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史4 明清部分

第七节明清时期的艺术设计

一、明清家具

(一)明代家具

唐以前人们大都席地而坐,宋代开始逐渐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基本上完成了从低矮型家具向高坐型家具的过度与转变。

明代家具种类有:1)椅凳类2)几案类3)橱柜类4)台架类5)床榻类6)屏座类

1、发展的原因

1)园林建筑的兴起,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相应地增加。

2)木材的丰富。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的交往使热带成长的花梨、红木、紫檀等材料,得到了较充裕的供应。

3)木工具的提高。种类增多,因而适于各种加工需要。锯“长者剖木,短者截木,齿最细者截竹”

2、“明式家具”的特色:

1)注意木材的质地,多采用硬质的树种,所以又通称硬木家具。

2)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而不加油漆。

3)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榫卯)。

明代家具的“攒边”:

3、明式家具独特的艺术特色:简、厚、精、雅。

简是指造型简练;厚是指感觉敦厚,有分量而不轻俏,庄重而大方;精是指作工精巧;雅是指气质上典雅。

4、明代家具体现的设计原理

1)注意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

2)注意材料美:充分运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而不加以掩饰。深沉的色调,坚而细的质感,达到了稳定和调和的艺术要求。

3)注意结构美:不用钉,不用胶,而主要是运用榫的结构,不同的部位运用不同形式的榫,既符合功能要求,又使家具牢固。

4)注意工艺美:面的处理,有适当的比例和尺度;显得运用简洁利落。在造型的结束处和转折部位,加以不同的变化,产生丰富的造型形象。

(二)清代家具

明清家具的不同:明式简练,清式繁琐;明以造型取胜,清以装饰见长。

清代家具已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依其生产地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苏作、广作、京作。

二、陶瓷工艺

(一)明代陶瓷

白瓷居首,青花瓷成为主流,各种彩瓷、色釉大量涌出。

紫砂陶崛起,品种多质量高前所未有,行销国内外。

1、江西景德镇窑

彩绘瓷——有釉下彩、釉上彩多种类型

1)釉下彩——是在烧好的毛坯上作画写字,然后上釉.

2)釉上彩——是在烧好的毛坯上,上釉后在釉上作画写字既成.

3)釉中彩——是陶瓷烧成后先上一层釉再上面上彩或画画写字,然后再上釉,这种作法较少.

4)釉上红彩——有洪武“红彩龙纹盘”,用线描手法满绘云龙纹。

5)填彩——凡是釉下青花双勾图案轮廓线,釉上填入彩色的称填彩。斗彩的一种

6)斗彩:斗彩,又叫逗彩,是以釉下青花为主与釉上彩色拼合成纹的彩瓷,即所谓“青花间装五色”。成化斗彩是明代彩瓷发展的卓著标志之一,有“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之说。

7)五彩纯粹釉上彩绘、颜料有红、绿、黄、赭、蓝。

8)素三彩以黄、绿、紫为主,格调清雅,适用于祭礼和宗教。弘治、正德年间已经盛行。

永乐时期,压手杯、甜白釉、锥拱法,

宣德时期,青花(明代最优秀)

成化时期,青花加彩(“斗彩”和“填彩”)

嘉靖、万历,五彩

弘治、正德,“浇黄”,或“娇黄”。

造型方面,盘多为立沿,碗多撇口而微卷,成为定型,至今仍称“正德式”。嘉靖、万历时期,在造型上,嘉靖时期流行葫芦瓶,万历时期流行蒜头瓶。

宣德的浑厚,成化的清雅,嘉靖的逸趣,万历的秀美。

即宣德的“浓”,成化的“淡”,弘治、正德的“暗”,嘉靖、万历的“紫”。

2、颜色釉明代成就

(1)白釉

(2)红釉

(3)蓝釉

(4)黄釉

3、民窑

1.青瓷浙江龙泉窑的青瓷。

2. 白瓷福建德化窑的白瓷。

3.瓷塑以德化窑最著名,多以仙佛形象为主。

著名艺人有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等。

何朝宗“达摩瓷像”

4、紫砂器

紫砂器,是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细陶器,呈赤褐、淡黄、紫黑等色,紫砂器制作工艺开始于宋代,明中期开始盛行。

紫砂茶器的优点

1)不失原味

2)壶经久耐用,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3)茶味不易变馊变质

4)耐热性能好

5)紫砂器传热缓慢,不易烫手

6)使用越久,自身光泽越美观

7)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

明代是紫砂壶创作的极盛期,著卓越的工匠有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鸿寿等。

供春制作的人称“供春壶”。

5、法华器

法华器——法华,又名珐华

法花又称法华,是一种釉陶制品。它的特点是花纹轮廓用高起的凸线,再饰以釉彩。法花器的制作与佛教有关。其中的蓝色和孔雀绿色称作法蓝,法翠。

(二)清代陶瓷

清代陶瓷以景德镇为烧造中心,古彩粉彩珐琅彩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景德镇窑清瓷各个时期的特点:

1.顺治时期:造型上有碗、盘、炉、瓶等;装饰花纹布局较满,近似明代特色;釉色呈青

白色,青花色调灰暗;胎骨厚重,口沿酱色。

2.康熙时期:以红釉为最著,又称“宝石红”;古彩是重要的品种,又称硬彩;出现素三彩;

造型沿用旧式,装饰多表现人物题材;用长篇的诗文做装饰;刚健。

3.雍正时期:以粉彩最有成就,又称软彩。多仿制成化时期的作品,以花鸟题材饰纹为主,

多采用折枝花;逸丽清秀,富有装饰性;雅致。

4.乾隆时期:珐琅彩是重要品种,也称“洋瓷”,是在景德镇瓷胎上加彩,再进行第二次烧

制;此时为极盛,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颇具宫廷气。具有“轻、

薄、坚、细”的特点。富丽繁密,细致精巧奇巧,华缛。

综观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陶瓷的特点是:

康熙装饰多用人物,雍正流行花鸟,乾隆早期尚奇巧,晚期重模仿。康熙的五彩、雍正的粉彩、乾隆的珐琅彩,其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染织、服饰

(一)明代染织

明代继汉、唐、宋之后成为第四个盛期,有四大产区。江浙为全国生产中心。

1.“明锦”

一是—南京云锦,二是—苏州的仿宋锦

南京云锦:库锦、库缎、妆花三种

2、苏州仿宋锦

3、顾绣

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居住在上海露香园。顾氏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因此称为顾绣。

顾绣的特点:

1)选择古人名迹为绣稿;

2)在绣法上,凡针丝不及之处,皆以彩笔接色,追求绘画效果;

3)是劈丝极细。

4)是顾绣针法丰富,常用针法有:擞sǒu和针,滚针,施毛针以及网绣。

4、缂丝

明清缂丝的特点:明代大量用金、有捻金线、片金线

缂丝技术发展——双面透缂,有合色线缂织(增强色彩变化)

与刺绣相结合——三色金、水墨缂丝、三蓝缂丝

(二)清代染织与服饰

清代时上海是印染的著名地区,刺绣形成地区性的品种。

重要的品种有:苏州制造、南京云锦(妆花)、缂丝。

1、刺绣

清代刺绣可分为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清代刺绣的题材多为吉祥图案,表现出一定得主题和含意,反映出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但其中也包含一些封建的意识观念。

刺绣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苏绣、粤秀、蜀绣、湘绣、京绣、鲁绣、汴绣、瓯绣。

由于服装、扇子等要求牢固耐磨,双面屏风、隔扇心等要求花纹双面都要清楚平整,故清初创造了双面“透绣”技术。

为了增强花纹的肌理效果,扩大了合色线的应用。

2、缂丝

缂丝加绣的品种开始出现。

清代中期宫廷陈设的花鸟、动物、山水插屏和挂屏,往往以丝线缂织地纹,以主线缂织花纹。

3、服装

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族服装。顺治九年(公元1625年)颁布《服色肩舆永例》规章庞杂繁缛。

以满族仪俗为主,保留汉族某些特点,废止了两千多年的冠冕衣裳制度。

男装

“旗人”新制,有“礼帽”俗称“大帽子”。冬用“暖帽”,为圆型围宽沿,由黑色皮毛或呢、缎、布制作。夏天用凉帽,圆椎型。

服装以袍褂为主。

服饰:有“披挂制度”,规定五品以上佩戴“朝珠”,大串挂项垂胸,附小串左右各一名“纪念”。民间好腰挂饰品,有琐子荷包等。

四、金属、玻璃、漆器工艺

(一)金属工艺

在明代的金属工艺中,最具有特色并有突出成绩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两个品种。宣德炉多为香炉式。采用鎏金、渗金、金屑等。

1、景泰蓝:

A明代

珐琅器物的一种。

珐琅,为搪瓷的旧称,是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及一些金属矿物为原料进行粉碎制成珐琅粉并加以熔炼,用时涂饰于器胎上的一种玻璃质釉料,经熔溶后略带浅蓝或浅绿近似透明的玻璃,俗称熔料或玻璃料。

景泰蓝是明代著名的一种金属工艺。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个字概括,它是具备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种工艺品。日本收藏的唐代银胎掐丝珐琅镜为我国最早的珐琅器。

景泰蓝:三种加工形式:

1)“掐丝珐琅”。

2)“錾(音赞)胎珐琅”。

3)“铜胎画珐琅”。

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一般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磨光、镀金等多次过程。其中以掐丝、点蓝为最复杂、最重要。烧蓝往往在800摄氏度中反复烧三四次。

清代的景泰蓝

B清代

在继承明代的传统上,有所创新。

康熙时期的景泰蓝,掐丝细密均匀,但釉色不及明代。

乾隆时期,景泰蓝最繁荣,做工超过明代。

2、宣德炉

明宣宗三年,工部为适应宫廷和寺庙作祀祠或熏衣之用的需要,利用从南洋所得风磨铜铸造一批小型铜器,称为宣德炉。因其品种多为香炉式,故以炉名之。

(二)玻璃工艺

清---南方的广州土玻璃:广州是我国自制玻璃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进口外国玻璃的门户。因其轻薄而脆,传世极少。

料器即玻璃器,但它含铅量较高,熔点低,适于制作各种欣赏品。清代料器是新兴发展的一个品种,制作甚为发达。其装饰方法有:套料、搅料、刻文、金星料等。

(三)漆器工艺

漆器工艺的专著《髹漆录》:我国古代漆艺的惟一专著。它在总结和传授髹饰技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并为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之建树留下了宝贵资料。

螺钿著名艺人嘉兴的姜千里,独创风格,称“姜千里式”。

明代螺钿有软螺钿和硬螺钿两种。

清代漆器逐步形成各种制作中心及地方特色。有北京雕漆、扬州螺钿、福州脱胎。

(四)雕刻

1、竹雕

清代的竹雕,十分发达。制作技法分竹刻、留青、翻黄等种。

2、玉雕

明代苏州琢玉艺人陆子冈,被称为“吴中绝技”。

清代玉器制作十分发达,设造办处管理玉器制作。清代玉器在乾隆时达到了极盛。乾隆时玉雕代表作:《大禹治水图玉山》、《白玉嵌金红宝石碗》、《会昌九老图山子》、《秋山行旅图山子》、《丹台春晓图山子》。

3、牙雕

清代牙雕有用染色和拼镶等技法。象牙球能刻制十多层。

清代彩塑和实用紧密结合,作为儿童玩具。(陶塑为陶制品与彩塑不同)

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因以制作阿福最有特色。

五、建筑设计

宫殿建筑:开始制度化。

故宫,明代建筑遗存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因其功能大小而取不同形制,主次分明而又协和统一。

清---宗教寺塔:清代统治者为笼络少数民族,大兴喇嘛教,藏式、蒙式宗教建筑由此而兴建。布达拉宫、塔尔寺、拉布楞寺。

皇家园林:

帝王宫廷与一般宫苑建筑的区别:

1、宫廷建筑要求体现严肃庄重性。如轴线对称、崇台峻宇。而宫苑建筑则较活泼,建筑式样变化较多,有山石、花木、池水等。

2、宫廷建筑多有玻璃画,高脊重吻。而宫苑建筑则装修简洁,彩画较素雅或不用彩画,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多,也不常用斗拱。

3、宫廷建筑一般较高大,而宫苑建筑则体量小巧些,与自然景物相协调

六、民间工艺美术

吉祥图案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类图案,所占比重极大,明清时的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吉祥图案的表现手法

1、象征。以事物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取其相似或相近,以表现一定含义。如莲花表示纯洁,鸳鸯表示友爱,牡丹表示华丽。

2、寓意。借物以托意,如蜘蛛表示喜庆,松鹤延年表示长寿。

3、谐音。借字的同音或近音以表示一定含义,如喜上梅梢,以喜鹊之喜同音,以梅与眉近音。

4、比拟。运用拟人化或拟物化手法,表现一定的事物。

5、文字。直接用文字以表示意义的,如喜、寿、吉祥等。

6、表号。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意义,即一种标记、标帜。如鸟表示日,兔表示月,鱼表示余,钱表示富有等。

对于吉祥图案的正确的认识:

1、吉祥图案的绝大部分,是反映对于幸福和美好意愿的企求,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民间图案的特色是他的主流,应当肯定它。

2、吉祥图案所以流传时间长,应用很广,说明它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他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群众基础。

3、吉祥图案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追求生活的幸福美好。

4、吉祥图案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传统图案中具有代表性的,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5、吉祥图案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宣传封建迷信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忠孝节义,升官发财等,是其中的糟粕,应当加以批判和摒弃。

明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明代的工艺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时期,基本上具备了近代特色的主要特征(唐代开始)。

1)明代的工艺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时期,艺术风格有端庄、敦厚的特点;可以用健、约等字来形容。健,是充实而不浮艳,约,是概括而不赘疣。

2)明代的工艺美术明显的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前者做法细巧严谨,重在技术;后者质朴、豪放、自然、健康,重在艺术。

3)在明代,绘画已经普遍的应用在装饰上;它和清代机械的搬用绘画的方法不同,使人感到自然合体。

4)明代的工艺美术与世俗民众生活紧密结合,表现出自由、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民间装饰大量吸收了传统民俗中的吉祥符号。

5)明代的文人士大夫参与工艺美术的指导、设计、制作,总结了许多理论著作,对后世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明代的装饰图案中缠枝花是最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通常用牡丹和宝相花。

清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1)从整体上看,清代的工艺美术虽然在技术得到飞跃的发展,但是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虽然作到了技术精绝,使人赞赏,但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冶。

2)清代的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繁缛、精巧;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但这种装饰手法不论在和工艺品用途的结合方面还是在和器物的协调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3)清代工艺美术不仅品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工艺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也具有时代特色。

4)在清代工艺美术领域形成了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两个体系;前者淳朴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后者矫饰造作,具有匠气和雕琢气。

5)清代中期以后,工艺美术品在装饰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生搬硬套,全盘接受。

中国设计史

中国设计史复习资料 1.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彩陶又叫陶瓷绘画,它是“国粹”-陶瓷艺术 中的艺术,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无人集体舞蹈图像。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在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提供了源头。= 2.四羊方尊的时间、用途、造型特点:商朝晚期偏早期青铜器。属于礼器, 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瓷器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要熟记图片啊 3.《考工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典籍,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 专著,不仅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加以科学的总结。《考工记》是春秋末年齐国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反映了春秋以及以前许多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成果,也是先秦文明的灿烂篇章。专门讲述百工的职务工作,这是先秦漫长历史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形成的最初结晶。意义:《考工记》中的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而艺术设计的思想亦为人们重视。而《考工记》对设计职业的要求,可见。先秦时期设计文化已进入一种艺术的层面。 4.长信宫灯:河北满城汉代中山王刘胜妻墓中出土了一件鎏金的长信宫灯,造 型是宫女跽坐手持灯具,左手托盘底,右臂的衣袖与灯体连体,中间空洞而封闭,利用虹吸的物理原理,将灯油的延期,排放到身体中贮存的水中,使烟气得以净化。在灯具部分,利用灯罩旋钮开合,调节光度,使灯光产生不同的变化效果,人工照明达到了超高的设计水平,整个宫灯是一种构思精妙、意味浓郁的史书设计作品,其设计思想超越了时空,是难得的超凡的佳作。 5.四大石窟艺术特色:莫高窟,此窟始凿于公元四世纪,今存洞窟492个,壁 画45000平方公尺,彩塑雕像2415尊,是中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三洞是开凿时间最长的,整个龙门石窟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云岗石窟建于公元453年的北魏时期,云冈石窟是一座中国石窟艺术宝库,它的艺术主体是东方体系的中华文化,但其身上也同时附着当时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系和以印度为代表的次大陆体系,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其特色,塑像的大小于真人相若,被誉为“东方塑像馆”。 6.四大石窟的设计布局: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结构是中心塔柱式,窟壁均 为绘画,以描绘千佛为主,故有千佛洞之称。这种中心柱窟的形制与印度支提窟有渊源关系、北朝莫高窟汇集了中原木构建的特点、方塔形的意味、利用石质的

中国设计史要点总结

第一章东方欲晓一原始夏商周设计 距今约7000至8000 千年,原始建筑、制陶、编织等设计形态开始出现。距今约4000年至3000年,中原黄河流域相继建立了夏、商、周王朝。 夏、商、周时代手工业规模宏大。 在统治者的控制下,青铜冶炼、制陶、玉石工艺、骨牙雕刻和染织等门类都有专门的作坊,手工业门类众多,分工细致明确,形成了直接服务王室官府的“百工”制度。 春秋时代冶铁技术出现,铁器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使设计发生新的变革。 随着设计和工艺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具有总结意义的著作《考工记》。。商周时代是中国社会走向向文明的时代,商周之际创作的《周易》一书蕴含的设计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设计活动。 第2章_深沉雄大——战国秦汉设计 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时代,也是中华文明大厦构建的的伟大时代, 诸子百家学术争鸣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南北各地工艺活动广泛活跃,绘画和雕塑从工艺综合形式中逐渐独立出来,手工艺设计有了更大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学术活动、尤其是孔子和孟子、老子和庄子、墨子和韩非子诸家的学说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设计。 秦汉时代国力强大,秦王朝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道路,发展工艺。汉王朝承继秦制,发扬光大。 战国秦汉时代手工艺设计风格古朴,浑厚奔放,具有深沉雄大的夺人气势,反映出充满自信、阔大张扬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战国秦汉时代的设计对魏晋南北朝时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金碧辉煌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设计 公元220年东汉王朝在农民起义风暴的冲击下士崩瓦解,继之而起延续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是长期分裂的时代。 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迫使中原的汉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大迁徙,在动乱和迁徙中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交流融合,各民族工匠乞的辛勤劳动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工艺品。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陶瓷、漆器、印染织绣和金属工艺都得到了较大发展。无休止的战乱给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在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下,外来的佛教迅速在中国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与中外文化艺术包括设计艺术的交流。中原内地通过丝绸之路与域外交流,西方的工艺品和制作技术如金银器、玻璃制品等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代江南得到了开发。中外文化的交流、南北文化的交流、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设计呈现出新的风貌 公元581年隋王朝统一中国,数十年时间便宣告灭亡,取而代之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强大王朝唐王朝。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一、儒家思想之造物观 1、儒家既不认为自然界的价值取决于人,也不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自然界,而是认为人与自然界各自具有价值自足性,两者都是“自在”的自然。 2、“自然”与“人”没有二元对立,更没有造物与造物主的二元对立,所谓“天”,即是自然。 3、在儒家观念中,其所说的自然,不论是人的自然还是自然界,其价值都在于“自在”。人的使命决不是利用自然,征服自然,而是通过“赞天地之化身”,完成自然,完善自然。 二、藏礼于器 1、青铜礼器是先秦统治者用以表示身份等级、立国传家的重器,受到极大的重视,世代相传。 2、表明不同等级贵族使用青铜礼器的种类、数量、大小等有严格规定,甚至贵族使用青铜礼器的不同组合方式也反映出等级的差异。 三、铸鼎象物 在鼎身上刻绘出各类鬼神物怪的形象,巫师们凭此知道民众遵守禁忌,进行祭祀。 四、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老子》 《老子》一书中有关审美和设计的论述虽不多,但却蕴涵有诸多设计美学思想。 1、“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认为追求纯自然状态才是人类理想的状态,提倡一种

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自己的目的,进而达到一切目的。目的与规律的这种不可分的相互渗透和统一,正式一切审美和艺术活动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特征。 2、“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更是老子所谓“大巧若拙”说法的体现。真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而是处处顺应自然规律,在这种顺应之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实现。 3、“以和为美”不但包含了美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朴素概念,而且把这个统一同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紧密的联系起来。 4、“虚无观”设计的空间概念。提出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丰富了古代的设计思想,无有无的好处,有有有的好处。 五、《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提出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著作,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是其工艺美学思想精髓,特别是“材美工巧”的工艺美学原则,在我国古代设计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其久经不衰和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核心。 六、木作业的主要成就 秦汉时期是我国木作业获得空前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 1、秦汉时期以大木作为代表的建筑木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当时广泛使用的牛拱、硬山、悬山、歇山及庑殿顶等几种形成的屋顶均已出现,板门、交棂窗十分广泛,表明大木作中所涉及的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诸如柱、梁等构成样式已具较高水平,而且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样式设计也十分别致。

《中国艺术设计史》基本考点

《中国艺术设计史》基本考点 1、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 2、旧石器晚期的石器,器形普遍变小,有细石器之称 3、磨制石器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称之为“新时期革命” 4、“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 化” 5、陶器的出现时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的方式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 外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人类造物和设计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6、“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 7、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特点:使用大量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青铜礼器。是中国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前,有一个 漫长的利用同矿物制造器具的历史,其技术和经验已积累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8、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9、“四羊尊“湖南宁乡出土特色: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 中突出威严的感觉。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10、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四件以鸟兽的浮雕和圆雕为主(非) 11、西周三大青铜器、:虢季子盘、散氏盘、毛公鼎(非) 12、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河南新郑出土)典型代表特点: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

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张口咋舌,更托青铜器的威严之感。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巧夺天工,青铜时代绝唱 13、食器有煮食器和盛食器。煮食器如鼎、鬲、甗等,盛食器如簋、簠、盨、豆等(非) 14、酒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盛酒器有:尊、彝、壶、卣、罍、觥、盉等,饮酒器有爵、斝、角、觚、觯等(非) 15、夏商周青铜器的制作(纹饰)特点? 夏代较为简单、朴素;商代逐渐发展,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文饰较为复杂,但铭文较少;西周时期趋于成熟,铭文开始变长,出现频率也增多,花纹繁缛富丽;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使用逐渐减少,青铜器胎体也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另:西周时青铜器为纯手制,因此不存在完全相同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这也是有别于其它时期的特征。上商周时期在青铜礼器和玉器上常出现蚕的纹样。 16、冕服的服饰纹样特色是什么? 在古献中记载着奴隶主阶级专用的服饰纹样,即所谓的冕服。“作会”是将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6种纹样绘于服装上。“绣以五彩”是将宗彝、藻、火、粉末、黼、黻6种纹样绣于服装上。12种纹样的服饰是西周统治者的礼服,为历代封建帝王所沿用。 17、中国在商代能利用陨铁锻制铁刃铜钺等器具(非) 18、到春秋中期,我国已发明生铁(即铸铁)铸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铸铁的国家 19、春秋末年,冶铁炉已使用的巨大的鼓风设备——排橐(非) 20、生铁柔化(可锻化)技术是我国冶铁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出现于战国早期 21、夏、商、周、春秋青铜器的特点?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相当发达,其规模已遍及各诸侯国。与商周时代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实用的目的性更明确,商代的青铜器是酒器的组合,一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

中国古代服饰设计史

中国古代服饰设计史 一、中国古人类源于180万年前的“西候度文化”的代表“直立人”体系的“西候人”,但未发现直接与服饰有关的证物。直至距今4万年左右的“小孤山人”与距今2万年的“山顶洞人”,才出现了与服饰文化有关的现象。如:以骨针缝纫兽皮为衣;以石、骨、齿、贝琢孔作饰;染色应用等。 二、新石器时代(公元10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服饰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纺织工具: 1.纺轮 --石纺轮、陶纺轮 2.纺砖 --陶、石纺砖 3.骨针 4.骨梭 服饰材料 :麻布、葛布、丝、毛织品 佩饰: 1.发饰--骨笄栉-- 梳、篦-- 骨、石、玉、牙 2.耳饰 3.颈饰 4.手饰 5.臂饰 6.额箍 7.佩带饰

三、夏商周服饰 服饰制度的建立大约在厦商时期已初具雏型,至周代而基本完备。 “贵贱有等,衣服有别,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 服制各自有等差”。 中国古代服装款式--上衣下裳、衣裳连属、上下通裁 深衣形制:领、长至踝间、续衽钩边 深衣制作时作上下分裁、腰间缝合、用布十二幅,应十二个月之意 腰带 --大带(绅带)、革带 胄甲 --练甲、铁甲 胡服制度 商代服装采用“上衣下裳制”,贵族男子在腰间之下的斧形装饰,名谓“蔽膝”。周沿商制,比商服装宽松,长度过膝。 受战争影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除上衣下裳制,推行胡服”。胡服多为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牢,便于活动。 四、秦汉服饰 秦汉时期男装以“袍”、“衣”为主。以大袖为多,袖身宽大部分称“袂”,紧小部分称“袪”。 官员平时多穿“禅衣”(单衣),禅衣不加衬里,不露于外。 秦汉男装以“袍”为贵,袍服逐渐取代“深衣”之后,不仅妇女可穿,男子也可穿着,上自帝王,下至百官,均于穿此。 裾-- 曲裾(深衣)、直裾(檐褕)

中国设计史

二、原始时代的设计 陶器的产生基本条件:一对火的利用,二丰富的黏土资源p19 原始陶器成型工艺:手制法(最为普遍)·模制法·轮制法p20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仰韶文化--彩陶 新时期时代黄河流域北方--半地穴式p31 长江流域南方--杆栏式p32 三、青铜器时代的设计 【商,西周】青铜;主要是铜,锡,铅的元素的合金。不同用途,采用合金比例不一 《考工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p36 青铜器成型工艺;主要采用泥范铸造,两周早期之前,一模一范,西周中期以后,一模数范p43 青铜器装饰风格殷商时期追求神异化(饕餮纹,夔纹),西周中条理化秩序化几何纹增多p47古代艺术设计思想最早源于《周易》有两部,一是经文部分《易经》传文部分《易传》p54 周易设计思想;1 制器尚象2 道器统一3 文质统一p55 四、革新时代的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重人轻天”思想形成p60青铜器曾侯乙墓--战国成套编钟 标志实用性,系列化,整体化造型设计。P61 此时期,出现反映时代风貌,表现时代精神的题材《宴乐水陆攻站纹壶》p65 纹样:蟠螭纹,蠕虺装饰构成:平视体构图表面加工:线刻,镶嵌,金银错,鎏金p65 战国铜灯;仿生灯,人俑灯,连枝灯最常见是豆形灯p67 铜镜纹饰山字纹p69 战国漆器;漆耳杯最具特色,饮酒,又称羽觞p70 战国丝织;马山砖厂1号墓最具代表性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p74 服饰分为礼服和常服。深衣是典型服装样式,上下衣裳连在一起,特点曲裾绕襟,右衽p75 和当时服饰相配套的腰带和带钩p76 先秦时期设计思想 1.强调实用功能,主张先实用后审美的设计观(墨子。韩非子) 2.主张“文质彬彬”即强调内在美与外在形式美和谐统一的设计观(孔子) 3主张“大巧若拙”崇尚天然之美,主张自然朴素,反对人工雕饰的设计观(老子。庄子p81 《考工记》及其设计思想 1.”材美工巧“的设计原则 2.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3.为社会功能服务的设计理念p 83 五、封建制上时期设计的高度发展(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西汉刘胜墓出土错金铜博山炉不仅具有熏香作用,且满足了汉人祈求羽化登 仙的精神需要和富于浪漫的审美追求仙人仙岛的追求p89 汉代铜镜发展三个阶段p91东汉中晚期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装饰题材发生重大变化 装饰技法和装饰构图(由同心圆式,增加了对称式、阶段式等)也有新的发展p92 汉代灯具的设计成就体现在四:1.功能合理 2.结构科学 3.造型生动 4.装饰富丽p93 长信宫灯(属于虹吸灯的代表) 艺术形象……. p98 汉代成套的耳杯都有专门的包装盒,称具杯盒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双层九子奁化妆 品包装盒的代表作漆器羽觞题有“君幸酒”p102 素纱禅衣禅衣既单衣p108 汉代漆器特点:1实用品众多,造型设计规范化、系列化2制作工艺趋向成熟3装饰手法多 样化4漆器包装更趋于精致、轻巧p121 六、设计的多元与融会(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手工业特点:民间手工业极度衰落p123 玄学思想影响;青瓷,宽衣大袖p142,庄园/ 佛教思想;动物纹--植物纹,莲花尊,椅子 由佛教传入中国,石窟寺/胡床引进受少数民族影响(魏晋南北朝),穿靴子戴帽子 青瓷流行原因1工艺方面的原因2社会风尚的原因p126 唐·瓷器“南青北白”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p127

中国设计史4 明清部分

第七节明清时期的艺术设计 一、明清家具 (一)明代家具 唐以前人们大都席地而坐,宋代开始逐渐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基本上完成了从低矮型家具向高坐型家具的过度与转变。 明代家具种类有:1)椅凳类2)几案类3)橱柜类4)台架类5)床榻类6)屏座类 1、发展的原因 1)园林建筑的兴起,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相应地增加。 2)木材的丰富。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的交往使热带成长的花梨、红木、紫檀等材料,得到了较充裕的供应。 3)木工具的提高。种类增多,因而适于各种加工需要。锯“长者剖木,短者截木,齿最细者截竹” 2、“明式家具”的特色: 1)注意木材的质地,多采用硬质的树种,所以又通称硬木家具。 2)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而不加油漆。 3)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榫卯)。 明代家具的“攒边”: 3、明式家具独特的艺术特色:简、厚、精、雅。 简是指造型简练;厚是指感觉敦厚,有分量而不轻俏,庄重而大方;精是指作工精巧;雅是指气质上典雅。 4、明代家具体现的设计原理 1)注意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 2)注意材料美:充分运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而不加以掩饰。深沉的色调,坚而细的质感,达到了稳定和调和的艺术要求。 3)注意结构美:不用钉,不用胶,而主要是运用榫的结构,不同的部位运用不同形式的榫,既符合功能要求,又使家具牢固。 4)注意工艺美:面的处理,有适当的比例和尺度;显得运用简洁利落。在造型的结束处和转折部位,加以不同的变化,产生丰富的造型形象。 (二)清代家具 明清家具的不同:明式简练,清式繁琐;明以造型取胜,清以装饰见长。 清代家具已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依其生产地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苏作、广作、京作。 二、陶瓷工艺 (一)明代陶瓷 白瓷居首,青花瓷成为主流,各种彩瓷、色釉大量涌出。 紫砂陶崛起,品种多质量高前所未有,行销国内外。 1、江西景德镇窑 彩绘瓷——有釉下彩、釉上彩多种类型 1)釉下彩——是在烧好的毛坯上作画写字,然后上釉.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设计历史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设计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珠宝首饰设计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玉为贵”一直是中国人民重视的文化传统,而珠宝首饰则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在中国古代,珠宝首饰的设计和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社交和仪式活动中的重要装饰品。本文将从设计历史和代表作品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珠宝首饰的演变和发展。 一、设计历史 1、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100年) 新石器时代是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历史上的起始阶段。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天然石头、贝壳、骨头等材料进行雕刻、打磨和串联,制作出了各种首饰和装饰品。这些首饰多以简单的线圈和几何形状为主,例如吊坠、耳饰、手镯等,风格简约实用,却透着原始而迷人的气息。 商周时期是中国珠宝首饰设计的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开始大量采用玉石、铜、银、琥珀等贵重材料进行设计,并且增加了许多图案和花纹。商周时期的珠宝首饰风格以饱满、厚重、有纹理的线条为特点,如厚重的勾线式耳环、精美的鸟纹玉器等。 秦汉时期珠宝首饰的设计和制作技艺飞速发展。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首饰作品,如:“黄金蟠龙璧”、“翡翠凤鸟玉佩”等。这些首饰大量采用黄金、银、铜和玉石等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古代金属文明的水平。在设计上,秦汉时期的珠宝首饰通常以动植物为主题,纹饰生动、逼真,形象鲜明。 4、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珠宝首饰设计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珠宝首饰作品,如“两个彩云金饰件”、“翡翠鸟兽玉带坠”等。唐宋时期珠宝首饰的主要特点是精美、华丽,花纹和宝石的运用更加熟练和灵活。例如,唐朝的珠宝首饰多采用金和珐琅为主要材料,艳丽、浓重的色彩,寓意吉祥如意。 明清时期的珠宝首饰设计与唐宋时期相比,更加注重工艺和品质的提高。珠宝首饰的款式大多以民族文化和传统花卉为主题,如“黄金文房四宝”、“珐琅耳坠”等。在明清时期的珠宝首饰设计中,金的使用逐渐增多,纹饰更加工整精细。另外,珠宝首饰上的贵重宝石也更加普遍,如钻石、珍珠、红、绿等。 二、代表作品 1、“两个彩云金饰件”

中国艺术设计史大纲内容

中国艺术设计史大纲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2、原始居住设计形式极其意义 思考题: 1)从原始的石器制作中对于我们理解艺术的起源有哪些启示。 2)原始居住设计揭示出中国建筑设计有哪些雏形。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青铜器 2、古代城建布局与建筑设计 思考题: 1)青铜器。 2)晚商都城的建筑格局。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冶铁的发明与铁器的制作设计极其影响 2、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源泉 思考题: 1)结合时代背景简要春秋战国时期艺术设计有哪些发展。 2)例举两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文献并简述古代设计思想。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秦汉时期的漆器业的兴盛极其启示 2、汉代的思想家、美学家极其理论研究 思考题: 1)秦汉时期的陶瓷设计的艺术特色。 2)秦汉时期的设计理论要点。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印染服装业的恢复和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思考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染服装业设计特色。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刻工艺设计。 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工艺特色 2、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理论研究 思考题: 1)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工艺特色。 2)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理论研究。 第七章:宋辽金西夏时期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宋代丝织工艺极其品种设计 2、宋代建筑、髹器工艺及其家具设计 思考题: 1)宋代染织工艺的发展与艺术特色。 2)宋代的设计思想与理论。 第八章:元代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元代的棉纺织工艺 2、元代的印刷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明清时期的建筑设计及其艺术成就 2、明清时期的家具工艺设计及其成就 思考题: 1)明清时期的建筑设计的艺术特色。 2)明清时期的家具成就。 3)列举李渔的美学思想,结合艺术设计的实例分析说明。 第十章:近代史上的艺术设计 本章重点、难点: 1、近代史上的新兴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 2、近代史上的建筑艺术装饰 思考题: 1)近代陶瓷设计的特色。 2)近代史上的建筑艺术的风格类型。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与设计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与设计 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两个时期的建筑艺术 与设计有着独特的魅力,代表着中国建筑艺术的高峰。这种建筑 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建筑文化,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仍然有所 体现。 在明清时期,中国建筑风格受到了儒、道、佛文化的影响,这 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陶宗仪在《十七论》中提 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这种文化融合,这种理念对明清时 期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宫殿建筑。明代宫 殿建筑风格以纵深式布局为特点,轴线明显,分为三进、五进甚 至七进,具有梁柱式框架结构,制空间方法上追求中轴对称和辅 轴平衡。清代的宫殿建筑则更加注重装饰效果,工艺复杂、细致、富有象征性,加上独特的颜色和金箔涂装,更为华丽。 明清时期的住宅建筑也非常具有特色。明代的住宅建筑布局上,注重点线面平衡,重视家庭的私密性和空间的层次感。清代住宅 建筑注重空间的表现,给人以宽敞、通透、舒适的感觉。另外,

清代的住宅建筑对于居住者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有着严格的 分区规定。 除了宫殿和住宅建筑外,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明代园林建筑在设计上,强调意境的展现,常常可以通过山、水、模山、假山等手法呈现出禅意的感受。清代的园林建筑则更 加偏重于装饰的细节,花卉、树木和石头纹理的运用与摆放,形 成了一种自然而又文化性的景观氛围。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与设计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 特色,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珍 贵遗产。这种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和艺术的遗产,更是民族文 化与精神的传承。通过对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与设计的探究和整理,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设计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设计史知识点总结 设计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文化、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中 国设计史悠久而丰富,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领域。本文将就中 国设计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 1. 史前时期的设计 中国的史前时期设计主要体现在陶瓷制作、织物和饰品设计方面。 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以黑陶、彩陶等材料制作的精美陶器,其中以 彩陶为代表的陶瓷制作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原始人还通过擦拭、染色、缝合等手段进行织物和饰品的设计与制作。 2. 古代中国设计 古代中国设计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周代、秦汉以及其他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设计以工艺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如商代青铜器、周 代青铜器、秦汉丝绸等都是古代中国设计的杰作。这些作品不仅在形 式上具有美感,同时还承载了文化和社会意义。 3. 宋元明清时期的设计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设计史上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中国的设计风格日趋丰富多样,涵盖了建筑、绘画、陶瓷、家具等领域。其中,宫廷设计和文人设计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向。宫廷设计体 现了皇家族的力量和权威,而文人设计则更加注重审美和自然的表现。 4. 近现代中国设计

近现代中国设计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促进了中国设计的全面发展。建筑、服装、产品设计等领域纷纷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和作品。例如,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天安门广场,设计师周仕农的著名长衫等。 总结起来,中国设计史经历了史前时期的陶瓷、织物和饰品设计,古代的工艺品设计,宋元明清时期的宫廷和文人设计,以及近现代的引入西方设计理念的全面发展。中国设计历史的丰富与多样为今天的设计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灵感。 本文仅对中国设计史的部分知识点进行了概述,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和领域可以深入探讨。通过对中国设计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发展,并在设计实践中汲取灵感与智慧。设计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希望本文对读者在中国设计史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启发与帮助。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影响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顶峰,影响了整个中国以至亚洲的文化。在中国建筑史上,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它既受到以前建筑风格的影响,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以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为主线,阐述这个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建筑艺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瓦房店西汉文化遗址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一。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上。在建筑设计中,明清时期的建筑师主要重视建筑的风水和结构布局。在建筑的布局中,他们注重平衡和对称,特别是在庭园的设计中。这种美学观念贯穿了整个明清时期的建筑,直到当代依然受到重视和追捧。 在建筑材料方面,明清时期的建筑师非常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他们常常使用 石头、木材、青砖、黄瓦、灰泥和石灰等材料来建造建筑物。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保持建筑物的美观性和历史性,还可以抗震和防火,使建筑物更加安全。 在建筑风格方面,明清时期的建筑师充分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使得它 们更加优美、大方、舒适和实用。例如,寺庙和宫殿建筑采用了多层、宽阔的大殿,大量使用了木构件和彩色的石雕装饰。在庭院建筑中,明清时期的建筑师采用了高低有序的围墙、分布均匀的花园和石砌石桥。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文化影响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为世界各地的建筑 和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下是明清时期建筑与文化的一些影响方面。

1. 文化传承 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建筑物在作 为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例如北京的紫禁城、天坛、圆明园等建筑,西安的大雁塔、从江寺塔、潼关县司马迁故里等文化景点。这些文化景点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于维护世界平衡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有重要的作用。 2. 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不仅对中国有影响,还对亚洲文化和全球文化交流 产生了影响。中国的建筑文化已影响到日本、朝鲜、台湾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建筑艺术中的东大寺、浮世绘等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另外,在欧洲和美洲,许多建筑物也采用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如美国的物种中华会馆、芝加哥的菜市场大楼等等。 3. 美学体现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也为中国美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美学观念得到深刻的发展和表现。在建筑风格、雕刻和绘画等方面,明清时期的建筑师把传统的艺术体系带入了宫廷和庙宇,他们采用了许多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的设计和细节,使其成为了中国美学艺术的重要范畴。例如,金碧辉煌的故宫山水、万里长城和北京的北京胡同等,都成为了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 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不仅保持了传统美学观念的特点和风韵,而且超越了以前的建筑艺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对中国和亚洲的文化影响是深远和重要的,直到今天,中国的建筑艺术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并提升着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设计史重点高中知识点

中国设计史重点高中知识点 中国设计史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设计艺术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中国设计史的一些重点 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设计理念 在古代,中国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审美观念、造型原则、装饰花纹和色彩运用。审美观念强调天人合一、自然万物的观察与体悟,弘扬和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造型原则注重形式的对称 和谐,追求简洁、朴素与内涵。装饰花纹讲究纹样的创作和组织,以 传统的符号和寓意为基础。色彩运用注重色彩的和谐与对比,运用五 行色彩理论等。 二、各个历史时期的设计特色 1. 商代设计:商代设计注重功能性,器物设计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追求简洁、厚实的造型和精细的纹饰,表现出稳重和庄严之美。 2. 周代设计:周代设计留下了大量的青铜器,特点是造型丰满、纹 饰繁复,富有优美的曲线和动感;同时,佛首、鸟兽纹饰等也开始出现。 3. 秦汉设计:秦汉时期的设计注重实用性,器具的造型简洁大方, 装饰纹饰简约,体现出实用主义的特点。

4. 隋唐设计:隋唐时期的设计追求华丽和庄重,并受到了外来文化 的影响,造型丰富多样,应用各种制作工艺,特别是唐代飞天的形象 在造型上十分突出。 5. 宋元设计:宋代的设计注重细腻和精巧,以绘画技法表现在器物上,青瓷等瓷器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元代设计风格多元化,以彩绘瓷 器和漆器为代表,使用多种色彩和纹饰,富丽堂皇。 6. 明清设计:明代设计注重装饰和建筑的细节处理,宫殿建筑与家 居生活具有规模壮丽和繁复的特点。清代设计则更加注重建筑的宏伟 与气势,装饰更为简约。 三、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设计史中,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设 计理念和审美观念受到道教、儒家和佛教等思想的影响,追求和谐、 中庸与道德的境界。此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也对设 计产生了影响。设计与文化的紧密结合,不仅使中国的设计具有独特 的民族风格,也使其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四、中国传统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设计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断在创 新与发展中传承着中国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服饰、器物和景观等方面,中国传统设计元素被融入到当代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并且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

一.结合《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谈谈古代设计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在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其中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里要分析古代艺术的方方面面我觉得也不是几个字能说得清楚的,下面就针对我喜欢的陶瓷方面来浅谈中国古代艺术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国的陶瓷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最初是因为谷物的贮藏和饮用水的搬运。再往后发展人们渐渐发现了陶瓷很多优良的性能,比如耐火性,可以烹饪做饭等等。当发展到隋唐时,陶瓷业发展的就比较成熟了,瓷器逐渐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就我所了解的有关陶瓷方面的知识浅析中国古代陶瓷在材料,纹饰,色彩,在雕塑与灯具方面的应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一)陶瓷材料 古代陶瓷材料在家具的设计中应用的比较多,很多家具设计师将陶瓷元素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中,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既满足了东方人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引起了西方人极大的兴趣,大多数都是将陶瓷材料用于家具设计中,进行艺术性表面装饰的设计,这些实际对现代设计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以镶嵌的形式进行表面局部装饰,局部应用于桌、椅、柜的面层;以拉手、面叶、脚轮等配件形式进行家具构件装饰,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应用于灯具、花瓶、餐具等家居小摆设品上,为现代的家居生活创造了一种和谐美。 (二)陶瓷纹饰 纹饰是指绘制在陶瓷表面的东西,从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瓷开始便有了纹饰的说法,是对陶瓷的一种装饰作用,随着不断的发展,后来用釉代替了最初的烧制方法,从而也对现如今的陶瓷上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东汉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宋代的梅花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是当时的时代特征。纹饰的许多图案现在还广泛的应用,例如各种人物,鱼,鹤,鸡,在现代生活中以及制作工艺美术品时还是会广泛的应用。谈到了纹饰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我想说一下龙起源: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赏赐,而是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使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中国艺术设计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汉唐时期。中国的艺术设计历经千年, 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元素和文化内涵。从传统的绘画、书法到现代的平面设计、工艺品制作,中国的艺术设计历史可以说是博大精深。 古代中国的艺术设计主要以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为主。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 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在盘龙、神兽、花鸟、山水等题材中,透露着古代人民的审美情感和 审美标准。这些图案在器物、陶瓷、织物、建筑等方面的应用都体现了古代艺术设计的特色。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设计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自唐宋以来,中 国的艺术设计迎来了全面的开放。绘画和书法的技艺也在此时迎来了全盛时期,出现了众 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艺术设计迎来了鼎盛时期。此时期的陶瓷工艺和绘画技术得到 了很大的提升,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器和绘画作品。而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赞赏,还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逐步与世界接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随着资本主 义工业革命的冲击,中国的传统艺术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的艺术设计思想和 技术也开始渗透到中国,中国的艺术设计开始了一场全新的变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国的艺术设计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期,中国的艺术设计产生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在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和工艺品制作等领域,中国的艺术设计成就斐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 师和艺术家。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 中国的艺术设计,使中国的艺术设计具有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传统中国的五行学说、易经 哲学、儒家思想等都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为中国的艺术设计注入了独特的魅 力和韵味。 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既承袭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又吸收了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中国的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国际设计领域的重要力量。中国 的艺术设计不仅在文化领域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在商业领域有了很大的影响力。 中国的艺术设计史是一个不断变迁和发展的过程。从古代的绘画、书法到现代的平面 设计、工艺品制作,中国的艺术设计凝聚了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中国的艺术设计 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为中国的设计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历史doc讲解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一、石器时代的设计 ●一般认为人类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80万年之前。从距今180万年到1万年之间的漫 长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艺术设计的萌芽, 也大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距今180到20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石器的制作初步具有了对称、均衡、 饱满等形式美感的萌芽。 ●距今20到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石器中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也 更加显著。 ●距今5到1.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小型的骨制用具上,雕刻有非常写 实、优美的动物形装饰。 二、陶器的出现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新时期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磨制石器的 出现。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从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 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原始陶器的分布极为广泛,除了澳洲、太平洋岛屿、北极地区、非洲的少数部族外, 绝大多数民族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原始陶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虽然有先有后,造型样式与装饰风格也存在不尽相 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其次,原始陶器的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形式。 ●最后,原始陶器的设计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感因素。从陶器的造型、肌理到纹饰、 色彩,它总隐含了对变化、对比、统一、和谐、反复、渐变、疏密、粗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三、玉器的设计 ●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 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四、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 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五、青铜器 ●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 (青铜时代)。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 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

中国艺术设计史

36中国艺术设计史简答题 1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2比较唐宋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3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设计制作达到相当 1 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的陶瓷..可大致分为:半坡型、马家窑型、庙地沟型、半山型、马厂型、大汉口型、龙山文化等.. 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喝重新组合;例如;“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 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

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次;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2 比较唐宋器物造型 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饮食器中;模拟瓜果花卉形状的器型品类大为增加;如瓜棱壶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高足杯、兽面杯等造型体现异域风格的器物..常见的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盘口多曲的典型特征..碗的造型和盘近似;多棱、多曲碗是唐代碗的代表..壶的造型出现了执壶;短颈;腹部硕圆丰满..罐类器具器体饱满;气势雄强;生动体现盛唐气象.. 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响;造型洗练;比例高度和谐;花口盘、花口碗与唐代相反..梅瓶、玉壶春瓶、斗笠碗是宋代器物的代表;以玉壶春瓶为例..造型:口稍侈;细颈;腹部微呈椭圆形;造型秀丽;富有曲线美;体现了宋代器物造型简约;比例和谐完美的特点.. 3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设计制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自商周至战国时期直到汉朝家具都还很低矮;屏风多置于床上;南北朝时期床逐渐普及开始出现其他各种形式高坐具..唐代家具是人们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度阶段;唐后期出现桌椅..隋唐家具逐渐向高型成套化发展..宋代家具式样呈多样化发展;出现大量装饰性线脚..元代家具多沿袭宋代也有新发展;雕式工艺仍然发达..明清家具达到高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