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理论

自然灾害理论
自然灾害理论

海南大学公选课:自然灾害概论

《灾害管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好:20080702B005

姓名:刘申

老师:李光范

日期:二○一○年五月十日

目录

摘要 (2)

§1自然灾害的概况………………………………………………………

§1.1气象灾害…………………………………………………………

§1.2地质灾害………………………………………………………

§1.3海洋灾害…………………………………………………………

§1.4生物灾害…………………………………………………………

§1.5自然火灾…………………………………………………………§2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2.1自然原因…………………………………………………………

§2.2人为原因………………………………………………………

§4各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情况…………………………………………

§1.1日本…………………………………

§1.2美国………………………………………

§1.3印度………………………………………………

§1.4中国…………………………………………

§5灾后的恢复和发展…………………………………………………

§1.1 ……………………………………………

§1.2 ………………………………………………

§1.3……………………………………………

§6灾害的社会影响…………………………

§6.1…………………………………………………………

§6.2…………………………………………………………

参考文献……………………………………………………………

《灾害管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刘申

(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口 570228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人们不得不为经济的发展而与自然发生一些冲突,而现在,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范围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长和扩大,我们相信这一个信念: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灾害发生起着直接和加速推动的作用,本文着重浅析灾害管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希望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和启发。因为本人知识的浅薄,文章中有很多错误之处还请老师给予指正。

关键词:自然灾害人类管理经验启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交锋”也越来越多,在人类与自然联系的几百万年中,我们应当知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因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作用到自然的强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地增加,我们从自然这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怀里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适宜居住的环境,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我们的生存极大的依赖自然的提供,同时,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的破坏,自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然而,自然似乎有意识,他将人类附加在他身上的破坏幻化成”自然灾害“这一魔兽疯狂的报复人类,而这一趋势还在不断的增加和强化,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自然灾害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等有着重大的意义。

所谓灾害,是由自然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对人类、物质和环境造成了超常能力的破坏与损失,并由此导致社会功能的严重毁坏。

那什么是自然灾害呢?自然灾害一般指的是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地震、

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自然灾害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并且超出人类社会控制和承受能力而形成的危害人类社会的事件。如水灾、风灾、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导致的自然危机往往是自在自发的,对人类来说大多是不可抗拒的灾害。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见要是自然灾害需要满足这几个条件:第一、必须是自然作用而导致的灾害,人为的损失不能认作自然灾害,第二、必须要对人类的生产或生活带来了损害和不便,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如果程度不够,也不能是自然灾害,一、自然灾害的概况

自然灾害的情况有很多种,我在这里介绍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自然火灾这五大类。下面由我来具体阐述。

(一):气象灾害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1、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的特点是:

①种类很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②范围较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③频率很高。我国从 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

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 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⑤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 1972年4月1522 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⑥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⑦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二)、地质灾害

自然科学界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三)、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龙卷风;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等。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地震海啸灾害及赤潮、海水入侵、溢油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沿岸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例如,强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即海水上陆),在我国少则几公里,多则20公

里~30公里,甚至达70公里,某次海潮曾淹没多达7个县。上述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等。

(四)生物灾害

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

分类:其分类大致为: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解决方法:我们应该科学地开发资源、使用资源,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改造,以改进我们的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及时进行监测,预防生物灾害的发生;在正常时期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处理机制,以便在其发生以后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积极惊醒结合实践的理论研究,以预见和防止以为生产生活中的不当行为而造成生物灾害。

(五)自然火灾

自然火灾主要是森林和草原的火灾

森林草原火灾是失去人为控制,大火在林地或草原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和草原带来危害和损失、破坏生态环境,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

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从哲学的角度说:世界是物质的,是在不断地进行变化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科学家就意识到全世界人口的增多、工厂的增多、交通工具的增多等加剧了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而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使世界气候正在变暖!而世界气候变暖,原有的那种平稳的规律就会被打乱!引发干旱、洪水、暖冬、冰灾等自然灾害!而地震、火山等灾害的发生,一方面跟地球内部的运动有关,另一方面跟地球运动到太阳系间的位置、运动到银河系间的位置有关,天体在运动时,(如月亮、太阳、银河系中心等天体)会对地球产生变化的引力,从而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波动引发海潮,甚至影响着地球的形态和结构,火山、地震也就随之发生了吧。。。

(二)人为原因

主要是因为人为的生产生活的不合理造成的,例如,人为修建的水库可以储水,但是也会造成地区性的地震,滑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的采矿会造成地表的下陷,乱砍滥伐会造成水土流失,山上的泥土失去树木的保护,在暴雨的淋刷下

会形成泥石流和山洪的爆发,给人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洋的水平面上升,淹没了沿海的城市和地区,也会导致海水的倒灌现象,因此自然灾害的发生中,人为因素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三、各国防灾减灾工作情况

(一)日本

日本在地震带上,地壳的活动比较频繁,因此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有着很成功的经验。

地震信息传递快速准确

日本全国各地有好几处专门的地震监测中心,地震一发生,监测中心就立即将震级、震源、震中等基本情况传递给国家有关部门。

在地震发生1分钟内,电视台将地震的大致信息迅速告知全国。

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已非常充分和透明。地震发生后,所有市民从电视、报纸以及各个机构的信息渠道中所获得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电视和报纸记者在现场连续报道,形成了不间断的信息流。而且这些报道非常中性,并不使人感到紧张和恐惧。

政府在第一时间有效反应

政府迅速成立防灾总部,作为对应、救助和灾后重建的最高指挥机构。

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是推进综合防灾工作的最高决策机关,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成员包括所有各部大臣、日本银行总裁、红十字会会长、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总裁及日本广播协会会长、下设专门委员会和事务局,主要任务是贯彻灾害对策基本法,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制定各种对策,设立必要的行政机构,确定全国性防灾规划及体制。

日本政府应付危机的能力和经验相当成熟,各级政府对地震早设有应急机构,一旦发生地震就立即投入工作。地震发生后,权威部门对短期内未来地震、海啸和滑坡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将结果通过媒体公布,让百姓心中有数,对抗震救灾和稳定人心具有积极意义。

在受灾严重的十日町,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内,市政府全体职员就快速集合到市政府,并立即开始收集信息,把地震死伤人数、房屋倒塌情况、断电、断水和交

通中断等情况都及时向政府汇报,以供快速决策。在十日町灾区,不仅能看到几处房屋破损倒塌的情景,还不时感受到余震。但大部分市民心情平静、秩序井然,房屋也基本得到修复。这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市政府的全体职员连续两天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

地震发生当夜,全市断电断水,市政府职员在市内各处点燃篝火,聚齐居民,让他们取暖并进行安抚工作。

手机短信安抚灾民。市政府大楼供电和通讯系统修复后,政府职员就开始通过网络向手机不断发布地震及救援的相关信息。如“会再次发生大地震是谣言,请大家不要慌乱”、“市内各避难所开始有保健医师巡回诊断”等等。

此外,大街上还不断有巡逻车用喇叭告知市民救灾和重建信息,如到何处领取救灾物资等。

(二)美国

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性的国家,其所遭受的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与强风、膨胀土、滑坡等等。由于经济的发达导致物质财富的高度集中,每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美国的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创设了一套完备的灾害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并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现行联邦体制下,处理各种自然灾害问题的主要职权在州一级,并通过专门的授权向州属各城市分权,有些州还将重要的权力授予县、镇与特区。州政府运用税收和增加公益金的手段从事广泛的自然灾害管理活动,包括兴修水库、堤防、海塘以及投资于划分灾害风险区、绘制风险图、灾害预报和社会教育计划。此外,州政府还可通过行使治安权、从事一系列灾害管理活动:比如编制国土利用规划,建立和实施土地管理细则及不动产交易条例,制定住宅及其它各类建筑的规范标准等。

州政府管理自然灾害的能力往往会受到地球物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州和地方政府部门历来主要依靠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这样的联邦机构从事有关的工作。该兵团主要从事防御江河和海岸洪水的大型工程的建设;美国地质调查局一直担负测绘各种地图的职责。而有关自然灾害的基础研究及其它

有关活动则主要是联邦政府机构的责任。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各级政府间相互依赖的灾害管理模式。此外,私人保险公司、信贷机构以及由政府或民间人士组成的各类团体也在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与私营机构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由于美国各级政府与私营机构中的职能重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灾害管理的责权分配关系复杂化,人们逐步认识到由单一机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计划会明显提高效率。因此,美国政府于1979年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并将原有的五个部门:国家消防管理局、联邦保险管理局、民防预备局、联邦灾害救济管理局与联邦防备局合而为一。同时、美国总统授权FEMA为所有的防灾与减灾的主要负责机构。该机构遵循四项原则:(1)负责应付国内重大紧急事件的联邦权力由一名直接向总统负责的官员行使;(2)一个高效的民防系统需要最有效地利用所有应急资源;(3)只要可能,应急的责任由联邦的正式机构承担;(4)联邦减灾活动应同紧急防备与应急职能融为一体。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负责联邦突发事件警报系统,联邦大坝安全计划与其它一些联邦灾害援助计划,这些计划旨在帮助地方制订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台风和龙卷风的防备计划,它还负责管理自然灾害与核灾害警报系统,实施减轻重大恶性事件后果的防备计划。

(三)印度

印度自然灾害概述

从宏观考察,对印度造成巨大破坏的灾害主要有洪灾、旱灾、飓风和地震等四大灾害。

1 、洪灾。洪灾频发在6至9月的雨季,大部分受灾地区是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印度河流域、恒河平原的恒河盆地,其他洪灾频发地区则是印度中部德干地区的纳尔马达河流域和塔普蒂河流域。印度每年有大约370万公里土地被淹,1998年灾害造成的损失达463亿卢比。

2 、旱灾。印度4亿公顷土地中的约有73.7%在每年受到旱灾影响,1987年印度遇到了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举国上下58-60%的农作区和2.85亿人受旱灾的影响。

3 、飓风。印度有7,5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每年要遭遇5-6次飓风袭击。飓风来袭时间为雨季前的5-6月和雨季后10至11月。从1891年-1991年的100年间从阿拉伯海形成117次飓风,孟加拉湾442次飓风。仅1999年飓风袭击造成了1万人丧生和15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4 、地震。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过去53年间,发生过4起里氏8级地震。

5 、山体滑坡。印度东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西高止山区频发山体滑坡。

三、印度灾害管理组织及对策

印度灾害管理组织体制颇具特色。在国家、邦、县和区一级均有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按印度联邦制规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营救和赈灾工作由邦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及整个管理以邦为主。遇到自然灾害时,有关邦政府的基本职责是负责采取营救、赈灾和安置。就有形

资源、财政资源和其他补救措施而言,比如交通运输、灾情警报或粮食跨境调运等,则由中央政府进行支援。印度现行的国家一级、邦一级和县一级行政对策措施如下:

1 、国家级减灾组织机构

按照印度联邦体制,灾害管理主要由各邦政府负责。这不等于中央没有减灾机构。目前,印度有由内阁秘书领衔的灾害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涉及应对各种灾害的关键的部委。应对自然灾害是以农业部为主,其他各部密切配合。灾害发生后,受灾的邦将邀请中央政府的救灾小组(由若干部委组成)到现场进行灾情评估并提出援助建议。

2 、邦一级组织机构:邦一级备灾工作一般由赈灾和安置部或者财政部负责。邦一级也有邦政府首席秘书领衔的邦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所有有关部机构的领导人参加。

3 、县一级组织机构:县一级建立协调考察委员会,委员会由县财税局长主持,县政府所有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参加。

4 、突发事件行动计划:印度制定并下发了《国家突发事件行动计划》。该计划敦促全国各地毫不迟疑地开展救灾工作。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印度每年要对《国家突发事件行动计划》都要进行修订,其中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提出的应付各种自然灾害的新对策,规定工作程序,明确各行政部门的关键职责等。在邦一级,邦赈灾专员(或财税局赈灾秘书)通过财税局长或者赈灾副专员负责指挥和控制赈灾工作,财税局长和赈灾副专员是县一级负责所有赈灾、协调、指挥和控制的主要人物。

5 、财政救济计划:有关自然灾害的救济与安置的财政开支计划是由印度政府任命的财政委员会负责制制订,该计划每年制订一次。比如:1995-2000年度的财政救助计划其中有一笔资金叫灾难救灾金(Calamity Relief Fund),该基金由首席秘书为首的邦级委员会负责管理,基金的规模则视该邦遭受灾害程度而定。联邦政府和邦政府每年救灾基金分担比例为3:1,1995年-2000年各邦灾害救济金的总额为630.427亿卢比,遇到灾害,邦政府可以自由动用这笔资金。

六、长期减灾措施

为了改善灾害管理战略并从长远来提高国家减灾能力,印度采取如下各个方面的措施:

1. 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减灾意识和成功减灾管理的能力;

2. 认真总结各种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并以史为鉴,解决未来的灾害;

3. 长期减灾措施将聚焦于国际减灾十年的目标要求上;

4. 为达到长期减灾效果,应审查与不同地区灾害管理有关的发展计划,并把减灾内容列入规划之中;

5. 培养公众的防灾、备灾的减灾意识;

6. 实施减灾咨询、研究计划,提高对于有关减灾措施和减灾管理的了解;

7. 提出统一的专业化灾害管理战略;

8. 改进有效的灾害管理的预报、警报和通讯系统。

1993年12月起,实施了《中央部门自然灾害管理计划》(NDMP)。该计划目标旨在提高减灾、备灾和抗灾的能力,计划包括如下内容:(1)人力资源开发;(2)按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开展的活动;(3)研究与咨询活动;(4)重大事件资料收集编辑;(5)加强自然灾害管理部门;(6)创建国家灾害管理中心和邦灾害管理分中心。

该计划已取得如下重大的进展:(1)1995年在新德里印度公共行政学院创建了国家灾害管理中心;(2)在印度25个邦中建立了16个培训研究所建立灾害管理分中心;(3)收集了岛塔尔卡希地震和拉图尔地震资料,对喀拉拉邦的山地滑坡、拉贾斯坦旱灾和安德拉邦

飓风进行了研究;(4)编撰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行政系统培训手册;(5)举办了各种自然灾害管理的培训班、研讨会(6)印刷了45000本供儿童教育用的国际减灾读物。

(四)中国

民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统计局、地震局、气象局和海洋局等部门对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全面会商和核定。核定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干旱、洪涝、地震、风雹、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和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特别是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和大范围雪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一、总体损失情况

经核定,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紧急转移安置70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721.4万公顷,绝收面积491.8万公顷;倒塌房屋83.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其中,四川、湖南、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辽宁、甘肃、河北等省(自治区)灾情较重(2009年)。

二、灾害主要特点

总体而言,自然灾害表现为三个“突出”:一是粮食主产区干旱和低温雪灾突出;二是汶川大地震灾区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突出;三是黄淮等人口稠密地区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雹灾害突出。2009年我国大江大河总体平稳,但全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温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降雨(雪)之多、气温之高、旱情之重、风力之强、台风登陆之频多年罕见。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灾害发生在粮食主产区、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和汶川大地震灾区,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四、灾后的恢复和发展

以汶川地震为例:大地震造成四川全省3340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而到2010年春季开学时,灾区的学生将会全部告别板房校舍,搬进新学校学习。此外,大地震造成四川全省347.6万户农房受损,城镇住房有31.4万套需重建,141.8万套需维修加固。截止目前,四川灾区农房重建已建成100.8万户,灾区农房的维修加固已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农房重建到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任务在2010年5月前全部完成。

发布会还对社会上有关“地震倒塌建筑存在质量问题”的质疑作出正面回应: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大量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倒塌,震后四川省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房屋震害调查,专家最后的结论是: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很难抵御此次特大地震的破坏,重灾区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有关职能机构将依法查处。

震后一年来,四川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57.5亿元,其中已安排使用102.2亿元。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中央财政总计将下达四川省重建基金2203亿元,四川省各级政府计划安排灾后重建基金412亿元。目前灾区恢复重建资金基本做到了款物专用、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大地震造成四川152万城乡劳动者失业、失地,目前已帮助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因地震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已经有99.7%实现了市(州)内异地安置。

在有关地震遗址、遗迹及地震纪念体系规划建设问题上,发布会公布:纪念体系将由北川老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东汽汉旺厂区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四个地震遗址、遗迹组成。而北川老县城将会被建成世界第一座整体保存地震遗址原貌最具完整性的灾难性遗址保护区。

五、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这么多的自然灾害已经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我们知道地震的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情景导入 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 新华社北京2019年6月13日电 :6月1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他强调,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机制,坚持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指出,沙尘暴的成因极其复杂,防沙治沙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要突出抓好土地沙化预防和治理工作,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规划,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要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依法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实建设内容,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思考:在防沙治沙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提示:看上文内容。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师讲解】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阅读教材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 首先,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举例说明】亚洲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日本面积不大,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尽管面积很大,自然灾害却较少发生。 基本属性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同步测试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纪全球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据此回答问题。 1.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的特点是 A.灾害种类多但灾次较少 B.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 C. 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2.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是 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火山寒潮泥石流 A. B. C. D. 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而严重,主要是因为 A.气候类型多样 B.地形复杂多样 C.地域辽阔、幅员广大 D.独特而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4.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台风、寒潮、洪涝、干旱极其严重,这主要是 A.幅员广阔,纬度跨度广 B.多山的地形,气候复杂 C.地势西高东低,海洋气流极易深入 D.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季风环流 5.中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主要是 A.大陆面积最广,地质条件复杂 B.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较大 C.大陆内部断裂构造多,岩浆活动频繁 D.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运动活跃 6.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在西部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的原因是 A.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B.东部距离海洋近 C.西部地区地形状况复杂 D.东部地区平原面积广大 7.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 A.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沿岸地区 B.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及四川盆地 D.四川盆地及珠江流域

8.我国自然灾害点位主要集中在 A.东部 B.西部 C.西北部 D.西南部 9.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点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 B.台湾省——地震多发 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 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 10.形成我国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①国土面积广大②人口纵多③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⑤灾害灾次频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1.我国西部地区灾情主要表现为 A.受灾人口多 B.牲畜掉膘或死亡 C.农作物成灾面积大 D.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12.海南岛和台湾岛属于我国的 A.海洋灾害带 B.东南沿海灾害带 C.东部灾害带 D.中部灾害带 13.西部牧业灾害具有更大的风险和更重的灾情是因为西部地区 ①草原面积广阔,经济落后②经营粗放,靠天养畜③自然灾害种类多样④农业受灾体脆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青藏高原灾害带的主要灾种有 A.地震、霜冻、干旱、滑坡 B.旱灾、病虫害、沙尘暴、泥石流 C.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 D.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 15.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师讲解】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阅读教材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 首先,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基本属性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举例说明】亚洲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日本面积不大,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尽管面积很大,自然灾害却较少发生。 【学生活动】作教材P.5活动题。 【点拨】(1)分析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频发并导致灾情严重的原因:①地理位置特殊,是飓风多发区②湾口呈喇叭口朝向印度洋③沿岸地势低平④人口密集 (2)孟加拉国多水灾的原因 ①地势低平②是两条大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入海口,地势低洼,易积水③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在西南季风强烈的一年会形成较大的水灾④北部是喜玛拉雅山脉,水流迅即⑤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频发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举例说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却是不确定的。 阅读图1-7,明确: 自然灾害的次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举例说明】我国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中分别发

《自然灾害》教案(1)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二、能力目标: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 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在网络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长远来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了解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在几亿年前还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慢慢地发展,一点点变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改变。不过这种变化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然而自然的变化也并非都是缓慢

的,有一种自然变化会比较激烈,有时是大地的震颤,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有时是天气的突变,来一场暴雨台风,或者突然的一场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的激烈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种自然的变化,看看自然的激变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也就是自然灾害。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灾害的呢?(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 例如:旱灾图 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 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 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巩固练习】──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196人死亡 (2)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 (3)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 (4)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 【提问】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判断上面的4个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知识链接】 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1988年世界人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灾难的一年。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也就是大自然发怒、施暴,它会影响环境,威胁人类生存。所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区别以下概念

高中地理 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 湘教版选修5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自然灾害的类型,解释每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运用地图能够说出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洪涝、地震、海啸、蝗灾等灾害图片、音像资料、动画课件的呈现,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利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以文释图”或“以图释文”的能力;利用表格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防御,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洪涝、地震等灾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强化学生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目的。 2.通过对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灾害及其关联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气象灾害的灾因、灾兆和分布 (2)地质灾害的灾因、灾兆和分布 [教学难点]

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断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灾害与资源、环境、人口被认为是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四个主要因素。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才能使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区域分布吗? 【板书】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讲述】自然灾害的类型划分,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类型也就不一样。 【思考活动】下面是研究者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些其他分类。你知道这些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自然灾害类型 分类依据 陆地灾害、海洋灾害 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 山地灾害、平原灾害、滨海灾害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地史灾害、历史灾害、当代灾害、未来灾害 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 【点拨】 自然灾害的类型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随堂巩固自测自评湘教版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对点练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南极无人区冰山相撞 B.2017年7月26日,G80广昆高速岑兴段发生车祸,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 C.2017年7月6日,菲律宾中部地区发生6.5级强烈地震,造成2人死亡,至少72人受伤 D.2016年4月22日,黑龙江双鸭山市双桦煤业公司三井发生瓦斯爆炸,造成4人死亡 2.下列可以正确表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灾害关系的是( ) 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可知,C项既有自然变异的诱因,还造成了人员伤亡,因此属于自然灾害,B、D两项属于人为灾害。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三者之间的关系。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属并列关系。 答案:1.C 2.C 对点练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3.2017年7月,浙江杭州、金华、丽水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最高气温将达40 ℃。与形成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有关联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B.风暴潮 C.干旱D.寒潮 解析:选C。形成我国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应是反气旋,受其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易形成干旱。 4.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旱、洪水的发生都有严格的周期性规律

B.“百年一遇”指的是每10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 C.自然灾害的过程、损害结果具有不重复性 D.不重复性是指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具有周期性 解析:选C。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干旱、洪水、地震,但没有严格的周期性规律;自然灾害的过程、损害结果具有不重复性。 下图为不同自然灾害持续时间对比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自然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 B.火山喷发、台风、泥石流、洪涝 C.滑坡、寒潮、风暴潮、洪涝 D.泥石流、地震、飓风、干旱 6.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下列灾害链表达错误的是( ) A.寒潮→低温→霜冻 B.台风→暴雨→洪水 C. D. 解析:第5题,自然灾害中,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地震持续时间最短。第6题,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与暴雨有关,C选项中干旱诱发泥石流的表述错误。 答案:5.A 6.C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本章准备用2课时的时间讲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以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二地理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的内容,这节的内容是对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探讨缓解自认灾害的有效措施使全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节是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知识的主要基础,同时对今后学习自然灾害等知识有重要影响。所以学好本章,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础。 2、本节的难点、重点知识 ①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 ②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2、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了解自然灾害成灾的地理背景; 3、运用地图说明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自然灾害实例,结合社会热点、生产生活,加以认识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认识到自然规律,会运用相关地理规律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图导图解法 这节课涉及的图表资料较多,许多地理知识都通过图表资料来表达。图导图解教学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分析学生 高二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看灾害影片《后天》、《龙卷风》、《天地大冲撞》、《完美的风暴》、《天崩地裂》等影片片花,借助影片的强烈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多种灾害又深刻的印象和直观感受。 (二)讲授新课: 分析P9活动:分析自然灾害分类依据 板书:一、气象灾害 1、结合图片,教材认识干旱的成因、危害分布 阅读:世界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旱灾 活动1: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活动2:练习 2、重点掌握洪涝灾害的成因,可拓展讲解各种不同成因的洪涝灾害。再结合教材由学生罗列洪涝灾害的危害,结合第13页图1.12理解洪涝灾害的多发区。 3、难点和重点在于理解热带气旋的成因,通过图解帮助学生了解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天气情况。(读图1.13,掌握热带气旋三个主要分布区) 4、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及以各种台风、寒潮预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5、为拓展学生的知识,可以讲解我国寒潮标准,或寒潮与冷冻灾害的关系。6,认识到沙尘暴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二、地质灾害 1、重点介绍地震的成因,要求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地震造成的危害,进一步归纳地震灾害的影响。 3、用表格的形式对比滑坡、泥石流与崩塌的区别,加深对滑坡的认识。 4、可结合在灾害带上的典型灾害案例,讲解世界主要灾害带,分析各大洲主要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讲 自然灾害概述 ● 复习要求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分析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分布和危害; 3、说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热点提示 1. 结合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气象、地质灾害,分析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类型 2. 以自然灾害的分布图或灾情统计资料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灾害带的分布、危害 ● 知识整理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理解:诱因:自然变异 承灾体及灾情: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危害。 2.特点 (1)广泛性和区域性 ①广泛性:分布范围广,只要有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发生; ②区域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周期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不重复性: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和灾害之间的联系性两方面 (5)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可以防御,人类应正确认识自然灾害,以积 极的心态应对自然灾害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 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大体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类,具体分析如下: 特别提醒:除了上述灾害外,气象灾害还有大风、干热凤、龙卷凤、低温冷冻、冰雹、雪灾、雷暴、连阴雨、冻雨、雾、沙尘暴等。 2.地质灾害

特别提醒:我国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1)地形与地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地质构造复杂; (2)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强度大; (3)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地质灾害。 3.海洋灾害 (1)主要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及分布 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4.生物灾害 指在农作物、森林、牲畜中暴发或流行的病害、虫害、草害、鼠害。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 【例l 】(2008·山东文综改编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15 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 2.分类 天文灾害:黑子和耀斑引起 气象气候灾害:旱涝、台风、寒潮、沙尘暴 地质地貌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 水文灾害:咸潮 气象气候灾害 1、洪涝灾害 (1)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2)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1长江洪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 (1)水系特征: ①流域广,支流多;

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季风气候不稳定变率大。 人为原因包括: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 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中游地区)。 例2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不稳定,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2、干旱: 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常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同步练习5-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读下图,据此完成~题。 .处多水灾的原因是 ( )。.位于印度河三角洲上,排水不畅 .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洼 .潮水堆高,漫过甲区域 .区域内河流多为地上河,容易决堤 .图中处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 .洪涝灾害.泥石流.干旱.地震 .假如在地有一盐场,其产量最多的时期是 ( )。.~月.~月 .~月.月~次年月 解析第题,图中位于孟加拉国,属于恒河三角洲地区。造成洪水泛滥 的原因主要有:地势低洼;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河流下游,多条支流汇集; 海潮顶托,河水水位上涨。第题,处属于印度河平原,位于塔尔沙漠之 中,常年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就是干旱。第题, 图中区域位于南亚孟加拉湾沿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月为雨季,雨 季来临前的~月,由于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且云量少,晴天多,气温 升得快且高,形成明显的热季。在这个季节蒸发量大,是晒盐的最好季节。 答案 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读图完成第题。 .图是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 )。.火山、地震、干旱、洪涝.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干旱、洪涝、地震、火山.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解析从图中纵坐标时间尺度和横坐标持续时间看,①在某一瞬间发生, ②在某日发生持续几小时,③在某月发生持续几天或几个月,④在某年发生

持续几月至几年时间。 答案 .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下列灾害链表达错误的是 ( )。 .寒潮→低温→霜冻 .台风→风暴潮→洪水 . . 解析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与暴雨有关,项中干旱诱发泥石流表述错误。 答案 二、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冰岛卡特拉火山爆发迫在眉睫 2012年月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导,当地火山专家预测,冰岛卡特拉火山的爆发已迫在眉睫,冰岛的电台和电视台,都在持续不断地滚动报导有关卡特拉大火山的活动情况。当地的消息说,火山熔岩距离地表只有几公里了。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冰岛火山喷发的原因? ()以上材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危害? ()火山喷发是否“百害而无一利”? 答案()冰岛处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两大板块张裂处,地壳活动强烈。 ()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联系性、不可避免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点。 ()诱发地震、海啸、火灾、崩塌等灾害,影响交通,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危害人体健康等。 ()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中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等。 .高温的地下岩浆经地下通道喷出地表,称为火山喷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此图是我国长白山地区的风景名胜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说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说课《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各位专家、领导和各位同仁们: 上午好!我是来自市一个山区县城中学,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讨论有关新课程教学的问题。特别是能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的直接指导,深感荣幸。 我今天与大家讨论的课题是:选修5第一章的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下面我将从本节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作为湘教版选修5的第-节内容,是为学习本单元甚至整个教材作铺垫的;因此涉及的知识也是比较基础的。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1. 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及其自然与社会的两种属性; 2. 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基本形成机制和规律有一初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结合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并能正确识别自然灾害与自然变异、人为灾害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分析不同自然灾害中的不同特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进行共同分析探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_超强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纲要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旱灾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 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 江淮地区(伏旱) 应对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思考: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 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 天气,水分蒸发快。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思考: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将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一般不影响小麦的收成,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2.洪水灾害 类型:暴雨洪水(危害最大)、融雪洪水、冰凌洪水 暴雨洪水的成因: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降雨持续时间长或暴雨集中 分布地区:河流中下游地区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兴修水库;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湖、还林、还草;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增强人们对洪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思考: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②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 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资源知识提纲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 1.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 资源。当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 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人 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弱, 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利用方式越来越 多样化,利用率越来越高。 二.能源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能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量的物质或物质运动。 2.分类(了解): (1)一次能源:从自然界取得的未经任何改变或转换的能源,如水力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以及核能。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包括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 (2)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 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 (3)常规能源指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能源,如水力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裂变能等资源。 新型能源:在新技术上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 3.自然资源必须直接来源于自然界,而且具有自然属性;而能源既可以直接来源于自然界,也可以间接来源于自然界.有一些自然资源不属于能源,如铁矿石、铝土等;有一些自然资源本身也属于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有一些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核电、水电、火电等。 三.我国能源问题 1.我国石油问题①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②中东地区政局的不稳定,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③进口渠道单一,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2.我国能源紧张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②节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③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 四.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资源型缺水,主要是指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

最新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设计1精编版

2020年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设计1精编 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及其自然与社会的两种属性;并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基本形成机制和规律有一初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并能正确识别自然灾害与自然变异、人为灾害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特点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案例分析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景导入】 【图片展示】从2008年初的冰冻灾害到2008年5.12大地震、2009年的春旱,还有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故的图片,让无数人们为之震惊、悲痛和抗挣。因为它们都威胁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重视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体现,从我们这一届开始,有关自然灾害和防治的知识将单独作为一本选修课程来学习。本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展示板书】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展示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师讲解】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结合展示的图片判断最后一组是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请举例说明(或P2的思考活动)。 【点拨】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降,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或高温引起中暑等) 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过渡】依据自然灾害的属性,我们可以界定哪些灾害是自然灾害,那自然灾害又有哪些特点呢?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4-8页,同时归纳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 【展示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展示板书】①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③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④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⑤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⑥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 3.学会应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4.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自然灾害的三个主要特点 难点: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图2.1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通过读图,掌握以下内容: ①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②中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 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 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图2、2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 通过读图可以发现:以黑河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界线),东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东部的旱灾多发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 思考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有何特征?为什么? 点拨: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总特征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 1.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主要原因是由于(1)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2)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发达,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教学案中图版选修5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情景导入先思考——————— 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2016年6月9日证实,“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一架战机当天完成飞行表演任务返回驻地途中坠毁,一名飞行员丧生,另一名飞行员生死不明,尚在搜寻中。战机两个黑匣子已经找到。有分析称,事故原因很可能是发动机故障。 思考探究:此次飞行事故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不属于。因为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不具备自然属性。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2)地质灾害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包括泥石流、滑坡等灾种。 4.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2)洪涝灾害: ①洪灾:因大雨或融雪引起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②涝灾: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造成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5.海洋灾害 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附近发生的灾害,包括风暴潮、海

啸等灾害。 6.生物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 由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自然灾害三要素 二、自然灾害的双重性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例如,降水很少、雨量适中、连续大雨,都是正常的天气现象,但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来说,只适于“雨量适中”的情形;降水很少则会出现旱灾,连续性大雨则会发生洪灾。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都是自然灾害 B.自然变异现象都是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D.目前,人类遇到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