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感悟教师的教育信仰

读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感悟教师的教育信仰
读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感悟教师的教育信仰

读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感悟教师的教育信仰加盟一个内衣店要多少钱

摘要: 通过对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一书的阅读,体会到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时,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的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也感悟到教师只有确立自己的教育信仰,并不断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从教育事业中找寻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关键词: 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教师的教育信仰

一、维克多?E?弗兰克尔与他的《人生的真谛》

维克多?E?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集中营的非人生活使囚犯从活生生的人成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作者就是在这种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

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

的作品《人生的真谛》曾经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

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至今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

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

圣者。

《人生的真谛》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作者的集中营经历,描述囚犯

从进集中营到获释的各个阶段心理反应。第二部分用实际病例生动地阐述了意义疗

法的概要。第三部分为1984年再版时增加的一章补充理论性总结。

读弗兰克尔的《人生的真谛》,不禁使笔者思考那个每一个个体都曾有的追问:人为什么而活,生命究竟有何意义,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人生,

二、教师的教育信仰及其确立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

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

具体的。教师只有确立自己的教育信仰,才能从教育事业中找寻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信仰是全部价值追求的指向机制、定向机制和导向机制……它所激发的人们的意志、情感和激情的力量,从来要比许多知识和信念更强

大、更有力、更持久。”[1]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通过对“什么是教育”“为什

么当教师”“应该怎样当教师”等问题深入思考后形成的愿意去相信和在教育教学

活动中践行的价值追求。“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

的技术而已。……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

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2]教育是需要信

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相信教育能给学生和社会带来福祉,并相信这一目标值得自己终身追求,能在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教师信仰教育就是信仰人自身,就是信仰爱。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爱的教育,教师需要带着爱去工作。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信仰爱就是信仰生命本身,相信每个生命的希望和珍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教师信仰爱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和标本,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教师应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放弃。他全身心地爱学生、给予学生,这种富于热情和智慧的给予使他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直接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从而体会到付出和给予的幸福。教师有爱的信仰才能始终平等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信仰爱就是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使自我与学生成长为一个“人”。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教师有爱才会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去施加影响。在创造与给予中,师生投入的并不是一种认知方式,还包括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同样收获的也不是一种智能结构,而是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

教师教育信仰的确立和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树立坚定的教育理想并不断为之奋斗。人是要有一点理想的,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和挑战,生活就变得毫无意义。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区别乃

在于其理想性。教育是理想与人的关系,信仰是方向,建立方向的人是有力量的人。教师倘若没有或丧失教育理想,就会陷入贫乏、枯燥的教育现实泥淖而成为一个平庸的教书匠。回想教育家孔子,为了理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忘食,忘忧,忘老”并非由于健忘症,而是因为把握住自己的理想,所以生活始终充满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选择最终还是做一名最普通的乡村教师。他的教育人生轨迹化为五卷《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激励了每一个对未来、对理想、对教育抱有追求的人。若一个教师没有有职业理想,不热爱乃至厌倦教学工作,他就会无视诸多规范和规定或仅在形式上满足规范和规定,仅仅将教学视为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迫于外在压力和无奈,他也许会付出劳动和汗水,但真的很难享有教育的乐趣和幸福,也很难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从事的是教育――一项“成人”的事业,并非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教育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这是一种“完美的人”,也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人,同时也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正因为无法完成,教师不得不一直奔走在追寻“完美的人美非他”的路上,并将这种追求视为生命的意义。对这种生命意义的追寻使教师的心灵有所皈依,心灵有皈依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懂得作为人的生命的终极价值,他是作为人而不是工具或者机器而存在。

当一个人学会追求自己所想做且能做的事情时是最幸福的。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如果一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他就能体验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他就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哪怕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因为,“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3]想要过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现实的人并不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为最

终目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除了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外,教师还有心理的需要,期待尊重和爱,渴望心灵自由的空间,有自我实现的梦想和追求,等等。只有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教师才可能建构幸福的教育人生,凸显主体的生命意义。

弗兰克尔以其经历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愿教师们都从教育事业中找寻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业,如果没有信仰作为她的精神支柱,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不是一辈子奋斗的事业。教师的信仰是什么呢?我认为包含许多内容,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吧! 第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教育工作是非常纷繁复杂,我作为中年轻教师我已经深深感到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不同的困难,教育智慧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和坚持不懈的过程。在高中的时候,因为我遇到了几个非常好的老师,他们在课内课外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和帮助,那个时候我就决定以后要做一位和他们一样的老师,所以我选择了师范专业。当我最后通过考试和选拔,真的成为一个老师的时候,我无比的开心。然而这份工作的艰难是我不曾想象得到的。也许优秀的老师那无比的幸福感,就是因为他们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而这个幸福使他们永远割舍不了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 第二,对于学生的热爱。但凡优秀教师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学生无私的爱。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的快乐和满足。那两位老师之所以能在山上坚守18年,是因为每当他们想离开之时,只要看到光着脚的孩子们,就怎么也狠不下心。如果老师不能无私的热爱学生,我想教师这份工作不会给其带来精神的富足。什么是无私的爱?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样,如果我们仅以成绩来衡量他们,无法真正的热爱他们,真正的关心他们。在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社会的复杂与多样,使得学生在今后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给以学生正确的引导,如何与学生交心,什么样的爱,是当代教师真正能够给与学生的,并有助于他们成长和幸福。

一流员工的十大信仰

一流员工的十大职业素养 一流的员工来自一流的职业素养。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成就。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但要在职场中取得成功,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职业素养! 要成为一流的员工,就需要具有以下十大职业素养: (一)、敬业:只有你善待岗位,岗位才能善待你。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不是我不愿意努力,是我所在的部门太差,工作岗位太平凡,太不起眼,要前途没前途,要发展没发展……”而在你挑剔和厌恶岗位的时候,岗位同样也会疏远和厌弃你,更谈不上给你新的空间和机会。其实,在职场中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即使是现在已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从最平凡的岗位做起的。 曾经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的畅销书《邮差弗雷德》,它的主人公弗雷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邮差,但他却用自己的快乐、敬业和周到体贴的服务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美国邮政协会还专门设立了弗雷德奖,奖励那些在投递行业认真工作,在服务、创新和尽责上具有同样精神的员工。 我们大多数人都像弗雷德一样,从事着普通又平凡的工作,但我们中又有几个人能真的像弗雷德一样,把自己人生的舞台演绎得这么精彩? 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永远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其中的差别,完全看我们自己如何对待。 如果我们用“小”的心来演绎自己的人生,那么我们只能是一个不受重视的小角色。如果我们用“大”的心去演好每一个角色,那么,即使是一个小角色,也能演出主角的风采,并终有一天成为主角。 (二)、发展:与单位需求挂钩,才会一日千里。 很多职场中的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觉得单位对自己不公平,认为凭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单位应该给自己更大的平台,更好的空间,更高的待遇……但他们却很少反思:为什么自己有学识、有能力,但却在单位中得不到重用,原因到底在哪里? 我认识一位经济学博士,他也有过这样的苦恼和困惑。他博士毕业后,很多大企业都争相聘请他,但奇怪的是,他哪家企业都呆不长,总是没几个月就被辞退。于是他找到我,让我帮他分析原因,听完他的讲述,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别人开始争相聘请他,是看中了他的学历。但真正到了工作中,他却处处端着博士的架子,要么抱怨,要么挑剔,却并没有真正将自己的学识用到工作中去。我告诉他,尽管你拥有博士的头衔,却没有搞懂一个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单位只会为你的使用价值买单。或许你有研究生、博士生的头衔,或许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如果你的学识只有百分之十对单位有用,那么单位就只会为你这百分之十买单。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那是你自己的事,没有哪个单位会那么傻,对你没有为单位创造任何效益的百分之九十一起买下来。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做,换了你是老总,你同样也不会买单。 这番话对他触动很大,也让用一种全新的心态去面对工作。现在,他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裁。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将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单位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单位创造了最大效益,那么,自己的发展才会一日千里。

诚信与道德信仰1400字

诚信与道德信仰1400字 《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打借条。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儿子叫到家,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但朋友的儿子很惊愕,坚决不受,笑道:“没有这回事,父亲没有留给我借条,也没有口头告诉我有这事。”蔡嶙说:“借条就在我心里,不在纸上,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知道我是个讲诚信的人,才没有告诉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岂能失信呢?”最后还是把黄金还给了他。该故事发人深思之处在于蔡嶙所言,借条、契约、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约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诚信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没有道德上的“慎独”自律,就可能去钻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义务于不顾。 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敬重,人们心目中的诚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就是人们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要解决的是“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应该怎么做事?二是我应该怎么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后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过前者表现出来。道德信仰涉及这两个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个方面。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怎样做人的设定,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信仰以人格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价

值。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又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整体,道德信仰又对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荀子也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把“诚”当作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的是《中庸》。《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见,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过神学,而从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相信人性善并通过尽性知天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了很多伤天害理之事。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

教育是一种信仰

教育是一种信仰 大学毕业那年,不安分的心,总是向往改革开放火热的沿海发达地区,于是就有了上下五次求职的经历,从沿海到新疆,东西横穿整个中国。那个时候的求职经历,想想都要掉眼泪的,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东奔西跑,最终落户余杭市。阴差阳错,从最东边的临平来到了最西边的舟枕,原来是新老余杭“欺骗"了我。就这样,我在山区中学一呆就是13年的时间,完成了本科函授、骨干评选,完成了买房,结婚生女等的人生历程。从一个漂泊的浪子到有了一个固定的工作与幸福温暖的家。 2008年,那年先是汶川地震,然后是北京奥运,再就是学校合并,从此我真正开启了自我成长的生命觉悟。那年,意外被任命为集团教务主任,繁杂的工作与无形的压力,强迫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去适应当时的环境。正是那时开启了日记写作,才有了浴火重生的今天。因此我要感恩磨难,是当时的困境让我不断奋起,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地自我革命。 教育是一种信仰 正是因为自己的奋起与努力,才慢慢走上了成长的快车道。高级教师晋升,硕士入学考试,提拔为副校长,总之一切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正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有头脑,成功总是不辜负努力的人。 然后担任区兼职教研员,评上学科带头人。从崇贤到舟

枕到太炎,三个学校共计八年时光,从来没有松懈过,也从来没有遗憾过,没有鲜花与掌声,唯独自己悄无声息地继续努力。 2016年,偶然之间,遇到了何老师,然后自己的成长突然加速,因为自我努力变成了团队前行,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一起锻炼身体,一起谈论人生,一起诵读经典,一起畅想未来,我们不能改变教育,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让享受教育不再成为奢望。 教育是一种信仰 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年纪有多大,只是突然间发现身边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再仔细一看,原来头发越来越少了,白发却越来越多了,我已不再是那个年少的张郎了。身边时而能够听到“老张”的称呼。 正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再也没有想过去更换工作,安心踏实地继续自己的教育梦想,因为我认为,教育是一种信仰,需要一生的努力去探寻。 因为教育是一种信仰,于是我愈加不需扬鞭自奋蹄地去探索教育的规律,去实践教育的价值,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谈教师该信仰什么

谈教师该信仰什么 摘要:教师队伍呈现的各种弊病,凸显出了教师精神世界的“贫穷”,究其根源是教师信仰的缺失,以致于教师在各种观念的冲突中无所适从。教师的信仰对于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幸福、学生的学和教师职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遵从“爱人“的信仰,以“爱人”的准则和行动去爱学生、爱自己,让自身更幸福。 关键词:教师;信仰;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1 一、教师信仰的缺失 当今,各种诟病元素充斥着教育的角落:“各种学术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无所作为等现象数见不鲜。说到底,“假大空”现象在教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有甚者,但我们谈论“教师跑跑”的时候,我们至多也仅仅是怀着某种见解去加以评论其个人的行为的优劣,却没有更远一点意识到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教师在“类”的概念上,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问题从哪里来。我们当然可以逃避说:问题毕竟是少数,与教师群体无关,甚至还大可以“闭着眼睛”,说“堂堂天朝上国,教育源远流长,我们一直如此”。如果太容易满足,那么必然会“死于安乐”,这毕竟是自欺欺人,这是自我安慰。当我们承认在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底气不足”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了“有问题”,只不过这种问题还没有被明朗化,我们还没

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有人说:今天的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诚信的缺失,并且围绕着“诚信”展开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考试之前,第一要做的事情必然是签订考试诚信协议书,高考语文作文以“诚信”进行命题等。那么,为何在民国年代,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人们没有产生如此多的教育问题呢?“钱学森之问”问得好:为何现在的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更多的“大师”来呢?难道这仅仅用“诚信”或者教育的模式来解释吗?更退一步讲,产生诚信缺失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总不可能说:人天性如此吧。如果我们仔细探寻这种“不诚信”的根源,在于“精神浮躁不安”,在于没有真正可信实的精神理念,因此我们自己也是“矛盾的”,以至于“不知所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就教育而言,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的相互冲突,我们一边在学习和接受各种教育理念,另一面却无所是从:要么一律的复制和模仿,“邯郸学步”,以至于“四不像”(一直在模仿,从未去超越)。要么干脆停留在原地发呆,因为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去做。拿师生关系来说吧:”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师生的双主体论”,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困惑和迷茫。 因此,与其说是教育诚信的缺失,倒不如是缺乏真正可以信实和遵从的信念,即没了真正的信仰,缺乏成长的精神动力。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承担者和中坚力量,知识分子的集合体,是整个民

工作的信仰

工作的信仰 一、职业不是事业 经济学家赵晓是一个非常关注职业伦理、关注国内员工职业观的热心人,我曾经与他合作在一些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观调查,其中第一道选择题是:你怎样看待你的工作与信仰? a.两者是一回事 b.两者是完全冲突的 c.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d.工作是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结果大部分员工选择的是b和 c,只有极少数员工选择的是a和 d。在大多数员工看来,“我”的生命信仰的实现与工作无关,工作只是“我”养活自己、赚取财富、不得不从事的一种人生方式而已。这些员工对我们说,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否则“我”为什么来工作? 有几个员工对我说,他们真心想做的是另外的事情,只是条件所限,只能干这个工作,这几个员工对那些自己想真心投入的事情称之为“事业”。事业里可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信仰和人生价值,是应该投入生命要做的事,但职业不是,工作更不是。谁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就是事业,那谁就是傻瓜。 国内企业的众多员工就抱着这样的职业观每天从事着工作,观念左右行为、行为改变实效,这样的职业观能产生蓬勃向上的企业实效吗? 我在一些企业做讲座时,经常向员工们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赚钱是工作的首要目的吗? 2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你还愿意工作吗?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观。答题结果是令人忧心的。因为为数不少的人把赚钱列为工作的首要目的,甚至把工作当作赚钱的手段与方法,当赚钱的目的达到后,对这个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弃之不用了。 这些员工根本没有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信仰联系起来。其实赚钱只是工作其次的目的与意义,工作的首要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一个人信仰的方式,也就是说,工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确证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联系沟通的方式。 二、什么是人生的信仰

诚信与道德信仰演讲稿

诚信与道德信仰演讲稿 《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打借条。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儿子叫到家,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但朋友的儿子很惊愕,坚决不受,笑道:“没有这回事,父亲没有留给我借条,也没有口头告诉我有这事。”蔡嶙说:“借条就在我心里,不在纸上,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知道我是个讲诚信的人,才没有告诉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岂能失信呢?”最后还是把黄金还给了他。该故事发人深思之处在于蔡嶙所言,借条、契约、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约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诚信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没有道德上的“慎独”自律,就可能去钻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义务于不顾。 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敬重,人们心目中的诚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就是人们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要解决的是“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应该怎么做事?二是我应该怎么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后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过前者表现出来。道德信仰涉及这两个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个方面。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怎样做人的设定,

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信仰以人格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价值。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又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整体,道德信仰又对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荀子也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把“诚”当作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的是《中庸》。《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见,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过神学,而从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相信人性善并通过尽性知天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育者

名家论坛心得体会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岳滩二中张志红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不知有多久没有听到过如此扣人心扉的报告,句句富含哲理,直面教育。时而鸦雀无声,埋头苦记,时而笑声一片,掌声四起,时而惊叹声响彻会议室。只能说韩经权局长关于“我心中的教育”报告会开的真成功! 亚米契斯曾经说,教育是“爱的教育”。若灵魂与所追求的教育事业如影随形在阳光下快乐奔跑,那教育者真得太幸福了。我想从今天开始,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同志真应拨乱反正,改变畸形扭曲的教育导向,做真正的教育者。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欣赏曾点的师生情趣,也是我认为应有的师生关系。融洽、快乐、师生情深。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中的标本......”我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着,学生各个仰着小脸,闪亮的眼睛注视着我,太棒了,这些小家伙!我为他们的认真而窃喜。学生魏**又沉醉在自我的世界,一笔一笔在描着人物头像......他总是这样,每节课都得提醒几次。成绩当然也差得要命。曾认为孺子难教。 今天才明白,差生是教育误差的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的。他们是校园中最应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在考试的洪流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收获了多少师生的白眼和家长的冷漠态度,却每天迎着朝阳毅然决然走向令他收获无尽耻辱的地方。我想他们这一群体也有他们难以言说的不易。我们应有宽泛学生观,不只拿成绩来衡量学生,肯定学生。

今生有幸成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就如同上帝派往人间的魔法师,来点化众生。扶他,帮他,欣赏他,等待他。视生如子,不嫌恶他,不抛弃不放弃他。 夜如此宁静,窗外点点星光,墙角处不知名的小虫在肆无忌惮地叫着,月光悄无声息来拜访这充溢爱的小屋。桌子上放着小儿子为大女儿精心挑选的礼物,礼物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只为明天她醒来后的惊喜,此时我是幸福的。我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不正是我们最应教育的内容? 要想成才先成人。虽然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但作为教育的践行者内心应务必坚定、强大,做一个有信仰的教育者。当别人哀叹中国人道德沦丧到无底线,长幼无序,诚信无存,勇气尽失时,我们应知那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阶段问题,更应明白,我们肩负重担,有好多工作要做。以己之力,去影响一个人,一班人,一校人,一代人。“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教育在改革中前行。我欣赏时下的教育理念,教学不是说教,是特定情景下的感知体验。课堂是个大舞台,学生是主角,老师是配角,多放手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我想他们会成为一个个有头脑、有口才、阳光向上的学生。正如刘老师所说,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知识是学而得。认清方方面面的规律和本质,我们的工作才有方向,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我们的老师,大概只是做到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我的心中,踏踏实实地教学就是忠于我的信仰,实实在在育人就是坚守我的信仰。在实际工作中,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坚守自己信仰的教师。 从教十一年了,一路上虽没有千难万险,心路中却也百折千回。记得刚参加工作,抱着在师范学到的教育理论,怀着满腔的热情,扑到工作一线,一心想实现素质教育这一新理念,课上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导致教学成绩一塌糊涂。 几次挫折过后,我始终处于矛盾之中。我也曾想对学生严厉一些以求取得好一点的成绩,但面对学生天真的本性我又怀疑自己的行为。到底如果解决这一难题?为此,我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学水平的提高。我知道自己不爱表扬学生,我就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最少表扬学生十人次以上。晚上或周末,我就针对自己的做法进行回顾,看看有没有改进之处。我坚信我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我坚信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班主任,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把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虽然教书与育人不可能分得太清,但我心中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我想这也是一些迷茫的家长的言行在学生身上打下的烙印。作为班主任的我,有正面引导的责任。因此,我时刻关注着,不断思索解决的方法和疏导的方向。我让学生采访父母和祖辈童年生活的情况,引导他们纵向比较国家的发展变化,我也把自己的童年生活与学生一起分享,既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又达到了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使我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 在育人工作中我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我关注后进生的问题,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关注对学生的德育工

我的信仰

篇一:说说我的信仰 说说我的信仰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活着,总是要相信些什么的。不过信仰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总是轻飘飘的,飘荡在你身边。好像一阵风就能将它刮走,怎么抓也抓不住,等你累了,厌倦了,生气了,濒临崩溃放弃的边缘,却又绕了个圈回到你身边,撩拨着你,挠得人心里痒痒的。可不管怎么说,总是回过了神,一边懊恼刚刚自己差一点就放弃,一边欣喜它总是回到自己的身边,紧接着,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捕捉。周而复始。什么时候停歇呢?谁也不知道,或许,永远也没有终止,又或许追逐的游戏直到人死亡,可是,人总是繁衍不息的,信仰呢?恐怕也是差不多的吧。着自己的信仰呢?信仰不该被说出,而是藏在自己的心里,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一但破土而出,必定早已立稳了脚跟,挺直了脊梁,成为了一颗立于高山之颠,悬崖边沿的苍松。枝叶可以摇摆,树根却已扎遍了半座山峰。只有这样,信仰才能够靠着云雾缭绕中露出的点点翠色为我们指点方向,才能够在我们几近滑落山崖的时候伸出触手,将我们拉回正轨,延续生命的美好。 剧本的背景还是那个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年代,男主人公也过着我们不可能触及到生活。良心,是他的信仰。我们的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可是,良心,也是我的信仰。我想或许是因为,良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信仰吧。在这个三角形内角和都不一定是180度的年代,或许没有一个定理不可能被证伪。历史的长河也一次次证明,没有一个政权可以长存。但是人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繁衍至今。我想或许这就是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有信仰的,人们以自己的良心为信仰,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事情也会被证伪,但是至少这一秒,我们还活着,并且问心无愧。 青马2期学员李瑞欣 篇二:我的信仰 我的信仰 小的时候,别人问我信仰是什么,我只会懵懂的摇摇头,那时我还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信仰。而现在,我已成长为一名时代大学生,一名合格共青团员,一名伟大共产党的预备人员。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的信仰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我信仰共产主义!” 一.入党为信仰——从历史和现实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雨雨,一路走来,不变的是坚定的信仰。 在和平年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要更加相信并坚定这种信仰。毛泽东同志曾讲,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从哪里来?就源于信仰。兰考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新时期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唱响了一曲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壮歌;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用如歌的生命和奔腾的热血完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要留正气在人间”的志愿,人民的好法官宋鱼水等等,更是用行动谱写了信仰的壮丽诗篇。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

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要准确地考察道德信仰,必须把握什么是信仰,要避免在信仰问题上的神秘主义,就要阐明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要突出信仰的主体性和信仰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信仰的确立,并不仅仅表现在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追求上,更主要地表现为对人类自身抽象化、幻想化了的本质力量的“崇拜”,表现在对人类生存发展方向的理想化诉求。从个体的心理动机来看,信仰是对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它作为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事实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换言之,信仰是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信仰是主体对人生有限性的一种观念上的提升方式,是理想与现实张力的结果。信仰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它树立的是个体生命终极归宿的理念,因而,信仰是每个有理智的有限生命体安身立命的依托。 信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超现实性。诚然,一方面,信仰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一个没有任何经验性基础的对象不太可能成为热情所钟的信仰客体。另一方面,信仰又不是简单地以当下的事实为根据,而是对它(尤其是其中的遗憾与苦难)的超越,是以理想这一特殊的方式关注着有缺憾的现实。是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渴望。信仰某一对象与其说是因为它实际地存在着,毋宁说是由于它美好从而应该存在,黄克剑名之为“虚灵的真实”。二是超功利性。如果说信仰是解决与调和人内心有限与无限、缺憾与完美等矛盾的结果,那么,任何人的信仰都有为个体自我服务的一面,进而是有益于人的精神安顿的(至少信仰主体自身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从广义的功利概念上说,信仰确有其个人功利性动因的。然而,这种功利已经主要不是有赖于个体眼前的物欲满足来实现,而是在对所追求的对象的付出或牺牲中得到精神性的满足。凡信仰都是对眼前的、可变的、有限的功利的超脱,着眼于对长远的、恒定的、无限的功利的追寻,即为了永恒的光荣而舍弃暂时的需求。信仰是把有限的自我投人到无限的存在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于自我的超越。三是非逻辑性。按理说,一个合理而有益的信仰应该是理性化的信仰,这是“信”的主要根据。不过,仅有现实的理性,无以产生“仰”的崇高感,只有具有终极意义的对象才会激发人的崇敬情结。所谓“终极”是指因果链之外不能问“为什么”的那个“是什么”。“终极的存在”主要得依靠非理性的情感与意志的体悟,而主要不是由实践来检验和逻辑来证明。因此,任何信仰都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可实证性的知识和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它蕴涵着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着对于生命的大彻大悟。所以,信仰本身是实践的而非理论逻辑的,它除了有形而上的终极追问,还有基于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并以“顿悟”、“启示”、“灵感”诸方式表现和开启自身。这也就为信仰埋下了神秘化和幻想性的伏笔。 总之,信仰是人类的秉性,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信仰旨在开辟从有限到无限的路径,把有极幻化为无极,将相对摧升为绝对。合理的信仰是人类理性的非理性表达。信仰不应以科学与非科学而应以有益与无益来分类。合理的信仰是人赖以生存、自立和发展的意义支撑;共同的信仰既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又是民族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知,以及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推动而产生的对道德(包括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和付诸道德行动的特殊情感。这一概念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信仰的对象、基础、动因和意义。道德信仰同样具有信仰的一般特征,不过,道德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自有其独特性:其一,它是理智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就其情感层面而言,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它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明晰的逻辑实证性。不过,道德信仰之不同于宗教信仰,特别是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道德信仰,就在于它不是对某种子虚乌有的神秘之物的非理性的盲目崇拜,而是在现实的道德关系基础上对既有道德状况的超越性把握。正如有学者所论,道德信仰是通过理性来完成并且是对道德理性认同的非理性表达,它是道德理性的非理性存在方式。道德信仰的理智性表明道德信仰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基于现实性基础上的理性确保了道德信仰(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现实性,避免其陷入盲目、迷信与偏执;基于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又提供了道德信仰的自愿性、感召力和意志力。然而,道德的鲜明的主体性和情感性表明在理智与非理智的统一中非理智性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它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道德源于社会生活,道德的现实生活基础确保了道德信仰具有不同于其他信仰,特别是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现实力量;社会主义道德利益基础的普遍性,使其克服了以往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性,克服了由此产生的道德虚幻性乃至虚伪性,确保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具有其

对当前我国国民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我国国民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信仰危机问题凸显这一状况,分析了危机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以期能够对此问题有所缓解,从而加强国民信仰教育。 【关键词】信仰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9-0049-02 一信仰之内涵 提及信仰我们都不陌生,头脑中会迅速跳出信仰这一词汇,问及含义以及对信仰的理解,能 够深刻剖析者却寥寥数人,我们仅能对信仰一词作模糊理解,那么信仰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但丁在《神曲·天堂》中说:“信仰乃憧憬之物的实质,也是未见之物的见证,我认为这就是 信仰的要旨。”作为人精神活动的核心,信仰唯一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一词做如下定义: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信仰,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表示对人生某种目标的选择,指人们对于某种思想、学说、主张、宗教或个人的信服与仰慕,并用以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导。在西方哲学当中,信仰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信仰,可译为“信念”,在普遍意义上指的是一种相信、信奉、不怀疑的心理状态;第二,信仰是一种在宗教意义上当人超越问题领域达到神秘领域时产生的态度和行动。英国哲 学家罗素认为信仰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在信仰中,主体对 某一对象的极度相信占核心地位。信仰属人所特有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复杂的结构, 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终极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依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有限性的一种观念超越。 谈到信仰必言及宗教。宗教,无论人们怎样去规定它,它在现代文明中顽强的生存着的事实 已经不允许我们轻视它了。只要人类还可以自由地驾驭那些统治着他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还有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人类就需要某种形式的信仰,就难免会有宗教现象。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既可以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是一种社 会仪式或者社会组织,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就宗教和信仰这二者而言,我们可 以肯定信仰是比宗教更为根本的东西。现代人趋向宗教不如说趋向信仰更为妥贴,当人们在 从事某种宗教或者迷信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意识状态处于一种信仰的状态。因此宗教活 动本身只不过是人类精神意识信仰状态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不是它全部外在或必然形式。信 仰并不以宗教为自己的特质和必然走向,然而,宗教却以信仰为特质,没有信仰,宗教将失 去自己的规定。因此,我们研究信仰必须解剖宗教,解剖宗教又必须从信仰入手。 就个人而言,社会生活具有偶然性,事事的变化会让人产生一种生命变换无常的心态,要想 心理安定,必须有稳定心理的一剂良药,信仰就是稳定心理的那剂良药,它能使人的精神活 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之服务。信仰为人 生树立了价值目标,当人获得信仰时,人生就有了立命安心之所,信仰由于对人生的终极关 怀而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 例如,儒家文化之于中国,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地区,基督教之于中世纪的西欧。正如诗人 歌德所言:“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人是需要信仰的,信仰是人类永恒的本性,但是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又是离不开现 实和实践的,正如人格的形成一样,先进科学的信仰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自 然养成的。” 二信仰教育之现状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最新资料推荐------------------------------------------------------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新沂市实验学校谭长存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荐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可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去读,直到今年 5 月份,我因要写一份材料才胡乱地翻了一通。 这一翻不要紧,书中的文字、思想、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用一周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它。 读罢,我有一种强烈地要向老师们推荐的冲动。 现在,我把它放在了案头,一有机会,我就翻翻,或浏览,或咀嚼。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是肖川洲教授主编的一本助力名师成洲长的书籍,共七章,51 篇洲,即: 理想的教育受洲过教育的人教师与知识洲分子师生之间读书洲、作文、修身快乐的工洲作诗意的生活。 所编洲选的这 51篇文章,既有先洲贤大儒的黄钟大吕之作,亦洲有后起新秀的振聋发聩之言洲。 其间,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洲、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洲、大学教授等均以自己深邃洲的思想,睿智的语言给读者洲以启迪和深思,使得肤浅者洲读之深刻,深刻者读之智慧洲,智慧者读之通达。 本书以洲朱自清《教育的信仰》一文洲开篇,从教育者的信 1 / 5

仰洲谈起,他说:教育者先须洲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洲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洲教信徒一般。 我曾多次问洲过我熟悉的做教师的人,为洲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洲选择做教师,你的信仰是什洲么。 说是因为喜爱的仅占 0 洲 .37%,有个人信仰的仅洲占 1.23%。 这个惊人的洲数字,让我想到了徐平利在洲《教师是知识分子吗》一文洲中的一段话,他说: 当今洲中国谁做教师?据我观察,洲进入教师队伍的一般都是保洲守求稳者,因循守旧者和怯洲懦胆小者,这些人对外界信洲息缺乏敏感度,并对未来缺洲乏想象力,至少是对生命缺洲乏激情。 总之,如今在中国洲做教师的大都是不敢或不愿洲意接受风险挑战的人。 或洲许,他的评价大大损伤了我洲们做教师者的尊严。 但仔细洲想来,事实就是如此。 回忆洲我们身边的同仁,选择做教洲师,有几个是出于喜爱;当洲上了教师,又有几个有自己洲的信仰。 还不是大都喜欢安洲于现状,都被作秀这两洲个字束缚住了,都被枪打洲出头鸟吓住了,都被现洲实一点吧!给蒙蔽住了。 洲为此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工作洲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洲勤勤恳恳,没有突破。 而被洲誉为全美教授的里哈尔洲大学英语教授彼得基贝洲

法院演讲稿-坚守职业信仰 争做优秀法官

法院演讲稿:坚守职业信仰争做优秀法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xx县人民法院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守职业信仰争做优秀法官》。 我的身边,曾经有着这样一位老法官,初看他的人,都会觉得他长着一张“法官脸”,正气、智慧,真诚而又温和。他先后担任xx县龙坪法庭、茅田法庭庭长,扎根基层二十几个春秋。在这二十多年里,他穿山越岭,走村串户,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二十多年来,他所走过的路不计其数,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长征”干部。他就是xx法院的基层法官,全州劳动模范王xx。 王xx曾经说过:“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要时刻保持一颗‘公心’去对待老百姓。”王xx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面对一桩涉及到自己姨夫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时,王xx没有接受来自家人要求关照的请求,而是一改往日晚辈对长辈的恭谦,秉公处理、严格执法,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姨夫的错误行为,并通过耐心引导,悉心说教,让该起案件最终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案件办结后,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群众无不称赞法庭办案公平公正,更是让人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民法官维护正义、造福百姓的那颗“公心”。

几十年的审判生涯中,王xx时刻以一颗“公心”面对当事人,可他对自己却似乎总是少了一点关怀的“私心”。为了办理一起特殊的离婚纠纷案件,他可以不顾自己早已患病的身体,带着药品,乘硬座,吃快餐,啃方便面,远赴新疆,西行办案,在他的努力下,这场原告在广东打工,被告在新疆哈市地区服刑的特殊离婚案件得以调解方式顺利办结。 长期奋战一线、忘我工作的王xx法官终因超负荷工作而积劳成疾。XX年的一天,王xx忽感腹部疼痛、体力不支,在同事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到县医院做了身体检查,检查结果竟是二十年前的肝病复发。领导安排他住院治疗,可他却坚持要出院,倔强的说到“咱这手上的案子还没办完呢,我怎么能临阵脱逃”,领导拧不过他,只能给他增加人手,协助他尽快结案。就这样,王xx带着10多斤中药返回工作岗位,又融入到大山深处。XX年初他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可他却没有因重病缠身而倒下,依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拼搏精神坚守在审判管理工作岗位上。可幸运女神并没有再一次的眷顾这位人民的好法官,王xx法官最终带着对妻儿的歉意,对司法事业的不舍,遗憾的闭上了双眼,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热土。 仰望中国法治的星空,正是由于有了众多不知名的星辰交相辉映,才成就了星空的灿烂辉煌。王xx法官,便是其

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

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Ξ 龙佳解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关帝信仰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的实质是对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礼、节、勇”的道德规范的崇拜。它是一种被历史上统治阶级标准化了的儒家伦理规范。关帝信仰由民众自发信仰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内,既说明了民间信仰的可利用性,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危机。 [关键词]关帝信仰;道德崇拜;北宋士风 [中图分类号]B8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5)04—0043—05 B elief in G u an -G od and Worship of Morality L ON G Jia 2jie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 Abstract :The belief in Guan -G od is a peculiar Chinese folk -belief.The folk -belief is worship of le 2 gal ,justice ,manners ,moral integrit y and bravery embodied by Guan Yu in essence.It is t he Conf ucian code of et hics standardized by t he ruling class in history.The belief in Guan -G od was brought f rom t he spontaneous folk belief into ruling class ideology ,t hat showed not only t he exploitation of t he folk -belief ,but also t he deep political crisis faced wit h by t he ruling class at once. K ey words :belief in Guan -G od ;worship of moralit y ;Nort h Song Dynast y scholar -bureaucrat st yle 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关帝崇拜是我国独有的特殊的一种民间信仰。它是历史人物向神的转化。这种历史人物是英雄加圣贤的双重人格的叠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仁、智、勇”三达德。因而,关帝崇拜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崇拜。 一 从民间祭祀到帝王册封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民间祭祀关羽最初起源于 关羽故里。关羽故里为今山西运城常平乡常平村,它地处晋、豫、陕三省交界,是华夏民族发源地之一,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有着崇尚侠义的民风民俗。关羽出于行侠仗义,为民除恶,杀了当地恶财主吕熊之后,亡命异乡。其族人避祸匿于四十里外东古村,其父母年迈,无力逃生则双双投井自尽。关羽之义举,双亲之惨死,深深感动了乡中父老,自发地为其看家护院。关羽被害之后,噩耗传来,乡民念其德, 自发地供奉香案,悼其亡灵,里人争拜,络绎不绝。移居东古村的关姓族亲改关羽之故居为宗祠,祭祀 关羽则由此而生。[1](P76-80) 公元567-568年,南陈光大年间,湖北当阳人追念关羽之忠义,在其遇害地建庙立祀兴起了民间祭拜关羽的风潮。随后隋唐期间,首先传出佛教天台宗祖师智凯大师遇关羽在湖北当阳玉泉寺显圣的传说。唐代禅宗北宗创始人神 秀于玉泉传法时,先是拒斥关公显圣之说,但后来又不得不接受显圣之说,在当地建寺奉关公为本寺伽蓝护法神。至此关羽由亡灵演化为神灵。 北宋末,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由此开启了官方朝廷对民间祭祀的关公进行册封的情势,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将这一民间信仰开始提升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关羽又被晋封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再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又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并建有武安 Ξ[收稿日期]2005-02-28 [作者简介]龙佳解(1953—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第19卷 第4期2005年07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19,No.4J ul.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