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上海科技翻译

S hang hai J ou rnal of T ranslator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1N o .1

[收稿日期]2000209228

[作者简介]佘协斌(1946-),男,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文学。张峰(1974-),陈琳(1976-),李伯和(1969-),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

历史回顾与思考

佘协斌 张 峰 陈 琳 李伯和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本文对科学翻译范畴、历史分期、理论发展以及科技翻译思维、文体、标准、翻译学等几个科学翻

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历史回顾与综述,提出了作者的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科学翻译;范畴;分期;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141(2001)0120001206

回顾我国科学翻译活动和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其中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梳理、思考与展望,对进一步开创科学翻译研究的新局面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一、关于科学翻译范畴的界定

目前有两种提法,一是科技翻译,一是科学翻译。有人认为,科技翻译涵盖了科学翻译,因为科技乃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后者涵盖了前者,因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而人们一般把“科技”理解为纯自然科学。究竟何种提法好,有一个习惯问题,也有一个具体翻译内容问题,很难作统一规定。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说此即彼。笔者认为:从学科的分类及从历史上翻译内容的发展来看,还是提“科学翻译”为好,以便将其与“文学翻译”区别开来。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众所周知,在我国,绵延千年的佛经翻译之后,便是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从而开创了翻译介绍西方科技文献的历史。据马祖毅考察,这一时期翻译的欧籍主要涉及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工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学、舆地学,虽然也介

绍了少量语言学、文学、哲学、神学及其他社科文献,但其主流应该说是自然科学。值得注

意的是,王徵(1571-1644)将西方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之为“资耳目”、“资手足”、“资心”之书,认为“资手足”之书,乃是“有益于国计民生、国家兴作甚急”的科技书。此后的提法有:“西术翻译”,“西学翻译”,“西洋科学翻译”。真正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学术、思想、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则始于1898年严复首次翻译《天演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不满足于翻译洋务派看中的西方兵工技艺、声光化电诸书,而主张翻译政治法律及各种学术著作,从而扩大了翻译范畴,大批的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理论等著作陆续介绍到国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翻译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不仅自然科学文献的翻译车载斗量,无法统计,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也开创了新纪元。据统计,1949-1954年共出版马列、哲学、政法、经济、文教、史地等方面的译著达1811种。1956-1966年仅商务出版社就出版社科译著437种。1978-1990年全国出版社科译著7480种。

?

1?

从以上简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科学翻译活动从纯科技领域(即自然科学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比翼双飞的新时期。故笔者认为:科技翻译应纳入科学翻译范围。或者说,科技翻译是科学翻译的狭义理解,具体指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文献翻译;科学翻译则包括自然科学(含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黎难秋先生的定义是:科学翻译应界定为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工程范畴的翻译,以及涵盖哲学和除文学艺术之外所有社会科学范畴的翻译。我们认为这个界定是符合我国翻译活动实际的。科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文学翻译一起,构成了我国翻译实践活动的三大体系。

二、关于中国科学翻译史的分期

对我国科学翻译史开始作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还只是10多年的事。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首推马祖毅、黎难秋、方梦之、李亚舒等人。马祖毅在《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1984)、《中国翻译史》(上卷,1999)两部书中,对我国科学翻译活动及有关译论进行了考察与综述。黎难秋则先后推出了《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1993)和《中国科学翻译史料》(1996)两部专著。《史稿》比较全面地叙述了我国科学文献翻译的历史,论述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医药学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等一些主要近代学科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及传播与影响等情况,极具史料与学术研究价值。《史料》则收集了我国历史上的各种奏疏、序言识语、目录提要、论述、翻译机构、翻译人物及长篇专文等七个方面的资料。

科学翻译活动究竟起于何时?应如何进行历史分期?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人说我国科学翻译的历史只有几百年,黎难秋却认为从汉魏晋唐佛经翻译时就已经出现了,理由是佛经译著中蕴涵了一些外国哲学、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与中外科学交流有关。据此,他将我国科学翻译史分为如下6个时期:1、汉魏晋唐——附庸期;2、明末清初——萌芽期;3、清末——成长期;4、民国时期(1912-1949)——形成期;5、新中国初期(1950-1966)——特殊发展期;6、1978年至今——全面发展期。他指出:“在这六个时期内,科学翻译活动在延续时间、规模、成果、涉及文种与学科及对我国科学文化的影响,均各具特色。可以说,这六个时期基本上构架了中国科学翻译历史的主体。”[中国翻译,1999,(3-4)]

此外,方梦之也系统地考察过我国科学翻译历史。他认为我国的科技翻译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始于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是“继18世纪末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播和翻译天文、算学、地理、物理、水利等西学著作后的又一次翻译高潮”。李亚舒则把解放后我国科技翻译活动分为三个阶段:1、艰苦创业期(1949-1966年);2、愚昧蒙难时期(1966-1976年);3、振兴中华时期(1976 -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叫法不同,李亚舒和黎难秋都不约而同地把文革结束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段时期界定为科学翻译活动的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译者多、对我国科学文化及理论建设贡献大、译论译技研究与交流出现新局面,和文学翻译及其他领域的翻译一起,形成了我国第四次翻译高潮。行文至此,恰逢李、黎主编的《中国科学翻译史》出版,该书更为宏观地将我国科学翻译的发展史划分为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古代(汉至明初)、中古代(明、清)、近代(清末民初)、现代(民国时期)和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三、关于科学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大多侧重文学翻译与宗教(特别是佛教)翻译,探讨科技翻译的文章寥若晨星。虽然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

?

2?

等人也发表过一些关于科学翻译的意见,但大多是片断、零星的议论,散见于译本的序言及提要中。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科学翻译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多,有关科学翻译的讨论逐步多了起来,内容涉及翻译标准、方法、译才条件、名词术语定名及译品质量评论等。尤其在翻译标准方面,已将讨论的重点转向“信”、“达”、“雅”三者彼此的主次关系上;翻译方法则集中在“直译”、“意译”与译品质量的关系上,并外延至“歪译”、“胡译”、“死译”等概念的讨论与批评。

解放后科技译论的研究以“文革”为界基本上分为两个时期。“文革”前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翻译引进科技资源。这一时期翻译工作的特点主要是前苏联译著的兴盛,关于科技译论的讨论也是围绕俄语而展开,《翻译通报》、《俄语教学与翻译》、《俄语教学研究》等刊物是这一时期讨论科学译论的主要园地。据不完全统计,1951-1952年,《翻译通报》上发表的有关科学翻译的文章就有35篇。“文革”后,中国译界展开了对翻译标准的大讨论,并且对翻译技巧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一批外语与翻译刊物(如《翻译通讯》、《中国翻译》等)的问世,并且纷纷开辟“科技翻译”专栏,以及《上海科技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专业性杂志的创刊,探讨科学翻译的论文与日俱增,据统计不下数千篇。与此同时,一批探讨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的专著、教材、论文集亦陆续出版,使我国科学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0年代中期之前,论文论著大多收集、罗列语言材料,在词、句等表层语符转换的狭小领域内研究翻译,主要是科学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如把翻译方法与技巧概括为引申、转义、增词、减词、合句、分句等,从语法角度探讨冠词、介词、代词、主动态、被动态、从句、分词,甚至具体到某一个词的译法。人们把细致描写翻译现象作为科学翻译研究的主要手段。这些研究成果当然是有益的,不可或缺

的,不足的是它们未能上升到宏观的深层次的理论高度。随着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现代语言学及其他边缘学科逐渐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给科学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开始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与手段来研究科学翻译现象。例如篇章语言学的引进使翻译技巧的研究突破了词级、句级的束缚;逻辑学用于科技文献的理解、表达及审校;冗余信息理论用于解释增词、减词现象;修辞学与文体学用于不同科学文体的翻译,心理学用于科学翻译思维,信息论用于科学中的信息传递与机器翻译,等等。当然,这些新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正如方梦之在回顾1980 -1991年科技翻译理论研究后指出的那样:“科技翻译理论的研究已旁及许多学科,但其深度尚嫌不够,这就影响到理论研究的完整性与彻底性。”“因此,科技翻译的研究尚有待改进与完善。”[中国翻译,1992,(2)]

四、关于科技翻译思维研究

当代翻译理论认为:思维活动是翻译的基础层次,思维活动的规律和语言活动的规律一样,制约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翻译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是形象地反映现实,因此文学翻译是运用形象思维;科学是抽象地反映现实,因此科学翻译是运用抽象思维。这种认识是对的,只是不完全。诚然,科技语体的客观性、逻辑性与抽象性,决定了译者主要运用抽象思维,或曰逻辑思维,即译者的思维活动形式是运用语言知识和有关科技知识展开理解、判断与推理活动,以此来对一篇科技文章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或所要论证的科学观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原材料到产品等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再认识、整理与加工。这一点无疑是大家所公认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尽管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任何文体(包括科技文体和政论文体)的翻译也需要形象思维。”“科技翻译

?

3

?

也需要形象思维,译者往往要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来建立总体构思、想象形态物态或运动状况,然后用译语描述出来。”(方梦之)黄忠廉曾在《论科技翻译中的形象思维》一文中说:“科技形象不同于文学形象。”“科技形象是指主体根据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认识按照自然规律对它们进行客观的描述,用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情形外貌,其特点是较少地渗入描述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他指出“科技形象包含有原始直观形象和加工概括形象”,举例论证了科技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有“形象性、间接性、概括性和创造性”,以及译者在理解与表达的全过程中如何具体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认为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珠联璧合”将使科技翻译“如虎添翼,增添成功的因素。”此外,方梦之还对科普文章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进行过研究与阐释。笔者认为,若能将这一研究进一步深化,将对科技翻译实践起到普遍性指导作用。联系翻译转换过程对诸如感知、理解、判断、记忆、想象、推理等心理机制与思维活动进行研究,应成为科学翻译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关于科技翻译文体研究

何谓文体,简单说来,就是文章的风格、语体。在翻译界,谈得最多的是文学译品应如何反映原作语言风格及体裁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如何将文体研究与科技翻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还很少人谈及。人们谈到文体、风格,一般都界定在文学艺术范畴内,认为风格的翻译只限于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而不能强加于科技翻译。直到1989年,我国才出现第一部比较系统与全面地从文体学角度讨论科技英语及其翻译问题的专著,那就是方梦之推出的《科技英语实用文体》一书。该书不仅将科技文体与其他文体作了横向比较,而且从文体学的表达性来说明科技文体的特征,从文体学的功能性来分析几种常用科技文献品种的程式与语言结构,从词、词组、句子、语段等不同层面讨论了译文的得体性。当然,在这之前与之后,亦曾有人以论文形式讨论过科技文体与翻译问题。

其实,科技文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体中有体,类中有类,而且跨度大。方梦之认为:按照科技文献的适用范围及行文风格,可分为文摘、论文、标准、专利、会议录、实验报告、政府研究报告、技术合同、意向书、产品样本,等等;按照文体的正式程序可分为:1、具有法律效力的专利说明书、工业标准、技术合同、国际学术性组织的章程与文件等;2、科技理论专著、论文、高级教科书、正式的研究报告等;3、通俗的科技教科书、科技报导、产品说明书、试验分析报告、科研工作报告等;

4、科普读物或科普宣传材料;

5、产品广告等。(方梦之,1998)

以上不同类型的科技文献由于文体程式、体例不同,传播对象有别,功能目的不一,文字表述形式亦有很大差别,翻译时必须予以注意。自然,科技文献的翻译不能完全蹈袭文学翻译的标准。翻译科技文献主要讲“得体”或“切体”。用李张文的话来说,就是“科技翻译重在文体适切”。他将文体适切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结构适切,习惯适切,表达方式、方法适切和语言适切(《中国翻译词典》p. 355)。需要指出的是:文体是互相渗透的,科技文献中有时夹杂着文学名句或生动比喻,而文学作品中有时亦夹杂科技描述,这种文体的交错要求译者涉猎多种文体知识。

六、关于科技翻译标准研究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不同体裁的翻译应有不同的具体标准。但共同的标准是全面地忠实于原作,译文能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关于科技翻译标准,有如下四类提法。

1、“信、达、雅”——“信达”——“信达切”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一般认为是文学翻译标准,实际上,这是严复从事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的经验总结,本来就应视为科学翻译标准。关于如何理解“信达雅”三字的内涵

?

4?

及其关系,一般认为,“信”用于科技翻译,就是保全原文意义;“达”用于科技翻译,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易懂。但是一谈到“雅”字,看法就不一致了。给“雅”字赋于新的解释,将之用于反映原作风格的文学翻译,没有多少人提出异议,但是要将“雅”运用于科学翻译,就有很多人不赞成了。如陈西滢就坚决反对,他说“严氏的第三个条件,雅,在非文学的作品里,根本就用不着。”他认为:科学翻译只要“能信能达,便尽了译者的能事”,或者说:“只要能‘充分的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能以明白晓畅的文字传达出来’,便可以产生极好的译本。”(罗新璋,1984:401-402)很多人是赞成这种观点的。不过如前所述,科学文献也有自己的文体、程式,译文也应该有所体现。于是又有人赞成刘重德将“信雅达”改为“信达切”的观点,所谓“切”,即“切合”、“适切”,将之用于文学翻译,就是切合原文风格;将之用于科学翻译,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译文应与原文体例、程式适切。与上述提法接近的还有“准确、通顺、易懂”,“忠实、通顺”,“正确、通顺”,等等。

2、“快、准、好” 这三个字是张鹤立总结当代科技翻译的几个特点。所谓“快”,就是考虑到目前是信息爆炸时代,科技发明创造日新月异,主张获取国外资料信息要快,筛选信息要快,翻译速度要快,以免延时误事;所谓“准”,就是选题准,理解原文与译文表达准;所谓“好”,就是要求译文语言符合科技文献要求,即简洁明晰,条理分明,严谨确切,通俗易懂,译后有人看有人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张鹤立.快、准、好——当代科技翻译的特点[C].李亚舒编.科技翻译论著集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信息对等”、“功能对等”、“等效”、“等值” 这是在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提出的“对等”、“等值”理论后出现的翻译标准理论。用于科学翻译,就是着眼于译文读者的感受,强调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

大体对等。这种标准不要求译者限于某种固定译法,而是主张从各种可能的译法中挑选最接近原文信息、效果、功能的译法。

4、标准化翻译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需要,也就是说为了国际间交流中保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必须采取标准化翻译。所谓标准化翻译,就是要求译者“准确地锁定专业术语或其他表达专业概念的语言单位,不遗余力地做好标准化工作,促进这些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流。”[叶子南,中国翻译,2000,(2)]。其实,科学翻译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几年前就有人明确提出来了。如李照国就曾结合中医翻译实际提出标准化翻译应遵循“民族性”、“客观性”和“科技性”三原则[中国翻译,1992,(4)]。当然,这里讲的标准化翻译,主要指涉及专业概念的语言单位和特定的体例、程式,并非指整个语言体系。

七、关于建立中国科技翻译学问题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展开了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或技术)以及是否存在和应否建立翻译学等问题的讨论,经过一番争鸣之后,目前主流的意见是认为有必要也有条件展开建立翻译学的研究。但是在建立什么样的翻译学问题上,又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是主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另一种是主张建立没有民族特色的具有世界性或普遍性的翻译学。这两种意见目前仍在进行争论,尚未形成共识。笔者是基本赞成前一种意见的。理由是: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国的翻译理论来自于具体的汉外互译实践,又应反过来指导具体的汉外互译实践。就科技翻译而言,我国目前急需要做而且有条件做的事情是,应建立一种能指导汉外科技文献资料互译实践的翻译学,即中国科技翻译学,而非力不能及、且实际上对汉外互译实践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什么科技翻译学。《国际译联通讯》的主编阿埃瑟朗教授曾说过,至今还没有出现一部系统而科学的翻

?

5

?

译学奠基之作。笔者的理解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部能把涉及世界各国语言文字的翻译理论概括和统一起来并反过来指导世界各国翻译实践活动的举世公认的翻译学著作,包括科技翻译学著作。我们不能说,西方的翻译学就是具有世界性或普遍性的翻译学,而中国的则不是。相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越是民族性的,就可能越是世界性的。翻译学也如此。因此,“从宏观看,任何翻译理论都必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接受民族文化的滋养,并带有民族特性屹立于世界民族译论之林。”[胡清平.澄清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翻译,1995,(5)]故此,笔者赞成李亚舒旗帜鲜明地提出建立“中国科技翻译学”的主张,而不要怕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或“大汉民族主义”的泥坑。李亚舒说:“中国科技翻译学,应当有特定的科学内涵。这种内涵是非常明确而有吸引力的,说得具体一些,中国的科技翻译学,是在中国具体的社会、科技条件下,科技翻译工作发生、发展和提高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研究中国科技翻译学的科学内涵,就不能不密切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谈对它的认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符合我国科技翻译理论研究实际的,以往的和今后的实践都将继续证明这一点。当然,结合中国特色和汉外互译实践,不是说不吸收、借鉴西方的翻译理论(特别是那些具有共性的东西)来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李亚舒,等.科技翻译论著集萃[C].北京: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 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方梦之.科技英语实用文体[M].上海:上海翻

译出版公司,1989.

[4] 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

版社,1997.

[5] 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6] 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M].武汉:湖北教

育出版社,1999.

[7]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1992.

[8] 穆 雷.通天塔的建设者[M].北京:开明出版

社,1997.

[9] 李亚舒,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M a jor Po i n ts i n Sc ience Tran sla tion Study:

A H istor ica l Rev iew

SH E X ie2b in,ZHAN G Feng,CH EN L in,L I B ai2he

(Co llege of Fo reign Studies,South2Central Ch ina U niversity,H unan,Changsha,410075,Ch ina)

[Abstract]T h is paper m ainly exp lo res som e m aj o r catego ries,h isto rical peri ods and theo retical developm ent in science translati on study and a h isto rical review is also m ade on the m aj o r aspects of scientific papers con2 cerning the w ay of th ink ing,style,standards,and translato logy,etc.w ith som e view s being p resented. [Key words]science translati on;catego ry;h isto rical peri od;theo retical study;review

?

6

?

国内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5年31期 99 国内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丁 惠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要: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是科技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将对国内科技英语翻译教学进行历时研究,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希望有助于拓宽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国内;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31-0099-01 1 国内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的源起 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是科技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最早研究的是科技英语的整体教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惠中、张彦斌、吴银庚三位教授早在1978年就在《外国语》上撰文《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简要介绍了ESP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在国外的起源、发展、其教学目标和研究态势等。因为当时国门刚刚打开,国人面临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国际学术交往日益频繁的紧迫局面,深感尽快培养英语翻译,尤其是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由于历史原因,当时该领域的学科建设基本为零,所以几位学者首先关注了国外科技英语教学的情况——这是科技英语教学研究伊始。1979年,全国37所高校、有关出版和研究机构等单位在上海举行了“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座谈会”。各地代表交流了我国当时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讨论科技英语教材、教学法、师资等有关问题,并就今后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与设想。此后,国内开始了科技英语教学研究的热潮。 2 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在进入21世纪后才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被人们重视。当前国内的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 2.1 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这类研究是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数量较多。 虎博(2001)较早提出,科技英语的翻译能力已成为当前理工科毕业生急需掌握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的基本技能。她从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出发,指出对理工科学生的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对科技英语文体特点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从词语教学和句型教学入手完善教学的思路。这是新世纪最早关于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论点,虽然作者仅仅是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研究对象也仅限于理工类大学生,但毕竟开了将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先河。同类研究还有田晓娟(2012),她的探索基于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在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实践情况,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理工科专业学生在科技英语学习方面的优势,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意识,同时,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虎博之后,出现了更多的科技翻译教学实践研究。马井欣、王智力(2007)分析科技英语句式、词汇特点,探讨相应的教学方法;蔡瑞芳(2010)指出,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将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翻译实践。杨夕(2011)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翻译课程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科技英语翻译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黄露玉和高洋(2011)根据科技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科技英语的特殊性出发,指出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应在专业词汇翻译和长句翻译两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教学。于和平、孙丹萍(2012)则以“科技英语文体特点为切入点、以内容为基础”的“过程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 学生科技意识和翻译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效果。 2.2 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研究 该类研究主要分析当前国内对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何烨(2010)认为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大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设实用性课程是大势所趋,探讨了在国内高校进行科技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课程设置的定位,还涉及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冯意心(2012)认为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增设各种实用性课程是必然趋势。作为ESP 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技英语翻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探讨了高校科技英语翻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相关问题。曲爽(2012)提出基于目前我国大量缺少优秀的科技英语翻译人才这一现象,高校系统开设“科技英语翻译”课程已是必然,而加强授课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科技英语翻译语料库是切实可行的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改革思路。 3 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现状述评 从以上综述来看,近年,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主要把研究对象限定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考察科技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措施。同时,很多关于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研究多是学者们从个人教学经验出发,或结合某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发表对教学过程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或者总结。有很多一线的高校教师已经发现了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瓶颈,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相应的看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是出于自身的教学体验,尚未找到一个很好的理论契合点,更未有人尝试从宏观性的教学理论视阈阐述相应的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实践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重要的科技英语课程,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研究仍需要有识之士进行探索。 4 结论 面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现状,我们应该拓宽视野,找寻能与科技英语翻译教学规律相契合的理论,以对该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和指导,这样才能使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具备更大的潜力与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蔡瑞芳. 科技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论,2010(35). [2]冯意心. 高校ESP 中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研究[J]. 学理论, 2012(19). [3]何烨. 论ESP 中科技英语翻译的课程设置及相关问题. 教育与职业, 2010(30). [4]孟臻、邵星华.高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讨.外语界,2005(1). [5]杨惠中、张彦斌、吴银庚. 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 外国语, 1978(3). 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校级质量工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教育生态学研究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的翻译活动#若从公元前(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问世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罗马的西赛罗!)*+,-."’贺拉斯!/.-01*23"以来#翻译学学派林立#学说纷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西方翻译学史就是一部学派的传承与更替’聚合与交锋的历史$国内对于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与评价也有三十年的历史了#由于不同学者对西方翻译流派划分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一度出现了流派名称混乱的情况$有人把文化学派归于(翻译研究)学派的框架之下456(5%(7#也有人用(文化学派)来统称(翻译研究)学派!张南峰’陈德鸿##$$$"$同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人把它归为(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456(7%(8#也有人把它归为翻译研究学派4#6$本文通过对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的梳理与评价#一方面呼吁国内学者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正名)#以方便学术界的理论交流*另一方面希望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中获得启示#以促进国内翻译理论流派的形成$ 一对翻译理论流派的概括和梳理是翻译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翻译理论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尤金+奈达!5&8!"根据各流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9*:0;5&’7"$埃德温+根茨勒!<:=0-:>,?1@A,-"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 B5&&(C中#根据二战至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状态#依据各流派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派!并且在大流派下分出小流派的划分方法比较合理"首先!他划分的目的明确#$$为了强调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这种方法以时间为线!把各个流派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姻亲关系表述得非常清楚!脉络分明"他的缺陷是在当代翻译理论的划分方法上显得有点混乱!而张南峰的划分更易于被学术界所接受"当然!要想得出公正合理的划分还是得考察一下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渊源" 二从古代的西赛罗到!"#"年!可以叫做传统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学科意识!理论均零碎而不成系统!作者大多是翻译实践家!理论大多是经验性的"&潘文国!$%%$’%从!"&"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0"1$年!可以叫做现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朦胧的学科意识!认为需要加强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人们把这一阶段的翻译研究称之为*语言学派+&陈德鸿,张南峰!$%%%’或*科学学派+&23+45637!0""8’%从0"1$年霍姆斯发表里程碑性的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开始至今!可以叫做当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当代的翻译学阶段是翻译研究最为繁荣的阶段!也是最有争议的阶段%而最大的争端就是*翻译研究学派+之*名+与*实+的问题% 霍姆斯及赞同他主张的一批学者一度被称作*翻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论文关键词:翻译研究传统思路规定性中心性封闭性 论文摘要:在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思路可概括 为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翻译是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之一。对我国的学者而言,尤其要注意到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已故的季 羡林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惝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 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人 的次数大小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 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就是翻译。”(许钧《翻译思考录》,1998)毫无疑问,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译者进行积极的翻译实践。而翻译研究较之于翻译实践,其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翻译理论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 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研究翻译理论,可为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某些解决的办法。换言之,翻译理论的可 贵之处,在于能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由此可 见一斑。I.A.理查兹(IvorArmstrongRichrads)曾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第一论文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e5023179.html,编辑。 它的复杂性必然对我们的研究构成挑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断地向纵深的方向 发展并且有所创新。 然而,长期以来,译论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这并不说明翻 译没有理论研究的必要,刘宓庆就曾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的绪论中阐述了 译论的三个职能: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执行职能,也就是 翻译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校正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这些,在为翻译理论正名的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 很久以来,对翻译的研究是伴随着翻译活动产生的点滴思考与经验体会, 但事实是,无论中外,自翻译实践产生之日起,翻译研究一直存在,而且源远 流长。“发源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西方译论与中国传统译 论必然沿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向前推进”。然而,不同的翻译传统却可以产生 出彼此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和理论。也就是说,中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有着 某些吻合的迹象,如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过分注重主客之间的二元对立 以及不懈探讨语言到语言之间的内部转化等等。概括来讲,翻译研究的传统思 路侧重于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传统翻译研究的规定性 传统翻译研究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翻译理论大多是规定翻译的标准、设立翻译的规范,而不是对人们实际从事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地探讨。在这种 翻译观念的作用和指导下,传统译论投入太多的精力,周而复始地进行两种语 言之间的形式对比,以期找出翻译过程中的双语转换技巧与规律,以此规范、 指导人们的翻译实践,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此相呼应,探讨以“忠实”为本的翻译标准,从而构成了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共生互动的关系,共同 造就了传统译论以技巧加标准为内容、以实用主义为路向、以规范性态度为价

研究生科技英语阅读课文翻译6

1 While som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frequent use of cell phones causes increased risk of brain and mouth cancers, others have found no such links. But since cell phones are relatively new and brain cancers grow slowly, many experts are now recommending taking steps to reduce exposure. by bruce stutz 一些研究显示,经常使用手机会增加得脑部和口腔癌症的几率。有的研究却没发现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是,手机算是个新兴事物,而脑癌发展也缓慢,许多专家还是建议减少使用手机。 2 Does your cell phone increase your risk of brain cancer? Does it affect your skin or your sperm viability? Is it safe for pregnant women or children? Should you keep it in your bag, on your belt, in your pants or shirt pocket? Should you use a hands-free headset? Are present cell phone safety standards strict enough? 手机会增加得脑癌的几率吗?会不会影响皮肤或者精子活性?使用手机对孕妇或孩子安全吗?应该把手机放在哪,包里、衣服口袋,还是挂在腰带上?打电话的时候要用耳机吗?现在的手机安全标准够不够严? 3 You don’t know? You’re not alone. 你不知道?这很正常。 4 With some 4 to 5 billion cell phones now in use worldwide and hundreds of studies seeking evidence of their health effects published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over the last 10 years, there’s precious little scientific certainty over whether cell phones pose any danger to those using them. For nearly every study that reports an effect, another, just as carefully conducted, finds none. All of which leaves journalists, consumer advocates, regulatory agencies, politicians, industry spokespersons, and cell phone users able to choose and interpret the results they prefer, or ignore the ones they don’t. 如今,全世界共有40-50亿手机正在使用。过去十年里,成百上千的研究也在致力于寻找手机影响健康的证据,并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但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使用手机损害健康。几乎没有研究发现手机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这还是没影响到政治家、新闻记者、管理机构、产业发言人、消费者保护团体,还有消费者自己,选择他们喜好的结果去理解,忽略不喜欢的那些。 5 Do you, for instance, cite the studies that report adverse effects on sperm viability and motility, due to exposure to cell phone radiation or the studies that showed no —or mixed —results? 6 Do you cite the 2001 study that found increased incidence of uveal melanoma (a cancer of the eye) among frequent cell phone users, or the 2009 study by the same authors that, in reassessing their data, found no increase? 2001年的研究显示,常用手机的人患葡萄膜黑色素瘤(一种眼内癌症)几率会增大。2009年这些研究员又发表报告称,他们再分析当年的数据时,又不能确

计算机专业外文文献及翻译

微软Visual Studio 1微软Visual Studio Visual Studio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可以用来创建Windows平台下的Windows应用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也可以用来创建网络服务、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和Office 插件。Visual Studio是一个来自微软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它可以用来开发由微软视窗,视窗手机,Windows CE、.NET框架、.NET精简框架和微软的Silverlight支持的控制台和图形用户界面的应用程序以及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网站,Web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中的本地代码连同托管代码。 Visual Studio包含一个由智能感知和代码重构支持的代码编辑器。集成的调试工作既作为一个源代码级调试器又可以作为一台机器级调试器。其他内置工具包括一个窗体设计的GUI应用程序,网页设计师,类设计师,数据库架构设计师。它有几乎各个层面的插件增强功能,包括增加对支持源代码控制系统(如Subversion和Visual SourceSafe)并添加新的工具集设计和可视化编辑器,如特定于域的语言或用于其他方面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工具(例如Team Foundation Server的客户端:团队资源管理器)。 Visual Studio支持不同的编程语言的服务方式的语言,它允许代码编辑器和调试器(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几乎所有的编程语言,提供了一个语言特定服务的存在。内置的语言中包括C/C + +中(通过Visual C++),https://www.360docs.net/doc/be5023179.html,(通过Visual https://www.360docs.net/doc/be5023179.html,),C#中(通过Visual C#)和F#(作为Visual Studio 2010),为支持其他语言,如M,Python,和Ruby等,可通过安装单独的语言服务。它也支持的 XML/XSLT,HTML/XHTML ,JavaScript和CSS.为特定用户提供服务的Visual Studio也是存在的:微软Visual Basic,Visual J#、Visual C#和Visual C++。 微软提供了“直通车”的Visual Studio 2010组件的Visual Basic和Visual C#和Visual C + +,和Visual Web Developer版本,不需任何费用。Visual Studio 2010、2008年和2005专业版,以及Visual Studio 2005的特定语言版本(Visual Basic、C++、C#、J#),通过微软的下载DreamSpark计划,对学生免费。 2架构 Visual Studio不支持任何编程语言,解决方案或工具本质。相反,它允许插入各种功能。特定的功能是作为一个VS压缩包的代码。安装时,这个功能可以从服务器得到。IDE提供三项服务:SVsSolution,它提供了能够列举的项目和解决方案; SVsUIShell,它提供了窗口和用户界面功能(包括标签,工具栏和工具窗口)和SVsShell,它处理VS压缩包的注册。此外,IDE还可以负责协调和服务之间实现通信。所有的编辑器,设计器,项目类型和其他工具都是VS压缩包存在。Visual Studio 使用COM访问VSPackage。在Visual Studio SDK中还包括了管理软件包框架(MPF),这是一套管理的允许在写的CLI兼容的语言的任何围绕COM的接口。然而,MPF并不提供所有的Visual Studio COM 功能。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小议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小议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科技文体崇尚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句式严整,少有变化,常用前置性陈述,即在句中将主要信息尽量前置,通过主语传递主要信息。科技文章文体的特点是:清晰、准确、精练、严密。那末,科技文章的语言结构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是进行英汉科技翻译时需要探讨的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 Archimede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阿基米德最先发展固体排水的原理。 句中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系名词化结构,一方面简化了同位语从句,另一方强调displacement 这一事实。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on its own axis causes the change from day to night. 地球绕轴自转,引起昼夜的变化。 名词化结构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on its own axis 使复合句简化成简单句,而且使表达的概念更加确切严密。 If you use firebricks round the walls of the boiler, the heat loss, can be considerably reduced. 炉壁采用耐火砖可大大降低热耗。 科技英语所表述的是客观规律,因之要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二人称;此外,要使主要的信息置于句首。 Television is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受活动物体的图象。 名词化结构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强调客观事实,而"谓语动词则着重其发射和接受的能力。 二、广泛使用被动语句 根据英国利兹大学John Swales 的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态。这是因为科技文章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会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因此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采用被动语态,例如: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应当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而很少说: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 .你们必须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此外,如前所述,科技文章将主要信息前置,放在主语部份。这也是广泛使用被动态的主要原因。试观察并比较下列两段短文的主语。 We can store electrical energy in two metal plates separated by an insulating medium. We call such a device a capacitor, or a condenser, and its ability to store electrical energy capacitance .It is measured in farads. 电能可储存在由一绝缘介质隔开的两块金属极板内。这样的装置称之为电容器,

外语翻译: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doc

外语翻译: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字:原作;译者;翻译风格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

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 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二、译者风格的多样性 从理论上讲,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等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等量即为等值,译者的任务就是使译作在内容、文体及风格上与原作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傅雷曾经说过: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可见,在多数情况下,译文也只能做到与原作相似,而做不到完全一致。 (一)不同的翻译方法反映出不同的译者风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附外文原文) 系 (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题名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7.1 Enter ActionMappings The Model 2 architecture (see chapter 1) encourages us to use servlets and Java- Server Pages in the same application. Under Model 2, we start by calling a servlet. The servlet handles the business logic and directs control to the appropriate page to complete the response. The web application deployment descriptor (web.xml) lets us map a URL pattern to a servlet. This can be a general pattern, like *.do, or a specific path, like saveRecord.do. Some applications implement Model 2 by mapping a servlet to each business operation. This approach works, but many applications involve dozens or hundreds of business operations. Since servlets are multithreaded, instantiating so manyservlets is not the best use of server resources. Servlets are designed to handle any number of parallel requests. There is no performance benefit in simply creating more and more servlets. The servlet’s primary job is to interact with the container and HTTP. Handling a business operation is something that a servlet could delegate to another component. Struts does this by having the ActionServlet delegate the business operation to an object. Using a servlet to receive a request and route it to a handler is known as the Front Controller pattern [Go3]. Of course, simply delegating the business operation to another component does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mapping URIs [W3C, URI] to business operations. Our only way of communicating with a web browser is through HTTP requests and URIs. Arranging for a URI to trigger a business oper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developing a web application. Meanwhile, in practice many business operations are handled in similar ways. Since Java is multithreaded, we could get better use of our server resources if we could use the same Action object to handle similar operations. But for this to work, we might need to pass the object a set of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to use with each operation. So what’s the bottom line? To implement Model 2 in an efficient and flexible way, we need to: Enter ActionMappings 195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摘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既以学术为

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 【目录】:内容摘要3-4Abstract4-5目次5-8引论8-10第1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10-401.1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10-131.1.1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10-121.1.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及其关系12-131.2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3-281.2.1理论研究的自律13-171.2.2我国翻译史研究的盲点与误区17-211.2.3本土传统21-281.2.3.1古代、近代、现代、当代22-251.2.3.2“忠实”之于传统25-281.3翻译实践现状反思28-401.3.1语言驾驭及知识储备28-311.3.2文化意识31-40第2章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40-742.1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40-462.1.1学科名称40-432.1.2学科建制的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43-462.2观念与判断46-742.2.1观念转变中的困顿46-552.2.2评判力55-592.2.3论文写作模式59-74第3章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74-1023.1治学态度74-863.1.1构架疏忽74-753.1.2阐释粗疏75-763.1.3措词不慎76-783.1.4言过其

研究生科技英语阅读课文翻译8

Why We're Fat 1 So why is obesity happening? The obvious, clichéd-but-true answer is that we eat too much high-calorie food and don't burn it off with enough exercise. If only we had more willpower, the problem would go away. But it isn't that easy. 为什么会有肥胖症?一个明显、老生常谈但又真实的答案就是我们吃太多高热量食物并且没有进行足够的运动消耗它。要是我们的意志力更强大,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但是,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 2 When warned about the dangers of overeating, we get briefly spooked and try to do better. Then we're offered a plateful of pancakes smothered in maple syrup, our appetite overpowers our reason, and before we know it, we're at it again. Just why is appetite such a powerful driver of behavior, and, more important, how can we tame it? 当我们被警告说吃得太多的时候,一时总会被吓倒并努力做好一些。然后一碟涂满槭糖浆的煎饼摆在面前,我们的食欲战胜了我们的理智,等到我们意识到它的时候,我们又重蹈覆辙了。到底为什么食欲具有如此强大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才能够控制它? 3 Within the past few years, science has linked our ravenous appetites to genes and hormones. Among the hormones that fuel these urges are ghrelin and leptin, known as the "hunger hormones." Ghrelin is produced mostly by cells in the stomach lining. Its job is to make you feel hungry by affecting the hypothalamus, which governs metabolism. Ghrelin levels rise in dieters who lose weight and then try to keep it off. It's almost as if their bodies are trying to regain the lost fat. This is one reason why it's hard to lose weight and maintain the loss. 近几年来,科学将我们迫不及待要吃的食欲跟基因和激素联系起来。激起这些强烈的欲望的激素有胃促生长素和消瘦素,也被称作“饥饿激素”。胃促生长素主要由胃保护层的细胞产生。它的职责是影响控制新陈代谢的下丘脑,让你感到饥饿。当节食者减肥并且努力维持减肥效果,他的胃促生长素水平就会升高。就像他们的身体要试图恢复失去的脂肪。这是为什么很难减肥并维持减肥效果的原因之一。 4 Leptin turns your appetite off and is made by fat cells. Low leptin levels increase your appetite and signal your body to store more fat. High leptin levels relay the opposite signal. Many obese people have developed a resistance to the appetite-suppressing effects of leptin and never feel satisfied, no matter how much they eat. Basically, your body uses these hormones to help you stay at your weight and keep you from losing fat —which is another reason why dieting can be so difficult. 消瘦素消除你的食欲,它来自脂肪细胞。低消瘦素水平增加你的食欲并通知你的身体储存更多的脂肪。高消瘦素水平传递相反的信号。很多肥胖的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消瘦素抑制食欲效应的抵抗,不管他们吃多少也从不感到满足。从根本上说,你的身体利用这些激素帮助你保持现在的体重,不让你的脂肪流走——这是节食如此之难的另外一个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