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趣味

文学的趣味
文学的趣味

文学的趣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去选择欣赏文学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以喻明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布置预习任务:

第一组:查找资料,了解朱光潜及其作品,制作成PPT文件课上展示。

第二组:调查本校学生读书情况,包括读了多少书,哪类书,对哪类书感兴趣。绘制调查表并作分析。

第三组: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或名人读书故事,课上交流。

第四组:介绍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及喜欢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读过很多书,我们的心灵也都曾受到过触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文学作品同样离不开兴趣。那么,什么是文学的趣味?怎样才会捕捉到真正的文学趣味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学的趣味》,聆听朱光潜先生对我们的教诲。

二、关于作者

1.第一组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情况,介绍朱光潜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教师补充明确。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美学》(德黑格尔)等。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读课文疏通字词。

这里要提示学生:字音、字形、字义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囿yòu:本义: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拘泥。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东西有限。

方剂:简称方。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治病的药方。

玩索:体味探求。

纷歧qí:错杂、纷乱。

绮靡:华丽、浮艳(多指诗文)。

笃dǔ嗜:特别爱好。

(二)解题

提问: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趣味。这里是指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欣赏趣味。

(三)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师明确:趣味是欣赏的基础。

四、文章研读

(一)人们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主要毛病是什么?

1.第二组学生交流讨论自己调查学生读书情况。

情况预判:学生读书数量少,种类单一,趣味不高,部分学生只喜欢读武侠类小说。

2.其他各组学生读第②到第④自然段,思考课文中作者的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

(1)第二组学生派代表阐述调查情况。

(2)其他组学生指出作者提出的三种毛病。

(3)教师明确。

朱光潜认为部分人身上存在着三种阅读趣味的毛病:

不知── 无趣味──精神上的残废

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上的中毒

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上的短视

提示:我们是否也存在上述三种问题呢?

五、作业

思考:针对朱光潜指出的文学阅读趣味上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作者认为文学欣赏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趣味是文学欣赏的基础。

2.作者认为阅读欣赏中主要存在哪三类毛病?

明确:朱光潜认为部分人身上存在着三种阅读趣味的毛病:

不知── 无趣味──精神上的残废

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上的中毒

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上的短视

二、课文研读

(一)如何才能诊治阅读欣赏中存在的三类毛病?

1.第三组学生组内交流搜集的名人读书名言、名人读书故事。

2.其他各组阅读第⑤到第⑥自然段,思考总结作者给出的方法。

3.交流讨论

(1)第三组学生代表读搜集的读书名言和名人读书故事。

示例: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塞涅卡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读一部书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你喜爱它,另一个是你可以夸耀它。──罗素

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笛卡尔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毛姆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笛卡尔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将发射火星。──雨果

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爱默生

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书籍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这种人能真诚地热爱人,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赏人。──高尔基如果你遇到一个具有才华的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爱默生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读者方面,从一字一句阅读开始,通过读完一篇,这观赏就是一个心理学的过程。──川端康成

一个人只应该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效甚微。──塞缪尔?约翰逊

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浓厚的智力、兴趣、气氛促使他们去阅读,而阅读是使他们学习得好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苏霍姆林斯基

读一本好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苏德拉勃卡恩

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三性具备,堪称知识富翁。──魏明伦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读书可启发心灵,就像运动有助身体健康。──斯帝勒

和书的缘分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舒婷

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臧克家

(2)其他组派代表介绍作者给出的方法。

(3)教师明确

作者认为要解决缺乏文学趣味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广泛阅读,不囿于一家;“开疆辟土”,不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4)思考:我们搜集的这些名言哪些和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呢?

三、文章的写作技巧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明确:

(一)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有:1.作者在阐述“扩大眼界,加深知解”,方能获得可靠的文学鉴别能力的观点时,以估计山的大小为喻:“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难懂的道理说得清清楚楚。2.将战胜心理惰性获取新的趣味比喻:“开疆辟土”,并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不仅形象地阐明要想获得新的文学趣味,就必须战胜心理惰性,而且突出了惰性的“顽强”与获得新趣味之不易。

举例论证,主要是以作者个人亲身体验:学习文言文与语体文、学习唐诗宋词、学习外国文学来论证人类要“想获得一种新的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这一观点。用自身体验作例论材料来论证观点,“现身说法”,在增加文章可信性的同时,使说理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结构特点

明确:结构疏密相间,舒卷自如。

开头引孔子名言,并不像一般论者那样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由其引出不同的见解,这就让文势为之一顿,令读者精神为之一振。说明三种通病,分三段排列,文章就变得疏朗起来。提出疗救的方剂,继而又进一步论述如何才能获得新趣味,并列举自己的种种经验来论证,文貌则趋于繁密。

(三)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行止自如,繁简适度。

语言上,本文视主旨表达的需要,行止自如,繁简适度。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阐明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而不在于批判文学趣味上的欠缺。指出毛病是为了疗治,所以,说明通病只是说出病相,点明危害,而未曾举例详述。而论述如何才能治疗三种通病,获得“活的”、“可靠”的文学趣味是全文的重点,故时而以喻明理,时而现身说法,时而引言论述,用笔就较繁。至于需要不断创造的道理“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讲史”,因其不是本文论述的对象,所以只是一句带过。

四、拓展延伸

1.第四组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2.拓展阅读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刘墉

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

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

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

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

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中文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

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鼓励小朋友读不少中文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

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

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记不记得两三年前,有一次爸爸妈妈带你去自然历史博物馆,进门时,有人发个小本子给你,说“欢迎参加发现之旅”。

原来他们在博物馆各个角落,设立了许多站。每到一站就可以盖个章。一整本都盖满章的小朋友,则能得到一份小奖品。

爸爸也非常欣赏博物馆的美意,知道他们希望借着这个方法,使小朋友能到每个展览室去参观。

只是,那天没见到几个细细参观的小朋友,倒是见到不少家长,疲于奔命地跟着孩子跑来跑去──包括你的爸爸妈妈在内。

你也得到一份奖品。但你想想,我们去博物馆那么多次,你那次是不是最累,却最没看到什么东西?

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

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

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

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语译)

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意译)

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

“学”是指“学新的东西”。

“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

“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

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

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

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

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

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

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

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一大堆杂草,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五、作业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是高考考查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阅读下面的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读书,人才更像人

──严文井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能考进大学,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我打开了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

找出关键语句,厘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领会“虚实相间”这种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分组布置预习任务

第一组:网上搜集卢浮宫三宝的照片及其有关资料,制作成PPT文件在课上展示。

第二组:网上搜集整理维纳斯的图片和维纳斯的相关知识,制成PPT课上交流展示。

第三组:找出一些表现“虚实相生”的诗句、文章和绘画作品,课上讲析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第一组学生展示卢浮宫三宝──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的图片,然后说一说有关这三宝的相关知识。

(二)学生谈谈对这三宝的认识。

(三)教师导入:1891年,蒙娜丽莎画像被盗,结果来空墙前驻足流连的人竟然超过了过去十二年来观赏《蒙娜丽莎》人数的总和!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也许能解开其中的奥妙。

二、整体感知

(一)感受维纳斯

1.第二组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维纳斯雕像的图片,介绍“我所知道的维纳斯”,并谈谈“我眼中的维纳斯”。

2.作者清冈卓行欣赏维纳斯时有什么感受?找出关键词、关键语句。(提醒学生关注与“感受”意思相近的词语)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思考: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像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像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理解重点句子含义是高考考查学生重要能力之一,这句话要抓住“特殊”和“普遍”这两个关键词来理解。

3.提问:你认为是否应该为维纳斯加上双臂?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加一双胳膊,你会如何设计?

学生讨论、回答。

4.作者认为维纳斯应不应该复原双臂?在原文中找出。

明确:不应该,作者对复原方案极端反感。

──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二)快速浏览,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提问:这句话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为了秀丽迷人,必须有所失去;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三、作业

(一)熟读课文

(二)思考: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你认为使作者“恐惧”、“空虚”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

(一)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二)提问:这句话包含了那两层意思?

明确:

1.为了秀丽迷人,必须有所失去。

2.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二、课文研读

(一)引导学生分析

1.为什么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有所失去?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作者开篇点题,正面论述失去双臂的妙处。“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这是从正面对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有所失去进行论述。

2.提问: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他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二)讨论:你认为作者的观点能不能经得起推敲?

学生讨论、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行)

(三)小结

维纳斯失去双臂,却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从而换来艺术的完整,这就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美学观点:虚实相生──眼前景为实,想象景为虚,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可以回到我们刚上课时的问题:为什么蒙娜丽莎画像被盗,却引发“空墙效应”?空墙正因为空,让人有一种残缺美,因为空,更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这是符合虚实相生的美学观点的。

三、拓展延伸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也讲究虚实相生。虚是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中国的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我们在读古诗时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一)请第三组同学举出几个运用虚实相生手法的诗句、绘画或文章。

(二)请根据下面给出的诗句,简单说出自己构思的画面。

1.深山藏古寺。

2.满园春色关不住。

(三)阅读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微型小说《一个丈夫的账单》,运用虚实相生的美学观点说说这个文本的独到之处。

一个丈夫的账单

契诃夫

招聘年轻漂亮女秘书的费

用……

给漂亮女秘书买花的费

用……

与漂亮女秘书共进晚餐的费

用……

给妻子钻戒的费用……

为丈母娘买貂皮大衣的费

用……

招聘中年女秘书的费用……

四、布置作业

阅读《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爱因斯坦及其主要成就。

能力目标:用观点分析的阅读方法把握本文主旨,把握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对文章观点的把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分组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组:网上查找爱因斯坦的图片及其成就等相关资料,以“我眼中的爱因斯坦”为题制成PPT课上展示。

第二组:从莫扎特、康德、巴赫、贝多芬、普朗克、海涅、肖伯纳、高斯、肖邦、梵高、陈子昂等名人中选择两位,利用网络查找他们的“奇闻轶事”,准备课上交流。

第三组: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我对教育的思考”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段300-500字的发言稿,课上交流。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京病逝,走完了他人生的98个春秋。一颗巨星的陨落,让整个中国都为之惋惜。钱学森去世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近日被整理出来并在《人民日报》发表,谈话内容是有关科技人才培养问题。钱学森称,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所大

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创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他最后说:“我今年已九十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现在学的是什么专业?(学生回答)专业之外,你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学生发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科学家来说,兴趣、爱好也是帮助他们进行科学思考的有效途径。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这两种美在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爱因斯坦和他的艺术世界。

(二)第一组学生展示“我眼中的爱因斯坦”(PPT)。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二)快速浏览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写了爱因斯坦哪些轶事?这些轶事说明什么?

明确:6岁,学小提琴;13岁,爱上莫扎特(艺术);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数学、哲学)。

艺术:他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优美、和谐、充满想像力──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起催化作用他能弹一手好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和壮丽的的图景。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文学: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他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2.本文写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旨在揭示什么道理?

学生快速浏览后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三、课文研读

学生浏览第一到第四自然段,思考,讨论。

(一)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明确: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二)研究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的目的何在?

明确:文章阐述了人们对爱因斯坦未能谈论的一面:他是一个科学家的同时,还是一位艺术家、哲学家。并且指出如果不能全面地“触及”、“发掘”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那么对于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正确地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为此,作者引出写作本文的目的: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中心观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至此彰现,水到渠成。

四、作业

(一)熟读课文。

(二)思考:文章写爱因斯坦的“轶事”,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重点字词训练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鑫( ) 陀( ) 伦理( ) 怆然( ) 深邃( ) 扣人心弦( )

2.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并分别用它们说一句话。

意味深长:

全神贯注:

提示:重点字词的音形义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二)提问:爱因斯坦有哪些兴趣、爱好?

二、课文研读

(一)学生浏览第5至第14自然段,思考,讨论。

1.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

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

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2. 爱因斯坦喜爱文学艺术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对于爱因斯坦, 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

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 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出于一种‘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必要性”。

他之所以认为文学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是因为文学艺术还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爱因斯坦之所以认为科学和艺术值得追求,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之美,其产生的美感是相通的。

(三)学生浏览第5至第14自然段,思考,讨论。

提问:文中提出“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旨在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明确:

作者以“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这一问句开篇,接着指出造就一个“爱因斯坦”所需条件,并特别强调:“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这因为:虽然音乐、绘画和文学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艺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像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再次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至此,写作意图一目了然。

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提问: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语言精练而又富于哲理,理性与激情互相交融的语言风格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议论文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可以是严谨平实推理考证的,也可以像本文的散文笔调,很有激情和表现力,如:“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至少”,表明内涵丰富,难以穷尽。“互补性”,科学与艺术毕竟特性不同,理智与感情,集中思维与发展思维,实境实证与虚境想像,互相补充,互通有无,共同构筑完整世界。“统一性”,科学和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有着共通之处:美,以及对美的无限追求。再如“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里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

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在这些伟大科学家眼里,世界本来是丰富的。”、“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都运用了理性和感性相融的散文笔调,具有较强的激情性。

(二)叙议结合,是本文写作的又一大特点。

文中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合为一起,既帮助读者对文中观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搭建了桥梁,又增强了论证的可信性、权威性。

四、拓展延伸

(一)第二组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其他大师的轶事,谈感受。

提问:这些大师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第三组学生交流“我对教育的思考”,其他组同学可以谈同感或异议,形成深思探讨的良好课堂氛围。

(三)讨论:中国的教育为什么不能造就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五、作业

阅读下文《“下午茶”与诺贝尔奖》,概括文章主要观点。

“下午茶”与诺贝尔奖

马惠娣

闲暇时间,也就是非劳动时间,指的是人们在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包括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星期日及节假日,各种假期,退休后的时间。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说,他们的许多灵感不是在做研究时出现的,而常常是在休闲中峰回路转,茅塞顿开。

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举例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

我们可以从大量科学家的传记中找到科学家发明创造与休闲相关联的记载。英国剑桥大学自17世纪在校园有“下午茶”,以这种既普通、又特殊的形式,让人们在自由、放松、随意、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激励师生们迸发灵感、产生思想的火花。难怪有人说,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学巨匠牛顿在1665年至1666年的两年间,由于伦敦瘟疫的发生,不得不从剑桥三一学院回到乡下的家里赋闲,也正是这段恬淡的生活,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写到:“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发现它们的最强而有力的动机。”他一生酷爱小提琴,很多人都说他的科学发现与小提琴有着内在的关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们认识到闲暇在人的生命中的价值,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与利用便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休闲教育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获得休闲资格,进而使每个人都享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发展他多方面的才能。

而在中国,很多人对闲暇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人一说到休闲,就是吃喝玩乐;有人把休闲与“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相提并论;有人说休闲不就是出外旅游、购物吗?也有人把休闲与工作对立起来,仍把有假不休、超负荷工作当成美德,导致身心俱疲,甚至早逝等等。究其原因,一是许多人还没有从老观念中脱离出来;二是全社会缺少休闲教育,使以时间存在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

如何利用闲暇?关键不能把休闲庸俗化、低俗化,也不能把休闲看成是有闲(钱)阶层独享的权利。事实证明,科学、合理、健康地利用闲暇时间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至关重要。比如说,你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并且内容丰富、积极向上,你就获得了比别人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才干、能力,获得比别人多的业余爱好,你就不会在闲暇时感到寂寞、孤独、空虚与无助。从大的方面来讲,以开发人的闲暇时间的

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交流与探讨,进一步了解作者对北平的爱与眷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

1.作品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

1.诵读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诵读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由题目“想”字入手,先听专家诵读初步感受深情,再以逐段诵读为重点,采取听读、朗读、默读等多种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始终围绕“老舍为何如此的想念北平,北平到底给了老舍什么?”这一问题在诵读中领悟老舍对北平的“说不出”的深情。

②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京味”特色。

2.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文本阅读中,借助精心准备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理解,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将全文的内容解读浓缩在几个问题中,使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学习重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录音朗读,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厘清结构,找出文眼。

第二课时:研读重点语句,深入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注意以下字音:

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íchà)

菜圃(pǔ)空旷(kuàng)橘子(jú)辜负(gū)

2.利用网络查找关于老舍先生的生平介绍和当代学者评价老舍先生的视频资料,课上交流:①讲讲老舍的童年。②为大家介绍一本老舍的作品。③我心目中的老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二)教师导入: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这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作者简介

(一)检查预习“七嘴八舌说老舍”。

学生可根据预习作业中布置的问题,也可根据以前学过的老舍的作品交流体会。

(二)教师总结:(用多媒体展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三、听课文录音,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出评价

(一)朗读指导:读老舍的文章,读出声来是必要的,最好用北京话读,而且是跟老舍差不多的北京话,那你就进入了一个音乐的世界。那是美,是享受,是艺术。老舍说:“好文章不仅让人愿意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口腔是舒服的。”走进那音乐世界,从语音角度发现老舍的魅力。日本著名教授中山时子,她是研究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前辈。她聘中国人当讲师有三个条件:有学问、不会日语和会讲漂亮的北京话。有了这样的条件就保证了他们的“听”老舍。她五十年如一日,每周日必和他的学员一起感受老舍作品中独特的美,像一位京剧行家在品味青衣名角的咏叹调。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捕捉里边的京味特色。

(三)指定学生分段朗读,教师做出评价,如情感是否真挚、深沉、细腻等。

四、总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标题的“想”为什么不能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归纳出本文的情感主线:对故土的依恋和相思。

五、默读课文,厘清结构

1.我的北平(第①自然段)

2.我爱北平(第②-③自然段)

3.故都北平(第④-⑦自然段)

4.真想北平(第⑧自然段)

以填空的形式“我北平”为线索来思考全文。

六、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本文的文眼

提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

(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

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即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运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爱得说不出来,恰恰表明这种爱是爱到了极点。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

提问:想想看,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血肉相连。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七、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交流探讨、重点突破

(一)在文中,羁旅青岛的老舍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第④⑤⑥自然段。(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

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

1.第一、二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

①“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感到寂苦。”

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因为要么“太旷”,要么“太热闹”。“太旷”──寂寞;“太热闹”──苦恼。

②“使我能摸着──……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用平平淡淡的语言描绘了城墙、水潭,水中蝌蚪,苇叶上的蜻蜓,却营造出极浓的环境氛围──安适。

③“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

这句是讲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若普通人写,可能会写××地方、××地方热闹,但全城会处于闹和静的和谐之中。但老舍写来,却以“太极拳”作比: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实在是安静的紧,这一特征与北京“静”中的“闹”,确是非常相似。这一比既简洁又显得味道无穷。

──板书:环境安静温和

2.第三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使他们成为美景。”

倘若把北平面积缩减一半,而建筑还那么多。她还会那么美丽吗?故宫三大殿还会在开阔中显示出庄严气势吗?北平的布置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在该有美丽建筑的地方,就有;在该空的地方,就空;甚至在街上还能看到北山和西山。

──板书: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3.第四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还不愧杀!”

儿化音中带有很浓的京味,议论中带着京味的俏皮、幽默,显现出对北平物产的钟爱,透射出了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当然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板书:物产丰富可爱

总结思考:

通过比较,北平与巴黎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这种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

巴黎:太热闹、太空旷、太挤了,布置不够协调。

北平:动中有静,布置合理,物产丰富、贴近自然。

通过对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二)这最后一句“真想念北平呀!”还有一层更深的含意: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现在我们来体会一下老舍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还差上点劲”、“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的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有物有情,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二、课外延伸

(一)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风雨’。”

(学生齐读,投影打出)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

碎家!

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

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

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

鸦。

(二)除老舍的《想北平》之外,现当代文学中还有许多以思乡为主题的作品,如:叶圣陶的《藕与莼菜》、孙犁的《乡里旧闻》和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

三、课后作业

北平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如果让你写,你将怎样来描写自己的故乡呢?请以“故乡”为主题写一段话,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在歌曲《乡愁四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走近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结构的节奏美。

能力目标: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情感目标: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肖邦故园的特色与肖邦音乐的特色的关系,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园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点拨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搜索肖邦音乐作品和波兰平原的宁谧景观,激发对肖邦的好奇和亲近感。

一组同学负责收集肖邦的生平资料、其他音乐家对肖邦的评价;

另一组同学查找相关的图片资料,制作成ppt文件,课堂交流展示。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查出正确读音和词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一)交流收集到的肖邦的相关资料。

(二)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

二、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给出肖邦画像,无任何文字介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绘肖邦的肖像。

学生的描述可能为──高挺的鼻梁,黄而卷曲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削瘦的面庞等等。教师对这些描述给与肯定,并介绍两位名人描写肖邦的语言片断:

“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这是肖邦的好友李斯特写的。

另一位,“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他的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他的孱弱的病态,使得他脸上的表情既温柔又严厉,既纯洁又多情……”这是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写的。

点评:

名人之所以比我们描写得细致而传神,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对肖邦有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近距离地认识一下肖邦。

三、肖邦简介

由多媒体引出肖邦的文字介绍: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四、由肖邦引出对肖邦故园的介绍

教师提问:大家对肖邦有了比开始更多的了解了,可我有了一个问题,肖邦为什么就一点一点地长成肖邦了呢?为什么没长成凡夫俗子呢?下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人生的起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在《胡同文化》里我们知道了老北京们“安土重迁”的情怀,我们还听过许多歌唱家乡的歌曲,比如《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热恋的故乡》、《故乡的云》等等,可见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特殊意义,那么大家首先看一下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什么特点,请大家看课文、思考、整理。

明确:清寒,朴素,不招摇。

五、课文理解

激疑(一):如此看来,肖邦故园并不美,和我们的老家差不多,但不管家乡如何,只要是自己的,仍热恋她、爱她,但肖邦故园是肖邦的,作者伊瓦什凯维奇为何要写它呢?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请大家来猜一猜作家的心事。

提示:作者的意图就是探讨肖邦是怎样长成肖邦的,也就是揭示肖邦故园与其音乐创作的关系。那么,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大声朗读4至13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

举例:

1.第8自然段,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最理想的序曲。第12段,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第4段,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教师明确:我们写作文经常写自己的童年经历。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会对他的生活、性格、思维产生很大影响。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受事件的影响才变得更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都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同时打出课件: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激疑(二):肖邦故园真是太神奇了,是不是肖邦出生在这儿,就长成了艺术大师?如果这样的话,他家乡的人都会成为艺术大师了,这显然不是,那么,肖邦成为艺术家的原动力是什么?是他的天赋,还是后天的经历?请同学们结合9~12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肖邦故园只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特定的人生经历也只是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或灵感。真正激励他创作的不朽动力是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这种爱使得他的作品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于世界人民的影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激疑:因为肖邦的音乐,使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生着,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于世界人民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4至19自然段,表达交流。

总结:(课件展示)肖邦音乐是乡音,是爱国情,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是波兰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是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

三、审美与情感

(一)刚才说到爱国之情是肖邦创做的原动力,那么故园的四季景色给了他的音乐什么样的影响呢? 请大家阅读第20~27自然段。

明确: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

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二)朗读训练:这几部分景物描写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确:

春:轻盈温柔

夏:悠扬清丽

秋:忧伤深沉

冬:悠远悠长

学生小声读20~27自然段,并推荐一位同学选一段朗读,教师为其配上音乐。

六、总结写作特点

(一)结构严谨

这篇散文以肖邦与故园的关系为线索,开篇紧扣题目,介绍肖邦故园的过去与现在,伟大的音乐艺术,又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文章最后又回到故园与肖邦音乐艺术的融合中,以二者融为一体作结,结构完整而严谨。

(二)景物描写紧扣音乐形象

散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且生动形象。但是仔细读来,这种描写完全是为阐释音乐形象服务的,不少地方就是把音乐艺术转化成了文字艺术。例如第7自然段写故园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是为了表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文章最后一部分为了表现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融为一体,对一年四季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而描写用的主要手法是通感,几乎对每一景物的视觉、嗅觉形象,都用听觉形象来比喻。

七、作业

请大家观察肖邦的画像,结合学完本文的体会,以《望着肖邦的肖像》为题,写300字的短文。请将情、景、音乐、文字、画面融合在一起写。并且要用到从这篇散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

结尾: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Gentlmen,please salute with your hats,to a ginius!(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而我要说:努力吧,同学们,你们都将成为中国的肖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课文和绘画名作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五个异点的主要含义。

教学难点

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法: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网络了解丰子恺先生的生平,搜集他的漫画、散文作品,了解其作品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激趣,学生展示网上收集到的丰子恺漫画,并结合画作原来的题字做简单介绍。

二、作者介绍

由漫画引出对作者的介绍,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曾用名丰仁,号子恺,字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

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为《缘缘堂随笔》。

三、快速厘清课文结构

本文条厘清晰,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自然段),由东西洋文化不同谈起,概括介绍“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第二部分(第②-⑥自然段),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五个不同之处。

第三部分(第⑦自然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明确:本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因为本文题目是“中国画和西洋画”,主要内容是介绍二者的不同,所以用的最多的是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采用提问的形式复习什么是比较和比较有哪些形式──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作对照,也可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比较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在文中的第二部分,作者从线条、透视法、解剖学、背景、题材五个角度,将中国画与西洋画作了比较,介绍分析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五个异点,由此得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的结论。

此外,在课文第二部分,作者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把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这个抽象、复杂的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透彻,使文章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五、完成表格,欣赏画作

(一)出示表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二)展示一组画作,学生交流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1.吴道子(唐朝)的《送子天王图》

2.拉斐尔(意大利)的《圣母子》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明确:唐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画中的人物都是由线条勾勒出的。这些衣褶给人一种衣带飘飘、盈盈若舞的感觉。倘若把这些线条全部去掉的话,那么画面将是一片空白。可见中国画盛用线条,而线条(相对于西方画家着重于“面”)的表现力较为抽象,所以中国画是写意的。

“西洋画是不注重线条的。西洋画的线条只有轮廓线的作用,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比如这幅拉斐尔的《圣母子》,可以看到即使把画中的线条去掉,母亲的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她还是那么甜蜜温柔,让人联想到的只能是圣母。由此可见,西洋画十分注重色彩等,在色彩中隐藏了线条,人物因此显得更加逼真写实。”

明确: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不显著

分别展示其他四组画作,从“透视法”、“解剖学”、“背景”、“题材”做比较。

得出结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六、拓展延伸

丰子恺在文章开头讲“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其实除绘画、音乐、文学之外,饮食、礼仪等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举例说明你所认识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自由发言。

七、作业

完成课后三、四题。

文学的趣味教案

文学的趣味教案 教学目的 1.辨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设想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 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 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二、词语解释: 囿yòu:本义: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拘泥。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东西有限。 方剂:简称方。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治病的药方。 玩索:体味探求。 纷歧qí:错杂;纷乱。 绮靡:华丽,浮艳(多指诗文)。 笃dǔ嗜:特别爱好。 三、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作者针对文学趣味方面的三种通病,着重论述了如何获得“活”的、“可靠”的文学趣味的问题,提出了趣味是欣赏的基础;广泛地阅读和比较作品,才 能获得可靠的鉴别力;要不断地创造新的趣味等有关文学欣赏问题的精辟见解。有助于我 们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阅读本文,应首先运用既有知识(感知、理解、概括、筛选、比较等等)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辨析品味下边三个方面。 一是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本文论述的文学趣味的问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作者 运用“以喻明理”“现身说法”等技巧,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比如,在阐明“扩 大眼界,加深知解”,方能获得可靠的文学鉴别力的道理时,作者以估计山的大小为喻, 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难懂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又比如,作者将战胜惰性, 获取新的趣味比喻成“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不仅形 象地说明了要想获得新的文学趣味,就必须战胜心理惰性,而且突出了惰性的“顽强”与 获得新的趣味之不易。在阐明这一观点时,作者还不厌其烦地从初习文言文到改习语体文、学文言文、学诗、学外国文学等多方面结合个人经验反复阐述,令人倍感亲切,文章也深 入浅出,增强了说明力。 二是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疏密有致系文章技巧的要法之一。“疏”指文气舒徐、行 文疏朗;“密”指文势紧迫、行文绵密。为文者应努力做到疏密有致,以显现文势文貌的 腾挪善变,别生姿态。就本文而言,疏密有致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 结构上,本文疏密相间,舒卷自如。孔子为至圣先师,其言论多被奉为圭臬。本文开 头引用孔子名言,却并不像一般论者那样用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由其引出不同的见解, 这就让文势为之一顿,亦令读者精神为之一振。及至转入说明三种通病,分三段排列,文 章就变得疏朗起来。待到提出疗救的方剂,继而进一步论述如何才能获取新趣味,并从多 个方面列举出自己的种种经验来论证,文貌则趋于繁密。结构上的这种疏密变化,使文章 于不经意间透出自然活泼的灵气,不仅显现出大家风范,更增添了感染的力量。 语言上,本文则视主旨表达的需要,行止自如,繁简适度。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阐明 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而不在于批判文学趣味上的欠缺。指出毛病是为了疗治,所以,说明通病只是说出病相,点明危害,而未曾举例详述。而论述如何才能治疗三种通病,获得“活的”、“可靠”的文学趣味是全文的重点,故时而以喻明理,时而现身说法,时 而引言论述,用笔就较繁。至于需要不断创造的道理“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讲史”,因其不是本文论述的对象,所以只是一句带过。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二、三、四。 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的趣味教案

文学的趣味教案(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篇) 教学目的: 1、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重点掌握以喻说理的方法及作用 3、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以“阅读提示”中全文思路为引导初步阅读课文 全文提纲: (1-4)指出一些人在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现象 1.2---没有趣味 3-----趣味低劣 4-----趣味狭窄 (5-6)提出如何诊治精神上的“残废”、“中毒”、“短视”这三种“流行的毛病”。5-----提出诊治的唯一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6-----“培养文学趣味也需时时创造。 三、字、词疏通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盛感囿于纷歧(分歧) 惰性笃嗜含英咀华 瘾发见揣摩 绮靡窄狭精湛

靡糜 十一、分析(1-4)段 问: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不良现象什么? 作者对这三种现象是如何论述的?采用了哪种论述方法?请简要叙述。 提示:没有趣味 三种趣味低劣 现象趣味狭窄 作者采用了以喻明理的方法进行论述。 *以喻说理 以比喻说明事理,往往更形象、更直观、更可使读者感受艺术联想的趣味。 1、“蠢牛听琴”,比喻“根本不知”之人,根本不可感受到艺术美妙趣味。 2、“残废”,比喻“根本不知”之人,艺术感受能力的残缺。 3、“疗饥过瘾”、“中毒”,比喻“知得不正确”之人,低劣廉俗的欣习惯。 4、“坐井观天窥天藐小”,比喻“知得不周全”之人,趣味狭窄又不能自拔。 二、分析(5-6)段 问: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诊治这三种不良现象?找出你认为是诊治方法的一些关键语句。 提示:(见“阅读提示”) *以喻说理 1、“方剂”:比喻治疗剔除上述三种欣赏毛病的方法。 2、“开辟疆土”:比喻应当不断开拓欣赏领域提高鉴赏水平的能力。 3、“死水”:比喻艺术趣味的陈旧、迂腐。 小结:以喻明理生动形象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本文中心: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作者针对文学趣味方面的三种通病,着重论述了如何获得“活的”、“可靠”的文学趣味的问题,提出了趣味是欣赏的基础;广泛地

文学的趣味课文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盛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病,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并观天,诬天渺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

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注释: 1、选自《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朱光潜(1897——1986),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6课《文学的趣味》精品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案 文学的趣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每个人的心灵都曾被文学作品中某一方面触动过。那么,你是否意识到,每一次怦然心动,正是文学以它的趣味的魅力在感化你。那么,什么是文学的趣味?怎样才会捕捉到真正的文学趣味?今天,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会回答这些问题,对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也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㈠准确审读题目 [教师提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趣味 [说明:帮助学生直接把握论证中心] ㈡明确课文中心论点 [教师发问,学生思索]:文学与趣味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学生朗读,圈点句子]:朗读课文第一节,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或趣味是文学欣赏的基础) [说明:题目并无难度,答案也浅显明了。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㈢明确作者论证思路 出示思考题,学生速读全文并整理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就此中心展开论证?[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 答: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⑴根本不知,感到无趣,精神残废。⑵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中毒。⑶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短视。 问题2: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唯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理解。 问题3:又如何才能获取正确的新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说明:这三个问题设计属于理解性问题,化解本课时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完成知识目标一,并且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时快速而准确提取段落中心句的能力。] ㈣总结本文结构特色 [说明:属于教学难点,本环节目的是更深刻地体会本文疏密有间,舒卷自如的论证结构特点。] 1.出示思考题:[教师出示,共同探讨] ⑴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于论证内容的稀疏与繁密的安排有什么特点? 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板书重点] ⑴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疏密相间,在论述三种通病时文章三段排列,行文疏朗;在论证怎样获取“趣味”及“新趣味”时,行文繁密,论证透彻,这样,全文论证结构腾挪多变,重点突出。 ⑵因为作者写作阐明的重点是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而并不在批判文学趣味方面的欠缺,指出毛病仅为治疗作用。 三、合作探究:(15分钟) [说明:本环节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情绪,在活动中深刻体验本文深入浅出,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完成知识目标2。] 1.出示思考题:

文学的趣味

《文学的趣味》导学案 主备人:审阅:班级:姓名: 温馨提示: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能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课文 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去选择欣赏 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掌握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能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3、掌握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 4、初步掌握以喻明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启发引导 【课前热身】 1.基础字词 囿( )于笃()嗜绮()靡玩索() 生生不息: 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玩索: 绮靡: 2.相关链接 ①文学常识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 理论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 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 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 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 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 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 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 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美学》(德,黑 格尔)等。其中,《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1)信息筛选提示:请认真阅读“课文导读”部分,并筛选出你 认为重要的信息。

文学的趣味教案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去选择欣赏文学作 品。 情感目标: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学习以比喻明事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去选择欣赏文学作品。 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每每提到“趣味”,每个同学立刻会想到玩的事情,绝对不会把它和“文学”联系在一起——“文学的趣味”,“文学的趣味”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这篇课文,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二、作者: 朱光潜(1897-1986),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他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作品:《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翻译德国黑格尔的《美学》等。 三、重点字词 囿(yòu):局限,拘泥。 坐井观天,诬天藐小:坐在井里看天,错怪天小。 玩索(suǒ):细细地体会探寻。 绮(qǐ)靡:华丽,浮艳。(多指诗文) 笃(dǔ)嗜:特别爱好。 四、研读课文: 1.思考: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导读,从中获取答案) 答:文艺论文。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阅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趣味是欣赏的基础。 3.人们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阅读2、3、4自然段) 答:(1)不知无趣味精神上的残废

(2)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上的中毒 (3)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上的短视 4.怎么诊治这三种问题呢?(阅读第5自然段) 答:“扩大眼界,加深知解”。即广泛阅读,不囿于一家,“开疆辟土”,不“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5.本文的结构? 答:总——分——总。 6.本文的重点是什么? 答: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 五、课堂小结: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六、课堂检测: 1.囿(): 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玩索(): 绮()靡: 笃()嗜: 2.认真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仔细分析,找出该段的中心句。 七、作业: 1.课后第一题。 2.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

文学的趣味

文学的趣味 一、选择训练 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绮靡(mí)低劣(luè)诬天藐小(miǎo) B.疗饥(jī)囿于(y?u)索然无味(suǒ) C.中毒(zh?ng)窄狭(xiá)开疆辟土(pì) D.笃嗜(dǔ)玩索(suǒ)蠢牛听琴(chǔn)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方剂知解分歧 B.惰性顽强颇费 C.挣扎磨灭陈腐 D.过瘾置信签别 3.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笃嗜(非常喜爱)索然无味(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B.玩索(游玩寻找)诬天藐小(错怪天小) C.囿(被限制)生生不息(不断地派生发展) D.绮靡(精妙,华丽,浮艳)蠢牛听琴(比喻听不明白) 4.依次填入文段划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________,风格愈________,你的比较资料愈________,透视愈________,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________。 A.可靠复杂纷歧丰富正确 B.纷歧复杂正确丰富可靠 C.丰富纷歧复杂可靠正确 D.复杂纷歧丰富正确可靠 5.下列语句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是( ) A.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B.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C.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D.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6.下面句子不是复句的一项是( ) A.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B.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C.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 D.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 二、填空训练 1.《文学的趣味》作者,选自。 2.《文学的趣味》运用了、现身说法的方法,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3.本文是一篇(体裁)。 4.文学的趣味是指培养、的文学欣赏趣味。 5.本文使用了和等论证方法。 6.本文结构,;语言,。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的趣味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在线阅读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在线阅读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它是一件极寻常的事,却也是一件极难的事。虽说“天下之口有同嗜”,而实际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它的难处在于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而同时又不能全凭主观的抉择。说完全没有客观标准吧,文章的美丑犹如食品的甜酸,究竟容许公是公非的存在;说完全可以凭客观的标准吧,一般人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在文学方面下过一番工夫的人都明白文学上趣味的分别是极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极深厚的修养常在毫厘之差上见出,极艰苦的磨练也常是在毫厘之差上做功夫。举一两个实例来说。南唐中主的《浣溪沙》是许多读者所熟读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冯正中、王荆公诸人都极赏“细雨梦回”二句,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却说“菡萏香销二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二句,故知解人之不易得。”《人间词话》又提到秦少游的《踏莎行》,这首词最后两句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东坡所叹赏;王静安也不以为然:“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这种优秀的评判正足见趣味的高低。我们玩味文学作品时,随时要评判优劣,表示好恶,就随时要显趣味的高低。冯正中、王荆公、苏东坡诸人对于文学不能说算不得“解人”,他们所指出的好句也确实是好,可是细玩王静安所指出的另外几句,他们的见解确不无可议之处,至少是“郴江绕郴山”二句实在不如“孤馆闭春寒”二句。几句中间的差别微妙到不易分辨的程度,所以容易被人忽略过去。可是它所关却极深广,赏识“郴江绕郴山”的是一种胸襟,赏识“孤馆闭春寒”的是另一种胸襟;同时,在这一两首词中所用的鉴别的眼光可以用来鉴别一切文艺作品,显出同样的抉择,同样的好恶,所以对于一章一句的欣赏大可见出一个人的一般文学趣味。好比善饮者有敏感鉴别一杯酒,就有敏感鉴别一切的酒。趣味其实就是这样的敏感。离开这一点敏感,文艺就无由欣赏,好丑妍媸就变成平等无别。不仅欣赏,在创作方面我们也需要纯正的趣味。每个作者必须是自己的严正的批评者,他在命意布局遣词造句上都须辨析锱铢,审慎抉择,不肯有一丝一毫含糊敷衍。他的风格就是他的人格,而造成他的特殊风格的就是他的特殊趣味。一个作家的趣味,在他的修改锻炼的功夫上最容易见出。西方名家的稿本多存在博物馆,其中修改的痕迹最足发人深省。中国名家修改的痕迹多随稿本淹没,但在笔记杂蓍中也偶可见一斑。姑举一例。黄山谷的《冲雪宿新寨》一首七律五六两句原为“俗学原知回首晚,病身全觉折腰难”。这两句本甚好,所以王荆公在都中听到,就击节赞叹,说“黄某非风尘俗吏”。但是黄山谷自己仍不满意,最后改为“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这两句仍是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却比原文来得委婉有含蓄。弃彼取此,亦全凭趣味。如果在趣味上不深究,黄山谷既写成原来两句,就大可苟且偷安。以上谈欣赏和创作,摘句说明,只是为其轻而易举,其实一切文艺上的好恶都可作如是观。你可以特别爱好某一家,某一体,某一时代,某一派别,把其余都看成左道狐禅。文艺上的好恶往往和道德上的好恶同样地强烈深固,一个人可以在趣味异同上区别敌友,党其所同,伐其所异。文学史上许多派别,许多笔墨官司,都是这样起来的。在这里我们会起疑问:文艺的好坏,爱憎起于好坏,好的就应得一致爱好,坏的就应得一致憎恶,何以文艺的趣味有那么大的分歧呢?你拥护六朝,他崇拜唐宋;你赞赏苏辛,他推尊温李,纷纭扰攘,莫衷一是。作品的优越不尽可为凭,莎士比亚、布莱克、华兹华斯一般开风气的诗人在当时都不很为人重视。读者的深厚造诣也不尽可为凭,托尔斯泰攻击莎士比亚和歌德,约翰逊看不起弥尔顿,法朗士讥诮荷马和维吉尔。这种趣味的

《文学的趣味》创新教案【精】

《文学的趣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去选择欣赏文学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难点】 1、以喻明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 2、培养文学趣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我国美学界的一代宗师。《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二、疏通字词: 囿yòu:本义: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拘泥。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东西有限。 方剂:简称方。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治病的药方。 玩索:细细地体会探寻。 纷歧qí:错杂;纷乱。 绮靡:华丽,浮艳(多指诗文)。 笃dǔ嗜:特别爱好。 盛shèng感惰duò性 索然无味:形容对某样事物没有兴趣(多指文章)。 生生不息:不断地派生、发展。生生,不断地滋生。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三、整体感知: (一)解题(文艺论文) 提问: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趣味。这里是指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欣赏趣味。 (二)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趣味是欣赏的基础。

文学的趣味 教案

文学的趣味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入 1.各种常见常吃的面食,你喜欢哪一种? 面条花卷馒头饺子油条油饼 2.各种pc端与手机端视频软件你下载安装了哪个? 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等) 3.说说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西游记》《诗经》《梦里花落知多少》 《小王子》《简.爱》《名人传》 《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 趣味的不同,决定了选择的不同。 (二)展示目标 1.分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重点掌握以喻说理的方法及作用。 3.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一一朱光潜 朱光潜( 1897-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同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编写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几部美学著作。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的拓荒者之一。朱光潜的《我与文学

及其他》《诗论》等著作都是在对比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的特点的。 2.读一读,记一记重点字词的读音与意思 ?囿yòu:本义是指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拘泥。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东西有限。 ?玩索:体味探求。 ?纷歧qí:错杂、纷乱。 ?绮靡qǐ mǐ:华丽、浮艳( 多指诗文) ?笃嗜dǔ shì:特别爱好。 3.知识积累一-关于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文学的趣味word教案1

文学的趣味教案(基础篇) 教学目的: 1、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重点掌握以喻说理的方法及作用 3、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以“阅读提示”中全文思路为引导初步阅读课文 全文提纲: (1-4)指出一些人在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现象 1.2---没有趣味 3-----趣味低劣 4-----趣味狭窄 (5-6)提出如何诊治精神上的“残废”、“中毒”、“短视”这三种“流行的毛病”。5-----提出诊治的唯一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6-----“培养文学趣味也需时时创造。 三、字、词疏通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盛感囿于纷歧(分歧) 惰性笃嗜含英咀华 瘾发见揣摩 绮靡窄狭精湛 靡糜

十一、分析(1-4)段 问: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不良现象什么? 作者对这三种现象是如何论述的?采用了哪种论述方法?请简要叙述。 提示:没有趣味 三种趣味低劣 现象趣味狭窄 作者采用了以喻明理的方法进行论述。 *以喻说理 以比喻说明事理,往往更形象、更直观、更可使读者感受艺术联想的趣味。 1、“蠢牛听琴”,比喻“根本不知”之人,根本不可感受到艺术美妙趣味。 2、“残废”,比喻“根本不知”之人,艺术感受能力的残缺。 3、“疗饥过瘾”、“中毒”,比喻“知得不正确”之人,低劣廉俗的欣习惯。 4、“坐井观天窥天藐小”,比喻“知得不周全”之人,趣味狭窄又不能自拔。 二、分析(5-6)段 问: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诊治这三种不良现象?找出你认为是诊治方法的一些关键语句。 提示:(见“阅读提示”) *以喻说理 1、“方剂”:比喻治疗剔除上述三种欣赏毛病的方法。 2、“开辟疆土”:比喻应当不断开拓欣赏领域提高鉴赏水平的能力。 3、“死水”:比喻艺术趣味的陈旧、迂腐。 小结:以喻明理生动形象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本文中心: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作者针对文学趣味方面的三种通病,着重论述了如何获得“活的”、“可靠”的文学趣味的问题,提出了趣味是欣赏的基础;广泛地

文学的趣味 教案

文学的趣味【教学目标】 1.分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重点掌握以喻说理的方法及作用。 3.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总论点和分论点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课型】新授 【授课形式】理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入 1.各种常见常吃的面食,你喜欢哪一种? 面条花卷馒头饺子油条油饼 2.各种pc端与手机端视频软件你下载安装了哪个?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等)

3.说说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西游记》《诗经》《梦里花落知多少》 《小王子》《简.爱》《名人传》 《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 趣味的不同,决定了选择的不同。 (二)展示目标 1.分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重点掌握以喻说理的方法及作用。 3.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一一朱光潜 朱光潜( 1897-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同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编写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几部美学著作。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的拓荒者之一。朱光潜的《我与文学及其他》《诗论》等著作都是在对比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的特点的。 2.读一读,记一记重点字词的读音与意思。 囿yòu:本义是指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拘泥。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东西有限。

玩索:体味探求。 纷歧qí:错杂、纷乱。 绮靡qǐ mǐ:华丽、浮艳( 多指诗文) 笃嗜dǔ shì:特别爱好。 3.知识积累一-关于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文艺论文 2.人们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主要毛病是什么? 不知无趣味精神上的残废 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上的中毒

文学的趣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每个人的心灵都曾被文学作品中某一方面触动过。那么,你是否意识到,每一次怦然心动,正是文学以它的趣味的魅力在感化你。那么,什么是文学的趣味?怎样才会捕捉到真正的文学趣味?今天,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会回答这些问题,对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也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㈠准确审读题目 [教师提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趣味 [说明:帮助学生直接把握论证中心]㈡明确课文中心论点 [教师发问,学生思索]:文学与趣味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学生朗读,圈点句子]:朗读课文第一节,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或趣味是文学欣赏的基础) [说明:题目并无难度,答案也浅显明了。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㈢明确作者论证思路 出示思考题,学生速读全文并整理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就此中心展开论证?[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 答: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⑴根本不知,感到无趣,精神残废。⑵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中毒。⑶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短视。 问题2: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唯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理解。 问题3:又如何才能获取正确的新的文学趣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答: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说明:这三个问题设计属于理解性问题,化解本课时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完成知识目标一,并且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时快速而准确提取段落中心句的能力。] ㈣总结本文结构特色 [说明:属于教学难点,本环节目的是更深刻地体会本文疏密有间,舒卷自如的论证结构特点。] 1.出示思考题:[教师出示,共同探讨] ⑴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于论证内容的稀疏与繁密的安排有什么特点? 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板书重点] ⑴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疏密相间,在论述三种通病时文章三段排列,行文疏朗;在论证怎样获取“趣味”及“新趣味”时,行文繁密,论证透彻,这样,全文论证结构腾挪多变,重点突出。 ⑵因为作者写作阐明的重点是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广泛,而并不在批判文学趣味方面的欠缺,指出毛病仅为治疗作用。 三、合作探究:(15分钟) [说明:本环节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情绪,在活动中深刻体验本文深入浅出,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完成知识目标2。] 1.出示思考题: 文中作者借用了以喻明理、现身说法、巧妙引用等多种论证手法,使理论性较强的文学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你能于文中找到例子并简明分析其作用吗?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答:⑴引用论证 a.孔子之言:引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b.英国诗人华兹华斯:重申结论,要获得新的趣味 ⑵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 a.以山设喻: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b.开疆辟土:战胜惰性,获取新趣味

《文学的趣味》

文学的趣味(1-2课时) 教学目标: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 2、能解读文章,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能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解读文章,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能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前置作业: 1、解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如何培养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安全教育:安全事故小演讲或安全事故见闻分享。 二、导入新课: (一)、以趣味文学题导入:你猜你猜,你猜猜猜! (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游戏活动) 1、老虎、马、狗赛跑,谁跑在前面?——(一马当先) 2、哪一家的路最窄?(打一成语)——冤家路窄 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是谁?——陶渊明 4、.什么样的山和海可以移动?——人山人海 5、1 2 3 4 5 6 7 8 9 哪个数位最勤劳,哪个数位最懒惰? 1最勤劳, 2最懒惰因为? ——一不做二不休 6、怎样使麻雀安静下来?——压它一下(鸦雀无声) 7、什么样的花开了看不到?——心花怒放 8、.洗脸的叫脸盆,那洗手的呢?金盆(金盆洗手) (二)引入: 1、刚才的游戏,好多同学表现都很积极,觉得很好玩。之前有一些同学可能认为学语文就是无聊的,其实语文也可以很有趣,关键是你有没有发现到它的乐趣。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但总有一些书会引起你的兴趣的。那大家都喜欢看哪种类型的书?(例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就小说而言,你喜欢读哪种类型的小说?——爱情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战争小说、都市小说、科幻小说。。。。。) 2、学生发言,说说喜欢的理由。 3、老师归纳:喜欢怎样的文学作品,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怎样的个性,同时也看出这个人的兴趣高低、雅俗与否。那如何让自己变得更高雅,如何培养文学欣赏能力。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吧。 三、、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于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文学的趣味教案教学文案

文学的趣味教案

文学的趣味教案(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篇) 教学目的: 1、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重点掌握以喻说理的方法及作用 3、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以“阅读提示”中全文思路为引导初步阅读课文 全文提纲: (1-4)指出一些人在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现象 1.2---没有趣味 3-----趣味低劣 4-----趣味狭窄 (5-6)提出如何诊治精神上的“残废”、“中毒”、“短视”这三种“流行的毛病”。5-----提出诊治的唯一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6-----“培养文学趣味也需时时创造。 三、字、词疏通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盛感囿于纷歧(分歧) 惰性笃嗜含英咀华 瘾发见揣摩

绮靡窄狭精湛 靡糜 十一、分析(1-4)段 问: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不良现象什么? 作者对这三种现象是如何论述的?采用了哪种论述方法?请简要叙述。 提示:没有趣味 三种趣味低劣 现象趣味狭窄 作者采用了以喻明理的方法进行论述。 *以喻说理 以比喻说明事理,往往更形象、更直观、更可使读者感受艺术联想的趣味。 1、“蠢牛听琴”,比喻“根本不知”之人,根本不可感受到艺术美妙趣味。 2、“残废”,比喻“根本不知”之人,艺术感受能力的残缺。 3、“疗饥过瘾”、“中毒”,比喻“知得不正确”之人,低劣廉俗的欣习惯。 4、“坐井观天窥天藐小”,比喻“知得不周全”之人,趣味狭窄又不能自拔。 二、分析(5-6)段 问: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诊治这三种不良现象?找出你认为是诊治方法的一些关键语句。 提示:(见“阅读提示”) *以喻说理 1、“方剂”:比喻治疗剔除上述三种欣赏毛病的方法。 2、“开辟疆土”:比喻应当不断开拓欣赏领域提高鉴赏水平的能力。 3、“死水”:比喻艺术趣味的陈旧、迂腐。 小结:以喻明理生动形象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文学的趣味 (1)

《文学的趣味》练习 一、填空 《文学的趣味》作者(),选自《谈美?谈文学》,本文运用了()、()的方法,使论述(),清楚明了。 二、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A、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B、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C、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三、阅读《文学的趣味》,然后答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本文作者对知、好、乐三者关系的看法与孔子有什么不同?( 2分)

(完整版)文学的趣味练习

一、选择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绮靡(yí)低劣(liè)诬天藐小(miǎo) B.疗饥(jī)囿于(yòu)索然无味(suǒ) C.中毒(zhòng)窄狭(xiá)开疆辟土(pì) D.笃嗜(dǔ)玩索(suǒ)蠢牛听琴(chǔn)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方剂知解分歧B.惰性顽强颇费 C.挣扎磨灭陈腐D.过瘾置信签别 3.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笃嗜(非常喜爱)索然无味(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B.玩索(游玩寻找)诬天藐小(错怪天小) C.囿(被限制)生生不息(不断地派生发展) D.绮靡(精妙,华丽,浮艳)蠢牛听琴(比喻听不明白) 4.依次填入文段划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________,风格愈________,你的比较资料愈________,透视愈________,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________。 A.可靠复杂纷歧丰富正确B.纷歧复杂正确丰富可靠 C.丰富纷歧复杂可靠正确D.复杂纷歧丰富正确可靠 5.下列语句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是( ) A.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B.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C.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D.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 6.下面句子不是复句的一项是( ) A.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B.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C.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 D.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 二、填空训练 1.《文学的趣味》作者,选自。 2.《文学的趣味》运用了、现身说法的方法,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3.本文是一篇(体裁)。 4.文学的趣味是指培养、的文学欣赏趣味。 5.本文使用了和等论证方法。三、阅读训练: 1.关于文章开头引用孔子名言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论证自己的观点B.引出不同的见解 C.引起读者的关注D.增强文章说服力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3.以下各项表述错误的是( ) A.文章运用了“以喻明理”的方法。B.文章就文学创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 C.文章从个人经验出发,极富说服力。D.文章有着疏密有致的行文特色。 4.以下各项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B.作者强调“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 C.作者批评许多人不懂文艺欣赏。 D.作者认为人们“精神上的残废”,是“知得不正确”,“知得不周全”。 5.“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6.第⑥自然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7.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一、选择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