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民间民间工艺

江苏的民间民间工艺

江苏的民间工艺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木雕、绣球、苏绣、插花、剪纸、泥人、剪纸等。

木雕是江苏的传统民间工艺之一,以扬州木雕和无锡木雕最为著名。扬州木雕以红木为材料,精心雕刻出各种仿真的动植物形象,栩栩如生。无锡木雕则以多层次的雕刻技法和鲜明的颜色表现出江南人文景观和江南建筑特色。

绣球是苏州的传统民间工艺,以苏绣技法制作而成。绣球的制作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并需要用到细致、繁琐的绣线和刺绣技法,从而打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苏绣是江苏传统的刺绣技艺,以苏州绣著名。苏绣以绣线发光、色彩鲜艳、线迹细腻、图案繁复而闻名,常用来装饰衣服、被子、屏风、壁画等物品。

插花是南京的传统民间工艺,以插花艺术展示江南独特的文化艺术和美学理念。南京插花注重色彩搭配和形状设计,以自然、恬静、协调的风格为主。

剪纸也是江苏传统的民间工艺,尤其以扬州剪纸最为著名。扬州剪纸以纸雕取代传统的剪纸,以其精致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

泥人是江苏传统的民间工艺,以泥土为材料制作出各种形象逼真的小雕像。泥人常常被用来作为玩具、礼品或装饰品。

这些民间工艺在江苏地区流传已久,代代相传,成为了江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清曲】 唱响春天小调 文化追溯扬州清曲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至今六百多年历史。扬州清曲南北交融,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民间曲种之一。 上榜理由扬州清曲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曲艺品种之一,底蕴丰厚,有500多种曲目,140多个曲牌。脍炙人口的《好一朵茉莉花》的音乐源头即来自扬州清曲中的曲牌 鲜花调 。但是,当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曲种由于种种原因已处于艺人流散、后继乏人的濒 危状态。 业界感言广陵区文化局局长徐超:“扬州清曲作为扬州区域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作为江苏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申报的。这次能够成功上榜也表明国家对扬州清曲的高度认可,是对长期从事清曲研究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将为清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扬剧】 要把全国当舞台 文化追溯扬剧是在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至20世纪初以来,扬剧得到迅速发展和流行。 上榜理由扬剧产生于民间,以扬州方言念唱,具质朴、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擅长表现中下层普通百姓喜怒哀乐。近10多年来,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移,扬剧已处于濒危状态。 业界感言扬剧团团长陈年生:“明天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带给全团的工作人员!扬剧根植于民间,历史悠久。此次上榜给扬剧团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也带来了压力,扬剧团的全体工作人员也将继续努力,不仅让扬剧在扬州地区繁荣,也要在全国唱响。” 【扬州评话】 “活化石”再萌生机 文化追溯扬州评话是用扬州说表的曲艺曲种,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扬州评话有传统书目65部,代表性书目有《水浒》、《三国》等。自清代以来,其风格流派众多,近现代最著名的流派,是以王少堂为代表的“王水浒”,以康重华为代表的“康三国”。 上榜理由扬州评话是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活化石。正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所以俄罗斯、丹麦、日本等国都不乏扬州评话的研究者。 业界感言市曲艺团团长周寿泉:“真的吗?什么时候?太好了!这是扬州评话艺术的一件大喜事,每一个扬州曲艺工作者都会为之而激动!此次能够上榜也是对扬州评话的一种肯定,将会为扬州评话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扬州玉雕】

家乡的民间艺术——江苏无锡惠山泥人

家乡的民间艺术——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家乡的民间艺术——江苏无锡惠山泥人 说起家乡民间艺术,惠山泥人可以称得上一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就是惠山大阿福,主要是取其镇邪,降福之意。“大阿福”那笑容可掬、墩憨厚实的形象征兆着国泰民安,是欢乐、祥和、友谊 的象征。提起大阿福,在惠山还流传着这样 的民间传说。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 行,危害儿童。有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勇 斗猛兽,为民除害。为了纪念“沙孩儿”,人 们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形 象。后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 惠山泥人的原料??黑泥,取自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公尺以下,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凭借这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巧夺天功,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

惠山泥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耍货”,也称“粗货”。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造型单纯,用笔粗放,色彩明快,形神兼备。内容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大阿福、老寿星、渔翁得利等等,深受群众和儿童喜爱。另一类是手捏戏文,也叫“细货”,作品取材京昆戏剧中的精彩场面、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刻画生动,色彩华 丽,耐人寻味,适宜人们喜庆赠礼或欣赏之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但已很少见。 堪称“中国一绝”的手捏戏文,始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创作大都 取材于京、昆、锡剧,民俗风情,神话传说。 其制作全凭艺人用手捏塑,搓、揉、挑、捏、 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扳、插、 推、揩、糊、装,统称“手捏十八技法”,拍 拍捏捏,瞬臾之间神形生动的艺术之作便展 现在眼前。 惠山泥人一般都要上彩后才算完成一件作品,因此它又是我国著名的彩塑产地,彩绘工艺对惠山泥人来说既是必须的又是复杂的。自从清代在制作工艺上出现塑和彩的分工以来,彩绘工艺更是越发细腻和成熟。工序之间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诀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香包花灯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 徐州剪纸的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面等)、特种剪纸等。徐州剪纸内容也由传统的表现手法转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剪纸新作,使内容便加广泛,如:收割、养殖、运输、建筑等生活场景,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徐州剪纸艺人众多,代表性的人物有新沂的王桂英等;邳州的李云霞、衡瑞霞等;沛县的张玉兰等;市区的有孟宪云、张丽君、刘毅、吴国本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这里展示的她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市知名剪纸艺术家张丽君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知名剪纸艺人孟宪云老师的作品:。 信息点: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她出身贫苦,从小就倍受父亲雕刻艺术的熏陶,她的作品源于生活,内容丰富,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浑朴天然,自成一家。既有质朴厚重之意,又充满着生活情趣。其创作的近百件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徐州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青年剪纸艺术家,张丽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九龙图》、《喜上眉梢》、《虎娃》先后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 香荷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端午节有制作和佩戴香荷包的习俗。

香荷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汉代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广泛 运用到岁时年节等民俗生活中。明清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有较大发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荷包。 徐州香荷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 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徐州有很多制作香荷包的艺人,最具代表性的有王振霞、井秋红、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在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目前,徐州民间香荷包制作艺人中王振霞、井秋红二位老师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里展示的有两位老师的作品有:。 .信息点: 王振霞从艺40余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且起到了很好的领军带头作用,堪称“彭城一绝”、“娃娃王”、“巧女”等。 井秀红为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十四岁跟随母亲曹凤英(已故)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并将香包这项传统手工艺成功推向市场。 制(花灯)技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据史料证实,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扎制技艺。花灯,又名"彩灯",是扎制的一种,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本地区的民间花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和扎制技巧上采用新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徐州花灯扎制工艺风格。 徐州地区的花灯扎制技艺在内容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给 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苏省位于中国的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之一。江苏省1997年发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出了江苏省当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本土特色的60项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按其类别划分为民间艺术、曲艺、戏剧、民族音乐、民间歌舞以及风俗仪式等六大类,从而体现出江苏省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民间艺术类文化遗产有三项:江苏竹筒戏、江苏传统油画以及南通横琴花鼓。江苏竹筒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及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文化。江苏传统油画源远流长,风格独特,颇受人们喜爱,吸引了众多观众及研究者。南通横琴花鼓是一种由古老传统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旋律、华丽的装饰、激烈的节奏及典雅的舞姿深受江苏省民众的喜爱。 曲艺类文化遗产有五项:太湖秦腔、扬州粤腔、江行评话、泗阳秀才戏以及苏州旦腔。这些文化遗产的特色鲜明,既展示了江苏省的文化传统,又体现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特色,且均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太湖秦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歌剧”;扬州粤腔主要讲述南方典故,用简单易懂的文字表达出诗情画意;江行评话,一种以议论和批评为主题的艺术,既有剧中人物的调侃,又有深刻的思想和智慧;泗阳秀才戏具有古色古香的南方文化特色,形式新颖,滑稽有趣,深受江苏省的民众喜爱;苏州旦腔以其繁而不乱的旋律、刚柔并济的节奏、完满而又有趣的手法,在江苏省博得了广泛的

声誉。 戏剧类文化遗产有六项:扬州西楼剧、苏州苏姑剧、盐城太行剧、淮安大戏、江阴年剧以及南通竹林剧。这些文化遗产都集中展现了江苏省独特的地域性文化,体现了当地民间传统及当代社会的一个精彩绝伦的缩影。扬州西楼剧以其口耳相传的传统和流传至今的古典艺术,在江苏的地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苏州苏姑剧独特的舞台特色及其充满诗意的文字,深受江苏省民众喜爱;盐城太行剧以其简练而又精致的文字,以及唯美而又抒情的旋律,令人耳目一新;淮安大戏以其情节曲折、剧院气氛浓厚的特点著称;江阴年剧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以及出场的节奏和节拍,使江苏省民众爱不释手;南通竹林剧以其精彩的表演、生动的主题、节奏拨动的心弦,更是让江苏民众赞不绝口。 民族音乐类文化遗产有六项:江苏黄梅戏、江苏竹筒乐、慈溪铜钹乐、江苏高音笛、新沂木笛以及江苏葫芦丝。这些文化遗产融合了当地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从而形成了江苏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江苏黄梅戏以其多变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以及变化多样的舞蹈形式,深受观众喜爱;江苏竹筒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慈溪铜钹乐音乐清晰,抒情高雅;江苏高音笛刚正有力,优美醉人;新沂木笛以其由浅入深的变化,曲中蕴含着生活情怀;江苏葫芦丝又称江苏蛙调,以其节奏圆滑、旋律凄美而闻名。 最后,民间歌舞类文化遗产有两项:江苏大踏步舞以及江苏落梅舞。江苏大踏步舞以其古老的传统以及抒情的歌曲,在全省各地均有传播;江苏落梅舞以其悠久的历史、流畅的舞步和柔和的旋律,深受

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123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7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JS?-1 白蛇传传说镇江市 2 JS?-2 梁祝传说宜兴市 3 JS?-3 董永传说东台市,镇江市丹徒区、丹阳市,金坛市 4 JS?-4 《华山畿》和华山畿传说镇江市新区 5 JS?-5 韩信传 说淮安市淮阴区 6 JS?-6 吴歌苏州市,无锡市锡山区、惠山 区 7 JS?-7 靖江讲经宝卷靖江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16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8 JS?-1 常州吟诵常州市 9 JS?-2 南乡田歌镇江市丹徒区 10 JS?-3 海门山歌海门市 11 JS?-4 高邮民歌高邮市 12 JS?-5 金湖秧歌金湖县 13 JS?-6 邵伯秧号子江都市 14 JS?-7 吕四渔民号子启东市 15 JS?-8 古琴艺术,虞山琴派、广陵琴派、金常熟市,扬州市,南京市秦淮 陵琴派、梅庵琴派, 区,南通市崇川区,镇江市 16 JS?-9 江南丝竹太仓市 17 JS?-10 海州五大宫调连云港市 18 JS?-11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苏州市 19 JS?-12 无锡道教音乐无锡市 20 JS?-13 天宁寺梵呗唱诵常州市 21 JS?-14 楚州十番锣鼓淮安市楚州区 22 JS?-15 留左吹打乐南京市六合区 23 JS?-16 邵伯锣鼓小牌子江都市 三、民间舞蹈(共计1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4 JS?-1 睢宁落子舞睢宁县 25 JS?-2 男欢女喜宜兴市 26 JS?-3 钟馗戏蝠如东县 27 JS?-4 傩舞,跳幡神、跳娘娘、跳马伕, 溧阳市,扬州市邗江区,如东县 28 JS?-5

扬州民间传统艺术

民间音乐类 ★邵伯秧号子:“大米饭好吃秧难栽,拔根芦柴花,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邵伯秧号子历时千年,传唱不息。其“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衍生了大合唱演唱的基本形式。 ★古琴艺术:亦称瑶琴,是我国古老乐器之一。扬州的广陵派古琴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 ★邵伯锣鼓小牌子:锣鼓小牌子是丝竹乐、锣鼓、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多支曲牌联缀而成的套头曲,是里下河牌子曲中一支富有特色的流派。 民间舞蹈类 ★跳娘娘:即花香鼓,民间歌舞。流行于南京、扬州地区。因舞者手执花香鼓,故名。又因原为奉祀祈祷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 传统戏剧类 ★扬州杖头木偶:中国戏剧表演形式中最具有个性、最具有魅力的艺术种类,表演夸张而富有美感,演绎万千气象。 曲艺类 ★扬州弹词:扬州地方剧种,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只是更注重字正腔圆,且表演幅度更小,重在面部表情。 民间美术类 ★扬州刺绣:扬州刺绣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仿古绣和写意绣代表了当今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和艺术水准,以众多的精品名扬于世。 ★扬州灯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制作考究,色彩绚丽。琉璃灯、纸灯、宫灯、走马灯等均为扬州民间彩灯技艺经典。 传统手工技艺 ★扬派盆景: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 ★扬州绒花制作:绒花也称宫花、喜花,是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品。早在唐代进入宫廷,千百年来作为南方绒花的杰出代表。 ★通草花制作:通草,即中药材通草片。扬州通草花以通草为原料,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做叶子、传干子、栽盆、装镜框、整理等多道工序制成,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田野·旧时记忆】十大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田野·旧时记忆】十大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在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文明飞速前进的今天,很多传统技艺因为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被人们所忽视、遗忘,落寞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实,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非常值得我们重视。试问,一棵没有根的树如何能茁壮成长呢?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应竭力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与技艺,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生机,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1、糖塑 糖塑,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俗称吹糖、糖人模,从事这行手艺的人叫吹糖人,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尤以湖北天门、沔阳(今仙桃市)为最。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蓝、黑等色素,根据需要可以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然后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经由艺人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天门沔阳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制作上高人一筹,常见的有连年有鱼、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等等,是一种传统工艺品。

2、傩面具雕刻 傩面具是汉族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傩面具是汉族传统工艺的一种,在日本称为能面。

3、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中国民间艺术——云渡桃雕

中国民间艺术——云渡桃雕 【摘要】云渡桃雕是广泛流传于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云渡村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宿迁市泗阳县最具特色以及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可见桃雕的艺术价值有多高。自明代以来,桃雕手工艺术蓬勃发展,手工技艺越发精湛卓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调研云渡桃雕传承和发展状况并提出可实施性的建议和意见,在继承中发展与在发展中继承相结合,不断发扬桃雕手工传统艺术。 【关键词】云渡桃雕民间工艺继承发展 【正文】 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祖国千年的文化。就拿我们江苏来说,“百戏之祖”的苏州昆曲、“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刚柔相济”的云渡桃雕以及沭阳烙画、剪纸、泥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同时也只有走下神坛,走进人民生活,非物质文化才能更好地焕发活力、展现艺术魅力、增添艺术价值。 云渡桃雕作为家乡的传统民间工艺不仅被列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同时也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的一员。桃雕文化手工工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对传统民间工艺的取舍问题并进入调研,结合研究成果分析问题,指出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桃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呼唤社会各界人士对桃雕文化的重视。不断关注、弘扬和发展中国民间艺术,继承和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宿迁市云渡村泗阳县云渡村是桃雕的发源地,云渡村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桃树生长的绝佳环境。这为桃雕工艺的传承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资源。目前据我调查的桃雕民间工艺的手工艺人非常稀缺。桃雕分为粗雕和精雕两种,粗雕相对简单,容易上手,一般跟着家里的老人学着就会了。但是精雕就相当复杂了,没个几年的功夫是学不会的,在这个

南通民俗文化介绍

南通民俗文化介绍 地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江苏南通,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文化遗存的苏中古城。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交汇互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江海文化。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民间文艺源远流长。根植于这方水土的南通特色文化,枝繁叶茂,花鲜果硕,是祖国文化百花苑里盛开的奇葩,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山水人文 南通的山水人文独具江海特色,以狼山为首的五座山峰连成“狼五山”,矗立于长江北岸,在浩瀚的长江水面与广褒的苏北平原之间异峰突出。狼山不高,因长江而挺拔;狼山不大,因平原而高峻。山上古塔禅寺,长年香火缭绕;名人胜迹,随处可觅,浓缩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濠河为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自古文人雅士留连名山大川,亦诗亦画,南通山水同样滋养了历代文人雅士,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明代风流才子冒辟疆、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戏剧家李渔等都在南通留下了不灭的文化印痕。特别是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张謇潜心构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南通创办了包括中国第一馆——“南通博物苑”在内的众多中国第一,同时又集聚了一大批优秀文化名人,恰如表演艺术家赵丹以其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成就,令南通名走天下。 民间工艺 南通民间工艺品种繁多,千姿百态;能工巧匠,代有人出;大家名师,声誉远播;精品力作,传之弥远。诸如古朴清新、寓意吉祥的蓝印花布,古风犹存、哨响如筝的南通板鹞,创新于苏绣的通绣,发乎汉唐加入时尚的扎染,以圆润细腻见长、鬼斧神工的红木雕刻。此外还有木版年画、丝绸剪贴、造型风筝、葫芦雕刻等,不胜枚举。 民间绘画 南通民间绘画,一部分与民间工艺密不可分,或为主体,如木版年画,或为其装饰,如风筝画;一部分或为习俗所用,如灶壁画;或

【自主】镇江地方特色文化

【关键字】自主 镇江的民间文化意韵隽永,民间艺术璀灿夺目,流传在民间的各种民间艺术品匠心独具,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正则绣 又叫"针画"。起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画家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它是在民族传统刺绣的基础上,以民间的针为工具,丝线为材料,自创的一种乱针技法。它吸收了西洋画的色彩原理,中西结合,线条长短不一,针法灵活多变,层层相叠。正则绣第三代传人吕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富于变化和创新,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打破传统底布的卷绷方法,改用油画布绷法,画面线结上万个,针法密集细腻、品味清新高雅,立体感强。邮票拼贴画 邮票拼贴画为民间艺术新品种,它是根据邮票的不同颜色、图案,将其剪碎、分类,当做色块拼贴而成,作品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在手法上,国画、油画、装饰画、素描、书法均可表现,并不留画笔描绘的痕迹。剪子、镊子、刀片和浆糊是拼贴时的主要工具和材料,拼贴的每一小块邮票上都相应地保留着邮票的面值、文字、齿孔、图案,甚至邮戳。因而,它又是美术与集邮之间的一种民间艺术品。 竹编字画 它是将毛竹用篾刀劈成细如发丝的竹篾,然后用竹细篾编织成各种图案和字画。该竹编具有不褪色、不发霉、不生蛀、不裂脆的特点,是国际公认的绿色产品。其工艺为一根毛竹可以劈出60多根细篾,它可以编织出各种民俗图案。因为竹篾的细长,其做工就显得极其精巧、雅致,编织的字画生动形象,惟妙惟肖。人物线条流畅,山水自然,书法圆润,并呈现出竹编艺术特有的雅俗共赏之特点,手工技艺的精湛程度会让人误以为是电脑操作下的杰作。 瓷刻 该工艺是在白胎瓷釉面上雕刻而成,它以刀DB,熔绘画、书法、金石于一炉,既表现了绘画的神形气质,又有刀工瓷刻的金石韵味,极富古朴的美感。现今的瓷刻艺术改变了过去以点成面的传统技法,而改用以线成面的创新技艺,使瓷刻产生了良好的直观效果。光滑莹润的瓷面,闪亮的特制錾刀,独到的构图,都使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意趣深远,给人以高雅的享受。 扎染画缋 我国古时称之"绞缬",是一种富有传统工艺特色的民间纺染技术,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它以细旦超薄型真丝面料为扎染品,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民间扎染工艺相结合,再糅入现代审美意识形成的具有独特民间艺术韵味和东方风情的高档艺术品。它能充分表现中国绘画的清晰明快和隽永的品格,以特有的朦胧风格,抽象的浪漫意识,使其具有着梦幻般的色晕效果和中国绘画的特色。 铜版彩画 该画是在铜版上绘画。它用手工精心刻绘并需进行腐蚀,形成凹凸的立体效果,使之色彩富于变化,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形成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的视觉感受。铜板彩画以其特有的类似于油画的光彩,深得人们喜爱。该画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它斑驳的画面和肌里图案,都会让你感到绵长优秀的民间文化所表露出的强大生命力,撼人的艺术效果使其别具一格。 剪字 它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剪字是在不打草稿的基础上徒手剪出行书、正楷、魏碑、隶书、仿宋等不同的字体,有的可剪出一人多高,有的则可剪出只有小指甲般大小的汉字。字体疏密自如、秀丽、遒劲,无论横、竖、撇、捺、点,都显得自然流畅,形

江苏民俗服饰饮食婚丧习俗

中外民俗概论 民俗考察报告 我们选择了这一江南水乡,分别从饮食、服饰和岁时节日三个方面加以概述。 一、饮食 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了民俗事项的地域性很强,自然环境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环境,成为当地居民民俗心理的定向。可见地理背景决定了表现民族风俗特征的例。大的地理区划造成的风俗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如饮食风俗中,北方人以面粉为主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东北人以玉米为主食,、蒙、的放牧人以牛羊肉为主食。同样,同一省区的各市县,风俗特征也是有差别的。 区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带有区域传统文化的强烈特征。所以,近代大体可分为四个饮食文化圈:锡常饮食文化圈、徐海饮食文化圈、宁镇扬淮饮食文化圈与通盐饮食文化圈。 在主食方面,除徐海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主食以米饭、米粥为主,佐以面粉制作的面点,米以粳米和籼米为多,南地区更多地偏爱粳米,而北广区大多偏爱籼米。南、北人爱吃糯米,北地区往往将糯米用于妇女生孩子后遍送亲朋庄邻和腊月祭送灶王爷,以及平日酒宴中的甜食—八宝饭,故消费量不很大;而南的面食糕团中均要用糯米兑粳米,以6 :4 或7 :3 掺好,磨粉制作,需求量较大。徐海地区的主食以麦面和杂粮面为主,主要制作成馒头、馄饨、饺子、煎饼等品种。俗称“非干不饱”,干食有三种:一是炕、烙、烤出的各种发酵饼和

呆面饼;二是蒸出来的糕馒;三是去皮壳的粮食仁子煮的干饭,有大米干饭、小米干饭、豆干饭、麦仁干饭,以及用粘、粘秫等杂粮煮成的干饭,与南地区干饭的概念大相径庭。其特色主食是煎饼,即将面粉糊摊在鏊板上,烙成一直径二尺左右的薄面片。摊煎饼时可加入鸡蛋、葱花、虾皮,制成高档的蛋煎饼;煎饼卷大葱、甜面酱为中档;最不济的是“小鬼裹单被”,即煎饼卷油条一根。煎饼有咬劲、耐饥,极符合徐海人刚强、爽直的性格。 在小吃方面,锡常相对徐海地区的主食差异是明显的,而相对于宁镇扬淮、通盐等地,其差异突出地表现在米食糕团的广泛使用上。南米粉制成的食品主要有各式糕团、汤圆(无馅,一称元宵) 、汤团(有荤素各式馅心) 、船点。糕团已成为小吃的主力军,南人一年四季各时令节日量食用。 在节令食品方面,南和徐海以外的地区,在节令中也有当地的特色饮食习惯。中地区正月有“上灯圆子落灯面”和“十五十六炒圆子”之说,这里将十五元宵花灯的时间提为正月十三开始,家家吃带馅的汤圆;落灯延长至正月十八,家家吃面条。端午节中午,全家吃十二红,四冷盘:拌黄瓜、糖醋扬花罗卜(红皮) 、咸鸭蛋、拌凉粉皮;四热菜:刀豆烧肉、烧黄鱼(或红烧籽鹅) 、炒虾、炒花菜;二水果:枇杷(或红樱桃) 、和杏;点心为虾籽酱油肉粽子和烧鸭汤。农历六月六,里下河地区俗食“焦屑”,民谣“六月六,吃了焦屑长了肉”,焦屑即炒面。中秋节,镇扬一带除月饼和芝麻糖馅的发酵炕饼外还时兴烂面萝卜丝饼,即先将面粉和水调成粘糊状,再放在一边“醒”半个

东台传统文化

东台传统文化 东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既有东台发绣、董永传说、渔民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有酥儿饼、鱼汤面、陈皮酒等传统美食,还有溱东大鼓、许河杂技、渔鼓道情等一批源于基层、源自生活,有着坚实群众基础的民俗文化艺术特色。 1、董永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情。她不顾天宫戒律森严,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并帮助丈夫成功赎身。在我市目前有辞郎河、老槐树、董贤村、肝肠河等80余处地名与董永传说相关。 2、海春轩塔 西溪沧桑越千年,古塔雄姿今依旧。位于西溪景区的江苏第一古塔海春轩塔建造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像一位远古的老人屹立在泰东河畔,向人们讲述着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传承着大美东台的文明。渔民们又称此塔为“定海神针”、“镇海塔”。 据清嘉庆年间《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东侧。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公元约640年海春轩塔建成,其初名为“孝母塔”。相传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幼时随母逃难曾住过西溪。那时,西溪为海边渔村,常有海难发生。尉迟敬德母亲心地善良,嘱咐他今后如有能力,要在这里建座灯塔,让渔民出海能辨别方向。发迹后的尉迟敬德没有忘记母亲的嘱托,他奏请唐太宗李世民,批准在西溪建塔。 海春轩塔为七层八角砖结构密檐塔,塔高20.8米,底层直径7.2米,每层每面,有神龛供奉神像。塔内为空,无楼梯可上。海春轩塔无地基,就建在泥地上,工匠们用青砖加糯米浆砌筑,千百年来历经岁月洗礼,仍巍然屹立如初,堪称建筑界的奇迹。 3、东台发绣。 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奇葩。发绣,取妙龄少女秀发绣制而成,为世间唯一带有人类生命符号艺术,银针代笔,匠心成画,工艺精湛,风格典雅,誉为“天下一绝”。发绣以少女头发为载体,倾注众多情感因素、人文背景、个性特征,是生命符号艺术。通过胎毛绣、夫妻结发绣、成年绣、金婚绣、老人绣承载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以绣为媒,东台发绣人先后5次走近央视,数十次获国家级大奖。发绣,源于虔诚,传递虔诚,

江苏民俗

江苏民俗 农事和节气的风俗根据二十四个节气进行农事和安排生活。如“春打六九头,耕牛满地头”,元旦日如阴则“岁朝乌云秃,高低田稻一齐熟”。立春日举行探春、采春、迎春和打春及迎春牛和送“春牛图”。夏日有“雨打立夏,无水浇耙”、“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立夏人们吃补食、称体重。秋季“雷打秋头,百事无收”、“八月十五云遮日,来岁元霄雨打灯”。寒冷的冬季主要是田间管理“庄稼要收成,土地要冬耕”、“冬季清除田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冬至大如年,人们吃年糕、做汤圆、穿新衣服、祭祀祖先。 农事的祭祀风俗清明前后下稻,下要选时辰、选经验丰富的男性老农,说话要讨口采。第一天插秧,谓“开秧门”,除一套程序外还需祭土地神,若干旱不雨,则去城隍庙祈求降雨。为了防治病虫害,正月半夜“甩火把”。太湖一带如遇上虫害,将扫帚插在田中,称为“扫虫”,或将刘猛春将军菩萨请出来巡游。中秋节后举行土地会、青苗会、稻花会和庆丰会。 手工业习俗世代相传“百作拜师”,学徒拜师要有“荐保”、“保头”,签定合约。学徒期间尊卑上下等级分明,学业期满,要举行拜师仪式,办“满师酒”,向师傅、师母行“三拜九扣”之礼。各行各业有自己的祖师爷,逢先师生日、过年过节和开工之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如石匠、木匠的师是鲁班,理发业是吕洞宾,烧炭业是陈老相公,雕刻业是邱弥陀,陶瓷业是范蠡,制笔业是蒙恬,竹篾匠是泰山等等。丝绸业十分发达,明代的苏州“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机工们崇尚机神,建庙塑像。旧时织机分为提花机和素机,只有男性织工坐提花机,织出有各图案的丝绸供宫廷官吏享用,女性织工只能上素机织绸,为平民百姓衣帛。苏州刺绣历史悠久,历代朝官府十分重视,刺绣业尊顾名世为祖师,民间的刺绣名师培训刺绣艺人。无锡惠山的泥人深受人们喜爱,妇女买“大阿福”讨吉祥,蚕农买“春牛”祈求农事顺利,市民喜爱“观世音”,“钟馗”等期望神灵保佑。吴县西山的碧螺茶享有盛誉,每年在春分至谷雨前后采茶女经过沐浴更衣,去山上采茶。茶农最担心旱灾或虫灾,逢到这情况,茶农就宰猪杀羊供奉龙王菩萨、孟姜菩萨,有的还抬着菩萨到茶山上走一圈。除夕人们把采制的头茶供奉菩萨,初一清晨先泡一杯茶,供奉在灶神堂前 渔业习俗江苏河网密布,渔民世代从事养鱼捕鱼活动。太湖渔民供奉传说中治水的大禹,于是在昂山上造禹王庙,每年春季的全猪全羊斋禹王神,并请戏班子演戏酬谢神灵保佑。每年五月至七月渔民出湖捕鱼前,要举行请神及会餐活动,俗称“做公堂”。早上开网,第一网捕到鲫鱼或鲤鱼,认为是大吉大利,如捕到黑鱼,兆“黑心”,当日一定会捕到很多鱼,如果捕到的是白鲦,则认为这天要白辛苦。小塘捕鱼,干塘时焚纸烧香,祭祀塘神。 市集民风 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十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行各业商贩叫卖、杂耍、小吃一应具全。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集市上小商贩除了吆喝叫卖外,还有各传承的打击声,如货郎担摇皮鼓,铜匠担晃铜串,糖粥担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锣,收废品摇铃等等。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铺在高墙上写个“当”字,茶馆悬挂“茶”字招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