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课程建设状况【VIP专享】

毛中特课程建设状况【VIP专享】
毛中特课程建设状况【VIP专享】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状况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势,从而有力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辈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活动50多年来从未间断。

按照教育部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以下称“98方案”)的规定,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设置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门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具体规定,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充实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5上半年,中宣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对“98方案”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其明确规定:高职高专开设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由于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研究》的任务,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编写和出版了针对高职院校使用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经湖北省教育厅的同意,我校于2006年春季在全体05级学生中开始实施该课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课前,由资深教师对全体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本课程于2006年4月被列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统一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7年春季开学,在2006级学生中开始实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并一律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新教材。为使教师明确新教材的体系结构、特点、重点,全面、准确领会中央关于开设这门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央关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导方

针,使该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我们又于2007年3月

2日,在已有4位教学骨干参加了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举办的培训班的基础上,

开办了全体授课教师参加的培训班。我们同时依据中央新的要求,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重新编制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全部教案。目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正在我院顺利进行,正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曾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

平理论》,使用省统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我院编写并由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概论》。目前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建设:

编写并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资料建设:

编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编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规范教案、课模拟试卷、学生复习和练习题库,汇编教师备课指导等教学资料。

实践性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武汉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辛亥革命纪念馆、毛泽东主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主办的汉口八路军办事处等,以及武汉的社区;编写学生用《实践活动手册》。

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环境。

三、近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积极完成课题、出版教材、撰写教学论文,应用于教学实践成果如下:

1、课题研究并应用于教学:完成《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

问题研究》的子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情况调查:《高等职业院校马列主义理课教育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观念研究与应用:《坚持以人为本,发挥高职政治理论教育双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在教学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教学目标研究与应用:《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要义》,提高认识,应用于教学。

5、课程建设研究:《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

6、教学过程研究与应用:《提升学生的内在需求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方式方法研究与应用:《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改革》,增强交互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8、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与应用:《增强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效果,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实现有计划、有措施、有交流、有实效的实践教学。

9、教材编著:高职院校试用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编著任务。

10、制订教学大纲:依据2008年全国统编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

四、近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教研室对2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着重从政治思想、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帮助、鼓励,并引导他们发挥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开展一帮一传帮带活动,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获得明显提高。其中一位青年教师已获取双硕士学位,另一位已晋升讲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积极落实我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八大举措,促进我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登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深入学生之中摸清他们的真实愿望和困惑,分析问题症结,把握思想脉搏,从而确定了把围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思想教育的着眼点。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设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双主体结构模式,既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又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性,使教育内容不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并“外化”为实践活动。

第三,分层次把握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标,按学生的需求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我们在具体实施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了解学生为前提,以他们的学识、思想达到的层次作为不同教育活动的起点,以他们关心的或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理论教育的切入点,并设定相应的目标,通过不断适应、引导、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性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

第四,教育教学内容上实现“三贴近”,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

解决政治理论课给人留下的呆板、枯燥、说教性过强的印象,促进学生提升对理论的内在需求性,我们认真研究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律,坚持将政治理论的内容贴近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发挥理论指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身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五,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坚持适应性、规律性,催发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内

在需求性。为增强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我们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坚持以适应学生内在需求性的唤醒和发展为着眼点,遵循符合教育对象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规律,摒除“填鸭式”、“注入式”、“听话式”的讲授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其它多种交互式教学方式方法。

第六,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成一个“好人”,而且应是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实

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那些不利于理想人格培养的思想和作法。首先,以

辩证的思路和方法取代形而上学的教法。其次,加强学生的探求精神和自我信心的培养,改变教学中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再次,把握知行规律,将学、问、思、辨、行各环节有机联为一体,互相渗透。

第七,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统一思想,提高教师对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计划与考核,课堂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计划一同下发,一同考核,发挥好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设计、组织、引导的积极性。二是力促学生端正实践活动的目的,发挥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三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调研、参观访问、“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为主要内容,

第八,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积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多媒体成套课件和教学参考资料库。

六、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与国内高职院校同类课程相比,本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总体状况是国内先进、省内领先。

1、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本课程组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数量、学历、职称结构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课程拥有教授3人,且都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实为国内同类院校罕见,省内唯一。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67%,也远远高于其他院校。

2、课程和教材建设在省内领先。我们承担了教育部社科研究课题:《高等职

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研究》的子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的研究工作,并组织编写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经教育厅同意在全省率先于2006年2月开始了教改新课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学,开课前由资深教师对全体授课教师进行了培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2006年1月8日以来4次受到湖北省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的好评,并4次向全省118所高校代表作了相关经验的交流。

4、该课多次受到湖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督导组随机抽查,他们对我院教师精湛的教学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院进行的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5、该课受到学生的真心喜爱,正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七、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需进一步在全体教师中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需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多媒体教学,制作更加精良有效的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互动式教学课件;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3、需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八、已准备就绪的上网资源名称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计划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规范教案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三人次教学实况录像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备课指导

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课件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参考文献目录

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模拟试卷库

1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生复习和练习题库

1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外部资源库

1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2004年以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状况

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一年来建设进展报告

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评价

九、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课程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将不断深化育人为本的理念,以“体

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为主线,用最新的观点、最新的成果、最新的手段、最新的方式加强建设,力争本课程成为具有我校特色的品牌课程,并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2)具体目标

实现“五个一流”:

第一,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专家为领衔的,结构合理、教学教学效果一流、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梯队。

第二,确保一流的教学内容。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要求和学科体系及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在理论上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完整性。

第三,采用一流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合理地运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理论讲授和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法相互补充,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适当运用课堂讨论、网上答疑、热点辩论、交流演讲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本课程在校园网上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

第四,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学必须有一流的研究为支撑。为此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科研上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

第五,实行一流的教学管理。建立基本完善的管理机制,良好的氛围和用人机制以保证精品课程不断更新与完善。

2、课程建设方案

总方案:

通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教学,不断改进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互动式教学课件;进一步加强和充实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继续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使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获得进一步提高,使之成为最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成为在省内处于一定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

具体方案: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的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一个褒荣贬辱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充分发挥学校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师德师风导向机制、教师进修与培训激励机制、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民主管理机制、以教研促进教学的机制、教师之间传帮带相互促进的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师潜能发挥的积极性。

(2)加强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和课程建设,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和带动

教学的特色和优势。

(3)加强教材建设。组织编写规范化的电子教案和建立教学和学习辅导资料库。

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2007年4月前,制作完成授课电子教案、半数以上课程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教学参考资料库。

2007年12月,完成全套多媒体课件。

2008年6月,完成教学案例库、网上学习讨论、教学讨论平台。

4、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8年5月,重点内容,3次课,每次45分钟。

2009年12月,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马列主义教研室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之令狐文艳创作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令狐文艳 朱科蓉①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 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

毛中特重点总结(总结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年会议确立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年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年七大,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选择、简答)()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在要求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选择、简答、辨析)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关系(选择、简答、辨析) ()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最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思想的科学涵、灵魂和主要容。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选择) 实事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是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思想主要容:()新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

毛中特论文要求

2013年秋季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结业考试论文材料 材料一:(关键词: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②市场经济③党的领导)2013.11.30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团结束了关于全会的解读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门”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又一次全局意义上的战略性深化和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改革开放35年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实践和创新的结果,更将是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跃升至“制度自信”新境界的现实来源和指导纲领。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十大看点是这次解读的主要内容。看点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看点二: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上来。 材料二:(关键词:①文化②创新③文化体制) “文化发展不足,症结就在改革滞后。加快文化发展,出路就在改革创新。”2006年11月23日,合肥市“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千人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合肥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从宏观管理体制,到微观运行机制,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到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合肥文化体制改革直指体制弊端。 合肥市体育中心、合肥大剧院通过分别引进中体集团、北京保利集团管理运营,率先在全省探索公用设施市场化管理改革,取得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合并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局,成立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建设,基本实现了由“办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 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 1.新民主主义革命 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 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对于封建时代创造的文化,应该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依据: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其次,近代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最后,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现实可能性: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

毛中特社会实践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报告书 姓名:张琪 班级:113030602 学号:11303060237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贾霄锋 成绩: 2015年12月

计划生育与放开二胎意愿调研 一、摘要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条件之一,传统农村社会存在很严重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的观念。过年走亲戚,突然发现很多哥哥嫂嫂们除了吃饭打牌,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嘀咕是否要再生一个孩子的问题,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允许实行普遍二胎政策,政策规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然而,新政落地,又有多少适龄人群打算生下自己第二个宝宝呢?什么样的人想要二胎,什么样的人不想要二胎,要与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关键词 二胎政策抚养教育生活质量 三、前言 为在2015年的寒假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实践调查的论文,我通过报纸、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了有效解决自己的困惑,结合前期资料准备情况,我在自己居住的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县城进行了纸质的问卷调查,引入了提出问题——设计问卷——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环节,从而形成了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居民关于二胎问题和政策的调研报告,具体的分析了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居民对于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意见及想法。 四、正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三十年前,为控制我国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国家开始实行以“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之后,“少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生育迟缓,我国如今已面临非常严重的人口结构的问题,总生育率不高,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 1、调查对象的确定 我从出生就一直住在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对于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十分熟悉,出于便于调查的因素,此次研究选取了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县城康馨小区等9个小区的居民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同时每个样本随机抽取130个人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共130份,成功收回有效问卷100份,从而得到了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对于二胎政策的多方数据。

[应用型,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礼仪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具有易学、易懂、难养成的特点,不仅要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意识,掌握礼仪服务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对接、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教育的基础。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礼仪素养在职场中显得尤为重要。从外在职业形象的塑造,到内在礼仪修养的展示,无不体现着对客人的尊重。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从基层到管理者,职业形象、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等诸多能力都能体现于良好的礼仪素养。因此,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的基础。 3.礼仪教育是职业礼仪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缺乏真实的职场环境,在礼仪课程学习中,如果单独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学生无法体会职业情景,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行业中去,也很难灵活地解决职场礼仪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此次课程改革,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再到考核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礼仪知识与行业紧密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礼仪素养和情感服务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对本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礼仪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五大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进行调研,充分考虑行业的要求与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借鉴国内外旅游、酒店、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礼仪类课程群教学改革经验,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深化学习内容的原则,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面向行业岗位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1+4+1六大课程教学模块为项目依托(其中,第一个1为礼仪意识唤醒,4为职业形象塑造、待人接物处理、沟通交流应对、礼宾次序安排,第二个1为行业岗位礼仪),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模拟仿真实训来组织教学,使职业和岗位要求与仿真情境相符,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紧密结合。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和四个实训项目,这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为认知礼仪、职业妆容与职业着装、优雅姿态与服务手势、社会交往常用礼仪、如何有效沟通、学会次序安排、行业服务礼仪;四大实现项目为仪容仪表训练、仪态礼仪训练、服务用语训练、岗位礼仪训练。 2.教、学、练、做有机融合,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建立基于提高学生情感服务能力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服务能力为核心,从礼仪课程特点和本科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广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仿真情境实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技能项目实训等,让学生在创设的工作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教学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在仪容仪表礼仪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职业着装要求,会打领带、化淡妆;

毛中特课程教学设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整体 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路体系概论》制定时间:2015年10月制定人:李洁所属系部:经济管理系 二、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学时:72 先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对象:全校大一学生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识。 (2)、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准确掌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质。 (3)、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我国的内政外交等基本国策和党的方针政策,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素质目标: 热爱社会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团队精神。具有创新意识。 能力目标: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具备较强的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运用马克思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共24学时(其中10学时安排在校内课堂进行,其余安排在课余或假期)。

《毛中特》课程基础试题

(单选题)1.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的外交战略是() A.“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真正的不结盟” D.“一条线” (单选题)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 A.民主集中制 B.协商民主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民主制度 (单选题)3.“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提出后,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是() A.制度建设 B.作风建设 C.组织建设D思想建设 (单选题)4.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 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A) A. 思想建党 B.制度建党 C.组织建党 D.从严治党 (单选题)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其中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A.社会主要矛盾B.阶级关系C.根本任务D.经济基础 (单选题)6.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单选题)1.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及时地指导我们党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战略,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 (单选题)2.【答案】B 【解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单选题)3.【答案】D

毛中特考试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马克思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失误。大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的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

谈对《毛中特》课程理解感想(期中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感想 进入大学以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算是第一门比较系统地介绍与我国政治理论建设相关问题的课程。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早在初中开始就有所涉猎。经过高中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大学的政治理论习得的过程应该说是最具有思考空间和指导意义的。 实际接触并详细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发现,这门课程与其他理论型课程的明显特点一样,也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虽然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知识点和相关的事迹有机结合其来进行生动流利的讲解,但是,仍旧没有达到良好的习得效果。自我反思,大致上原因有二:一方面,在中学阶段已经对其中大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了较为简略地学习,大学的深入学习,便面临着没有新鲜感而失去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本身的枯燥性与目前较为散漫的大学生活难以适应,也和社会中不断凸显的现实问题常常脱节,导致对此类政治理论的合宜产生一定的迷茫心理。这也是我在对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小的困惑。 在课程的讲授方式上,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以一种专题讲解的方式进行的。我认为,专题授课的这种方式是具有科学性的,也是我们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融汇教材繁冗的零碎的知识点,同时,能够学习过程中突出重点,减少课时压力,提高我们教与学的课堂效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与专题授课的方式良好结合,相得益彰。因此,我认为这种专题授课方式是具有合理性的。在课堂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建议老师能增加更多地多媒体资料,以多媒体资料配合史实讲解,更好地理解理论。抽象的理论若能结合较为详实的史实背景,可以更好地去理解理论的产生和运用,辅之直观的多媒体资料,有利于理解和印象加深。当然,现实热点的结合讲解也是必要的。最后,在课堂活动方面,我想,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等环节。适当地课堂讨论发言,可以更好地将学习知识进行一个现实条件的交流,有利于较好地发散知识思维,巩固所学。而课堂的小组报告,可以更好地增加同学之间的知识交流的同时,培养同学们对理论研究能力,锻炼知识交流能力。以上意见和建议只属个人意见,老师从实际需求出发考量为是。 通过对这门课的半个多学期的学习,我感触最深的应该就是对政治理论课程的重新认识。政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我们大学生要求掌握科学文化素养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重要地,我认为应该是对我们的即将进入社会这一个关键的时期提供了一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土壤。具体地说,是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恩格斯这样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这里,

毛中特论文

环境污染中环保产业的崛起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名族的生存发展。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词语,并将以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和谐建设的四位一体扩充成了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基本方针。我国正在逐步重视环境污染和治理的问题,并将予以环境治理经济和政治上的大力支持。这也必将促进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有专家提出应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对环保产业的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 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 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成为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从2007年开始,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受益于此,中国环保行业继续高速增长,且增速进一步提高。 2007年,中国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吨,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2008年国家要求关停1300万千瓦小火电,淘汰600万吨炼钢、5000万吨水泥、1400万吨炼铁等一大批落后产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0万吨。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2008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2万吨,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13.3万吨,同比下降3.96%,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78万吨/日。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为扩大内需,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也进一步加大。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等各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此类课程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教学方法,围绕软件市场对程序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注重实践教学与实训技能,这就必须做到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不同的实践成果,特别是要保证毕业生能够独立完成程序代码的设计与实施,在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下,能够完成系统开发。传统课程设计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程序设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软件应用型人才。 一、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以传统教学、经验教学为基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人才培养的问题,笔者发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现在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的需要,尤其有的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专业素养较落后,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理论、能通过考试就达到教学目的了,但这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成果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应依据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改变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 2.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相对落后。教材体系的建构应当是层次分明、相辅相成的。程序设计类教材很多,教材系列一体化的建设并不完善,这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影响很大。程序设计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在有许多学校对这些课程几年不作调整,计算机类课程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培养的学生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程序设计课程只注重本门课程的教学,数理基础薄弱、课程层次不够分明、相关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学生基础不牢固、知识点重复、能力提升达不到要求的高度。 3.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应用,考核体系单一。许多学校还处于理论为主、上机为辅,设计成果为空的一个状态。课堂讲授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学大纲精心策划、认真备课,并形成完整的教案,再按教案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局限在教材或多媒体屏幕上,信息传递形式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课时较少。考核体系以理论答卷为主,上机为参考,这与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强的目标不相适应。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与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相适应的成分。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当前应用型本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指导思想,不难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为指导,以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为基础,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接受并掌握较前沿的东西。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不是仅讲理论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还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所以也要参与到定期外出学习,参与大系统的实际开发过程,这样才能跟上课程发展,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教学设计,促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为原则,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调查研究数据,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新教学观念、完善与重构课程体系、系列教材一体化建设、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实践—实训—实战相结合的方式、课外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考核体系的改革等七项相辅相成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素华(1970-),女,河北深州人,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大学生移动微型学习模式探讨与研究”(项目编号:Z2009448)的阶段性成果和衡水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6-02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孙素华

谈对《毛中特》课程理解感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感想进入大学以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算是第一门比较系统地介绍与我国政治理论建设相关问题的课程。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早在初中开始就有所涉猎。经过高中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大学的政治理论习得的过程应该说是最具有思考空间和指导意义的。 实际接触并详细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发现,这门课程与其他理论型课程的明显特点一样,也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虽然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知识点和相关的事迹有机结合其来进行生动流利的讲解,但是,仍旧没有达到良好的习得效果。自我反思,大致上原因有二:一方面,在中学阶段已经对其中大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了较为简略地学习,大学的深入学习,便面临着没有新鲜感而失去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本身的枯燥性与目前较为散漫的大学生活难以适应,也和社会中不断凸显的现实问题常常脱节,导致对此类政治理论的合宜产生一定的迷茫心理。这也是我在对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小的困惑。 在课程的讲授方式上,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以一种专题讲解的方式进行的。我认为,专题授课的这种方式是具有科学性的,也是我们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融汇教材繁冗的零碎的知识点,同时,能够学习过程中突出重点,减少课时压力,提高我们教与学的课堂效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与专题授课的方式良好结合,相得益彰。因此,我认为这种专题授课方式是具有合理性的。在课堂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建议老师能增加更多地多媒体资料,以多媒体资料配合史实讲解,更好地理解理论。抽象的理论若能结合较为详实的史实背景,可以更好地去理解理论的产生和运用,辅之直观的多媒体资料,有利于理解和印象加深。当然,现实热点的结合讲解也是必要的。最后,在课堂活动方面,我想,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等环节。适当地课堂讨论发言,可以更好地将学习知识进行一个现实条件的交流,有利于较好地发散知识思维,巩固所学。而课堂的小组报告,可以更好地增加同学之间的知识交流的同时,培养同学们对理论研究能力,锻炼知识交流能力。以上意见和建议只属个人意见,老师从实际需求出发考量为是。 通过对这门课的半个多学期的学习,我感触最深的应该就是对政治理论课程的重新认识。政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我们大学生要求掌握科学文化素养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重要地,我认为应该是对我们的即将进入社会这一个关键的时期提供了一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土壤。具体地说,是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恩格斯这样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这

毛中特论文—核心价值观

对核心价值观的一点想法 严思奇(2009214781)通信工程13班(0110913) 5月2日上午,毛中特课谈到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问题,说到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皈依”美国的普世思想令人费解。于是就想到了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写一下自己的看法。 戈尔巴乔夫错了吗?要判定一个人做了错事前,必须要弄清楚许多事,因为许多事是为了“权宜行事”,而有的,则是因为他的想法领先了一大步,让人难以理解。在我看来,戈尔巴乔夫壮士断腕一样的举动,是合于理性的,至少这让苏联的解体看起来更像是战略撤退,而不是溃退,新的俄罗斯共和国也因此得以保留一些旧霸主的地盘与余威。而且,从国家的目的来看,苏联的公民并没有得到与国家霸主地位相应的生活(苏联和中国貌似都有饿着肚子发展工业的优良传统),解体后,就目前看来,人民的生活更好了,这未必不是尽到了一个国家领导人应尽的义务。 戈尔巴乔夫皈依民主,这并不是什么不同寻常的事!事实上,在启蒙运动以后,民主宪政几乎是西方国家(也许用基督国家比较合适)的自然发展倾向。这与西方世界的传统有关,民主可以追溯到希腊城邦时期,甚至到罗马帝国时期,人人(公民)平等的思想依然深入人心(见沉思录)。苏联推翻沙皇的革命也是以民主的口号(十月革命以前),甚至还有过一次大选。中国在40年代内战期间也是高举民主的旗帜,毛泽东在45年仍然对外宣称目标是建立联合政府,直到建国,也还有民主二字(人民民主专政)。可以说,民主观念的大潮无可阻挡的席卷的整个世界。 民主的观念产生于欧洲,深入欧人心中,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也一直根深蒂固,持续了约2000年(从BC 134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算吧),其核心为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造成了中国一直是家天下的局面,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也极为深入人心,有利于稳定的统治。那为什么要提倡民主呢?因为在法国大革命以后,民族意识萌发,战争逐渐由君主间的中小规模战争转向为民族与民族之间,为了利益的理性战争(战争论,前言),家天下这种统治方式让国家缺少活力,在国与国之间高速发展和竞争中不可避免的走向劣势。 以上阐释的都是西方世界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民主。为什么要着重点写民主呢?因为我认为,民主是两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次变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思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凝聚力!现今中国也提倡民主,但是中国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中国的民主是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化的民主,那事实上是资本主义专政,我国实行的民主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保证人民的专政......呃,这个民主和专政有点绕,作者我也没怎么搞懂,还需要深入的学习,就不用辩证的方法来解释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没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借用在2012年1月,人民网一篇文章《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概括为: 1、以人为本, 2、共同富裕, 3、民主法治, 4、公平正义, 5、团结和谐, 6、开放包容(具体内容请有兴趣的读者自己查阅)。 对比于美国的六条核心价值观:

毛中特精品课程建设状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状况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势,从而有力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辈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活动50多年来从未间断。 按照教育部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以下称“98方案”)的规定,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门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具体规定,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充实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5上半年,中宣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对“98方案”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其明确规定:高职高专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由于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研究》的任务,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编写和出版了针对高职院校使用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经湖北省教育厅的同意,我校于2006年春季在全体05级学生中开始实施该课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课前,由资深教师对全体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本课程于2006年4月被列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统一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7年春季开学,在2006级学生中开始实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并一律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新教材。为使教师明确新教材的体系结构、特点、重点,全面、准确领会中央关于开设这门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央关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导方针,使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朱科蓉①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 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必须开设外,其它的公共基础课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高校开设哪些公共基础课,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是多少,都应该取决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生物技术专业,北京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8学分、物理实验4学分;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4学分、没有开设物理实验。两所院校在大学物理与物理实验课程开设学分与学时的差异,是源于两所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