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

江苏省沿海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

华东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二〇〇九年十月

1 前言

1.1 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项目名称:江苏省沿海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

承担单位:江苏省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起止时间:2009年11月—2010年11月

1.2 研究目的和任务

(1)目的

我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3个国家之一,江苏省拥有管辖海域4万km2,毗邻黄海与东海,也是我国风暴潮灾害时常发生的几个省份之一。江苏沿海的风暴潮灾害不仅给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而且对渔业、交通、海洋工程、能源设施和海洋资源开发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带人口稠密,社会财富密集,工矿企业和海上生产活动日益增多,灾害造成的损失总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有效防治风暴潮灾害,合理修筑防护工程,对江苏沿海地区进行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任务

应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方法,计算了不同重现期的极值高水位、组合高水位、可能最大风暴潮,确定了江苏沿海漫滩风险估计

值。通过收集历史风暴潮资料,对江苏沿海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强度台风登陆的概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及防护措施建设情况、承受风暴潮灾害以及灾后恢复的能力等有关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和分类评估,建立一个江苏沿海风暴潮风险评估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江苏省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图,为防灾减灾

1.3 研究意义

风暴潮是指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台风、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它是造成沿海潮灾的最常见原因。它引起的灾害对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海岸最为严重,在其他地方也不罕见。西北太平洋是台风最易生成的海区,全球台风有1/3左右是发生在这个海区,强度也是最大的;在西北太平洋的沿岸国家中,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每年登陆中国或在中国近海经过的台风总在10个以上,所产生的风暴潮也在10次以上。中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3个国家之一,每年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威胁到沿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害,有7万余人丧生,无数的人流离失所,这是20世纪以来,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害,当时台风强度超过12级,造成增水达3.5米。1956年8月2日,正值朔望大潮期间,在浙江杭州湾

引发特大风暴潮,在乍浦站测得最大增水值达4.57米,创全球风暴潮的最大增水值记录。1990年4月5日发生在渤海的一次温带风暴潮,海水涌入内陆近30公里,为建国以来渤海沿岸最大的一次潮灾。

影响江苏沿海的风暴潮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据海岸带调查资料,在近31年(1950~1981年),影响江苏的台风计99次,其中93次影响沿海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台风,南通市段出现8次,盐城市段出现6次,连云港市段5次。由于台风是一个中心气压极低的涡旋系统,在台风中心区局部海面会被抬高数米之多。加之江苏浅海区的地形,往往会引发风暴潮,造成海面升高,海水入侵。据连云港、射阳河口、吕四等7个站的资料, 1971~1981 年中, 造成1.5m 以上增水的台风13次,增水2m以上的有6站次,1~1.5m 增水的有20次。

表1-1江苏沿海地区近年来风暴潮发生造成的损失

年份受灾人口

/×104农作物受

灾/万hm2

海洋养殖

受灾/hm2

损毁船只/

死亡失踪

人数/人

直接经济

损失/亿元

2000 640.7 22.35 8533 56.1

2004 186 19 0.21 2005 4.2 0.033 8220 24 1.6 据2000年江苏省海洋统计年报的统计, 1998年江苏省海洋产业创造的总产值就已经为228,019,312万元。可见, 沿海经济已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海洋环境条件复杂多变, 经常会导致海洋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海洋灾害不仅给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如表1-1),而且对渔业、交通、海洋工程、能源设

施和海洋资源开发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 沿海地带人口稠密, 社会财富密集, 工矿企业和海上生产活动日益增多, 一次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总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影响江苏沿海的海洋灾害中, 以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灾害为主, 其发生次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造成损失之大已引起了各部门的重视。“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急需开展重要经济开发区的自然灾害风险综合分析和城市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4 研究区概况

1.4.1 位置及范围

江苏海域位于31°37′N—35°08′之间,大部属南黄海,长江口以东属于东海。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大陆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北支苏沪交界点,总长953.9km(内含7.9km长江口北支水域)。

图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1.4.2 地质地貌

江苏沿海地区地质构造,大致以淮阴—响水口断裂为界,以北属华北地台区,以南属扬子准地台区。第三纪以来,北部主要表现为断块上升,并发育了一系列东北—西南向断裂,南部自中生代以来主要表现为沉降过程,形成一系列隆起和盆地,上覆巨厚的沉积层。江苏沿海地区,除赣榆的石桥、秦山岛等地出露太古界地层,云台山的东西连岛等地出露元古界地层外,其他地区皆为第四纪和第三纪沉积物所覆盖。第三纪地层全部埋于地下,厚l0~40 m不等,临洪河附近最厚达55 m。第四纪地层覆于其上,以射阳、大丰、东台沿海为最厚,达300~400 m;而海州湾山区丘陵因遭风化剥蚀近乎缺失,仅在河谷或山前有些分布,厚度不过50 m。沿岸陆地分为六个地貌区:(1) 海州湾北部剥蚀海积平原,位子兴庄河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海州湾淤泥质海积平原,即兴庄河以南,灌河以北,云台山周围的海湾平原;(3)云台山变质岩山地;(4)废黄河

三角洲平原;(5) 江苏中部海积平原;(6)长江三角洲平原,位于北凌河与长江口之间。

1.4.3 气候条件

江苏沿海地区位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兼受海洋性、大陆性气候双重影响,气候类型以灌溉总渠为界,渠南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渠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太阳总辐射,渠北为493.9~503.3 kJ?cm-2?a-1,渠南为460.4~493.9 kJ?cm-2?a-1,全年总辐射量的60%集中在5月中旬至9月中旬,利于盐业生产。年均气温北低南高,北13~14 ℃,渠南14~15 ℃,受海洋调节,气温年、日变化较内地小,冬半年偏暖,夏半年偏凉,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慢。沿海因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较多,暴雨频繁。年均降水量,渠北850~1000 mm,渠南l000~l080 mm。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夏季降水可达全年40%~60%,冬季仅5%~10%;而多雨年(1965年2030 mm)与少雨年(1978年507 mm)相比,相差3倍左右。

1.4.4 海洋水文条件

(1)潮汐状况

江苏沿海半日潮波占绝对优势。在江苏北部沿海,除无潮点附近为不正规日潮外,其余多属不正规半日潮,小部分区域是正规半日潮。南部海区受东海传来的前进波影响,为正规半日潮。

(2)潮流

20m等深线以内的海域潮流性质属正规半日潮流,而近岸和辐射沙洲脊群中心区附近,浅海分潮最为显著。海域近岸区和辐射状沙脊

群附近,潮流日不等现象较明显。

(3)海浪状况

海区全年盛行偏北向浪,多为以风浪为主的混合浪。南部偏北向浪的频率为63%,主浪向为ENE,其频率为8%,强浪向为NW和N;北部偏北向浪频率为68%,主浪向ENE,其频率为14%,强浪向为NE。秋季是全年风浪盛行的季节,9月份海区北部平均最大波高为2.9m,南部为2.0m。

2 以往调查研究工作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以往调查研究工作

2007年,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河海大学共同承担了“江苏沿海风浪场、潮位和风暴潮研究”项目。该项目紧密结合近年来风暴潮高发态势和防台的实际需要,在高精度天文潮、风暴潮预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江苏沿海风浪场、潮位和风暴潮。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建立了沿海风浪场数学耦合模型、潮位预报模型和台风增水数学模型;江苏首次建立江苏沿海的天文潮预报系统;还有就是推算出江苏沿海的风浪要素,对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风暴潮灾害研究方面,1997年,王骊萌等对最近2000年江苏沿海风暴潮灾害的特征进行了分析;2002年,陆丽云等对江苏沿海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防御对策进行了探讨;于福江等对影响连云港的几次显著温带风暴潮过程进行了分析及数值模拟。在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方面,2007年,赵庆良等对沿海城市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进行了综合评述;2009年,于文金等对江苏盐城海岸带风暴潮灾害经济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

2.2 存在问题

从上可以看出,对于江苏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晚,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而且主要偏重于研究风暴潮灾害特征以及防灾减灾措施和对策,而对于江苏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只有盐城地区对风暴潮灾害进行经济评估,也缺乏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根据国外对风暴潮灾害的防灾减灾的成功经验来看,对沿海地区进行灾害的风险评估,进行灾害区划。

3 国内外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是风暴潮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是把灾害的危险性与承灾体的脆弱性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在国际多学科开展的灾害风险研究中, 除了强调自然灾害系统内在机制、风险评估模型、GIS 在自然灾害风险模型中的应用研究外,越来越关注从社会经济和人文行为等角度对人类自身接受风险水平开展综合研究,重点逐渐转向重视人类经济社会相对应的安全建设研究, 把风险分析与相对应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相联系, 高度重视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系统对各种灾害的脆弱性响应水平与风险适应能力研究。因此, 在风暴潮灾害风险研究中, 应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多角度对沿海城市面临风暴潮灾害的影响进行综合灾害

风险评估。

3.1 国外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综述

3.1.1 风暴潮灾害风险的危险性研究

风暴潮灾害风险危险性研究包括对风暴潮强度和频率的数值预报以及不同重现期风暴潮潮高位的研究。国外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 已在实时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美国的SLOSH 模型、英国的海模型、荷兰的DELFT3D 模型、丹麦的MIKE12 模型、澳大利亚的GCOM2D/3D 模型和加勒比海地区的TAOS 模型等, 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 适用于不同国家的气候特征和海岸水文地貌特征。其中以美国的SLOSH 模型最为成熟, 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 美国SLOSH 模式的创建专家开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为模型输入水深资料和地面数字高程资料, 确定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并开展了沿海特定区域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台风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以及海平面的升高, 进而增加了台风风暴潮的危险性。K.L.Mcinnes 等对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对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Cairns 市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GCOM2D 模型来模拟大陆架的海流和海平面上升情况, 并计算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风暴潮重现期。J.Benavente 等对西班牙西南加第斯湾沿岸地区由于长期海岸侵蚀造成海岸线后退导致沿海地区风暴潮洪水危险性的增加进行研究。根据当地的灾害风险和灾害的气象学、地貌学和水动力学特征, 通过计算风暴潮潮高、建立DEM模型和风暴

潮洪水演进模型, 对多源信息进行整合绘制了风暴潮洪水危险图, 并对风暴潮洪水危险性进行定量化评估。最后根据海岸线后退情况预测了未来风暴潮洪水可能影响的区域, 并绘制出风险区划图。

3.1.2 风暴潮灾害风险的暴露性和脆弱性研究

风暴潮灾害风险不仅与风暴潮的强度和频率有关, 而且与风暴潮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密切相关。国外学者分别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风暴潮灾害风险的脆弱性和暴露性进行研究, 建立了基于不同场景的动力学风险评估模型和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且把研究区域的尺度从大都市群逐渐缩小到城市社区, 以提高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准确度。Lisa R.Leinosky 等对美国大西洋沿岸弗吉尼亚州东南部Hampton Roads 的大都市群区域面临飓风风暴潮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的脆弱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SLOSH 模型和DEM模型对弗吉尼亚州Hampton Roads 地区遭遇不同强度的飓风风暴潮洪水, 在不同海平面高度条件下的暴露性进行了分析。从社会经济学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社会脆弱性分析, 并绘制了暴露性和脆弱性风险图。还根据未来不确定的人口增长和分布情况以及海平面上升情况, 在设计不同的场景条件下对风暴潮灾害风险的脆弱性进行研究。Ken.Granger 对澳大利亚Cairns 市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该文研究了城市社区对风暴潮灾害的暴露水平和脆弱性的度量方法; 并在Cairns 市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不同概率条件下的风暴潮潮高、DEM模型和洪水淹没深度设计不同的风暴潮暴露场景,并对不同的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暴露性进行了评估。从社会、经济、文

化和建筑等角度建立了城市社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数。A.D.RaO 等对印度洋孟加拉湾沿岸安得拉邦地区的风暴潮和台风灾害的脆弱性进行研究。他们运用了一系列详细的地图描绘了城市地区的自然脆弱性, 尤其是对全球变暖和不同风暴潮重现期条件下洪水淹没区和强台风脆弱区进行了研究。从社会学角度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学参数确定出脆弱性区域, 并同时给出风暴潮洪水和台风灾害脆弱性区划图。

3.1.3 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及灾情损失评估

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 不仅要对风暴潮风险大小进行等级划分, 而且还要划分不同等级风险的区域范围。美国的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是把袭击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的台风按强度分为五类, 对研究区域采用SLOSH 模式按台风强度分类计算, 计算台风移速时用历史上袭击这一地区台风移速的平均值, 每类台风所有可能路径均进行SLOSH 模式计算, 依据模式计算结果绘出每类台风最大的风暴潮淹没陆地范围。也可按100 年一遇台风计算风暴潮淹没陆地面积的大小。Willian 等对美国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估方法作了较详细阐述,并对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估计, 但由于是以县为单位进行基本的社会经济资料统计,因此计算结果的实用性较低。其它相关研究还有Zerger 等对澳大利亚Cairns 市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并就不确定因素对风暴潮灾害风险管理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另外, Zerger 还对基于GIS 的风暴潮灾害风险决策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日本学者对居住在大都市中的贫民或流浪者等城市弱势群体, 在

大都市面临风暴潮灾害时的救助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3.2 国内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在防患于未然的防灾思想指导下,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逐渐得到重视。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能迅速确定易受风暴潮灾害袭击的区域, 并能用于制定防潮减灾总体规划, 还可以将风暴潮风险评估结果换算为可能的灾情损失估值, 为防潮减灾提供参考。国内学者对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主要是针对风暴潮灾害的风险分析和计算, 偏重于对风暴潮潮高的计算。近几年, 国内的学者也开始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风暴潮灾害承灾体的风险进行研究。

3.2.1 风暴潮潮高的估算

根据不同验潮站保存资料完整性和准确性的不同, 王喜年、吴少华等学者分别计算了中国沿海吕泗等17个验潮站不同重现期的风暴潮位和塘沽不同重现期的高潮位与风暴潮位。这些结果有的已被部分工程设计部门作为设计依据, 有的对当地防潮工程设计与防潮减灾有重要参考意义。可能最大风暴潮PMSS( Probable Maximum Storm Surge) 的计算对我国沿海正在新建和拟建核电站设计高潮位的确定至关重要。尹庆江、王喜年等运用台风风暴潮PMSS 的计算方法对浙江镇海站的PMSS 进行了计算。后来, 王喜年等又分别计算了江苏田湾核电站、广东阳江核电站的PMSS 值。应仁方等建立了适合上海的风暴潮数值模型, 然后对吴淞站PMSS 进行订正, 给出了吴淞站的最高潮位是6.77m。吴少华、王喜年等对海州湾温带风暴潮天气类型进

行划分, 并首次构造了可能最大温带风暴潮增、减水天气系统, 运用风暴潮数学模型计算了可能最大温带风暴潮增、减水, 并已被核电站设计部门采用。王超提出了一种将风暴潮增水过程与天文潮位变化过程随机组合的概率分析方法计算风暴潮影响下工程设计的高潮位值。

3.2.2 风暴潮灾情损失的评估

国内学者对风暴潮灾情损失及其等级划分进行的定量化研究, 对于风暴潮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冯利华根据风暴潮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提出了对风暴潮灾情定量化的灾度指标。徐启望等根据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灾度两个指标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间接地对风暴潮灾情评估进行了初步探讨。叶雯等运用感知器算法对广东省湛江地区的台风风暴潮的灾情等级进行判别评估。梁海燕等基于现有的风暴潮风险评估研究方法, 主要针对小面积区域, 建立了适用于海口湾沿岸风暴潮风险区的损失评估模型, 并根据不同的水位条件, 利用GIS 软件分析淹没范围; 统计100a 一遇极值高水位淹没区内的建筑物, 估计可能受灾人口。同时, 对研究区的基本社会经济资料作了较精确的分类统计, 并对不同部门损失率的计算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较准确的计算, 为区域的防潮部署和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2.3 风暴潮承灾体的风险评估

过去人们注重对致灾因子进行研究, 而忽视承灾体对风暴潮灾害的承受响应能力研究。实际上只有当风暴潮作用的承灾体遭到破坏时, 才能形成真正的海洋灾害。因此, 在我国深入开展风暴潮承灾体

的风险评估迫在眉睫, 它将促使防灾预案更加有效, 决策更科学。任鲁川虽然提出了风暴潮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程序框架, 但是并没对具体的承灾体开展评估研究。海浪风暴潮漫堤风险评估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尹宝树等对黄河三角洲示范区, 根据漫堤程度提出了漫堤灾害风险等级标准, 并基于建立的海浪和风暴潮潮汐数值模式及长期预测结果, 提出了风险评估方法和程序步骤, 对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主要地段进行了多年一遇和典型台风过程漫堤灾害的风险评估, 为沿海防潮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江苏沿海风暴潮灾害发生的原因

4.1 台风因子的诱发

按诱发风暴潮的天气系统来分类,可把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影响江苏沿海的风暴潮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据海岸带调查资料,在近31 年(1950~1981 年),影响江苏的台风计99 次,其中93 次影响沿海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台风, 南通市段出现8 次,占总数的23.5%,盐城市段出现6 次,占总数的17.6% , 连云港市段5 次, 占14.7%。由于台风是一个中心气压极低的涡旋系统,在台风中心区局部海面会被抬高数米之多。加之江苏浅海区的地形,往往会引发风暴潮,造成海面升高,海水入侵。据连云港、射阳河口、吕四等7 个站的资料, 1971~1981 年中, 造成1.5m 以上增水的台风13 次,增水2m以上的有6 站次,1~1.5m 增水的有20 次。

有两种台风路径造成的增水现象尤其应引起重视。一是台风中心在长江口附近登陆, 并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 此种路径的台风约占北上台风的8% 左右, 增水较大, 苏北中、南部沿海增水达2 m 以上;另一是到达北纬35°左右的台风中心改向东北偏北方向并在朝鲜沿岸登陆。这种移动路径的台风在江苏沿岸出现最多, 占北上台风的62% 左右, 增水也较大。

4.2 与天文现象配合

如果风暴潮高峰时正和天文大潮相遇,两者潮势叠加起来,就会使水位暴涨,导致特大风暴潮灾害的发生。江苏沿海出现的异常高潮位,除个别极优条件下的天文大潮外, 主要是台风增水配合夏季朔望大潮引起的。如1994 年14 号台风适逢农历7 月初2 至初5 大潮汛,风大、潮涌、浪高,如东县沿海连续4~6 个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5.0m (废黄河基面,下同),小洋口5.52m,东安4.75m,通州市遥望港4.45m,启东市大洋港4.24m,沿江三条港5.48m (吴淞基面,下同),青龙港5158m,天生港5144m,沿海浪高达115m。再如1997 年8月18日的11 号台风期间,正值农历7月15日大潮,台风与天文大潮相遇,使地处沿海的南通市遥望港和连云港的潮位分别达5.35m 和3.95m,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6m 和0.11 m。

4.3地形地势的影响

风暴潮灾害除了主要受大风和高潮位的影响外,与当地的地形

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同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沿岸和海底地形,其遭受的后果也是不一样的。这一地区岸段开敞,特别是南部沙洲稀疏的岸段以及北部无沙洲的岸段,因掩护较差而完全开敞;江苏海岸平直,曲折率为0.47;且沿海陆地低平,潮间带宽缓(见表4-1、表4-2),这样的地域条件有利于风暴潮灾害的发生。

表4-1江苏沿海陆地高程(黄海平均海平面以上)

沿海岸段拓汪川口拓汪—兴

庄河口

兴庄河—

灌河口

灌河口—

射阳河口

射阳河口

—新港闸

新港闸—

北凌河口

北凌河口

—长江口

高程(m) >5 5~4 4~0.5 2.5~1.3 1.3~5.0 5.0~4.5 4.5~2.0

岸段拓汪以北拓汪—

兴庄河

临洪口

大板跳—

射阳河

射阳河口

—东灶港

东灶港

—蒿枝

蒿枝—

长江口

潮间带宽

(km)

2~3 2~0.5 2.5~3 0.5~5 5~12 3~3.5 3~3.5 坡度(×

1/1 000)

2.4 6~1.5 1.2~1 0~0.25 0.2 0.5~0.8 0.8~1 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5.1 研究方法

5.1.1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因此,这不仅要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即不同强度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而且要评估由此而引起的可能的后果,即期望损失值。

根据上述定义,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自然灾害研究

某区域一定时段内特定强度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频率,或重现期。这里的强度是表征某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参数。

(2)风险区确定

区域内可能遭受自然灾害的连片范围,即可能最大强度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受灾范围。

(3)风险区特性评价

包括风险区内主要类建筑物、建筑物以外的其它固定设备和建筑物内部财产风险区的人口数量、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这里将风险区内主要类建筑物、建筑物以外的其它固定设备和建筑物内部财产定义为风险财产。

(4)风险区承受能力评估

包括风险区内风险财产的抗灾性能,风险区灾前的预防预报措施、灾期的抗灾救灾能力以及灾后的自救恢复能力和保险等。可能损失评估风险区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给风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即能遭受的实际损失。包括:①直接损失,指风险区遭受自然灾害事件而导致的直接相关的经济损失,以风险财产之损失来计算;②人员伤亡损失③间接损失,即因自然灾害事件发生而导致的间接相关的损失。

(5)风险等级划分

计算风险区在一定强度自然灾害发时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初步划分风险等级而后根据风险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防灾抗灾措施、

应急响应能力等修正并确定风险等级,绘制风险区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

5.2 技术路线

应用Petak灾害分析理论,将灾害风险分析的全过程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风险辨识、风险估算和风险评价。依据区域灾害系统论的观点将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内容概括为:(1)区域自然灾害致灾因子特征的综合分析;(2)研究区域相对于各类自然灾害的脆弱性综合分析;(3)单灾种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和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模型的建立;(4)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值的估算以及估算结果的评价。

5.2.1 风暴潮致灾风险辨识

风暴潮致灾风险辨识的大致过程如下:从区域和局地两个方面人手,考察风暴潮孕灾环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风暴潮致灾系统的致灾因子特征、承灾体特征和历史风暴潮灾害损失的情况进行深人地分析。

承灾体脆弱性特征分析涉及近岸区域的地面高程,构筑物、建筑物特征,社会、经济结构特征,人口分布特征等,为了得到脆弱性特征的定量模型,亦需要完成大量的统计分析。历史风暴潮灾害损失资料的收集、分析,一方面可以补充风暴潮致灾因子特征和风暴潮承灾体特征分析结论(因为风暴潮致灾因子特征和承灾体特征共同决定了风暴潮灾害损失的类别和大小),另一方面可以为建立

风暴潮灾害损失风险的定量估算模型准备数据。

5.2.2 风暴潮致灾风险估算

风暴潮灾害风险估算的步骤如下:

(1)建立风暴潮致灾因子模糊风险模型,即建立风暴潮水位高度、海浪有效波高的模糊风险模型以及由二者合成得到综合模糊风险模型.这类模型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现场观测、卫星海洋遥感和数值模拟方法获取的水位和有效波高数据得到。

(2)建立风暴潮承灾体易损性模型,即建立沿岸低地的易损性模型,构筑物、建筑物易损性模型,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易损性模型.这类模型的建立理论上说有两类方法,一是基于历史风暴潮灾害资料的统计方法,一是基于承灾体抗灾功能分析的方法。

(3)建立风暴潮灾害损失的模糊风险模型,即建立风暴潮导致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退化的模糊风险模型。

(4)依据上述模型,对研究区域的风暴潮致灾因子风险和灾害损失风险进行定量估算。

5.2.3 风暴潮致灾风险评价和再评价

依据风暴潮风险估算结果,可以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的次级区域.接下来就可参照研究区域的容许风险度,对风险定量估算结果作出评价.此时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在我们所研究的区域,现有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我们须进一

4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程序

目录 1 目的 (3) 2 范围 (3)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 组织机构 (3) 职责 (3) 4 相关文件 (8) 5 工作程序 (5) 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6) 应急资源 (7) 人力资源保障 (7) 物资保障 (7) 医疗卫生保障 (7) 交通运输保障 (7) 治安维护保障 (8) 信息和通信保障 (8) 经费保障 (8) 6记录 (8)

1 目的 为提高公司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公司员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促进公司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各部门可能存在的暴雨、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各子公司可参照执行。 3术语和定义 无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公司总裁任总指挥,安全分管副总裁任副总指挥,公司党、团、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各部门、子公司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领导为指挥部成员。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和6个专项行动组,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部,综合部总经理任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任办公室副主任。 职责 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宣布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领导、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承担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应急救援办公室职责 制定应急工作有关制度和措施,指导各部门、子公司专项应急预案与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协调与衔接,指挥协调各项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开展培训与演练。 疏散引导组职责 负责引导公司员工迅速有序地逃离灾害现场和危险区域,到达安全地点。同时积极做好受灾人员的安抚工作,协助各单位清点人数,向指挥部报告人员疏散情况。 应急行动组职责 负责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快速进入现场,及时消除安全风险,控制灾害影响扩大。医疗救护组职责 负责自然灾害现场的伤员抢救与护理,必要时组织救护车辆紧急将伤员送医院救治。 信息联络组职责 负责收集应急工作相关信息并通报给应急救援指挥部,同时将上级指令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各相关单位,确保整体行动协调一致。 条件保障组职责 负责在自然灾害处理过程中为其他各专项行动组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保障全过程的顺利实施。 志愿消防队职责 负责抢救公司重要的物资设备,以及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公安消防队进行灭火作业。

《气候灾害风险管理 干旱风险评估方法》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 XXXXX—XXXX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isk Assessment of drought Disaster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9年11月10日) XXXX-XX-XX发布XXXX-XX-XX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资料收集与处理 (1) 4干旱风险评估内容和方法 (2)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归一化处理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4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强、邹旭恺、吕娟、廖要明、侯威、孙洪泉、苏志诚、李威、段居琦、王国复、屈艳萍、宋艳玲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干旱 meteorological drought 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2.2 气象干旱指数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利用气象要素,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所获得的指标,用于监测或评价某区域某时间段内由于天气气候异常引起的水分亏欠程度。 2.3 干旱致灾因子 hazards 造成干旱灾害的自然异变因素,气象灾害中一般指造成干旱灾害损失的气象干旱极端气候事件。 2.4 土壤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在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数量的毛管悬着水,即在排水良好和地下水较深的土地上充分降水或灌水后,使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较稳定的土壤含水量。 2.5 干旱灾害风险Risk of drought disaster 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由于干旱事件造成某个行业、城市或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出现剧烈改变的可能性或概率。 2.6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of drought disaster 对干旱灾害灾害造成的可能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 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 资料收集 3.1.1 气象资料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

江苏省沿海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 华东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二〇〇九年十月

1 前言 1.1 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项目名称:江苏省沿海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 承担单位:江苏省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起止时间:2009年11月—2010年11月 1.2 研究目的和任务 (1)目的 我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3个国家之一,江苏省拥有管辖海域4万km2,毗邻黄海与东海,也是我国风暴潮灾害时常发生的几个省份之一。江苏沿海的风暴潮灾害不仅给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而且对渔业、交通、海洋工程、能源设施和海洋资源开发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带人口稠密,社会财富密集,工矿企业和海上生产活动日益增多,灾害造成的损失总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有效防治风暴潮灾害,合理修筑防护工程,对江苏沿海地区进行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任务 应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方法,计算了不同重现期的极值高水位、组合高水位、可能最大风暴潮,确定了江苏沿海漫滩风险估计

值。通过收集历史风暴潮资料,对江苏沿海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强度台风登陆的概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及防护措施建设情况、承受风暴潮灾害以及灾后恢复的能力等有关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和分类评估,建立一个江苏沿海风暴潮风险评估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江苏省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图,为防灾减灾 1.3 研究意义 风暴潮是指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台风、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它是造成沿海潮灾的最常见原因。它引起的灾害对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海岸最为严重,在其他地方也不罕见。西北太平洋是台风最易生成的海区,全球台风有1/3左右是发生在这个海区,强度也是最大的;在西北太平洋的沿岸国家中,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每年登陆中国或在中国近海经过的台风总在10个以上,所产生的风暴潮也在10次以上。中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3个国家之一,每年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威胁到沿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害,有7万余人丧生,无数的人流离失所,这是20世纪以来,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害,当时台风强度超过12级,造成增水达3.5米。1956年8月2日,正值朔望大潮期间,在浙江杭州

灾害风险评估

题型:填空、选择、概念、简答(不需展开,完整句子)、论述(写满2/3)、计算 第一章 1、灾害: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自然与人为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产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利后果的现象。 2、灾害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灾害系统的组成:孕灾环境(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致灾因子(又称为灾源,即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承载体(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和灾情(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由致灾因子导致的灾害所产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4、风险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灾害发生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组合。更具体地讲,风险定义为由自然或人为诱发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有害后果或预期损失发生的概率。 5、表达式:R=H×V R—风险 H—致灾因子 V—脆弱性 R=P×C P—灾害的可能性 C—灾害的后果 6、风险的两大要素:概率和后果 7、概率风险:可以用概率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统计预测的与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交通事故) 模糊风险:可以用模糊逻辑和不完备信息近似推断的与特定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地震灾害) 不确定风险:用现有方法不可能预测和推断的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纳米技术风险) 8、灾害风险理念的形成包括:灾变研究、灾度研究、灾害风险研究 9、灾害风险评估:衡量灾害风险程度的方法,即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10、灾害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孕灾环境是导致致灾因子形成的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共同对承灾体构成威胁,从而使承灾体具有承受侵害和损失的危险,进而出现灾情。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11、消防部队主要承担的工作: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倒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事件 第二章 1、灾害风险评估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灾害的损失评估(和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评估) 2、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主要包括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发生概率 3、灾害损失包括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损失的量化方法有:绝对量化法、相对量化法和专家评定法 4、灾害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灾害风险分析是可操作的,手段有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复杂性 5、随机不确定性与模糊不确定性的区别:(1)前者是因为自然的原因并不是总能被知道,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仅仅是近似正确;后者是由于尺度的模糊性或人们掌握信息的不完备(2)前者用概率测度,抽象为随机事件;后者把经典集合中的决定隶属关系灵活化,从而

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目录 1 总则 (1) 1.1适用范围 (1) 1.2工作原则 (1) 1.3分类和分级 (1) 2 组织体系与职责 (2) 2.1组织体系 (2) 2.2职责 (3) 3 预防和预警 (5) 3.1预防和应急准备 (5) 3.2预警信息监测网络建设 (5) 3.3预警信息收集及传递 (5) 3.4预警行动 (6) 4 应急响应 (7) 4.1信息报送 (7) 4.2响应程序 (8) 4.3次生灾害防范和处置 (10) 4.4应急状态解除 (10) 4.5恢复与重建 (11)

4.6总结、评估和改进 (11) 5 应急保障 (11) 5.1应急队伍 (11) 5.2物资与装备 (11) 5.3通讯与信息 (12) 5.4医疗卫生 (12) 5.5受灾员工的安置 (12) 5.6应急办公地点和设施 (12) 6 附则 (13) 6.1制订与解释 (13) 6.2预案的实施 (13)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 本预案所指的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突然发生洪汛、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集团公司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紧急事件。 1.2 工作原则 (1)属地管理原则。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属地管理为主,集团公司及所属各企业开展自然灾害的应急工作要在国家或当地政府领导下开展,应落实国家或当地政府整体应急工作部署。 (2)统一协调原则。整合集团公司区域内资源,统筹协调区域内集团公司有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 (3)抢险保供原则。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以抢险救援、应急资源保障、油气保供为重点。 1.3 分类和分级 1.3.1 灾害分类 本预案将重大自然灾害分为六类: (1)突发性洪汛灾害:包括江河洪水、渍涝灾害、山洪灾害、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及供水水质被侵害等。 (2)突发性气象灾害:包括台风、冰雹、暴雨、暴雪、寒潮、冰冻、低温、大雾、龙卷风、大风、灰霾、高温、雷电、沙尘暴、雪崩等。

气候灾害风险管理 干旱风险评估方法 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2018年8月由中国气象局下达国家气候中心(气法函〔2018〕62号),项目编号QX/T-2019-30,立项名称是《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2、协作单位 本标准由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3、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张强、邹旭恺、吕娟、廖要明、侯威、孙洪泉、苏志诚、李威、段居琦、王国复、屈艳萍、宋艳玲 编写组人员分工如下:张强,标准起草牵头人,组织编写工作,负责标准的框架结构设计、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思路确定及技术把关、标准编写修改等;邹旭恺承担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标准初稿编写等;吕娟,承担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把关、标准修改等;廖要明、侯威、宋艳玲、李威、王国复、段居琦参与干旱致灾因子的选取和试验,孙洪泉、苏志诚、屈艳萍参与承载体资料收集和风险等级的验证等。 4、主要工作过程 (1)前期基础 干旱灾害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其造成的损失约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而大范围、高影响干旱又是造成旱灾损失的主要灾害过程。本标准项目编制成员先后主持编制过了《气象干旱等级》、《干旱灾害等级》、《全国抗旱规划》、《区域旱情等级》、《抗旱预案编制导则》等现行干旱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2017年根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4.1大范围干旱监测预报与灾害风险防范技术和示范立项项目指南。水利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气候中心等单位联合申报,并于2018年1月获科技部批准。国家气候中心承担其中课题“高精度多源资料综合干旱监测评估技术” (2017YFC1502402),课题在发展适宜的干旱致灾指标以反映干旱的程度或范围、持续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范例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范例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专业: 学号: 班级: 姓名:

第一章雷击风险评估概述 雷击风险评估的概念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考虑当地的气象环境、地质、地理环境,建筑物的重要性,结构特点和其内部结构、外部邻近区域的状况等。雷击风险评估就是将所有考虑到的诸多因素如雷击点的地理环境,天气气候状况、建筑物的状况、入户设施状况、电气电子系统状况,实体活体状况等罗列出来,分级分类赋值,然后用和或积的算法将其集合,最后按其总的指数来确定风险总量,将总风险值与可承受的风险最大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经济损失估算,来确定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等级的防护工程的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复杂的技术工作。 雷击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 1、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初步规划的建筑物参数、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分布,结合当地的雷电资料、现场的勘察情况,对雷电灾害的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给出选址、功能布局、重要设备的布设、防雷类别及措施、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核准、总平规划等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2、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

3、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现有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的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整改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雷击风险评估所依据的原则 1)保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所依据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保证评估现场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应认真调查被评估对象雷击史(如果有的话),并加以认真分析,根据以往雷击史分析的结果最容易判断出雷电灾害危险源、雷电引入通道以及防雷环节的薄弱处。 4)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选择符合其适用范围的评估标准。 5)重视风险承担者的参与。风险对于不同的评估主体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应该考虑主体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但涉及人身伤害和环境危害的除外。6)评估报告中风险控制对策应考虑雷电防护的必要性和经济合理性,大多数情况下应进行费用分析,使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的选择剧本高效、合理和可操作性。 雷击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 1)工作流程 第一,接受委托,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范围;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镇化背景下,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有所增加,洪涝灾害经济财产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1-3]。近几年,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城镇化地区暴雨洪涝防治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洪涝灾害研究成为热点。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才可能对变化环境下暴雨洪涝灾害的防治做出明智的决策,及时、有效、持续加大洪涝灾害的综合治理力度[4]。梳理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事件,了解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把握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可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5]。 1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 根据1970-xx年全球洪水灾害频次统计,全球范围内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有增长的趋势[6]。《天气、气候和与水相关的极端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图集》显示1970-xx年间暴雨和洪水引发的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9%,造成的死亡占55%,经济损失达到86%[7]。xx年8月欧洲大洪水,捷克全国约有22万人紧急避难,水灾经济损失约达30亿欧元。奥地利经济损失达25~30亿欧元。德国约34万人受灾,水灾经济损失达到92亿欧元[8]。xx年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洪灾造成了840亿美元经济损失以及1836人死亡,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市是重灾之首,飓风引发的风暴潮使新奥尔良市的防洪堤多处溃决,导致80%的城区被淹没,城市生命线系统全面瘫

痪,危化品泄漏导致水源污染,疾病蔓延,继而社会动乱[9]。xx 年7-9月,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骤然增多,是往年的1.2~1.8倍。洪灾造成泰国900万人受灾,708人死亡。曼谷60%~70%的街道被淹没,交通全面中断。巨灾严重影响了泰国的经济增长,xx 年泰国全年gdp增长率仅为0.1%[10]。xx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登陆,“海燕”造成6057人死亡,失踪近1800人,近千万人口受灾,其中,因灾被迫转移的灾民数量超过440万。受损房屋64.8万间,造成基础设施和农作物经济损失约2.75亿美元[11]。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暴雨洪涝灾害突出,大约2/3的国土面积受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的影响[12]。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与降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夏季多,冬季少。根据《xx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13],我国自xx年以来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14]。xx年、xx年与xx 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3745.43亿元、2675.32亿元与3155.74亿元[15]。xx年7月16-18日,重庆市主城区最大24h降雨达267mm,大暴雨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00khm2,成灾面积117khm2,倒塌房屋3万间,受灾人口643万,因灾死亡56人,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xx年7月18-19日,济南市区最大1h降雨量151mm,市区道路损坏1.4万m2,近1万m2的地下商城在不到20min 内积水1.5m,全市33.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7人,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xx年广州“5.7”特大暴雨期间,全市平均降雨107.7mm,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GYHY201406029 【研究周期】2014年01月—2016年12月 【国拨经费】260万元 【项目负责人】潘进军 【项目骨干成员】柳艳香、田华、吴昊、李迅、王琳、汤筠筠、焦圣明、李蔼恂、戴至修、杨静、宋建洋、廖文洲、钱伟、甘璐、陈文兵、朱承瑛、闵晶晶、丰德恩、王宏斌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项目协作单位】1、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2、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4、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成果】 项目以高速公路为主要对象,研究雨、雪、冰冻、大雾、大风等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研发了一套全国公路交通气象风险评估模型,并分别根据华东、华北、东北公路交通特征建立了区域公路交通气象风险评估模型,两级模型技术框架统一、指标体系独立,互为补充。以国家级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为基础,模型完成了全国(区域)公路交通全年各类气象灾害气候分布特征分析,同时将气象要素量值预报转化为气象条件影响预警,为交通部门的防灾减灾、安全运行管理工作提供多层次的技术支撑。 (1)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天气现象、地质和地理状况等自然条件,和路网密度、公路负荷及地方经济水平等社会要素共同影响灾害风险和受灾程度,以上高速公路致灾相关影响因子被划归为致灾因子的危险性、高速公路交通的脆弱性和暴露性、公路周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当地的防灾减灾能力等五项准则层,组织各区域多领域专家打分,由此将驳杂抽象的主观行业经验梳理成清晰明确的客观物理关系,首次从国家级交通灾害管理层面上完成针对高速公路上包括降雨、低能见度、冰冻雨雪、大风等气象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地区有差异性的交通特色数据优势,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指标精度、丰富指标内容,并补充了地区风险隐患点的时空分布数据,是风险评估模型本地化样例的基础。 (2)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最新范文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镇化背景下,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有所增加,洪涝灾害经济财产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1-3]。近几年,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城镇化地区暴雨洪涝防治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洪涝灾害研究成为热点。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才可能对变化环境下暴雨洪涝灾害的防治做出明智的决策,及时、有效、持续加大洪涝灾害的综合治理力度[4]。梳理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事件,了解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把握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可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5]。 1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 根据1970-2018年全球洪水灾害频次统计,全球范围内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有增长的趋势[6]。《天气、气候和与水相关的极端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图集》显示1970-2012年间暴雨和洪水引发的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9%,造成的死亡占55%,经济损失达

到86%[7]。2002年8月欧洲大洪水,捷克全国约有22万人紧急避难,水灾经济损失约达30亿欧元。奥地利经济损失达25~30亿欧元。德国约34万人受灾,水灾经济损失达到92亿欧元[8]。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洪灾造成了840亿美元经济损失以及1836人死亡,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市是重灾之首,飓风引发的风暴潮使新奥尔良市的防洪堤多处溃决,导致80%的城区被淹没,城市生命线系统全面瘫痪,危化品泄漏导致水源污染,疾病蔓延,继而社会动乱[9]。2011年7-9月,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骤然增多,是往年的 1.2~1.8倍。洪灾造成泰国900万人受灾,708人死亡。曼谷60%~70%的街道被淹没,交通全面中断。巨灾严重影响了泰国的经济增长,2011年泰国全年GDP增长率仅为0.1%[10]。2013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登陆,“海燕”造成6057人死亡,失踪近1800人,近千万人口受灾,其中,因灾被迫转移的灾民数量超过440万。受损房屋64.8万间,造成基础设施和农作物经济损失约2.75亿美元[11]。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暴雨洪涝灾害突出,大约2/3的国土面积受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的影响[12]。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与降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夏季多,冬季少。根据《2018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13],我国自1990年以来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14]。2010年、2012年与2013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3745.43亿元、2675.32亿元与3155.74亿元[15]。2007年7月16-18日,重庆市主城区最大24h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

江苏省沿海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

华东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二〇〇九年十月

1 前言 1.1 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项目名称:江苏省沿海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 承担单位:江苏省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起止时间:2009年11月—2010年11月 1.2 研究目的和任务 (1)目的 我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3个国家之一,江苏省拥有管辖海域4万km2,毗邻黄海与东海,也是我国风暴潮灾害时常发生的几个省份之一。江苏沿海的风暴潮灾害不仅给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而且对渔业、交通、海洋工程、能源设施和海洋资源开发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带人口稠密,社会财富密集,工矿企业和海上生产活动日益增多,灾害造成的损失总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有效防治风暴潮灾害,合理修筑防护工程,对江苏沿海地区进行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任务 应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方法,计算了不同重现期的极值高水

位、组合高水位、可能最大风暴潮,确定了江苏沿海漫滩风险估计值。通过收集历史风暴潮资料,对江苏沿海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强度台风登陆的概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及防护措施建设情况、承受风暴潮灾害以及灾后恢复的能力等有关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和分类评估,建立一个江苏沿海风暴潮风险评估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江苏省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图,为防灾减灾 1.3 研究意义 风暴潮是指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台风、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它是造成沿海潮灾的最常见原因。它引起的灾害对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海岸最为严重,在其他地方也不罕见。西北太平洋是台风最易生成的海区,全球台风有1/3左右是发生在这个海区,强度也是最大的;在西北太平洋的沿岸国家中,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每年登陆中国或在中国近海经过的台风总在10个以上,所产生的风暴潮也在10次以上。中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3个国家之一,每年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威胁到沿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害,有7万余人丧生,无数的人流离失所,这是20世纪以来,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害,当时台风强度超过12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版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版) 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令第570号现予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7号)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国家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预防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第十一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

风险评估报告

综合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报告 按照2012年《全国创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社区综合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程序,对社区综合灾害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易发灾害信息 前进社区位于颍州区鼓楼街道办事处西北,东至解放北路;西至西城墙路;南起鼓楼广场;北到专署后巷。辖区面积约0.22平方千米,辖区内有2个较大居民小区,13个单位家属院,2所学校,1所医院,8家单位和社会团体。社区划分为12个居民组,总人口6237人。其中流动人口228人,14周岁以下1037人,70周岁以上人员783人,生活不能自理人员11人,残疾人员36人; 社区位于阜阳老城区,主要易发灾害风险为内涝和火灾。辖区有多处历史古迹和始建于上世纪中期的老旧建筑,主要沿解放北路、建设街、文德路、三义街一线密集分布,其中多数墙体表面破损、部分结构出现倾斜等。多数老建筑电线杂乱且老化,还有部分居民在建筑旁边或院内堆积了可燃闲置废物;发生火灾、坍塌的可能性较大。可能危及人口660人,灾害风险面积26000平方米;文德路、三义街居民区房屋分别滨临西城内河和刘琦公园外围鱼塘,每年7、8月份多雨季节,易发生

内涝灾害,可能危及人口200人,灾害风险面积10000平方米。 二、社区灾害的主要特点、信息、等级情况 社区风险评估小组本着“减灾从社区做起,让灾难远离居民”的工作方针,运用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程序,对易发生的灾害风险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整改意见,推荐安全措施,再通过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落实。最终达到消减和控制灾害风险的目的。 1、火灾灾害:火灾是指时间与空间上失去控制并造成财物和人身伤害的燃烧现象。本地秋、冬季节少雨,空气干燥,可燃物质的水分含量较少,最容易发生火灾;同时,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也是发生火灾突出根源。由于天气寒冷,家庭用火、用电、用气量增加,引发火灾的不安全因素也明显增多。 根据火灾损失(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物直接损失金额)分为:从损失危害和过火面积分为重大火灾、较大火灾、一般火灾,分别用红、橙、黄色表示 2、洪(内)涝灾害:由于持续降大雨、阵雨使低洼地区发生淹没、渍水的现象。本地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暴雨天气,但较大范围的集中降雨一般出现在7、8月份。前进社区地势较高,发生洪灾的可能性不大,短时间集中降雨时,位于西城河、鱼塘沿岸地区较易发生内涝灾害。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共3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色表示。 3、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没有季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范例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专业: 学号: 班级: 姓名:

第一章雷击风险评估概述 雷击风险评估的概念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考虑当地的气象环境、地质、地理环境,建筑物的重要性,结构特点和其内部结构、外部邻近区域的状况等。雷击风险评估就是将所有考虑到的诸多因素如雷击点的地理环境,天气气候状况、建筑物的状况、入户设施状况、电气电子系统状况,实体活体状况等罗列出来,分级分类赋值,然后用和或积的算法将其集合,最后按其总的指数来确定风险总量,将总风险值与可承受的风险最大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经济损失估算,来确定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等级的防护工程的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复杂的技术工作。 雷击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 1、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初步规划的建筑物参数、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分布,结合当地的雷电资料、现场的勘察情况,对雷电灾害的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给出选址、功能布局、重要设备的布设、防雷类别及措施、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核准、总平规划等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2、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 3、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现有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的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整改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雷击风险评估所依据的原则 1)保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所依据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保证评估现场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应认真调查被评估对象雷击史(如果有的话),并加以认真分析,根据以往雷击史分析的结果最容易判断出雷电灾害危险源、雷电引入通道以及防雷环节的薄弱处。 4)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选择符合其适用范围的评估标准。 5)重视风险承担者的参与。风险对于不同的评估主体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应该考虑主体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但涉及人身伤害和环境危害的除外。 6)评估报告中风险控制对策应考虑雷电防护的必要性和经济合理性,大多数情况下应进行费用分析,使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的选择剧本高效、合理和可操作性。

灾害风险评估理论

1.定义: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2.内容: (1对风险本身的界定。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强度;风险持续时间;风险发生的区域及关键风险点。 (2)对风险作用方式的界定。包括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否会引发其他的相关风险;风险对企业的作用范围等。 (3)对风险后果的界定。在损失方面:如果风险发生,对企业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果避免或减少风险,企业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在冒风险的利益方面:如果企业冒了风险,可能获得多大的利益?如果避免或减少风险,企业得到的利益又是多少? 3.程序: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3.任务: 识别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推荐风险消减对策 A:风险评估定义: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

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在灾害(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科技生产灾害等)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自然或人为环境中,能够对人类生命、财产或各种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造成灾害程序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风暴潮、霜冻、低温、冰雹、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均为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即由孕灾环境产生的各种异动因子。其是由各种自然异动(暴雨、雷电、台风、地震等)、人为异动(操作管理失误、人为破坏等)、技术异动(机械故障、技术失误等)、政治经济异动(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等产生的。 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受灾体一起决定了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 当致灾因子作用于人类社会并造成灾害时,称这类致灾因子为危害;当它不作用于人类社会或作用于人类社会,或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害处时,如发生在无人区的地震和山洪,主要起到缓解旱情作用的暴雨等,这些致灾因子只称为自然现象变异。 致灾因子是导致灾害的直接极端事件,孕灾环境是简单地就是能发生灾害所需的地理环境。 比如泥石流灾害,致灾因子可能是一场暴雨,也可能是突然的冰雪融水或其它的增水事件。而泥石流的孕灾环境是发生泥石流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人口、城市、经济等因素。注意一点:孕灾环境不只有自然环境还有人文方面的,无人不成灾,没有人口的地方可能有泥石流,但不可能有泥石流灾害 举个例子吧。 台风、地震、蝗虫是致灾因子 对应的孕灾环境分别是: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标准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009年2月

目录 总则 (1) 一、定义 (1) 二、数据资料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2)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4) 附录 1 规范化方法 (11) 附录2 加权综合评价法 (11) 附录3 百分位数法 (11) 附录4 自然断点分级法 (11) 附录5 区划等级命名 (12) 附录6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12) 附录7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13) 附录8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15)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

昭通地区自然灾害评估

昭通地区自然灾害评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昭通市自然灾害评估 姓名:周旭 班级:14级地科2班 一、地理位置:昭通地区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中心位置。北纬21°34'~28°40'、东经102°5'~105°19'之间。西、北与四川凉山州、宜宾地区相望,东与贵州毕节地区界邻,南与本省曲靖市、昆明市接壤。 二、地质地貌:全区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地貌特征显着。且处在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全区地貌属中山山原亚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差悬殊。全市平均海拔1685米;最高海拔为巧家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为水富滚坎坝267米。其山区面积16699平方公里,占72.54%;河谷区面积5479平方公里,占23.8%;半坝区843.1平方公里,占3.66%。 三、气候:地貌影响,形成全区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共存的立体气候分布,四季不明显,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等特点。由于群山林立,沟壑深切,高低之间温、湿度差距极大。在在水平方向上,全区中部一线,约占全市三分之一的区域,阴雨多,日照少,冷涝严重。西南部约占全市面积三分之一的区域,温度高、日照多,干旱严重。 四、降水:全市各县年平均降雨量在660—1230毫米之间,总的分布特点是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南部的昭阳区、鲁甸、永善、巧家县降水偏少,年降雨量200—300毫米;北部金沙江边的绥江、水富和横江流域的盐津、大关县一带,降水充沛,年雨量在980—1250毫米之间;东部的镇雄、威信县一带年平均900—1100毫米;由于冬夏季风进退变化的结果,每年5月中旬以后,昭通市由东部、北部至南部先后进入雨季,到10月中旬,雨季先后结束。雨季(5—10月)降雨集中,占年降雨量的80—90% 五、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于以上自然地理概况对昭通市进行下面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昭通市内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地质与气象气候两大因素造成。 (一)滑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