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11-05-26T09:35:10.857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李雪丽[导读] 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学必须在学生乐学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学必须在学生乐学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乐学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两句话生动的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求知过程中达到重要作用。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教学条件,积极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强调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是因为情境创设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良好的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掌握的东西能理解的更好,记得更牢固,更长久。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情境创设。

一、创设悬念情境

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恰当质疑,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识心理,激发求知欲望。创设悬念可以选择在一节课的开头,通过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还可以选择在一节课的中途和课的节尾,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留下了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无穷,又为下节课作了铺垫。

二、创设动态情境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运用电影、录像、幻灯、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特定情境,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给学生以生动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如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的《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七雄形势图》,引导学生对图进行比较,深入思考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各国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借助《开国大典》片段;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也可以播放电影《伦敦上空的鹰》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性。这些动态情境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角色模拟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角色模拟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如:讲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南北矛盾时,指导学生编排小品,一方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另一方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同学们为了熟悉情境,主动查阅资料,然后设计角色,编写"剧本",同学们为了能够担当角色,纷纷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最终把南北方的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垂炼,心灵得到了震撼,潜能得到了释放。

四、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不断发现、探究、生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不断深入和升华。如:讲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史实时,让学生以爱国精神为主旨,对屈原的嘉言懿行进行思考,这就是创设了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情境。许多学生赞同屈原的死是爱国举动,认为他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然而,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发动人民继续斗争,爱国还不是一句空话,甚至有学生认为屈原不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当楚国面临危急之际,作为楚国的大夫,应勇敢地站出来组织积极的反抗斗争,而他却选择了自杀,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学生各抒己见,不拘泥于传统与教材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可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其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此外,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比较情境。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我们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古人说:"切己体察",意思就是要以己身经历去体会印证书本中的道理,以获得真知。教学也是如此,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与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是是一种鉴别实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准确的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比较又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把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比较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比如在执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自己收藏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部分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带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来讲述他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比较,学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巨大的变化。

因此,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23中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