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分析

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分析
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分析

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3T11:36:47.2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向丽萍

[导读] 依达拉奉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湘西 416000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年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神经科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各患者对症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药物,通过ESS评分与ADL评分两种指标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的ADL评分(79.5±15.4))较治疗前(57.4±17.2)显著升高(P<0.05)。全部79例患者中,18例基本痊愈,41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5例无变化,无恶化病例。显效率74.6%(59/79),有效率93.6%(74/79)结论:依达拉奉对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中的各种脑损伤均有一定的疗效,并且过程中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发生。依达拉奉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关键词】依达拉奉;神经系统疾病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等以及脑肿瘤术后均会出现、脑缺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缺氧等病理性改变。各种原因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机理的研究发现,氧自由基在脑损害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氧自由基生成过多,会对脑组织造成过氧化损害从而造成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1]。氧自由基会对脑组织产生多层次的伤害。氧自由基不仅能够破坏脂质双层分子结构的细胞膜,使细胞额完整性遭到破坏,增强脑血管的通透性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造成大范围脑细胞损伤导致脑水肿。而且氧自由基能够发生氧化反应改变酶、载体、受体的化学活性,使得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收到影响。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小分子自由基清除剂,不但可以清除自由基而且还可以抑制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延缓神经细胞的死亡,减轻脑缺血和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通过分析对比79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以此探讨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实际疗效,发现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年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神经科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1例,年龄17-82岁,平均年龄51.8岁。其中脑出血患者21例,脑肿瘤术后15例,颅脑外伤33 例,急性脑梗死10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包括意识障碍、一侧肢体肌力减弱或感觉减退、语言功能障碍、视力或视野障碍等,无全身严重并发症。

1.2方法

首先针对不同病症患者实施对症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1次剂量30mg的依达拉奉加入到10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后中静脉滴注,注射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一天2次,持续14天。

1.3评价指标

在患者治疗前后按照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计算ESS增分率,增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疗前评分)×100%。增分率置于86%至100%表示基本痊愈;46%至85%表示显著进步;16%至45%表示无效;低于16%表示无效;负值表示病情恶化。治疗效果的显效率用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的合计结果计算,在显效的基础上加入进步表示有效率。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注意检测观察患者的肝肾功能、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ESS评分情况

治疗后患者ESS评分为79.2±13.4比治疗前的63.2±17.3明显提高(P<0.05),如表1所示。

2.2治疗前后患者ADL评分情况

治疗后的ADL评分(79.5 ±15.4))较治疗前(57.4 ±17.2)显著升高(P<0.05)。如表2所示。

呼吸系统分析题

呼吸系统病案分析 病例 ..一:患者男性,32岁,工人。以突发寒战,高热,伴头痛、乏力,周身酸痛,食欲不振1小时急诊入院。追问病史,患者平时体健,昨日淋雨,当时无特殊不适。体检:T400C,P115次/分,R34次/分,BPl5/10kPa,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右上肺叩诊呈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细湿罗音。心率115次/分,心律整齐,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较柔和。腹部,四肢无异常。X线:肺部有大片密度增高阴影。 问题:1.诊断。2.诊断依据。3.鉴别诊断。 答:1.诊断:肺炎球菌肺炎。2.诊断依据:①有受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②典型的症状——高热寒战;③典型的体征:呼吸急迫,鼻翼扇动,口唇发绀、右上肺叩诊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④伴有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⑤X线特点。3.鉴别诊断:①干酪性肺炎。②其它细菌引起的肺炎。③急性肺脓肿。④肺癌。⑤急性渗出性胸膜炎。 病例 ..二:女,10岁,学生。诉乏力、咽痛、肌肉酸痛及刺激性咳嗽3周。查体:体温38℃,BP l2/9KPa,脉搏85次/min,呼吸音增粗。胸片:右下肺可见片状浸润影。实验室检查WBC l0×109/L,中性粒细胞0.8。 问题:1.诊断。2.诊断依据。3.治疗原则。 答:1.诊断:支原体肺炎。2.诊断依据:①儿童;②乏力、咽痛、肌肉酸痛及刺激性咳嗽为主要症状;③体征不明显;④血象稍高;⑤胸片提示下肺野片状浸润影。3.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程2~3周。同时应用镇咳药物对症治疗。

病例 ..三:患者,男性,34岁,以发热,乏力,咳嗽,咳痰1个月收住院。1个月前病人出现发热。T37.8~38.5℃,伴乏力,咳嗽,咳少量白粘痰,在当地医院给以青霉素治疗,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体温仍380C左右,为进一步诊治而来院。查体:T38.5℃,P88次/min,BPl5/1l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口唇紫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咽部无充血。两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肝肋缘下未触及,无杵状指(趾)。实验室检查:血WBC 8.0×109/L,N67%,L33%,血沉55mm/h;痰涂片:(一),OT(1:2000)试验:(++);X线胸片显示:右肺锁骨下片絮状阴影,边缘模糊,密度较淡。 问题:1.诊断。2.诊断依据。3.如何治疗,请举例。 答:1.诊断:继发型肺结核(浸润性)右上涂(-),初治。2.诊断依据:①有低热、乏力、咳嗽、咳痰等结核中毒症状。②经抗炎及对症处理无效。③X线胸片显示右上肺野浸润。④OT试验(++)。⑤血沉50mm/h。3.治疗方案:2SHRZ/2HR。3.该患者为初次涂阴病例 ..可以联用INH,RFP,PZA为基础,疗程为6个月,强化期治疗两个月,即2HRZ /4HR。 病例 ..四:女性,22岁。低热、消瘦,闭经,偶有轻咳2月余就诊。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胸片示左上肺密度不均匀斑片状影,结核菌素试验(5IU)72h测量肿结直径20mm×22mm。 问题: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诊断依据?3.还需做哪项检查以指导诊治?答:1.诊断:肺结核。2.诊断依据:①有低热、消瘦,闭经,咳嗽等症状;②X线胸片左上肺不均匀浸润影;③PPD试验强阳性。3.需要做痰结核分支杆菌检查,如痰涂片、痰培养等。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资料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

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2。感觉过度3。感觉异 常4。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 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神经系统疾病习题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是否口角歪斜 B.是否鼻唇沟变浅 C.能否皱额、闭目 D.能否鼓腮 E.能否吹口哨 答案:C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答案:D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A.双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周围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中枢性面瘫 E.左侧中枢性面瘫 答案:E 4、瘫痪是指: A.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B.肌紧张力减弱或消失 C.不自主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D.肌肉运动能力消失 E.肌肉与肌腱运动不协调 答案:A 5、根据哪项临床表现区别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A.肌力大小 B.有无感觉障碍 C.有无病理反射 D.有无大小便障碍 E.有无感觉过敏

答案:C 6、关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 肌张力减低B. C.腱反射增强 D.病理反射阳性 E.可有废用性肌萎缩 答案:B 7、眶上神经反应及各种反射均存在,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C 8、整日处于睡眠状态,但呼之能应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D 9、鉴别深浅昏迷程度的可靠指征是 A.生命体征 B.瞳孔对光反射 C.肌力 D.腱反射 E.对疼痛的反应 答案:E 10、某患者突起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最可能是: A.蛛网膜下腔出血 B.基底节出血 C.小脑出血 D.额叶出血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习题及标准答案

呼吸系统疾病习题 一、判断题: 1.活动性肺结核得化疗原则就是:早期、联用、足量、规律、全程( ) 2.胸部X线呈典型S征表现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3.肺气肿时听诊仅有语音传导减弱,呼气延长( ) 4.肩胛线就是连接两侧肩胛下角得水平线( ) 5、肺部某处语颤增强,则听觉语音传导一定增强( ) 6.胸膜摩擦音就是由于胸膜与肺摩擦而产生() 7。肺部叩诊时板指应与肋间隙平行,叩肩胛间区时板指应与脊柱平行( ) 8。肺部听到捻发音,则一定就是病理性得( ) 9.胸部X线呈典型S征表现多见于中央型肺癌( ) 10.结核病得免疫主要就是体液免疫() 答案: 1、√2.×3。× 4.× 5.√6.×7.√8、×9.√10.× 二、填空题 1、呼吸衰竭得诊断: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她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得疾病, PaO2 不伴或伴PaCO2(Ⅰ或Ⅱ型)。 2、肺性脑病患者烦躁不安时,应慎用或禁用: 。 3、干啰音一般分为与两种 4.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得主要病理改变为、及。答案: 1.<60mmHg>50mmHg 2、镇静安眠类药物 3.鼾音哨笛音 4、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三、选择题 A1型题(单个最佳选择题) 1、诊断肺炎球菌肺炎,最有价值得就是下列哪一项 A、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增高B。肺部湿性啰音 C、咳铁锈痰D、肺实变体征 E、痰培养肺炎球菌阳性 答案:C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形成得最主要原因就是 A.缺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 B.肺小动脉炎 C.血容量增加 D.血液粘稠度增加 E。肺气肿压迫及肺泡壁破坏使肺毛细血管床减少 答案:A 3.下列哪种表现最有利于鉴别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 A、肺部干啰音为主兼有少量得湿啰音 B.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 C、心脏增大伴心尖部S3 D.心率快偶有期前收缩 E.氨茶碱有效 答案:C 4.肺心病得首要死亡原因就是 A、肺性脑病 B.DIC

呼吸系统病案分析 (1)

呼吸系统病案分析(一)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0岁。因发热、咳嗽、胸痛3天于1994年3月5日9Am急诊入院。 患者发病前曾淋雨受凉,3月2日上午突然寒战、高热、频频干咳,右下胸刺痛,咳嗽及深呼吸时胸痛加剧,伴头痛及全身酸痛,不思饮食,全身乏力。起病后第三天咳出少量铁锈色痰,胸痛加剧,高热持续不退。昨晚10时左右突然恶心,呕吐胃内容物3次,随之胸闷气急,全身大汗,体温骤降,一夜未眠。病后未经治疗,3天未大便,小便黄少。既往体健,无病史可供。 体查:T 37.4℃ P120次/分R40次/分 Bp10.6/6.9 Kpa (80/52 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烦躁,急性病容,面色灰暗,鼻翼扇动,唇绀,肢端发凉。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颈软。右胸呼吸运动受限,同侧第四前肋以下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呈管状呼吸音,未闻及罗音。心浊音界不大,心音低钝,心率 12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正常。腱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 辅助检查:Hb 140g/L;WBC 22.5×10/L, N 0.88, L 0.12,核左移。胸透见右下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二、分析要求 (一)本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二)本病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三)本病的治疗要点有哪些。 病案分析示例(一) ●本病例特点: 一、起病前有淋雨受凉历史。 二、突起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铁锈色 三、起病第三天出现休克。 四、右下肺肺实变体征。 五、辅助检查 (一)WBC 及N明显↑核左移。 (二)X线:右下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本病可能的诊断 一、肺炎球菌肺炎——休克型肺炎。 二、急性肺脓肿? 三、急性胸膜炎? 四、干酪性肺炎? 五、金葡菌肺炎? ●诊断分析

神经病学题库(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内容参考)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脱髓鞘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 A.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B.病变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C.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D.神经轴索严重坏死 E.神经细胞相对完整 2.下列哪项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无关: A.病毒性感染 B.自身免疫反应 C.环境因素如高纬度地区 D.血管炎导致缺血 E.遗传易感性 3.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复发-缓解型 B.继发进展型 C.原发进展型 D.进展复发型 E.良性型 4.女性,24岁,一年前疲劳后视力减退,未经治疗约20余日好转,近1周感冒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和麻木,2日前向右看时视物双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A.球后视神经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 D.脑干肿瘤 E.脊髓压迫症 5.一青年,7个月前因轻截瘫诊断急性脊髓炎住院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近20天来感觉四肢发紧、阵发性强直伴剧烈疼痛,用芬必德无好转,入院时查头部MRI及BAEP、SEP和VEP均正常。对确诊多发性硬化最有价值的是: A.脑电图检查 B.CSF-IgG指数增高和寡克隆IgG带(+) C.检查发现有感觉障碍平面 D.Lhermitte征(+) E.脊髓MRI检查 6.男性,40岁,因感冒半月后出现性情改变如欣快、暴躁和猜疑,以及EEG弥漫性慢波,以脑炎诊断住院20天,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准备3日后出院。但患者病情反复,新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更应考虑MS: A.视力减退并排除眼科疾病 B.局灶性癫痫发作 C.查到感觉障碍 D.双侧Babinski征(+) E.头颅MRI检查有信号异常 7.一中年患者因感冒半月后出现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最不可能的疾病是: A.脱髓鞘脑炎 B.多发性硬化 C.Fisher综合征 D.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 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 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 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多见于鞍区肿瘤。 4.视放射病变:也出现对侧同向偏盲,但因瞳孔光反射的传入纤维已进入丘脑外侧膝状,故无偏盲性瞳孔强直。此外,视放射向后其上方和下方纤维逐渐分开,故可出现同向上象限性盲(下方纤维受损)或同向下象限性盲(上方纤维受损)。多见于内囊血管性病变和颞顶叶肿瘤。 5.视觉皮质损害:一侧病变时视野改变同视放射病变,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下象限性盲,但恒有黄斑回避。双侧视皮质损害时,视力丧失,但对光及调视反射存在,称皮质盲;刺激病变时,可出现光幻视或形象纪视。多见于枕叶的脑血管病、肿瘤及变性病变。 (二)眼动障碍的定位诊断:眼球运动由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完成,眼动障碍可由上述神经单个或同时损害引起。临床以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多见。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 2. 感觉过度 3. 感觉异常 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 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随意运动系统 一.解剖生理(随意运动神经通路) 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① 运动中枢②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③ 下运动神经元 二.临床表现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随意)收缩的能力。 1.肌力分级(6级计分法)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考纲要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栓塞、肺癌、呼吸衰竭(★)、胸腔积液(恶性、结核性)(★)、脓胸(★),血胸和气胸、肋骨骨折(这两部分放到外伤部分讲解)。 1.技能不考,但笔试要求的:肺脓肿、间质性肺炎等可以写在鉴别诊断中。 2.既往年年超纲出现在副诊断中的有胸腔积液,现在终于正式录用为大纲考查内容了。 工具箱

并发症 治疗 如出现并发症(如心、肝损害),应给予相应治疗 健康教 育 哮喘健康教育、COPD健康教育 肿瘤 (肺 癌) 手术治疗:肺叶切除、全肺切除 放疗+化疗(小细胞肺癌化疗效果较好)+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诊断公式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老年人(吸烟史)+咳、痰、喘+桶状胸+肺功能检查(一秒率FEV1/FVC%<70%+RV/TLC>40%) 慢性肺心病=(肺病+心病)慢性肺部疾病病史+右室肥大(P2>A2、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征阳性、下肢水肿) 注意事项 1.COPD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考试时有些试题需要考生写出COPD具体处于哪个期; 2.COPD严重程度分级也是考生常常漏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注意; 3.慢性肺心病虽然大纲不要求,但考试中常出现,通常出现在副诊断当中,所谓心肺不分家,所以心衰、呼衰也可能出现在副诊断当中。 男性,72岁。间断咳嗽、咳嗽10年,活动后气短2年,呼吸困难加重1天。 患者10年前始多于春季出现咳嗽、咳痰,痰多为白色黏痰,有时可出现发热、咳黄脓痰。一般经门诊口服“头孢菌素”及止咳化痰中成药后症状可逐步好转。每年持续1月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1

福建省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科护理学实验报告班级组别姓名座号 实验内容实验一呼吸系统及其疾病护理案例分析课 情景一 张先生,39岁。以寒战、高热及胸痛3天入院。3天前淋雨后病人突发寒战、高热(体温39.8℃)伴头痛,右上胸部刺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右侧卧位可缓解。曾到附近诊所诊治,经青霉素肌内注射2次(量不详).症状未见好转。昨日胸痛加剧,并有咳嗽,咳少量铁锈色痰伴气促。 护理体检:T 39.8℃,R 30次/分.P 110次/分,BP 120/80mmHg。急性病容,鼻翼扇动,面颊绯红.口唇发绀,颈软,右上肺触诊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少量湿啰音。心率11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X线胸片显示右上肺野大片致密阴影,呈肺叶分布。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0×109/L,中性粒细咆88%,伴核左移。 1、最可能的临床初步诊断是什么?一般首选何种抗生素? 肺炎球菌肺炎,一般首选青霉素G 2、列出该病人目前主要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①体温过高与细菌引起肺部感染有关 ②疼痛:胸痛与肺部炎症累及胸膜有关 ③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导致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④潜在并发症:休克型肺炎 ⑤知识缺乏缺乏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等相关知识 3、作为护士应重点观察病人的哪些情况? 严密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神志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尤其应注意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发绀,及时适宜给氧,警惕休克型肺炎的发生。若患者高热持续不退或退后复升,极度呼吸困难、心悸、神志明显改变,不能随体温下降而缓解提示可能有并发症存在 4、针对病人的高热症状,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①高热时物理降温,如在额头上冷敷湿毛巾、温水擦浴、酒精擦拭、冰水灌肠等,使体温逐渐下降,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药,防止大量出汗和虚脱。病人出汗后应及时更换衣服和被褥,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并注意保暖,鼓励过饮水 ②高热及暂时不能进食者需静脉补液,滴速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肺水肿 ③口腔护理:高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障碍,易出现口唇干裂、口周疱疹或口腔溃疡,应鼓励病人经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湿润、舒适 ④密切监测体温 情景二 病人入院后2天,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四肢厥冷、多汗,脉搏细速及呼吸急促,急测血压80/55mmHg。 1、请分析病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休克型肺炎 2、怎样配合医师进行紧急抢救?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 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 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 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2 Oppenheim征3 Schaeffer征4 Gordon征5 Gonda征6 Pussep征 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 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 动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 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 中枢性偏瘫。 Froster-Kenndey综合征:一侧额叶底部病变(肿瘤)时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综合征:优势半球角回(angular gyrus)的损害导致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意识内容变化—嗜睡、昏睡、昏迷。—意识觉醒度下降 一、 以觉醒度改变的意识障碍: A 、 嗜睡。 B 、 昏睡。 C 、 昏迷: a 、 浅昏迷。 b 、中昏迷。 c 、 深昏迷——瞳孔散大,生命征明显改变。 大脑和脑干功能丧失——脑死亡。标准: 1、对外界无反应,脊髓反射可存在。 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 3、自主呼吸停止。 4、脑电图显示无脑电活动,体感诱发电位示脑干功能丧失。 5、TCD ——无脑血流灌注。 6、经各种抢救无效,时间持续≥12小时。 7、 除外药源性、内分泌性、中毒性、低温的原因。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注意力下降、反应淡漠、定向力下降、活动下降、语言受损。 2、 谵妄(急性所致):对外界的认识和反应下降,伴幻觉,波动性症状。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症: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受损——对外界无反应、眼球仅无意识活动、睡眠周期存、脑干反射存。 2、无动性缄默症: 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障碍——肌张力下降、无锥体束征、睡眠周期存、外界无反应。 3、植物状态: A、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脑干功能保存:反射性睁眼、睡眠周期存、脑干 反射存、外界无反应。 B、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植物持续状态(≥12月),其它原因的则 为≥3月。 四、鉴别诊断: 1、闭锁综合症: 脑桥基底部障碍:双侧锥体束、皮质脑干束障碍——意识清楚、仅能眨 眼、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不能水平运动。 2、意志缺乏症: 双侧额叶障碍——清醒状态,但无始动性、不语少动、额叶释放反射。 3、木僵: 精神障碍——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情感性自主神经改变。

呼吸系统疾病病案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题 (一)患者,男,23岁,因咳嗽、咯血、发热1月入院。患者1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血,为痰中带血,量少。并有午后发热,最高体温38℃,不伴畏寒,次日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夜间盗汗明显,食欲下降,睡眠差。在当地卫生院予静脉抗生素(具体不详),疗效欠佳,遂来我院。起病以来,患者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 3Kg。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 体查:T37.8 ℃ BP120/80mmHg 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锁骨上各扪及一蚕豆大小淋巴结,边界清楚,质韧,固定,有压痛。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界不大,HR80次/分,律齐,无杂音。余(-)。 门诊资料:血象:WBC 9.0×10 9/L N 56% X线:双上肺见云雾状渗出灶,边缘模糊。 问题: 1.该患者初步的医疗诊断可能是什么? 2. 为明确诊断尚需完善那些辅助检查? 3.提出常用护理诊断(2-3个)及依据。 4.简述治疗原则与护理措施?

(二)患者,男性,28岁,因高热,咳嗽,胸痛3天入院。3天前淋雨后出现高热,体温达39.2℃,畏寒,咳嗽,咳痰,伴右侧胸痛,咳嗽时加剧,无皮疹、咯血。既往体健。 体查:T38.8 ℃,R20次/分,BP 100/60mmHg ,急性热病容,口角疱疹,右下肺叩诊呈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心率96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不大。余(-)。 血象: HB150g/L,WBC 11.0×10 9/L, N 86% ,L13%. X线:右下肺大片密度增高影 B超:右胸腔少许积液。 问题: 1、提出医疗诊断与依据。 2、分析患者胸痛的原因,叙述其右侧胸腔积液的特点。 3、提出护理诊断及依据,简述护理措施。 (三)某患者,男, 6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30年,加重伴发热咳嗽3天,意识不清1天入院。既往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30余年,每遇气候变化后复发,8年前出现活动后气短。有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查体:T38.7℃,P120次/分,R32次/分,BP158/84mmHg,嗜睡,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唇紫绀,气管居中,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

呼吸系统病例分析

呼吸系统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0岁,因发热、咳嗽胸痛3天,于2011年3月6日9时急诊入院。 患者发病前曾淋雨受凉,3月3日上午突然寒颤、高热、频频干咳,右下胸刺痛,咳嗽及深呼吸时胸痛加剧,伴头痛及全身酸痛,不思饮食,全身泛力。起病后第三天咳出铁锈色痰,胸痛加剧,高热持续不退。昨晚10时左右突然恶心,呕吐胃内容物3次,随之胸闷气急,全身大汗,体温骤降,一夜未眠。病后未经治疗,3天未大便,小便黄少。既往体健,无病史可供。 体查:T37.4℃,P120次/分,R40次/分,BP10.6/6.9Kpa(80/52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烦燥。急性病容,面色灰暗,鼻翼扇动,唇绀,肢端发凉。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颈软。右胸呼吸运动受限,同侧第四前肋以下语颤增强,扣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呈管状呼吸音,未音及罗音。心浊音界不大,心音低纯,心率12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正常。腱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 辅助检查:Hb140g/L;WBC225×109L,核左移,胸透见右下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一、分析要求 1、本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2、本病应与那些疾病相鉴别 3、本病的治疗要点有哪些 诊断: 1、本病为大叶性肺炎(伴休克)。 2、诊断依据: ⑴有发病前淋雨受凉诱因; ⑵症状与体征符合肺炎球菌肺炎; ①突起寒颤高热,伴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②咳嗽,右侧胸痛,咳铁锈色痰等呼吸系统症状。 ③有较典型的右下肺实变体征: 望:右侧胸廓运动受限; 触:右下肺语颤增强; 叩:右下肺呈浊音; 听: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呈管状呼吸音。 ④辅助检查:血象WBC及N明显升高,核右移,为严重感染证据。 X线检查示右下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以上分析,右下肺大叶性肺炎诊断可成立。 ⑶休克型肺炎 ①患者患肺炎球菌肺炎已如上述,起病第三天病情骤变,出现休克表现。 ②血压降至10.6/6.9Kpa(80/52mmHg),体温降至37.4℃。 ③出现休克症状和体征,突然胸闷、气急、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脉数(120次/分),心音低钝等。 以上分析肺炎球菌肺炎——休克型肺炎诊断可成立。 二、鉴别诊断 1、急性肺脓肿:患者突起寒颤、高热、咳嗽、胸痛、右下肺实变,应考虑肺脓肿的可能。但以下几点不支持肺脓肿: ①咳铁锈色痰而不是大量脓痰或脓臭痰。 ②周围循环衰竭和休克不能用肺脓肿来解释。

脑病科-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脑病科-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脑病学》中麻木的诊断要点(王永炎、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患者自觉四肢肌肤感觉异常如虫行,按之不止,或无痛无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厚之感。 (2)多发于四肢,更多见于手指、脚趾末端。 (3)一般不伴有肌肉运动障碍,尚无明显肌肉萎缩,可伴冷热、针刺、蚁行、潮湿、震动等感觉。 (4)多见于中老年人、妇人产后或失血、久病、身体虚弱及嗜酒等。 (5)在麻木局部可有浅感觉障碍,其分布区域常与神经走向一致。 (6)肌电图、CT、MRI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2版(吴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诊断要点 (1)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可因病因而异,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多数经数周至数月病程,进展由肢体远端至近端,缓解由近端至远端。可见复发病例。 (2)本病的共同特点是: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障碍。 典型的感觉障碍分布呈手套、袜子形分布,可见感觉异常、感觉过度和疼痛等刺激症状。 肢体远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严重病例伴肌萎缩和肌束震颤,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自主神经障碍症状包括:体位性低血压、肢冷、多汗或无汗、指(趾)甲松脆,皮肤菲薄、干燥或脱屑,竖毛障碍,传入神经病变导致无张力性膀胱、阳痿或腹泻。 (3)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发现轴索或脱髓鞘病变,前者主要表现为波幅降低,后者主要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4)病因诊断:可根据病史、病程、特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

病例分析部分——呼吸系统疾病

病例分析部分——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考纲要求 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血胸和气胸、肋骨骨折。 1.技能不考,但笔试要求的:支气管扩张、肺癌、呼吸衰竭,这些经常考;这些可以写在鉴别诊断中; 2.每年超纲出现在副诊断当中的有胸腔积液。工 工具箱应用原则: 一般来说题干里有过的检查通常不写,如果一定要写,务必加上定语“必要时复查”什么检查。 根据题干进行选择,多写,写错不扣分,但漏写将扣分,所以建议考生可以多写。

——具体化(如支原体肺炎需写“首选大环内酯类”) 、 , 抗结核治疗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四联抗结核治疗(异烟肼 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隔离:转结核病院治疗 执行传染病上报制度 抗休克 扩容 控制咯血 垂体后叶素,必要时手术或支气管动脉栓塞(支扩) 支气管舒张剂 抗胆碱药和(或)β2 受体激动剂、激素等 并发症治疗 如出现并发症(如心,肝损害),应给予相应治疗 健康教育 哮喘健康教育;COPD 健康教育 肿瘤(肺癌) 手术治疗:肺叶切除、全肺切除 放疗+化疗(小细胞肺癌化疗效果较好)+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 诊断公式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老年人(吸烟史)+咳、痰、喘+桶状胸+肺功能检查(一秒率 FEV 1/FVC% <70%+RV/TLC >40%) 慢性肺心病=(肺病+心病)慢性肺部疾病病史+右室肥大(P 2>A 2、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征阳性、下肢水肿) 注意事项 1. COPD 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考试时有些试题需要考生写出 COPD 具体处于哪个期; 2. COPD 常常伴有自发性气胸或肺炎,不要遗漏; 3. 慢性肺心病虽然大纲不要求,但考试中常出现,通常出现在副诊断当中,所谓心肺不分家,所以心 衰、呼衰也可能出现在副诊断当中。 男性,72 岁,间断咳嗽、咳痰 10 年,活动后气短 3 年,呼吸困难加重 1 天 患者 10 年前开始多于冬春季咳嗽、咳痰,痰多为白色黏痰。有时可出现发热,咳黄浓痰。一般经门诊口服“头孢菌素”及止咳化痰中成药后症状可逐渐好转。每年持续 1 月余。3 年前开始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1 个月前胸部 X 线片示“双下肺纹理增粗紊乱”,肺功能检查示“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阻碍,FEV 1 改善率 6% (120ml )”。口服”茶碱缓释片“症状可改善。1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伴左侧胸部不适,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概述 匿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平衡障碍等■睁表现。第二章中,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对结构损害融‘生的临床症状进行了描述,为掌握结构损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神■}实践中,就诊患者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症状,这就需要临床医师从症状人手,结合病史隧体,对症状进行定位和定性,以指导诊断和治疗。因此,应当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科纷豳[杂的临床症状具有独立分析、去伪存真、抓主删次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临床科学思■本章主要从神经科常见症状人手,沿着从症状到疾病这一分析思路叙述,以符合临床翰蒙,并提高医学生对神经科疾病的诊断能力。 第一节意识障碍 E意识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意识障碍可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昏容变化两方面。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等。意识的■持依赖大脑皮质的必奋。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瞪各种感觉信息的侧支传人,发放兴奋从脑干向上传至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再由此弥■.投射至大脑皮质,使整个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维持觉醒状态。因此,上行网状激活系统鬣双侧大脑皮质损害均可导致意识障碍。匿}、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鬣,匿 (一)嗜睡(somn01ence)陲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除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二)昏睡(sopor)} 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额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筒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i (三)昏迷(coma) 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2.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3.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 I者荆韵女.各种晤射消嬖.七,I、何名砖鳖生命值f千户右明晶曲亦.怦哪不蜘ⅢIl|向乐前 神经病学 有F降。 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时称脑死亡,其确定标准是: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脑干反射(包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骺反射、前庭眼反射、咳嗽反射)完全消失,瞳孔散大固定;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人工呼呖机维持换气;脑电图提示脑电活动消失,呈一直线;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无脑血流灌注功象;体感诱发电位提示脑干功能丧失;上述情况持续时间至少12小百寸,经各种抢救无效j需除外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和内分泌代谢疾病等。、二、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一)意识模糊(confu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