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复习学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复习学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复习学案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

【基础知识】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1.1945年,二战后期,国际会议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框架,这是一个以、

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体现的是两国和的矛盾加剧升级。

2.1946年,英国前首相在美国发表“”演说,发出了“冷战”的,提议

英美组成同盟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

3. 年3月,主义出台,美国公开提出要干涉国际事务,以“遏制”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成为了“冷战”开始的标志,也是“冷战”在政

治方面的举措。针对美国的行动,苏联积极帮助东欧国家建立制度,还成立情报局。

4.1948年,为了帮助恢复经济,稳定其制度,美国开始实施计划,扶持

并控制欧洲,这是美国“冷战”在经济方面的举措。针锋相对,1949年东欧国家建立。

5. 年,美国主导建立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成为美国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年,苏联及东欧国家成立“”组织,

至此格局形成。

6.“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导致一些分裂,如、分裂;局部地区摩

擦升级为战,如战争(1950年至1953年)和战争(1961年至1973年);战

争一触即发,如年的危机。

7.由于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未发生规模的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为世界经

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恐怖下的局面,双方军备竞赛促进了发展,两极的威胁也促使趋

势开始出现。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二战后的西欧选择在领域合作以应对来自的军事威胁和的控制。首

先是1950年法国推出计划,1951年以合作为核心西欧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

迈出联合第一步。之后合作领域拓宽,建立欧洲共同体和共同体,经济进一步发展。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成立。使西欧经济崛起对外采取的外交政策。

2.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的日本通过政府推行政治改革,废除封建势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美国扶持下发展经济,特别是战争后通过大量均需订货拉动其生产以及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契机。再加上日本政府制定合乎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提

出“立国”“第一”的口号,促使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成为

世界第大经济实体。20世纪80年代,日本积极谋求地位。

3. 年运动兴起,奉行、宗旨,进入20世纪70年代积极争取

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标志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舞台,一定程

度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4. 国随着力量提升,70年代外交打开局面,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以及改革开放后经

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

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其实质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个剧变的国

家是。

2. 年12月25日苏联,其根本原因是模式僵化导致长期经济危机,加上

长期压制的民族矛盾和分离活动,西方国家的,直接原因是1985年以来改革。这一事件标志“”结束,格局消失。

3.“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新冲突,过去长期压抑的、、、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4.美国试图,不断插手干预他国事物,例如1999年利用危机,打着“高于主权”的旗号,带领北约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

5. “冷战”结束后,国际也泛滥,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例如2001

年发生的事件。

6.世界格局出现局面,其中美国力图构建他自己主导的世纪,、、

和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使得多极化以加强,其根源是力量的多极化。

【真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地图是展示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如图所示的地图,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2.“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可以“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该内容出自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B.《布雷顿森林协议》

C.《北大西洋公约》D.《华沙条约》

3.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表明

A.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外交B.战后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意识形态决定外交政策走向D.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已破裂

4.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而1953年仅有14.4%出口产

品输往西欧。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二战后东欧经济的普遍衰退B.西欧各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国际关系变动影响经济联系D.意识形态的对立制约全球化进程

5.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中强调,“这是欧洲人的事,主动必须来自欧洲”,

“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同意,也应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之一是

A.稳定资本主义秩序B.促进欧洲经济恢复

C.推动西欧国家联合D.利用西欧抵抗苏联

6.1975年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通过的《利马纲领》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紧紧

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这一认识促使不

结盟运动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B.加强内部合作和交流发展经济

C.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一致对外

7.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先后与苏联、波兰和民主德国签订条约以

改善关系,还与东欧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这反映了A.欧洲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B.北约东扩局面开始出现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D.冷战对峙局势有所缓和

8.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重新掌权后推行: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

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

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这主要表明A.昔日欧洲霸主地位的情结仍在其心中 B.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 D.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

9.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主张和对外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它的内容有: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洲”的目标,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等。它的出台表明A.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了西欧抵制 B.法国已经实行非集团和不结盟的政策

C.冷战时期的美欧联盟关系已经瓦解D.北约内部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

10.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全球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

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

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材料表明

A.文明冲突的社会不会有政治经济利益 B.东西文明的对抗决定国际秩序的走向

C.国际政治斗争的新领域将是文化领域 D.冷战时期遏制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

11.有学者认为:如果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世界同步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共产主义阶段,人权已

无外来主权威胁时,那么主权将不复存在。在原始社会和我们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世界都是没有

主权的社会。由此,人类社会发展都是围绕着人权而发展的,主权因人权的需要而生也因人权的

实现而亡。该学者的主要观点是

A.人权无国界的理论现阶段将无法实施 B.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权将无普世价值

C.超越主权的人权社会将不会真正存在 D.强调主权会不利于人权发展社会进步

二、双选题

12.苏联不仅不参加马歇尔计划,反而以援助东欧各国和建立经互会来与之抗衡,这让杜鲁门喜

出望外。杜鲁门认为,如果美国在遏制苏联的同时却又支持苏联恢复经济,实在是荒唐之举,现

在苏联另起炉灶,分裂欧洲的责任自然就由苏联来承担。据此可知

A.美国真诚地希望帮助整个欧洲恢复经济 B.杜鲁门希望美苏两国合作治理欧洲

C.美国不愿背负欧洲分裂的责任 D.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内容13.1946年,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官员凯南在一封电报中说:“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

地方,努力扩大其势力范围。目前这种努力限于某些临近地区。”“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武力,

并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这就几乎用不着真的动武,就可以迫使苏联退却。”杜鲁门总统

对电报内容甚为赞赏,立即召他回国详谈。由此可知,凯南认为

A.当时苏联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张到全球B.美国应以武力为后盾遏制苏联

C.美国应不惜动用武力争夺霸权D.苏联的势力扩张会损害美国利益

14.“西欧人采用了多种‘疫苗’来抵御共产主义,如社团集体谈判、经济计划、凯恩斯主义需

求管理与福利国家等,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则又为其添加了一种新的‘疫苗’:跨境经济

一体化。”由此可知,这段话的作者

A.认识到冷战对西欧的影响 B.担心冷战阻碍经济全球化

C.认为西欧联合有助于遏制苏联 D.主张加强西欧与苏联的经济联系

15.为了缓和欧洲帝国主义造成的殖民地的反西方情绪,美国常常督促其欧洲盟国实行非殖民化

的政策;而欧洲盟国则认为,华盛顿不仅未能理解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往往居心叵测。这一现象反

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B.美苏之间的矛盾

C.殖民地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D.东欧和西欧之间的矛盾

16.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159项技术领域中,日本同时领先美国和

欧洲的有39项;当时世界五大银行中有八家是日本银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244家是日本企业。在日本产品的冲击之下,欧美制造业丢城失地,舆论一片哗然,他们把日本的崛起看作是“第二

次偷袭珍珠港”。这一评价体现出

A.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B.日本成功地崛起为世界性政治大国

C.美国对日本日益增长的经济、科技实力产生严重担忧

D.日本作为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容忽视

17.有学者认为:1955—1975年期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两极体制’的现象,或者说美国和

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宰制,逐步让位于新的全球格局。”当时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有A.苏联的解体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8.1961年9月,有25个国家首脑参加的会议发表宣言:“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

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人民的

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

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材料表明与会各国提倡

A.建立社会主义阵营B.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

C.维护国家的独立D.结成联盟反对霸权主义

19.1945年斯大林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过去的战争不同,“不仅是占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

会制度加诸其上。”战后体现这一言论的是

A.德国的分裂

B.朝鲜的分裂

C.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D.越南战争

20.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

他可以

A.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B.在罗马街头看比赛电视直播

C.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D.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导学案 【考纲课标解读】 重点: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难点: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考点概括梳理】 1争取和平民主 (1)重庆谈判 ①原因:蒋介石采取“”的策略。 ②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了《》。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最终结果: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 2解放战争 (1)开始:1946年6月.周目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人。 (3)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上半年,粉碎国民党对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率军队挺进大别山。 (5)战略决战:从1948年秋开始,先后发动、、三 大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6)战争胜利 ①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北平谈判:1949年4月,国共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 3胜利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即将诞生。 (2)国际: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的胜利 【重点难点突破】 南京,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许多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材料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阅读下面三幅图: 请回答: 图一图二图三 (1)上图中在南京发布的是,它的作者是谁?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图二奏响了中国20世纪初年的时代最强音,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在呐喊。这个共同的理想是什么? (3)图三中的那个外国人耳闻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战略大转移,为伟大的“长征精神”所感动。请简要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 材料二毛泽东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材料三:阅读下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套学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中的天体包括 、 、 、 、 、 等。 2、运动中的天体 、 ,形成天体系统。 3、读p3图1.2,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 ,填写下面的框图,并在右侧绘制太阳系示意图。 其中, 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练习: 1、 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 C. 既有自传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3、关于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物质的特殊行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 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 C. 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态形态存在 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4、太阳系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是 A. 最高一级 B. 最低一级 C. 次于银河系 D. 并列于河外星系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概念辨析: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来自核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 练习: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 重力势能 B. 生物能 C. 太阳辐射能 D.风能 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A. 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 B. 产生“磁暴”和“极光” C. 诱发潮汐现象和降水量变化 D.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广播通讯 3、我国史书曾记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中心核层 4、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 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周期为11年 B. 1989年3月发生短波通信15次中断 C. 产生“磁暴”现象 D.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变化 1.3 地球的运动(一) 1、地球的运动包括运动和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学案: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结构】调整原因: 基本依据: 新时期外交政策对外政策目标: 不结盟政策(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内容 新时期的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与成就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裁军、维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的活动) 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在区域国际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格局虽然仍是两极格局,但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出现一系列新兴的力量,如日本、西欧、第三世界,从而形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局面。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2、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内容: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重大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刨根问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哪些?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③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 ④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内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内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苏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干旱 - 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 ↓ 旱灾 知识点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 ~ (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 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复习检测】分封制的对象、目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1.秦朝统一的时间、顺序、意义 2.始皇帝的由来及皇帝制的特点 3.三公九卿的职能、作用 4.郡县制的推广及作用 【自主学习1】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 秦国经过__________后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____年实现了统一。 意义: 【自主学习2】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定尊号为“皇帝”。 (2)特征:、、 2.三公九卿 (1)职责 ①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 (2)作用 ①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 情的决策失误。 【巩固练习1】 1.《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2.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尚书令D.刺史 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是() A.中央集权B.皇权至上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D.独断性和随意性 5.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________,左才(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自主学习3】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推广 (1)出现: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推广: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2.地方官僚机构 (1)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直接任命。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 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 (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2)主阵地:和;人物:、和; 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1)兴中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 主革命的摇篮; 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年月日 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成立概况: 1、时间: 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 4、国旗: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 ①清政府:②袁世凯: 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 ⑤孙中山: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㈡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 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考探究】 1.阅读下了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2)不矛盾。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仇视中国,中国为了保护胜利成果,保护和平,在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才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可以说这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1)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2)各亚非国家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限时训练与素能提高 1.A.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故选择A。 2.B 3.B 4.A.解析: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所以两方针的最终目的,着眼点都是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正确答案选A。 5.A.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理解上。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选项A发生在1979年,正确,选项B是外部原因,选项B、C是内部原因,B、C、D 项都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都不能被选择为正确答案。 6.B.材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屈辱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C、D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7.B.解析:该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表现,致使中美关系不佳,而当时的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故④错误,可排除含④的三项。 8.B.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新中国外交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所以C项可以排除。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立即与苏联结盟,所以选项A也不是正确答案。选项D有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与题干要求不相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优略学案

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A. 分圭寸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答案]A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答案^ 3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 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

在”从中我们需要汲取的历史研究方法是() A. 全面的方法 B. 发展的方法 C. 比较的方法 D. 史料解读法 解析题干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的方法。 答案]A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了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这是广州建置的开始。当时的任嚣() A. 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 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 C. 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封地 D. 享有世袭的权利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5贵族能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政治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故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