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战略管理概述

戴尔战略管理概述
戴尔战略管理概述

戴尔战略

犯的错误愈多,学得就愈快。

——戴尔

1、塑造出戴尔公司文化的一以贯之的要素,许多差不多上在初期形成的。在进展初期,公司还在风险颇高的时期,因此戴尔会甄选具有高度冒险性格而又变通能力强的人。戴尔在财务、制造、信息技术等方面,因此会延聘专业人士负责,假如聘用了好的人员,他们在有所作为后,会带进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戴尔从一开始就以特不务实的方式动作。戴尔常问:“完成这件情况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什么?”如此一来,戴尔杜绝了所有产生官僚体制的可能性,这种作法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把产品卖给大企业与卖给一般消费者,是截然不同的事。因此戴尔聘用了曾经对大企业进行销售的销售人员,其他的销售人员则专门负责销售给联邦政府、州政府、教育机构、小公司或一般消费者。

这一切都源自于“消除中间人”的差不多设想。

2、在一次电脑展中,戴尔领悟到产品功能和上市时刻的重要性。戴尔自己都还没搞清晰,就已成为众人的焦点,这全是因为戴尔做出创新的机器,一举在竞争中拔得头筹。戴尔从原本可能会被放在《PC周刊》不起眼的第87页,一跃成为封面故事的主角。

3、库存流通不仅是致胜的策略,更是必要措施,它有助于抵抗原料的快速贬值,而且现金需求较少,风险较低。

4、不管在哪一个产业,都应该及早找出潜在的问题,然后尽快修正;另外,在进展的过程中尽早让顾客参与,他们会是你们最棒的意见小组。不但要尽早倾听他们的意见,而且要认真听。

5、和竞争对手比较起来,5%的获利事实上偏低。但他们的成长率不及戴尔。戴尔觉得,在进展过程的那个时期,戴尔比较需要的是一个成长策略,而非一个扩大利润的策略。

6、一旦现金善重新上轨道之后,便能够赚进利润,重新加速成长的脚步。因此,戴尔公司新的营运顺序不再是“成长,成长,再成长”,取而代之的是“资金流通,获利性,成长”,依次进展。

一旦建立起明确的制度与评量方式,就能够一眼看出哪一个项目营运不佳,进而视情况需要来改变策略。

要推动利润和亏损的治理。要求每个营业单位都提出详细的损益表后,戴尔才明白,事实和数据在治理复杂业务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壮大成熟的戴尔公司,成为一家特不重视数据和损益表的公司,而数据和损益表,可讲是戴尔进行所有情况的核心。

7、能从错误中重振旗鼓,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确实是沟通。

8、情况平顺时,没有人会考虑:是什么方式让戴尔成功的?什么缘故会成功?而想要整理出成功事件的因果关系,比分析出

失败的缘故来得困难。但戴尔必须做到,才能跻身全球获利最高的公司之列。

9、戴尔以损益表为前提,与拜恩合作,对公司的营业结构做一番细分;依照这项分析,进展出一套评定的公式,推断业务项目的表现,同时加以比较,确认进展潜能,锁定可获利的重点,使之加速成长。一待确定了哪些部分表现不佳,便会在得到足够信息之后,推断该如何改进;假如确定无法改善,便评估是否要降低亏损,予以裁除。

如同其他许多公司一样,戴尔依照功能来组织公司,分成产品进展、融资、市场行销与产品制造等功能。但戴尔那个功能性的组织,其成长差不多远超过先前自设的功能范围,而各项功能差不多自行其事了。随着戴尔的长大,慢慢难以一个整合的团队方式来运作,不但没方法以一致的步伐前进,各功能性的部门反倒像战国诸侯般四分五裂了。

任何一家公司若想要成功,关键在于最高层人员是否能分享权力;高层人员必须把重点放在整个组织的进展,而非个人的权力扩张。

10、规模大、成长快的公司,专门显然不能采纳传统的功能性结构来分工,也不能完全采取分散型的治理模式。

功能性结构往往造成各部门分散运作,责任归属不明;完全分散则又成了共同基金,不再是一家公司了。因此必须既维持功能的优越性,又做到责任分明。为达到上述目标,戴尔创立了一种“双

主管”制度。负责财务、人事与法律事项等职务的资深经理,要与负责某地区事务或某产品线的治理人员分担责任。

常有人讲,“一军不容二帅”,或“矩阵式治理法行不通”。但事实上,这种双主管制在戴尔公司成效极高。而戴尔成功的关键在于权限尽管重叠,责任却一定分明。经理人员必须一起督促他们所共同治理的职员,也要分摊最后的表现结果,即使在技术上那是属于他人的职责。戴尔经由正式的工作表现来评估经理人的绩效。

这事实上是一种制衡的系统,权责共享不但能成就共荣的态度,鼓舞合作,还能使得全公司都能分享不同的观点与创意。双主管制为全公司带来极大的能量与热情,戴尔把所有能量化为行动,通过所谓的“细分化”过程来制造成长。

11、戴尔在服务器市场的机会,无异于最初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时的情形:经由提供低价位的高效能产品,快速建立市场占有率,同时强迫对手也降低他们服务器的价格,打垮他们的利润空间,让他们没有余力补贴其他产品的亏损。

12、大伙儿会问戴尔:“你如何让你的职员情愿用电子邮件?”戴尔回答:“专门简单,你只要问他们有没有收到你用电子邮件传过去的通知就行了。”没有人希望自己漏掉信息,对不对?

13、人人各司其职,对结果负责,重视事实与数据。

14、戴尔定下规矩,所有人都必须查找并进展自己的接班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这不只是在预备移调到新工作时才必须做的事,而是工作绩效中永续的一环。

如何找到确实能够成为明日领导者的人才呢?戴尔公司找的是具备学习者的质疑本质,同时随时情愿学习新事物的人。因为在戴尔成功的要素当中,专门重要的一环即是挑战传统智慧,因此戴尔会征求具有开放态度和能提问考虑的人;戴尔也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进展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同时热中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方法的人。

戴尔在面试新进人员时,第一件事确实是了解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他们能以经济的观点考虑吗?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何与人相处?他们确实了解今日社会的商业策略吗?对

戴尔的策略又明白多少?然后,戴尔几乎每次都有意大力反对他们的个人意见,缘故是戴尔想明白他们是否具有强烈质疑的能力,同时情愿为自己的看法辩护。

戴尔公司需要的是对自己能力有足够信心同时坚持自己信念的人,而不是觉得必须一味保持表面和谐、幸免冲突的职员。

15、当事业突飞猛进时,许多新的工作会衍生附加责任,而变得过于庞大与复杂,连最有事业心、最辛勤的人都不得不牺牲个人进展,要精疲力竭才处理得完工作。

一个让职员愈来愈难以成功的公司结构,完全没有必要固守。公司的组织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弹性,让职员得以共同演进,而非反而阻碍他们的进展。

以特定方式划分出不同的事业体、产品组织或功能性组织,让新细分出来的结构更易于治理,更能把重心放在商业契机上。这种做法不但能维持职员的中意程度与成长,也能保持高度的成长率。

在传统的做法里,责任缩减,象征着降职、不认同、失败。在其他公司,也许依据部属人数的多寡,或为公司赚钞票的程度来评估一个职员的表现;而在戴尔公司,成功的宣言是:业务成长太快,因此戴尔把你原先负责的部分减一半。有时侯,即使戴尔把团队分为两到三个新的单位,新单位却可能比原本团队在两年前的规模还大两倍。

有一个做法能有效克服职员的忧虑,那确实是不但要打算以后的组织结构,也必须与整个组织沟通“以后的状况”。如此做,能够不断增加组织性的调整;而组织性的改变是一点一点进行,不是突然在某一天就完成的。

事实证明,及早沟通,能够收鼓舞之效,因为职员能够先从个人的工作机会及事业进展上看到公司成长所带来的实质改变。

工作细分化,完全与传统做法背道而驰,但其逻辑绝对合理:戴尔希望优秀人才能健壮成长,协助公司接着兴盛。戴尔认为,若欲使职员的新工作有意义,同时更适合职员的专才,这是最好

的方法。期待任何一个人变成超,是绝对无法产生附加价值的,反倒会招致失败。

工作细分化也有助于戴尔找出自己的弱点,并因此形成企业的策略。假如戴尔不考虑进行细分,也许全然无法了解公司在财务或行销方面的不足;一旦发觉了这些问题,或许便会发觉戴尔没有足够人力来执行这些新的责任。就一个制衡系统的功能而言,细分化是一种特不实际的做法。

事实上,细分化最大的好处是能为职员制造新的机会。当新的事业创立,组织会出现新的空缺,而这能鼓舞职员成长。由于做了细分,戴尔得以确定公司最优秀的人才可不能骄纵自满或无聊怠惰,与他们建立一份更长久,而戴尔也希望是更充实的关系。

16、有问题产生的时侯,戴尔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研究,也不用指派专人去找出议题所在,因为戴尔手边恒常拥有全部信息,能够立即集合相关的人,做出决议,立即执行,过程特不迅速。不容许白费时刻,在一个决议上踌躇不定。尽管戴尔致力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戴尔相信,甘冒错误的风险而抢得先机,总比做出百分之百正确的决定,却比不人晚了两年要好多了。然而,若没有数据,不可能做出最快速最正确的决定。信息是任何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是数据可不能从天而降,你必须主动搜集。

17、要深入了解所有情况发生的缘故。经由提出问题,能够开户创意的新大门,最终便有助于提升公司竞争力。

戴尔的学习方法,还包括在全公司各部门询问同样的问题,比较其结果的异同。因为大伙儿都在同一个团队之下运作,追求相同的目标,因此可借此让全公司各事业单位分享最好的概念。假如其中一个小组在中型企业市场出奇制胜,创下佳绩,戴尔便会把他们的方法传布给全世界的分公司;而另一个小组可能想出了针对大型律师事务所进行销售的方法,戴尔也会把他们所学到的经验与整个组织分享。

18、当一家公司的所有人员都以同样的方式考虑时,是特不危险的现象。

你能够鼓舞公司职员,以创新的方式来考虑公司的业务、所处的产业、顾客等课题。以不同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反应或机会,便能够制造出许多新的机会,得到新的理解或学习。而经由对公司营运的所有层上提出疑问,能够不断把改进与创新注入公司文化中。

要如何教导不人,让他们更具创新能力呢?一个专门好的方法是,要求他们以整体的概念来处理问题。戴尔一开始的做法,便是请教顾客:“你真正希望达成这件情况的方式是什么?能够用其他方式代替吗?”戴尔与供应商商量:、能不能换一种做法?“接着,戴尔会试着想出超越原来目标的截然不同的做法。

19、戴尔的公司文化不屑于只满足现况,总是试着训练职员,去查找突破性的新观念,让他们在公司面对大型的策略挑战时,能够依照实际状况迅即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你必须经常训练职员

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关于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元宝山街道工委书记白书强 为进一步深化我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现就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模糊。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权利下放等原因,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职能超载、负担较重。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与社区重复,同时承担行政管理和服务居民的职能,由于缺少完成任务的职权、条件和经费,造成了街道权责不统一,看得见、管不了现象突出。 二是社区行政化现象明显。区职能部门过多地向街道下达工作任务,街道只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导致社区偏重行政职能,使社区成为了各部门的综合“下设机构”,无限小的权力承担着无限大的责任,过重的行政化负担,削弱了社区自治服务职能。 三是社区“两委两会”服务职能弱化。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能够融入社区的正式组织少,导致社区居民活动形式单一,多以文体活动为主,缺少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生态环保等公益慈善类服务组织和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幼教、老年健康、美体健身等社会领域类服务组织。同时,各社会组织均为纯民间社会组织,由于缺乏资源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只能通过社区经费投入,社区帮建单位支持开展活动。社区共建理事会受调协机制、激励机制、督考机制不完善,以及各成员单位参与热情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组织开展活动不多,对居民需求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合理诉求解决进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属于区级职能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直接转嫁给社区负责,使社区成为责任的集中地、矛盾的聚集地,也降低了群众的认可度。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管理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 1、经费配制 2、规划 3、评估 4、调节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

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 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 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划分是相对的) 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 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 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美国大学多采取评议会(又称教授会)制度,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理念。在美国大学中,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 英国模式:在英国传统大学中,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在具体管理上,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校长不过是荣誉性职位,而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在学部和系的层次上,由各方面包括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和系委员会是各自的决策机构,因而其决策过程更为民主。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社区管理原理及案例课程标准

《物业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50370 课程类别:专业能力拓展课 适用专业:社区管理原理与案例归属系部:专业核心课 学时:72 学分:4 一、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与功能:社区管理原理与案例是一门专业能力拓展课,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认识和分析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些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条件,是符合社会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能力拓展课。基于此,本课程紧紧围绕专业能力拓展课的定位,教学上以社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主线,结合大量的社区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为目标,不断强化在物业管理中的服务意识,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使学生成长为懂服务、懂技术、高素质的社区服务及物业管理的一线岗位人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依据:本课程基于《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中社会工作者四级的岗位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为物业管理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上岗人才为目标。 本课程既要注重讲授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一是注重宏观社区理论的教学,突出对社区理论模式、概念的掌握和应用,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改教研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三是注重实践性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可感的现实存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下,掌握社区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社区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区问题。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准备,同时也会培养学生参与社区的能力。

(完整版)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陆惠民第三章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课后习题答案)

3、工程项目管理体制 1、简述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 1986年国务院提出要把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放在一起思考的要求,引进和借鉴国外项目管理的先进做法,经历了探索研究、试点推广、深化完善和提升规范四个阶段,使我国建筑业企业管理体制发生了三个明显变化: 1)建筑业企业的任务揽取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按企业固有规模、专业类别和企业组织结构状况分配任务,转变为企业通过工程招投标和市场竞争揽取任务,并按建设工程项目的大小、类别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 2)建筑业企业的责任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由过去企业注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竖向领导关系,转变为更加注重对业主和投资者负责的责任关系; 3)建筑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保护,转变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远离基地揽取并完成施工任务。 这三个深刻变化标志着中国建筑市场已初步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已被逐渐全面采用,并开始取得了成果。 1)鲁布革工程的项目管理经验 ①最核心的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工程招标投标制; ②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总承包方式和项目管理; ③施工现场的管理机构和作业队伍精干高效 ④科学组织施工,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讲求综合经济效益 2)项目法施工与工程项目管理:1987年,建设部提出了在全国推行“项目法施工”,包括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3)从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到建造师职业资格 4)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 5)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框架 ①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动态管理、优化配置、目标控制、节点考核 ②工程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是“总部宏观调控,项目委托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发布日期: 2004-05-29 谢维和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内容。由于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分析我国近年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从这一角认识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任务,是很有必要的。 一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第一、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它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这一管理模式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吻合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较好地利用教育资源,维护教育活动的有序性,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更进一步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机决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等等,同时也给予了其对所属各级政府教育管理权限的决定权。其二,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的法人实体发展。 第二、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过去,学校的办被完全看成是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也完全纳入了中央的计划调控之中,由形成了政府作为唯一的举办主体的现象。对于有效地贯彻势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无疑给予了体制的充分保障。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政府在财政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同时也限制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和发展教育。近年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摘要: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推动基层自治与促进社区和谐意义重大,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政府权力边界厘定、社区职能定位明晰及社会互动机制形成等基本条件。文章在对近年来XX市武侯区及其所辖的黉门街社区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梳理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激发居民参与XX自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XX市武侯区 2011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功能作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肩负着更大责任,需要对社区资源、力量及作用进行再认识。物质投入和意识判断的过程都需要从现阶段中国城乡社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才能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一、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条件 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但从和社区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进行分析的研究角度出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政府权力边界厘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在人治向法治治理过渡时期,在发展是硬道理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时期,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角色和适应形势意义重大。一句话,政府权力应当尽快告别“全能”的职能定位,积极主动地向“有限”政府过渡,虽然这中间存在诸多利益羁绊和体制障碍,但趋势是十分明确的,当务之急是厘定权力边界,为有限政府权力的转型创造先决条件。权力边界划分的核心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路是给权力与权利排序。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3条的核心精神,权力与权利排序的基本思路是先老百姓,后市场,再到行业或中介,再后是政府事后监管,最后是政府的事前干预。以上排序是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排序或者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贯彻这个排序,那么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就将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反映着政府能否积极转变职能,社区体制创新能否获得政府支持,政府与社区之间能否进行有序衔接和互动等问题。 (二)社区职能定位明晰 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 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 队伍建设等); 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 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 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 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 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 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 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 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216期2013年第34期Serial No.216 No.34,2013中国城市社区制的概念,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获得确认,并逐步被官方文献所采用。90年代初,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随着城市中传统单位社会的瓦解,各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区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对十几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系统综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研究和实践模式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了计划为主的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几乎垄断着全部重要资源,表现出“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中,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 “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何海兵,2003)。中国城市社会管理的“单位制”和“街居制”之外,几乎不存在任何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个人缺乏主体性的地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以产权的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和从中央集权向中央地方适度分权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家与社会间结构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促使“单位制”逐步走向解体,“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社区人”,越来越多的人们要靠市场和社区,而不再完全靠单位来解决生活需求问题。例如,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 人员,他们与原单位几乎没有多少联系,直接面向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从业人员等“无单位归属人员”和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员越来越多;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各居民区的老年人显著增多。这些新情况的出现,都增加了城市基层管理的任务。“单位制”的瓦解导致单位职能的外移, “街居制”体系被动地承接大量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致使其无力承担起社会整合的繁重任务,出现职能超载、职权有限和角色尴尬的现实困境。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也逐渐地发育和成长,国家不能再采取以前的方式,还把触角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社会自由空间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导致国家与社会间结构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1994)。因此,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 在此背景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例如,上海市卢湾区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沈阳市春河社区以“社区自治、议行分离”为理念,将社区定位于小于街道而大于居委会辖区的范围上,在社区内创造性地设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 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3个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武汉市江汉区以“政社分离、合作互动”为理念,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特征,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北京市鲁谷街道社区以“三个体系,两个关系,两个归位”为理念,重新设计组织架构,实施社区自治管理;深圳市盐田区以“议行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冉敏(1981-),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冉 敏 (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围绕三个方面,对十几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做系统综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 的背景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研究方向和实践模式分析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区;城市社区管理;基本理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4-0219-03 219——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总述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 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 教育管理体制 它反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原有体制范围。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难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率。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

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近年 教育管理体制 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学等等,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举办主体多元的走向,并呈现出逐渐深化和扩大的趋势。其次,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同一也逐渐走向分离。过去,在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中,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由政府任命的学校领导基本上都是同一的。如今,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体制外不同的举办主体,而学校也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便带来了三者之间的分离和差异。这有利于更好地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教育,有利于调动办学者的积极性,但它同时也向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增加了难度。 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基本重合向相对分离转变 这里所讲的“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分别指的是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教育及总的数量,和社会各个层面在上述种类和质量方面对教育的需求。这一走向表现为:社会的教育需求逐 教育管理体制 渐从完全由政府提供的教育供给的约束和控制中分离出来,并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教育供给本身也呈现出多元的状况。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利益主体,有了相应的利益驱动和约束,成为教育需求的现实主体;而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招生及毕业分配制度等改革,也使得教育,尤其是非义务阶段的各种教育,与人们的自身利益有了内在的联系,并促使个人在教育需求上有了更为实际和主动的选择。 总之,上述三个走向基本上是围绕着改变过去教育管理权限高度统一和过度集中的现象而展开的。而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职称职务制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doc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摘要: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推动基层自治与促进社区和谐意义重大,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政府权力边界厘定、社区职能定位明晰及社会互动机制形成等基本条件。文章在对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及其所辖的黉门街社区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实践探索梳理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激发居民参与民主自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成都市武侯区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功能作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肩负着更大责任,需要对社区资源、力量及作用进行再认识。物质投入和意识判断的过程都需要从现阶段中国城乡社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才能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一、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条件 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但从和社区发展密切 相关的主体进行分析的研究角度出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政府权力边界厘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在人治向法治治理过渡时期,在发展是硬道理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时期,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角色和适应形势意义重大。一句话,政府权力应当尽快告别“全能”的职能定位,积极主动地向“有限”政府过渡,虽然这中间存在诸多利益羁绊和体制障碍,但趋势是十分明确的,当务之急是厘定权力边界,为有限政府权力的转型创造先决条件。权力边界划分的核心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路是给权力与权利排序。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3条的核心精神,权力与权利排序的基本思路是先老百姓,后市场,再到行业或中介,再后是政府事后监管,最后是政府的事前干预。以上排序是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排序或者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贯彻这个排序,那么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就将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反映着政府能否积极转变职能,社区体制创新能否获得政府支持,政府与社区之间能否进行有序衔接和互动等问题。 (二)社区职能定位明晰 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当前的社区管理创新应当积极且尽快地回归宪法精神,即一方面要明确社区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宪法性质定位,杜绝行政化倾向;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居民选举、机构设置、依法处理及上情下达等原则,避免孤立化趋势。 (三)社会互动机制形成

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的走向

————————————————————————————————作者:————————————————————————————————日期: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总述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 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 教育管理体制 它反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原有体制范围。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难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率。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

沈阳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沈阳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以珠东社区为例

强联促发展,打造五星新社区 ——珠东社区党委与业委会、物业公司联合共建社区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在我国管理体制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城市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上要为政府分忧,承担行政职能;下要为百姓解愁,倾听百姓的呼声,社区地位越来越重要,所承担的工作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迫切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会,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一.自然情况 珠东社区是皇姑区老牌资深社区,成立时间长,有效资源丰富。珠东社区毗邻繁华的北行商业街,以“关注民生,完善服务,科学发展,共创和谐”为理念。东起长江街,西至金沙江街,南起宁山中路,北至崇山中路,占地面积5.5平方米,现有居民3238户,人口9616人,现有23栋楼,包括7栋散体楼和16栋物业管理小区,物业公司有经典生活所管辖的14栋楼,名仕之都和四季菁华各一栋。全体工作人员在社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努力拼搏,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在全国第2次经济普查中被评为沈阳市先进集体。 二.社区优势 1.办公面积大。总面积608平方米,内部装修齐全、配套设施完善,为打造星级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了“硬件”支持。其中三层有专为老年人准备的代养等居家养老服务,二层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低保救助、计划生育、就业服务、退休管理、民政优抚、综合治理等项目,面向社区居民进行“一站式”敞开服务。多种服务项目应运而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精神风貌,提高了工作效率。 2.社区干部年轻有活力。平均年龄24岁,他们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优势,为社区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宣传力度强。社区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建设成果显著,辽宁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和《新北方》栏目等多家媒体均到社区进行采访,市内其他社区也来参观学习,为珠东社区打造五星级社区创造了宣传基础。 4.活动丰富。社区成立以来,成立了合唱团,乐队等娱乐团体,相继开展了

社区管理体制的几点分析与思考(朱晓丹)

社区管理体制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摘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扣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整体性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建立在以单位制为主、街道一居委会制为辅的体制基础之上,权力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行政化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当前,必须积极探索新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社区管理体制。本文将通过对上海社区管理现有模式的介绍与分析,来探讨当前上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举措和主要路径。 关键词:社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体制;职能转变;民主自治;楼组党建。 在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已经接近两年,平时工作非常繁忙,随着世博会的召开和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各个条线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时候已经疲于应付。使得我们社区工作实效不足,各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小。 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社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社区民主自治。以新成路街道为例,结合上海市其他社区管理体制,在三支一扶锻炼期间,我对社区管理情况进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调研,有了几点分析和思考。 一、上海社区管理的问题和矛盾 社区是社情民意的“汇集点”,社会各类矛盾的“集聚点”,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着力点”,也是社会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基础。自1996年起,上海市确定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并提出了“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工作目标,这一作法被称为“上海模式”。 目前,“上海模式”体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到了必须加以完善和改革的地步。 (一)街道职能定位模糊,出现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越位主要表现在街道承担了一些不应由街道承担的、而应该由区政府及区职能部门承担的审批职能,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的加强,这些职能应该移交给区政府和区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_以昆明市盘龙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

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区是 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载体。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其作用越来越凸现,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广泛,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联系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态势,社区管理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而作为社区工作主要承担者的社区基层组织,其现有的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解决好“议事”与“行事”、“资源”与“求职”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社区的迫切需要,如何实施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创新,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自治建设,已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昆明市盘龙区城市社区管理的实践与成就 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工程。昆明市盘龙区是昆明市的主城核心区。全区国土面积345.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 46平方公里。辖拓东、鼓楼、东华、联盟、金辰、青云、龙 泉、 茨坝、双龙和松华10个街道办事处,有49个社区居委会和16个村民委员会。全区常住人口65.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城镇化率93.75%。可以说,盘龙区社区管理的好坏对整个昆明市的发展及城市社区管理具有直接影响。为此,近年来,昆明市盘龙区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针对城市管理重心偏高、基层社会管理不利的局面,借鉴上海社区管理的经验,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盘龙区“一委一站”工作体制的具体实践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社区居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社区居委会在职能上“议事自治”与“行事服务”的矛盾日益凸现。为解决这一矛盾,2005年,盘龙区组织社区工作者赴上海学习,结合盘龙区的实际,在拓东、东华两个街道下辖的11个社区开展“一委一站”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2006年底,“一委一站” 工作模式在全区全面推行。“一委一站”,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还原居民自治,承载社会事务,以适应社区建设需要而创新的社区基层管理与服务体制。即根据《居民自治组织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 ———以昆明市盘龙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 韩秀红郑静萍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科研处,云南 昆明 650215) 摘 要:社区是城市管理最基层的组织。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变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已明显不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解决好“议事”与“行事”、“资源”与“求职”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社区的迫切需要。实施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创新,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自治建设,已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盘龙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基本经验;创新对策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9)06-161-04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韩秀红(1966-),女,辽宁沈阳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郑静萍(1961-),女,云南普洱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文 明建设。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 2009年11月第10卷第6期 Nov ,2009Vol.10No.6 161··

社区工作典型案例

社区工作典型案例.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我国社区建设与管理政策法规 一、1、农村组织法1998年开始实行,城市组织法1989年开始实行。 2、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两大类。 3、居民委员会的职能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 也希望在它在社会管理运作中,在城市公共管理中承担相应的职能,发挥特有的作用,这又使得它的任务还有一个方面是涉及协助政府或其他派出机关开展工作,承担一些相关事务。 4、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②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③调解民间纠纷④协助维护社会治安⑤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⑥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要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5、居民委员会的其他任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财产,在多民族居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监督和教育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即社区矫正工作。 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人会。 6、居民委员会负责人的选举: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为三年,三年一次。 7、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办法有三种:一是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产生,二是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这可以称为严格的直接选举办法,三是由每个居民小组先选举出2-3名代表,再由他们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各负责人。 8、居民委员会选举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等。 8、居民会议是:居民自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9、居民会议的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年满18周岁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 10、居民会议的职权:①讨论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②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③讨论制定居民公约④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以及工作经费和成员生活补贴费的补助。 三、1、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主要的政策文本。 2、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①以人为本,服务居民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③责权统一管理有序④扩大民主,居民自治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3、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是:不断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4、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服务社区居民 5、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要以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衡量社区建设成效好坏的标准。 6、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和社区治安。 7、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要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 来源: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时间:2010-11-12 13:53

中外教育管理史-填空题(有答案)

三、填空题 1、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是“学在官府”。 2、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选贤贡士制度。 3、既是中国又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的是《学记》。 4、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 5、墨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核心。 8、博士弟子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9、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监管。 10、汉代广为流传并留存下来的蒙学教材是《急就篇》。 11、汉代太学中由考生抽取题目然后回答的考试方法称为射策。 12、《白虎通》一书的撰写者是西汉的班固。 13、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14、我国开始建立郡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朝代是北魏。 15、《颜氏家训》是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作者是颜之推。 16、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页脚内容1

17.《五经正义》呗确定为唐朝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其撰写者是 孙颖达。 18.隋炀帝在606年设置进士科,它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19. 进士科在唐代各科中最受重视,及第者常有“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美称。 20.在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21.唐代官学的学生一律称为“生徒”。 22、既是宋代治国方针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的是兴文教。 23、庆历兴学是在范仲淹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24、胡瑗的分斋教学法也被称之为“苏湖教法”。 25、我国开始设立提举学事司作为专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朝代是宋朝。 26、宋代书院常礼聘院外名师来作专题讲座,称为会讲。 27、宋代书院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称为展礼。 28、我国书院官学化始于元朝。 29、成为元朝官方意识形态,意味着元朝已经比较彻底地完成了“汉化”过程的是理学。 30、元代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制,实行“分斋升等”和考试积分制。 31、“贤才,国之宝也”,说这句话的明朝皇帝是朱元璋。 页脚内容2

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马灌镇高洞小学校 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教学管理力度,使教学常规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特制订本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一、加强学校工作管理,建立监督机制 1、建立教学工作领导机构,实行教学管理分工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细化校长、分管教学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教师的具体责任。建立议教评教机制,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阶段工作,部署后段工作。 2、开展校本教研,经常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深入年级组参与各学科组织的备课、听课、评课、议课活动。 3、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和制度。每学期必须组织教师在学习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出《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计划和制度要体现时代性,具有可操作性,提高实效性。 4、建立完整的教师业务档案,分学期记载教师工作及教学业绩。 5、坚持每月对教师的备、教、批、辅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负责组织检查的领导要对检查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按教师工作优劣进行公示,纳入奖惩。学校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 6、学校为教师创造业务学习培训的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经费中单独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教师的专业学习。同时,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开展的教研活动,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参加优质课,送交优秀论文和教案、课件,并有具体的奖惩措施。 7、加强师德建设。建立教师师德档案。严禁教职工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8、严肃劳动纪律。学校校长、班主任及当天值日教师必须提前半小时到校,其他教师提前20分钟到校。严禁自作主张擅自调换教学时间。当天值日领导必须巡查教师到岗和上课情况并作好记载。 二、规范办学行为,稳步推进素质教育 1、各校必须严格按照部颁布课程计划开课,保证每周课时总量。 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加大上课监督力度,严禁教师私自调动课程。 3、小学生不留级、不休学。 4、各校成立兴趣小组,制订课外活动计划,切实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 5、严禁教师利用节假日补课,学校不得为教师提供补课场地,严禁违规向学生推销中小学学生用书目录以外的教辅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