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王王静静

[摘 要] 随着劳动力市场人才供过于求矛盾的日益凸现,受传统文化、“性别亏损”观念、女性自身素质、政策和制度等原因的影响,就业性别歧视已是一种普遍现象[1]。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显得困难,社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帮助女性就业。同时高校应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思考;对策。

Abstract:With the conflict of the oversupply of resources in the labor market becoming marked day by day, the employment discrimi- nation appear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appear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societ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help women employment. At the same tim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elp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realize self-worth!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employment status; Thinking; Countermeasures.

1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特点

1.1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就业成本高:大部分女大学生,大学四年,花费最多的是大四的最后一学期.找一份工作,女生总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在求职过程中,她们总是要比男生制作更多更精致的求职简历,购买漂亮的衣服和化妆品,以弥补自己在就业中某些方面的不足[2].

期望值高:女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2008年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女生的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中,对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排在前二位;在对地区的选择上,67.9%的女生选的是城市,选择基层的只有21.3%,只有10.8%愿意到艰苦的农村去[2].

依赖性高: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80后的女大学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主动性不高,带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这种等、靠的心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此外,目前女大学生的择业途径仍很狭小,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可以靠学校主管部门的推荐,而学习一般的学生则多数是依赖于家长、亲友等人际关系,自己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点被迫的味道.显而易见,在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的多于城市[2].

就业率低:特别是对于普通院校的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2].

就业质量低:目前,很多女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度较低,有些认为找到的工作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异,有的认为她们为能找到工作而降低了就业质量.还有部分女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她们是“大材小用,人才高消费”[2].

1.2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着院校、专业、学历差别

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不平衡,就业率差别依然存在.目前高校就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不同学校或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出现差别,主要表现在:首先是重点的名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差别.一般而言,重点院校的女生就业率较非重点院校女生就业率高. 其次是学历层次的差别.在女大学毕业生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间的就业率存在明显差别.同一所院校,同一

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比研究生要低,而专科生要比本科生低,可见女专科生是“弱中之弱”. 另外,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的女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存在差别.同一专业同一层次的公办院校女生就业率高于民办院校,就业质量也高于民办院校[2].

1.3为就业,女大学生谋求多种出路

升学:本科生考研,专科生升本.在报考研究生的人员中,应届女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问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就业难,逃避就业困境,有的是就业质量低,与理想值相差较大,通过考研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增强其竞争力.对于专科毕业生,她们不放过任何专升本的机会,一方面参加名额很有限的本专业的专升本考试,一方面参加全国的成人专升本考试,目的不外乎是就业[2].

1.4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 , 就业机会明显小于男生

调查发现在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常常以工作需要为借口 , 明确表明“限招男生”、“希望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同样具有应聘资格的女生被拒之门外 , 使得在本来就不宽裕的就业市场上女生就业频频受阻 ,处处遇红灯。有的单位虽未明确表示拒绝女生 , 但最后终能以各种借口把众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有的女生虽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 但单位在协议上附加了一条“5 年之内不得生育”的苛刻条件。尽管这种附加协议不近人情 ,但为了工作和前途 ,女大学生们也只得委曲求全 ,被迫就范[3]。

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失去了为数甚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同时,女性一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独立性较差,意志力不够坚强。她们在学校多注重理论学习,缺少动手实践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又缺乏创新,而且女大学生将来也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用人单位担心女性在结婚时还要有分房子的压力,在今后的怀孕、生产、带孩子期间中断正常的工作,所以用人单位:“宁要庸男,不要才女”[8]。

1.5 工作待遇偏低

在相同的条件下女大学生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 则这一群体不得已降低自己的职位期望值 , 工资待遇值。根据厦门大学对本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 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低于男生 , 用人单位用低层次低收入的岗位来安排这些委曲求全的女大学生 , 用较低的价值换取了较高的“使用价值”。更多的企业在与女大学生签署劳动合同时更是将劳动保险 , 养老保险等应尽之职规避不谈 , 但部分女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也不得不签下如此“霸王”合同[4]。

2制约女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综合分析

2.1: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尖锐化,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5].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人,国企减员增效,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加之世界经济不景气给外资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市场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在高校大学人数骤增的情况下,女生比例也呈现递增趋势。女生占总人数比例1998年39.75%,2000年41.07%,2001年42.14%,2003年44%。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加之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只管培养,很少考虑社会需要,专业重复设置,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造成就业的结构性矛盾[5]。

2.2.传统观念加上雇主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夸大了女性的负面影响,而低估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认为女性要有生理上的“三期”,女性退休早,而且根据我国现行福利制度的要求,雇佣单位必须担负起女性孕产期的补偿费用,所以选择女性职工将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负担。相对男性而言,女性的投入一产出比是比较低的。用人单位从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自然不愿意选用女性职工[5]。

2.3.国家劳动与保障政策的不完善或执行的不到位,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原因

对于保障女性就业,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规定。《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各单位在录用女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在实际求职中,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却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5]。

2.4:女大学生自身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创业意识,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走访中,发现女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尤其是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前,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女生把“国家机关”、“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把“大中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有的女生还希望未来的工作单位,有“出国”、“培训”等机会。和男生相比,女生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一些用人单位表示他们之所以愿意招男生、是因为他们更加务实,有些本科男生愿意当“技术蓝领”[5]。

相对于女生较高的期望值,女生的创业意识又比较低,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上,选择“自主创业”的女生占11%,在问及创业中最担心的是什么?排在前面的不是资金,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失败的风险。可见,女生对自己创业缺乏信心,在就业中,比较注重的是稳定,在就业态度上缺乏主动性,消极被动地依赖父母,等待用人单位的录用。加之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的认同,导致了女生创业意识的低下,错过了就业良机[5]。

3针对女生就业的这种状况,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3.1: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建立性别平等的就业环境。在这一方面,我们就充分重视到传媒和宣传机构所起的作用。它们在快速的传播以及逐渐的渗透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它们来消除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提升女性在社会上的形象,使她们的就业能力能够得到社会公平的评价,在劳动力市场上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竟争环境,发挥良好的媒体性别导向作用。同时,各级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者、妇女工作者也应将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的工作贯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社会文化环境[6]。

3.2: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衔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女性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对女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注重女大学生

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多为女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加强正确性别观的引导,增强女大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在就业指导方面,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应聘技巧、职业规划、求职心理指导.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使她们信心十足地走进就业市场。

3.3 加强女大学生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 ,打造核心竞争力

首先,心态决定行动,对女大学生的全程心理教育是高校应该重视的首要大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服务队伍,鼓励女生将求职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做出倾诉并且作为案例与在校女生交流,帮助特定个体分析其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对于外界原因做出客观分析,鼓励女生在这种环境下努力做到自尊、自信[7]。

其次,应该帮助女生发掘女性在职业中的优势,塑造亲切、认真、细致的大学毕业生形象。也可以尝试发掘潜藏在女生身体中的部分男性性格,通过一些竞争性的学生活动培养女生的成功意愿、竞争心理和工作的积极性。可通过定期请女性校友回校做职场经验分享来启发女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生涯规划[7]。

最后,在应聘季节到来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提供企业招聘信息时,除了担任中介角色发放企业简介、招聘职位介绍等固定信息外,还应该主动帮助女生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公司战略等精神层面的信息。而在对学生进行应聘细节技巧指导时,应详细全面,使同学了解到书写简历、求职信,笔试技巧,面试准备的知识[7]。

3.4 用人单位正确认识和发挥女大学生价值,合理利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心理效应

用人单位之所以拒绝女大学生,主要是怕录用女大学生而增加其成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好制度,将有效应对这些顾虑。同时还必须清楚女并非不如男,要正确看待女大学生的价值,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0]。

3.5正确看待女大学生优势

一般来说女大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能力优势:一是语言能力优势。她们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从事文字整理、教育、接洽等工作更能发挥其特长。二是思维能力优势。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适合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其作品往往让人感到和谐、典雅、优美。三是交往能力优势。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推销工作。四是管理能力的优势。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个人修养好,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五是忍耐力的优势。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的长期

工作。因此用人单位不必片面夸大女大学生的负面效应,应正确认识她们的价值,将她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为用人单位做出贡献[10]。

3.6: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和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大量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许多行业一直处于产业链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的服务性环节涉足较少,直接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发展的产业升级和品牌战略,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7:积极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加强对传统性别文化和男权制度的创新,

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应该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特别是女大学生自己)对女性的传统认识,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在自身发展、社会参与和成就追求中与男生享有同等的机会。转变传统观念,确立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等基本国策和女大学生就业的战略意识,提高对女大学生就业的认识;传媒要加大对成功女

性的宣传,树立美好、成功、多样的女大学生形象,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

3.8:女大学生自己要鼓起勇气创业。创业是现在是女性最好的出路,因为自己的期望值高不愿意到小企业去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国家提供贷款资金所以不用怕资金筹不齐!自己要相信自己能干好,要勇于面对失败,总结经验。

总之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程 ,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女大学生就业 , 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增强服务意识 ,优化就业环境 ,拓宽就业渠道 ,打破所有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壁垒 ,才能实现长期性、制度化的女大学生用工机制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11]。

参考文献:

【1】贺江平.就业性别歧视的思考及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40.

【2】杨晓菊.关于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3),210.

【3】孙慧敏.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 青少年研究,2010.

【4】寇全强,唐笑,陈丽丽.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J]. 医学信息,2009,22(7),665.

【5】郭秀芬,杨娟茹, 刘宏全. 变革环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C].会议论文,2010.

【6】李丹. 女性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 财经界, 2006,217.

【7】蒋西河. 对高校女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2010.

【8】武超英.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9】陈小环.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J].2009,2(24),131.

【10】王星.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学位论文,2009.

【11】温瑛琳.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报,2007.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分析中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 分析中文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1、如果您将近毕业,您的打算是: 就业 考研 考公务员 自主创业 暂时在家待业 调查分析:如图所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 50%,选择考研 的占 30%,选择考公务员的占 10%,选择自主创业的占 6%,选 择暂时在家待业的占 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业。另外一部分选 择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读完研究生后找工作会比较容易,且愿意多读几年 书;有一部分选择考公务员,也跟个人家庭背景相关联,且普遍认为公务员是铁 饭碗。 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 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只有极少数人暂时在家待业,说明大多数人的工作 热情还是很高昂的。 2 、 您 觉 得 就 业 中 学 历 的 高 低 对 就 业 的 影 响 程 度 是 50% 30% 10% 6% 4% 0% 10%20%30%40%50%60%就业考研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待业在家

影响程度较深 一般 没有影响 调查分析: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普遍认为学历高低对就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高学历无疑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尤其是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研发部门,招聘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已成为用人的基本要求。因此,高学历成了这些单位的“敲门砖” ,没有高学历,连应聘的门也进不了。而其他用人单位的招聘,在其他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高学历人才将占有一定优势。 3、您对就业地域的选择是: (可多选) 生源地分析 大学所在地 沿海地区 国外发展 其它 65% 29% 6% 0% 10%20%30%40%50%60%70%影响程度较深一般没有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2003年为首次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从2003年之后,大学生每年的毕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就业情况却未逐年好转。本文从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建议 1.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从1999年的首次扩招以后,在2003年第一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到现在不过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里面,大学生的就业存在一定的趋势。大学生就业总体的情况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好转,伴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难,还出现了城镇失业率上升,民工荒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主要的就业问题为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劳动就业市场不完善,统一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下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趋势做以说明。 1.1大学生需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 2003年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的毕业数量总量一直在增加,但是就业状况却不佳。下面为2003年到2012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需就业的人数情况概览。 图1:2003-2012年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规模变化

2003--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212、280、338、413、495,559、611、630、660、680万人,但是每年的一次就业率基本在70%—75%之间,一次就业率不高。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半年左右才能找到工作,且大多对找到的工作还不是很满意。对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34%的人毕业半年内就离职。2011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毕业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就业率没有那么理想,加上以前未就业的人数,以及每年大量的城镇失业人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甚乐观。据统计,2011年,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为3267万人,再加上农村每年向城市转移的富裕劳动力,可以看出,今后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据估计2013年大学生的毕业总人数将达到699万,逼近700万大关,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说,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2012年严峻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 1.2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意向 在大学生毕业生数量一路走高的情形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定的选择取向,2010年有调查研究表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垄断性国有企业是本、专科毕业生心目中最受亲睐的就业单位,而一般竞争性的单位,如民企、非垄断性国企选择的比例较低。下面为当时统计出来的结果: 图2: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日期: 2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正文】: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只有正确认识了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心理,并克服不良心理,我们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心理千姿百态,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功利心理和求名心理:这两种心理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当今有些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不再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而更多的是为了获取高收入、高地位。有些大学生并不了解某些职业的内在要求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二、安全心理: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甚至是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冒什么奉献去赚大钱,有份稳定工作就可以。 三、求闲心理和求便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有些追求离家近或生活便利。由于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这些心理。 四、竞争心理:竞争心理与安全、求闲和求便心理形成对比。有些大学生本来已经找到了收入稳定且待遇高的工作,但是却不满足于一成不变,整天清闲无所作为,他们更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 五、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自身实际出发,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六、奉献心理:这是一种良好的择业心理。凡是拥有这样心理的人,大多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人。只有我们大学生这样的拥有心理,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大学生的对就业、择业的心理。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经常会遇到挫折,这又会使大学生产生很多心理障碍:焦虑,自卑,孤傲等,这些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大学生择业的这些心理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1、择业认知心理的偏差。 (1)自我估价的偏差这种偏差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自我估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盲目自信或自负。在择业中,往往认为大多数的职位都与自己的才能不匹配,结果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现象。二是自我估价过低,不能觉察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夸大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伴随着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心理,不敢面对择业。 (2)对专业对口的认知偏差。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才尽其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过分苛求专业对口。其实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每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doc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l 一、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特点分析 与同层次的男性大学生相比,由于生理特征和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拥有更少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就业要求,更窄的就业范围,更少的薪酬水平及晋升机会,总而言之,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更大。 从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来说,根据最近云南省人才市场的人才招聘岗位人数和要求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数和岗位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与此同时,有近三成的职位要求“限男性”或“男性优先”。只有不足一成的岗位要求“女性优先”,通过对现场企业的询问,那些不限男女的单位岗位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招收男性大学生。 从女大学生择业心态来说,根据对昆明部分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将来工作的期望值更高。男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行业前景,相对忽视工作的地点和劳动量。女大学生则更注重工作的舒适度、轻容度和工作环境,更注重工作的薪酬和福利,她们更不愿意去选择一些风险大、流动性大、辛苦的行业,更倾向于稳定的行业和岗位,在对现有工作不满时,更少的女性会选择跳槽,同时女大学生更加趋向规避风险,选择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比男生少了近四成。 从女大学生择业的行为模式来说,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和男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更少会选择直接去就业单位拜访,更多会选

择熟人介绍。在遭遇求职失败后,会有更多的女大学生在短期内会表现出消极心态,同时女大学生求职失败的比例比男生多才多21%。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更易退缩焦虑、自卑自闭、不切实际,致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艰难。 从女大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情况来说,据对近年来企业反馈的就业大学生信息来看,女大学生和男性大学生同时进入企业工作的,由于工作形式和类别的不同,女大学生薪酬往往比男生低,并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差距呈逐步加大之势,同时女大学生晋升的机会也比男生也要小。但女性大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比男性要高,即跳槽的女性比男性要少。 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女大学生和男生一样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却没有得到和男生同等的就业机会,而且就业质量也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缺乏完善的政策环境。首先,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国家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都旨在保护我国妇女的劳动就业权利,但更多的是对男女区别对待或照顾,而对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实际中难以操作。其次,这些政策规定在具体执行中也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执行不力,因此女大学生就业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对相关单位用工过程中的歧视等行为处罚不力。 第二、女性的生理特征客观上造成用人单位人工成本的增加。在

(完整版)大学生就业风险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就业风险及应对措施 就业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常常伴风险而生。对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风险更是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扫荡全球之际,就业风险更是一个无法摆脱的难题。我国大学生在近几年出现了就业难和就业不公平现象,这两大问题不仅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而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风险。此前,学界已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风险”这个概念。 大学生就业现状依然比较严峻,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人才缺口数据巨大,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面。量能不足,供者缺陷,这是大学生自身就业态度问题,现在应届生普遍存在着过于自我,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和动手能力差等弱点。大学生对薪酬,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性和就业发展预期空间满意度较低。 一、可能遇到的就业风险: 1、黑中介:顾名思义就是没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没有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中介,一般都是以优越的条件来诱惑你去上当受骗,最常见的就是以虚假信息赚取登记费。近年来还流行黑中介、用工单位和培训学校联手欺骗求职者。职介收取中介费后把求职者介绍到用工单位,该单位以需要培训为名让求职者到某指定学校参加培训,交一定数量的培训费。求职者参加培训取得“ 合格证”后上岗,所被要求做的工作往往无法完成既而自愿辞职。黑中介、用工单位和培训学校三家再分所得到的“油水”。这种骗术往往穿着合法的“外衣”,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让出入社会的大学生防不胜防。 2、传销:有些大学生对由于对传销和直销区别认识不清,或因为巨大利益诱惑,或因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从而深陷传销不可自拔。 3、试用期:用人单位将试用期和实习期概念混淆,让毕业生一直被试用下去降低他的雇佣成本,或在试用期结束被莫名其妙的理由辞退,或降低试用期的工资等欺骗就业者的行为叫做试用期陷阱。 4、合同陷阱:我们大学生常见地回遇到三种合同陷阱。一口头合同。一些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就责、权、利达成口头约定,并不签订书面正式文本。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极易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许诺,以为对方许诺的东西就是真能得到的东西,宁可相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也不愿怀疑对方的诚意。可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当代大学生求知心理分析

当代大学生求知心理分析 时逢春季,又是应届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关键时期,可大学生的种种求职心理和用人单位设定的诸多门槛,使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徒增几多艰辛。大学生求职就业难难在何处,某些外部条件欠完善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大学生自身。 通过春季的几场人才招聘会和相关的资料,笔者发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如下的几种心理,阻断了与诸多工作结缘的路径。比如: (一)功利心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强,也是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使大学生较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过分的注重职业经济效益。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他们的它们的求职或择业的动机即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望。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沿海的经济特区,涌向外资企业,或是开创民办的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示,诱发了求职大学生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攀比心理 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各种招聘会现场,你会看到大学生在寻

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会拿自己身边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就业择业的标准,觉得在校期间,我学生成绩比你好,获得的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该比你好,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非常适合求职者的自己发展的单位,也会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异而放弃,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里体会孤独与冷清。 (三)盲目求高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只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发展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略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这种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的定位而产生过高期望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求职者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荣誉好”的单位,而与许多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求稳心理 所谓求稳心理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国有、国营企业),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大学生身上会常常遇到。由于求稳定,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不仅应聘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就是

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一)

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一)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业成本,即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购置漂亮的衣服、化妆、拍写真集;高期望值:即女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等单位工作;高依赖性,即对父母亲朋的依赖性高于男生,而这种依赖性与女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专生最高。二低是指:低就业率,据部分院校统计,女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左右(个别专业除外),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而且这种男女就业率的差别在重点名牌院校并不大,差别大的是普通院校的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低就业质量,有调查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x年2月底,女性本科和高职高

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本科毕业生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其就业质量较低。 (二)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排斥 “女性生活蓝皮书”《201x—201x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新近出版,蓝皮书中收录了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并首次公开发表。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 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最觉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解放后我国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未实现在政治和制度上的真正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在政府决策机构中,男性的人数大大超过女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决策由于缺少女性的视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权益,造成女性机会上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国家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第三,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来源:北方文学杂志时间:2011-03-07 13:18好评: 150次本刊: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陶蕊娜纪晓艳(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内容摘要:至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万,2002年145万,2006年更是达到了413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00万人;10年间,就业人数增加了5倍之多,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女性人才的就业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就业难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女生的数量逐年成倍增长,其增长率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从38.31%增加到43.95%,基本上已经撑起了“半边天”,但是就业率却远远低于男生。在中国目前就业形势总体严峻这样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

1、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很多参加了求职的女大学生纷纷表示“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太正常了,没有办法!”,相当一部分女生一方面对此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近日,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完成了一项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调查,该调查显示,2010 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岗位上明确表示“只招男生”或者是在最后录取的时候拒签女生。另外在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90%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特别是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另外在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更是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生育期、哺乳期等等会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同等条件下在薪酬方面也只有男生的80%——90%左右。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女大学生晋升的机会也比男生也要小。 2、就业渠道不完善 根据女大学生择业的行为模式和男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很少会选择直接去就业单位拜访,更多会选择家人、朋友介绍。在遭遇求职失败后,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在短期内会表现出消极心态,同时女大学生求职失败的比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文学院2012级对外汉语王楠楠120103079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9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比2012年增长22万;而据预测,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

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3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658万,2003年700万,2014年达到72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Psychological Analysis WEN Jiajia (Psychological School,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udents ofseveralpsychologicalproblemsofemploymentperformance,explore the coping strategies employed to achieve thepromotionofhealthycollegestudentsandfullemployment.1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一直保持着较大幅度的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30万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相信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感到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是方方面面的。 (1)就家庭而言。很多家庭,特别是当今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对他们的孩子都有着很高的期望。 (2)就用人单位而言。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歧视、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这些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性别歧视对女学生的影响很大。(3)就传统观念而言。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这种优越感,使得大学生必然会提高自己对工作的要求,因此,才有了毕业生择业时对工作薪资和工作地点的苛刻要求。 2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问题 就业有压力,自然就有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这些不好的心理变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做好应对的准备。 (1)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就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019年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当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就业解决办法的同时,女大学生群体却遭到了忽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女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产的承担者,她们的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了她们在未来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市女大学生就业状况,推动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解决,20**年上半年,**市妇联组织全市女大学生村官对本市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本次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市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本次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年龄均在22-27岁之间,所学专业涉及文秘、农学、英语、医学、经济学、电子计算机等各个专业,绝大部分女大学生为省内毕业生,35%的学历为本科,61%的学历为大专。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有65%与所学专业对口,33%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而专科毕业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只有30%与所学专业对口,51%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从调查问卷上显示,85%的女大学生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仅占3%。 二、**市女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想

过自主创业,并且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这说明女大学生就业视野已较为开阔,综合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自信心明显增强。这既是女大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严酷就业环境所作的积极应对,是当代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最好印证,也是对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的良好反应。 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调查中,在问及女大学生就业是否存在被歧视现象时,95%的人回答是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的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很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女大学生要怀孕、生育、负担家务,而且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早,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养老保险金,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费用。很多女大学生反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有限制规定,致使女大学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因性别原因遭受用人单位多次拒绝后,女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女大学生对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担忧,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是女生,但对这种性别歧视又无可奈何。尽管我国的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就业歧视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无法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四)部分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的女大学生高达一半以上。许多用人单位认为部分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于男大学生,但实践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调查问卷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调查问卷亲爱的女大学生: 您好!首先,请原谅打扰了您的学习和休息。我是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的学生,为了全面地了解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状况,明晰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究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寻找女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提供更加切实的指导与帮助,我进行了这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协助。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进行,不用填写姓名,所有回答只用于统计分析。您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问题所给出的几个答案中选择合适的答案打钩。您的回答将代表众多和您一样的在校女大学生,并对寻求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提供帮助。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协助! 祝您学习进步、身体健康、早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1 您的专业属于____ A、管理类 B、理工类 C、医学类 D社会学类 E心理学类 F文学类 G其他 2 您的家庭所在地____ A、大城市 B、小城市 C、城镇 D、乡村 3 您认为工作对于女生____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重要 E、很不重要 F、说不清楚 4 您目前的求职状况____ A、正在积极地找工作 B、已经找到工作但不满意 C、还没有开始找工作 D、根本不想找工作 E、其他(请注明:) 5 您的基本就业观是____(可多选) A、注重专业对口 B、发挥个人特长,符合本人兴趣 C、工资高 D、先就业再择业 E、先择业再就业 F、自主创业 G、完全自主选择 H、听从父母安排 I、其他(请注明:) 6 您认为女大学生在求职与择业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____(可多选) A、所在城市 B、职业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空间 C、专业对口 、企业规模与知名度F 、单位所有制性质E 、工作与兴趣相投D. G、工资与福利待遇 J、工作环境与稳定性 K、其它(请标明:) 7 您认为女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应在____ A、1000元以下 B、1000—1500元 C、1500—2000元 D、2000-3000元 E、3000-5000元 F、5000元以上 8 您认为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有____(可多选) A、参加招聘会或自己到人才市场应聘 B、在网上应聘 C、参加应聘考试(如公务员考试、企业用人考试等) D、由学校或老师推荐 E、依靠家庭背景 F、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获得工作 G、到用人单位自荐 H、利用新闻媒体上的招聘信息 I、自主创业 J、其他(请注明:) 9 您对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____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大学就业指导教师访谈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渠道不够畅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既有社会, 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已成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着劳动者、企业、乃至国家的未来。 我们最近找到社会黑大知名专家给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以后的就业给出了建议!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 世纪头20 年,中国16 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 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 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 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

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待业人数约为30 万。到了2005 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 万,比2001 年增加了三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0 年将有630 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700 万,就业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 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 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地盲目与别人攀比, 简单地从“我想干什么”出发, 拼命去挤“独木桥”。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 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 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二)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 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 导致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的特殊之处在于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期望值的一种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不仅这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四的学生,马上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鉴此,我在校园内展开了关于就业心理情况的随机问卷调查。样本总量为200份,获得有效样本188份,有效问卷率为94.0%。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性别结构:男生占50%,女生占50%。 所在系别:XXXX系占50% ,XXX系占20% ,XXX系占15%。外语15%。 年级比例:大三占40%,大四占60%。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研究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心理问题,并且分析其中的各类因素。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

素,并找出根源,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三、调查的结果 (一)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等着、靠、要的依赖思想。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大学生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5%的大学生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着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会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二)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学生对此表现出悲观情绪,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的20.08%的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有28.8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三)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调查显示:有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