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两汉文学概述

7两汉文学概述
7两汉文学概述

xx文学概述

1、学习要点: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能大致描述两汉魏晋南

北朝几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主要作家概况及

创作倾向,学习汉乐府民歌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建

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2、学习重点:

汉赋与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史记》的“史家笔法”。

一、社会背景

两汉(前206——公元220,共426年),分西汉、东

汉。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

大一统,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

朝。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

条件。

秦始皇统治中国之后,加紧剥削农民,用尽民力,接

着又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农民反抗,爆发了陈涉、

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经过楚汉纷争,最后刘邦打

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

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汉王1朝,史称“东汉”。

二、xx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西汉初年,由于全国统一,

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社

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统治阶级大治宫室园苑,

田猎游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

与之相适应,产生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基本上为宫廷

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贵族化的宫廷文学——汉赋。

汉赋形式铺张,文字堆砌,主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代

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并称“汉赋四

大家”。其中司马相如最为有名,其《子虚》、《上林》

二赋也最为驰名。

xx简介:

xx辞赋家。字长xx。蜀郡xx(今

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

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

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

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

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

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

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2深为赞赏,因得召见。又写《上林赋》以献,武帝大喜,

拜为郎。后又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

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

等文。后被指控出使受贿,免官。过了一年,又召为郎,

转迁孝文园令,常称疾闲居,有消渴疾,病免,卒。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

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上

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

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3

篇仅存篇名。收入《文选》的《子虚赋》、《上林赋》是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这两篇赋内容前后衔接,《史记》

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子虚赋》假托

楚国子虚先生,在齐国乌有先生面前夸说楚国云梦泽之大

和楚王畋猎之盛,乌有先生则批评他"不称楚王之德厚,而

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但同时也把齐国的

土地之广、物类之丰夸耀了一番。《上林赋》写亡是公听

了子虚和乌有谈话后,一方面批评他们"不务明君臣之义,

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另一方面又

在"君未睹夫巨丽"的名义下,把汉天子上林苑的富贵壮丽

及天子射猎时的盛况大加铺陈夸说,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3之事不足道。最后则以汉天子翻然悔悟,觉醒到"此大奢侈

","乃解酒罢猎"作结。作品的主旨在于歌颂大一统王朝的

声威和气魄,同时对统治者的过分奢侈也作了委婉劝戒。

但因为作品的主要部分是夸张帝王的排场和享乐,末章的

一点所谓讽谏之意,正如扬雄论赋所批评的那样,"靡丽之

赋,劝百而讽一"(《汉书·司马相如传赞》)而已。在艺

术表现方面,《子虚》、《上林》两赋结体宏大,描写场面

雄伟壮观,富有气魄。但终以过分夸奇炫博,内容比较空

洞;而且僻字连篇。《《文心雕龙》·练字篇》说:

"故xx

思称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谈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

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他的《长门赋》、《美

人赋》、《大人赋》、《哀秦二世赋》均为骚体作品。其

中《长门赋》比较有名,据叙中说,是为武帝陈皇后失宠

而作。赋中写失宠女子的心理,委婉曲折,悲□动人,是

一篇别具风格的抒情小赋,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诗歌有

很大影响。但后世的研究者对作者和本事都提出过怀疑。

司马相如在作赋理论上,提出"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和"苞括宇宙,总览人物"(葛洪《西京杂记》所引)

的主张,说明他在作赋时比较重视资料的广博、辞采的富

丽,相对忽略思想性。尽管如此,他在赋史上仍有重要地4位。他的《子虚》、《上林》,为汉代铺张扬厉的散体大

赋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形式,后来的一些描写帝都、宫苑、

田猎、巡游的大赋,无不受影响;而论规模、气魄,则难

与相如之作齐肩。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活动,丰富了汉赋

的题材和描写方法,使汉赋成为一代鸿文,所以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法言·吾

子》)鲁迅也高度评价了司马相如对汉赋变体创新的贡献,

说他"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越汉代"(《汉

文学史纲要》)。

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是他出使西南时为安抚巴蜀

百姓而作。《难蜀父老》是一篇辩难文字,假托蜀父老非

难"通西南夷",而引出作者的正面意见,阐明"通西南夷"的

重大意义。文章议论风发,说理透彻,也有一定文采,刘

勰称后者"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文心雕龙》·檄

移》)。它们对后世政论和告谕文体,也有一定影响。另

外还有散文《上书谏猎》和《封禅文》。诗歌则仅存《琴

歌》和《郊祀诗》。

《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1卷,已散佚。

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5张衡的《归田赋》是首开抒情小赋先声的作品。作品

篇幅短小,文句清丽,情境优美和谐,语言清新,一扫大

赋虚夸堆砌的特征,汉代辞赋开始由专为帝王歌功颂德的

体物赋变为个人胸怀情趣的抒情赋,由长篇巨制变为短篇

佳什。当时另外一类作品如贾谊的《鹏鸟赋》、《吊屈原

赋》、《思玄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或写自己

不得志的遭遇,或抒发对当时政治不满的感情,是汉赋中

较有价值的属于抒情一类的作品。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抒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情,是当时最好的抒情小赋。

xx的主要特点是: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和“不

歌而诵”。其特色主要为:

①扩大描叙,尽情铺张;②整

齐的句式和散形的句式兼用;③主客问答式。

二、xx

1、xx“乐府”

汉武帝设立了一个专门管理音乐的机关,这个机关就

名“乐府”。乐府机关掌管朝会、宴饮、祭礼以及道路游

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收集各地民歌,

后来就将这个机关所采集的、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

于是“乐府”就成了一种古体诗的名称。后代文人用“乐

府古题”或仿效乐府风格即事名篇而写的歌辞也称乐府。6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乐府所采集的民歌有138

篇,现仅存40多篇,大部分收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

诗集》中。

2、乐府分类

汉乐府根据所用音乐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曲

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其中相和歌辞保留民歌最多,鼓吹曲辞和杂xx中也有不少民间作品。

3、xx民歌的主要内容

①人民受剥削、徭役的苦难及反抗精神。

②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

③揭露统治者的奢淫贪暴。

④歌颂男女青年的反礼教斗争和他们的坚贞爱情。

4、乐府的艺术特色

①以叙事为主,这是汉乐府最主要的特征,对后代有

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代表汉乐府发展的最高峰。

②常用xx、铺陈的手法。

③句式有杂言及整齐的五言,语言朴素、生动。

④继承《诗经》中民歌的优良传统,充满现实主义精

神,也包含一定的浪漫主义因素。7作品:

《陌上桑》、《东门行》、《上山采蘼芜》、

《上邪》、《xx》等等。

汉乐府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上,比《诗经》更进一

步。

汉乐府标志着民间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代有积极

影响。

三、《古诗十九首》

除乐府诗外,汉代还有一组无名作家的作品《古诗十

九首》,是东汉后期中下层文人的诗作。这组诗的内容大

都表现游子、思妇的离别愁绪和仕子伤时失志、消极悲观、

及时行乐等思想。

它们全部采用五言的形式,在艺术描写方面有较高成

就,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被认为是中国五言诗

之祖

四、xx的《史记》

汉武帝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散文家和历史家

xx(前145—约前87)。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全书有十二本纪、十年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

130篇,52万余字,记载上至黄帝起下至汉武帝太初之间8约三千年的史实,是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创作目的:

“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史学角度看,

它首创了用人物传记为中心这一新的史学方法,并用“不

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学史上

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从文学角度看,它是作者用心血和生

命写成的的悲愤诗。在艺术表现方面,作者驱各种文学手

段于笔下,具有典型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

在写人物传记方面,《史记》的成就非常之高:

1、塑造了一大批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具开创性的意

义。

2、坚持历史真实的原则,首创“互见法”。

3、善于通过惊心动魄的场面,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4、善于通过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预示

人物的发展趋势,渲染文章的中心思想。

5、语言艺术富于创造力。叙述语言精炼流畅,人物语

言独具个性化特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被列为xx的第一部“正史”。

五、xx的《汉书》

汉代,还出现了模仿《史记》体例而写的《汉书》。9但它只写西汉的一朝之事,所以又是“断代史”的创始之

作,主要编写者是班固。《汉书》在汉代享有极高的名声,

与《史记》并称“史汉”,或又加上《后汉书》、《三国

志》,并称“四史”。

10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史记》的创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乐府,秦汉时期指音乐机关。汉代把在乐府合乐演唱的歌辞称为歌诗。后来汉朝人把合过乐的歌辞也称为歌诗。到了六朝,人们对此机构采集的合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 早期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张衡的《四愁诗》、秦嘉的诗《赠妇行》。 简答 1、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 一、诗乐舞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吕氏春秋古乐描绘了在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二、文史哲不分就散文而言,先秦时期,没有纯粹的散文著作。散文与史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没有明确界限,有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意味。 2、《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这种创作态度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二、《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中,往往交往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三、《诗经》的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八言的不等。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诗经》常常采用重章叠字的形式,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文学欣赏大纲(新)

《文学欣赏》教学大纲 (适用于:2013级各专业,参考学时:16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13级各专业第4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周学时 2 ,总学时16学时。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增加对外国民族名著了解,熟悉外国民风民俗,拓宽知识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国优秀名篇名著精华,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对现代人整体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 主要介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及其作用,多角度地分析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欣赏其中的艺术特色。教学注重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民族的不同个性、鉴别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增强吸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胃功能”。 三、教学要求 面向层次为各专业专科学生。 1、了解文学的基本特点,即文学的形象性、典型性、倾向性;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题材与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特征,中外文学史常识,以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线索。 2、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即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及文学成就,注意同一时期中外文学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穿插介绍,便于学生理解文学的流派变革;注意用现代意识,创造性地鉴赏传统文学作品。 3、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可侧重于诗、词、小说、散文等体裁;文学作品的一般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等;阅读赏析作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古代、外国文化和文学常识为讲授内容。以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二、文学欣赏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三、文学欣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教学要求:掌握中外文学欣赏的规律和方法 重点:文学欣赏的性质和特征 难点:欣赏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诗歌欣赏 一、中国古典诗歌欣赏:《诗经》、屈原《九歌》、陶渊明、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的诗选。 二、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余光中、海子、席慕蓉、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北岛、舒婷等的诗选 三、外国诗歌欣赏:叶芝、泰戈尔、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聂鲁达等的诗选。 教学要求: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演变与发展 重点:了解诗歌欣赏要从意境、意象、意蕴切入,代表作品欣赏。难点:中外诗歌欣赏比较 第三章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代散文欣赏:《左传》、《战国策》、《孔孟语录》、明清散文小品欣赏、李斯、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等的作品。 二、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鲁迅、胡适、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巴金、钱钟书、余光中、贾平凹、林清玄、吴伯萧等。 教学要求:了解散文文体“四分法”及其他分类 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代表作品的欣赏 难点:散文艺术感应力的把握

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a)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b)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c)文学自身的发展。 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a)强调创造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b)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c)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d)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b)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 长篇小说的创造。 c)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d)忧郁感伤情调的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英国 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田园生活,他们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而闻名。 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其中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第二代:拜伦(1799—1824)雪莱(1792—1822) 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其代表作为历史小说《艾凡赫》。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第一部长诗叫《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成)。晚期的抒情诗以《西风颂(1819)、《云雀》(1820)等为著名。表达了诗人高昂的革命热情,对未来的深刻预言。 约翰·济慈(1795——1821)《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 2.德国“浪漫主义故乡” (1)施莱格尔兄弟《雅典娜神像》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3)霍夫曼(1776—1822) 代表作为《金罐》、《谢拉皮翁兄弟》(短篇小说集) (4)海涅(1797—1856)犹太人,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代表作《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

两汉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第一节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一、起源和发展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1)赋本来是《诗经》中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铺陈直叙。到了战国后期,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2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2)荀子的《赋篇》是最早以的“赋”名篇的作品。 一问一答的结构。 重在描写事物的形象和特点而不是抒情。 (3)赋体制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辞。(屈原、宋玉) 问答的结构。 用华美的词句铺陈事物。 韵散兼呈。 《文心雕龙2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同时亦受到诸子散文和纵横家的影响。 二、汉赋流变 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1、从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是骚体赋,代表赋作家是贾谊,作家有陆贾、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骚赋指的是模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抒情,形式上与楚辞没

多大差别,也用带“兮”的语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及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骚体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中期的新体大赋。 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体大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等。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 3、从东汉中叶到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转变、衰落期。由大赋转变为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第二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一、贾谊与骚体赋 1、贾谊 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贾谊与骚体赋 (1)《吊屈原赋》: 在内容方面,贾谊赋继承了《离骚》的怨刺传统,抒写朝廷忠奸不分,贤人失志。 在句型的运用方面,本篇大致保留了楚辞于整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 《吊屈原赋》的可贵,是在这篇赋表现了贾谊的真实情感,有特殊的个性意识。这个特殊性的意识就是对人生价值与人格的思考渗透了理性精神,而不是仅由情感所支配。《吊屈原赋》代表着汉初骚体赋的最高成就。 (2)《鵩鸟赋》: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文学史编号:学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 编者姓名:孙立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 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 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文学 浪漫主义

西方文学影响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抒情派小说是五四文学中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明显的文学现象,像德国浪漫抒情文学中,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还有卢梭的《忏悔录》都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中国浪漫主义抒情派,而这在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中,沈从文有着他自己鲜明的特点。 沈从文对湘西的风俗民情、人事物象有着他人无法感受的独到体验,有着精致完美的叙写,但他并不停留在对乡土的依恋、对乡土的情思上,他注重的是那种天然淳朴,未沾染现代文明的那种自然人性,由此逆向批判了现代文明引起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堕落,而在西方浪漫主义立场上对现代文明做出批判的首推卢梭。 十八世纪后半叶,工业文明在经济上创造了奇迹,但是,随着物语的无限急剧膨胀,人类精神中的自然性与诗性逐渐沦落、丧失,这些现象引发了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忧虑,他是在那个时代古典主义的氛围中宣告个人情感至上,开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而在面对十八世纪的这种情况,他的浪漫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批评力量出现,这种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现代性的思想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首先卢梭作为浪漫主义,对自然,对自然的人性有着十分的热爱,这一点,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可以轻易地看出来。 散文集《湘西》中这样描写“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杏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如平摊一块白幕。”“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的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能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他的文字有着静静的气息,淡淡的诗意,他打心底的亲近自然,用敏感的知觉去体会自然,有用特有的文笔表现自然,他有着自己敬仰的“神”,而这与卢梭的“自然神”有着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推崇“通过理性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即可领悟神的存在和本性。”神对他们来说是本源性的存在,是自然的本质。 除了对自然的赞颂,沈从文还叙说着自然人性的美好。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美好的湘西土地上有着沈从文所热爱的湘西儿女。“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晴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有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边城》里的翠翠就代表了青山绿水滋养出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郎家苗人中出美男子,仿佛是那地方的父母全曾参预过天王菩萨的工作,因此把美的模型留给儿子了。族长儿子龙朱十七岁,是美男子中的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是人中的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龙朱》中的主角龙朱就是沈从文所认为的有着自然神性的男性典范。不仅是主角,即使是在最底层的民众,如纤夫、水手、土匪、甚至是娼妓,沈从文也能从中看出一种自然带有的信义:“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谪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种沈从文所看到的信义,是一种未受鄙俗的现代商业气息所濡染,在湘西这个相对封闭区域内保存下来的自然的淳朴的信义。对自然和人的纯真的爱是自然人性的一方面,对生死态度则是其有一个方面。小说《夜》中,“我”与四个士兵出差住宿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

中国古代文学史整理(先秦两汉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二、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要求:准确、全面、简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论述题(2选1,共25分) 一、神话篇 (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A.自然神话原始先民敬畏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以山川、风雷、草木为描述对象eg精卫填海 B.创世神话原始先民对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eg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C英雄神话原始先民自我意识觉醒,他们朦胧地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eg 大禹治水 D.传奇神话对异域奇国,怪人奇物的记载eg吐丝女、羽民国。 二、诗经篇 (1)诗经的思想内容: 1.颂赞诗周民族的史诗eg“大雅”中的《生民》、《公刘》A.歌颂周族的祖先神后稷的,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对农业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 B.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周族从有迁于泾水中游的豳地的事迹C.《》颂美的是后稷十二代孙古公父为了摆脱犬戎的侵扰,率领周族从豳地到周南的事迹D.《皇矣》太王开辟岐山 F.《大明》赞美文王、武王,着重赞美武王伐殷。 2.婚恋诗 3.思妇诗 4.征诗役 5.农事诗 (2)诗经的艺术成就:a.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b.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兴的方法有三种起联想、象征、比喻的作用,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起协调韵律的作用)c.诗经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叙事言情)d.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e.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作品。(共11首) 三、楚辞篇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在作家头脑中敏感地表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映。其一,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塔尔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一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其二,《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资产者、小资产者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有朝一日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在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利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三,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四,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祝贺攻克巴士底狱,在大学里竖立了一尊自由神胸像,歌德、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城郊植下了自由树,《耶拿文学报》刊载了有关大革命的政治著作,《柏林月刊》征集对人权的争论文章。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人的精神具有天生的几种能力:对时空的直觉,对原因、现实、实体和整体的理解。他认为世界本身不像反映在人的头脑里那样。人在建造世界时也形成了认识,由此证明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那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在道德方面,康德认为只有自由人的选择才能决定一切,任何外在的或更高的法则都不能主宰人,人的尊严在于获得理性自由。康德的继承者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反对自在之物能限制人的悟性。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23、七体: 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枚马: 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25.散体赋: 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26.汉赋四大家: 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8.《太史公书》: 《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29.互见法: 《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0、《史记》三家注: 《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1.班马: 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32.《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33.乐府诗: 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34.乐府: 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35.《乐府诗集》: 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