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字经)《三字经》与孩子的故事――经典诵读对孩子的影响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与孩子的故事――经典诵读对孩子的影响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与孩子的故事――经典诵读对孩子的影响

《三字经》与孩子的故事――经典诵读对孩子的影响读经典贵在熟读,熟读而后能捂,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这是我对经典诵读的看法。最近我家也掀起一场经典诵读热风,这源于一小经典诵读的影响。我家孩子与《

说起《三字经》,我说我也能背上几段,孩子也不甘示弱地说:“妈妈,我们学校的校园广播天天播放《三字经》我天天听,太容易了。”我赶紧说:“那你给我背几段吧!”于是他便摇头晃脑的背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性相远狗不叫性奶钱……”虽然他也背了很长几段,而且十分得意,但我却强忍着笑容明白了很多:他不知道《三字经》中的字长得啥样,他不知道内容是什么,只是字音没听准、意思不理解的就当做儿歌一样说唱。这怎么能行呢?我决心来帮助他。

先从字上着手,我让他把电脑打开,自己上网搜出《三字经》并抄写几段,并提出要求只要抄写认真、正确就可以玩儿了。孩子听了倒很乐意。一会便听他说:“妈妈,电脑上不是‘狗不叫’而是苟不教。”我高兴极了,因为他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了,我便说:“后面还有很多与你背的不一样的呢!”看到他那认真劲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过了两天,孩子已经能把借助校园广播听到的前几段一字不差的背下来,我表扬了他并让他在背几段,开始他挺积极,后来就烦了,生气的说:“《三字经》谁写的?真难记。”我赶紧说:“你再搜搜《三字经》的解释,里面有很多

有故事。”一听故事他两眼放光,马上打开电脑搜起来。我看着他那专注劲儿,心中又升腾起一阵阵澎湃。果然效果很好,他不但会背了,还说:“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原来是《三字经》里的。”看着他那自豪劲儿,他爸爸高兴的说:“孩子,读了《三字经》我觉得你变得更聪明了。后面还有很多故事你继续读。”

我想经典诵读对孩子的影响也许只有这些了,随后就没在意,然而我错了。

一天,我在写教案,忽然提笔忘字,有条不紊的‘紊’字忽然想不起来,就问他爸爸。他拿起笔写了个四不像,在一旁的孩子也来促热闹,他看到纸上的字就说他会写,于是就在纸上也写了个‘紊’字。为了证实是否写对还查了字典,最后还是对了。我诧异的问:“你怎么会写?”他还故意瞪着眼睛说:“《三字经》里不是有个紊吗?”这我才想起来: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他爸爸高兴地在他脸上亲了又亲。

这还没完,一次他犯了错误错误,还提出让我或他爸爸教他打球。为了给他个小小惩罚,我们故意为难他,我和她爸爸都推脱责任,他爸爸说:“你是他妈哩,你陪他。”他一听急了,说:“养不教,父之过。爸爸应该教我打球。”他这样说完全是因为他爸爸球打得好,能配合他。可他爸爸就被他这句‘养不教,父之过’给唬住了,只好陪他打球去了。

这样的故事不知还会有多少?总之,我感觉经典诵读给孩子带来许多的变化,给我家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孩子诵读经典。

【本文档仅供学习,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导读:1、《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2、《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3、《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

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4、《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 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

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三字经诵读教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三字经》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本质。 2.构建灵活开放的学习氛围,把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起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3.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文字。 二、教学内容、思路分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着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解读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本课程的教学我通过角色想象、情感体验,看视频,讲故事等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精读中反复诵读,使他们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文本,获得大量的鲜活的阅读信息,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三、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学生已知导入,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延伸,培养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是古文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学本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及特点。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说说他们了解《三字经》的情况,会背的还可以让他们背一背,引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本学年主要了解《三字经》教育篇、常识篇、史书篇和勤学篇。 五、教学进度表: 上学期

下学期

《三字经》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子不学,断机杼”。过程与方法: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子不学,断机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着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幼儿园小班三字经教案

幼儿园小班三字经教案 让幼儿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下面是我分享的的相关教案,老师们快来看看吧! 一 4月23是"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至5月23日,为我们南丰县幼儿园第二届读书节。 在节日期间,我们小班年级主要开展三字经诵读活动。为帮助我们班幼儿更好地参与读书节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我班决定开展《三字经》诵读表演活动。 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兴趣。 二、活动对象 小二班全体幼儿(自主报名),全体家长。 三、活动要求 (1)能完整朗诵三字经,不限长短(越长越有优势)。 (2)诵读三字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如:歌唱的形式,武术的形式、配乐的形式等等。鼓励大胆创新。 (3)参赛时须自报姓名。

四、评分标准 (1)能完整,流利的朗诵,口齿清晰。(80%) (2)表演有创意(20%) 五、评选办法 由本班教师和家长代表担任评委评奖,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进行奖励。(根据报名人数制定奖次的数量。) 六、活动时间安排:2020年5月17日下午3:00——5:00(星期五) 二 第一册: 幼儿园礼仪 1、入园:早入园,不迟到,见老师,要问好,小朋友,也问到,别父母,勿忘掉。 2、离园:离园时,互道别,先老师,后同学,见爸妈,问声好,抱一抱,更乖巧。 3、盥洗(如厕):如厕前,先敲门,有人在,要等待,如厕后,要冲水,整好衣,把手洗。 4、盥洗(洗手):洗小手,不拥挤,排好队,袖卷起,洗手时,擦香皂,洗完后,水关掉。 5、盥洗(喝水):小水杯,双手拿,接好水,慢慢回,喝水时,归原位,小心喝,不浪费。 6、爱护公物(小椅子):小椅子,双手搬,轻放好,再坐上,人离开,椅收起,爱护它,常擦洗。

三字经的故事短篇

三字经的故事短篇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 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下面有整 理的三字经的故事短篇,欢迎阅读! 三字经的故事:《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 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 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三字经的故事:【孔子相师】 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 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 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 什么城里没有官儿?什么人有名没有字儿? 项橐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有门闩,舆车没有 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没有环,萤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 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枯树没有枝儿,空城没有官儿,小孩子有名没有字儿。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橐的聪明。项橐接着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 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 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项橐笑着说:不对!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 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竹心坚实吗? 孔子知道项橐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惊叹: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这就是孔子师项橐的由来。 三字经的故事:【赵普夜读】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1、《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

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2、《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三字经中的学习小故事

三字经中的学习小故事 1.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 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 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 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 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 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 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2.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 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3.头悬梁——《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 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辑柳”的典故。《太平 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 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 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4.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 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

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 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 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 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 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 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 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 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 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 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 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 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 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三字经经典故事

《三字经》:人之初的修身课 【三字经其书】古代没有幼稚园或者学前班,那他们小时候的启蒙教育是怎样的呢?随着人文历史的积累,民间的一些学者就总结了一些适合孩子的书籍,经过挑选,约定俗成了一批教材,《三字经》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蒙学读本。 《三字经》,顾名思义,就是三字三字地读的一本经典,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三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孩童跟着大人复述、背诵。相传,它是南宋时一位名叫王应麟的学者编写的,共一千多字,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三字经名句】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学,不知义。 解读: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明事理。玉石原本包裹在其貌不扬的岩石里,只有经过打磨、雕刻、抛光、镶嵌等工序,才能变成无价之宝。人要成为有用之才,也要经过勤学苦练、承受各种考验和压力,才能明白什么是美好的品德。 藏于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读: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贩,这合称“四民”,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是“四民社会”,这就是四民的具体含义。在古代,读书人做官,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商贩买卖,构成了一个繁荣的社会。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读:做人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其次才是增加见闻。知道十百千这些数,认识一些文字。为什么古人把品德看得比才能更重要?我们想,如果一个人精通电脑,但是他道德败坏,就会成为一个破坏网络的黑客;如果他道德良好,就能帮助身边的人解决电脑问题。道德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的好坏。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解读:天下的学问很多很广,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很难下手。但如果能够提纲挈领地学习,就能明白学问的根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一个大学问家也不是一天学成的。做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学习也要从根本开始。《三字经》就是一本“略说”形式的书,读完它,就能开始阅读其他的国学经典了。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读:阅读历史书和历朝的实录,就能博古通今,好像亲眼看到过历史一样。读书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扩大我们的视野。虽然没有去过汉唐,但是读古人的书,就像亲眼看到过汉唐的盛世一样。因此古代有很多饱学之士,都能对历史了如指掌。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三字经》经典诵读教案

《三字经》经典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制造乐器的材料。 2.知道我们说话的四种音调。 3.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字经》,了解《三字经》里面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三字经》课本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一.温故而知新,视频展示,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二.导入:你见过哪种乐器,他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古人的乐器有哪几种,又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三.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领读。 3.齐读。 四.理解句子。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由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五提问: 1.你知道什么乐器用竹子做的?(笛子,箫,竽,管) 2.你知道什么乐器用丝做的?(琵琶,琴,瑟) 3.你知道什么乐器用金属做的?(铜锣,唢呐,喇叭,) 4.你还知道哪些乐器是用什么做的? 八音: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按照制成乐器的材料为分类标准,始于周朝。匏: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革: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木鱼;石,玉石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磬;丝: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比如琴,瑟;竹:竹制乐器,如笛子,箫。 [吹牛皮的来历]牛皮与八音有关,是指鼓,吹牛皮就是指吹鼓,所以吹牛皮的本意是讲的事不搭调,是否夸大事实倒在其次。 5.播放经典的乐器演奏,高山流水及渔舟唱晚,指生回答乐器名。 六.总结: 1.集体诵读学过的《三字经》。 2.班级三字经接龙,两个同学为一组。 3.小组诵读比赛。 4.个人才艺展示,有感情的朗读学过的三字经。

三字经里的五子登科故事

三字经里的五子登科故事 三字经里有很多小故事,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三字经里的五子登科故事,供大家参考。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有国家大事,要和赵普商量,因此驾临赵普家中。看 见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很讶异的说:「论语小时候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它呢?」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 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三字经里的五子登科故事 洞房花烛夜,当新郎兴奋地揭开新娘盖头,羞答答的新娘正低头看着地上,忽然间掩 口而笑,并以手指地:“看,看,看老鼠在吃你家的大米。”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 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 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 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 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 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 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 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 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 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 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 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 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三字经里《五子登科》的故事

三字经里《五子登科》的故事 故事典故: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 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 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 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 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故事内容: 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 子登科”。窦燕山,原名窦禹驳,因他居住在燕山(现在北京),故称 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 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 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 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 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 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 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 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 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 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 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很多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 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协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 丧事的,他就出钱协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协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 师来教课。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 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所以随之积了大阴德。 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 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 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 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因为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 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 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

三字经教案课程

《三字经》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1、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2、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3、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4、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5、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6、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2、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 二、多种方式诵读 (一)、静心自读; (二)、指名接读; (三)、齐读; 三、理解含义 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2、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重点解释“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一段。 3、老师补充《三字经》中的故事《孟母三迁》《窦燕山五子登科》,学生认真听故事,听后讨论。 四、再读 1、接龙读。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 2、学生赛读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三字经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1、《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三字经》阅读指导课教案)

《三字经》阅读指导课教案 活动目标: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活动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我们学校今年举行了第七届读书节。谁知道这届读书节的主题吗?(亲近中华母语,诵读百家经典。)这次活动,学校向我们每位同学推荐了《三字经》这部经典。《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你们会背吗?这样吧,我一句,你们一句。 师生接背: 那关于《三字经》这部书,你知道哪些呢?(作者、书的内容等) 师随机评价,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专家们对《三字经》也非常推崇,他们说三字经是“千古一奇书”,如今,《三字经》被翻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有意思的是,我们浙江和广东两省还为《三字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起了争执。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二、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三字经里》认识了哪些人? 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 出示填空: _____?_ ,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做父母的真是用心良苦啊,听了你的故事,我知道了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跟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 _____?_ ,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出处呢。) _____?_ ,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准则。) _____?_ ,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想问问孔融,你怎么会这么做呢?能友爱兄长、友善对人,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的。) 3、让我们再读读他们的故事。指导读。 书可以怎样读呢?指导配乐个性化朗读。齐读。 4、小结: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这些名人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