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

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
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

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

(2013-2015年)

目录

一、中关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形势 (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基本原则 (3)

(三)发展目标 (4)

三、加快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引领发展 (5)

(一)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 (5)

(二)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集群 (8)

(三)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10)

(四)生物和健康产业集群 (13)

(五)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16)

(六)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19)

四、推动四大潜力产业集群跨越发展 (21)

(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22)

(二)新材料产业集群 (24)

(三)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26)

(四)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9)

五、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高端发展 (32)

(一)重点任务 (32)

(二)推进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 (33)

(三)实施一批重大培育工程 (34)

(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35)

(五)支持现代服务业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36)

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措施 (36)

(一)完善协调发展机制 (36)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36)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37)

(四)完善多元化产业投入机制 (38)

(五)培育创新生态系统 (39)

(六)面向全球开放创新发展 (4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京发〔2012〕12号)和《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1〕38号),加快实施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充分发挥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引领示作用,特实施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

一、中关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形势

自2009年国务院批复以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区(以下简称中关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有利环境,大力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中关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引领示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对中关村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关村肩负着我国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使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世界各国都在努力通过大数据、新能源等新技术抢占产业制高点,形成新

的经济增长点。中关村作为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创新中心,必须紧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的重大机遇,积极吸引和整合全球科技要素资源,努力抢占产业创新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中关村承载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先行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核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关村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区,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中关村承担着促进首都在全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重大责任。当前,首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矛盾日益突出。首都必须在更高起点上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率先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中关村作为首都创新发展的引擎,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高端辐射,高起点构建符合首都经济特征

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抓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聚焦中关村六大优势产业、四大潜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突破口,以重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为着力点,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集群创新引领为目标,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原创技术和原创产业,推动形成互动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前瞻布局。始终面向全球科技前沿,按照国家战略需求,立足首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和重点产业布局,优先发展符合首都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持续创新能力强、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突破。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国家需求和市场导向,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与前沿技术创新相结合,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提升产业主导权的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和关键技术标准创新。

国家发改委新版《战略新兴产业指导目录》

国家发改委新版《战略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当今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近两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征求修订意见的公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的5大领域8个产业,进一步细化到40个重点方向下174个子方向、近4000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其中主要涉及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 其中,数字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产业及相关服务业详细说明如下: 8数字创意产业 8.1数字文化创意

8.1.1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领域先进装备,包括虚拟现实头戴显示设备和增强现实眼镜等。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和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制播装备等。数据手套、游戏控制器等动作感知、追踪定位和人机交互装置。 数字化艺术展演展陈技术装备、文物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装备、智慧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转化保护展陈装备、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馆数字化装备等。移动电子书、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终端。 8.1.2数字文化创意软件 数字内容加工处理软件,虚拟现实处理软件,动漫游戏制作引擎软件和开发系统,家庭娱乐产品软件,其他体现交互式、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特征的文艺创作、文化创意设计和产品制作软件。 8.1.3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制作 主要包括依托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进行传播的数字化音乐、动漫、影视、游戏、演出、艺术品、电子出版物、广告和移动多媒体等的设计开发制作。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前沿新材料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新材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重大应用前景。结合国家、省相关规划和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我省重点发展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包括智能、仿生与超材料,低维及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超导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先进研发、制备和检测、验证服务等领域。 (一)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接近500亿元,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一是支撑前沿新材料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带动创新要素快速集聚。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布局、建设,世界级科研创新平台集群正在形成,促进一大批院士、顶尖科学家和各类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起点开展碳纳米管、石墨烯、新型半导体、超导、非晶合金等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新型科研体制和孕育世界级科技成果的创新链条渐具雏形。二是创新活跃,新技术发展迅猛。我省在石墨烯、超材料、新型显示、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产出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单晶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超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印刷显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是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凸显,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专精特新”“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涌现,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市为核心,清远、惠州、韶关、江门、汕尾等地市快速发展,区域化聚集初步呈现;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显示、先进陶瓷材料等产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四是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前沿新材料对高科技产业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日益突出,有力地支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高质发展。 (二) 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一是材料创新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瓶颈破解

2012年第4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 产业转型、实现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厚望。在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去年前9个月,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增幅比全部工业增加值高了2.7个百分点。然而,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面临着有效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以光伏和风电产业为例,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20GW (吉瓦),但我国光伏行业的产能已接近40GW ,明显过剩;全国风电装机并网容量新增14GW ,但行业总体产能超过25GW ,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态势已经开始显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需求不确定,市场容量小。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二字意味着其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通常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市场需要培育;其次,技术的不成熟、规模的不经济,导致新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偏高,在一些领域难以替代传统产品,比如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 代,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等等;再次,消费环境不完善和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使得潜在的市场需求比较难以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比如充电设施的不完善影响电动汽车的销售。 二是发展无序,产能过剩。自2009年9月国务院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起,这一产业就迅速进入了地方政府的视野,各地均对其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 存在出现一哄而上、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 三是跌入“惯性陷阱”,困于低端制造。一些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干快上”的同时,并未真正走出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而是沿袭了传统产业的老路子,即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而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资金很少,在产业链上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 而非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环节。比如,国外技术拥有者从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手中拿走0.1元/每千瓦时。这与“中国制造”如出一辙,单靠这种模式难以真正占据市场。因为创新才是新兴产业能够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需紧盯技术而不是成型的生产线,只要技术上有所欠缺,即便靠低价也难以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 四是管理体制存在瓶颈,阻碍市场形成与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了这一产业市场培育面临一系列亟需解决的体制机制政策障碍,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与之相适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面对需求“瓶颈”,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规避“产业同构”风险。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各异,但各地在谋划时却出现了严重的区域性产业同构现象,全国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 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不顾条件、一哄而上的态势明显。面对这种局面,必须加强对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通过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地方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产业 前沿Q IAN YAN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瓶颈”破解 ■石家庄/杜欣 17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016年底,国务院正式公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我国新兴产业新一轮发展浪潮即将来临。自《规划》发布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全面回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不断升温,产业创新不断涌现,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 一、产业总体发展特征 第一,产业增速全面回升。2017年1-7月,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部分营业收入增速为13.9%,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水平。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上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55.2,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9.3,相较去年同期的低谷均大幅回升,企业景气高涨(见图1)。从细分领域看,七大产业,四大区域均实现了全面回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提速(见图2、图3)。 图1 2014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行业景气指数

图2 2015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分产业) 图3 2014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分地区) 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速推动新药上市。自《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发布以来,一批落实政策不断出台,鼓励创新产品加快上市。上半年,国内注册申报1类新药221个,共涉及80个品种,是2016年同期(37个)的2倍。二是光伏领跑者计划的实施极大推动了效率提升。领跑者计划实施以来,主流组件功率每年可提高20W甚至30W,远高于原来每年提高5W的水平,电池效率每年可达到0.5-1个百分点以上的提升,远高于计划实施前每年提高0.2-0.3个百分点的水平。7月份下发的《关于提高主要光伏产品技术指标并加强监管工作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姜大鹏,顾新 0 引言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 1.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 1.4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 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2.1新能源产业 2.2新材料产业 2.3信息网络产业 2.4生命科学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 2.5空间海洋开发产业 2.6地质勘测产业 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 机构。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最 直接指标。据统计,我国目前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大约为20% 左右。专利实施率还不到10%¨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也落后于诸如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主要是 因为我国中介服务体系十分弱小,虽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 构的数量不少,但中介机构十分缺乏。大量企业难以获取 适合的技术成果,而不少科研机构的成果找不到扩散的合 适渠道,只能自己小规模转化,使先进技术成果的社会效 益不能发挥。 (2)企业规模比较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来说, 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 技术相对较少,实现商品化并形成知名品牌的更少。许多 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都以贸易为主,做外国产品代 理的较多。即使是出口自己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也多处于高 科技的中低端,并没有充分表现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 点。而且我国的企业缺乏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实力和科技 创新的动力,很多高新技术产品以模仿为主,缺乏真正的 创新。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差,国内企业面临跨 国公司优势技术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出现了联想、 华为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但总的来看,我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水平较低,企业的规模较小, 整体竞争力较弱。 (3)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近年我国的科技经费支 出虽然有了显著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与发 展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2007年我国的这一比重为 1.49%,而美国达到2.62%。日本为3.39%,韩国为3.23%㈨1。国家科技经费主要投入科研机构和高校,而对企业特别是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一、编制背景 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数字技术为主要驱动力,围绕文化创意内容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而融合形成的新经济形态。2016年,国家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和数字经济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抢抓新型基础设施提速建设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起草了《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我省首个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二、编制原则和考虑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补齐短板。根据业界反映的原创能力不足、发展预期不明确等突出问题,并衔接宣传、文化、工信、科技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提出原创IP培育工程、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深化交流合作工程等重点工作,有效补

强IP原创、发行运营等产业链薄弱环节。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突出新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广东信息化大省和制造业大省优势,抢抓新基建、数字技术发展机遇,实施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工业设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创意设备制造,以数字技术驱动游戏、动漫等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 三是注重资源整合,突出可操作性。充分整合了宣传、文旅、体育、广电等省有关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合力。突出抓好重点工程落地,以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骨干企业为抓手,建设一批数字技术驱动型的省级产业园和公共服务平台等高质量产业载体,落地一批重点项目,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发展壮大。 三、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主要分为总体情况、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总体情况”阐述了全省数字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挑战、优势与发展机遇。第二部分“工作目标”提出到2025年全省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三部分“重点任务”提出推进数字技术应用、促进游戏动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电竞直播短视频产业创新发展、大力提升创新设计能力、深化数字创意融合服务等五项重点任务。第四部分“重点工程”提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工程、原创IP培育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工业设计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深化交流合作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第

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宝山区工业呈现生产小幅下降,效益稳步上升的趋势。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52.59亿元,同比下降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039.88 亿元,同比下降2.2%。1-1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9.09亿元,同比增长25.5%。从亏损面来看,从年初39.0%收窄至 23.6%。 一、全区工业运行特点 (一)总产值年内平稳发展,增速比年初下降6.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区工业生产在去年增长的基础上,呈现小幅下降态势,今年2月增幅为全年最高,同比增长4.8%。从5月开始,同比出现逐步下降的态势。从9月开始,增幅由正转负。1-12月同比累计降幅为2.1%,为今年以来最低,比年初下降6.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2.2%,比年初下降6.0个百分点。剔除宝山所有宝武系企业,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为810.12亿元,同比增幅为5.4%,增幅高于全区规上增幅7.6个百分点。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增长较快。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增长6.1%,集体企业增长3.6%,股份制企业下降4.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6%,私营企业增长12.4%。私营企业增长较快,主要由于上海鑫燕隆汽车装备制造 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屹丰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带动,三家企业的累计总产值为37.22亿元,同比增幅达18.0%。股份制企业下降主要是由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绝对 量下降所致,其累计增幅同比下降5.4%。 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较活跃。全年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为1017.70亿元,同比下降5.1%,中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为553.20亿元,同比下降3.8%,小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7.46亿元,同比增长6.9%,仅小型企业出现增长。 (二)企业效益稳步提升,亏损面逐渐下降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人体诊疗仪器、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元器件、材料等六大领域,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检测仪表、变送/调节仪表、伺服执行器等,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包括元器件参数测量仪器、通信测试仪器、电能计量仪表等,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包括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热分析仪、振动试验机等,人体诊疗仪器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监护仪、PCR仪、基因测序仪、磁共振成像MRI、螺旋CT等,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包括集成电路三维封装量测仪器、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精密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人民生活等,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

动作用。 (一) 发展现状。 我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已经初步构建了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研发应用能力、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为主的产业布局,涌现出一批上市公司、“小巨人”、“单项冠军”等龙头骨干企业;我省在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2019年全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23.99亿元,出口交货值达429.17亿元,专利授权量约53万件,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近20家。 (二) 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 1.存在问题。虽然我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处于国内前列,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零部件与中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行业共性、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不足,工艺技术研发能力不强;二是产品系列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制造工艺水平不高,同质化严重,标准体系不完善;三是产品的质量可靠性较差,计量准确度不高,计量量值传递体系有待完善,产品与国外产品质量差距明显;四是对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全省统筹布局管理不足,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不均衡,研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2.面临挑战。一是当前许多国外高端精密仪器、核心元器件和技术引进受阻,亟待快速发展能够替代进口的国产化精密仪器设

银行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创新、问题与对策

银行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创新、问题与对策 ——基于上海市15家商业银行的调研 陈晨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15家商业银行的调研发现,银行业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创新力度明显加大,在体制机制、产品设计、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措施。银行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动力不足、知识产权无法进行质押融资等问题均已有所改善,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也从提议变成现实。但是,由于银行内部的信贷流程管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银行业创新产品与创新业务模式的推广缺乏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担保机构的协调配合,导致银行业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继续完善相应政策措施,更加有效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词:银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创新 Abstract: Based on a survey of 15 commercial banks in Shanghai,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banking sector has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ed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has launche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measures o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product design, business model and risk control. The issues have improved, such as the inner motivation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support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ledge loan. The franchi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focus on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established. However, there is a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banks' internal credit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application and spread of innovative products is lack of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spread of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is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guarantee agencies, so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Releva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need improve to promote more eff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Key words: The Banking Sect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inancial Innovations 作者简介:陈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经济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和货币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计划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并投入7.77亿美元用于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英国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日本、韩国也提出要大力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万钢,2010)[10]。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离不开金融支持。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培育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培育新动能 王忠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是三块,第一个是讲三大支柱,第二是讲“四新”的思路,第三个讲五大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企业成长的三大支柱 首先第一个是行业趋势加国家战略,加企业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企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长的三大支柱。实际上去年以来,我们对新常态下一些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调研。对国内几个城市的企业的隐形冠军进行了调研,发现了这些企业保持非常良好的势头,整个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整个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这些企业每年都保持20%到30%的增长。 经过分析,主要就得益于这三个叠加。第一个就是行业趋势,抓住了行业趋势;第二个就是抓住了国家战略;第三个就是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比较大的提升。那么什么是隐形冠军呢?实际上最早的是德国的西蒙教授提出来,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些企业,行业排名是国内甚至国际的前三名,而且专注于某一个行业。但是不为大家所知,它的利润率是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是保持高速增长。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里面,德国有将近一半,德国占了将近一半,实际上对德国整个经济的竞争力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它在人均出口和人均专利方面,是处于世界第一位的水平。实际上我们根据这样的一个思路,得出这样的三大支柱。 (一)行业趋势 第一个就是行业趋势,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企业、这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一个是国外的需求,第二个是国内的需求和升级。 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更多的是衣食住行,刚开始衣食住行属于一些服装企业、纺织企业,它们得到快速发展。然后随着升级以后,家电企业,包括随后的住房,随后的汽车行业,都比较快速增长。包括现在我们讲的文化、娱乐、休闲,这样的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包括一些信息网络企业的快速发展,这是一块。 第二块,中国过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国外的需求,因为国外对我们这些产品的大量的进口需求,带动了沿海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大幅的增长。所以就如雷军所讲,“猪站在风口上边也会飞起来”。这就是讲抓住了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包括到2012年以后,工业速度第一次慢于GDP增长速度,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因为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达到了饱和以后,更需要一些精神服务方面的需求。这是大的趋势。 (二)国家战略 第二个就是国家战略。我们调研这几个城市的隐形冠军以后,发现这些企业从事的行业,比如涉及到汽车、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以及质量检测的科技服务业,都是国家过去大力支持的。比如说加入WTO至今,国家提出来轿车正式进入家庭,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说轨道交通的各项战略,比如说国家2006年科技创新大会,包括这几年对科技创新的大量投入等等。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取得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个领域很多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说南京有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能我们国家的整车方面水平还跟国外的一些新兴汽车行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一些零部件领域里面,我们取得了非常长足的进步。在风力发电的有些零部件方面,还有轨道交通,南京一家企业做轨道交通门的,号称是“轨道交通第一门”。实际就得益于当时个轨道交通的国产化战略,包括武汉有一家企业做新材料,做什么呢?做焊接材料,大桥、船舶上面做焊接材料,它的材料占到全球市场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销售收入不高,一个亿,但是利润非常高。包括天津的一家检疫检测的机构,质量检测,它是依托于航天的一些基础。包括天津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第 1 题: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 )的总称。 C.技术创新 第 2 题:企业基本围绕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A.正确 第 3 题:( ):促进企业与企业集群整体的知识治理。 D.知识治理 第 4 题:政府角色转换?( )
A.投资者向促进者,促进什么 B.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 C.加强政府在其互动中的界面管理 第 5 题:创新集群的政策含义与展望?( )
A.政府角色转换 B.知识治理 C.政策的开放式边界要清晰 D 第 6 题:创新是一种( )行为,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市场实现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
的标准。
A.经济 第 7 题:科技创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
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A.正确 第 8 题: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也是一种模式,在市场经济中商业模式尤为重要。
A.正确 第 9 题: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
A.正确 第 10 题: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这类创新将包含很多根本性的创新群,又包含很多技术
系统变更。
A.正确 第 11 题:产业集群严格意义是( )。 C.创新集群 第 12 题:过程创新:也称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
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采用。
A.正确 第 13 题:创新者不是发明家,而是能够发现潜在利润、敢于冒风险并具备组织能力的企业
家。
A.正确 第 14 题:动态非线性交互创新模式突出了创新的多层次、多环节和多主体参与。
A.正确 第 15 题:( )把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A.熊彼特

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个股总汇

一、新材料 1、稀土龙头-包钢稀土(600111) 2、磁性材料龙头-北矿磁材(600980) 3、特种纤维复合材料龙头-中材科技(002080) 4、改性塑料龙头-金发科技(600143) 5、电解电容器纸龙头-凯恩股份(002012) 6、钕铁硼龙头-中科三环(000970) 7、高档电解铜箔龙头-中科英华(600110) 二、新能源 1、核电设备龙头-东方电气(600875) 2、核电仪表龙头-上海电气(601727) 3、核电材料龙头-沃尔核材(002130) 4、核电阀门龙头-中核科技(000777) 5、核电电力电源龙头-奥特迅(002227) 6、核电蒸汽发生器龙头-久立特材(002318),同类潜力股:哈空调(600202) 7、太阳能-航天机电(600151)、孚日股份(002083)、天威保变(600550)、南玻A(000012) 8、风能龙头-金风科技(002202) 三、新能源车 1、电控龙头-万向钱潮(000559) 2、电机龙头-宁波韵升(600366) 3、锂电池龙头-成飞集成(002190) 4、锂资源龙头-中信国安(000839) 5、充电设备龙头-奥特迅(002227) 6、新能源客车龙头-安凯客车(000868) 7、锂矿龙头-西藏矿业(000762) 四、新生物 1、生物医药-华兰生物(002007) 2、血液制品-上海莱士(002252) 3、抗体类药-华神集团(000790) 4、疫苗生产-莱茵生物(002166) 5、超级细菌-联环药业(600513)、天坛生物(600161)、海王生物(000078)、安科生物(300009) 6、生物农业龙头-隆平高科(000998)、敦煌种业(600354)、丰乐种业(000713)、东方海洋(002086) 7、生物能源-丰原生化(000930) 8、海洋生物龙头-北海国发(600538) 9、生物基因龙头-长春高新(000661),次龙头:交大昂立(600530)、四环生物(000518) 五、新兴信息 1、新平板显示-京东方A(000725) 2、通信网-恒宝股份(002104) 3、通信设备-新海宜(002089) 4、物联网龙头-大唐电信(600198) 5、三网融合-数源科技(00090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知识》答案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知识答案 一、选择题 1.目前全球通用飞机占飞机总数的多少?(C) A 30% B 50% C 70% D 90% 2.动力电池组是由多个蓄电池通过( A )方式组合起来电动使用要求。A.串联 B.并联 C.交联 D.互联 3.电动汽车的控制,都是建立在( A )的平台上的。 A.电子控制单元 B.动力电池组 C.电池管理系统 D.电机 4.哪类汽车包括传动系统、驱动电机、发电机、发动机、蓄电池组、交流器、动力分配器。(A) A.混合动力汽车 B.电动汽车 C.燃料电池汽车 D.太阳能电动汽车 5.( C )是将电网的电能通过交/直流电力变换将能量储存到蓄电池的控制装置。 A.整车控制系统 B.整车系统 C.充电系统 D.电机驱动系统 6.下列哪项不属于电机驱动系统的要求( D ) A.大功率 B.体积小 C.高效率 D.环境适用性弱 7.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可高达( A ) A.60%~80% B.60%~70% C.70%~90% D.50%~70% 8.电机驱动系统包括两部分( B ) A.电机和传动系统 B.电机和控制器 C.发电机与发动机 D.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 9.铅酸电池目前被广泛用于限定车速( C )的各种场地车上。 A.等于50Km/h B.大于50Km/h C.小于50Km/h D.小于60Km/h 10.混合动力整车控制的核心是( A ) A.多能源管理系统 B.电辅助制动系统

C.电池管理系统 D.均衡充电控制系统 11.从整车控制系统的应用技术看,整车控制系统将朝( D )方向发展。A.专业化、网络化、集成化 B.集成化、网络化、信息化 C.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 D.专业化、精细化、集成化 12.下图的这部车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汽车?(B)(MINI E,纯电动汽车)A.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B.纯电动汽车 C.燃料电池汽车 D.太阳能电动汽车 13.发光二极管的英文缩写是(B) A.CBD B.LED C.ELD D.BCD 14.目前,对LED照明系统的光学设计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进行,常用的照明光学软件不包括以下的哪种?(A) A.Auto-CAD B.Light-tools C.Tracepro D.ASAP 15. LED的发光波长是由形成P-N结的半导体材料决定的,请问首先被制造出来的是什么样的LED?(A)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报告

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报告

————————————————————————————————作者: ————————————————————————————————日期:

“十三五”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前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支撑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引领创新驱动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任务和大事来抓,要重点培育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产业以及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突破十万亿规模的五大产业。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补短板”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环境,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新兴产业供给和需求的有效衔接。 未来几年在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背景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新兴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投资上,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有望成为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12800元电子版:12500元纸介+电子:12800元 第一章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由来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成 第二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一、技术创新集成化 二、生产制造智能化 三、能用发展绿色化 四、资源利用循环化 第二章“十二五”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分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类政策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环境类政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管理机制类政策 四、地方政府积极制定战略新兴产业政策 五、地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举措 第二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就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逐步深化 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转型升级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群发展 第三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一、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投资热点 二、前期受影响产业发展不断趋好 三、意见规划频出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四、产业融合催生多样新型业态 五、技术突破成为支撑产业发展力量 第四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进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 例-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文/吴志远曹志文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是创新。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为主线,研究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希冀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吴志远,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政府经济学; 曹志文,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转型期金融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创新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力量。根据目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并不多见,大多数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已经难以适应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当前阶段产业集群发展不足,其协同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集群内部,集群间协同创新问题尚未凸显,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集群的内部协同创新问题,并以江西省为例进

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相关理论及文献述评 阿尔伯特·赫希曼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战略性产业概念,主张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增长战略以及前向和后向联系等。Blank(2008)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新兴产业可能仅仅是由一个新的创意而发展起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经发现了空间上的集聚对于产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理论才重新受到广泛的关注,迈克尔·波特深入研究了国家竞争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赫尔曼·哈肯在1971年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指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会产生更高效率的协同效应。 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范太胜(2008)提出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针对协同创新主体间的信任合作关系以及价值联盟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杨耀武、张仁开(2009)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现状,提出了“点—线—面”的协同创新模式。蒋石梅等(2012)通过研究我国科技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及机理,涉及了产业集群内部产学研协同问题分析。陶丹、胡冬云(2013)在分析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时,提出了主体间内生动力机制设计问题。李煜华等(2013)构建了集群内相关主体创新博弈动态模型,分析了各类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过程。韩言虎、罗福周(2013)根据协同创新的范围将协同创新为三类:微观协同创新、中观协同创新、宏观协同创新,并着重分析了产业集群各个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张廷海、韩玮(2014)主要分析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认为其主要表现为一种网络竞合关系。以上研究对于战略性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