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

(申论研发中心)

热点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2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先后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他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大局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来开展,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来推进,围绕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来加强,围绕抓好基层打牢基础这一重要支撑来深化,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标准表述】

[原则]

●在发扬党内民主方面。要加强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决策规则和程序,严格执行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制度。要扎实推进公推直选,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确保健康发展。

●在党的群众工作方面。要坚持公开公正,直言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要支持社会组织和专家、律师等社会人士发挥作用。基层党组织要把协调群众利益作为重要职责,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

●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党建中的作用方面。要通过网络更好地扩大党内民主,扩大监督,探索党员在工作单位和社会区域参加多种组织活动的运行方式。

●在提高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方面。要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学习和讨论,在不同意见的交流、交锋中达成新的共识,增进党内团结。

[措施]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是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四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干部管理体制。

五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六是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七是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八是要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热点二规范公权力

【背景链接】

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纪委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与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并称为行政程序立法“三部曲”的法律。行政强制措施涉及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应从程序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严格规范行政强制权。

相关事件

●公开经费官员自觉性低

2012年3月以来,媒体从业者廖红波为申请“三公经费"信息公开,起诉多个镇政府,但至今仅有3个镇政府较为完整地提供了相关信息。有官员拒绝公开三公经费,称他在给政府找麻烦,“如果老百姓都来问东问西,政府啥事儿都干不成了”。

●三公经费公开困难

2012年7月,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发布。报告称,国内81个市政府,达到财政透明平均水平的仅43%。81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及格仅7个。在财政公开信息中,政府更愿公开预算而非决算,对预算外花销,81个市政府无一公开。

●官员贪污腐败

2012年以来,“房叔”“房姐”“房妹”等一系列事件的发酵,引发了各界对官员家庭财产的关注。有人由此提出,“应以房产信息公开作为官员财产公开的突破口”。

【标准表述】

[专家观点]

规范公权力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

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普通公民之间的矛盾,也不是公民和法人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官民冲突,是老百姓对公权力行使的不满,对公权力违法违规不作为、乱作为的一种负面情绪。在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老百姓这方面,而是政府这方面,是公权力一方。

——专家马怀德权力运行的不规范,使得贪污腐败愈演愈烈,也是各类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一旦公共权力部门化、政府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一切有权力的群体都会滥用权力,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取福利。于是,有了“三公消费”问题的难以解决,有了政府办公楼的越加豪华,有了“萝卜招聘”现象的纷纷涌现,有了“越发达,水月黑”这类环保悲剧……不得不说。

——孟德斯鸠[问题]

公权力行使不规范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危害

首先,发展方式从粗放式走向集约式发展,投资和出口拉动走向消费和内需拉动,对于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部分官员政绩观扭曲,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倾向。尽管增加消费对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长期拉动效应,但他们仍然要通过大量投资,甚至借债建设来追求“短平快”的效果。他们尤其热衷于高标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甚至一些投入使用不久的价值上亿元的新建筑也被爆破拆除,使当地GDP的增长与纳税人血汗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并存。

其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使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行政体制的要求更加突出,但政府“越位”现象仍时有所见。有的地方政府不仅主导资源配置,出面招商引资,而且对微观经济活动不断干预。有人说,在有些地方,政府不仅“搭台”,还亲自“唱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越来越看不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越来越闲不住”。闲不住的原因之一,是权力联系着利益。

再次,加快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要打破现存的利益格局又是很难的。有些和公权力最近的社会群体,不仅在“分蛋糕”时要拿到最大的一块,还要想方设法把别人手中的“蛋糕”也切下一块来。分配制度改革长期徘徊,不能不说与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分不开。

还有,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随着党和政府民生投入的不断增加,作为资金和资源密集的民生领域,已经成为腐败的高发区。一些基层权力部门的工作人员,贪污、挪用各种转移支付款项,使党的惠民政策落不到实处,已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动向性问题。

最后,公权力不仅包括决策权和执行权,还包括监督权和执法权。但有些执法部门对于有利可图的事争相管,无利可图或棘手的事互相推,甚至收受好处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有的“小产权房”连建几期,历时数年,而且是大张旗鼓、红红火火地卖,有关部门却长期熟视无睹?直到拖成住满居民,当违章建筑强拆难、当合法建筑承认也难的局面。为什么有些非法集资和传销活动旷日持久,直到欠下巨额债务卷款而逃、在数以千计的受害者中引发“地震”才受到重视?为什么一些问题已被媒体多次曝光,但只要领导人不批示,就长期得不到解决?更不要说一些为祸已久的食品、药品造假活动了。这就使得一些破坏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毒瘤的铲除,越来越倚重于“集中整治”,而不是日常的严格执法。这些失职渎职现象,同样属于公权力行使不规范的范畴。

[对策措施]

要消除这些公权力行使不规范问题,至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科学界定公权力的权力边界,加强对公权力行使的制约监督。适当的公权力,是

一个正常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能够良性运作的公权力,对于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对于保障主权国家和本民族不受外敌入侵,保障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保障社会法制和秩序,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促进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进步,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的是,我国长期存在着公权力运作不规范乃至被滥用的现象,其根本的原因,一个是公权力过大,另一个是缺乏制约监督。因此,要通过健全民主法制来监督公权力,用制度和程序来规范公权力。国务院在2010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就明确规定重大决策都必须履行五道程序: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而有些地方出现的破坏环境、侵犯群众利益的决策,多是少数掌握或能收买公权力者,为了私利而暗箱操作的产物,如果严格履行程序,绝大多数都是不可能通过的。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公权力的立法工作,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建设以及维护企业和公民权益,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这里特别要研究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一些官员所以胆大妄为,有恃无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极少有决策者因决策失误而入罪,失职渎职者也多数停留在行政处理的层面,被追究刑事责任者也很少是实刑,这也是整治风头一过,有的地方就故态复萌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法可依必须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结合起来,才能强化法律的权威。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宗旨意识教育和反腐倡廉建设。前者是规范公权力的内在思想道德约束,后者是规范公权力的外在强制力量。绝大部分违规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缺乏的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常识,而是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明知故犯。一些城市出现的不正常的大拆大建,表面看是为了政绩,背后往往隐藏着制造腐败机会、进行权钱交易的不良动机。

此外,要在用科学发展观教育群众、武装群众的基础上,鼓励群众增强公民意识,自觉维护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要形成群众反映意见和领导听取意见的畅通管道,司法部门也要支持群众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包括认真受理各种有关的“民告官”案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最重要的执政理念来抓。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这也是规范公权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

热点三科学规划城市与短命工程建设

【背景链接】

高18米,耗时两个多月新建成的乌鲁木齐“飞天”雕塑横空出世后,被网友吐槽“缺乏创意”、“形象吓人”后被悄然拆除;而位于河南驻马店汝南县的“梁祝故里”景区建设因为地处偏远、缺乏配套规划,且全为人工景点,最终该景点建设而半途而废,成为烂尾工程。

2012年6月3日,建设投入8亿元,使用寿命不到10年的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被拆除。据估计,爆破这个体育场所需要的电子雷管将达到2吨左右,爆破费用在500万元以内。绿岛体育场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室内足球场,曾经被称作沈阳的新地标,它,曾经是沈阳的骄傲。但最终,这座体育场却因为使用率太低沦为仓库,不得不爆破拆除。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今年政府投资力度大、新上项目多,要确保监管到位,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绝不允许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

——温家宝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至30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思想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巨大的商业利益。三者相结合,造成目前大量不该拆的房屋被拆除!

——学者陈喆一[原因分析]

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但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在25~30年。而短命建筑,有些是建筑质量的原因,有些是规划的原因,有些是不当决策的原因。

首先,城市建筑短命是政府盲目追求GDP和追求政绩的结果。很多城市建筑被拆是地方政府在发展的口号之下进行的,房子大拆大建、拆信建新,一方面表面上展现城市快速发展,体现官员政绩,另一方面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带动GDP增长,最简单的可以带动水泥、钢材等行业发展,更别说在拆建中土地交易带来的巨额财富。

其次,城市建筑短命是城市发展规划的结果。一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者在短命的思路下设计出了短命的城市规划,没有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很多城市规划只是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规划,一旦一二十年过去,甚至有的城市换了一届领导就重新搞一次城市规划,可谓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城市发展规划超朝令夕改,使得很多建筑在短时间之后就不符合新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只得给新的城市发展规划让路,被迫被拆迁。

再次,城市建筑短命是豆腐渣工程和建筑设计短命的结果。我国很多城市建筑设计本身就是短命的,居民住房按照50年居住年限设计,即使质量过关,也得在50年后拆除,与西方国家的百年建筑设计相比相差甚远。更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盲目追求利润,房子质量大大缩水,大量豆腐渣城市建筑诞生,“楼歪歪”、“楼倒倒”、“楼脆脆”等豆腐渣工程在各地不断上演,这也使得未来保障这些豆腐渣建筑不造成巨大危害,只能成为短命建筑。

最后,缺少严格的问责机制。一届领导一套规划”、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某些建筑的质量不过关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相关决策者往往没有为此付出相应代价,不仅如此,他们还因此获得了经济数字及形象工程上的“好看”,政绩颇丰。

[危害]

一方面,频繁出现的各类失败的决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不仅因为屡屡出现的“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导致劳民伤财的结果,更严重挫伤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并不排除一些失误的决策出发点未必有错,但一个“失误”和“失败”的结果却会侧面印证公众对官方玩“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猜测,与政府形象害莫大焉。

另一方面,决策失误现象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业已经影响到社会民生正常发展。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曾说:我们国家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战略决策的失误。可见,领导干部错误决策、失误决策危害之大。

[措施]

一方面是我国日益重视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一方面却是建筑方面的巨额浪费;一方面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却是短命建筑频现;一方面是不断纠偏的单纯追求GDP及“形象工程”,另一方面却是这类行为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要减少和杜绝短命工程的现象的出现,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力度:

第一,每作出一项涉及重大民生利益和经济前途的决策时,政府决策官员必须深思熟虑,慎重研究,绝对不能有“豪赌”思想,因为革命不是赌赙,发展经济不能凭“头脑发热”,而应实事求是,将美好的施政理想与地方经济和人文实际紧密结合,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中公版权

第二,在城市“运营”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自觉端正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益民生的事情,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问计于民,真正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老百姓最关心、最需要的民生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让城市发展更和谐。

第三,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民生民情,让城市建设规划更符合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民意民智让公共建设决策更科学完美,避免决策失误造成财政浪费。严格内部监管的职责和程序,使负责人的财务决策权力行使能够受到有效制约,即使是集体决策,也应有主要负责人,出现问题时能够有迹可循,查处违规情况时不至无从查起。

第四,严格监督,加强问责。将行政置于阳光下,导入有效的公共监督,让公众充分发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控相关权力的腐败和资本暗箱操作。要建立领导决策失误终身追究制,才能迫使那些决策者杜绝个人专制、滥用权力,避免决策失误。所谓领导决策失误终身追究制,是指干部在实施重大决策后,无论升迁、调任或者卸任、退休,都要对自己实施过的决策负责,并承担无限期追究责任。

热点四新型城镇化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确定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由于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中国城镇化成为举世关注的热词。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五花八门的“新城运动”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加速蔓延,燎原之势迅猛得让人忧虑。

温家宝在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2013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强调,统筹“新四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2012年11月,负责经济事务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还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第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一方面,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失地农民增多和一些地方后续社会保障跟不上,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慢于农村耕地的减少,不仅危及

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第二,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问题。一些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相邻城市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不利于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还有一些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指标,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问题。城市规划和管理脱节,市政工程缺乏统筹规划和建设,综合管理能力滞后,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一些城市“城中村”和“城市贫民区”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已超过1亿人,但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很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也很突出,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保障范围的工作刚刚起步,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很多录用农民工的企业都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对广大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欠帐,虽然降低了目前的企业运营和城市发展成本,但是将构成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

第四,城镇化的多头管理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政府部门从各自的职责范围和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城镇化的过程进行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城镇化的进程涉及许多领域,但在统一市场的框架内,具有区域整体性的特征,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城镇化这一特征的要求,不利于统一的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在实施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城镇化进程健康高效地发展。

[措施]

从现实国情出发,我国新型城镇化:

第一,以户籍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在中央的统一规划下,逐步剥离户口附着的福利功能,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及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以举家迁徙和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为基准,全面放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加快放宽大中城市落户限制。

第二,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作为约束性目标。进一步来看,应尽快建立社会保险跨区域转移接续机制,切实提高农民工参与城镇社保的参保率。保障农民工享有同等医疗卫生服务,推动社区医疗服务向农民工聚居地延伸。逐步完善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的政策措施,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问题。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受教育的权利,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让1.59亿农民工尽快真正融入城市。

第三,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农民进城”的核心是要稳妥处理好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防止城镇化土地成本过快上涨之间的关系。为了规范“带土进城”,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梳理,制定实施细节,做好城乡制度衔接。进一步来看,要以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流转为重点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切实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切实推进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的政策。积极探索符合规划、经批准使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的城镇经营性项目由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土地开发经营的有效形式。

第四,城镇化要有足够产业支撑,避免出现“空中楼阁”现象。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亟待从“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变。“有的地方不注意提升城市内在功能,把城镇化当成大蛋糕,热衷建园区争项目”这就需要研究产业对人的带动作用,做到产城融合,防止新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和园区空心化。”。

第五,稳步探索改革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变“以大管小”为“以大带小”,促使各

类资源自由流动,实施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圈”、“城市群”战略。由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产业发展倾向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且进入门槛较高。因此,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较低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农民工进城定居的主要载体。应鼓励通过下放资源等形式“以大带小”,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人口“蓄水池”作用。

热点五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背景链接】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同时对就收入分配改革问题作出安排,他指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012年12月18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简单的收入翻番不能叫做收入分配改革。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在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逐渐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标准表述】

[存在的问题]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第一大因素,在各项原因中占比40%以上。

很显然,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僵化的土地制度是拉大城乡差距的罪魁祸首。即使是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由于身份的不同而受到种种歧视。可见,要缩小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必须果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在土地转让中的定价权,以及消除城市中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做法。

第二,垄断是加剧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大原因。

在同一个市场经济竞争体系中,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根本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垄断企业凭借强大的垄断力量在获取资源和资金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进而攫取高额利润。在内部人的控制下,又存在巨大的高福利、高工资冲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非垄断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环境恶化,致使员工工资福利欠佳。

第三,灰色收入是民众最为反感的现象之一,也是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体现。

由于监督管理制度的缺陷,致使我国灰色收入规模庞大,并已成为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其来源主要是围绕权力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而产生的腐败、寻租、侵占公共资金和他人收入、聚敛财富等行为。尽管具体数额到底有多少尚存争议,但灰色收入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国民收入分配已严重扭曲。

[措施]

要调节收入分配,需要采用综合方式,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调高,同时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限制高收入群体收入过快,也即是调低、扩中、限高,在这个整体原则下进行。

一是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打破部分垄断行业人员高收入现状。现阶段部分行业收入高是拉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削减特殊行业、高收入行业收入水平能直接缩小收入差距。但要

注意到,由于各垄断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不均衡,行业内部也不均匀,高管收入高,普通员工收入稍低等问题给收入分配调节带来了困难。这就需要采用更灵活的操作方法,比如借助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时机,打破行业垄断引入更多民间资本,这样部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也将得到合理解决。

二是要让居民收入跑赢财政增速。长时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始终慢于财政收入增速,今后收入分配政策应更多关注居民,税收手段是方式之一。为降低低收入水平纳税负担,2011年我国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受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因素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出现下滑。因此从现阶段来说我国免征额调整频率空间不大,但可以考虑通过为企业降税的方式来间接提高不同群体的收入。“工资的增长是和企业生产效益和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如果企业出现亏损,其要提高工资必然面临难度,但是如果企业税收负担减轻,经营活力变大,职工涨工资空间也会变大。”

三是使社会保障投入跟上需求。“就收入分配方案来说,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比如让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公共投入的增长速度跟上财政税收的增长速度,”只有有了最低保障,低收入群体才能够有稳定收入;只有具备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市场消费潜力才会进一步拉动。同时,应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以及各项社会保险的政策应该尽快出台。

热点六中国式XX现象

【背景链接】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式”这三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治堵”……国人无奈自嘲也好,刻意调侃也罢,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流行语折射社会心态。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无论是过马路、接孩子、治堵、送礼、相亲、慈善、买房、离婚等等,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经过一些人的“提炼”、“加工”和“总结”,似乎得出了一个普遍规律,反倒变成了“中国特色”。比如“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此类行为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

【标准表述】

[怎样看待中国式XX现象]

第一,中国式无序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

中国式XX,种种的不良陋习反映出国民的一些特点和弱点,纵观这些中国式,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聚众践踏规则,从而导致混乱无序,而中国式的无序现象是国人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

规则带来秩序。规则是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形成的普遍认可的规矩和原则。个体遵守规则,就意味着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也必须尊重并保护别人的权益。人越多,越需要人们遵守规则。只有个体自觉维护规则的有效性,社会交往和社会群体才有秩序可言。

从规则走向秩序,两个要件不可或缺,完善的规则和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规则意识是人们自觉遵守规则的内在动力。国人缺乏规则意识简要来说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公德意识培

养的缺乏。。传统儒家文化很强调“德”的教化功能。但对公德缺乏现代法律学意义上的界定,养的缺乏

导致公德私化。从家庭、朋友间的“公德”,到小利益集团的“公德”,其实都公共得有限,隐含着私我的考虑,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公众利益为中心。闯红灯、不排队、随意喧哗等现象就是无视他人利益的体现。公德意识的缺失势必会造成规则意识的弱化。

其二是守法机会主义的盛行形成了不尊重规则的社会氛围。。对于机会主义者来说,选择其二是守法机会主义的盛行形成了不尊重规则的社会氛围

守法还是不守法,不是法律是不是有此规定,而是个人利益权衡的结果。如果违法成本高,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大时,个体倾向于守法;如果违法既不会受到制裁,自己又能受益,就算明知法律不允许,也敢于以身犯禁。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违法的,但是不会受到处罚,于是聚众闯红灯就泛滥了。守法的机会主义使得刚性的法律成了橡皮筋。法律是最有强制力的规则。当法律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时,要让公众形成尊重规则的自觉意识就很难。

第二,中国式”陋习是不知不觉中“随大流”。微博上最近流行一个段子,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并美其名曰:“中国式过马路。”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第三,中国式陋习成为一种习惯性违章。种种“中国式”陋习和我们的规则意识、从众心理、环境影响、习惯养成都有关系。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中国式陋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违章。

[如何看待中国式标签]

第一,是网络时代的另类表达。

给社会现象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凸显出网络时代公民的一种另类表达风格,目的无非是通过这种“规律经验”总结式的调侃,对现实中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予以揭露。从正面意义看,这样的诙谐表达有助于引起公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网络时代,贴标签更多的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传播策略,如此才能收到引爆网络的奇效。

第二,可以借此反思个体的观念与行为。

形形色色的“中国式”里,依稀可见每个人不约而同的“个人式”,正是因为有了亿万“个人式”的整齐划一,才成就了“中国式”的一炮走红。如今,“中国式”之于国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依照这样的路径来反思个体的观念与行为。

第三,要更应关注背后的民众情绪。

贴标签是网民的自由,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标签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民众情绪。“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引起热议,乃在于其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民众的心态,情绪化的表达将焦点集中在国人漠视交通规则的劣根性上,并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焦虑。

第四,中国式标签凸显从众心理。

“中国式”标签的流行,说明它太投合大家的心理,心安理得地当标签使用了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旦“中国式”似乎就可以划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划出一大片人群了。

第五,是转型时期中国特殊社会生态的反映。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这一长期存在的现象折射出的是某些中国人缺法治精神,中国社会法则失范,以及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与城市建设落后等深层次矛盾。

第六,是情绪宣泄、娱乐化消费。

当人们把“中国式”上升到思维方法,以扩诸现实时,发现其实很多现象问题都可以用以代称。中国式加塞、中国式并线、中国式拥堵、中国式送礼……都可以概括出一些生动形象的字句。从语言学上分析,当一个概念能把诸多现象问题一网打尽时,这个概念往往就失

去了专指性,缺乏独特的价值。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则缺乏建设性。其结果就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演绎为一种娱乐化的消费与调侃。

“中国式陋习”之所以普遍存在并难以杜绝,究其原因有内外两种:

从个人角度来说,道德意识不强、文化教育水平低、不良习惯根深蒂固、经济水平低、卫生知识欠缺,等等,都被认为是诸多陋习的根源所在。

而从外部环境来说,,周围的人相互传染影响、社会监督力量薄弱和环境本来就脏乱差则而从外部环境来说

是公认的导致陋习产生的外在客观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围的人相互传染影响”,而这也是“中国式过马路”的根本原因:大家都在闯红灯,那就无所谓了,而且不闯就好像吃了亏,这也是大家“法不责众”的认识与“随大流”思想的现实表现。

[如何为中国式XX正名]

第一,让“中国式”成为文明交通的代言词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正是当前破解交通安全难题的一把钥匙。如果说法治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动机,那么交通文明就是调动社会层面参与配合的润滑油,二者缺一不可。

要意识到交通文明是关系到交通安全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中国爆发式进入汽车社会的门槛,这往往导致交通法规的进化速度滞后于汽车社会的发展速度。在这种背景下,更要利用好法规往往滞后而文明却可先行的规律,用交通参与者的文明意识再为汽车社会扣上一条安全带。

第二,清除"中国式陋习"要防“破窗效应”。当前社会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人自恃“法不责众”的理念,有意或无意的怂恿一拔人或一撮人集体违法乱纪,最终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虽然这种目的得呈不是最坏的,可是这种做法对秩序的破坏、对规则蔑视所产生的“破窗效应”影响很坏,因此,根除“中国式陋习”,防止“破窗效应”十分关键,即阻止出现第一个破坏社会规范、规则的人,进而防止形成“法不责众”的意识流、行为流和人流,以至于无法处理,十分重要。

第三,莫要将“中国式XX”扩大化

一方面,“中国式XX”,往往让大家联想到的都是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例如在网络上走红的热帖“中国式过马路”,这些现象确实是影响城市形象的陋习,让我们自身对这些行为感到羞愧的同时,从中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断的改善不足之处。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从对待小事上的态度就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整体的道德水平与国民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对“中国式XX”进行全盘的否定,对待任何事情的好坏都应该加以了解与分析,不能对任何事物前面加上“中国式”就觉得是不好的现象,就被批评,莫要将“中国式XX”扩大化。

第四,通过“中国式”讨论,传递“中国式正能量”

“中国式”讨论的最大价值 莫过于通过讨论的方式 来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 来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 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

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有着很多很多传递正能量的“中国式”:我们有“中国式好人”可以作为世人学习的榜样,有“中国式最美”诠释人性的无私与大爱,有“中国式微笑”温暖冷漠的心灵,有“中国式好客”接待八方宾朋……如果让“中国式”的符号里多传递一些正能量,多传递一些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则真、善、美的“中国式”将更能攫获人心。

热点七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国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化学物质,

局部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质浓度高于国际水平,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多个地方出现饮用水危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2013年2月20日,环保部发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显示,我国化学品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有媒体报道,地下水污染致癌症高发牛羊绝育,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也正在互联网上被关注,村子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范围是涵盖有27个省,其中最多的是在江苏和河南,而癌症村大多都是集中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一些东部和沿海的地区。【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尽管目前关于“癌症村”的成因尚无官方的权威解读,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农村环境问题,应当对传统的发展模式、环保意识及民生理念深刻反思。

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是历史与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排放、生活垃圾倾倒、畜禽粪便任意堆弃。其中,工业废弃物排放是目前危及农村环境健康的主要来源。由于长期缺乏科学规划,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环保经费投入不够,环境监测监管不力,导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失控,重大环境事件相继爆发。

在上述环境污染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些深层原因:

其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新一轮重化工业蓬勃发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塑造了众多化工石化企业沿江沿河的分布格局,造成了主要江河、湖泊的严重污染。近些年来,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许多化工企业的排污变得更加隐蔽,给部门监管带来更大难度,直接造成对地下水及周围农田的严重污染。

其二,有些地方政府热衷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园区的规模扩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执法处罚流于形式,而环保设施投入成本较高,致使企业多倾向选择低成本或零成本的污染排放,造成区域性污染问题积淀过多,危害更大。

其三,面对环境恶化与污染问题,相关部门漠视弱势的农村农民群体的权益,推诿、规避责任,甚至纵容、包庇污染企业和隐瞒环境事件,激化了民与官、村与厂之间的矛盾纠纷,加速了农村环境问题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地区农村环境的“三无”(无人管、无法管、无钱管)局面仍未明显改观,而盲目追求快速城镇化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减。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我国工业污染问题呈现由城市向农村、由局部向整个流域、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伴随地区性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所造成的灾难和危害的不断升级,特别是饮用水和食物的长期重度污染,“癌症村”悲剧可能还会发生。

[措施]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令人警醒。农村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建设美丽乡村,践行生态文明,亟须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这就要求在环保制度与机制上,须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一要转变发展方式,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市扩展、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环境、贻害百姓利益为代价。

二要确立城乡平等观念,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与监测体系,加快污染防治制度供给,扭转农村长期“被污染”的局面。

三要统筹城乡规划,环境为先、民生为重,严格履行环保国策与产业政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依法加强全过程环境保护。

四要健全协同机制,创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环境管控长效机制,还百姓一个蓝天、碧水、健康的优美环境。

热点八弘扬孝文化

【背景链接】

当前,我国现在已步入“老龄化国家”之列,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困难老人数量多,“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十分普遍。“何处安放我们的暮年”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回避的挑战。对于建构养老保障这样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固然要大力发展经济,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弘扬孝道,文化养老,发挥孝文化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作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今称“敬老节”,寓意平安和谐。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就是孝敬父母。敬老,当自孝敬父母始。敬老节,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给自己的父母送上一份祝福。陪父母唠唠家常,叙叙亲情,逛逛公园,为他们梳梳头,敲敲背,捶捶腿。如果不能回到父母身边,也要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微博,表达孝心。当然,孝敬父母不仅在节日更在平时,关键是要用心、用情。孝顺贵在当下,贵在日常生活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维系着家庭伦理秩序,也构筑了国家道德基础,是个人趋向修身完美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德行。为维系孝道不衰,官方援孝入法,将不孝行为入罪处刑;民间则著书立说,倡导行孝美德。元代郭居敬就由历代孝子的行孝故事,编录成“24孝”。传颂至今的“24孝”教育了一辈又一辈人,也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困惑。从“常回家看看”立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这些掀起讨论热潮的话题折射出:在市场经济和权利解放背景中,传统孝道出现式微,一些人渐渐失去感恩之念和孝敬之心,有些地方还存在不奉养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孤苦伶仃的老人期盼的目光呼唤孝文化的重塑。

百善孝为先。2012年8月,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旨在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孝道。如今,社会上一些“不孝现象”与中国人亘古未变的“重孝情节”背道而驰。子女因赡养费与父母对簿公堂、对父母缺乏关心体谅的现象屡见不鲜。新“二十四孝”以一种更亲民的方式推崇着“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给我们起到了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标准表述】

[内涵]

自古以来,“孝”一直就是中国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华孝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子女敬亲养亲”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的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行为规范,成为中华民族整体生存方式和深层次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也是一种亲情的感恩反馈,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应尽子女的本分和义务。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把孝行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躬行孝道是德行的最高表现。就孝文化的整体而言,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排除某些曲解或误解,我们应当看到:第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被大思想家了孔子、孟子所阐释和推祟的孝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科学精神;

第二,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经历代思想家之提倡,经历代统治者之推行,经历代群众之实践,已经成为华人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深人民间生活的各个角落;

第三,孝文化是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在节日活动、婚丧嫁娶、民间风情、文艺演出、工艺作品、乡规民约中,无不渗透着孝文化的影响,无不刻上了孝文化的印记。

[意义]

中华孝文化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弘扬孝文化有助于家庭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和谐,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孝,作为传统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和义务,其最核心的内容或合理之处就是养亲和敬亲,不仅要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爱敬父母,使父母感到愉悦。这无疑会使亲情更加浓厚,家庭更加和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爱戴、尊敬自己的父母,也要由此推广延伸,爱天下人的父母。这将促使社会进一步形成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从而推动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第二,孝有助于解决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的养老问题。据人口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期,老龄人口将达到四亿多。如何使人们“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我国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实践证明,在中国逐步实现养老社会化的同时,还需要继续发扬传统家庭养老的作用。倡导孝亲敬老,可以更好地解决家庭养老问题,对于社会化养老也是有力的推动。

第三,弘扬孝文化,有助于推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孝为仁之本”、“德之本”,它是一切道德精神的源头和根本,“爱人”之仁,是从“孝亲”之爱中升华出来的。孝是“教之所由生”,所以它也是道德教育之源泉。我们要以此为起点,推动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弘扬孝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孝本身含有尊祖敬宗的意思。祖国就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孝的这种认祖归宗的意识曾经是中华民族族认同与团结、爱国爱邦精神的渊薮。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不仅要对父母行孝,而且要对民族、国家行大孝。维护祖国统一,发扬光大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复兴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第五,弘扬孝文化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世界和平。孝是爱亲,仁是爱人,皆本于爱。由仁民而爱物,“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的大爱是由孝亲之爱衍伸出来的。“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要在孝的精神价值基础上,团结起来,不仅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统一而奋斗,而且要为把世界建成一个充满爱的大同世界、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分析]

中国自古被称作礼仪之邦,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阐释“孝”的专著《孝经》,民间更是有所谓百善孝为先之说。但近年来,“机场刺母”、“公务员咬父”等不断上演的一幕幕悲剧不由得让人反思,已有千年历史的让国人引以为傲的“孝文化”为何正在被日益淡忘?

事实上,孝观念日趋淡化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的,其背后还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

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难以团聚、朝夕相处,“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养儿防老”等一些传统的孝道观念正被一些家庭所抛弃。当今的“孝”不能一味地继承古代的“孝道”,而应结合时代特征有所创新。

第一,剔除传统孝文化中的糟粕思想,完善新时代的孝文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孝文化中的有些道德要求已经显得迂腐、落后、甚至愚昧了,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守我堂前三年孝,不知门外四季春”、“父母在、不远游”、“割股疗疾”等,这些落后保守和不当的尊卑观念已经不适应新社会的要求,更不被新时代的青少年所接受,也成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在弘扬传统孝文化的时候,应该剔除这些糟粕的思想观念,对传统孝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在剔除糟粕思想的同时,还应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孝文化以新的内涵。如在传统的孝文化中更多的注入民主的思想。增加“民主”、“平等”、“博爱”、“有为”的元素,使孝文化的内涵富有时代气息,使传统思想与现代文化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

第二,传统的孝文化与现代的法治相结合,是建立新时代孝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有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百德孝为先”,孝为“修身齐家”的必备修养,育人以孝,这也是重要的教育思想。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施政理念。可见,道德与法治在现代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须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辅之以法律的手段重塑孝文化,在传统的孝文化中融合现代的法治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出台,就是从法律的角度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惩戒不尊老养老的“不孝”之风气。另外,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青年法》,要求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的晚辈尊老养老,从法的角度来确保青少年应该尊老养老,而不仅仅依靠道德的信念来约束青少年。对青少年要有柔性教育的一面,但也要有刚性教育的一面,有时候,法律的约束可能要强于道德的规范。

第三,将现代人文精神与传统孝文化的融合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传统的孝文化教育经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对青少年开展传统孝文化教育的时候,还必须结合现代的人文主义精神,不仅仅要通过无形的道德说教来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和通过严厉的法律法规来约束青少年虐老不敬老的不良风气,还可以通过经济性的、荣誉性的措施来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孝文化的实践中去。这样才可以弘扬中国历史上的传统道德和敬老的美德。比如对于能够尊老爱老养老的青少年进行物质的奖励和荣誉上的肯定,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孝文化。总之,要结合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手段和途径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旧的孝文化去支撑“忠孝”的传统风气,这种辩证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研究和努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