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八年级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八年级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八年级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二节密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二节密度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但是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为了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二节密度

效果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初中物理典型的概念建构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需要关注学生对物理概念认识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升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实验探究和数据处理上,难点在于利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建构出密度的概念。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开展“整—分—合—补—测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的研究已经近三年,有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结合《密度》的内容特点,武文婷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德国科学家哈肯的“协同——有序”的探究模式,并运用了多位中国古代科学

家的探究建模的方法。

本案例中教学环节分了为三个大的板块: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建构密度的概念、密度知识的应用。实验探究板块注重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建构概念板块注重引导学生类比学习;知识运用板块注重学生掌握问题转换的方法。首先紧贴生活采用中国古代科学家梅文鼎“生活问题—科学问题”模式来提出探究课题,借助仓公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模式带领学生完成了探究步骤的设计和实施,运用刘洪的“异中求同—概念建构”模式得出了实验结论,采用华佗的“类比—模仿”模式让学生自主建构出了密度的概念,然后运用陆羽的“结论—图样”模式掌握了m—V图象的分析方法。最后运用“问题—转换”模式对前面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决。为了更加突出物理中的人文科学,在课堂小结环节,采用“小结-方法”模式对本节课所运用的我国古代五位科学家的方法进行系统回顾,并与西方的科学家对应类似的思想进行比较,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自主完成的,教师坚决放手;学生不能自主完成的,教师很好地发挥了主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显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自主迁移。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二节密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密度知识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后续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铺垫。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需要关注学生对物理概念认识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升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实验探究和数据处理上,难点在于利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建构出密度的概念。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二节密度

任务一:

实验探究报告

课题: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比。

即: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器材:天平、三个体积为6cm3、8cm3、10cm3的长方体物块

步骤:

①调节天平平衡;

②用天平测量出体积为6cm3的物体的,记入表格;

③用天平测量出体积为8cm3的物体的,记入表格;

④用天平测量出体积为10cm3的物体的,记入表格;

⑤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记入表格,得出结论。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物体颜色:色

任务二:

类比速度建构密度的概念:

任务三:

从密度表中搜集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金的密度是,银的密度是。

2. 和的密度相同。

3. 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的。

任务四:

请你帮助阿基米德鉴别皇冠是不是纯金的?

任务五:

已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长14.7m、宽2.9m、厚1m的一整块花岗岩,花岗岩的密度2.8×103kg/m3,碑心石的质量是多少?

自测题:

一、判断题:

1. 一桶水的密度比一杯水密度大。()

2. 铁比木头重。()

3.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计算:

一个5m3的水池,最多能装多少千克水?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二节密度

课后反思:

整节课整体上运用了青岛物理教学“整—分—合—补—测”教学模式,在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定量关系探究中运用“协同—有序”教学模式(问题—独立—信号—协同—结构),在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建构密度概念时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同时运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辅助完成数据分析过程。在不同环节中,分别运用转换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和等价变换法完成科学探究步骤。

本课开始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探究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概念的建构。

2.加强物理探究教学,渗透中国古代科学家研究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类比等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学生既运用了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了解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智慧,得到了能力与情感的升华。

3.注重概念建构方法教学,做到授之以渔。通过与速度概念类比,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二节密度

课标分析:

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密度知识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铺垫,并为后期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准备,因此学好密度知识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

为了从讲授式转变为探究式教学,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开展了“四层次五环节“、“整—分—合—补—测”教学模式体系的研究,而《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与物理探究建模》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的子课题,对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方法有系统、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可以指导我们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结合《密度》的内容特点,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德国科学家哈肯的“协同——有序”的探究模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