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燃烧的条件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习水县程寨乡中学李强 课题:物质燃烧的条件 课型:实验课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述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燃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物质燃烧 的条件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吗?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提出假设和猜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接触过燃烧现象,也产生了不少的猜想和疑问。如我们发现:木头、纸张、油、酒精、煤炭等能燃烧,而水、石头、水泥、泥土等不能燃烧;煤炉、煤气灶等都留有通风口,柴架空燃烧较旺,说明燃烧需要空气,但蜡烛火焰能用嘴吹灭;酒精、汽油、纸张等用火柴就能点燃,煤、木块等用火柴不能点燃,但这些物质的燃烧都需要点燃…… 根据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提出你的对“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的假设。 3、验证假设 设计方案验证你的假设(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共同设计方案,提倡将你们设计的方案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并修改和完善你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认真做好记录,并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将你探究的心得结论与同学交流讨论。 可供学生选择的探究方案: 1、实验探究法 在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1.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燃烧条件。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3.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 探究燃烧的条件 阅读教材第113-114页有关内容并动手完成探究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需要有可燃物; 猜想二:需要空气或氧气; 猜想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收集证据】 1.实验用品:小木条、玻璃棒、酒精灯、滤纸碎片、燃烧匙、小煤块、蜡烛(两支 )、烧杯。 2.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验证的猜想原因解释 ①将小木条和玻璃棒放 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 能燃烧 猜想一玻璃棒不是可燃物 ②点燃两支蜡烛,用烧 杯罩住其中一支 两支蜡烛都能燃烧,不 久后用烧杯罩住的那支 蜡烛熄灭 猜想二 用烧杯罩住后缺少空气 (或氧气) ③用燃烧匙取一滤纸碎 片和一小块煤,在酒精 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 难易 滤纸碎片很容易被点 燃,煤过很久才被点燃 猜想三煤的着火点高于滤纸 【结论与解释】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1)需要有可燃物;(2)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反思与评价】 1.当我们对某一个燃烧条件进行探究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保证实验的可靠性、结论的科学性? 答:控制变量,确保探究的条件以外的变量保持一致。 2.你能想出多少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 答:吹灭蜡烛——降低温度;用灯罩盖灭——隔绝氧气。 【表达与交流】 你能用燃烧的条件解释“赤壁之战”中的以下问题吗? ①周瑜用带火的箭和风筝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的目的是什么? ②部分船只逃脱没有被烧的原因是什么? ③孔明借的东风起到了什么作用? ④曹军中有人向火上泼水,为什么木船上的火没有灭? 1.在设计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实验方案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和紧扣三个燃烧条件。 2.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个定值,不会升高或降低。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五、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六、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七、教学过程

《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学习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 燃烧的条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对火已有一定的了解。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如火柴、煤炭或煤气的燃烧。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做了木炭、蜡烛等的燃烧实验。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1、【探究活动】探究实验认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表中观察、分析和推断,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②、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 2.燃烧

(1)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且为氧化反应(剧烈)。 【讲述】某些燃烧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后,会自然的联想到如果控制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灭火了。 五、课堂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一定是氧化反应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a.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b.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c.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017-2018学年上海新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基础实验3《物质燃烧的条件》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

2017-2018 学年上海新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基础实验3《物质 燃烧的条件》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一.选择题(共14 小题)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a、c 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 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 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2.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试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 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 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 处加热,B、C 处没有明显变化;Ⅱ.待B 处冷却至室温,在A 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 处没有明显变化;Ⅲ.在A 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 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 处变浑浊。(2)模拟工业炼铁:若B 处盛放氧化铁粉末。在A 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 B 处下方用酒精喷灯加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Ⅰ和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和Ⅲ对比,说明O2 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该实验还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⑤实验(2)中缺乏尾气处理装置 ⑥实验(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可能等于 C 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②⑤ 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水为热水B.②中白磷燃烧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4.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上时就会燃烧B.水中 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C.红磷不能 燃烧说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D.实验中薄 铜片的作用是利用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热 5.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 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 [操作] 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 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 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 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单位:邵刚中学姓名:纪生宏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4.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的差异,将学生按上中下为1:2:1的比例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优秀,实验操作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实验操作能力较强;C层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实验操作能力较弱。同时每个班级按照1A、2B、1C分成实验小组,使每个小组实力均衡,便于开展实验分层教学。也同时针对A、B、C 三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重难点以及不同的教法。本教学设计针对B层次的学生。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五、实验用品

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 侯马一中李记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认识燃烧现象,了解燃烧的概念. (2) 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3)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体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体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生知识基础】 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探究能力: (1)针对所给问题,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 (2)能用实验论证自己的方案。 (3)能辨证地认识化学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演示实验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具,课件

学案:物质的燃烧 一、你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或了解 1.你猜想物质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2.针对你的猜想,你准备做什么实验? 5.把你的结论说出来与同组同学一起交流。 三、要想让可燃物燃烧得更剧烈一些,你有哪些方法?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方法? 四、练习与实践 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原因是……………………()A.煤的着火点高B.煤是固体

2020年中考人教版化学科学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专题练习

科学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1、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 ①将所需仪器按照装置图连接起来; ②打开K 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 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 ⑤打开K 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的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⑥关闭K 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二氧化碳进入具支试管中; ⑦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80℃的热水中; ⑧打开K 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⑨关闭K 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 【问题解答】 (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 (2)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实验步骤⑥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的实验现象是。 (4)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 【实验结论】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为了探究这三个燃烧的条件,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探究一:下面是甲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2)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实验探究二:乙同学经过试验和思考提出了问题,发现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对环境有危害,同时设计了自己探究实验如图2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 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多余的)实验是(填序号)。

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了解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学习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 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 入】我们对火已有一定的了解。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 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 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如火柴、煤炭或煤气的燃烧。在前面的 学习中我们做了木炭、蜡烛等的燃烧实验。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1、【探究活动】教材P80,探究实验认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表中观察、分析和推断, 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②、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发光、放热、产生白烟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热 可然物 白磷 红磷 硫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60 320~370 558 700~750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杜郎口中学理化生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年级主任签名处:学科主任签名处:

探究燃烧的条件题库 基础题 1、你认为在下列物质中:石头、布、木块、天然气、钢铁、酒精、瓷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是。 2、纸船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时纸船燃烧,而另一只纸船中注入约一半的水,放在上述铁圈上加热,却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3、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常见的灭火方法? 中等题 1、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最密切()。 A铁丝的表面积 B 氧气的浓度 C 燃烧区的温度 D 铁的着火点 2、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右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 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1) (2) (3) 高难题 1、将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用火柴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2、如图1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温度为90℃的热水350ml,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中放入两只试管,其中A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的白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 B试管中放入一小块干燥的红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根据现象进行填空: (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说明了。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说明了。 (3)再向烧杯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说明了 答案: 基础题

燃烧的条件(实验)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与点评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知道燃烧的条件手灭火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初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并掌握简单的灭火方法。 二、课前准备 1.酒精灯、蜡烛、火柴、小水桶、清水、镊子、玻璃杯、铁架台、铁片、小石块、铁丝、纸条、木条、焦碳。 2.视频展示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下面先看老师做个实验,演示:用酒精灯加热空纸盒的实验。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叫什么? 3.讲述:燃烧就是一种发光发热的现象,而且原来的东西没有了,变成了别的东西(板书:燃烧)。 4. 讲述:下面再看老师做个实验,演示:用酒精灯加热加有水的纸盒。 5.提问: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没有出现燃烧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点评:巧妙地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引发学生情感冲突,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下面的内容作好铺垫。同时教师也解决了“燃烧”这一概念。 6.学生回答。 7.提问:由此你对燃烧产生了什么感兴趣的的问题呢或者说对于燃烧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8.学生回答。 点评: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及时地让学生提出在头脑中产生的疑问或者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步骤。 9.讲述:同学们对燃烧有这么多问题和想法,总的来看,主要是燃烧要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产生,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这个问题。其余的问题可以以后再研究。(板书:的条件)点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出一两条来研究,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避免了过分以学生为中心,也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

化学—燃烧的条件详解

燃烧的条件 练题(10) 知识点1:燃烧的定义与分类 1.燃烧的定义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在此过程一般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火焰。 2.燃烧的分类 根据燃烧过程中是否有火焰产生,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火焰产生。例如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如有些固体在发生表面燃烧时,虽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为无焰燃烧。例如木炭的燃烧。 知识点2:燃烧的要素 练题(10)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三个必要条件,一般称为燃烧三要素。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用着火三角形来表示。但要导致燃烧的发生,不仅需要满足三要素条件,而且需要三者达到一定量的要求,并且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燃烧的充分条件可进一步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数量的引火源;上述三者相互作用。(2018新变化内容) 燃烧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因此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构成了燃烧发生时的3个必要条件。(历年真题:2015.单选.1) 1.可燃物 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可燃物包括可燃固体,如煤、木材、纸张、棉花等;可燃液体,如汽油、酒精、甲醇等;可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等。在化工生产中很多原料、中间体、半成品和成品是可燃物质。 2.助燃物 凡能帮助和维持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常见的助燃物有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等。 3.引火源 一般把能够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称为引火源。常见的引火源有: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摩擦与冲击等。 上述三个要素被称为燃烧三要素,但是根据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很多燃烧的发生和持续有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着火三角形进而扩大为一个着火四面体。因此,大部分燃烧的发生以及发展需要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4个基本条件。 第二节燃烧的类型 练题(9) 知识点1:燃烧类型 练题(4) (一)燃烧着火类型 着火是可燃物燃烧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包括2种方式:一种是自然着火(简称自燃),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 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点) 教学过程 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 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 1.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 【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环节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环节三:拓展提升 思考: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四、板书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授课日期: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二第3节课课型:实验 主备人:王琛枣庄市第十九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实验准备: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引入:投影以上图片 导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观看屏幕图片 物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这个设计很有创意,它的好处不仅是为学生判断什么是燃烧提供了

师:请你说出探究二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请你说出探究三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分析上述现象,你对燃烧条件有哪些新的理解?并解释问题实验现象 师:有了这三个条件,能否发生燃烧呢? 师:如果只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 学生思考回答 训练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进行反思交流的程序进行,主线明确。

2、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控制化学变化的方法,认识控制条件对于控制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实验反思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利用对比试验和变量控制,学生对控制变量的能力还很欠缺,应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实验报告的设计内容可以更进一步的具体化。 附件1: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学校班级班姓名 合作者、、、、 一、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 2、学会利用对比试验探究问题 三、实验用品: 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含答案)

1 顺平县腰山镇中学学生化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题目: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班级: 日期: 指导教师: 第 组 姓名: 同 组 人: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角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碳酸钠、稀盐酸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需要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 上加热,观察现象。 乒乓球碎片立即燃烧,滤纸碎片也能燃烧 (想一想:兵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吗?) 乒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示7-44所示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 )。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你的实验设计方案: 方案一: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观察火焰逐渐熄灭的过程。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空气)。 方案二: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降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烧杯中,然后向 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的碳酸钠和稀盐酸(如教材图7-8),观察现象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因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当水分蒸发完以后,棉花球便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1、初三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化学学科知识的积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十四、五岁这样一个年龄层次而言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2、在一定的场景下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放开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领悟探究性学习经历的一般步骤。 3、整个燃烧的条件的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结论、反思评价都由学生充分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二、原实验操作如下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P128实验7-1七操作如下: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观察现象。 三、原实验的不足 1)完成实验所用时间长 2)该实验是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在通风厨中或在抽风设备下进行,但现在大部分学 校实验条件还没有达到这种标准,特别是农村中学。 3)五氧化二磷有毒,人如果短期大量吸入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咽喉 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致窒息,引起肺炎或肺水肿。可使组织脱水,对皮肤有刺激腐蚀作用。 4)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有污染,又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5)课本上没设计“可燃物”也是燃烧条件之一的实验 四、针对以上不足,我把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方法如下 1、改进实验目的:缩短实验操作时间,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师生健康的影响和环境的污染,增补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2、实验仪器和试剂: 酒精灯、镊子、玻璃棒、木条、煤块、烧杯、蜡烛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 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

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 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题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含答案)

中考化学复习题-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含答案) 1、(4分)室温约20℃时,取三小块大小相近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编号A、B、C。将A放在石棉网上,B用纸松松地包起来,也放石棉网上,C放在铁片上。观察发现:A先冒白烟后起火燃烧,B最先起火燃烧。C只冒白烟未起火。分析上述现象异同的原因。 答案 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纸上的白磷因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纸包的白磷因热量不易散失,最先达到着火点;铁片上的白磷因铁片吸热,热量散失,达不到着火点 试题分析: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纸上的白磷因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纸包的白磷因热量不易散失,最先达到着火点;铁片上的白磷因铁片吸热,热量散失,达不到着火点 2、(8分)(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①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被烧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③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使火势烧得更旺。 (2)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时,A、B、C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用“>”“<”或“=”表示),在它们各100g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最大的物质是B; ②t2℃时,将A、B、C各25g分别放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