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搭一说课稿

搭一搭一说课稿
搭一搭一说课稿

搭一搭(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教科书通过四个问题讨论了三部分内容:第一,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认识余数;第二,通过用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分别搭正方形的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第三,在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中,验证探索活动的发现。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知识基础:其一,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教科书呈现了分物还有剩余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没有给出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其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搭正方形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教学活动。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

教学重点: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课前准备:PPT每人30小棒。

教学过程:

(一)搭一搭,说一说——初步体会余数,理解等式的意义

1. 复习与巩固:10-5= 15 - 5= 18 - 3= 20 - 5=

2. 搭一搭(用1 3根小棒搭正方形),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独立或两人一组用 1 3根小棒搭正方形,边搭边思考:可以搭几个?还剩几根?(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认识余数)

3. 交流讨论,理解余数“ 1”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想法。

4. 结合操作认识等式。

( 1 )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等式。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的操作如何用算式记录?余数“ 1”如何在等式中表示出来?

2)回到情境中寻找等式意义

结合每一步的操作,说说等式中每个数在操作中各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1”是哪根小棒, 为什么会剩下。

(3)在理解的基础上填写单位。(考虑到有余数除法的结果涉及的“两个”单位也是一个理解难点,在第一次认识余数时,教材给出了单位,目的是根据实际需要降低学习难度。同时,结合具体情境的解释,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单位填写的困难。)

(二)搭一搭,填一填——发现感受余数比除数小

1. 探索用不同根数小棒摆正方形的余数变化。

(1)搭一搭:用14、15、16 根小棒搭正方形。

小组合作:让学生用14、15、16 根小棒仿照用13 根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在小组内操作,边搭边画,并在表格内依次用算式记录,共同讨论填写算式和单位。

(2)画一画:用17、18、19、20 根小棒搭正方形。

独立完成:学生独立画一画用17、18、19、20 根小棒搭的正方形和剩下的小棒,逐次将表格中的等式填写完整。

(3)说一说: 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及结果。(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发现,有时小棒正好用完,有时小棒会有剩余,而且随着小棒总数的增加,剩余的小棒数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增加到一定的程度,这个过程突然被“中

断”了,也就是小棒刚好用完,在继续下去,似乎又出现一个“循环” 。)

2. 观察操作图,交流发现。

(1)观察表中的操作图,有何发现(每次余下的根数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余下的根数都比 4 根少呢?

3. 观察等式,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2)余数和除数在操作中分别表示哪部分?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摆一摆,填一填——进一步巩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 先独立完成“练一练1、2”,再汇报。(这两道题鼓励学生再次借助操作活动,利用几何直观加深对余数的认识。)

2. 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2”,再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汇报。

3. 抢答完成“练一练3”。(本题通过改正常见错误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余数、

余数和除数及有余数除法“单位”的体会。)

4. 拓展延伸。

四)交流感受,总结质疑——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通过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