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

2018年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
2018年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

2018年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

2. 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间、边缘学科

3. 人的心理可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人格

4.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体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心理状态是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

5.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6.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中间神经元(联络):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刺激传导顺序: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系统外周神经

系统

解剖12对脑神经(有感觉、运动、混合神经)和31对脊神经(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功能

躯体神经系统到达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

拮抗作用,支配内脏器官,与情绪有关。一般不受意识支配(训练可稍条件)

分为:交感神经(兴奋,调动能量)副交感神经(冷静,维持机能平衡)

中枢神经

系统

脊髓

脊髓灰质、脊髓白质

延髓:生命中枢

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部位,传递消息,膝跳反射

脑干

(与脊髓连接,最古老)

中脑、桥脑、延脑、脑干网状结构

间脑

(脑干上,脑半球覆盖)

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

上丘脑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重要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活动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小脑(延脑桥脑后)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大脑(端脑)

胼胝体连接两半球

额叶(前回、运动)顶叶(后回、感觉)颞叶(听觉功能)枕叶(枕极、视觉)

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发育缓慢为沟,较快为回。

7.

反射无条件反射先天、无意识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信号反射)后天经过学习,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

大脑皮层的功能(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望梅生津、人和动物都有第二信号系统词语作为条件刺激,人类特有

8.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同时性、继时性)

负诱导: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通宵打游戏致第二天无精打采:相继负诱导)

正诱导: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睡眠到醒来:相继正诱导)

9.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狼孩表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主观性:人心不同

能动性:主动

1.感知觉

感觉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最简单的心理现象。认识的起点。

分类适宜刺激感受器官

视觉

380~ 780nm的电磁波

也叫光波

视网膜上视细胞

锥:明视觉、细节颜色;杆:暗视觉、明暗轮廓听觉

16~ 20 000Hz的空气振动叫声波

1000-4000hz最敏感

内耳耳蜗

嗅觉

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是最古老的

感觉

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味觉溶解有味道的物质

舌面、上颚的味蕾:甜(舌尖)、酸(舌边后部)、

苦(舌根)、咸(舌边前部)皮肤感觉触、压、振动、温、冷和皮肤痛觉触感受器或压感受器等

平衡觉(静觉、姿势感觉)内耳中的前庭

运动觉(动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内脏器官的壁上

痛觉没有遍布全身

知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的反映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是

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

知觉

对象

不同

分类物

大小知觉与视象大小、距离、参照物有关

形状知觉边界扫描提供动觉信息、触摸提供触觉信息

方位知觉自身做参照物、双耳听觉的时间差和强度差为参照(正前和正后难判断)

深度知觉肌肉运动线索(眼睛调节—肌让水晶体凸凹眼视轴辅合--对眼)

单眼线索(对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空气的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双眼线索(主

要线索,立体电影)

时间知觉对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判断准确度:听觉>触觉>视觉生物钟24小时为单位

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的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霓虹灯、电影,又称最佳运动或Phi运动),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

其相邻的静止物体运动月亮动云不动),自主运动(暗室烟头动),运动后效(注视像一

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静止物体向相反方向移动)

社会

知觉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

知觉。

常见社会知觉偏差:刻板印象、晕轮(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角色效应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种类包括:

大小错觉、性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

知觉的关系

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敏感刺激)的感觉能力,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度量感受性,与感受性成反比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缩写j.n.d ;差别感受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一感觉中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视觉:明适应(5分钟)、暗适应(半小时)

听觉适应不明显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痛觉适应很难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感觉后像、

感受后效)

视觉后像:正后像(后像与刺激在品质上相同)、负后像

不同感觉中对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对某一感受器的强烈刺激能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感觉的补偿

联觉红色热烈

知觉的规律选择性——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对象知觉的格外清晰,而背景则知觉的比较模糊。

转换条件: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知觉者的经验、目的、兴趣等

影响因素:(1)客观方面: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差异律;活动律;新颖性;组合律(2)主观方面: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动机、需要、兴趣、定势、情绪状态等

理解性——用过去的经验对知觉到的外在物体讲行解释,并用词揭示出来。

整体性——把物体的各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人的面部特征)(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4)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知识和经验

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明度、声音等。

2.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2.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观察的品质:目的性、精确性、全面性、深刻性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精确性;缺乏顺序性;缺乏深刻性

高中生:具有明确目的性;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增强

培养:

3.学生感知觉的发展:6岁后出现颜色爱好的性别差异;中学生视觉敏感发展到一生中最高水平。

4.记忆 定

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活动。

质 指记忆能力的好坏 敏捷性:速度、效率

持久性:保持 准确性:正确、精确 准备性:提取和应用 分

类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

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1秒内,容量较大,事物形象 短时记忆:1分内,7±2,听觉,形象记忆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无限,语义或形象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表象形式;视觉记忆、听觉记忆为主)、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动作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程 识

记 分

类 根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没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有意识记(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

识记方法不同

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多次重复、死记硬背 必要性

意义识记(理解记忆、逻辑记忆):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谐音记忆Π)意义识记的效果在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或速度方法都由于机械识记

规律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活动任务的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法(根据对识记材料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综合识记效果更理想】;根据识记的时间安排,分为集中识记和分散识记【分散识记效果优于集中识记】)

保持

保持的规律:量:(1)遗忘(2)记忆恢复(记忆回涨):儿童和不完全学习

质:(1)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主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保持(2)某些特点和线索被有选择地保留,并加工为更易理解的事物 遗忘

不能回忆或再认、错误的回忆或再认;不说信息完全丧失,而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信息加工理论)

规律 【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1)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慢(2)数量多的材料遗忘快(3)两种相似材料,前后间隔时间短,容易相互干扰造成遗忘(4)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易遗忘

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意义性) 2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150%)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原因

1消退说:得不到强化致消退 2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弗洛伊德 情绪紧张引起遗忘(考试) 4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话到嘴边现象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积极/消极的遗忘复习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再认或回忆)

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是心理过程;是记忆的最高表现

回忆的条件(影响追忆的因素):

1是否有正确的中介联想: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2是否有平静的情绪状态

追忆:

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2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复习时机

复习方法

复习次数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注意用脑卫生

6.学生记忆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的发展1从无意记忆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三个特点(小学生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意记忆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6表象

定义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分类根据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划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划分:记忆表象(即表象,较模糊、暗淡、片段、不稳定)和想象表象(即想象)

特征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库珀和谢帕德心理旋转试验

7.想象

定义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属于思维范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