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中的理性问题初探

决策中的理性问题初探
决策中的理性问题初探

决策中的理性问题初探

【摘要】决策是组织中最为复杂和最具有政治色彩的活动,也是组织中最为重要的活动。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并非是应然的有序、一致和形成普遍的共识,政策分析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而决策分析总是在理性这一价值理念的支配下进行。因此,研究理性在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管理行为》、《决策过程》和《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三本教材为主要依托,分析了西蒙、林德布洛姆和奥斯特罗姆三位大师对于理性问题的研究情况,从而能够对决策中的理性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思考。

【关键词】决策;理性

一、决策中的理性

对政策过程进行分析无法回避对理性的认识,人的任何智识行为都需要运用理性,政策分析更是如此。但因对理性看法的迥异而使政策分析表现出很大差异。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包括以后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来复归人性,反对神性,实现意志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把一切事物与观念都置于理性思维下重新予以审视与评价。这些理性要求超越了一般的理性内涵,综合了人对知识的获取与运用的能力,它突显了人的价值与独特性,甚至置个人于神的地位之上。

但是,人们在推崇理性的同时,并不是对理性毫不怀以戒心。在政治哲学领域,对理性的看法集中在两种对立的理论思想上,一类是以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背景,以休谟、哈耶克等为代表的进化理性主义,另一类是以笛卡尔、卢梭、孔多塞等人为代表的建构理性主义。进化理性主义对社会的认识基于社会的演进遵循一种自生自发秩序的观念上,文明是经验的积累。个人的理性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在累积进化的框架内,个人的理性才能发展并发挥作用。而建构理性主义,基于每个个人都倾向于理性行动和个人生而具有智识与善的假设,认为理性具有至上的地位。因此凭借个人理性,个人是以知道并能根据社会成员的偏好而考虑到构建社会制度所必需的境况的所有细节。在哈耶克看来,这无疑是一种“致命的自负”。1理性涉及人类一切认知领域,理性价值及其限度的张力同样反映在决策过程中。毫无疑问,决策过程需要理性,理性能帮助决策者辨别是非优劣,作出合目的性判断与选择。但是,

1[英]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M]. 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1: 71.

引发人们思考的是,理性在决策过程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下面就来探讨西蒙、林德布洛姆和奥斯特罗姆三位政治经济学家对理性的认识。

二、三位大师对于理性的认识

(一)西蒙对理性的认识

西蒙首先对传统的完全理性做了比较深刻的批判。理性决策模型受传统自由经济理论中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影响,认为个人在作出决策时有着充分完备的理性,能够掌握决策所需的全部知识与信息,从而能选择最优方案,获得最大利益。西蒙认为,这种绝对而全面的理性决策方法只有在理论上或数学等狭小的范围内存在,而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他看来,信息的不完备性,价值偏好的多样性,决策者能力的有限性,事物关系的易变性等复杂因素,影响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作出最优选择。人们在决策中所依赖的不是完全理性,也不是非理性,而是介于其中的有限理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只能被视作一个具有不断学习、纠错、适应能力的体系,而不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体系。因此,决策的目标不能以“最优”为标准,而应该以“满意”或“次优”为准则。

由此,西蒙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有限理性”思想。概括来说,“有限理性的基本思想是: 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人们试图按照理性去行动,但由于理性本身的有限性,人们只能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行为”。2从这一理论出发,行为心理学等学派引申出两个行为原则,一是满意原则: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不是追求实现“最大化”,而是寻找到“令人满意”的选择为止; 一是经验估计原则: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面临的选择是以概率分布出现的,故常常不是按“理性模式”选择最优化,而是参照以往的经验来估计。

(二)林德布洛姆对理性的认识

林德布洛姆也对全面理性决策模式提出了批评。他对决策中的科学分析的功用持有很大的怀疑。他认为政策分析本身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界说政策问题困难、问题的复杂性、不充分的信息、确立目标或价值观的困难、时间限制以及分析的代价昂贵等等。这里,和西蒙一样,林德布洛姆指出了理性的有限性,政策中还含有分析无法解决的价值因素、效率因素、其它分析不能取代的政治因素等。但是分析并非没有一点用处,分析往往作为说服工具,在政治相互作用中成为官员控制其他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在理性问题上,他承认2周雪光. 组织社会学十讲[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1.

人的理性的不足,并且在批判全面理性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决策理论模式。

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的过程只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稍加修改而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看上去似乎行动缓慢,但积小变为大变,从一点一滴的变化达到根本性的变革,其实际速度往往要大于一次大的变革。决策过程是比较稳定的,不会造成社会太大的波动,也避免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它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渐进的改革把可能出现的错误限制在能够控制调整的范围内,一方面避免决策层内部的紧张与冲突,以及过高的政治风险,另一方面又在心理上安抚了各种利益群体和个人。正如林德布洛姆所说,“政策制定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蚕食’代替了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全盘解决’。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看来不像个英雄人物,但他却是个正在同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他来说硕大无朋的宇宙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3这种决策理念在自诩为政治结构功能已非常完备的西方社会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面对众多需要实现制度结构根本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显然它的保守求稳的气质显得不合时宜。

(三)奥斯特罗姆对理性的认识

与西蒙和林德布洛姆不同,奥斯特罗姆的探讨重点主要围绕“公共行政范式”以及批评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来展开。在《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一书中,奥斯特罗姆首先提出早期的公共行政研究是官僚导向的,而现在要重新考虑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当前以韦伯提出的官僚制体制在美国的政府活动运行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种种问题,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危机。其次,奥斯特罗姆考查了公共行政的传统理论,运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著作来陈述基本的主张,并且回顾了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然后奥斯特罗姆主要着眼于官僚制和民主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对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所具有的意义。如果构想行政安排的不同方法是存在的,并且新的设计可以为当前的一些公共事务问题提供新的补救,那么就可以着手重新设计公共行政的研究和实践。最后他主要探讨了美国政府持续的宪政危机,这些危机源于认可威尔逊的理论,即权力越一元化,就会越负责任。从这里奥斯特罗姆又回到了思想挑战,这一挑战把各种思想危机摆在我们面前。要解决这些危机,就有必要拓宽我们的研究前沿,认识不同层次的分析,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从表面上看,奥斯特罗姆并没有对理性发动直接的进攻。但是事实上,他已经为反对完全理性做好了铺垫,因为在我看来,官僚制的本质就是理性。理性化概念出现在韦伯众多的3张金马. 公共政策分析[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127.

著作中,从消极意义上来说,理性化的蔓延表现为“世界的祛魅”。韦伯区分了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之间的区别,以此对西方世俗理性化进程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作了分析和考察。在韦伯看来,形式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最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实质理性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4 根据形式理性,官僚制的理性类型可能是组织的最理性类型。韦伯明确指出“官僚制是‘理性’性质的:规则、目的、手段和‘求实的’非人格性控制着它的行为”。4吉登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官僚制扩展,即使法律、政治和工业理性化的原因,又是其结果。官僚化是行为理性化在行政管理上的具体表现,它渗透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领域。西方理性化的总体趋势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是最主要的推动力,体现在官僚制组织形式中的理性化,将成为限制人类激情和个人自由的“铁笼”。5

三、三位大师对于理性观点的异同

(一)相同点

三者相似的地方就在于对人类理性的怀疑,也就是对理性全能的反对与批判。

西蒙对理性决策模型的反思,是从它的“经济人”前提假设开始的。他驳斥了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人具有“客观理性”或“绝对理性”并且能够使利益最大化的观点,认为“客观理性”在实际行动中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与西蒙持相近观点的林德布洛姆也对全面理性决策模式提出了批评,认为由于人的知识能力不足、政治问题、人性弱点、社会价值、决策技术及时间变迁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理性决策模式成为不可能,并在批判全面理性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决策理论模式。奥斯特罗姆则借由批判韦伯的官僚制,进而通过比较官僚制和民主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对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所具有的意义,来对代表官僚制精神中心的完全理性展开批判。

(二)不同点

三者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决策思路的迥然不同。首先,西蒙的决策思路即是组织决策过程理论。他认为,组织中的决策是在严密的信息网络所构通的层级型的决策网中形成的。具体说来,决策的个人或组织首先要确定目标,并根据条件制定计划。按照满意和效率准则,由专门机构通过信息传网络对组织各环节传递上来的决策前提进行协调,对计划进行修正,

4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使计划适合实际情况。最后,权威者对这些决策前提所形成的若干备选方案和措施进行评价和选择,作出决定,在执行决定中进行检查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目标。可见,西蒙把决策放入了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这个系统的界限乃是组织的范围。

这种动态的分析方法也同样为林德布洛姆所采用,但林德布洛姆分析的是政治决策过程而非单个的企业组织或行政组织的决策过程。他在《决策过程》中,阐述了人们如何依照准则在政治相互作对中运用说服、权威、威胁交换、党派分析、讨价还价、相互控制和调节的手段达到影响决策过程的和目的。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主体问题上,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政党、直接决策者、利益集团、投票人、公民等多个政治主体。各个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处于动态的、相互影响的环境下。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问题上,他认为,在行政、立法、司法部门制定的少数最重要的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权被广泛地分散化,但仍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中。在行政、立法、司法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之外,绝大多数的政策是由官僚所制定,精英阶层对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大的影响,普通公民阶层也参与政治的相互作用,但在影响力上处于劣势。林德布洛姆就是这样从整个政治互动过程中分析决策因素,体现了其渐进决策模式的。

西蒙与林德布洛姆都是“以一个‘行动舞台(Arena)’为基础,强调在组织的局限之内的选择和决策过程”,6他们关于行政组织中决策过程的研究试图适合于人类所有类型组织。公共组织自身的特殊性并没有在决策过程的研究体现。而奥斯特罗姆则采用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思路。制度分析强调公共组织内部的选择逻辑,即强调在公共组织的场域或舞台之下,行动者的选择逻辑、互动行为、以及行动结果。与此同时,他们利用了博弈理论的最新成果,对决策这一行动舞台的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参与者、信息、行为边界、权威关系、角色关系、报酬关系等变量对于选择结果的影响。奥斯特罗姆正是利用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公共组织决策的不同问题,强调从单个公共组织的决策问题向多个公共组织的决策问题转变,从操作层次的公共组织决策问题向立宪层次的公共组织决策问题转变,使每一个公共组织的决策更有效率,更具有回应性和更具有适应性。

四、总结

如果我们希望公共组织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福祉,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那么我们必须关注公共组织的决策研究。决策中无法回避对理性的认识,但是仅仅将理性作为假设前提是难以深化和细化组织行为分析的。在西蒙的有限理性思路的基础上,对其实现程度进一步

6梁多,胡宁生:《关于公共组织中政策选择模型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加以划分,并糅合进人类的感性因素,在进行分析研究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努力使人的思维方式与环境结构适配,也许就能够更好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更符合政治生活的现实。在摆脱传统行政学和决策科学的理性化倾向上,这一决策模型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他并没有完全否认理性决策分析的价值,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发现了一条被传统行政学家忽视的政策分析和决策的新角度。而与其他研究途径相比,公共组织决策研究的制度分析和公共选择传统似乎更具有优越性,更能够解决我们有关公共组织的规范问题和实证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上述三类决策思想各自的优劣,并深化对决策理性的思考,从而为改善中国公共组织的决策质量,提高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英]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M]. 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1: 71.

[2] 周雪光. 组织社会学十讲[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1.

[3] 张金马. 公共政策分析[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127.

[4] 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 梁多,胡宁生:《关于公共组织中政策选择模型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7]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决策过程[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8] 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 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0]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 一.决策理论(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Decision Theory) 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决策理论已形成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 二.决策理论的观点 决策理论是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西蒙,其代表作为《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因其在决策理论、决策应用等方面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决策理论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决策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定了整个管理活动的成败。如果决策失误,组织的资源再丰富、技术再先进,也是无济于事的。 (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于决策的程序、准则、类型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用“满意标准”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化标准”,研究了决策过程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三)强调了决策者的作用。认为组织是决策者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强调不仅要注意在决策中应用定量方法、计算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而且要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三.代表理论 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行政决策理论的种类较多,不同学者阐述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类。 1.完全理性决策论。 2.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 3.理性组织决策论。 4.现实渐进决策论。 5.非理性决策论。 四.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科学决策模式。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因为这种理论已经提出了有关人类行为决策的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这就是谋求最大效益,在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化选择,即从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在这一理论原则的指导下,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决策分析手段的现代化,人们迫切地希望使决策成为完全理性的和十分科学的事情,因而逐渐地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整套理性决策模式的理论和学说。 理性决策模式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点构成,或者说,它把决策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步骤,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决策程序理论 (1)发现问题。决策者之所以要进行决策,首先是因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面对一个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 (2)提出目标。理性决策模式理论假设作为决策主体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他根据自己的目的或价值观,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排列或组合。 (3)设计方案。决策者将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一一列举出来,以供备用。

如何处理群体决策的优缺点提高决策质量

如何处理群体决策的优缺点提高决策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早已不是一人掌握话语权的时代, 公平性和平等性的提高, 群体决策愈来愈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于那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到目标的多重 性、时间的动态性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这是单纯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驾驭的。为此,群体决 策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的认同并日益受到重视。 看待其优缺点,如何均衡群体决策的优缺点,提高群体决策的质量,我们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群体决策优点缺点群体决策质量 正文: 、群体决策的发展 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 也日益呈现 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对于那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到目标的多重性、时间的动态性和状态的不确定性, 这是单纯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驾驭的。 为此,群体决策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 策者的认 同并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决策者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许多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提高。相应地, 要求综合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这些跨领域的知识往往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 限度。其次,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些因素 会对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影响。 长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 进行任何类型的决策。 再次,决策相互关联的特性客观上也要求不 同领域的人积极参与,积极提供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并进行决策。 二、群体决策优点 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各具其优点, 但任何一个都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让我们先从群体 决策相对于个人决策的的优点谈起。 (一) 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 通过这些专家的广泛参与,专家们可以对决策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有利于在决策方案 得以贯 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 (二)群体决策能够比个人提供更加完整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 从事不同的工作,熟悉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 信息,容易形成互补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从群体决策的发展角度 另一方面,决策者个人不可能擅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根据上次课我们所讨论的题目——沙漠逃生,以下是自己的想法与分析: 老师要我们讨论的题目的根本就是去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缺点以及区别与比较。 个人决策 优点:第一,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第二,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第四,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做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 缺点: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局限性: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决策所需的社会条件难以充分具备。其具体表现是社会难以找到杰出的个人决策者,那些具备条件的个人又不一定能成为掌握权力的个人决策者;另一方面表现在决策者受到个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群体决策 优点:第一,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群体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第三,群体决策往往更富于创造性。第四,群体对于不同行为方案取舍的讨论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最终决策的理由。 缺点:第一,决策的时间较长。群体决策有多个人参加,自然其意见也会纷繁多样,群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较多的时间去统一认识,所以会使决策的时间延长,在特别紧急的关头,还可能会由此而贻误良机。第二,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第三,少数人统治,群体活动的质量会下降。 同时群体决策还有这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

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 [摘要]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个体,按照获得的信息,并依据知识与经验等技能进行投资决策。而认知偏差的产生源于信息、知识、技能等基础的差异。无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是有限理性主体,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认知偏差下的非理性行为与其他理性行为必然同时存在 于市场当中,投资者的角色伴随其认知决策后的行为而实现。 [关键词]认知偏差;非理性;理性,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2674(2010)06-0059-04 一、引言 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投资决策,对信息可以做出无偏估计。与传统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相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是理性的,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对信息进行客观、公正、无偏的处理,并且他们不是同质的,存在偏好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进而导致对未来预期的不同。投资者不是风险厌恶的,而是损失厌恶的,他们面临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面临损失时

表现为风险追求。因此,市场不会达到有效,资产的价格也不会包含所有的信息,因为它们不仅由资产的内在价值决定,还受投资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影响。行为金融学把投资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在心理过程中由于存在系统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而导致投资者决策偏差和资产定价偏差。行为金融学试图研究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行为认知偏差的心理学原理,并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来认识金融市场上异象的存在。本文通过对投资者认知行为的系统疏理,对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进行分析,以求得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非理性行为本质,并提出相应对策分析与研究展望。 二、认知偏差的起源与演进 对投资者心理的分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法国心理学家Gustave Le Bon和Charles Mackay分别所著的有关情绪感染、从众以及荷兰郁金香事件的书。此后,Burrhus、Frederic、Skinner以及John D Watson等将行为方法全面引入心理学,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Maurice Allais所做的Counter-example心理实验揭示出投资者具有“确定性心理效应”,开创了投资者心理研究的先河。 在西蒙提出人类有限理性的概念后,Tversky和

论外交决策中的理性决策模式

论外交决策模式中的理性决策模式 摘要:“理性决策模式”是外交决策研究的基本模式,具有决策者的单一人格化、决策目标的现实主义化、决策过程的完美理性化三个基本特征,但该模式忽视了显示国际政治中决策机构的多元化、国家利益的复杂性、决策过程的非理性操作性,存在着局限性。本文试就“理性决策模式”的定义、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作一定阐述,并对其得失提出自己的评价。 关键词:理性决策模式、定义、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优势、缺陷 外交决策虽然是针对外交、应对国际环境做出的决策,但是决策的基础还是国内政治,而且外交决策可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作为一种危机处理方式,无论是金融、安全、环境、技术、文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都可能涉及外交决策。因此,外交决策可谓“贯穿内外,包罗万象”。 此外,外交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各国各地的国体政体、政治传统、民主程度都可能影响一国的决策方式。但是为了规范研究,学者们还是将外交决策模式在理论上大体上分为了三种:即以博弈论为主要方法的理性选择模式、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的官僚组织模式和基于心理分析法的认知心理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rational model),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汉姆·艾里森(Graham T. Allison)在其《决策的本质》一书中所论述的“外交决策三大模式”之一,也是众多学者、专家用来观察、理解各国政府外交决策的传统研究视角。 一、“理性决策模式”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理性决策模式”,即是在历史学的外交决策研究框架内,将国家或国家外交决策者看作是一个高度统一的行为体,并认为决策者能从理性出发,能依据同样的国家利益,在一切可供选择的外交方案中进行决策,以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的一种外交决策模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理性”是“理性决策模式”的核心要素。那么,何谓理性?理 性一词(rationality)来源于拉丁词根“ratio”,带有“明智、理智”的含义,通常用来描述信仰范畴中的“坚持信念的方式”[1]以及行为活动范畴中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理性决策中的“理性”属于后者。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教

群体决策的缺陷与避免

群体决策的缺陷与避免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群体决策,对其相对于个体决策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但如果不区分情况,没有合适的方法,其决策质量并不一定就比个体决策好,群体决策可能会出现极端性转移和趋中性现象。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群体决策的一些消极影响,同时提出避免群体决策缺陷的对策。 关键词:群体决策;传统文化;缺陷 1群体决策简介 什么是群体决策?简而言之,即与个体决策相对的,由决策群体共同做出决策的过程。群体介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群体决策行为是联系个人决策行为与组织决策行为的中间层次。群体决策,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一组可能的备选方案都持不同的偏好次序,所以群体决策也就是把这些偏好集合起来,选定一个最终决策方案的过程。 一般来说,决策选择都要有一项规则,选择规则指的是决策群体选订最终决策方案的程序和办法,典型的选择规则有四类:完全一致,协商一致,多数决定,等级决定。 1.1群体决策的优点 群体决策有着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在二者的作用下形成潜在的冲突性压力,要发挥集体决策的优势,需要有集体领导者做正确的引导。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其固有优势在于:决策成员多(两人以上),知识经验储备多,决策信息的传递比较容易,迅速准确,思考比较全面,实施效率较高;集中更多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可以提高组织活动的协调程度,保证决策实施的一致,为良好的效果打下基础;增加组织成员的集体责任感意识,把集体决策与自身联系起来,调动决策及实施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决策的创新和承担。 1.2群体决策的缺点 群体决策并非完美无缺,其主要缺点如下: ①浪费时间。如果决策的质量是以速度为标准,那么个人决策更为优越,这是因为以反复交换意见为特征的群体决策过程,也是浪费时间的过程。因此,群体决策一般比个人决策花费的时间长,从而会影响决策的时效性。 ②群体思维的负面影响。成员在群体中要屈从社会压力以取得表面的一致,群体思维就是一种体现。群体思维抑制了不同的观点,削弱了批判精神,挫伤了少数派的积极性,损害了最终决策的质量。 ③责任不清。群体成员分担着决策的责任,但实际上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往往并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责任都被淡化了。有证据表明,5个人或7个人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最有效的,因为5和7都是奇数,可促使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及表决的有效通过,避免不愉快的僵局产生。 ④少数控制多数。群体决策还会出现少数人控制的现象。群体讨论可能会被一两个人控

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

渐进决策模型与理性决策模型的异同点 1、不同点:(见表格) (1)模型的理论假设不同,理性模型是假设人是一个经济人、有限理性人,而渐进模型则是假设人是一个有限理性人 (2)手段与目的不同,理性模型是从目标到手段,而渐进模型是从手段到目标 (3)认识论基础不同,理性模型是奠定在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而渐进模型则是奠定在后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 (4)政策制定的依据不同,理性模型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而渐进模型具有政治性、价值型 (5)行为与结构不同,理性模型是个体及组织行为,而渐进模型则是结构、制度 (6)民主与精英的取向不同,理性模型趋向精英化,而渐进模型趋向民主化 2、相同点 (1)两者都遵循事物的前进法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因此决策活动采取渐进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前进,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渐进决策模型正是对这一规律深陈家刚-被误导的关系:渐进决策模型与理性决策模型9刻认识的体现。理性决策模型也并不主张违背这一法则,而是充分尊重这一法则。为此,它主张,决策必须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现实有引导作用,同时也要正视客观现实,充分重视前进中的阻碍因素。遵循事物的前进法则,是理性决策现实性的根本保障之一。 (2)两者都能体现知行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渐进决策的过程与之完全一致: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逐渐地迈向预定目标。这就是渐进决策过程的一种描述。理性决策也同样遵循这一决策过程的引导。它是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它既强调认识的实践来源,也强调认识的实践运用和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脱离实践的决策不会具有现实性,脱离认识的决策不可能体现理性。违背实践与认识辩证法的决策,不可能是理性的或实践的。实现知行观的统一,是理性决策的理性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又一根本保障因素。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2)

全国2018 年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领导科学试卷 课程代码:003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 分) 1.主要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 和才干实施领导的领导方式是(A) A?家长式的经验领导B?科学领导 C集体领导D?专家式领导 2?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C) A.领导者如何有效领导B?领导者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C?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D.领导者如何履行职能 3.领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是(B) A.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关系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领导者与环境的关系 D.被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4.领导在布置任务时能晓之以理,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的指挥方式是(D) A.命令 B.示范C压制D?说服 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C) A.民主集中制 B.中央集权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6?单方案选择在决策学中被称为(B) A.布里丹选择 B.霍布森选择 C?阿利森选择 D.伊斯顿选择 7.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决策模式是(A) A.理性决策模式 B.渐进决策模式 C综合决策模式D.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8.在主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现原有决策有重大失误、决策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对原有决 策目标或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正的一种决策称为(D) A.风险决策 B.追踪决策 C经验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9.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系统是(B) A.决策信息系统 B.决策中枢系统 C.决策智囊系统 D.决策监督系统 10.危机决策也称为(C) A.风险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非常规决策 D.有限理性决策 1 1 .从事理论研究并对某一理论观点、体系有所创造和贡献的人被称为(D) A.实践型人才 B.创造型人才 C组织型人才 D.理论型人才 12.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给予适当的职位,这属于人才使用原则中的(A) A.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C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D.合理流动,适才所用的原则 13.人才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考德、考能、考勤、考绩和考廉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 (C) A.考德和考能 B.考能和考勤 C.考绩和考廉 D.考能和考绩 14.居于领导者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首位的是(A) A.理论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浅谈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摘要】: 本文以从对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点与不足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群 体决策较个人决策更加符合民主,更科学,正确性更高。并尝试着用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来分析群体决策优势的理论因素。通过对群体决策存在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表述自己对完善群体决策的看法。 【关键词】:个人决策、群体决策、分析、问题、完善 【正文】: 所谓决策,从广义上讲,就是作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从狭义上讲,决策是指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所作的决定,是社会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决策”应该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大至国家的行政,小至个人的消费,无不蕴涵决策与其中。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国家、个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科学性是决定决策正确与否的基础。选择何种决策模式是任何个人或组织进行决策前应该实现解决的问题。 此文,我将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因为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决策更为可靠、准确性更高,更具有科学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体决策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被强调。故本文偏向分析群体决策。 一、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比较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是按照决策的权力和责任是集中于一人还是分散于多个 人安排划分的一种决策类型。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有着性质的不同,其各自的优缺点也相对比较的明显。 个人决策的决策速度快,决策效率高,能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作出迅速反应,但容易由于主观片面或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而导致决策失误,而且由于缺乏与组织成员的沟通,决策执行时非常困难,甚至由于组织成员的有意阻碍可能无法执行下去,另外个人决策也容易营私舞弊。群体决策模式中的群体参与决策能集思广益,发挥群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弥补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减少决策失误。当参与决策的个人能代表组织中不同利益阶层时,那么就容易作出较为公正的决策,从而使决策能得以有效的执行,但决策迟缓,常常要多次开会协调才能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决策责任也不明确。群体决策模式中的群体参与决策能达成最公正、最合适的决策,由于全体人员均认同决策结果,所以会齐心协力执行决策,是唯一可能达到决策预期效果的决策模式,但全体参与时意见分歧最大,要想达成一致意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少数服从多数可能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决策速度非常慢,决策效率非常低,有时甚至不能形成决策。 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还有一个大的区别就是:两种模式所作决策的质量不一样。如果个人决策中的个人有较高的领导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则很可能在对各种方案进行利弊分析后采取一种有利于整体组织的较好决策。而群体决策中当采取参与决策的人都一致同意才能形成决策的方式时,决策方案可能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而一再妥协,最后形成的很可能是一种较差的决策;群体决策当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时,不但肯定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就是于整个组织最有利的,最后形成的也有可能是一个较差的决策。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的优劣势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的优劣势 摘要 东财国经赵飞 本文通过比较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的优势和劣势,阐释了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各自的特点。并且解释了决策中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理性决策,非理性决策,优势,劣势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decisions, explains the rational decision and non-rational deci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ains the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factors in the decision making of,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Key words: rational decisions, irrational decision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 决策是决定的意思, 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根据客观的可能性, 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 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决策中有理性的思维,也有非理性的情绪,从而引发了很多人对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孰优孰劣的讨论。 一、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论又称完全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J.边沁、美国科学管理学家F.W.泰勒等。他们认为人是坚持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择。 (一)理性决策的优势 1.理性决策的程序 理性决策前通盘考虑所有事实上可能的行动。由于事实上可能的行动数量很大,必定有一些末被决策者所知晚和顾及到,因此这一条实际上难以全部做到,而且对数日众多的可能行动作通盘考虑,也不是容易的事。但作为—种理想的情况,可以提出这样的步骤。 理性决策者应考虑每一种可能的行动在实施后,在无限时间、无限空间以及在各种价值系统上所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影响,即掌握每一可能行动的每一个方面对整个世界所能产生的直接的、间接的,实施开始直到无限将来的任何影响。 理性决策者按自己的价值系统对各种行动的各种后果之价值进行估计,决策者的价值系统必须是客观的、理性的,其估计才会是客观理性的。在估计后再选定能够达到最高价值的行动。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第十三讲: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西方行政学的决策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理性决策模式,尽管西蒙等人对传统的纯粹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改进并进而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但是他终归没有跳出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然而,理性主义决策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模式试图弥补理性决策模式之不足,其中有一种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这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 一、生平与著述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 他于1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46年任教于耶鲁大学至今;1954年在著名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1960年任古根海姆研究中心研究员;1963年~1964年出任美国住印度大使馆经济参赞并兼任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印度办事处主任;1968~1969年,林德布洛姆出任耶鲁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72~1973年担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975年任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现任经济学会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和社会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以对“政策”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以其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饮誉美国政治学界和行政学界。 在执教之余,林德布洛姆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其中主要有:《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953年)、《政策分析》(1958年)、《“渐进调适”的科学》(1959年)、《决定的策略—政治体系是一种社会过程》(1963年)、《民主和智慧——经互相调节产生的决策》(1965年)、《决策过程》(1968年)、《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1977年)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的科学》作为经典性的论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文献。而作为《“渐进调适”的科学》一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另一部力作《决策过程》一书则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做了回答。此外,他的《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一书出版后,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响的政治学著作,该书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艺术奖。 二、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理性决策模式的观点:政治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在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的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尚未出现之前,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理性决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①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②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③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④.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⑤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显而易见,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它深受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指导全部可能的行动,指导哪种行为能得到最

《论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论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目录 ●一、群体决策的定义 (1) ●二、发展背景 (1) (一)兴起 (2) (二)原因 (3) ●三、群体决策的流程 (4) ●四、群体决策的优点 (4) (一)群体决策的好处 (4) (二)案例 (5) (三)分析 (6) ●五、群体决策的缺点 (7) (一)群体决策的缺点 (7) (二)案例:“挑战者”号事件 (7) (三)分析 (9) ●六、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10) ●七、群体决策的发展与优化 (11) (一)头脑风暴法 (12) (二)德尔菲法 (12) (三)方案提前分析法 (13) ●八、群体决策应注意的问题 (13) ●九、总结 (14)

论群体决策的优点与缺点 摘要本文主要由两个例子分别介绍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将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进行对比,再对于群体决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 关键词群体决策、个人决策、群体决策优化技术 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组织处于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这对组织的发展提出很大的挑战,导致我们决策的时候需要更加科学的考虑。所以,现代的组织多采用群体决策的方式,来提高组织决策的正确率,降低风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群体决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失事的事件,这件事让我们清楚的看到群体决策的弊端。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讨论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定义 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 二、发展背景 群体决策的研究始于200多年前。法国数学家borda在1781年提出了群体对发案排序的borda规则;1785年法国数学家condorcet,提出了condorcet 规则和发现了投票悖论。此后,许多学者从各方面对群体决策进行了研究。1944年Von Neumann和Morgenstem对多人对策问题效用函数进行了研究。1951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Arrow在他的名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定理:在一集看起来非常可信的公理和条件下,并不存在集结社会中各成员偏爱的社会福利函数。这一结果为群体决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rrow从数学上证明了给定合理性假设,没有任何决策是公正的,Arrow的

从完全理性决策到渐进决策

从(完全)理性决策到渐进决策:决策理论的一次飞跃 如果说西蒙也还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探讨政治与行政决策的话,那么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则是从另一个思维角度来探讨政治与行政决策,它的提出也成为决策理论的一次飞跃。 1953年,林德布洛姆在其《政治、经济及福利》一书中,通过对社会政治过程的四种基本形态——价格体系、层级体系、多元体制、议价的分析首次提出“渐进主义”的概念。他认为,从价格体系的角度看,价格不可能单方面决策;从层级体系的角度看,除最高层外,其他层次也无法单方面作决定;从多元体制的角度看看,决定是各政治权力中心互动的结果;从议价的角度看,决定又是双方妥协的产物。这样,决策是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一方可以单独做决策。政治上若要做决策,聪明之举是在相关人士取得共识的前提下作决定,才能够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具体地讲,可以从若干个相差不大的方案中,比较得失后选取其中较好的方案。被选中的方案只是对现实中的执行方案作微小的调节。在林德布洛姆看来,这种被称之为“渐进主义”的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 (2)在一时无法搞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的结果; (3)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 (4)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作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是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 (5)渐进方式比较稳妥,易于控制,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1959年,林德布洛姆在《“渐进调适”的科学》一文中,进一步批评了传统的行政决策模式——“完全理性”决策模式,并且阐述了他的“渐进决策”模式。他将两种决策模式加以比较,指出其中的主要差别。 “完全理性”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 目标——行动明确区分,将目标当作决策的前提 不区分,认为二者相互联系 目标——手段区分,先确立目标,再寻找手段 不区分,认为这种区分是不妥当的且有限的 决策——目标“好”的决策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手段 “好”的决策是由“共识”所产生的(利益活动) 分析的范围综合或全面分析 有限分析 对理论的态度过分强调理论的作用 主张通过连续比较来减少对理论的依赖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是在对传统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林德布洛姆认为,尽管当时各种文献把理性综合方法作为正规方法论述,但它并不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有哪些优缺点h

信息工程系10级通信一班:张强学号:1041303046 1.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做好群体决策? 个体决策:①优点:第一,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第二,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第四,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作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②缺点: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 群体决策:①优点:第一,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群体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第三,群体决策往往更富于创造性。②缺点:第一,决策的时间较长。群体决策有多个人参加,自然其意见也会纷繁多样,群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较多的时间去统一认识,所以会使决策的时间延长,在特别紧急的关头,还可能会由此而贻误良机。第二,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 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也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对于决策类型而言,群体能产生更完整的信息和知识。通过集合好几个人的智慧,群体给决策带来更多的投入。除了投入之外,群体还能给决策带来多样化。它们带来了观点多样化,因而有更多的投入和可选方案可供考虑。许多证据表明,即便最优秀的个体也不能比群体做得更好。因此团队可产生高质量的决定。最后,群体可带来方案接受度的增加。许多决定之所以最终未能被采纳就是因为人们不接受该方案。参与做决定的群体成员会更热情地支持该决定并且鼓励其他人接受它。 如何做好群体决策呢?这要求领导者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宽松心理气氛 群体决策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尽可能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决策。然而,要使群体决策的这个优势充分发挥,领导者必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群体决策的参与者们觉得不怕讲话,因而敢说真话,敢讲心里话,敢于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只有当参与者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群体决策才能汇聚最新知识、获取准确信息和掌握真实情况。创造宽松心理气氛不仅需要领导者经常公开号召大家打消顾虑、有啥说啥,也要求领导者通过改进信息联系方式、改善讨论会场布置等举措展示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从而解除群体决策参与者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决策讨论,大胆直抒己见。 2.有效控制决策过程 耗时多是群体决策的一个弱点,而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造成议而不决更会拖长群体决策的时间。例如,有的人在讨论问题时,持有不同见解,可是担心直截了当说出来会得罪人,于是就绕着圈子发表意见,说了半天可能还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时间却已经流逝。尤其是当研究重大问题时,许多人害怕说错话被人视为愚蠢或被人笑话,就保持沉默,不表态,不置可否,但当涉及到那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他们自信胸有成竹,发言热烈,海阔天空,可遗憾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为了提高群体决策的效率,领导者应当有效控制决策过程,这不是要控制参与者的思想,而是要在决策过程中保证群体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问题上,始终紧扣和抓住核心问题讨论研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出决定。 3.灵敏捕捉闪光思想 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就要求领导者组织集体决策必须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更不能借多数人的意见压制少数人的意见。应当看到,好的决策方案总是由个别人先提出来。

论社会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

论社会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 学号:141030017 姓名:陈俊 摘要:传统的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在完全市场信息的条件及有限理性的限定下,通过重复博弈达到合作的局面基本无法实现。特别是在现今政治、军事、文化冲突下,非利益目标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由此决定了人们很可能采取一种非理性博弈行为。因此,本文在认识“囚徒困境”的基础上,结合非理性因素对于现实博弈的影响,试图论证了在非理性博弈中亦能达到重复博弈期望达到的合作的可能性。 关键字:囚徒困境、非理性博弈、合作 一、囚徒困境及社会中的理性与有限理性行为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具体内容如下: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逮捕,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坦白,那么每个人判刑8年;如果两个人都抵赖,每个人判刑1年(或许因为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个人坦白,另一个人抵赖的话,坦白的人释放,抵赖的人判刑10年。 在这个博奕中,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尽管从总体上看,(抵赖,抵赖)是对两个人都有益的结果,但由于不构成纳什均衡,所以不是该博奕的解。给定B坦白的情况下,A的最优战略选择是坦白,AB最优战略的组合(纳什均衡)却不是总体最优的选择。有没有可能其中一个人选择抵赖呢?按照人是理性的假设,没有人会积极地这么做,因为如果对方坦白的话,自己就可能被判刑10年,理性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风险的。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在这个博奕中,两个博奕方对对方的可能得益完全知晓,并且各自独立作出策略选择。每个博奕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自己得益的影响,因此他会根据对方两种可能的选择分别考虑自己的最佳策略。 通过运用有限次重复“囚徒困境”博奕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如果该博奕在后来的时期内不断重复,由于每个博奕方互相知晓对方可能的得益,他们明白即使在最后一轮博奕中,也可能会被对方出卖。因此,在任何一次重复的博奕中都不存在合作的激励因素。从头至尾他们都会出卖对方。博奕双方在决策时

群体决策优缺点和方法

群体决策优缺点和方法? 群体决策的定义: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 群体决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2)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3)提供更多样的经验和观点;(4)可以开发更多的可行方案;(5)提高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6)增加正当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费时;(2)少数人垄断;(3)服从的压力;(4)从众现象(5)模糊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发挥群体决策效益,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从总体上看,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好;(2)要明确评估准则。在决策速度方面,个人决策优于群体决策,在创意方面,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在解决问题的接受程度方面,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在决策效率方面,个人决策优于群体决策;(3)在群体决策规模的大小上看,一般5~15人较适宜,不少于5人,7人最能发挥效能。 群体决策的优化技术:(1)头脑风暴法:是会议成员通过相互启发和信息交流,产生思维共振,以引发更多的创造性设想。(特点:1、有助于参与者解除思维定势; 2、有助于参与者解除权威效应;3、有助于参与者集中注意力迸发灵感。)(2)德尔菲法:采用函询调查,向有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提出问题,综合整理后再匿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整理。(特点:1、

超脱性;2、反馈性;3、预备性)(3)方案提前分析法:这一方法并不直接研究备选方案本身,而注重对方案的前提假设进行分析。 群体决策应注意的问题:(1)群体决策对于抓住机遇的影响;(2)领导人主观意识倾向性的影响。 群体决策方法比较好的方法除了上文介绍头脑风暴法以外主要 有以下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和电子会议法等三种方法。1、名义群体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这就是名义一词的含义。像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具体方法是,在问题提出之后,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但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2)经过一段沉默后,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每个人的想法都表达完并记录下来为止(通常记在一张活动挂图或黑板上)。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之前不进行讨论。(3)群体现在开始讨论,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并做出评价。(4)每一个群体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最后的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群体成员正式开会但不限制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而传统的会议方式往往做不到这一点。2、德尔菲法是一种更复杂、更耗时的方法,除了并不需要群体成员列席外,它类似于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经过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德尔菲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有关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中阿波罗具有预见未来

以“渐进决策模式”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谈论渐进模式在危机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渐进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危机危机决策 论文摘要:优化决策模型是优化政策制定的指南。而优化决策模式的基本途径是分析决策模式的适用性。在分析危机决策和渐进决策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批判了渐进决策模式不适用于危机决策的普遥观点,并提出渐进决策模式将是危机决策主流模式的理论预设。同时主张通过扩大危机事前决策的民主参与和提高危机事中决策的满意度完善危机决策。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人类在广泛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意识形态的交融碰撞必定会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并对政府危机管理构成严峻挑战。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决策直接影响着危机管理的绩效。为此,本文从分析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式在我国危机决策实践中的适用性入手,探寻实现危机决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一、危机与危机决策

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术语描述危机。罗森塔尔( Rosenthal)和皮内泊格(Pijnenburg)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巴顿(Barton)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危害”。尽管定义不同、内容有所侧重,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危机的特征,即危机具有爆发突然、发展难以预测、结果不确定的特点。同时,也揭示出危机实质上是一种决策情势。在此情境中,决策者的基本价值观念受到了猛烈冲击,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为了有效遏止或遏制危机的发展,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回应危机事件。由于危机决策是在时间紧迫、信息有限、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做出的非例行决策活动,因此危机决策具有不同于常规决策的以下特点: 1.决策主体精英化。作为政府治道变革的目标模式之一,民主行政实现的有效途径在于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即通过建立参与性的行政决策机制,拓宽危机决策主体范围。然而在危机决策中,政府必须高效快速地回应危机,危机决策不可能在充分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而只能由决策中枢机构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