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56黄海高程 、85国家高程、吴淞高程之间的关系

关于56黄海高程 、85国家高程、吴淞高程之间的关系
关于56黄海高程 、85国家高程、吴淞高程之间的关系

关于56黄海高程、85国家高程、吴淞

高程之间的关系

85国家高程基准

85国家高程基准是指以青岛水准原点和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其水准点起算高程为 72.260米。

54北京坐标系

54北京坐标系即 54国家坐标系, 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

西安坐标系

80 西安坐标系即 80 国家坐标系,采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泾和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

我国常用高程系统大全:

(1) 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十 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

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

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

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 72.289米。

(3)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 以青岛验潮站 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 1987 年 5 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4)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 = 1985国家高程系 + 4.26(米)

广州高程 = 黄海高程系 + 4.41(米)

广州高程 = 珠江高程基准 + 5.00(米)

(5)大连零点

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

号码头东转角处, 该基点在大连零点高程系中的高程为 3.765米。原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人民广场内,已被毁坏。该系统于 1959年以前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广泛使用。 1959年中国东北

地区精密水准网在山海关与中国东南部水准网连接平差后,改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统。大连基点高程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为 3.790米。

(6) 废黄河零点

江淮水利测量局,以民国元年 11 月 11 日下午 5 时废黄河口的潮水位为零,作为起算高程,称“废黄河口零点”。后该局又用多年潮位观测的平均潮水位确定新零点,其大多

数高程测量均以新零点起算。“废黄河口零点”高程系的原点,已湮没无存,原点处新旧零点的高差和换用时间尚无资料查考。在“废黄河口零点”系统内,存在“江淮水利局惠济闸留点”和“蒋坝船坞西江淮水利局水准标”两个并列引据水准点 各地吴淞高程与 85黄海高程的关系是:

一、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 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 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 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 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

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

二、吴淞高程系与 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 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 3 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控制网,参加国家测绘总局主持的 1957年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平差后的水准点高程均为 1956年黄海高程系,佘山水准基点既有黄海高程(44.4350米),又有吴淞高程(46.0647 米),两者之差为 1.6297 米,即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系基面比 1956 年黄海高程系基面低 1.6297 米,远离上海的地区,同一点的两个高程值之差会略有不同。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

港口水利工程高程、水位关系转换 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 国家85高程基准其实也是黄海高程基准,只不过老的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新的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新的比旧的低0.029m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 56黄海高程基准:+0.000 85高程基准(最新的黄海高程):56高程基准-0.029 吴淞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1.688 珠江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0.586 我国目前通用的高程基准是:85高程基准

一直没搞清楚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高程基准的关系!总算搞明白了!还不明白的看一下吧! 标高/绝对标高/高度/建筑标高/结构标高 绝对标高:相对对海平面的高度, 海平面的标高规定为0,在以上的为正值, 以下的为负值,相平的为0,也叫海拔高度,高程 相对标高:对于一个地区, 通常市政国土部门会测量出某个特定的、固定的点的绝对标高, 其他的测点相对于绝对标高的高度,其上为正,下为负; 建筑标高: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差别在于装修,通常情况下,施工放线会在结构高度上作出而不是装修高度,一些地区经常忽略掉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差别。 以上的量单位只能是米(m)高度,值具体的、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只能为正或者0,不能为负数,单位是毫米(mm) 在生产建设和手工计算习惯意识里, 标高;是在建筑房屋时所用的一个术语,一般都是建筑第一层地面是0点,在建筑方线时以这一平面为基点,向下或向上算高度! 高程;通俗地讲,就是某一水平面或一点,与相对照的海平面平均高度的高差,其高程即海拔为多少米,称为水准点。 从某一指定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的高度,称为高程。由于选用的基准面的不同,因而可产生不同的高程系统。采用平均海平面,即大地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面建立起来的高程系统,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这

中国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例外部门例外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一.常用高程系统 (1) 1956黄海高程系统 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衡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2)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从头计算黄海平衡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3)吴淞(口)高程系统 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

海拔高程换算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废黄河零点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763(米)[南海] 废黄河零点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161(米) 废黄河零点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0.19(米)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

我国常见高程系统及转换关系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1.629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600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 算关系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 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中国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一.常用高程系统 (1) 1956黄海高程系统 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 72.289米。 (2)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3)吴淞(口)高程系统 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精)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 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高程换算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作者:周杰鑫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 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1.629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600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此值又有不同。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吴凇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1.688(米) “吴凇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717(米) “吴凇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2.274(米) 4.“珠江高程基准” 珠江高程基准是以珠江基面为基准的高程系,在广东地区应用较为广泛。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珠江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586(米) “珠江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557(米) “珠江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2.274(米) 以上四种高程基准之间的差值为各地区精密水准网点之间的差值平均值,以上差值数据取自《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1989)。 除以上四种高程系统外,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曾采用过多个高程系统,如“广州高程基准”、“大沽零点高程”、“渤海高程”、“波罗的海高程”、“大连零点高程”、“废黄河零点高程”、“坎门零点高程”和“安庆高程系”等。不同高程系间的差值因地区而异,以下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仅供参考,具体差值以当地测绘主管部门提供值为准。

高程转换

高程转换 珠江高程+5.00(m)=广州高程 珠江高程+0.59(m)=黄海高程 珠江高程+0.74(m)=国家85高程 **我国高程系统大全 一、高程系统的一般意义 变化曲线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2)假定基面。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常用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1) 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 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 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5)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 1985国家高程系+ 4.26(米) 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 4.41(米) 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5.00(米) (6)大连零点 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

各个高程基准换算

吴淞与废黄河、黄海、八五基准点的关系: 1、吴淞=废黄河+1.763m; 2、吴淞=黄海+1.924m; 3、吴淞=八五基准+1.953m。 一、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 2: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控制网,参加国家测绘总局主持的1957年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平差后的水准点高程均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佘山水准基点既有黄海高程(44.4350米),又有吴淞高程(46.0647米),两者之差为1.6297米,即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系基面比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面低1.629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同一点的两个高程值之差会略有不同。 3: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85国家高程基准 85国家高程基准是指以青岛水准原点和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其水准点起算高程为72.260米。54北京坐标系 54北京坐标系即54国家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 西安坐标系 80西安坐标系即80国家坐标系,采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泾和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 我国常用高程系统大全: (1) 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 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 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

高程系统大全及换算关系

我国高程系统大全 一、高程系统的一般意义 变化曲线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2)假定基面。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常用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1) 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 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 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5)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1985国家高程系+ 4.26(米) 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4.41(米) 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5.00(米) (6)大连零点 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角处,该基点在大连零点高程系中的高程为3.765米。原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人民广场内,已被毁坏。该系统于1959年以前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广泛使用。1959年中国东北地区精密水准网在山海关与中国东南部水准网连接平差后,改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大连基点高程在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为3.790米。 (7) 废黄河零点 江淮水利测量局,以民国元年11月11日下午5时废黄河口的潮水位为零,作为起算高程,称“废黄河口零点”。后该局又用多年潮位观测的平均潮水位确定新零点,其大多数高程测量均以新零点起算。“废黄河口零点”高程系的原点,已湮没无存,原点处新旧零点的高差和换用时间尚无资料查考。在“废黄河口零点”系统内,存在“江淮水利局惠济闸留点”和“蒋坝船坞西江淮水利局水准标”两个并列引据水准点。 (8)坎门零点 民国期间,军令部陆地测量局根据浙江玉环县坎门验潮站多年验潮资料,以该站高潮位的平均值为零起算,称“坎门零点”。在坎门验潮站设有基点252号,其高程为6.959米。该高程系曾接测到浙江杭州市、苏南、皖北等地,在军事测绘方面应用较广。

GPS高程拟合及转换方法

浅谈GPS高程拟合技术 1、前言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是1973年美国国防部为了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研究的新一代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GPS是以人造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它是利用天空中均匀分布的24颗GPS卫星轨道参数及其载波相位信号,通过地面接收设备接收其发射信息,实时地测定地面接收载体的三维位置。 我院从1999年开展了GPS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研究。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我们认识到了GPS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和路线中桩、边桩放样方面具有传统测量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极大的降低劳动作业强度,提高作业效率,但GPS技术在高程测量方面的应用还一直处于研究状态。本文结合几年来的生产实践仅就GPS技术在高程拟合方面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观点: 2、高程异常 GPS测得三维坐标高程为各GPS点在WGS—84坐标系中的大地高H,而公路勘测所用的地面高程是相对于似大地水准面的正常高H正,两者之间的差值称为高程异常,用公式可表示为: ζ=H—H正 式中:ζ—为高程异常 要将GPS所求的大地高转换成正常高,关键是求得精确的高程异常ζ。 目前通常采用二次曲面函数对高程异常进行曲面拟合,对于GPS水准联测点P K拟合模型可写为 ζK=a0+a1Δx k+a2Δy k+a3Δx2k+ a4Δy2k+ a5Δx kΔy k—εk 式中Δx k=x k—x0 Δy k=y k—y0 x0,y0是参考点的坐标,一般取重心坐标;x k,y k是P k点的平面坐标,也可是大地纬度和大地经度;εk为拟合残差。按最小二乘法可求得拟合系数a为 a=(A T A)-1A Tζ 式中a=[ a0 a1…a n]T ζ==[ζ0 ζ1…ζn]T 1 Δx1 Δy1 Δx21 Δy21 Δx1Δy1 1 Δx 2 Δy2 Δx22 Δy22 Δx2Δy2 A= ……………… ……………… 可以看到,在采用二次曲面拟合时,至少应有6人GPS水准联测点,当少于6个时,则应去掉二次项拟合系数σ3,σ4,σ5,即采用平面系数拟合,此时拟合模型为

海南省高程换算系统

海南省高程系统换算关系式 https://www.360docs.net/doc/bd5385494.html,/gcxt_hs.asp 高程系统 1985国家高程基准National Height Satum 1985 根据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验潮资料计算确定的平均海水面所决定的水准原点高程,于1987年由国家测绘局颁布作为我国统一的测量高程基准。 1976榆林高程系 以1976年8月重新计算的榆林(安游)验潮站平均海水面为0起算,该平均海水面是经榆林(安游)验潮站1957年4月1日---1975年11月9日(1861年周期的验潮资料计算求得(潮位精确是1米),该面至验潮站基本水准点57年0号之高为3.1822m,至榆林备用水准原点高为28.4379m 1956榆林高程系 以1956年计算的榆林(安游)验潮站平均海水面为0起算,该平均海水面是经榆林(安游)验潮站1956年以前的验潮资料计算求得(潮位精确是1米), 秀英高程系 由广东省水利厅在海南岛建立的水准系统,水准原点在海口市秀英港部队院内,

坐标系统 1.1954北京坐标系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该坐标系源自于原苏联采用过的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系。 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系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2.海口独立坐标系 在海口市规划系统使用,由海口市规划局建立,由于适用范围较小,在新海口成立后,已经不适应大海口的使用。 3.1980西安坐标系 1978年,我国决定重新对全国天文大地网施行整体平差,并且建立新的国家大地坐标系统,整体平差在新大地坐标系统中进行,这个坐标系统就是1980年西安大地坐标系统。1980年西安大地坐标系统所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的四个几何和物理参数采用了IAG 1975年的推荐值。 4.海南平面坐标系 在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方面,《办法》针对海南使用独立坐标系统的情况对相关问题做了详细规定,明确在海南岛及其邻近海域测绘,其成果统一采用海南平面坐标系。 在海南岛及其邻近海域测绘,统一采用海南平面坐标系统。 海南平面坐标系使用范围:(三亚、临高、儋县、澄迈、屯昌、陵水、保亭等七市县城区大比例尺测使用。 5.海南海口独立坐标系 海口、马村、定安、琼山、琼中、万宁、琼海等六市县城区大比例尺测使用; 6.海南洋浦独立坐标系 在洋浦经济开发区使用大比例尺测使用; 7.海南文昌独立坐标系 在文昌市使用大比例尺测使用; 8.海南白沙独立坐标系 白沙、通什、东方、乐东等五市县城区大比例尺测使用; 注意: 海口独立坐标系和海南海口独立坐标系为两个不同坐标系统,大英山路网中原设计采用海口独立坐标系的说法为错误的,正确说法应为“海南海口独立坐标系”,以后设计务必全部改为“海南海口独立坐标系”。

大沽高程换算

大沽高程2008-12-20 08:53 大沽高程是由高程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高度。由于选用的基准面不同,会有不同的高程。如其基准面在海洋上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就称为绝对高程。由平均海水面起算的地面点高度,称为海拔。我国以黄海平均海面作为水准基面。为了将水准基面可靠地标定在地面上,须设置永久性水准原点,由精密水准测量测定这一原点对于验潮站平均海面的高程。我国的水准基点设在青岛观象山上,相对黄海平均海面的高程为72.289米。由按国家统一规范测定高程的一系列水准点构成的网,称为国家高程控制网或国家水准网,可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地形测量和有关科学研究等提供地面点高程。 由于历史原因,计量河水、洪水水位的海拔基准也有所不同。2003年9月,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发生特大洪灾,华县水文站出现的342.76米这一历史最高水位,即指大沽高程基准。大沽高程比黄海高程要高1.163米。 近代,西方列强在华享有诸多特权。为确保外国船只在中国沿海和内河航行的安全,由其控制的海关在海港、河港码头设置水尺,观测潮水位和江河水位,掌握了许多水文资料。《辛丑条约》签订后,海河干流由各国驻津领事团共管。为便于列强船只通行,1902年,英国海军驻华舰队派炮船“兰勃勒”号测量大沽浅滩,绘制了水下地形图。海河工程局以大沽口北炮台处寻常高潮的最低海面为零,作为高

程基准面,称“大沽零点”,高程是大沽浅滩外潮标(水尺)的53.34厘米。当时,在大沽口北炮台院内埋有标石,其顶高为大沽高程16.1英尺。该标石后被毁。海河工程局还成立测水机构,1902年起在海河干流陆续设置十余处潮水位站,1904年在德国码头测流量。 1917年海河流域暴发特大洪水。北洋政府派熊希龄负责水灾善后。1918年3月20日,顺直水利委员会在意租界五马路成立,熊任会长,有外籍人士3人,曾任印度工务部长的英国人罗斯,被聘为技术部长,负责水文技术。该会以整治直隶河道为主要任务,实施了一些建设和测量工程,1925年编制了《顺直河道治本计划书》。还负责海河、黄河流域的水利行政。 1928年9月26日,该会被改组为华北水利委员会,初由内务部管辖,1931年又归内政部。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任主席兼总工程师。该会下设总务、技术等处,以华北各河湖流域及沿海区域为管辖范围,开展防洪、灌溉、航运、水力及水利工程。该会有“以科学方法设计水利建设之新式机关”之称,聚集了一大批掌握近代西方水利科技的年富力强专家,如李书田、曾世英、徐世大、高镜莹、须恺、张含英、王华棠、彭济群、李赋都等。该会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第一部河系规则———《永定河治本计划》,在天津筹建了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还对海河水系各河实施了整治,完成了海河放淤等一批水利工程。该会还制订了十年水利实施计划,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未及全面实施,内迁重庆后,各项工程呈停滞状态。抗战胜利后,华北水利

我国高程基准换算关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1985国家高程基准 英文名称: National Vertical Datum 1985 定义: 采用青岛水准原点和根据由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 年的验潮数据确定 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其水准原点起算高程为72.260m。 我国常见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 (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 (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 (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废黄河零点高程-0.19 (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大沽零点高程-1.163 (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渤海高程+3.048 (米) 国家85高程基准由来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 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 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 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 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 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56黄 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 72.260 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