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杂粮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小杂粮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小杂粮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小杂粮产业在我国的发展

徐笑宇

摘要:小杂粮作为我国农业体系中在近几年间新兴而起的一项潜力产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广等特点,更对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结构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小杂粮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三个主要方面对小杂粮产业的未来趋势做了一定的探讨,在引用了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关程度上的思索,并对日后小杂粮产业进行了前景的展望,可为后来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粮食生产上向来覆盖面十分巨大,除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的三大农作物之外,我国还具有多种不同结构的粮食作物。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和我国农业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发展,以及当下社会理念的转变,许多之前未受重视的粮食作物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不仅仅是因为其突出的经济价值,更是因为相比于传统粮农作物其所体现出的特殊价值,譬如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等。小杂粮作为一种特殊的粮食作物,在传统农业当中,向来被视为救荒抗灾用的粮食作物,以往不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和农业结构的转型,其特殊的功效开始为人所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愈来愈多对小杂粮深入的研究,小杂粮已经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粮食产业正在一步步兴起。基于其特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小杂粮生产对于西部农民脱贫致富,减轻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小杂粮发展现状简述

1.1 小杂粮的生产和分布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主要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包括荞麦(甜荞、苦荞)、燕麦、糜子、籽粒苋、薏苡、青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我国小杂粮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长期的栽培驯化形成了许多地域性名优品种。随着人们健康需要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小杂粮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名优产品更是供不应求[1-3]。据统计,2000年我国小杂粮种植面积约为900万hm2,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8.7%;其中,荞麦、燕麦、糜子、青稞等面积约为350.8万hm2,占3.8%;谷子、高粱面积约240万hm2,占2.3%;芸豆、绿豆、豌豆、蚕豆、小豆等面积约为320万hm2,占2.6%。小杂粮总产约197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 2%;其中,荞麦、燕麦、糜子、青稞等产量约为766万t,占1.6%;谷子、高粱产量约为720万t,占1.5%;绿豆、芸豆、豌豆、蚕豆、小豆等产量约为486万t,占1.1%,但由于我国小杂粮生产条件较差,加之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工作滞后,小杂粮单产水平普遍较低[4]。

小杂粮虽然在我国传统农业中历来都具有一定的生产地位,但由于其不利于大范围推广种植,在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中又不属于主食,虽然种类很多,资源丰富,又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目前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小杂粮只有荞麦、燕麦、大麦、糜子、绿豆、小豆、豌豆和蚕豆等,可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域,又是作物起源中心,我国荞麦、糜子的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二位;蚕豆占世界总产的1/ 2;绿豆、小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 3,我国是燕麦、豇豆、小扁豆主产国[5],故我国又有小杂粮王国之称。我国小杂粮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地理位置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高原地区,即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从自然条件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看,主要分

布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即老少边贫地区;从行政区域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甘肃、云南、四川、贵州、河南、宁夏、黑龙江等省区[6]。

1.2 小杂粮生产的战略地位

小杂粮的生产,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总结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小杂粮易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生产力稳定。小杂粮有抗旱、耐瘠、抗逆性强的特点,且为大秋作物,与旱区秋季气候特点相适应,可以充分利用旱区的光、热、水、土资源,具有稳定的生产力,而且,小杂粮作物还可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径流主要由几次大暴雨引起,集中在7-9月份,正值小杂粮作物生长旺盛季节,其对径流的拦蓄作用较强[7]。

第二、小杂粮是保健食品原料作物。据研究,一些小杂粮在某些营养指标上比大米、小麦更有优势。例如荞麦、糜子、莜麦、籽粒苋中的蛋白质含量都高出小麦和大米的1. 5倍。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方面,几乎所有小杂粮中含量均高于小麦和大米,有的甚至高出4-5倍。许多小杂粮含特殊成分,对人体有特殊的食疗和保健作用。如荞麦中含芦丁,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能,对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效[8-10]。

第三、小杂粮是我国传统出口创汇作物。小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港澳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欧美市场也有少量出口。中国荞麦主要出口日本,年出口量8万t 以上,占日本进口量的80%以上。中国杂豆年均出口量约59. 4万t[11]。

第四、小杂粮在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中不可或缺。随着农业综合能力增强和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阶段。发展小杂粮生产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以小杂粮抗旱耐瘠、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且是名、优、特产品资源,经济效益高,在当前西部旱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中不可或缺,属首选作物[12]。

第五、小杂粮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来源。小杂粮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来源,如豆类作物的籽粒、荚壳、茎叶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脂肪丰富,饲料报酬率高;糜子、荞麦适应性强,短期内可获得较多的青草和干草,是旱区传统的优质饲草[13]。

1.3小杂粮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多种小杂粮作物的起源中心和主产地,经自然进化和人工的选择产生了大量的优质品种类型,成为世界小杂粮种质资源的宝库。然而,因较长时期为解决粮食自给而追求高产侧重发展大宗作物,忽略了小杂粮的生产,使许多祖传的优质小杂粮品种资源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目前,小杂粮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品种资源保护利用不够;2、良种混杂退化严重,各产区普遍存在着品种混杂,退化现象影响了小杂粮的产量产品质量和商品性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高效栽培技术滞后,投入少、种植方式落后、栽培管理粗放,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4、加工包装落后,一般仅限于脱皮、选粒等初步加深加工的产品甚少;5、产品品质检测环节薄弱,尚未重视小杂粮产品营养成分的检测分析,常造成出口的障碍;6、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落后,科研院所缺少该项研究经费,研究课题时常停顿,专业人员也较少等等,严重制约了小杂粮产业中各项技术水平的提高[14]。

2 我国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2.1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把小杂粮作为我国农业发展优势产业来抓

我国的小杂粮种类多,品种资源丰富,挖掘优质品种资源很有潜力。有必要开展全国性的、大规模的小杂粮品种资源普查和征集工作,将农民保存的传统的、土著的各类杂粮作物品种全部征集,各省、市、自治区分别保存。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把小杂粮作为优势产业来抓,积极组织农业科技部门对农村种植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农业资源区划成果, 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生产,把小杂

粮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西部农村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加工出口为龙头;示范引路,规模种植,系列开发;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的基本思路。同时,应当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发展国内市场并加强小杂粮产区的科技宣传力度,提高产区农民商品生产意识,并在技术、资金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等环节给予帮助和支持。

2.2 规范良种繁育体系,增加技术贮备

我国应当把小杂粮品种改良列入国家农作物品种改良重点计划,并建立国家小杂粮品种改良中心,组织全国有限的科研力量,开展小杂粮品种改良工作,尽快选育一批商品性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新品种;对名优农家品种及时提纯复壮,加速良种繁育;积极引进国外品种资源,尤其对国际市场走俏的品种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多点试验示范,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同时,借鉴大宗作物的研究成果,更在小杂粮分子标记、基因克隆、功能因子提取等研究领域开展探索。

2.3 加强行业联合,提高小杂粮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科研单位和基层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协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系统研究小杂粮的栽培技术模式,为生产上提供规范的栽培技术体系;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改变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状态。提高小杂粮的生产水平,采用综合措施增加各类小杂粮的产量,一方面引导农民进行小杂粮生产和销售,改变我国小杂粮生产、销售的无序状态;另一方面,围绕增强小杂粮产业开发创新能力,支持和引导小杂粮食品加工企业、外贸等行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介绍小杂粮基本知识,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小杂粮产品新类型,提高小杂粮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2.4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发展农业科技。针对我国小杂粮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必须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在品种选育上要高产、优质并重,加强对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工作,以尽快用于生产;在栽培技术方面,则要重点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旱地农业综合技术措施,培肥地力应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加强保护性耕作,如可降解地膜、旱地龙等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对小杂粮高产生理、生化及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如染色体工程、优异基因标记和转基因等新技术研究。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 才能促进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15]。

3 小结和展望

我国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带动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更是在不断地改善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小杂粮作为农业中的一项新兴产业,依旧需要更为深入的开发和挖掘,笔者相信,小杂粮产业中潜藏着的巨大价值,最终将会为我国带来可观的效益!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决定了一个时代的需求,小杂粮能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历史沉淀中在今日脱颖而出,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缩影,从过去单纯的解决温饱问题到今天要吃的健康、吃的保健,我国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可以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和时代背景的需要。小杂粮产业虽然只是我国博大的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其今日的发展成果和辉煌的未来已然昭示着我国农业的飞跃,在未来,小杂粮产业定能更加完善地服务于农业,服务于人民。

小杂粮产业蕴含着的效益在其日后的发展当中,可以囊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历史背景下,我国加入WTO为小杂粮生产发展带来机遇。国际贸易的规范渠道,有利于我国小杂粮出口市场由日、韩、东南亚向西欧、北欧和拉美市场挺进,而出口量的增加又将拉动小杂粮生产的发展。第二、挖掘小杂粮节水生产潜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解决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实习可持续发展!小杂粮作为旱地作物,其节水生产

潜力必将持续增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发展小杂粮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已从节日品尝式的食用方式,转为餐桌上的常备食品。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小杂粮为原料的食品、医药、酿造、饲料等加工业会有更大发展,国内外市场对小杂粮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16]。

参考文献:

[1]龙静宜,林黎奋,侯修身,等.食用豆类作物[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

[2]柴岩.糜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林汝法.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4] 柴岩,冯佰利.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3):

145-151.

[5] 潘明才.我国土地复垦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土地,2000,(7):16-18.

[6]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4.

[7] 张兴昌,邵明安,黄占斌,等.不同植被对土壤侵蚀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生态学报,2000,

20(6) :1038-1044.

[8] 张振福,罗文森.苦荞麦的化学成分与特殊功能[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8,(2):40- 41.

[9] Kusano T, Nalayama N. Studies on nutritional aspects of tartary buckwheat.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1992:453-454.

[10] Ikeda K, Sakaguchi T. Functional propertiesof buckwheat.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992:476- 477.

[11] 林汝法.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的思考[J].山西食品工业,2002,(2) :2- 9.

[12] 胡跃高. 论我国农牧业结构调整趋势与建设方针[J].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可持续发展.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5-98.

[13] 林汝法.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4] 刘广义.我国小杂粮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种业,2009,2:25-26.

[15] 张研.我国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12(3):432-436.

[16] 张雄,王立祥,柴岩,等.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

1595-1598.

浅谈中国雕塑发展史

浅谈中国雕塑发展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雕塑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游尽名山大川,走遍大城小镇,我们虽站在历史的截面上,但流逝的历史却留下了无尽的痕迹,司母戊大方鼎、秦始皇陵兵马俑、马踏匈奴石刻群雕、玉躯佛像、狮子园玉像、敦煌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大足石刻、泥彩塑千手观音、孙中山立像...... 欣赏艺术精品,推测雕塑这一古老技艺的发展历程。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都是依据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其具有极强装饰性。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是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利用雕塑艺术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超常的审美特征。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的时期。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个时期的雕塑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隋唐时代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此时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宋代时期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元朝之前,蒙古族统治者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的特色。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为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此时期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有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促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架上雕塑、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城市环境雕塑、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艺术都有了长足发展,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与特点及劣势分析

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与特点及民营企业劣性分析 民营企业发展与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经济、家庭经济的出现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改制到21世纪民营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目前民营企业的户数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总和相当,无论从企业数量、注册资本金、产值、市场零售额,还是从税收贡献、吸纳就业数量、出口创汇方面来看,民营企业都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能从偶然成功到必然成功必然有自己的方法。总结之后就是三大升级与五个台阶。“三大升级”是运作指导部分,包括企业家素质升级、专业化管理体系升级、产业化战略升级。 “五个台阶”是理念塑造部分,包括企业化台阶——做活、专业化台 阶——做好、产业化台阶——做强、资本化台阶——做大、国际化——做壮。 在此以管理咨询和企业培训两个行业为例,谈谈其中的“三大升级”中企业家素质升级,以及重点谈谈企业素质升级中的“懂行业”。 成就企业家,靠的是胆略。“胆”在前边,敢赌是前提;“略”在后边,谋划是关键。有略无胆做谋士,有胆无略成赌徒。企业家就是要有赌徒的胆量加上谋士的头脑。而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家是“胆大略小”,我们要做的是“减胆增略”。 企业家素质升级的“减胆增略”有三个部分,即“企业三懂、经营三明和管理三为”,称为“驾驭企业三部曲”。 企业三懂——懂行业、懂系统、懂运作; 经营三明——精明、高明、英明; 管理三为——亲力亲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 驾驭企业的前提是懂企业。中国古贤庄子有篇著名杂文,名为《庖丁解牛》,很能说明“懂”的重要性。该文讲的是古代一国君身边有一厨师很会杀牛,而且能做到“游刃有余”和“踌躇满志”,该国君很欣赏这个厨师,并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

浅谈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浅谈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汉语言文字学110501032149 杨莎娜摘要:本文粗略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并详细回顾了《马氏文通》发表以来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既有发展态势的勾勒,也有节点、侧面的描述,希望能为大家认识中国语法学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汉语语法学语法学的兴起语法学的发展 引言 在我国古代,语法研究很早就萌芽了。但那时的语法研究还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的、不自觉的研究。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专门研究语法的著作,也主要是从训诂的角度入手,没有对语法作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反映了语法研究初兴时的状况。 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肇始于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989年《马氏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正式创立。《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研究脱离了训诂国学的范围和影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建立。至此以后,百年来汉语语法学追踪世界潮流,完成了由语文学向语法学,由传统语法学向结构主义语法学,由结构主义语法学向多元语法理论的历史嬗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和巨大进步,但在语法学发展过程中也曾暴

露了因模仿西洋语法忽视汉语点而造成的削足适履的缺点,中国学者力求矫正机械模仿之弊端 ,寻求独立研究之新风的学术之路。在新的时代,学者们进一步对语法研究对象新的本质特点的进行揭示,推动这门学科向前发展和飞跃。当代人们对语法特点的认识正经历着一个由一维到多维,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过程。 1 我国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种语言的语法学,一般是从分析其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然后逐步认清该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揭示共同结构规律,并经过归纳整理和全面总结,才构成为科学的系统的。也就从说,要研究好某种语言的语法,必须对它的性质特点有所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语言特点认识得愈清楚,语法学就研究得越好。世界上许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语法研究,就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可是汉语的语法研究 ,却走的是与众不同的曲折道路。 我国关于语法现象的分析是比较早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注解中就有类似语法的分析,涉及到自动与他动、单数与多效、修饰成分等;汉魏时期,开始了对虚词以及句、读、顿的研究;唐宋以后,研究的领域更是扩及到了句式、省略、倒装、词语搭配等许多方面。应该说,这些分析研究都是符合汉语实际的,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但是古人并没有发展系统的语法科学,仅有朦胧的语法意识。为探究经呕心沥血的文字、训诂学家们发现,汉语的词并非都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有些词只能从这个词同其他词的连贯中求得解释,于是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摘要】: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曾占有主流地位。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古代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形象大多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这个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魏晋的雕塑健朗和潇洒。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雕塑呈现丰富、端丽的风格,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

浅谈——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工作系班级:人管0933班学号:0921053319姓名:林姣姣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营经济刚刚开始发展,而今它已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小却数量多、市场行为直接、信息回馈及时、产品调整迅速,这是最突出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已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在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 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战略 我国民营企业在3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其中有像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产值数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有一大批迅速崛起分布于各行各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表现活跃,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其优势日趋明显,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区,民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60%,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民营企业在最近几年成为国家发展主力军,但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之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营企业从1978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首先是80年代个体经济的发展;到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允许雇工8人以上的企业为私营经济,并将私营经济作为国有经济的补充。1997年党的十五大要求完善所有制结构,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明确。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无疑会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

浅谈语料库语言学在的应用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浅谈语料库语言学在的应用以及在中国 的发展趋势 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语料库语言学是基于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从调查语言信息的分布频率入手来研究语言在现实使用中的规律和模式。自20世纪中后期,电脑被大量使用在语料的存储上,兴起了专门针对大规模储存于计算机里的语料库所进行的研究,自此语料库语言学进入了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时期。由于电脑语料库容量大、语料真实、检索快捷,它在现代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学者为制定基础汉字字表开始建立文本语料库;70年代末以来,汉语现代文学作品语料库(1979年)、现代汉语语料库(1983年)等机器可读语料库开始建设。90年代后,以《人民日报》光盘数据库、北大语料库为代表的大型汉语语料库日益发展,语料库成为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的基本语言资源。在英语语料库建设方面,杨惠中教授80年代主持建成的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JDEST),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同类语料库,也是国内最大最完备的英语语料库之一。1996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开始建立中国学生交际英语语料库。此外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牵头开发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于1999年建成,该语料库广泛收集了包括我国中学生、大学生在内的一百多万词的各种书面语资料,并对所有的语料进行语法标注和言语失误标注,对研究中国学习者的英语特点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语料库语言学发展趋势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总是以语料库的建设为基础的。没有语料库的建设,语料库语言学所进行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近十多年来,国内语料库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建设的语料库有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平行语料库、特殊英语语料库、汉语语料库四种类型。 (一)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其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100万词次;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COLSEC,5万词次;香港科技大学建设的香港科技大学学习者语料库HKUST Learner Corpus;南京大学建设的中国英语专业语料库CEMC,148万词次;南京大学建设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SECCL,100万词次;华中科技大学建设的硕士 写作语料库MWC,12万词次。 (二)平行语料库。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的汉英平行语料库PCCE;南京大学建设的南大———国关平行语料库;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设的英汉文学作品语料库,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汉英对照语料库,李约瑟(Joself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汉对照语料库;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建设的双语语料库,5万多对;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建设的对比语料库LIVAC;台湾建设的平衡语料库Sinica Corpus和树图语料库Sinica Treebank;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用研究所建设的计算机专业的双语语料库,柏拉图(Plato)哲学名著《理想国》的双语语料库;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建设的英汉双语语料库,15万对;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设的英汉双语语料库,包含LDC香港新闻硬汉双语对齐语料36 294段以及香港法律英汉双语对齐

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1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电视剧产业已积累了雄厚的软、硬件基础,影视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一大批电视剧产业制作人才,同时,一批国有和其它经济成份的影视实体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脱颖而出,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制作和管理经验,电视剧产业作品和市场营销的新方式和新观念在改革和探索之后已基本上被接受。 1.1中国电视体制特点 电视作为一种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传播事业,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在电视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目前世界各国电视的电视体制主要有五种类型: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私有私营、公私合营。根据这些体制在各国的实现程度的不同,各国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两种或者多种并行的方式运营。中国的电视体制是典型的国有国营体制,电视事业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一直是按照行政科层体制来发展的。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很明显,这个结构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完全是同构的。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1]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1.2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与电视产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剧的市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经营中最先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台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播出平台,具有明显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对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限制和影响。因此电视产业化对于电视剧的产业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由于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等量的时间并不能真正体现节目的价值,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影响各台进行交换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对节目的版权意识很淡薄,也很容易引起版权纠纷,特别是涉及国外电视公司就更加麻烦。因此,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明显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节目经营的需要,所以,在电视节目交易逐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交流就逐渐停止了。 在电视节目经营市场的形成过程中,1986 年开始兴办的上海电视节首先开始按质论价[1],并且当场现金交易的完全市场化操作。以后相继兴办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和四川电视节也都采取这种方式。这些稳定的节目交易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电视节目经营走向

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许多聪明人,脑子里往往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事实;但是,他们却很少有自己的主意。 对中国民营企业的祝愿与期盼 小——是成长的开始,它只有未来。小是胚胎,小是种子,小是原生力,只是你要懂得如何释放它… 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交流重点—— 一个主题:“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之路”。 三个问题:我们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 我们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 我们的对策。 1.我们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 背景链接: 世界三大经济体小企业之现状; 中国小企业之现状。 1.1 小企业发展之现状 俯瞰全球三大经济体,美国2200多万个,雇用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创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96年出口额达18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30%。日本约有650万家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99%。职工人数4200多万,约占全国职工总数的78%。德国中小企业278万多家(500人以下为中型、50人以内为小型),占全德企业总数99%以上,上交国家营业税占企业上交营业税的47%,就业人数站全国就业人数的68%。德国农林渔等国民经济部门,根本就没有大型企业。 1.1.1 扶持中小企业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 A、各国从行政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移,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是市场经济的先锋; B、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向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转移,中小型企业在满足基础人群的消费中起主导作用; C、经济全球化,中小企业扮演着保持多元化的角色; D、传统的男性社会将向男女平等的社会转化,女性创业者会越来越多; E、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多、国家投入少,对稳定社会、缩小贫富差距贡献大。 1.1.2 各国扶持办法大致相同 A、国家立法、政策倾斜,明文规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B、成立专门机构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如美国于1953成立小企业管理局,该局曾制定1998-2002财政年度“五年计划”,提出了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C、国家拨出专款对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如德国每年提供5亿马克资金支持它们的科研和技术革新活动); D、对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提供优惠贷款和信贷的机会。 1.2 中小企业的“国际标准”界定 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的标准界定为“2、3、4”,即员工在2000人以下、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企业资产在4亿元以下。据此,我国的大企业仅1800余家,99%以上为中小企业。它们创造了过半的GDP,提供了70%以上的就业岗位,并连续5年对出口的贡献率在60%以上。而小企业(参照德国的标准)一般为5 0人以下。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_回顾与展望_李绍山

收稿日期:2006-09-06 作者简介:1.李绍山(1957-),男,河南夏邑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测试; 2.李志雪(1968-),男,河北枣强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和写 作教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李绍山1 ,李志雪 2 (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训练部,河南洛阳471003;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以来,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国内学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并且不断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国内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在深度、广度和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 关键词:中国;心理语言学;引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2 722X (2007)02 0027 07 The D evel op m ent of Psycholinguistics i n Chi na :R evie w and Prospects L I Shao shan 1,L I Zh i xue 2 (1.D epart m ent of T ra i n i ng,PLA U n i ve rs i ty o f F ore i gn Languag es ,Luoy ang ,H enan Prov .,471003,Chi na ;2.D epart ment o f Eng li sh ,PLA U niversity of Fo re i gn L anguages ,Luoyang ,H enan P rov .,471003,Ch i na) Abstrac t :The past t w o decades w itnessed the boo m i ng of psycho lingu i sti c resea rch i n China ,wh i ch can be roughly div i ded i nto three stages .D espite the s hort h istory , ach i eve m ents have been m ade i n both basic and appli ed research , and contr i bu ted to the i m provement o f fore i gn l anguage teach i ng and learn i ng .H o w ever ,prob l e m s still ex ist as reg ards t he depth ,scope and m ethodology of psycho li ngu i stic research ,and shou l d be resolved i n t he f uture . K ey word s :Ch i na ;psycho li ngu i sti cs ;i ntroduction ;develop m ent 0.引言 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在短短20多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实践,提高了外语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过去的研究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今后逐渐加以改进和克服,使这个年轻的学科在中国不断向纵深发展。 1.心理语言学的崛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语言学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当时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的同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关注人与语言的关系,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心理因素。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开始把语言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课题。两个学科的专家都注意到,语言与人的心理活动、思维、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杜桂枝,2004:92)1946年,美国学者Pronko 发表了题为 语言与心 理语言学 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 psycho li n guistics (心理语言学)这个术语。1953年,在印第安纳州布卢明敦市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正式使用了这一术语。一年后,在美国出版了名为 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探索问题概观 的专题论文集,标志着这一术语获得了具体的内容,确定了研究方向、对象、范围和方法等根本问题。1961年,Saporta 主编的 心理语言学读本 出版,心理语言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地位正式确立,一个独立的新兴学科逐渐形成(俞约法,1994;沈家煊,1988)。心理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语言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其研究重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过程(统称语言理解);(2)语言的产生过程(即用词语表达意思的过程); (3)儿童学会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过程(儿 童语言习得)。 第30卷 第2期2007年3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30 N o .2M ar .2007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就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就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与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就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就是制瓷原料必须就是富含石英与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就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就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就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就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与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与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就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

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与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就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10-13 14:27:00 ]????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着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着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

浅谈当前温州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当前温州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王汉军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过市场洗礼后的一批民营企业,累积了巨大的财富和市场能量,成为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如联想、新希望、奥康、正泰等企业都是民营经济的杰出代表。据资料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已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中国经济增量的70%—80%来自民营经济。浙江省民营企业总量达到了68.4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达到1.9万亿元,成为浙江省内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温州一直被视为中国创业活力和激情最强的地方,是中国的实业聚集地,从皮革、眼镜、鞋服、电器、阀门、打火机等行业兴起,后来被誉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纽扣之都”。 1978年至2000年,温州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5.6%,比全国的9.5%高出6.1个百分点,比浙江省的13.2%高出2.4个百分点。然而,从90年代末开始,温州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增长缓慢,在浙江的增长中已不再具有领先的地位。2003年温州市虽然经济增幅为14.4%,但这个增幅在浙江11个地级市中仅排列第九位。今天的温州,处在一个非进即退的抉择关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着多重考验和困境 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温州不少企业在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感受到了发展的“制约之痛”,体会到了“成长的烦恼”。由于多种因素,当前温州企业面临着资金成本、人民币升值、环境成本、土地资本、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困境。据统计,今年温州仅劳动力成本一项就上升15%—20%之多。使企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企业出现市场疲软、资金困难、人才难留、企业难管的现象。 在这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时候,充分暴露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自身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2012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Dec.,2012 第30卷第6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6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胡 平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摘 要]语言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到现今已经成为一门具有自身完善理论体系的现代学科,中国的语言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其理论建设、实地调查及宏观研究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语言学的研究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未来,语言学研究的信息化及国际化趋势也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国家一定要增加语言学方面的财政投入,大力培养人才,引导学者们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促进语言学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语言学;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6-0108-03 一、语言学研究的回顾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类能够自由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得以沟通的载体。语言学就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科学,笼统来说,语言学的发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现代意义上的语言科学却是产生于19世纪。语言学产生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是发展极为迅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早期,语言学主要是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到现在,其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展到环境对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在现代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并且语言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产生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交叉学科,更加偏向于应用研究,将语言学的发展与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语言学开始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研究工具,原来偏重于理论研究,现在开始逐渐结合实验研究。 中国的语言学起步较晚,并且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人们对语言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没有给予语言学应有的地位。很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选择学习语言学,并且语言学的学习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靠长期不断的积累才能显示出成效,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坚持下去,往往中途放弃,这给语言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目前我国语言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很多汉语识别的计算机软件都是首先由国外研发而成的,这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我们国家日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认清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语言学的研究。要想更清楚的进行语言学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到语言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日后的发展趋势,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 更好地促进语言学的研究。 二、语言学发展的特点 (一)综合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发展 语言学作为一种系统的学科,要想取得快速的发展,就要有一种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西方语言学的每一步发展都得益于有一种进步的哲学理论作指导,而我国古代哲学却对没有语言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指导作 用。[1] 从历史上看来,我国古代的理论较注重于解决现 实的问题,但是很少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学科的发展。建国以后,我国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中断,改革开放后,各学科进行重建,语言学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引进国外的理论,这是语言学的初步发展阶段,主要是以描述性的介绍为主,让广大学者们初步了解到系统的语言学的学科理论。西方的语言学理论是与西方的语言状况紧密联系的,与我国的语言学现状有不同之处,在了解了西方的理论建设后,我国的广大学者联系我国的语言状况,将西方的语言学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出版了一批结合中国实际而写成的语言学方面的著作,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广大学者们进行进一步地抽象与提升,总结出适应我国语言学发展的综合性语言学理论,使下一步的语言学研究有了理论指导。 (二)逐渐开展实地调查 为了使研究更加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的调查,应用性的研究不断发展。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工具,语言学研究 108 [收稿日期]2012-08-15 [作者简介]胡平(1978-),女,重庆合川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教学方法。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陶器,发明于伏羲神农之时,而瓷的名称,则始于汉代,真正成功于李唐。宋世,瓷业大盛,定、汝、官、哥、均,名垂千古。明人继之,宣德、成化之作,尤为特出。清代,则古雅浑朴,不如前人,但是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乾所制,更有出类拔萃之概. 就瓷器的功能而言,主要有以实用为主的日用瓷和以观赏为主的艺术瓷,除此尚有卫生建筑和特种工业瓷等;就瓷器的装饰工艺而言,有釉下装饰、釉上装饰、釉中装饰、高低温颜色釉装饰、色釉彩装饰和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等几大装饰类别,工艺品种和表现形式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20世纪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两大阶段。前半葉,中国社会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国无宁日、经济衰败、民不聊生。尤其是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国运天时下,整个陶瓷事业濒临于人亡艺绝之境。然而,也有不少有志之士与爱国的陶工及匠师们结合起来,为陶瓷的发展而拼搏努力。醴陵釉下五彩能在本世纪初创制出来,不能不说是个乱世之奇。活跃于20年代后的景德镇“珠山八友”,将文人画技法和审美意识带人瓷壇,形成了一代画风,其余辉至今犹存。在制瓷技术上,先后引进和小规模地试验了煤窑窑炉设计及烧成技术,新法选矿及粉碎技术,机械练泥和成型以及吹釉技术,石膏模具使用,注浆成型技术,新彩及釉上、釉下贴 花装饰工艺等。它为后来的瓷器艺术改善了工艺条件,推广了先进技术。但整体上说,本世纪前半葉是中国瓷器艺术黯淡失色的历史时期,直到本世纪50年代,长期动荡的社会得以安定,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对整个工艺美术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较大举措:如把“散之四方”的能工巧匠重新组织起来,提高其待遇,鼓励其带徒传艺;各地陶瓷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