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程淑珍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槐林中学 262408)

一、创新实验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创新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创新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创新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3)在创新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创新实验过程,在创新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创新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100摄氏度、37摄氏度、0摄氏度的水浴;大小不一的试管、大小不一的烧杯、收集好的唾液、馒头、玻璃棒、碘液、量筒、温度计、小刀、脱脂棉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四、实验操作

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创新问题。

教师提问,由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引入创新问题:

(1)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

(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

(3)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设计与交流,提出质疑,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实验的原理,培养其思考能力。

(1)参考书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

(2)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设置实验陷阱,学生自主地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创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能力。开放性的实验环境的设置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观察学生进行实验:(全班分为8个创新小组)

(1)有4个小组参考书上的实验设计,用了3支试管分别放入:

A试管:切碎的馒头、唾液、玻璃棒进行搅拌

B试管:切碎的馒头、清水、玻璃棒进行搅拌

C试管:没有切碎的馒头、唾液、不搅拌

A、B、C三支试管放入37摄氏度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2)有4个小组在书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A、B、C试管外)还分别增加了:D试管:在A试管的基础上再放入一些醋,旨在创新唾液在酸性环境中,是否能发挥作用?E试管:与A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的清水一半的唾液,旨在创新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

响淀粉的分解?

F试管:与A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摄氏度的水浴中加热,旨在创新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3)有1个组的同学进行了有创意的实验设计:他们将2块馒头分别放入2个同学的口腔中,一个在口腔里含着;另一个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对学生在创新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给予鼓励。

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并表扬有创新实验的小组。

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以下结论:

(1)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

(A、B、C试管)

(2)唾液在酸性环境中,作用降低。(D试管)

(3)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E试管)

(4)100摄氏度的高温下唾液不会产生作用。(F试管)

教师将学生创新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讨论:

(1)有的组选用了3支大小不一的试管进行实验。

(2)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

(3)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一。

(4)有一组在创意实验中,有的放入口腔中进行,有的在试管里进行。

讨论得出:做创新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创新的因素外,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

教师对本次创新实验活动进行总结:肯定学生在创新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并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答:细嚼慢咽!)

总结,使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五、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创新点一: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将所有实验器材放置在课室的两边,让学生可自主选取器材,并精心布置了两个小陷阱:100摄氏度、37摄氏度、0摄氏度的水浴;大小不一的试管。

意义:设置实验陷阱,学生自主地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创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能力。开放性的实验环境的设置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创新点二:前一节课教师已向学生介绍了几种收集唾液的方法,让他们回家练习,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好唾液。

创新点三:有4个小组在书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A、B、C试管外)还分别增加了:

D试管:在A试管的基础上再放入一些醋,旨在探究唾液在酸性环境中,是否能发挥作用?E试管:与A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的清水一半的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

F试管:与A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摄氏度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创新点四:有1个组的同学进行了有创意的实验设计:他们将2块馒头分别放入2个同学的口腔中,一个在口腔里含着;另一个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旨在让学生体验创新实验设计的快乐以及实验方法的多元性。

四年级科学上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上一课《食物在体内旅行》,学生知道了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第一站是口腔。本课的教学将学生引入到口腔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以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材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 【教学难点】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观察牙齿记录单、花生、馒头、饼干、镜子、牙列模型。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谁来说说食物是怎样旅行的? 学生自由回答 师:食物旅行的“第一站”在哪里?(口腔) 师: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研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二)观察牙齿 1、师:我们开口微笑,首先看到的口腔里的器官是牙齿。同学们对牙齿了解多少呢? 2、学生交流有关牙齿的知识。 师:同学们对牙齿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仔细地观察一下牙齿,进一步地了解有关牙齿的知识。 3、课件出示观察牙齿的要求:(1)借助牙列模型观察牙齿有几种形状,数一数每种形状有多少颗牙齿,每种形状的牙齿各画一颗。(2)给每种形状的牙齿起个名字。(3)吃一根果丹皮,看看用了什么牙齿,结合平时吃东西的经验,总结牙齿的作用。 4、出示牙列模型,学生借助牙列模型观察牙齿并填表。 实验报告单 实验项目:观察牙齿 第实验小组组员共人组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 0℃ 加入碘液 不变蓝 变蓝 A.需要适宜的pH B.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 C.需要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 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②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号12345 ①②③ 加入加入2毫升清水 2毫升加入2毫升唾液 淀粉糊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 振荡 放在37℃ 水浴中 10分钟 滴碘液 加碘液后,①、②、③号试管中物质不变蓝色的是: A.①B.②C.③D.②③ 5.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如右表所示。该实验结果表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A.需要适宜的酸碱度 B.具有专一性 C.需要适宜的温度 D.具有高效性试管 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碘液检验 37℃不变蓝 0℃变蓝

七年级生物: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

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上一课《食物在体内旅行》,学生知道了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第一站是口腔。本课的教学将学生引入到口腔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以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材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点: 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 四、教学难点: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五、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观察牙齿记录单、花生、馒头、饼干、镜子、牙列模型。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图、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东西,吃东西要用到什么?(牙齿)牙齿长在哪?(口腔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观察牙齿 1.师:我们开口微笑,首先看到的口腔里的器官是牙齿。同学们笑一笑,把牙齿露出来,嗯,很漂亮的牙齿!同学们对牙齿了解多少呢? 2.学生交流有关牙齿的知识。 师:你们知道他说的这些牙齿(门齿、犬齿、臼齿)吗?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面镜子,请你们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找一找这三种牙齿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位置。找到了的同学请你把镜子交给组长,并以最正确的坐姿的告诉老师你已经找到了,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活动。 3.学生观察自己的牙齿。 4.学生描述门齿、犬齿、臼齿的形状及位置。 师:我看同学们都已经找到了这三种牙齿,谁来描述一下门齿?(学生描述门齿)门齿宽宽的、薄薄的,像刀一样,门齿有什么作用?(切断)谁找到了犬齿?(学生描述犬齿)人得犬齿已经退化,不是那么尖,有许多动物的犬齿非常发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种。(播放狮子捕食的视频)狮子是吃什么的?狮子的犬齿像它的爪子一样非常锋利,谁知道的犬齿的作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要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一节分小组来完成的探究课。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结构。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反思: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而理解消化液在消化食物时发挥的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在消化食物时发挥的作用。 3、初步了解消化酶的一些特性。 设计思路: 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可以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可以通过淀粉的这一特性来检验馒头中的淀粉是否已被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是人体口腔内的温度,因此实验过程中应保持37℃左右的温度。 材料器具: 试管、小刀、滴管、烧杯、搅拌棒、碘液、唾液、清水、新鲜馒头、小木板、温度计、冰水 实验过程: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C块不作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收集唾液,先用冷开水漱口,然后头部略向前倾,伸出下唇搁在试管口上,舌头舐上颌门齿的基部,不久就会有清洁的唾液沿唇

流入试管,收集2~3毫升后,稀释2倍备用。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①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③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min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①试管(1)中的馒头碎屑不呈现蓝色,而呈现碘液的颜色(棕黄色); ②试管(2)中的馒头小块呈蓝色; ③试管(3)中的馒头小块接触到唾液的部分呈现碘液的颜色,未接触到唾液的部分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不易消化的淀粉是好是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5938220.html, 不易消化的淀粉是好是坏 作者:周石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3期 不久前,见到报上刊登一篇《冷饭热后吃难消化》的科普文章。文中讲到:剩饭重热后再吃难以消化。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加热到60℃以上时会逐渐膨胀,最后变成糊状,这个过程称为“糊化”。这种糊化的淀粉分子容易被人体的消化酶水解。然而,糊化的淀粉冷却后,淀粉中的分子重新排列并排出水分,产生“离浆”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老化的淀粉分子即使重新加热,哪怕温度很高,也不可能恢复到糊化时的分子结构。淀粉老化后不易被人体消化水解。 当我把这条信息告诉妻子时,她反倒说,那我今后多吃剩饭吧,因为我消化太好了,需要减肥!她的这种想法是否可行,我心中没底。说来也巧,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听到《食物成分新认识——抗性淀粉的功能》的报告,为妻子这种“活学活用”找到了科学依据。会后,我进一步向该项研究的专家杨月欣请教。 杨月欣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营养与保健食品委员会主任,她的意见无疑具有权威性。下面是她对抗性淀粉的研究缘由及相关知识介绍。 在食物不丰富的年代,人们关心的是怎样防止营养缺乏,怎样把吃进的食物营养吸收得更多些;但在食物丰富后,富裕病的增多,促使人们开始研究怎样在满足口福的同时,避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耐量低减等富裕病的发生。 正因如此,上世纪90年代,膳食纤维首先被列为第七营养素;近年来又出现了“抗性淀粉”保健功能的新概念。 “抗性淀粉”说白了,就是不易消化的淀粉。营养学界给它的科学定义是:“健康者小肠中不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近年的研究已初步证明,抗性淀粉不能在小肠消化吸收,不能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它在结肠可被生理性细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和气体。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出版的《人类营养中的碳水化合物》一书中 指出:“抗性淀粉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是近年来碳水化合物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一项最重要的成果。” 抗性淀粉至今尚无化学上的精确分类。目前大多数专家根据淀粉的来源和人体实验的结果,把抗性淀粉分为4类。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李寨中心小学李喜文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牙齿的观察,认识不同牙齿的特点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作业本、画牙齿的记录纸1张、饼干、镜子。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模型图、牙刷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今天早上吃饭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吃了哪些食物? 2、有的同学吃得简单,有的吃得比较丰富,这些食物进入我们人体的第一站是哪里? 3、口腔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站,是消化开始的地方。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变化吗?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个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二)观察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1、怎样才能观察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 学生讨论观察方法。(照镜子或同学间互相观察)

2、教师小结并指导观察和记录方法,明确观察任务。 出示观察方法: 先咬一口馒头,对着镜子把馒头原来的状态记录好在作业本上(主要记录它的样子和干湿度等)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也可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然后咀嚼5次,观察馒头的变化并及时记录好;接着咀嚼20次后用镜子观察馒头的变化并记录;都记录好后吞下馒头。记录时可用图画法、文字法或图文结合。 观察任务: ①观察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观察是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发生了变化? 3.学生观察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请同学们拿出馒头进行体验,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 4、汇报交流:咀嚼5次、20次时食物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食物有什么变化?——大变小,硬变软,干变湿。) 5、学生修改记录内容。 6、分析: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谁参与了这一过程呢? 板书:牙齿,舌头,唾液。 (加入活动:咬下食物,舌头不动,会有什么变化?生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牙齿——咀嚼 舌头——搅拌 唾液——湿润 师: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牙齿,舌头和唾液是单独起到作用的吗? 师:那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容易下咽,减轻胃的负担。) (三)观察牙齿: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要点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改进 北京市八角中学刘馥花 前言: 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第二节人和动物的营养中的[实验]唾液的消化作用。要求学生分组实验,人人动手。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且学生在取唾液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上课时做思想工作;再有本次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过多,教师在准备时也有很大的难度。于是,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设备进行了实验改进。保证了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并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1.进行实验改进的原因: 1.1 做这个实验所需的仪器很多: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有: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三脚架。我校初一每班平均近40人,那么所需的仪器如下:(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计算) 仪器名称酒精灯试管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三脚架总计 需要数量(个)20 40 20 20 20 20 140 从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酒精灯、试管、温度计、烧杯总计有140件。对于实验设备齐全地学校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对于我们普通学校,就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教师准备实验也要花去很多时间。 1.2 制备淀粉浆糊与取唾液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 实验步骤的第一步是:将淀粉煮成浆糊,需要6——10分钟,之后还要取唾液,时间也需要6——8分钟。即便两步同时做,也需要10分钟左右。这样就占了一节课近1/4的时间。后边的步骤还很多,一节课下来根本就做不完实验,常常是同学们没看到结果就下课了,不能进行实验分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1.3取唾液的过程中,学生的纪律不易保证。 取唾液的过程,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指导。有的学生觉得有趣,互相取笑,有的同学觉得恶心、不愿意做,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在课前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教学。 2.实验的改进: 2.1 用淀粉纸代替淀粉浆糊效果比较好。 选择淀粉纸的标准:吸水性强、有韧性、洁白。通过多次实验比较了白报纸、过滤纸后发现用过滤纸做淀粉纸效果最好。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李寨中心小学李喜文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牙齿的观察,认识不同牙齿的特点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作业本、画牙齿的记录纸1张、饼干、镜子。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模型图、牙刷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今天早上吃饭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吃了哪些食物? 2、有的同学吃得简单,有的吃得比较丰富,这些食物进入我们人体的第一站是哪里? 3、口腔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站,是消化开始的地方。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变化吗?你们 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个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 化) (二)观察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1、怎样才能观察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 学生讨论观察方法。(照镜子或同学间互相观察) 2、教师小结并指导观察和记录方法,明确观察任务。

出示观察方法: 先咬一口馒头,对着镜子把馒头原来的状态记录好在作业本上(主要记录它的样子和干湿度等)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也可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然后咀嚼5次,观察馒头的变化并及时记 录好;接着咀嚼20次后用镜子观察馒头的变化并记录;都记录好后吞下馒头。记录时可用图画法、文字法或图文结合。 观察任务: ①观察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观察是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发生了变化? 3.学生观察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请同学们拿出馒头进行体验,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 变小,硬变软,干变湿。) 5、学生修改记录内容。 6、分析: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谁参与了这一过程呢? 板书:牙齿,舌头,唾液。 (加入活动:咬下食物,舌头不动,会有什么变化?生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牙齿一一咀嚼 舌头一一搅拌 唾液--- 湿润 师: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牙齿,舌头和唾液是单独起到作用的吗? 师:那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容易下咽,减轻胃的负担。) (三)观察牙齿: 1、过渡:食物在口腔里发生的变化是舌头、牙齿和唾液共同作用的结果,那牙齿的作用是不是一样

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颗粒的抗消化性能与结晶结构的关系

粮油深力口工及食品2007,No.12搏铷饲科碰 FNDUSTRY《、、“…,P 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颗粒的抗消化性能 与结晶结构的关系 李晓玺,陈玲,邹芳建,李琳,穆燕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通过控制不同的微波作用条件,获得了不同抗消化性能的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颗粒。并采用偏光显微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不同抗消化性能的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改性后,高链玉米淀粉偏光十字和结晶形态都发生了改变,随着抗消化性能的提高,其偏光十字明显减弱,结晶形态从B型向V型转变。 关键词: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抗消化性能;结晶结构 中图分类号:TS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202(2007)12—0012—02 抗消化淀粉是近几年来引起国内外重视的功能型淀粉衍生物…。当前抗消化淀粉的制备主要还是以高链淀粉为原料,采用反复凝沉加工处理为主怛J,成本高、产率低,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调节抗消化淀粉含量已成为抗消化淀粉开发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表明,淀粉分子的结构决定自身的消化性能,通过合适手段改变淀粉颗粒的结构,可以调节淀粉颗粒的消化性能旧一J。因此,通过适当的方法改造淀粉分子结构,从而调节淀粉的抗消化性能,进而制备出新型抗消化淀粉倍显重要。由于微波改性具有很多优点,微波改性淀粉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口o。而利用微波改性方法来调控淀粉的抗消化性能的研究还少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控制微波作用条件来调节淀粉的抗消化能力,并对其结晶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为微波制备抗消化淀粉及其应用提供 参考。1实验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高链玉米淀粉:美国NationalStarch&Chemical公司;耐热d.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丹麦NovoNordisk公司;胃蛋白酶:德国Merck公司;胰酶:美国Sigma公司。1.2仪器与设备ETHOSSEL微波反应系统:意大利Milestone公司;LE01530VP扫描电镜:德国LEO公司;Axioskop40APol光学显微镜:德国Zeiss公司;X"PentProX射线衍射仪:荷兰Panalytial公司。1.3实验方法1.3.1淀粉分子的微波改性分别取一定量已按一定水分质量分数配好的高链玉米淀粉样品,放人反应罐中,密封后放人微波反应系统腔体中,控制一定的微波条件进行反应,结束反应后取出淀粉样品放入40。C烘箱内干燥12h后,过80目筛,密封保存,得到不同的微波改性淀粉样品。1.3.2微波改性淀粉抗消化性能的测定 微波改性淀粉的抗消化性能的测定采用AOAC方法∞1,其抗消化性能以抗消化淀粉(ResistantStarch,RS)的质量分数∞(RS)的大小来表征。 1.3.3偏光显微分析 将待测淀粉样品按一定比例调成淀粉乳,滴一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放入偏光显微镜载物台上,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在偏振光下观察和拍摄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并与原淀粉进行比较,即可观察到样品结晶结构的变化情况。1.3.4X射线衍射分析 采用粉末衍射法进行测试。将样品置于样品池中,压紧后采用波长为0.1542nm的单色Cu—K0【射线。测试条件为:管压40kV,管流40mA,扫描区域20=4。~60。,步长0.0330,连续扫描,扫描时间为15S。 2结果与讨论 2.1微波作用对淀粉偏光十字的影响 淀粉颗粒属于球晶体系,具有球晶的特质,即淀粉颗粒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具有双折射性,会在淀粉颗粒的脐 点处出现交叉的偏光十字…。当颗粒的结晶结构消失,分子变成无定形排列时,偏光十字也随之消失,也就是说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随其结晶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微波功率600~1000W,反应温度60~1400C,反应时 间0.5~4.0h,淀粉水分15%~35%时,调节不同微波作用条件,制得抗消化淀粉质量分数分别为12.8%、15.3%、22.O%的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微波改性后的高链玉米淀粉颗粒由于受到微波作用使得其偏光十字随着抗消化淀粉含量的升高,偏光十字呈现减弱的趋势,当高链玉米淀粉 颗粒抗消化淀粉质量分数达到15.3%以上时,偏光十字减弱比较明显。这说明微波作用对高链淀粉的结晶结构的影响明显。高链玉米淀粉由于其链淀粉含量较高,颗粒结构比较松散,在微波作用下,其结晶结构容易因微波作用而发生破坏,因此偏光十字出现减弱的现象。 收稿日期:2007—08—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436020,20606014,20376027);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5A10903002);广州市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2005C13G0081) 作者简介:李晓玺(1977一),男,博士,主要从事碳水化合物化学与技术的研究。 12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淀粉的消化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淀粉的消化实验报告 篇一: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报告: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提出问题: 吃馒头或米饭的时候,如果咀嚼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有甜味,而馒头和米饭里面并没有放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的呢? 二、做出假设: 馒头或米饭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咀嚼馒头或米饭的时候,主要发生的变化是馒头或米饭被嚼碎了,和唾液混合在了一起,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米饭或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别的物质,因此馒头或米饭变甜了呢? 三、设计实验方案: 1、根据假设,要模拟人的口腔中的环境,如口腔中(人体)的温度,唾液等,以及能检 验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的装置和药品等。还要设计一个对

照组,即除了要检验的因素(唾液)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完全相同,从而检验出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 2、材料用具:淀粉、试管、烧杯、温度计、碘液、清水、开水等。 四、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组:漱口,取唾液,将适量唾液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 对照组:将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 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组的混合液不变蓝,说明已经没有淀粉,对照组的条件和实验组 的变蓝,说明有淀粉,两组的唯一区别是实验组的混合液中有唾液,说明是唾液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六、得出结论:唾液中的物质可以使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比如可能是 变成了糖等。 篇二:探究淀粉的消化实验教案[2] 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姓名总第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二、教学重点: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课题: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年级:七年级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明在口腔内发生的消化作用类型。 二、教学重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三、教学难点 认识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型 探究性实验 五、课前准备 提出问题: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经过细细咀嚼后,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 假设:馒头、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在这个事实的启发下,你组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验材料、用具 馒头、清水

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唾液,面粉,碘液,滴管,量筒,37℃温水。 实验步骤: 1、首先将面粉加水稀释成溶液状,静置一会儿。 2、取两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号,在1号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淀粉液。 3、在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清水和唾液,然后摇匀。 4、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各加入2滴碘液,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发现1号试管中溶液变蓝,2号试管中溶液不变蓝。 结论: 1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变蓝,说明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分解而不存在了,由此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唾液,馒头,小刀,碘液,滴管,量筒,37℃温水。 实验步骤: 5、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 C块不做任何处理。 6、用清水漱口,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后,用干净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 液挤压进小烧杯中。 7、取三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在1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然后加2毫升唾 液并搅拌均匀。在2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再加入2毫升清水搅拌均匀。在3号试管中加入馒头块后加入2毫升唾液。 8、将三只试管一起放入37℃度左右的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这三只试管,各滴加2 滴碘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发现1号试管不变蓝,2号变蓝,3号变浅蓝。 结论:1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分解而不存在了,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变蓝,说明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3号试管中溶液变浅蓝色,说明馒头表面淀粉被唾液消化而内部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 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了解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角色扮演用的门齿、犬齿、臼齿及舌头、食物的模型,口腔模型,教学课件等。 小组:饼干、镜子、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动态出示食物图片,提问:今天你吃了什么? 学生回答吃的各种食物 2.提问: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变成了营养、变成黏糊糊的等 3.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养料和能量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在消化过 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 4.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 二、探索: 活动一: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预设20分钟)

《唾液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唾液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该实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探究性实验。传统教学中,实验时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逐步完成,最后得出结论:说明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现在,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切的感受到实验就是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手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 二、实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唾液的消化作用》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的一个学习内容,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在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唾液的消化作用这部分知识还比较陌生,但是他们非常渴望知道,因为他们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当我们细细的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因此这部分内容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好动、好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但是,本探究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而教材没有说得很具体,这就需要老师细心引导。 (三)教学条件分析 由于学校实验仪器不全,大多数实验无法进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同时班内学生较多,实验过程有所困难。

淀粉的消化

现象:细嚼馒头,感觉有甜味。 提出问题:口腔内的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假设:口腔内发生了化学性消化。 实验: 实验目的: 说明口腔内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 大、小烧杯、试管、清水、水浴锅、碘液、制好的淀粉浆糊。 实验过程: 一.制备淀粉浆糊: 实验课前,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角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待用。 二.实验步骤: 1.将浆糊注入试管。 取两个试管,分别编号1和2,然后各注入2毫升浆糊。 2.取唾液。 用凉开水漱口,之后略微张开口,舌头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大约法3分钟后,将舌尖搁在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3.向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碘液。 向1号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然后振荡两个试管。 4.水浴。 将两个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后,同时取出,冷却。 5.加碘液。

向冷却后的两个试管中,各滴入2滴碘液,振荡。 三.学生实验: 观察:1号试管中的浆糊变成了蓝色,为什么?(答:淀粉遇碘变蓝。) 2号试管中的浆糊没有变蓝,为什么?(答: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口腔内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四.整理实验台:将用过的烧杯、试管冲洗干净,放回原位。 注意事项: 1.实验用淀粉糊代替馒头、米饭。淀粉糊浓度为千分之一。 2.取的唾液一定要是沿下唇淌下来的,不能取粘液或唾沫,否则实验不明显。 3.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如果淀粉糊经实验后加碘不变色,说明淀粉糊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4.两支试管在加碘液前先看一看里面液体有什么区别?(约10分钟后看结果) 5.2号试管里的淀粉不是被唾液消化的,而是被唾液中的特殊物质一唾液淀粉酶消化了。 实验原理: 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糖溶于水后,一般无色,所以试管里的液体是透明的。我们细嚼淀粉类食物口中有甜味就是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缘故。至于有的试管液体呈淡黄色,那里碘液颜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上面的变化改变了物质性质、是化学变化,这样的消化方式就是化学性消化。消化酶是进行化学性消化的关键物质。没有消化酶的参与,化学性消化就不能进行。要使消化酶充分发挥作用,就要让酶与食物密切结合。所以吃东西时要反复咀嚼。在口腔中,除了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性消化外,还有牙齿咀嚼、舌头搅拌,改变食物形状的物理性消化。需要说明的是:唾液淀粉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后还不能被人体吸收,必须到小肠,在胰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小肠吸收。至此,淀粉消化才彻底完成。 实验失误的原因 1.加入碘酒的量太多(碘酒使酶失活); 2.温度过低;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说课稿)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说课稿 南浔区千金小学施小红 大家好,我来自南浔区千金小学,名字叫施小红。本学年是第一年执教科学课程,但我对任教科学课程有着极大的兴趣。(我之前是一名语文教师,却有着一颗热爱科学的心,幸好我区的教研员恰好发现我的这颗科学心。)今天有幸能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一起来进行研讨,心中感到无比高兴。同时也请大家对我的课堂教学提出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先来说一下《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将学生从对消化系统的整体认识引入到对口腔这一消化器官的功能与结构的认识。在观察口腔这一教学活动中,教材建议学生观察、记录几种不同的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发生的变化,了解口腔中的牙齿、舌头和唾液分别起到的作用;在观察牙齿的教学活动中,教材建议学生通过对牙齿的观察,画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认识不同形状牙齿的不同作用,意识到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都很有意义。 在对于人体各个器官功能与结构的认识活动中,处处都能够体现人体器官协同工作的特征。口腔本身就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初步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科书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在发现各种联系的过程中建立系统的认识,这一点在下一节课将表现得更加充分。 下面我来说一下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和设计思路》: 口腔是学生最容易观察到的消化器官。从学生的原有基础来看,他们在日常的体验中,对食物在口腔里发生的变化、是口腔里的什么使食物发生了变化、牙齿的形状是不同的和刷牙是保护牙齿的办法都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不够科学、不够深刻的。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促进学生实现以下发展:1、建立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的概念;2、将牙齿的形状和功能建立联系3、如何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牙齿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安排了观察口腔、观察牙齿和保护牙齿三个活动,与教材相比,弱化了观察口腔的活动,保证了牙齿的形状与功能的研究活动,其中画出牙齿分布排列图处理成对着镜子从外到里观察自己的牙齿和结合牙齿模型来进行教学,显得更为简单有效;强化了保护牙齿的活动。力求通过这样的处理较好地体现出科学课教学的特点和生命世界单元教学的特点,提高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 由此产生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前谈话(最爱吃什么、怎么吃)作为课前铺垫 二、成语导入,引入课题 从学生平时饮食习惯“狼吞虎咽、细嚼慢咽”的交流,引入到本堂课的主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三、观察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因为学生对口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把“观察口腔”和“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两个教学任务融合在一起进行学生的自主观察,每人一面镜子,每人一种食物,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上来。 在确定食物时,原本打算只用一种食物“面包”,这样课堂组织老师较为轻松,但只能形成“面包在口腔里能被初步消化”的科学概念;而教材及教学用书

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教学 遵义县西坪镇中学何福琴 唾液即通称的口水,它主要由唾液腺分泌。人每日分泌1000 ml——1500 ml 的唾液为正常现象。唾液有几种作用(1)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2)清洁和保护口腔;(3)抗菌作用;(4)溶解食物并不断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从而不断尝到食物的味道;(5)消化作用。下面就对唾液的消化作用进行探究。即七年级生物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现对活动的几种实验教学方式来和大家进行探讨。 实验原理: 唾液里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同时淀粉遇碘液呈蓝色的特性,可用碘液来检测淀粉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方法一: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和B用刀细细地切 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2、用凉白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小块消毒棉球,约1min后,用医用镊子取 出棉球,挤出唾液。 3、取三支试管分别为(1)、(2)、(3)号,放入A、B、C三块馒头,然后水浴 加热10MIN,如下表: 试管馒头唾液清水温度时间碘液现象(1) A 2ml ---- 370C 10min 2滴 (2) B ---- 2 ml 370C 10min 2滴 (3) C 2 ml ---- 370C 10min 2滴 结果与分析: (2)号试管里的液体显蓝色,因为试管里没有唾液,淀粉仍然存在。 (1)号和(3)号试管里不显蓝色,是因为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方法二: 1、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A、B、C,在A管中加入咀嚼过的馒头屑和2 ml清 水,B管加入一个馒头块和2 ml唾液,C管加入手工捏碎的馒头屑和2 ml 清水。 2、向A、B、C三管分别加入2 ml碘液,放在370C的温水中保温,注意观察 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 A管蓝色消退比B管快,C管蓝色不退,说明A管中淀粉酶与淀粉充分混合,加大了两个的接触面,使淀粉水解迅速而完全。B管相反,C管中没有淀粉酶,淀粉仍然存在。 方法三: 1、取1g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先用少量清水调匀,在加100 ml清水加热,搅拌, 煮沸,冷却后备用。 2、用凉开水漱口后,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头稍前倾,将下唇 搁在一个小烧杯口上,几分钟后,唾液就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3、取2支试管,编号1、2,然后加入2 ml淀粉溶液。 4、向1号试管加2 ml清水,2号试管加2 ml唾液,振荡后,试管中的液体有 点浑浊。同时把两支试管放在370C的温水中大约10 min后,2号试管液体变透明了。 5、向两支试管里各加入2滴碘液,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 (1)号试管里的液体呈蓝色,因为试管里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仍然存在,遇碘液呈蓝色。 (2)号试管里不显蓝色,是因为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对于第三种方法,由于实验煮沸淀粉糊耗时过多,取唾液也不方便。370C 的温度不宜控制(大部分学校没有恒温箱会放弃实验),因此还可以将实验做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