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锈蜡保护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汽车防锈蜡保护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汽车防锈蜡保护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关于汽车防锈处理的探讨

35工业技术 0 引言 当前的汽车车身构件一般是以金属材料为主,但是,腐蚀是金属材料不可避免会发生的一个问题。随着人们对汽车维护与保养意识的不断增强,进而也逐步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对汽车开展防锈处理,这也成为了汽车生产商不断探索与研究的一个问题。涂装工艺是汽车制造中的四大工序之一,他能够有效提升汽车的抗腐蚀性与提高汽车的整体美观性[1]。但是,在具体实施涂装工艺时,由于汽车在组成与结构设计上面会产生一些不足,进而导致整车部分比其它部分更易受到腐蚀,这就需要汽车生产商在对汽车进行涂装时,能够对车身的易腐蚀部位采取相关防护措施,进而提高汽车的防锈处理效率。 1 汽车车身易腐蚀部位及其主要防护措施 1.1 汽车的车底部位 汽车车底作为最贴近地面的一个部位,直接与碎石、泥沙和水接触,特别是在路况不好的地段,就更为严重。汽车在不良路况下行驶时,其车轮飞溅的碎石还有泥沙撞击,容易导致汽车表面的防护层遭受破坏,从而使得金属材质的结构组成暴露在外。当裸露的金属部位与水还有空气中的氧接触时,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而出现锈蚀现象。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汽车的美观,还缩短了汽车的使用寿命[2]。汽车车底部位一般很少有人关注,因此在发生锈蚀与损坏时,车主也不易察觉。所以,汽车生产商有必要采用防锈能力强、耐损性较好的聚氯乙烯等相关弹性材料来有效对汽车车底进行防护处理。与此同时,在汽车的车底涂上阳极电泳材料还能够有效增强车底电泳膜的实际厚度,从而提升汽车车底的防锈能力。 1.2 基于汽车车身间缝隙部分 一般来讲,汽车的车身都是由钢板拼焊而成的,因此在对汽车的车身进行包边与折边时,就容易在钢板的搭接部分出现一些缝隙。这些缝隙的产生使得汽车在实施涂装时,无法形成既完整又达到标准的漆膜,进而使得这些部位极易受锈蚀。目前在对汽车进行涂装时,通常是按照涂胶的形式开展,从而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潮湿的空气与水分通过缝隙之中[3]。但汽车制造商需要对汽车车身使用环境较为恶劣的部位进行重点防护处理,而针对其它部位便可以单纯运用涂漆处理,同时还能够利用内饰件跟安装胶板来实施简单的防锈处理。 1.3 基于汽车车体中的内腔部位 一般来讲,导致汽车的车体内腔部位容易受到锈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汽车在进行涂装时,汽车的内腔涂层并没有达到防腐要求的相应厚度,因此便出现了图层不完整的情况,从而弱化了汽车车身的实际防锈力;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汽车的车身内腔会产生排水与排风不畅的情况。所以汽车在使用时,车身部位会发生泥沙、污水、湿气等的积存现象,进而导致汽车车身的金属内腔极易发生锈蚀[4]。一般来讲,汽车的车身内腔很难通过涂装来实现长久防锈,因为金属结构材质会产生电磁屏障,从而阻碍了在汽车车身上顺利开展电泳工艺。因此可以显著提高汽车车身防锈功能的最主要工序电泳工艺,便无法实现漆膜厚度的具体标准,有的还甚至不能生成漆膜。因此,需要将汽车车身的腔体尽量设计为能够充分保障涂装工序有效开展的结构,进而才能减少或是消除腐蚀质的渗入与滞留。假使不能达到上述设计要求的话,那么就要保留相关的工艺孔,采用喷涂内腔蜡的形式来实施防锈处理措施。 1.4 基于车体间的接触部分 汽车车体中的五门一盖是跟车身直接接触的部位,但在开展涂装的实际过程中,无法对跟车身接触的部位进行相应的喷漆与电泳处理,通常来讲,各个整车生产厂都会拥有相关辅助性涂装工序,从而有效完成对汽车车身接触部位的顺利涂装,进而提升汽车的实际防锈能力。在进行辅助工装时,需要重点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需要防止在具体安装工装时,出现其与汽车车身进行平面式接触的现象。这是由于平面式接触会使其接触面缺少必备的电泳漆膜,从而会使汽车车身出现早期锈蚀的情况,进而影响到汽车的实际美观性。其次是进行辅助工装时,要注意对接触部位进行清理,防止出现表面积漆过多的现象,而且这种积漆也更容易脱落。如果在辅助工装进行时,没有注意对接触部位进行及时清理的话,那么就会在进行涂装的过程中,带给汽车车身一些不必要的污染。最后是在实施大型辅助工装的过程中,要重视设计好汽车车身的腔体结构,设计师要在腔体构件的低端开孔,方便排水,而且还可以直接采取角钢结构,在腔体结构产生带液污染前就处理好电泳槽液。与此同时,还可以在防止烘烤时,汽车车身腔体内的液体喷射到车身上或者是具体工件上而产生汽车车身漆膜弊病的现象。 2 其它相关的防锈处理方法 除了开展常规的涂装工序之外,对汽车车身实施防锈处理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像镀锌钢板、达克罗技术及高防腐涂料的应用等等,都能够对汽车的车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汽车制造商在汽车的开发阶段就需要全面考虑到汽车车身的实际使用环境以及能够采取何种防锈处理方法,基于这种情况之下,进行预先的准备与设计可以减少许多后期维护工作。除此之外,车主在具体使用汽车时,也需要注意对其进行日常防护,有效减少车身暴晒,避免在恶劣的环境下行驶,平时注意对汽车进行清理,及时修补汽车的受损部位等等。 3 结语 随着汽车行驶里程的不断增加,汽车各个部位的锈蚀也会相应增加。这不仅会影响到汽车的整体美观,还会直接缩减汽车的实际使用寿命。所以,汽车生产商有必要在汽车的设计与制造阶段对汽车易受腐蚀部位进行重点防锈处理,从而提高汽车的实际防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安伟.汽车防锈处理探讨[J].上海涂料,2011(07):18-19. [2]东方慧.汽车底盘的防锈处理[J].机电信息,2012(33):19. [3]施雄飞,时磊,王玉峰.汽车防锈技术[J].汽车与配件,2014(49):76-77. [4]罗克研.汽车锈蚀:小问题引大隐患[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4(06):43-44. 作者简介:刘宇哲(1986-),男,陕西延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车身修复。 关于汽车防锈处理的探讨 刘宇哲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2000)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各种各样的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之家。但是,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受到腐蚀而生锈。汽车预防腐蚀的主要方法就是涂装处理,这就需要在对汽车进行涂层处理时,能够对车身进行全面而又持久的防护处理。本文首先对汽车车身中的易腐蚀部位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并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锈处理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期能够有效提升汽车的防锈效果,延长汽车的实际使用寿命。 关键词:汽车;防锈处理;策略探讨 DOI:10.16640/https://www.360docs.net/doc/bd4414326.html,ki.37-1222/t.2016.02.031

国内数控机床现状简析及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国内数控机床现状简析及建议 国内数控机床现状简析及建议作者: 数控技术学习来源: 数控机床网日期: 2019-5-5 23:30:17 人气: 获取失败标签: 一、国内数控机床行业近年取得的成绩我国的数控机床无论从产品种类、技术水平、质量和产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统计,目前我国可供市场的数控机床有 1500 种,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属切削机床的品种类别和主要的锻压机械。 领域之广,可与日本、德国、美国并驾齐驱。 这标志着国内数控机床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机床行业不断承担为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高水平数控设备的任务。 如国产 XNZD2415 型数控龙门混联机床充分吸取并联机床的配置灵活与多样性和传统机床加工范围大的优点,通过两自由度平行四边形并联机构形成基础龙门,在并联平台上附加两自由度串联结构的A、C 轴摆角铣头,配以工作台的纵向移动,可完成五自由度的运动。 该构型为国际首创。 基于 RT 一 Linux 开发的数控系统具有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能 1 / 3

在同一网络中与多台 PLC 相连接,可控制机床的五轴联动,实现人机对话。 该机床的作业空间 4.5mx1.6mx1.2m,A 轴转角1050,C 轴连续转角 0 一 4000,主轴转速(无级)最高 10000r/min,重复定位精度0.01mm,可实现三维立体曲面如水轮机叶片,导叶的五轴联动高速切削加工。 超精密球面车床为陀螺仪的加工提供了基础设备,这类车床也可用于透镜模具、照相机塑料镜片、条型码阅读设备、激光加工机光路系统用聚焦反射镜等产品的加工。 高速五轴龙门铣床采用铣头内油雾润滑冷却、横梁预应力反变形控制等技术。 这类铣床可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水泵叶片、高档模具等的加工。 SSCKZ80 一 5 型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可满足航天、航空、船舶及铁路运输业对高精度、高刚度、形状复杂的大型回转体零件加工的要求,如飞机发动机主轴、起落架的加工,船舶发动机活塞、增压器蜗杆差速换向器及螺旋叶片的加工等。 TW250 型高速、高效车削中心采取双主轴对置结构,两个刀架分别位于主轴轴线上下方,控制轴数 8 个,可实现 4 轴联动。 装有 12 位伺服驱动双向动力刀台的上下刀架可对任一主轴进行 2 轴或 4 轴加工。 该机床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派生为双刀

1数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专家讲座课程报告 题目名称:数控技术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 级 姓名:任庆贺 班级学号:机制12-2-11 授课教师:范久臣 二O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

1 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1) 1. 1 国外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1) 1. 2 国内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3) 2 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6) 2. 1 高速、高精度化 (7) 2. 2 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 (7) 2. 3 环保化 (8) 2. 4 采用五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快速力 (9) 2. 5 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9) 3 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10) 4 自身发展 (10)

1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1.1 国外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20 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科技成果是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计 算机及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设备中的应用是世纪内制造业发展的最重大的技术进步。 自从 1952 年美国第 1 台数控铣床问世至今已经历了 50 个年头。数控设备包括:车、铣、加工中心、镗、磨、冲压、电加工以及各类专 机,形成庞大的数控制造设备家族,每年全世界的产量有10~20 万台,产值上 百亿美元。“十五“刚刚开始,国防科工委就明确提出了在军工企业中投入6.8亿元,用于对1.2 -1.8万台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数控系 统生产厂是日本FANUC公司,1 年生产5 万套以上系统,占世界市场约40%左右,其次是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约占 15%以上,再次是德海德汉尔、西班牙发 格、意大利菲地亚、法国的 NUM、日本的三菱、安川。国产数控系统厂家主要有华 中数控、北京航天机床数控集团、北京凯恩帝、北京凯奇、沈阳艺天、广州数控、南 京新方达、成都广泰等,国产数控生产厂家规模都较小,年产都还没有超过 300~400 套。 国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机床公司有很多,在此重点介绍以下几家。 (1)日本山崎马扎克公司开发出了2 种可使用长镗杆切削工件的复合加工机床, 一种是以卧式车床为原型,与卧式加工中心 (MC)组合而成的卧式复合加工机 床“ INTEGREX e一 650H II ”;另一种是以立式车床为原型,与立式MC组合而 成的立式复合加工机床“INTEGREX e一 1060V/8 II RAM ”。 INTEGREX e II系列装载了MAZATROL MATRIX以及各种新功能,以Mark II 为名称,是对2l 世纪的制造工厂带来革命性冲击的划时代的复合加工机。其主 要特点是主轴最高转速 1 600 r /min,快移速度 40 m/min,刀具库容量 40 把,刀 具更换时间 ( 刀到刀 )1 .8 s( 刀具质量 20 kg 以下 ) 。 新的卧式复合加工机床在MC端的主轴轴头上安装一个带有长849 mm镗杆的 “长镗杆架”。该镗杆架自顶端起依次由刀具、长柄和刀架组成。该镗杆架的后端有 4 个固定位置,由操作人员将其装在 MC一侧设计有相同固定位置的主轴轴头上。 MC一侧的主轴除从机床正面观察处于纵深方向的 y 轴外,还有一个 B 轴 ( 位 于l ,轴四周的轴 ) 。l ,轴的可动范围为 650mm, B轴的转动范围在 1800 以上。 长镗杆架与 MC一侧的主轴轴头的上述动作联动。 在由车床主轴 ( 工件主轴 ) 固定的工件外周上能够加工任意角度的轴孔。而且 还能在最后形成的轴孔内径上切削沟槽等。 而立式复合加工机床并没有在 MC主轴轴头上安装用于镗杆加工的刀架,而

汽车四大工艺

?工艺概念即加工产品的方法(手段、过程)。是利用生产工具对原材料、毛坯、半成品进行加工,改变其几何形状、外形尺寸、表面状态和内部组织的方法。 ?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地工艺规定(文件)。 ?工艺文件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工艺管理的各种技术文件。是企业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和进行核算的重要技术参数。 ?工艺参数为达到加工产品预期的技术指标,工艺过程中选用和控制的有关量,如电流、电极压力压等。 ?工艺装备产品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工具的总称。包括刀具夹具模具量具检具辅具钳工工具和工位器具等。 ?工艺卡片(或作业指导书)按产品的零、的某一工艺阶段编制的一种工艺文件。他以工序为单元,详细说明产品(或零、部件)在某一工艺阶段的工序号、工序名称、工序内容、工艺参数、操作要求以及采用的设备和工艺装备。包括冲压工艺卡片、焊接工艺卡片、油漆工艺卡片、装配工序卡片。 ?物料清单(BOM),外协件明细表,材料消耗工艺定额汇总表,零部件转移卡 ?材料消耗工艺定额明细表 ?填写产品每个零件在制造过程所需消耗的各种材料的名称、牌号、规格、重量等的一种工艺文件。 ?工艺管理内容包括:产品工艺工作程序、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的方式和程序、工艺方案设计、工艺规程设计、工艺定额编制、工艺文件标准化审查、工艺文件的修改、工艺验证、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工艺纪律管理、工艺标准化、工艺装备编号方法、工艺装备设计与验证管理程序、工装的使用与维护、工艺规程格式、管理用工艺文件格式、专用工艺装备设计图样及设计文件格式。 ?工艺设计过程 ?策划(产品定义)-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数据)-过程设计和开发-产品与过程确认-生产-(持续改进)。 车身制造四大工艺定义及特点 ?在汽车制造业中,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合为四大核心技术(即四大工艺)。从结构上看,轿车属于无骨架车身,它的生产工艺流程大致为: ?冲压工艺(下一节课详细讲解) ?焊装工艺冲压好的车身板件局部加热或同时加热、加压而接合在一起形成车身总成。在汽车车身制造中应用最广的是点焊,焊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车身的强度。 ?汽车车身是由薄板构成的结构件,冲压成形后的板料通过装配和焊接形成车身壳体(白车身),所以装焊是车身成形的关键。装焊工艺是车身制造工艺的主要部分。 ?汽车车身壳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件,它是由百余种、甚至数百种(例如轿车)薄板冲压件经焊接、铆接、机械联结及粘接等方法联结而成的。由于车身冲压件的材料大都是具有良好焊接性能的低碳钢,所以焊接是现代车身制造中应用最广泛的联结方式。 焊装工艺点焊:通过导电,电阻加热,金属熔合。点焊的过程:预压-焊接-保压-休止。点焊相关工艺参数:电流/电压/电极压力/焊接时间/电极直径等。点焊设备:固定式点焊机,移动式点焊机,包括:供电系统(变压器和二次回路)、焊具部分(机臂、电极夹持器、电极)、加压机构(气压、液压等)、冷却系统、机体等。 ?CO2气体保护焊接:一种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接法,利用焊丝与工件间产生的电弧来熔化金属,由CO2作为气体保护气,并采用光焊丝填充。 ?焊接工艺参数:电源极性/焊丝直径/电弧电压/焊接电流/气体流量/焊接速度/焊丝伸出长度/直流回路电感等。 ?车身主体车身主体主要由车前钣金、前围零件、地板总成、左/右侧围总成、后围总成、行李舱搁板总成和顶盖总成等零部件焊装而成,如图所示。 ?汽车车身部件焊接系列夹具

数控技术现状与发展

数控技术现状与发展 讲课目录提纲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李伟光教授 2010年5月

目录

一数控技术概述 1.1数控技术与国民经济 1.2数控技术的起源 1.3研究数控技术的科技动力 1.4研究数控技术的社会环境 1.5数控技术的应用 1.6有关数控技术产业的国家政策 1.7国内外数控技术与设备行业情况介绍二数控设备的控制系统 2.1 数控系统概述 2.2 数控系统的组成、性能与体系结构2.2.1 数控系统性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2.2 数控系统功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2.3 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2.4 基于PC技术的智能开放式数控系统三数控技术发展与数控设备应用 3.1数控技术的发展与数控设备的应用 3.2应用数控设备的社会需求 3.3应用数控设备的工业环境 3.4应用数控设备的技术支持 3.5国内外应用数控技术的现状与差距 3.6数控机床领域的装置种类及技术发展

3.6.1 高速、高刚度大功率电主轴技术 3.6.2 多功能双摆角数控铣头技术 3.6.3 高刚度大扭矩双摆角数控铣头技术 3.6.4 车铣复合主轴头技术 3.6.5 高速、精密数控回转工作台 3.6.6 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装置 3.6.7 高速、精密、重载直线导轨精度保持性技术 3.6.8 高速、精密、重载滚珠丝杠精度保持性技术3.6.9 盘式结构大扭矩力矩电机及驱动装置 3.6.10 精密直线电机驱动装置及全闭环控制技术 3.6.11 复合加工技术 3.6.12 切削表面完整性技术 3.6.13 高速切削技术 3.6.14 高速、超高速磨削技术 3.6.15 五轴联动高速高精加工工艺技术 3.6.16 高精度刀具测量技术 3.6.17 刀具动平衡技术 3.6.18 柔性工装关键技术 四培养掌握数控技术与设备的人才 4.1国内外研究数控技术人才的基础与现状 4.1.1国外研究数控技术的现状与成果 4.1.2国内研究数控技术的机构与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电子等学科领域的先进技术在车辆上开始大量应用,汽车的功能和性能日益提高,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争相采用新技术、新理论研制各种高性能、安全、环保车,使得汽车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是对近年来汽车新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的分析,进而达到推广和普及新技术的目的。 关键词:汽车新技术发展 近年来,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各种概念车和新型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车展上,由车展我们也可窥见今后汽车技术的将会向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发展。 一、汽车安全技术将更加完善 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但任何单一技术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而且仅仅依靠某一项技术已很难使汽车整体安全性能 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汽车安全性,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急迫。驾驶汽车,首先要确保行车安全;另外要不断完善各项单一技术本身,还要搞好各项单一技术之间的协同,这一点更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第一项工作的最终成败。所以今后的汽车安全技术是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的。[1] 1.1车辆动力学控制 车辆动力学控制(Vehicle Dynamics Cotrol)的缩写是VDC,该系统的作用是保持汽车在行驶(包括制动和驱动)时的稳定性。传统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TCS(牵引控制系统)主要是对车轮上的制动力和驱动力进行控制,防

止车轮出现过大的纵向滑移率,以获得最大的附着力,既可产生最大的减(加)速度,又可防止出现侧滑。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虽然也是控制车轮的制动力与驱动力,但它们与ABS/TCS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表现是可实现左右纵向力的差动控制,以直接对汽车提供横摆力矩,抵消汽车的不稳定运动(如在滑路上甩尾时的矫正作用)。该系统通过在汽车上安装的各种传感器,检测到汽车的速度、角速度、转向盘转角以及其它的汽车运动姿态,根据需要主动地对某侧车轮进行制动,来改变汽车的运动状态,使汽车达到最佳的行驶状态和操纵性能,增加了车轮的附着性和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1.2智能速度控制系统 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的功用是在某些特殊路段或特殊行驶条件下对车速进行强制限制。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主要由电子控制单元和执行器组成。该控制系统工作时,需首先设定限制速度。例如某区域的限速为80km/h,我们可以将该速度设定为限速值。当车速未达到80km/h时,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不起作用。当车速接近80km/h时,电子控制单元启动执行器,限制加速踏板的行程,使汽车不能继续加速。当车速低于80km/h时,电子控制单元解除对执行器的控制,驾驶员又可以自由地踏下加速踏板使汽车加速。智能速度控制系统限速值的设定,可以用选择开关设定,也可以通过接受无线信号设定(即接收道路速度无线信号切换或电子地图信号切换) :可以只设定一个值,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况,有多个挡位供设定。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为智能化交通奠定了基础。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设置限速无线信号发射系统,交通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和路面情况及时调整限制车速,让道路更加安全畅通。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众所周知,安全性能是汽车技术永远的焦点。从安全带到ABS和EBD,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其实我们所接触到的还 都是那些初级技术,国际先进的安全性配置已经发展到非常智能的 阶段,许多原来需要人操作的地方,现在电脑都能轻松完成。 集成安全系统 从传统上说,汽车安全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主动式安全 技术,即防止事故的发生;二是被动式安全技术,即事故发生后的 乘员保护。现在的汽车安全技术趋势是在每个安全领域都要开发出 性能更好、反应更好和分辨力更强的安全系统,使它们在不同的环 境和条件下,针对不同的乘员,迅速作出不同的反应。近年的汽车 安全技术开发是两者并举但更重视前者。 集成安全系统将汽车驾驶分为五个不同的“驾驶状态”:正常 状态、预警状态、躲避碰撞状态,无法躲避碰撞状态和碰撞之后状态。装备这种系统的汽车同时带有先进的雷达装置、汽车行驶中, 电脑可以自动监测周围情况并进行计算。监测包括路面,迎面来的

车辆和行人或其他物体,计算出驾驶员应该作出何种快速反应以及车辆应该多快减速等,然后根据情况发出各种警示信号。这些工作都能在瞬间完成。这种车内还安装有先进的测试系统,例如眼睛跟踪系统,它可以测定驾驶员的警觉程度和疲劳程度。如果发现驾驶员处于疲劳驾驶状态,汽车就会发出警告以确保安全。 在躲避碰撞状态,集成安全系统会自动运用ABS制动装置,牵引力控制装置和稳定性增强设备等系统,使汽车的各个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帮助驾驶员避免可能发生的碰撞。 智能安全气囊 自从安全气囊问世以来,这一系统已经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功不可没。但是,安全气囊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从而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伤亡事故。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当汽车前部遭受一定力量的撞击后,安全系统就会引发某种类似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隐藏在方向盘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车内人员的身体由于惯性作用向前冲撞即将撞上车上设备之前起到铺垫作用,以减轻身体所受到的撞击力。由于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必须完成铺垫功能,因此气囊必须以极快的速度弹出。据技术人员计算,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数控机床是个复杂的系统,组成数控机床的这些部分,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故障,导致数控机床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是进行数控机床维修的第一步,它不仅可以迅速查明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也可以起到预防故障发生与扩大的作用。 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数控设备是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结构较复杂的先进加工设备,是企业的重点、关键设备。要发挥数控设备的高效益,就必须正确的操作和精心的维护,才能保证设备的利用率。正确的操作使用能够防止机床非正常磨损,避免突发故障;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可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延缓劣化进程,及时发现和消灭故障隐患,从而保证安全运行,故障诊断是进行数控机床维修的第一步,它不仅可以迅速查明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也可以起到预防故障的发生与扩大的作用。一般来说,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常规诊断法 对数控机床的机、电、液等部分进行的常规检查,通常包括:(1) 检查电源的规格(包括电压、频率、相序、容量等)是否符合要 求;(2)CNC、伺服驱动、主轴驱动、电机、输入/输出信号的连接是否正确、可靠;(3)CNC、伺服驱动等装置内的印制电路板是否安装牢固,接插部位是否有松动;(4)CNC、伺服驱动、主轴驱动等部分的设定端、电位器的设定、调整是否正确;(5)液压、气动、润滑部件的油压、气压等是否符合机床要求;(6)电器元件、机械部件是否有明显的损坏。(二)状态诊断法 通过监测执行元件的工作状态判定故障原因。在现代数控系统中伺服进给系统、主轴驱动系统、电源模块等部件主要参数的动、静态检测,及数控系统全部输入输出信号包括内部继电器、定时器等的状态,也可以通过数控系统的诊断参数予以检查。(三)动作诊断法通过观察、监视机床的实际动作,判断动作不良部位,并由此来追溯故障源。 (四)系统自诊断法 这是利用系统内部自诊断程序或专用的诊断软件,对系统内部的关键硬件以及系统的控制软件进行自我诊断、测试的诊断方法。主

汽车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d4414326.html, 汽车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作者:袁彤煜 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10期 摘要:随着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汽车市场得到不断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得到不断的 重视,本文基于汽车安全性能出发,从汽车事故的预防、减少损伤、碰撞后救助三个方面探讨汽车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并基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汽车安全技术进行合理预测。 关键词:汽车安全新技术;事故预防;减少;损伤;碰撞后救助 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我国机动车的数量急剧增加,机动车的安全运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的开发成了整个社会有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汽车公司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并开发汽车安全技术产品,对于一般的防护设备也逐步应用在汽车上,也为我国机动车安全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一、汽车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一)汽车事故的防御技术应用 汽车事故的防御技术是一种人性化、主动的安全技术,对于可能造成汽车事故的原因如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打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视觉效果不佳、轮胎气压过低等造成的事故进行防御报警。 由于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长时间驾驶导致驾驶员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对于驾驶中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预警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小型摄像机或红外扫描装置对驾驶员面部表情进行监视,通过面部表情判断驾驶员的注意力,通过警报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驾驶员,达到预防疲劳驾驶引起车祸的目的。 同时,车辆要保持安全距离才会避免因来不及刹车导致的车祸,距离警示安全系统是驾驶员设定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汽车行驶时当两车距离小于设定值时,系统会自动探测到两车之间的距离并发出警示声,当驾驶员在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刹车。 驾驶员在大雾、下雨的等不好的天气下行驶时视觉效果受到影响,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针对这种情况而开发的视觉增强系统已经得到有效的应用,如日本三菱汽车公司采用的斥水玻璃使水珠快速结成大水滴,或采用防水防护薄膜阻止水膜形成,甚至可以利用超声波技术使吸附在挡风玻璃上的水膜雾化消失,增强不良天气下的视觉效果。 轮胎气压过低导致轮胎磨损进而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为了减少轮胎气压过低对安全行驶的影响,在车辆上应安装轮胎气压过低的警报系统,当轮胎气压低于一定值时发出警报,驾驶员可以及时采取安全措施保证汽车行驶安全,同时汽车轮胎安全技术也可在轮胎内部填充可自

汽车座椅防锈技术要求

汽?车座椅防锈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技术条件确定了座椅?架?属零部件涂层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条件由范围、规范性引??件、术语、涂层腐蚀定义、零部件腐蚀等级定义和技术要求、判断标准、注意事项等部分组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期的引??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于本标准,然?,?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研究是否可使?这些?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适?于本标准。 Q/CC GY029-2010 漆膜厚度测定法 Q/CC GY006-2009 漆膜硬度测定法 Q/CC SY087-2009 漆膜附着?测定法 Q/CC GY004-2009 漆膜耐冲击性测定法 Q/CC GY007-2009 漆膜耐?性测定法 Q/CC JT209-2010 车?油漆涂层技术条件 Q/CC JT212-2010 ?属零部件涂层技术条件 Q/CC GY021-2009 ?属覆盖层—中性盐雾试验 Q/CC SY084-2009 漆膜耐酸碱性测定法 QC/T 484-1999 汽车油漆涂层 QC/T 625-1999 汽车?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3 术语 3.1 涂层的定义: 涂层:覆盖于零部件表??于保护零部件外观和功能,包括有机涂层和?机涂层。 3.2 有机涂层

指表?处理主要由有机物组成的涂层,如电泳喷漆、喷塑、粉末喷涂等表?处理?艺形成的涂层。 3.3 ?无机涂层 指表?处理主要由?机物组成的涂层,如各种电镀层(电镀锌、热镀锌、镀铬等)、各种转化膜(磷 化、发?、发蓝等)、普通达克罗、?铬达克罗等表?处理?艺形成的涂层。 3.4 外漏漏区域、内部区域定义: 外部区域:以座椅泡棉为界,位于泡棉外部的区域。 内部区域:以泡棉和?套为界,位于座椅泡棉和?套包覆范围内。 3.5 NSS试验 neutral salt spray test 中性盐雾试验。 3.6 划痕法 指通过试样上划出透过涂层?基材的直线(试样表?为曲?的,划线为连续曲线),进?进?盐雾试验,评价试样耐腐蚀性的?法。 4 座椅防锈技术要求 4.1 座椅防锈零部件定义 头枕?架、头枕导管 滑轨总成 滑轨操作?柄 安装?架 横梁总成 座椅靠背锁钩 座椅靠背背板 座椅铰链 座盆与滑轨连接板 ?童座椅固定挂钩 4.2 座椅?工作环境定义: 腐蚀轻微的?作环境:?燥温和的内部区域 4.3 座椅防锈等级定义

无人驾驶汽车地传感器系统设计及技术展望

一、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无人驾驶汽车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验证平台,近些年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陆地轮式机器人,既与普通机器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作为汽车需保证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对其行驶方向和速度的控制更加严格;另外,它的体积较大,特别是在复杂拥挤的交通环境下,要想能够顺利行驶,对周围障碍物的动态信息获取就有着很高的要求。无人驾驶的研究目标是完全或部分取代驾驶员,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平台,同时也是如今前沿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无人驾驶技术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生活和工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行为的压力;在军事领域内,无人驾驶技术可以代替军人执行侦查、排雷、以及战场上危险环境中的任务;在科学研究的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实现外星球等极端环境下的勘探活动。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又称智能车辆,即利用将无人驾驶的技术应用于车辆的控制中。 国外的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大多通过分析激光传感器数据进行动态障碍物的检测。代表有斯坦福大学的智能车“Junior”,利用激光传感器对跟踪目标的运动几何特征建模,然后用贝叶斯滤波器分别更新每个目标的状态;卡耐基?梅隆大学的“BOSS”智能车从激光传感器数据中提取障碍物特征,通过关联不同时刻的激光传感器数据对动态障碍物进行检测跟踪。牛津大学研制的无人车辆“WildCat”,不使用GPS,使用激光雷达和相机监控路面状况。我国相关技术开展较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自主车“开路雄狮”,采用三维激光雷达Velodyne作为主要传感器,将Velodyne获取的相邻两激光数据作差,并在获得的差分图像上进行聚类操作,对聚类结果建立方盒模型。 无人驾驶车辆是一项融合了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车辆工程等多学科的技术,涉及到电子电路,计算机视觉,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多学科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无法用规则严格约束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革命性产物。 二、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系统整体设计 无人驾驶汽车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传感器定位。核心技术是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各个模块。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模块,包含精确GPS定位及导航、动态传感避障系统、机械视觉三个大部分,其他的如只能行为规划等不属于传感器范畴,

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

数控机床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数控机床的概念 数控机床就是在数字控制下,能在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两方面完成金属毛坯零件加工成所需要形状的工作母机的总称。数控机床通常由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检测系统、机械传动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 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 一、国产数控机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数控机床是当代机械制造业的主流装备,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经历{HotTag}了30年跌宕起伏,已经由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可提供市场1,500种数控机床,覆盖超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压设备、前沿高技术机床等领域,产品种类可与日、德、意、美等国并驾齐驱。特别是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超重型机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领域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五轴(坐标)联动数控机床是数控机床技术的制高点标志之一。 它集计算机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和精密加工技术于一体,应用于复杂曲面的高效、精密、自动化加工,是发电、船舶、航天航空、模具、高精密仪器等民用工业和军工部门迫切需要的关键加工设备。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应用,其加工效率相当于2台三轴机床,甚至可以完全省去某些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投资,大大节约了占地空间和工作在不同制造单元之间的周转运输时间及费用。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品种日趋增多,国际强手对中国限制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五轴数控铣床、五轴龙门铣床、五轴落地铣镗床等均在国内研制成功,改变了国际强手对数控机床产业的垄断局面。 二、国产数控机床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落后,数控机床的性能、水平和可*性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数控系统的控制可*性还较差,数控产业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加速进行数控系统的工程化、商品化攻关,尽快建成与完善数控机床和数控产业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目前主要问题有: 三、核心技术严重缺乏 统计数据表明,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中国90%需要国外进口。如在上海设厂的德国吉特迈集团和意大利利雅路机床集团,在烟台建厂的韩国大宇综合机械株式会社,所有的核心技术都被外方掌握。国内能做的中、高端数控机床,更多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国产数控机床的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真正大而强的企业并不多。目前世界最大的3家厂商是:日

数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1) 1绪论 (1) 2数控技术国外现状 (1) 2.1开放结构的发展 (1) 2.2伺服系统 (1) 2.3 CNC系统联网 (1) 2.4功能不断发展扩大 (1) 3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1) 3.1性能发展方向 (1) 3.2功能发展方向 (1) 3.3体系结构发展方向 (1) 3.4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 (1) 3.5新一代数控技术关键问题 (1) 结语 (1) 参考文献 (1) 致 (1)

数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CNC technology,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s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今世界数控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国外数控技术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性能、功能和体系结构三个方面介绍了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阐述肯定了当前开发研究适应于复杂制造过程的、具有闭环控制体系结构的、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已成为可能并提出了实现文中所述发展方向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数控,发展趋势,功能,性能,开放性。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d evelopment ambition of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a nd the developing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rom the aspect s of capacity, function and structure. PCNC is the key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is, because PCNC adapt s to the complex producing procedure and is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ce. Key words:NC, trends, features, performance, openness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发展与展望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发展与展望 1.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汽车安全技术通常可分为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是指基于先进的防范措施,避免事故发生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前,汽车安全性的研发重点在安全带、安全座椅等被动安全设备上。后来人们意识到事故前对车辆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在必要时进行干涉或预警更具有现实意义,开始从提高车辆制动性能的角度来提高其主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技术是指基于先进的防范措施,避免事故发生的技术。80年代至今,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也迎来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也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底盘控制系统 在现有的主动安全技术中,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的是底盘系统控制技术。因此,底盘控制系统也成为了许多主动安全技术的基础。 表1、表2总结了底盘控制和其相关安全技术的发展历程。

3.自适应巡航系统(ACC)及防撞系统 ACC系统并不直接参与制动,而是通过和ABS等制动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完成汽车的自动减速防撞。在此基础上就发展出了汽车的防撞系统。 汽车防撞系统的研制一般是作为其他主动安全技术发展的基础,根据智能汽车和汽车自动驾驶的发展方向技术发展的基础,这一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防撞系统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够人性化,大多只考虑了安全性要求,没有考虑燃油经济性和乘员舒适性。现有的防撞系统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够人性化,大多只考虑了安全性要求,没有考虑燃油经济性和乘员舒适性表3中展示了基于ACC技术的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过程。

4.未来发展展望 从上述各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未来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集成化与智能化。 集成化已经成为发展的潮流,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是发展主流。从底盘控制系统的集成化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未来各主要系统之间的集成将为汽车平顺性、舒适性、安全性带来极大的提升 随着当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车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智能车的安全系统必然也是智能的,而且主动安全系统在智能车上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决定了智能车的成败与否。

车身防锈四个技巧

车身防锈四个技巧 车漆表面经常出现锈蚀,除了常见的碰撞、刮伤外,行车时车胎弹起的小石块打在漆面上,也会使漆面出现一个个剥落的小点,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小锈斑。而这些小伤痕因为大多在不起眼处,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平时要定期检查车体,发动机舱盖和车身四周,一旦发现就要及时到专业美容店进行处理。 勤查易积水处湿度 车辆行驶途中,遇到雨雪天气或者路过泥泞积水路面是难免的事,车身底部等一些空隙处和车内地板等处都容易积存污泥,如车主不及时进行清洗,这会让湿气得以藏匿。因此,对于轮毂内外缘、车门、行李箱的底部边角、车门钥匙孔及雨刷架的活动部位等处,要经常进行检查,同时要保持车门及车身各部排水孔的畅通,检查车内覆盖物的湿度,比如地毯等,防止地板部件生锈。 软漆面做封釉 一些漆面较软的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风沙颗粒打在车身上也有可能造成细小划痕。对于这类汽车,可以给车身打封釉,它可以形成网状的牢固保护膜,提高漆面的硬度,效果可以保持一年左右。而镀膜也可以达到类似的作用。另外,对于车辆底部可以进行底盘装甲或者封塑,这样可以保护底盘耐酸雨、防腐蚀,使原有的保护层不易干裂、脱落,还可以防止行驶当中小石子对底盘的撞击。 最好不要罩车衣 车辆停在室外,如果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车衣的内层就会反复抽打车漆,尤其是如果车衣内吹进了风沙,就会在车身上划出无数道细小的划痕,时间一长还会造成漆面发乌。另外,风沙过后不要直接用掸子或抹布清理车身上的沙粒,而应该用清水冲洗,同样也是为了防止掸子和抹布上的沙粒划伤漆面。 自己动手处理小锈蚀点 对于车身已经出现的一些轻微的划痕或锈蚀,如果车主放着不管容易生锈,但又不值得花钱去汽车美容店。那么,车主就可以自己动手用一些简便的方法来处理。 补漆笔可处理小划痕:如果锈蚀不很严重,可先用极细的水砂纸蘸水轻轻磨去锈斑,但切忌无方向地乱磨,要同向直线打磨。等完全擦净后,涂上一层底漆。若是新的刮伤,可擦净后直接涂上底漆。之后,如果车辆配有小罐原厂漆,就可以等底漆干了后,再用水砂纸将其磨平,在底漆之上把原厂漆涂上。如果没有原厂漆,可以购买一支补漆笔,用补漆笔进行上色处理。这样的处理虽然没有去美容店处理效果好,但如果是小的或者不醒目处的伤痕,也可以起到防止锈迹扩大、加重的作用。 涂牙膏可临时防锈:还有就是用普通的牙膏来处理。发现有新的小伤痕时,把牙膏轻轻抹圆圈涂在划痕处。下雨或洗车后,别忘了再涂一下。这样做一般可减轻划痕印记,也可以简单地起到隔绝作用,防止生锈,短期内没问题。特别是白色车漆,效果最为明显。

汽车前沿技术及其市场发展趋势

本文由棋子逃至198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世界汽车前沿技术及其市场发展趋势 21 世纪的头 10 年将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迅猛的 10 年,估计有 42 个汽车(部件或系统)模块, 50 种制造工艺(技术)和 20 余种(组)材料将获得重大或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关注:股市机会流向五大热点板块! ) 促使汽车工业发生重大变革的因素除了成本和市场竞争压力外,就是用户对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个性化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社会对环保也更加关注,现有的原材料资源日益匮乏和与此有关的越来越严格的法规要求,对这种变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四大领域技术及市场展望 1.1 新型动力及代用燃料汽车在新世纪头 10 年末期上市的汽车,由于装用了新型动力系统和废气净化装置,其噪声值要比现今的车约低 30%,汽车百公里油耗平均下降 15%,废气排放也将大幅度减少。 2010 至年,目前许多人看好的燃料电池汽车,包括各种代用燃料汽车(例如燃气汽车)等的市场份额将达 10%左右,即每年的销售规模为 500 万—600 万辆。(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1.2 电子技术成为汽车核心技术现在,电子装备及其软件价值平均已占世界汽车生产成本的 22%(约为 2250 欧元/辆),至 2010 年,该比例将上升 55535%(约为 3870 欧元/辆)。届时,世界汽车电子市场的年销售额规模将达到 2600 亿欧元,与现在相比增长 115%。由于汽车电子化的推动,2010 年前后,几乎所有的汽车(部件或系统)模块都将实现智能化。到 2010 年,世界汽车软件的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 1000 多亿欧元。不同的总线系统,操作控制系统通过软件不仅能相互联成一体,而且可实现智能化。 1.3 汽车制造领域的新进展今后,在汽车车身制造领域长期广为流行的模块式技术将淘汰。新的轻量化材料(诸如高强度钢,金属泡沫材料,镁,铝和陶瓷材料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至 2010 年,世界汽车整车整备质量平均将减少 17%(即质量减小 250kg)。 1.4 汽车制造装备市场的结构变化至 2010 年,汽车工业对机器设备和模具(工具,工装等)的需求量将比现在增长10%左右。据预测,至 2010 年,汽车制造业对压铸设备的需求量将增长 10%;对纤维复合材料压制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15%;对工作压力较低的挤(或冲)压机的需求量减少 5%;对工作压力较高的挤(或冲)压机的需求量增长 6%;对液压成型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5%;对压制模具(工具)的 1 需求量增长 26%;在机械及切割领域,对多工位自动加工设备的需求量下降 5%,对磨削机床的需求量下降 15%,对齿轮加工设备的需求量下降 10%,对珩磨机的需求量下降 20%,而对加工中心的需求量增长 2%,对硬车削和硬铣削车床的需求量增长 18%,对激光束切削机床的需求量增长 30%,对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34%;在部件联接/装配领域,对点焊设备的需求量将下降 20%,对机器人自动化装置的需求量增长 5%,对粘贴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28%,对激光焊接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36%;在表面处理领域,对检测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5%,对油漆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8%。从以上汽车制造领域对不同设备的需求发展趋势中,亦可看出未来汽车制造技术的若干发展趋势。未来生物工程技术在汽车油漆领域也将得到应用,并引起一些革命性变化。 2 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状况 2.1 新共轨直喷柴油系统目前博世开发的第 3 代共轨直喷柴油系统已经上市。这种共轨直喷柴油系统的喷射压力可达到180MPa,而且由于采用了新型喷油器,该系统可以进行多点喷射。在该技术的应用方面,德尔福在 2002 年初已经将其生产的喷射压力为 140MPa 的共轨直喷柴油系统装在福特Fcous 轿车上。西门子开始为标致 307 型轿车供应类似的系统。 2004 从年起,MagneitMarelli 将为菲亚特和欧宝公司供应其带多点喷射功能的共轨系统。不过,真正具有竞争实力的是博世“整体式喷油器”系统,该装置已经被大众集团广泛采用。这种整体式喷油器系统的喷射压力可达 205MPa。 2.2 5 缸发动机 5 缸发动机的采用已经有多年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