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了解本文的背景。(重点)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难点)

3.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重点)

教学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向太空,漫步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屈原呵壁问天……人类用口耳相传诉说着对神秘太空的向往。2003年10月15日9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飞行过程中他又遇到哪些惊险呢?今天就让他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21世纪教育网版二、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三、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四、字词检测

1.正字正音

弧形()炽热()轮廓()俯瞰()

模拟( ) 遨游()严谨()稠密()概率( )

瞬间()烧灼()千钧重负()

2.词语解释

炽热:形容温度极高;极热。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模拟:模仿;仿照。

严谨:严密谨慎。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五、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六、课文精读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举动

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共振痛苦顽强忍受

顶住

失重状态下“本末倒置”的错觉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

听到神秘敲击声别害怕趴听看找

过载没有紧张

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紧张惊慌

抛伞时飞船剧烈晃荡不用紧张,很正常拽按下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21教育网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纪?教育?网】

七、体会下面语句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例: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这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在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时,联想到美国航天飞机出事的原因,内心非常紧张的心情。

点拨:心理描写的基本含义:指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描写。点拨:心理描写答题方法:结合语境,抓住心理描写的关键词语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题模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里(精神、心情)

1、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几乎难以承受。”非常真切地描述了作者当时因飞船共振而承受的极度强烈的痛苦,又体现出作为航天员的他超出常人的顽强意志。

2、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运用层层衬托手法,真切的描写了归航途中遇到险情时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极度紧张的心理

活动

结合课文品味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俯瞰我国的首都北京,包含着杨利伟对祖国、对战友与亲人的热爱。

八、归纳总结

本文以小标题的形式展现了作者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叙述,既展示了中国高超的航天技术,又表现了中国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忠于祖国、临危不惧的优秀品质。

九、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严谨科学忠于祖国临危不惧

十、布置作业

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下周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教案

22 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祖国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1)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2)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3)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4)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飞向太空港测试题

《飞向太空港》漂流图书阅读测试卷 学校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 一、填空题 1.《飞向太空港》是“”中的一部,作者是 他的其他作品有、、。 2.《飞向太空港》讲述了“”火箭首次在“”卫星发射场发射“”卫星的故事。 3.《飞向太空港》的文体属于。 4.在《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中,作者所采访的三位美国人分别是、、。 5.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总师是,“长征三号”火箭的总设计师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气象处处长是。 6. 年月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7.在美国“挑战者号”爆炸之前,火箭是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航天飞机抗衡的运载工具。 8.发射外国卫星,是属于性质的发射。 9. 问题,几乎成了中美之间矛盾的焦点。 10.参加“中外首脑协调会”的,中外共七方代表,中方是: 、 、、。外方、、。 二、选择题 1.由于住房压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官兵们被迫搬进了()。 A.协作楼 B.腾云楼 C.合作楼 D.飞天楼 2.西昌又被称为( )。 A.太阳城 B.星星城 C.月亮城 D.彩云城 3.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是( )。 A.胡世样 B.上官世盘 C.乌可力 D.佟连捷 4.1985年初,吉普森仁曾预测:中国的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市场,至少需要( )年。 A.3 B.5 C.7 D.10 5.被称为“黑脸翻译”的是()。 A.王之任 B.孙家栋 C.宋健 D.许建国 6.西昌卫星基地已成功发射了( )颗卫星。 A.3 B.4 C.5 D.6 7.斯坦豪尔认为西昌发射场的不足之处是( )。 A.通信问题 B.制度问题 C.管理问题 D.交通问题 8关于4月5日这天的天气状况,胡世祥和可达先生持不同意见,最后二人打赌,赌注是( )。 A.一只烤鸭 B.十瓶啤酒 C.一只烧鸡 D.一只烧鹅 9.最终,卫星发射日定在了( )。 A.4月5日 B.4月6日 C.4月7日 D.4月9日

太空一日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2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祖国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1)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2)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3)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4)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689.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重点) 导语设计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 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2. 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目标导学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在太空中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后习题及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练习题及答案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苛.刻(kè)着.陆(zhuó)扭转乾.坤(qián) B. 翌.年(yì)横亘.(ɡèn)耸.入云天(sǒnɡ) C. 透露.(lòu)集.成(jí)摘星揽.月(lǎn) D. 运载.(zǎi)舒适.(shì)不懈.努力(xiè)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嫦娥落伍尝试拨地而起 B. 致意烈焰保障不同反响 C. 辉煌橘红酝酿惊天动地 D. 期盼尘封矩离举国关注 3.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②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③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④在万户的飞天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A. 振动制定强大试验 B. 振动制订雄厚试验 C. 震动制定雄厚尝试 D. 震动制订强大尝试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标新立异 ....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B. 几年前大家对E-mail一无所知,现在已经非常熟悉,都不以 .. 为然 ..了。 C. 中国航天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D. 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翼而飞 ....,提起这事,让人气愤不已。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2课时)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练习对课文的快速默读,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课文具有说明性质语言的准确性,理解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二)教学建议 紧扣单元目标,做到“有效教学”,“长文”“短教”,让孩子们在快速浏览文本的过程里,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然后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三)教学示例 炎黄子孙杨利伟,天空探险应点赞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默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能力目标: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快速浏览全文,如何提取主要信息。 2. 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

教学方法: 1.知识链接教学法。孩子们对于航天知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通过对航天科普知识的阅读,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对祖国航天探索的自豪。 2.默读教学法。默读是对“长文”最为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快速高效,能在最短的时段内筛选、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3.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有关杨利伟及“神舟五号”的资料(含视频),并阅读老师提供的“航天知识小链接”。 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准备有关杨利伟“飞天”视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浏览全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全文,如何借助小标题,提取课文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默读扫视法的培训。 (一)导入新课 师:(开场白)毛主席说:“可上九天揽月”,杨利伟就是“揽月”第一中国人,请看那次激动人心的“飞天大戏”!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入情地观看“神五”发射视频) (二)问题探讨:宏观整体把握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具体上安排了两遍默读,一次讨论归纳。 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让孩子们“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之后,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载人飞天。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1986年3月“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是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是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的最重要的一关。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在这

【公开课教案】《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 2、浏览全文,学会关注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英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杨利伟的英雄形象及为事业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 二、重点: 积累基础知识,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 三、难点: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科学的热爱。 四、教法、学法: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飞向太空,漫步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刚才老师播放的视频就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实录,今天就来学习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让他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

情况。 二、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中国共产党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38岁的杨利伟乘坐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着有《天地九重》一书。 三、写作背景介绍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钟,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美国后第三个能够独立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检查预习 炽热:形容温度极高;极热。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严谨:严密谨慎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屏息凝神: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五、整体感知 活动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请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 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在主题部分中作者回顾了哪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作者为什么要强调飞天路上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困难? 提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国在飞向太空的航程中的艰辛。尽管飞天路上困难重重,但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克服了这些困难。这样作者就委婉的赞扬了那些为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这篇“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太空一日》教案(优质)

22 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这种想法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 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失重状态下人产生的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明确: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深沉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明确: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遨游太空、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太太空一日》教案

教案-陈志奎-《太太空一日》-2019春季第十九周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才艺展示:介绍“神舟”五号飞船 “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中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飞船在轨道运行了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飞船以平均每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指名回答《伟大的悲剧》文主要什么写了? 课文主要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写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三、预习:快速阅读课文,读通课文? 四、作者介绍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五、写作背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六、精讲课文

说明文阅读: 飞向月球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飞向月球及答案 飞向月球 (1)早在1883年,俄国航天时代的先驱者齐尔科夫斯曾断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1961年5月,即在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后的第二个月,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宣布将在60年代末将人送上月球,发誓要在登月方面超过苏联。这项计划以”阿波罗”命名,大约耗资250亿美元。 (2)1964年,”阿波罗”飞船问世。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向月球飞去。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于20日凌晨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了了一大步。” (3)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国共发射了7艘载人登月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因途中出故障未实现登月,其余6次成功的登月中共有12人在月球表面着陆,带回386千克的月球岩石。”阿波罗--13”号的受挫使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担心再次遭到失败,于是计划中的最后3次登月飞行被取消了。 (4)90年代,月球探测再度增温。这主要是因为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月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始终吸引着人类。月球上没有大气干扰,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 (5)1998年1月6日,美国发射了”月球探测者”探测器。”月球探测者”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并绘制月球表面的引力图。3月5日,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月球探测者”传回的数据表明月球上存在水,估计月球两极存在1100万—3.3亿吨的水冰。此后美国航天局披露了一项在月球建立居民点的宏伟计划。这项计划包括在月球南极建立开发中心,所需材料直接取自月球。由于月球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铝和铁以及硅,只要解决技术问题,则建筑材料和能源均不成问题。 (6)目前,俄罗斯也在实施新的月球计划,其最终目的是在月球上开采氦的同位素——氦-3。氦-3是一种核燃料,地球上极为贫乏,而在月球上极为丰富,几十吨的氦-3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 (7)总而言之,月球这块净土很快就会被打破沉寂,那时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景象,这仍然是一个诱人的待解之谜。 1、本文以__________为顺序,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段画线的句子中,”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形象地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则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太空一日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积累成语,体会杨利伟太空一日的惊险经历。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体会航天员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中华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基础梳理 (一)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2003年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二)字词清单

生字字词 炽热(chì)赫兹(hè)舷窗(xián)模拟(nǐ) 遨游(áo)稠密(chóu)烧蚀(shí)轮廓(kuò) 烧灼(zhuó)无虞(yú)确凿(záo)俯瞰(kàn)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①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②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③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④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3.文章采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运用这四个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线索清楚。本文的四个小标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把每一部分的事件都概括了出来,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着提示作用。 4.结合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说说当今科学探索的道路上需要哪些精神。 需要具有严谨、探索、不怕牺牲的精神。杨利伟听到“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的声音,后来技术人员模拟声音时,他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始终没有签字就体现出杨利伟严谨的精神。而像看到舷窗玻璃出现裂纹,后来的求证等都体现着探索精神。作为中国首飞航天员,敢独自一人面对未知的领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镇定自若,可看出需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5.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本课分为“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四个部分。那么杨利伟在这四个阶段中都经历了什么,他的心理变化如何。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进行探讨。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了解本文的背景。(重点)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难点) 3.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重点) 教学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向太空,漫步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屈原呵壁问天……人类用口耳相传诉说着对神秘太空的向往。2003年10月15日9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飞行过程中他又遇到哪些惊险呢?今天就让他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二、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三、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四、字词检测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神州飞船 航天科技.doc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神州飞船航天 科技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神州飞船航天科技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

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载人飞船技术几乎是从零开始。 B.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难题。 C.“神舟”二号飞船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一样。 D.“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2.哪个内容不属于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 A.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 B.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C.万户的飞天尝试。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 设计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凡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科学的热爱。 教学方法: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飞向太空,漫步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屈原呵壁问天……人类用口耳相传诉说着对神秘太空的向往。2003年10月15日9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飞行过程中他又遇到哪些惊险呢?今天就让他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XX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三、文本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 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字词检测 1.正字正音 弧( ) 炽热( ) 轮廓( ) 俯瞰( )模拟( ) 遨游( ) 严谨( )稠密( ) 概率( )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 1.文中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不同凡响”在什么地方? 2.“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太空一日教案设计

太空一日教案设计 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分享了关于太空一日的教案设计,欢迎借鉴!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

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1课时。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XX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21教育网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载人屏息凝神无虞 炽热弧度轮廓俯瞰 模拟遨游稠密烧灼 千钧重负舷窗赫兹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