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新部编本:近代强国之梦——“顺乎世界之潮流,走西方道路”

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新部编本:近代强国之梦——“顺乎世界之潮流,走西方道路”
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新部编本:近代强国之梦——“顺乎世界之潮流,走西方道路”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高一历史教案:近代强国之梦——“顺乎世界之潮流,走西方道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通过对改革派、维新派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材料的研读分析,学会论从史出的读史方法,透过现象看实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综合比较归纳思想家主张共性的学习品质。

(3)人生价值观

体会思想家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

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通过学习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

二、学情分析:初衷教材对本单元的知识叙述比较详细,但18班提前招生未经考试历练

掌握肤浅。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搜集、整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高中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本节课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本节课内容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

三、本课重点: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

本课难点:林则徐、魏源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四、课前导学材料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一些进步有识之士的强国之梦是救亡图存,他们探索救国之路,走西方道路有一个在学西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渐行渐明的过程。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民主激进派等思想派别,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社会的的不同主张,形成了思想解放的强大潮流。正是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懈地的追求推动着近代中国从器物——制度——思想艰难地发展,古老中国在痛苦中渐渐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近代化洪流中去。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在他的主持下,《》、《华事夷言》相继问世,《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2.魏源编写了《》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4.梁启超发表了《》宣传、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

5.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是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6.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最大的是,他翻译了《天演论》,他提倡思想增强了无数志士仁人救亡图存的信心。

7.为什么说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结合时代背景评价维新派思想的影响。

8.比较林则徐魏源思想与洋务派维新派主张。

五、多媒体课件(略)

六、教学目标达成的预设

(一)展示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业考试要求①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②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二)学生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一)填空: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在他的主持下,《四洲志》、《华事夷言》相继问世,《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4.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是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6.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最大的是严复,他翻译了《天演论》,他提倡进化论思想增强了无数志士仁人救亡图存的信心。

7.为什么说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结合时代背景评价维新派思想的影响。

8.比较林则徐魏源思想与洋务派维新派主张。

(三)学生点评

(四)寻根溯源,探究学习

A、出示材料一::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我炮不能及,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林则徐

B、学生问答:

①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言语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西方的军事技术比中国先进。探索、爱国、勇敢等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②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理由是什么?(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

西方情报;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击“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C、出示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

D、请学生回答:(1)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一主张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含义: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意义:成为近代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E、出示材料三:第八卷《孔子为制法之五考说:“孟子大义云:民为贵,但以民义为主,其能养民,教民者则为主,其残民、贼民者,则为民贼。”又说:“一画贯三才谓之王,天下归往谓之王,天下不归往,民皆散而去之,谓之匹夫。以势力把持其民谓之霸……。夫王不王,专视民之聚散与向背名之,非谓其黄屋左,威权无上也

F、学生思考回答①: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②思考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思想的深入发展?(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思想文化: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G、出示材料四:《天演论》于1896年译成,……他(严复)说,达尔文的书,在欧美两洲,几乎家置一编,妇孺皆知,其学说最要有二,一曰物竟,一日天择。此外,严复还把《天演论》译稿给梁启超等人看过。因此,《天演论》正式出版虽在1898年,但其物竞天择的理论在此以前早已在思想界传开。

H、材料反映出严复的主张是什么?在当时中国有什么影响?

(五)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师说: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方国家以坚实的政治保障、雄厚的经济实力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唯我独尊”、“天朝上国”的精神支柱受到极大冲。面对着千年未有之奇变,一些有识之士站在时代的前列,睁眼看世界,深刻反省,寻求救国救民之策,涌现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时代的弄潮儿,正是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懈地的追求推动着近代中国从器物——制度

——思想艰难地发展,古老中国在痛苦中渐渐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近代化洪流中去。(五)课后自测:(见作业本)。

七、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3)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顺乎世界之潮流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历程,理解它关键就 是要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必修一必修二中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的内容顺乎世界之潮流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并有拓宽视野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用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目标解析: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就是要理解掌握先进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主张,掌握早期维新思想的提出、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掌握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宣传、发展以及初步实现。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要掌握维新变法思想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1)难以理解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能从历史大背景以及康有为的阶级立场,本人生活经历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可以 (2)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历史地辩证思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关键是将他们放入具体历史情境之中,从不同阶层立场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说一说“睁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概况?特点? 设计意图: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下 1、背景: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畬 3、概况:(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设计

高一导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学习历史 难点:学习历史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历史是什么? “历”字的上古形体很有意思。甲骨文的上部是两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止),脚趾朝上,脚后根朝下,表示脚步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金文的左上边增加了个“厂”字,表明在山崖之前种有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庄稼。小篆把甲骨文和金文合并,虽然字形复杂了。但是表意更为全面,表示人的脚步从山崖前的庄稼田中一步一步地走过。楷书的形体是直接从小篆变来的。简化字,这就变成了一个外形(厂)内声(力)的新形声字了。“历”字的本义是“经过”,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足历王庭。”也就是说:从匈奴君主的住处走过。由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逐个地”、“一件一件地”,如《汉书·艺文志》:“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大意是:一件一件地记载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从这个意义出发,后世就产生了新叠音词“历历”了,如杜甫还曾以“历历”为题写了一首《历

历》诗,诗中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这就是说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事情,一件件清晰分明地出现在眼前。成语“历历在目”,也正是由此而来。时间的推移是一月月一年年地前进的,所以表示历法、历书的“历”字,古人想得很周到,把“历”改为“曆”,以“日”代“止”,很有道理,如《日唐书·曆志一》:“玄宗召见,令造新曆。”这个“曆”字就是“曆法”的“曆”。由此可见,“曆”和“歷”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歷”是古字,“曆”是今字。现在都简化为“历”了。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写字。但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中”在甲骨文中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伯书之意,史的字形,即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材料一: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简单地说,它可以分成自然史与人类史两大块。自然史的内容小到一草一木、微观世界,大到太空、宇宙,而宇宙是无边无际、无时不在的。可以说,宇宙有多少年,历史也就有多长!与自然史相比较,人类史仅仅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地球生存了46亿年,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从微生物进而演变到人。人类也才是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文明史只有区区几千年历史,这在人类史中又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多可怜的文明史!而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历史,说到底,实际上仅仅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属于文明史里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兵部尚书,抗后金统帅,字飞白,号芝冈,谥襄愍,史称“明末三雄”、“江夏四贤”之一,江夏人,十九岁进秀才,二十九岁夺解元,三十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出任保定推官,以断案清明著称。万历三十六年(1608)首次巡按辽东,弹劾巡抚、总兵弃地驱民之一罪,对后金崛起,颇有警觉,兴办屯田,修堰建堡,主张以守为战,使辽东转乱为治。万历三十九年(1611),督学南京,为严明学风,不徇私情,而结怨权贵,被罢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 (1) 日益尖锐。 社会矛盾 (2)大多数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闭目塞听。 “ 统治者仍沉浸在 (3) 天朝上国 ” 的迷梦中。 2.新思想 核心: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 (1) 强国御侮 之策。 (2)代表人物: “ ① 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 的人,主持编写《 》《华事夷言》, 四洲志 ” 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 魏源:编成《 ② 》,系统阐述了 海国图志 “ ” 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 ① 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 技术 ,以探索强国御侮之策。 世纪 60 ② 年代,洋务派以 19 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 ” ,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 二、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 的限制。 器物 “ ” (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主张: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 康有为:出版《 ① 孔子改制考 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 梁启超: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 ,才是中国的出路。 时代潮流 谭嗣同:批判 ③ 君主专制政体 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天演论 严复:出版《 ④ 》,宣扬 “ 的进化论思想。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2020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

课题 专题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题专题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考试内容与要求: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要求:说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张,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启蒙、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 难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通过讲述,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这也是要为学生解决的一个问题。 教学流程 解读课题:《“顺乎世界之潮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围绕如何使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而进行的探索的了解,感受他们的思想主张与爱国情 怀。 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通过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西方科技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 ⑶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4、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理由是什么?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魏源 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 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doc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2)“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2)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教学重点】: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 【教学难点】林则徐、魏源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图片:两种文明的碰撞【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感受19世纪前期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问题?【设计意图】引入话题。集中注意力,激发师生情感交流【教学环节2】明确学习任务【教学内容】解读课题。《“顺乎世界之潮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围绕如 何使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而进行的探索的了解,感受他们的思想主张与爱国情怀。【师生活动】老师解读课题;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环节3】第一幕:睁眼看世界【教学内容】出示林则徐魏源的图像;了解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师生活动】1、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奇变” 如果你是清朝统治集团一员的林则徐或魏源,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2、他们的措施取得哪些成果,提出什么思想主张?3、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4、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何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掌握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主张及影响。 【教学环节4】情景设计1【教学内容】XX年是魏源逝世150周年,岳麓书社准备再版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的发行人员在网络上征集《海国图志》再版的宣传语,有如下的贴子,请你结合今天对魏源和《海国图志》的了解,以及你对新思想的理解,以跟贴的形式用最精炼的语言为《海国图志》写一句宣传词。示例:小鱼儿: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哭泣的雨:开中国之眼界,扬华夏之新风.回眸一笑:《海国图志》150年前便是一本好书.……【师生活动】学生设计宣读,老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设计书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1 人民版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2)“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 (2)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 【教学难点】林则徐、魏源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 【教学内容】图片:两种文明的碰撞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感受19世纪前期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引入话题。集中注意力,激发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环节2】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内容】解读课题。《“顺乎世界之潮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围绕如何使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而进行的探索的了解,感受他们的思想主张与爱国情怀。 【师生活动】老师解读课题;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环节3】第一幕:睁眼看世界 【教学内容】出示林则徐魏源的图像;了解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 【师生活动】1、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奇变”如果你是清朝统治集团一员的林则徐或魏源,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 2、他们的措施取得哪些成果,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3、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4、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何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掌握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主张及影响。【教学环节4】情景设计1 【教学内容】2007年是魏源逝世150周年,岳麓书社准备再版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的发行人员在网络上征集《海国图志》再版的宣传语,有如下的贴子,请你结合今天对魏源和《海国图志》的了解,以及你对新思想的理解,以跟贴的形式用最精炼的语言为《海国图志》写

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作业)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基础达标] 1.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他们”应是指() A.抵抗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信息“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师夷”“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故选A。 2.“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下列政治派别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早期维新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答案 A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工商”“速立宪法”等,由此判断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故选A项。 3.有人评价它: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是() A.托古改制 B.中体西用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答案 B 解析托古改制中头脑已经是西方思想,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指导思想还是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从内容到形式均属于西方,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内容和形式均是来自西方,故D项错误。 4.近代中国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证明孔子是一位维新派,并用孔子来支持自己的变法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A.魏源 B.康有为 C.严复 D.谭嗣同 答案 B 解析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并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因此B项正确。

5.(2018·洛阳高二质检)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驳斥封建顽固派“墨守祖宗成法”。在此,梁启超主张()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C.因循守旧 D.变法革新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中梁启超“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的主张及对顽固派的驳斥,体现了变法革新的思想,故选D项。 6.除了知识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他的思想的影响。这句话表明梁启超的思想() A.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B.是近代唯一进步的思想 C.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 D.促进了无产阶级思想的觉醒 答案 C 解析把握关键信息:“除了知识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所以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梁启超的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答案 B 解析“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主保大清,次保中国”是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只保中国,不保大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选B。 8.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被称作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他们都() A.重视通过书籍报刊了解和介绍西方 B.认识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答案 A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 南京晓庄学院王海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 2、教材建议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他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教学过程】 一、“睁眼看世界”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我们不妨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历史的再现。 据你所知说说明清时期: 大臣见到皇帝该怎样? 一位商人经商积累了资金,他将会投资于什么? 一位商人想远涉重洋去英国贸易,可能吗?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当时中国“最有见识”的知识分子了解世界吗?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史料。 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矿区中学王娜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高二学生 2、学科:历史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利用百度搜索查阅有关顺乎世界之潮流的内容。 二、教学课题 《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课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派别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同一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 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人物的开拓性和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 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时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三、教材分析 《顺乎世界之潮流》是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一课内容,本课在本专题中起着引领性的作用,由本课开始本专题讲述鸦片战争后各个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此外,本课与专题一也有着时间上的联系。 本课讲述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救亡图存过程中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都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1、教学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 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 讲课之前要求学生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有关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关内容及他们的思想主张,从而有利于学生上课时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 主要教法:创设故事情景法、比较归纳法、引导讲授法。 主要学法:探究活动法,分组讨论法。 本节课以故事情节的形式贯穿全课,给学生创设情景,从故事情景中感受各个派别的产生、发展及主张。中间穿插着探究活动、辨析一下、课堂讨论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是学生在讨论、抢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此外,分篇章讲解,每一篇设置巩固练习可以使本课清晰明了,掌握的更加牢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放映图片)十八十九世级之交,古老的中国依然依靠着以自然经济为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895年后) 1、原因 (1)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2、表现(着重于提取信息方法,注意:资本额度,数量和规模,技术质量,行业分布,地域分布等方面) ) (1)民族资本总额增加; (2)商界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 (3)沿海向内地扩展。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 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 1、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2)“实业救国”潮流。 (3)“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原因: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2、表现(着重于提取信息方法) (1)资本:投资总额大幅增长; (2)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有相当发展。 (3)涌现出张謇等著名实业家。 3、影响 (1)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工人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三、曲折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一)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成就:(1)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发达,化学、橡胶等新兴工业突出,制碱出口; (2)1935-1936,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二)抗战时期(1937-1945年):民族工业萎缩 1.原因沦陷区,日军的战争破坏、掠夺、吞并。 国统区,战时体制下,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2.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1)美国商品排挤。(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官僚资本垄断。 (3)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思维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