基底层与表皮外层 之间的桥梁作用。 5、基底层:呈圆柱状,为表皮各层细胞的再生层,细胞分裂能力佳,具有分 裂繁殖功能,是修复受损表皮细胞的大功臣,也是表皮各层细胞 的生化之源;基底层有色素母细胞是制造黑色素的大本营,透过 黑色素吸收xx中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过分渗入体内。黑色素颗 粒的多少决定人的肤色深浅。每天人类皮肤大约有10%的基底细 胞进行核分裂活动,分裂出来的细胞大约以10个为一组,有次序 地逐渐向上移动,产生所谓的“表皮增殖单位”。 ★基底层的细胞属于胚芽细胞,经过成长,分裂之后,变为棘层细胞,再转化为颗粒层细胞,当细胞渐渐失去了水分之后,最后死亡,就在表皮层最外部形成角质层,而成为角质细胞,进而脱落,完成代谢周期,而这个过程称为角化过程。从医学角度来讲为皮肤的新陈代谢。(如果受到日晒刺激产生的黑色素,也会跟随代谢而排出,但是代谢能力不好的人,就不容易将黑色素排出,会使得肤色不均、黝黑!)从基底细胞交替到角质细胞约14天,角质细胞浮出到脱落也约需14天,通常有新陈代谢周期28天一说,而实际上只有18岁的健康的皮肤,新陈代谢的周期才是28天,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的周期渐渐缓慢,一般可以用实际年龄+10天的简单计算方法测得实际新陈代谢周期。新陈代谢的快慢决定了皮肤的好坏。因为细胞是吸收人体每天所摄取的营养和氧气的,无论哪一层的细胞功能下降都会影响皮肤的健康状态。如:楼下有十箱苹果,我一个人去搬要十次才能全部搬到楼上

常用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常用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有些药品如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维生素、有机碘造影剂、局麻药、免疫调节剂、生物药品(酶、抗毒素、类毒素、血清、菌苗、疫苗)等药品在给药后极易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为安全起见,需在注射给药前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皮试后观察15~20分钟,以确定阳性或阴性反应。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破伤风抗毒素等易致过敏反应的药品,注意提示患者在用药前(或治疗结束后再次应用时)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在明确药品敏感试验结果为阴性后,再调配药品;对尚未进行皮试者、结果阳性或结果未明确者拒绝调配药品,同时注意提示有家族过敏史或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在应用时提高警惕性,于注射后休息和观察30分钟,或采用脱敏方法给药。 鉴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引起过敏性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同时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有交叉过敏性,概率在3%~15%,但目前头孢菌素应用前是否做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尚有极大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等相关著作尚无定论。国外文献证实:若患者以前发生过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者,应禁用头孢菌素,若过敏反应轻微,必要时可在严密监护下,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但近年来有多例报道,头孢菌素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为慎重起见和对患者的安全用药负责,建议在应用前做皮肤试验,并提示应用所注射的药品品种进行皮试。另外,具体到药物是否需要做药物皮肤敏感试验,请参照药品说明书和官方的药物治疗指南。鉴于各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不同而对皮肤试验要求不一,在用药前宜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中必须做皮肤敏感试验的药物情况,见附表1。 此外,在部分权威性较高的二次文献中,对部分常用药品也记载应做皮肤敏感试验,在此也列附表2提示。 附表1 常用药物皮肤敏感试验的药液浓度和给药方法与剂量 苯唑西林钠、氯唑西林钠、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羧苄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磺苄西林钠注射剂和青霉素片剂等皮试药液浓度和给药剂量同青霉素 附表2 部分提示应做皮肤敏感试验药物的药液浓度和给药方法与剂量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目的 确定重复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对哺乳动物就是否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其程度。 范围 本操规用于动物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基本方法。 本操规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 1 依据 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第二部分第6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标准《GB/T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 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2 设备与耗材 2,4-二硝基氯代苯,肉桂醛,2-巯基苯并噻唑或对氨基苯酸乙酯,弗氏完全佐剂、无 菌水、80%乙醇、丙酮、刮毛器、脱毛膏、EP管外科手套、口罩、手术服、不同规格无 菌注射器、一次性无菌纱布等。 3 受试动物 3、1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3、2 动物种类:白化豚鼠20只:300~500 g,2~3月龄,雌雄兼半,雌鼠无孕。 3、3 饲养条件:全价营养颗粒饲料喂食,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室温21±2℃,相对湿度40~70% 。 4试验步骤 4、1材料制备 受试物浓度为不能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水溶性受试物可用水或用无刺激 性表面活性剂作为赋形剂,其它受试物可用 80%乙醇 (诱导接触)或丙酮(激发接触)作 赋形剂。 4、2试验方法 4、2、1 试验准备 a、取白化豚鼠20只,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0只),试验组(10只)、。适应环境一周后, 正式试验前一天,每只豚鼠背前区备皮4cm×6cm。 b、无论在诱导阶段或激发阶段均应对动物进行全面观察包括全身反应与局部反应,并作完整记录。

c、试验方法可靠性的检查:实验开始前选两只备用豚鼠,使用4、2、1的局部诱导阶段方法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的可行性。 4、2、1 试验过程 (1)试验前约 24h,将豚鼠背部左侧去毛,去毛范围为 4cm2~6cm2。 (2)局部诱导阶段 对去毛区域采用75%酒精消毒,覆盖5层约8cm2的滴加适量样品浸提液的擦镜纸,使其贴敷在肩胛骨内侧皮肤上,再依次覆盖3*3cm大小的塑料薄膜、纱布,再用医用无刺激胶带固定使其不脱落封闭固定 6h。。观察记录敷贴后动物异常情况,第 7d 与第 14d 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3 )激发阶段 末次诱导后 14d~28d, 将约 0、2mL 的受试物涂于豚鼠背部右侧 2cm×2cm去毛区(接触前 24h 脱毛) ,然后用二层纱布与一层玻璃纸覆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固定 6h。(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4)动物观察 激发接触后 24h与 48h 观察皮肤反应,按照表1给出的分级标准对每一激发部位与每一观察时间皮肤红斑与水肿反应进行描述与分级,将观察结果填写至表2、 表1变态反应实验皮肤反应评级 表2试验结果

皮肤光过敏反应试验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 Skin Photoallergy Test 1.范围 本方法规定动物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与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和产品的皮肤光变态反应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14924.3-2010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营养成分 ●GB 14925-2010/XG1-201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光感作性。化粧品の安全性評価に関する指針2015(日本化粧品工業連合会編,2015 年11月27日出版,薬事日報社) 3.试验目的 本试验用于评估与预测人体重复接触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并在日光照射下引起皮肤光变态反应的可能性。 4.定义 4.1 光敏性(Photosensitivity) 广义的光敏性包括光毒性(Phototoxicity,又称为光刺激性,photoirritation)与光变态(Photoallergy)。 4.2皮肤光变态反应(皮肤光过敏反应,Skin Photoallergy) 皮肤接触受试物并经过紫外线照射,通过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诱导机体产生光致敏状态,经过一定间歇期后,皮肤再次接触同一受试物并在紫外线照射下,引起特定的皮肤反应,其反应形式包括:红斑,水肿等。 5.原理 皮肤光变态反应是一种细胞介导的由光激活的皮肤免疫性反应,是IV型过敏反应的特殊类型,系光感物质经皮吸收或通过循环到达皮肤后与吸收的光线在表皮细胞层发生的不良反应。目前较为公认的原理为:光感物质吸收光能后成激活状态,并以半抗原形式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成受试物一蛋白结合物,经表皮的郎罕氏细胞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引起淋巴细胞致敏等免疫反应。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释放出淋巴因子,导致一系列有害反应。 6.试验的基本原则 6.1 光化学品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原则 化妆品原料在紫外可见(UV/VIS)光谱(290-700 nm)有吸收,具有光稳定性,

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 (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10月30日印发) 一、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原因是:过敏反应的抗原—主要决定簇-青霉噻唑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青霉烯酸决定簇非常明确;皮试符合率可达70%;皮试液的浓度与皮试方法均已规范。 二、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世界上尚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尚不明确,可能有Cephalosporoyl、Cephalosporanyl和产品中的杂质等;皮试符合率<30%;皮试液浓度与皮试方法未统一(国内皮试液和国外皮试液的种类、浓度和皮试液用量相差很大)。目前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三、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现有多种描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和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未要求头孢类抗菌药物做皮肤过敏试验。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如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如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临床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四、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皮试液的浓度国、内外的差距较大,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μg/ml,注射量为0.1ml。 五、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六、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产品质量与临床上发生的过敏反应有相关性。现已经从头孢噻肟等头孢类抗菌药物中收集到了能引发动物过敏反应的基本无抗菌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说明控制产品中高聚物的含量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 七、临床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必须仔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不管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或皮肤过敏试验阴性,在首次使用后的0.5-1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迅速处理。过敏反应是难以预测的,过敏反应的发生不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但发生后处理不当或没有相应的救治措施,医院则要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于十五分钟内在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痒的反应,或者颜色上有改变。基本上就能够确定过敏性疾病的存在。皮肤点剌试验现为欧洲国家及美国公认最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的过敏原诊断方法,其优点为安全性及灵敏度均高,患者无痛楚,就如被蚊叮一样,而且可以立刻知道检验结果。 原理是点刺液含有的变应原,与病人皮肤中致敏肥大细胞的变应原特异性Ig E 发生反应.形成变应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Fcε受体交联,诱导预成介质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水肿、风团),阳性者表示对该抗原过敏,可确认为IgE介导过敏反应病,属于速发型过敏反应。该方法采用组胺作阳性对照,以计算相对的反应强度,是一种有效测定过敏性皮肤病的特应性(对一种或多种变应原敏感)的方法。 实施方法及步骤 点刺工具采用一次性点刺针。 试剂变应原点刺液包括:(1)组胺(阳性对照液);(2)生理盐水(阴性对照液); (3)屋尘螨;(4)粉尘螨;(5)蟑螂;(6)花生;(7) 羊肉;(8)牛肉; (9)小虾;(9)蟹肉;(10)红辣椒;(11)鸡蛋;(12)牛奶。等 操作步骤 (1)选择前臂掌侧皮肤进行点刺。(2)用记号笔在前臂中部标记所用点刺液名称,两种点刺液间的距离不小于3cm,以防止反应红晕融合;消毒皮肤。(3)自下而上滴各种点刺液1小滴(比针尖大即可)。(4)用一次性消毒点刺针垂直点在每一液滴中,轻压刺破皮肤(以不出血为度,仅用食指顶住针尾,向下轻压刺破皮肤。注意不可用力过猛,以防出血而影响皮肤反应的结果。),1秒后提起弃去,2-3分钟后将全部液滴擦去(檫液时宜向旁边檫,切勿向其它点刺点方向檫,以免过敏原点刺液混合,造成假阳性结果),15-2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皮肤反应。(5)为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必需同时在变应原液滴上方3cm处作一个阴性对照(N)和变应原下方3cm处作一个阳性对照(H)。阴性对照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一般用组胺,如同时做多种变应原测试,阴性和阳性对照可以共用,不必一一对照。(组胺反应高峰在8-10分钟,往后消退较快。此时宣先

皮肤生理结构

皮肤基础知识--皮肤生理结构 皮肤生理结构--- 皮肤覆盖于人体整个体表,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 和(皮下组织三大层组成,每一层在维持皮肤的健康方面都担任不同的角色 表皮总厚度(0.1--0.3mm),由角质层、透明层、棘细胞层与基底层五层重叠组成。 角质层-- 角质层是表皮的外层,是由数层含有角蛋白和角质脂肪的无核角代细胞组成,能够耐受一定外力的侵害,以及化学物质的渗入,是良好的天然屏障。 透明层-- 一般只见于手掌和脚底。 颗粒层-- 颗粒层是呈锤形的颗粒细胞,常为1-3层,胞浆内有粗大的透明角质颗粒,对形成角质层有主要作用。 棘细胞层-- 又称有棘层,细胞之间彼此有通道,其中充满淋巴液以输送营养,由4-8层扁平鱼鳞状细胞组成。它经常分裂,以补充表皮角质层细胞脱落和修复表皮的缺陷。柱状细胞还有色素细胞(约10个柱状细胞中有1个色素细胞),色素细胞可分泌黑色素,构成人体的主要色泽。 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下面,主要由结缔组织(包括胶原纤维、基质及细胞成分)构成。真皮坚韧而有弹性,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冷、热、痛、触等各种刺激,含有不少的水分和电解质,参与身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和免疫活动等。真皮没有再生能力,故受到损伤便会留下疤痕。 皮下组织------皮下组织是皮肤的最下面的一层,由大量脂肪组织散布于疏松的结缔组织中而成。皮下组织起着保持体温及可缓冲外来冲击和压力、提供能量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女性发育,参与女性性腺成熟的调节过程。

皮肤的生理功能 ( 人的全身表面覆盖的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有“人体卫士"之称。 人的全身表面的皮肤厚度是不同的,眼皮和肘窝处较薄,约0、4MM.而背部和掌部较厚,约为3-4MM,平均厚度为2MM。成年人约有1、6约等于人体重量的16%,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因此,皮肤的正常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具有以下作用:) (1)屏障作用:屏障作用是保护肌体内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环境中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有害因素损伤;另一方面防止组织内的水分的流失。(2)感觉作用:正常的皮肤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组织,以感知体内外各种刺激,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射,来维护肌体健康,如感知触摸、冷热、痛痒、压迫等不同刺激,并迅速传递到大脑,引起必要的保护神经反射。 (3)调温作用:人体温度以肝脏最高,其次是血管和肌肉。人体除了肺、肠及膀胱在呼吸和排泄时散发热能外,皮肤就是散发热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80%的燃烧热由皮肤散发。 (4)呼吸作用:人体皮肤有呼吸外界物质的能力,主要是靠毛囊口进行。尤其对水分、脂溶性物质及各种金属等均有较强的呼吸作用。 (5)分泌和排泄作用:分泌和排泄是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对整个人体都是极为重要的。皮肤通过汗腺和皮脂腺进行分泌和排泄,皮质腺的分泌不仅能润泽皮肤和毛发、保护角脂层,并有抑菌和排出体内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的代谢作用;汗腺与肾脏有协作关系,调节出汗与排尿、相互补偿。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位于人体表面的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一种组织,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等功能。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 成人的皮肤面积为1.6—2 平方米,总重量(包括皮下组织)约占人体体重的16%,皮肤厚度(不包含皮下组织)约为0.5 —4mm,表皮的厚度全身各部位的皮肤厚度不尽相同,眼脸处皮肤最薄,比较娇嫩,足底处皮肤最厚。皮肤的含水量占身体含水量的18% —20%。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毛发)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表皮层】 在显微镜下皮肤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深入皮肤的表面,我们看到它由皮沟、皮丘、汗毛、毛孔等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机能逐步衰退,皮沟与皮丘距离会变大,皮肤纹理也会变粗皮肤的表面有点象连绵起伏的山丘,所以凸起的部位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皮丘,凹进的部位称之为皮沟。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表皮层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五层:基底层、有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其特点和生理功能分别是: 1、基底层 基底层具有增殖功能。是皮肤表皮层最内层,细胞呈单层圆柱形或立方形,与基底膜带

垂直排列呈栅栏状,是增值能力最强的一层细胞,每天30%-50%的基底细胞进行核分裂,分裂周期为19天,基底细胞层PH值为6.8-6.9,呈弱酸性。 每10个细胞为一组垂直重叠为一个表皮增值单位,基底部中心为干细胞,位于表皮下部,周边为短暂增值细胞,皮肤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基底层细胞有着重要的再生修复作用,也是表皮层细胞的生命之源。平均每10个基底母细胞中含有1个黑色素细胞,决定每个人肤色的深浅。 2、有棘层 有棘层部分细胞具有增殖的功能,很多抗原物质的受体在此层。位于基底层之上,由4- 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层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内有淋巴液流动,为细胞提供营养,也有分裂增值的能力,但仅限于深层接近基底层的细胞,细胞形状愈向浅层愈扁平,棘细胞层的PH值为7.3- 7.5,呈弱碱性。 细胞间含有外被多糖,具有亲水性和黏合作用。还含有糖结合物、天胞疮受体、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及其他激素受体、HLA-DR抗原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3、颗粒层 颗粒层细胞之间连接紧密,主要起保水作用。位于棘细胞层浅部,一般由3- 5层扁平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是进一步向表皮细胞分化的细胞,由于它在正常表皮细胞和死亡细胞之间过渡,因此也称过渡带。

皮肤水份测试方案

皮肤水分测试方案 1、德国CK公司皮肤水份测试探头CM825简介 1.1皮肤水份测试的重要性 皮肤水份含量是由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决定的,皮肤角质层保持水份能力变化较大,水份含量可以从10%至60%变化,最主要的还是皮肤出汗的呼吸过程及皮肤中水混合物的组成。外部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湿度、药品和化妆品等,都能决定和改变皮肤中的水份含量。皮肤水份含量会影响皮肤表面的水和油脂混合膜的形成,而这层保护膜对防止皮肤的衰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定量化的测试皮肤水份含量及相对一定护理阶段后的变化量是很有用的。 1.2皮肤水份测试原理 水份的测试原理是基于水(81)和其它物质的介电常数(<7)变化相当大,按照含水量的不同,适当形状的测量用电容器会随着皮肤的电容量的变化而变化,而皮肤的电容量又是在测量的范围内,这样就可以测量出皮肤的水份含量。 1.3皮肤水份的测量 该仪器的水份测量分为两种方式: 1)接触式单点测量 2)接触式连续测量 1.4.皮肤水份测试仪的优点 1.4.1可准确定量化地测量皮肤的水份值。 1.4.2该仪器配有WINDOWS下的专用软件,可与计算机相连,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测试图和测试结果,可将被测人群的数据资料存入计算机中便于进行统计分析。 1.4.3测试方法简单、仪器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1.5主要技术参数 (1)测试原理:电容原理(2)测量面积:49mm2 (3)测试压力: 1.1-1.5N (4)精度:±3% (5)数值范围: 0-130 (6)重量:41g 1.6软件的使用 该探头可应用在MPA580主机或MPA5/9主机上,使用时只需安装CK公司光盘内的“Multi Probes Adapter MPA5/9”软件。 2.测定原理

常用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 副本

关于常用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讨论稿 有些药品如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维生素、有机碘造影剂、局麻药、免疫调节剂、生物药品(酶、抗毒素、类毒素、血清、菌苗、疫苗)等药品在给药后极易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为安全起见,需在注射给药前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皮试后观察15~20分钟。以确定阳性或阴性反应。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破伤风抗毒素等易致过敏反应的药品,注意提示患者在用药前(或治疗结束后再次应用时)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在明确药品敏感试验结果为阴性后,再调配药品;对尚未进行皮试者、结果阳性或结果未明确者拒绝调配药品,同时注意提示有家族过敏史或既往有药品过敏史者在应用时提高警惕性,于注射后休息和观察30分钟,或采用脱敏方法给药。 鉴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引起过敏性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同时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有交叉过敏性,概率在3%~15%,但目前头孢菌素应用前是否做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尚有极大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等相关著作尚无定论。国外文献证实:若患者以前发生过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者,应禁用头孢菌素,若过敏反应轻微,必要时可在严密监护下,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但近年来有多例报道,头孢菌素可致过敏性体克甚至死亡,为慎重起见和对患者的安全用药负责,要求在应用前做皮肤试验,并要求应用所注射的药品品种进行皮试。另外,具体到药物是否需要做药物皮肤敏感试验,请参照药品说明书和官方的药物治疗指南。鉴于各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不同而对皮肤试验的要求不一,在用药前需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中必须

过敏皮肤与过敏源检测

过敏皮肤与过敏源检测 过敏原检查方法可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体内试验就是将过敏原通过皮试或点刺等方法应用于人体,观察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确定患者是否对这些过敏原过敏;体外试验就是取患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进行离体检测,过敏原并不直接应用于人体。 【体内试验】 1、皮内试验:通过皮内注射过敏原,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的反应,根据皮肤反应的情况确定是否对这种过敏原过敏。 2.点刺试验:点刺试验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皮内试验,其方法是先将点刺皮试液滴在皮肤上,然后用点刺针穿过液滴,刺入皮内。皮肤的点刺液仅为皮内试验的万分之一,安全性较高。由于皮损小,患者无痛苦。(1)吸入性过敏原包括螨虫、霉菌、艾蒿、榆柳杨树、动物皮毛、花粉等。(2)食物性过敏原包括鱼虾蟹、猪牛羊肉、奶、蛋、豆、花生、调味品等。均为15分钟出结果。 3.斑贴试验: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接触性皮炎的检查。具体方法是将试剂贴在皮肤上观察一段时间后,根据皮肤对接触物的反应判断是否对这种物质过敏。采用欧洲标准化斑贴试剂,检测精确。包括药物、橡胶制品、护肤品、防腐剂、玩具、家装材料、染发剂、印刷品、纺织染料、漂白剂、金属饰品、香料等工农业及日化产品等二十大类数百种小类的过敏原。 4.化妆品过敏检测:通过封闭式斑贴法、光斑贴法、水疱疱液检测法、划破实验法等准确检测出过敏原与过敏的化妆品,并指导患者选择适合的化妆品。 【体外试验】 1.德国MEDIWISS“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是一技术先进,具有创意的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它将科研用途的免疫印迹技术应用于实验室日常诊断,使用针对不同疾患的过敏原特殊组合。可进行众多疾病抗体的筛选检测,系统方法可信,特异性与皮试相近,并与常规体外单项过敏原检测试验结果相符。主要针对I型变态反应检测IgE,只需要一滴血清就可以轻松的检测出过敏原。其特点是准确率高!据我所知,目前这项仪器在云南省武警边防总队医院有一台。 2.食物不耐受检测:临床证明许多慢性疾病都与食物有关,在去除有问题的食物之后,症状就会消失,这就是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检查也是唯一针对食物过敏的迟发反应(IgG)检测手段。腹泻、口腔溃疡、荨麻疹、痤疮、偏头痛、易疲劳、忧郁、气喘、睡眠障碍、磨牙等慢性症状,如查不出病因,都应做食物不 耐受检测,都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