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完整word版)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完整word版)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因此称之为单细胞动物。

②它们虽然在形态结构上有的比较复杂,但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③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什么叫生物发生律?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有何意义?

答: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当时在胚胎发育方面已揭示了一些规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纲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在发育初期极为相似,以后才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相同。达尔文用进化论的观点曾作过一些论证,认为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彼此有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个体发育的渐进性是系统发展中渐进性的表现。达尔文还指出于胚胎结构重演其过去祖先的结构,“它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中的一个形象”。赫克尔明确地论述了生物发生律。1866年他在《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是这样说的:“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仁堡叁育和圣拉左展(或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说明了蛙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因而对许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它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适用于整个生物界,包括人在内。当然不能把“重演”理解为机械的重复,而且在个体发育中也会有新的变异出现,个体发育又不断的补充系统发展。这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发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重演系统发展,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

3.如何理解海绵动物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

答:海绵的结构与机能的原始性,很多与原生动物相似,其体内又具有与原生动物领鞭毛虫相同的领细胞,因此过去有人认为它是与领鞭毛虫有关的群体原生动物。但是海绵在个体发育中有胚层存在,而且海绵动物的细胞不能像原生动物那样无限制地生存下去,因此肯定海绵是属于多细胞动物。近年来生化研究证明,海绵动物体内具有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大致相同的核酸和氨基酸,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但海绵的胚胎发育又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这说明海绵动物发展的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

4.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根据什么说它比腔肠动物高等(要理解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答: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的神经系统等。

(一)两侧对称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从动物演化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已发展的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丁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二)中胚层的形成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

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皮肤肌肉囊

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摄取食物,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四)消化系统

与一般腔肠动物相似,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除了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五)排泄系统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它存在于这门动物(除无肠目外)所有类群。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

(六)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显著的进步。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七)生殖系统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这样使生殖细胞能通到体外,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

5.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6。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

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

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

(一)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次生体腔

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或称真体腔。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细胞形成左右两团中胚带继续发育中胚带内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表上皮构成体壁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故又称裂体腔。因此,次生体腔为中胚层所覆盖,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体腔膜。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环节动物的次生体腔由体腔上皮依各体节间形成双层的隔膜,分体腔为许多小室,各室彼此有孔相通。次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7.节肢动物门有哪些重要特征?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②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③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④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⑤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⑥强劲有力的横纹肌。⑦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⑧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8.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鱼类具有调节渗透压的机能。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一高渗溶液,以血液冰点下降表示其渗透压,约为—0.57,而淡水则接近于0℃

(海水为—2.0℃)。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久;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

此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这对鱼类维持渗透压的平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把淡水鱼置于海水中,则会造成组织失水而体内积贮过量盐分、血液粘滞性提高、血细胞沉降速度减慢,最后导致死亡。海洋鱼类体液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一低渗性溶液。按渗透原理,体内水分将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若不加以调节,可因大量失水而死亡。为维持体内、外的水分平衡,鱼类除了从食物内获取水分外,尚须吞饮海水,然而吞饮海水的结果又造成了盐分浓度在鱼体内的增高。为减少盐分的积聚,海鱼把吞下的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截留下来,使体液维持正常的低浓度。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

软骨鱼类用另一种方式调节渗透压以适应海水生活,它们的血液中因含2%左右的尿素而浓度高于海水,不致产生失水过多现象。尿素是软骨鱼类在海水中使之保持体内水和盐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当血液内尿素含量偏高时,从鳃区进入的水分就多。进水量增多后稀释了血液的浓度,排尿量随之相应增加,因而尿素流失也多。当血液内尿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进水就会自动减少,排尿量相应递减,于是尿素含量又开始逐渐升高。综上所述,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由于生活在环境条件不同的水域中,所以二者分别通过其独特的途径进行渗透压调节。因而海洋鱼类都不能进入淡水生活,反之亦然。

9、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主要特征:爬行动物产的羊膜卵为端黄卵,具有卵黄膜而缺乏适于水中发育的内胶膜和外胶膜,包裹在卵外的有输卵管壁所分泌和形成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壳坚韧,由石灰质或纤维质构成,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羊膜卵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环状皱褶由四周逐渐往中间聚拢,彼此愈合和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2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羽膜,两者之间是一个宽大的胚外体腔。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时,还自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绒毛膜,因其表面和绒毛膜内壁上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此外,尿囊还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意义:爬行动物获得产羊膜卵的特性后,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2.恒温及胎生哺乳对于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答: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和哺乳而实现的。绝大多数哺乳类均为胎生,它们的胎儿借一种特殊的结构——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时始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兽的乳汁哺育。哺乳类还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哺育中的幼兽。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

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加上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与之相关的是哺乳类所产幼仔数目显著减少。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中的产物。鱼类、爬行类的个别种类(如鲨鱼和某些毒蛇)已具有“卵胎生”现象。

低等哺乳类(如鸭嘴兽)尚遗存卵生繁殖方式,但已用乳汁哺育幼仔。高等哺乳类胎生方式复杂,哺育幼兽行为亦异。这说明现存种类是各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与生存条件作斗争,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展而保存下来的后裔。

1.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加以归纳。

答: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 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 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因此称之为单细胞动物。 ②它们虽然在形态结构上有的比较复杂,但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③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 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 什么叫生物发生律?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有何意义? 答: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当时在胚胎发育方面已揭示了一些规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纲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在发育初期极为相似,以后才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相同。达尔文用进化论的观点曾作过一些论证,认为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彼此有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个体发育的渐进性是系统发展中渐进性的表现。达尔文还指出于胚胎结构重演其过去祖先的结构,它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中的一个形象”。赫克尔明确地论述了生物发生律。1866年他在《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是这样说的: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仁堡叁育和圣拉左展(或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说明了蛙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因而对许多

第3章 原生动物门

第3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一)名词解释 1、包囊 2、赤潮 3、吞噬作用 4、胞饮 5、共生 6、滋养体 7、裂体生殖 8、孢子生殖 9、接合生殖 10、刺丝泡 11、细胞器 12、伸缩泡 13、伪足 14、排遗 (二)判断与改错 1、眼虫体表膜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表膜就是质膜。() 2、表膜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从而使眼虫不能作收缩变形运动。() 3、眼虫的鞭毛是细胞表面的突起物,与机体相连,不受核的控制。() 4、基体对眼虫的分裂起着类似中心粒的作用。() 5、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绿眼虫,只要几周就失去叶绿素,若这样连续培养长达15年后,眼虫将会永远失去绿色。() 6、若用高温、抗菌素、紫外光等处理眼虫,使其丧失绿色,只要再放回阳光下,眼虫有可重新变绿。() 7、夜光虫生活在海水里,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在夜间可见其发光而得名。() 8、鳃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使其呼吸困难而死。() 9、大变形虫喜欢生活于有机质丰富,重度污染的水体中。() 10、表壳虫的外壳由细胞本体分泌而成。() 11、根据有孔虫的化石不仅能确定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还能揭示地下结构情况,从而对找寻沉积矿产、发现石油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放射虫由于在内、外质之间有一几丁质的中央囊,故适于底栖生活。() 13、有机体内环境对疟原虫不利时,进入红细胞的裂殖子即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14、间日疟原虫致使疟疾的发作周期是48小时,这个周期是以疟原虫裂殖子进入肝细胞在其中发育的时间周期。 15、疟原虫大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在虫体中部,较疏松,虐色素较细小。() 16、疟原虫小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偏在虫体的一边,较致密,虐色素较细小。() 17、草履虫一般生活在清洁、缓流的小溪中。()

第2章 原生动物门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 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答:①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因此称之为单细胞动物。②它们虽然在形态结构上有的比较复杂,但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 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 ③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 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重要纲?划分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答:原生动物门有4个纲: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大量的工作证明,细胞器类型及其微管带的类型为分类依据。 3.掌握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主要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并通过它们理解和 掌握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了解这些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上的价值。 答:①眼虫体呈绿色,梭形,长约60μm,前端钝圆,后端尖。在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大而圆的核,生活时是透明的。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表膜是由许多螺旋状的条纹联结而成。眼虫必须借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来维持各种生命活动,因此需要不断供给游离氧及不断排出二氧化碳。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条件下,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排出二氧化碳。鞭毛纲的主要特征:一般身体具鞭毛。以鞭毛为运动器。鞭毛通常有1~4条或稍多。少数种类具有较多的鞭毛。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型(光合营养)和异养型(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一般能形成包囊。近年来,用眼虫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用以确定有机污染的程度。由于眼虫有耐放射性的能力,因此其对进化水的放射性物质也有作用。②变形虫体形不断地改变,结构简单。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 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质透明的外质。外质之类为内质,内质流动,具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内质又分为处于外层相对固态的凝胶质和处于内部呈液态的溶胶质。变形虫具有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肉足纲的主要特征: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运动和摄食的机能。根据伪足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叶状伪足、丝状伪足、根状伪足、轴伪足。体表没有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细胞质膜。 细胞常分化为明显的外质与内质,内质包括凝胶质和溶胶质。虫体有的为裸露的,有的种类具石灰质或几丁质的外壳。繁殖,二分裂,有的种类具有性繁殖,形成包囊者极为普遍。生活于淡水、海水,也有寄生的。变形虫易培养,用于科学实验的研究材料。③草履虫形似草鞋,全身长满了纵行排列的纤毛。虫体的表面为表膜,其内的细胞质分化为内质与外质。表膜由3层膜

原生动物门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接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 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人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结构。教师可以惜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普通动物学原生动物门:总结 计划 汇报 设计 纯word可编辑

普通动物学》笔记-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作者:郑荣泉文章来源:郑荣泉点击数:39 更新时间:2011-04-06 【进度】授课3课时;自学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掌握原生动物细胞即独立完整的有机体的特点。疟原虫生活史、主要纲的分类要点。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通过代表动物掌握各纲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明确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内容】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1 整个身体由单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 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 如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以上生理机能是由各种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如:运动胞器———纤毛、鞭毛 摄食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 感觉胞器———眼点 调节体内水分的胞器———收集管、伸缩泡 原生动物的定义: 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 1.2 身体微小 1.3 原始性 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1.4 有特殊的适应性 在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等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如盘藻、空球藻、实球藻、团藻等。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门—单细胞真核生物 进化地位:原生生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包括所有的单细胞和多细胞群体的单细胞生物。原生生物中既有属于植物界的衣藻、团藻等绿藻,又有明显属于动物界的草履虫、变形虫等,还有介于动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之间的眼虫、粘菌等。 一、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原生动物多数是由单细胞构成,少数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群体。 表膜:原生动物的体表为细胞膜,称表膜或质膜。 细胞质:分化为外质和内质:外质均匀而透明,致密而无颗粒;内质多颗粒而易流动。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分化出能够完成不同生理功能的胞器,如眼点、伸缩泡、鞭毛、纤毛、伪足、泡口、泡咽、泡肛等。 细胞核:一般1个,也有2个或多个;核分为泡状核(小核或生殖核)和致密核(大核或营养核)两种,前者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匀;后者染色质多,均匀而致密地分布于核中。 包囊:多数原生动物在生活条件恶化时,能分泌形成厚壳将自身包裹起来,停止运动和取食。 二、原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原生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鞭毛或纤毛运动,另一种是伪足运动(细胞内原生质的流动形成伪足)。 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有光合自养(植物性营养),如有色素体鞭毛虫;吞噬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如草履虫;渗透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如各种孢子虫。 呼吸与排泄:原生动物的呼吸和排泄主要通过细胞膜进行;水分调节主要靠伸缩泡实现。 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二分裂生殖、出芽生殖、裂体生殖。有性生殖有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配子生殖有同胚生殖和异胚生殖. 原生动物具有应激性: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三、原生动物的分类 原生动物约3万种,对其进化地位和分类,各家意见分歧较大。我们采用目前多数原生动物分类学家的分类观点,将原生动物门分为4个纲:鞭毛虫纲、肉足虫纲、孢子虫纲和纤毛虫纲,这四大类群是原生动物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 鞭毛虫纲Mastigophora 一、代表动物—绿 眼虫 生物学特性: ①借助鞭毛运动, 眼点与光感受器能 感受光线变化,有趋 光性。 ②细胞质内叶绿体, 在有光时进行光合 营养,利用光合作用 所放出氧进行呼吸 作用;制造的过多 养分贮存在于副淀 粉粒。 ③无光条件下,利用 表膜进行渗透性营 养,通过表膜吸收水 中氧,排出CO2 ④伸缩泡主要调节水分的平衡。 ⑤生殖方法一般是纵二分裂。 ⑥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中,温暖季节水体呈绿色;环境不良虫体变圆形成包囊。 二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二分裂可有纵二分裂(如眼虫)和横二分裂(草履虫) 二、鞭毛虫纲的主要特征 成体有1~4根鞭毛,具有鞭毛是本纲最主要的特征,鞭毛是运动的细胞器。

动物学复习总结(全部)

绪论实验动物科学 1、实验动物科学包含的内容 分为两个领域1、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 2、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包括1个研究(通过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等研究)3个控制(对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及其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实行控制;使实现动物的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为科学研究、教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生产及其质量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提供专用的标准化实验动物。) 内容包括:1、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2、实验动物医学3、比较医学4、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5、动物实验技术 2、实验用动物的分类 ①经济动物②野生动物③观赏动物④实验动物 3、实验动物的定义 指经过人工培育和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遗传及营养、环境因子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为满足科学研究,教学,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及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需要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 4、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法规,1988年《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卫生部2项法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医学实验动物标准》 第二章遗传学质量控制 1.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 ①原生动物门②海绵动物门③腔肠动物门④扁形动物门⑤线性动物门⑥环节动物门⑦软体动物门⑧节肢动物门⑨ 棘皮动物门⑩原索动物门 11 脊椎动物门 2.近交系动物 (1)近交系动物的定义(3点) 经连续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同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20代或以后的一对共同祖先的遗传群体,近交系数达98.6%,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2)近交系动物的命名 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阿拉伯数字与英文字母等高,符号应尽量简短。C3H BALB/c (3)近交系动物的遗传学特性 ①基因纯和性②同基因性③表现型的均一性④遗传稳定性⑤个体性⑥分布广泛性 ⑦背景资料和数据比较完整⑧可分辨性 (4)近亲交配的弊端 意义:①实验动物获得遗传均一性的典型方法。②使用较少的近交系动物,即可达到统计学要求的精密度③同一近交系的全部动物,在遗传上相同,从而减少了表现型的变异④在个体之间能相互接受皮肤和肿瘤移植弊端:①在固定基因时,有害的隐性基因也会纯合,出现不利的性状而造成育种失败②近交还可能导致多基因之间丧失平衡,从而使高度纯化的动物对不良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降低③近交使动物失去为保持足够生物适合度所必需的最低水平的基因杂合性,从而影响动物生长率,寿命,对疾病的感受性,生活力,体力及繁殖能力。 (5)近交系数Fn=1-(1-△F)n n:d代数△F 每一代近交系数的上升率,连续合同胞的兄弟妹交配,每代△F=19% (举例:近交系数F20=1-(1-0.19)20=0.986 3.封闭群动物 1.封闭群动物的定义 以非近交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2.封闭群动物的命名 封闭群由2~4个大写英文字母命名,种群名称前标明保持者的英文缩写名称,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后面的字母小写,一般不超过4个字母。保持者与种群名字之间用冒号分开。 Ssmu:KM 3.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学特性 ①基因库大,杂合率高②群体基因频率基本保持稳定③在封闭群体内,个体间差异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祖代起源

普通动物学总结各门动物特点

一、原生动物门 包含种类:鞭毛虫、变形虫、纤毛虫 主要特征: 1、真核单细胞动物(绝大部分为单细胞个体,少数为单细胞群体) 2、运动和摄食器官:鞭毛(鞭毛虫)、纤毛(纤毛虫)、伪足(变形虫) 3、消化:通过食物泡 4、呼吸、代谢:体表 5、生殖方式:主要无性生殖(纤毛虫接合生殖(有性)) 6、适应性:包囊 (一)鞭毛纲 1、三分质膜(表膜条纹) 2、绿色鞭毛虫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副淀粉粒 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溶有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胞口排出体外 4、纵二分裂 5、动鞭亚纲中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1/5),主要靠白蛉子传播,病症是肝脏肿大、发高烧、贫血以至死亡。 6、动鞭亚纲中的锥虫又叫睡病虫 (二)肉足纲 1、外质与内质 2、伪足,变形运动,形成食物泡(胞饮) 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 4、二分裂 5、有孔虫帮助勘探矿物、石油;确定地质年代 6、痢疾内变形虫(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肠道,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 (三)孢子纲 1、间日疟原虫 (四)纤毛纲(草履虫) 1、三层表膜中间一层+最内一层形成表膜泡:缓冲带 2、大小两核 3、内外质之间有两个伸缩泡,一个在体前部、一个在体后部 4、横二分裂 / 接合生殖 二、海绵动物门 主要特征: 1、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细胞有相对独立性 2、没有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3、侧生动物 4、体壁:两层细胞(扁细胞,领细胞)疏松结合,之间为中胶层

5、水沟系 6、生殖方式:无性 / 有性 无性:出芽/芽球有性:精子由领细胞吞食后失去鞭毛和领成为变形虫状被带入卵内 7、两囊幼虫、逆转现象 8、分类: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硅质)、寻常(硅质/海绵质纤维) 9、原始性(与原生动物相似):领细胞(领鞭毛虫)、细胞内消化、细胞疏松而独立 进步性:发育中有胚层分化、具有几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且细胞之间有联系、与多细胞动物大致相同的核酸和氨基酸 三、腔肠动物门 主要特征: 1、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2、浮浪幼虫 3、辐射对称 4、两胚层: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了胚层分化——内胚层、中胶层、外胚层 5、皮肌细胞 6、神经细胞:神经网,扩散神经系统 7、消化循环腔 8、世代交替:有性和无性生殖的方式往往在同一种生活史的不同阶段 9、发育到囊胚就孵化出来 (一)水螅纲【最低等,由此向其他两纲分化】 1、结构简单 2、水母型一般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3、生活史大部分有世代交替现象 (1)水螅型 群体多态现象:同一生活型上存在不同的功能个体 水螅体/生殖体 (2)水母型 (二)钵水母纲 1、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 2、个体较水螅水母大,无缘膜 3、消化循环腔较复杂 4、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水母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三)珊瑚纲 1、没有水母型,只有水螅型 2、螅体构造复杂 5、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纲水螅型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普通动物学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因此也称为单细胞动物。 构成原生动物体的单个细胞,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因此它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不同,而和整个高等动物体相当,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它没有像高等动物那样的器官、系统,而是由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各种生活机能。如有些种类分化出鞭毛或纤毛完成运动的机能,有些种类分化出胞口、胞咽,摄取食物后,在体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完成营养的机能等。完成这些机能的部分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器官相当,因此称为细胞的器官,简称为细胞器(organelle)。 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原生动物的身体微小,一般必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这类动物分布很广,生活在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不少种类是寄生的。一般认为约有30 000种。也有人认为有 44 000多种(其中化石种类20 000种,营自由生活的17 000多种;寄生的约6 800种)。 原生动物的分类较为复杂,近些年来在一些教科书和专著中意见颇不一致。自6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不断地出现一些专家集体参与修订原生动物分类系统。1964年以B.M.Honigberg为首的原生动物学家协会分类学及分类学问题委员会11名委员对原生动物分类进行修正,这一修正系统仍视原生动物为动物界的一门,下设4个亚门(肉足鞭毛亚门、孢子亚门、丝孢子亚门和纤毛亚门),其下又分若干总纲和纲。1980年以N.D.Levine为首的原生动物学家协会进化分类学委员会的16名委员,基于1964年以后的研究进展和新的发现,又对原生动物分类加以修正,这次修正,视原生动物为一亚界,按生物三界系统应属于动物界的一个亚界,按五界系统应属于原生生物界的一个亚界。分为7个门(肉足鞭毛门、盘蜷门、顶复体门、微孢子门、精细孢子门、腹虫门和纤毛门),其下又设若干亚门、总纲及纲、亚纲等。1985年,由于几年来对原生动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超微结构和分子分类方面的研究,J.J.Lee等3人主编的由5个国家23名原生动物学家合著的《原生动物图解指南》(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Protozoa)一书,分为6个门,其中有5个门与1980年的分类系统相同,只是去掉了精细孢子门,因该门下属的类群归属一直有争议而未被纳入。但对纤毛门动物,由于近年对其超微结构研究较细,电镜证实各类纤毛虫的纤毛毛基体(动体)存在3种形式(单动胞器、双动胞器、复动胞器),大量工作证明,动胞器类型及其微管带的类型为分类依据,对纤毛虫的系统发生关系有了全新的看法,这次修正在亚门水平有较大变动。 对原生动物的系统分类,尽管有上述学者们集体的见解,但在一些专著和教材中仍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不一致的分类系统,有的仍将原生动物视为动物界中的一门,其下分为4个纲:鞭毛、肉足、孢子和纤毛纲,这四大类群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作为基础课的教学,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我们仍以这四类动物为重点学习内容。 第二节鞭毛纲(Mastigophora) 一、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生活在有机物质丰富的水沟、池沼或缓流中。温暖季节可大量繁殖,常使水呈绿色。 眼虫(图2-1)体呈绿色,梭形,长约60μm,前端钝圆,后端尖。在虫体中部稍后有

动物学一题库

动物学一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双名法 2、物种 3、分类阶元 4、自然分类系统 5、 二、填空题 1、是分类系统的最基本阶元。 2.双名法规定,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学名,这一学名有或所组成。其中前面一个字是该动物的后面一个是它的。 3、生物的五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属于界。 三、简答题 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简述动物分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三大学派。 第一章动物基本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器官 3、系统 4、细胞周期 二、填空题 四大基本组织为。 三、选择题 1、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 A 上皮组织 B 结缔组织 C 肌肉组织 D 神经组织 2、在动物组织的分类系统中,硬骨属于()。 A 致密结缔组织 B 硬骨组织 C 网状结缔组织 D 疏松结缔组织 四、简答 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 2、列表比较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异同(分布、结构、机能等)。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伸缩泡 2、包囊 3、刺丝泡 4、世代交替 5、顶复合器 6、孢子生殖 7、裂体生殖 二、填空题 1、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2、刺丝泡为动物所特有。 3、眼虫运动有趋光性,是因为眼虫具有。 4、变形虫在运动时可有身体任何部位细胞质外凸形成临时的运动器官称为。 5、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存在现象,无性世代在体内,有性世代在体内。草履虫的细胞核分化成一大一小两个核,其中大核的作用是 小核的作用是。 6、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 7、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和伪足。 三、选择题 1、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 A 孤雌生殖 B 营养与代谢 C 纵二分裂 D 横二分裂

原生动物复习题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指示生物; 2. 赤潮; 3. 吞噬作用。 4. 胞饮作用; 5. 细胞内消化; 6. 共栖;共生;8. 滋养体;9. 保虫宿主;10. 中间宿主;11. 终末宿主;12. 裂体生殖;13. 孢子生殖;14. 接合生殖;15. 动纤系统;16. 刺丝泡;1 7. 应激性。 二、填空题 1. 原生动物的分类体系争议较大,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有、、 和等4大类群。 2. 眼虫具有趋光性是由于其有和。 3. 眼虫通过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 4. 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可通过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 5.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所释放出的氧进行呼吸作用,无光的条件下则通过吸收水中的溶解氧。 6. 形成是眼虫对水池干涸等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7. 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鞭毛钢分为和两个亚钢。 8. 植鞭亚钢最显著的特征是和。 9. 常见的植鞭毛虫有、、、和。 10. 寄生于动物和人体的鞭毛虫有、和。 11. 动鞭亚钢最显著的特征是和。 12. 有一种只用生活的鞭毛虫既有鞭毛又有伪足,特称为;这类动物对探讨与的亲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3. 变形虫在运动是,由体表任何不为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 14. 变形虫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质膜排出体外的现象称为。 15. 变形虫结构简单,容易培养,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好材料,经常用来探讨、 和等问题。 16. 根据伪足形态的不同可将肉足纲分为和。 17. 寄生于人体的重要变形虫有。 18. 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按其生活过程可分、和3种类型。 19. 是痢疾内变形虫的致病阶段。 20. 是痢疾内变形虫的感染阶段。

初中生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动物学思考题

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动物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一个是动物的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狼:Canislupus 属名种名 意大利蜂:Apismellifera Linne 属名种名定名人(林奈) 一: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完成一切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身体由一个单细胞组成,形态多种多样,分布广泛,身体微小,多个的细胞聚集而成单细胞动物群体,遇到不良环境时体表的鞭毛、纤毛、伪足等胞器缩入体内或消失,虫体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圆球形的包囊,包含了生物界的全部的营养方式:植物性营养、渗透营养(腐生营养)、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呼吸是通过体表进行气体的扩散,或者是厌氧,排泄是通过体表或伸缩泡,有应激性,生殖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类型,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出芽生殖、裂体生殖、质裂。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接合生殖。运动胞器为:鞭毛、纤毛、伪足。 2.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重要纲?划分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答:原生动物门有4个纲: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分纲依据为:细胞器类型及其微管带的类型。 3.掌握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主要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生命活动特点,并通过它 们理解和掌握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答:①眼虫体呈绿色,梭形,有一个大而圆的核。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 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条件下,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排出二氧化碳。眼虫的呼吸和排泄靠体表的渗透作用进行,储蓄泡:水的储存处及鞭毛着生处,眼点:感光和调节运动,伸缩泡:保持水分平衡,排泄,叶绿体:光合作用,副淀粉粒:储藏的营养物质,鞭毛:运动,基体——在虫体分裂时起中心粒作用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一般身体具鞭毛。以鞭毛为运动器。鞭毛通常有1~4条或稍多。少数种类具有较多的鞭毛。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型(光合营养)和异养型(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一般能形成包囊。 ②变形虫结构简单。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质透明的外质。外质之类为内质,内质流动,具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内质又分为处于外层相对固态的凝胶质和处于内部呈液态的溶胶质。变形虫具有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肉足纲的主要特征: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运动和摄食的机能。根据伪足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叶状伪足、丝状伪足、根状伪足、轴伪足。体表没有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细胞质膜。细胞常分化为明显的外质与内质,内质包括凝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_0

---------------------------------------------------------------最新资料推荐------------------------------------------------------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 ①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 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因此称之为单细胞动物。 ②它们虽然在形态结构上有的比较复杂,但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 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 ③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 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 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 什么叫生物发生律?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有何意义?答: 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 1 / 14

当时在胚胎发育方面已揭示了一些规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纲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在发育初期极为相似,以后才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相同。 达尔文用进化论的观点曾作过一些论证,认为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彼此有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个体发育的渐进性是系统发展中渐进性的表现。 达尔文还指出于胚胎结构重演其过去祖先的结构,它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中的一个形象。 赫克尔明确地论述了生物发生律。 1866 年他在《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是这样说的: 物发展史可分为 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仁堡叁育和圣拉左展(或系统发育) ,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 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 说明了蛙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 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动物学实验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生物科学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动物学实验指导》, 学时学分:总学时54 总学分3实验学时54 实验学分3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一~二学期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动物学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动物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专业基础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基础课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加深、巩固、扩大和丰富课堂及书本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必要手段。对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三个层次: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科技创新实验。前两个层次实验,只给出实验任务,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方法和步骤。第三个层次,由学生自选题目,自选器件,独立设计内容并付诸实现。实验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实验室利用显微镜和提供的标本进行实验,第二种方式是采用野外调查手段,使学生学会野外调查、分析、统计方法。经过多层次,多方式教学的全面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生物学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独立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动物学研究的能力。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操作技能,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工作。 4.能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准确分析观察、统计结果。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动物学实验》是为一年级新生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命科学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生物学基础课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动物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原生动物门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一)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食物泡、鞭毛、纤毛、伪足、包囊、刺丝囊、刺丝囊和刺细胞、、胞饮作用、渗透营养、光合营养、吞噬营养、排遗、芽球、卵裂、螺旋卵裂、盘裂、世代交替、接合生殖、裂体生殖、孢子生殖、孤雌生殖、出芽生殖、赤潮 (二)填空 1、疟疾是由引起的,黑热病是由引起的。 2、淡水原生动物水分调解和排泄的主要胞器是;运动方式有运动和运 动。 3、草履虫的无性生殖为___分裂,绿眼虫的生殖为___分裂。 4、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有三种,分别是___营养、___营养和___营养。 5、草履虫的有性繁殖方式为___生殖,无性繁殖方式为___。 6、绿眼虫在有光的情况下可进行___营养,在无光的情况下可进行___营养。 7、绿眼虫、大变形虫和草履虫分别以___、___和___为运动胞器。 8、鞭毛纲动物的营养方式有___营养、___营养和___营养。 9、在草履虫身体的前后各有一个___,二者交替收缩不断排出体内以调节。 10、间日疟原虫一生中需经历和两个宿主。 11、原生动物的呼吸与排泄主要通过进行。 12、原生动物的无性生殖方式一般有分裂生殖,裂体生殖,出芽生殖。当环境适宜时,草履 虫行,环境条件不适宜时行。 (三)判断 1、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孢子生殖。() 2、刺细胞是大草履虫的防御武器。() 3、原生动物是指具有原核的动物。() (四)单项选择 1、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A 钉螺 B 沼螺 C 按蚊 D 伊蚊 2、接合生殖属于下列哪种生殖类型() A 孤雌生殖 B 有性生殖 C无性生殖 D孢子生殖 3、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A 海绵动物门 B 原生动物门 C 腔肠动物门 D 扁形动物门 4、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A 钉螺 B 沼螺 C 按蚊 D 伊蚊 5、具有胞饮作用的动物是()。 A眼虫 B夜光虫 C草履虫 D变形虫 6、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A消化作用 B调节水分平衡 C呼吸作用 D运动作用 7、接合生殖属于下列哪种生殖类型()。 A孤雌生殖 B有性生殖 C无性生殖 D孢子生殖 8、黑热病由下列哪种动物引起()。 A日本血吸虫 B中华枝睾吸虫 C利什曼原虫 D锥虫

原生动物门总结

原生动物门 主要特征: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也有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但分化程度极低,群体内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鞭毛纲(具鞭毛,多种营养方式,纵二分裂,条件不利可形成包囊) 代表动物——眼虫 表膜有嵴有沟,形成条纹(表膜条纹是眼虫科的重要特征,其数目多少是种的分类依据之一)基体产出鞭毛(基体对虫体分裂有中心粒作用),一个基体连一细丝至核,表明鞭毛受核控制 趋光性与营养光感受器吸收光线,眼点是光的遮蔽物 (叶绿体形状大小数量及结构是眼虫属种的分类依据) 光合营养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造的过多的食物形成一些半透明的副淀粉粒储存在细胞质中(副淀粉粒是眼虫类分类依据之一) 渗透营养在无光的条件下,通过体表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 胞口可以排出体内的过多水分。储蓄泡旁的伸缩泡可以调节水分平衡,收集细胞质中的水分,排入储蓄泡,再通过胞口排出体外 有丝分裂分裂时核膜不消失,基体复制为二,鞭毛脱落,由前至后分裂 环境不良的条件下眼虫虫体变圆,分泌胶质形成包囊,这是对渡过不良环境的一种很好的适应力。 研究意义:叶绿素,动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分类:1.植鞭亚纲眼虫盘藻(4或16个个体)团藻(有生殖细胞的分化)夜光虫(对海水的振动发光,可引发赤潮) 动鞭亚纲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巨噬细胞内发育)锥虫(昏睡病,脑脊髓系统内)披发虫(与白蚁共生) 肉足纲(伪足为运动器,二分裂)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细胞质的溶胶质与凝胶质的转变是变形运动的机制 伸出伪足包围小型原生动物,形成食物泡运送至溶酶体,不能消化的食物通过后端质膜排遗胞饮作用:摄取液体物质在加蛋白质、氨基酸或某些盐类溶液中发生胞饮作用 内质中含有伸缩泡,细胞质为高渗条件 行二分裂,典型的有丝分裂(某些可形成包囊) 研究意义:细胞核与细胞质关系,物质代谢,形态发生与核的关系 分类:1.根足亚纲大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痢疾)有孔虫(地质意义) 辐足亚纲太阳虫(浮游生物)放射虫(地质意义) 孢子纲(营寄生,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体内) 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两个寄主:人、按蚊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靠按蚊传播人体内(裂体生殖) 红细胞前期:在肝细胞内发育,行裂体生殖,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一部分继续侵入肝细胞 红细胞外期:痢疾复发的根源 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形成环状体,摄取血红素,几乎占满红细胞后形成裂殖体,裂殖体形成多个裂殖子使红细胞破裂,进行新一轮裂体生殖,周期为48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