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发表时间:2015-05-25T09:48:57.97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丁春梅[导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要依赖文明,实现人类、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丁春梅

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433

摘要:在环境为问题与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景观规划领,也逐渐开始向着生态型,文明化的方向发展。文章以某湿地公园为例,对其景观规划中的绿色建筑、景观以及交通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景观规划;探索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要依赖文明,实现人类、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建立科学化、生态化的良性循环,是人们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之举。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筑,在党的带领下,各大城市纷纷相应,尤其在景观规划方面,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是非常必要的。近些年来,我国在这个方面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还是当前景观规划工作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案例概述

1.项目背景

某城市湿地公园距离城市中心约为27km2,地处经济核心区。水域面积约58.2km2,陆域面积121.78km2,总面积192.48km2。该湿地公园以枫叶最为出名,在深秋时节红艳似火、美丽异常。

2.建设概况

红枫湖所承担的功能经历了从发电防洪、农业灌溉、旅游发展、工业发展、饮用水源保护地、到现今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演变。红枫湖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高原湖光山色,由北湖、南湖、中湖、后湖四部分组成,其中典型湿地主要分布在北湖、南湖、一级水源保护区境内,区内共有湿地维管植物65种,湿地鸟类162种,15种国家重点保护二类鸟类,是贵阳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南湖为一级水源保护区,是贵阳重要的水源保护地。红枫湖景区内相继建设了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具有一定的少数民族特色,但目前尚处于建设初期。

3.建设意义

红枫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贵阳市饮用水源保护地,是贵阳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

红枫湖的建设目标是生态文明国际体验区,它将与百花湖共同支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因而将具有国际生态景观展示、体验、示范的重要意义。

红枫湖的发展建设,对于进一步改善景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旅游观光休闲场所、带动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

1.整体风貌

1.1绿色建筑是湿地公园中不可缺少的景观之一,所谓的绿色建筑就是全部适用木头或者天然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别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与公园主题以及周围景色交相辉映,为湿地公园的整体性特色不少。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材料均为天然产品,在能源方面所采用的也是清洁型能源,例如,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建筑外墙体节能材料等,都达到了很好的节能降耗效果,该风景区的客服中心,采用的是覆绿建筑形式,平面以枫叶为设计的理念,与风景区的特色相呼应,驿站则以天然石材和木头为原料,建造而成的木屋,不但别具一格,而且还与湿地景色浑然天成,美不胜收。

1.2绿色景观与绿色建筑一样,是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自然景色,生态风貌,绿色景观为了与湿地公园主体完美结合,首先就是要以木质、竹质以及石质等天然材料为建筑主体,在本次研究的案例中,其内部的中心广场,就是采用木质与竹质相结合的设计建造而成的,其具有强大的生态过滤功能,在提高了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而景区的停车场,则是采用高绿化、透水性高的材料建设的。该湿地示范区,是以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构件生物栖息地为目标,同时,合理的设置了具有景区特色的栈道,观景台等,这样的设计,使得景观与自然景色融合得更加自然,紧密。

1.3精确交通也要精心设计的,科学合理的交通设计,能够为游客提供最大的方便,在本次研究案例中,其交通设计就十分讲究,分有人行慢道、自行车道以及电瓶车到,同时各个景点的整体规划相结合,配有自行车驿站以及综合服务点、就餐区等。如果是外来车辆,则需要统一停靠在景区停车场,一旦进入风景区,就需要适用自行车以及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代步,也可以选择步行,这是为了保护景区环境不受到污染。

2.典型湿地

2.1湿地分布现状特征

该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的湿地沿着湖岸,所呈现出来的形状为线型和斑块性,两部分交替出现。并且,在线型区域中,陡岸和裸露岩壁颇多,反倒是湿地景观特征不明显。而在斑块区域内,典型湿地较多,湖泊、河水以及沼泽等比较常见。但是由于在该风景内,生态系统发育确实,同时还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部分耕地被侵占的现象,因此,从整体来看,其景观特征不明显。

2.2典型湿地规划

根据湿地所在功能区和周边环境特点,将典型湿地规划分为游赏体验型、郊野观光型、生态保育型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

1)游赏体验型

水岸边缘以湿生乔灌木为主,营造近水林地、浮岛,采用大面积芦苇、水葱、香蒲、风车草、慈姑等水体净化功能较好的挺水植物营造郊野湿地景观。同时,大面积种植荷花、睡莲、莕菜、千屈菜等挺水及浮水植物营造色彩丰富、景观秀美的湿地景观,如图1所示,建立主题型湿地公园,配置游步道、亲水平台、水上浮桥、观鸟屋等设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