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总结8篇-精品

实验报告总结8篇-精品
实验报告总结8篇-精品

《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报告总结(一):

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此刻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但是之后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状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须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状况,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取恰当的顺序就能够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就应要有良好的习惯,就应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就应怎样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就应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就应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就应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个性仔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个性准确。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模块。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数码显示个性需要细致,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后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实验报告总结(二):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经验与体会,这些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记下来与大家共勉:

1.手脚勤快,热心帮忙他人。初来匝道,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都就应用心去完成,也许自己累点,但你会收获很多,无论是知识与经验还是别人的称赞与认可。

2.多学多问,学会他人技能。学问学问,无问不成学。知识和经验的收获能够说与勤学好问是成正比的,要记住知识总是垂青那些善于提问的人。

3.善于思考,真正消化知识。有知到识,永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你真正学会去思考时,他人的知识才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4.前人铺路,后人修路。墨守陈规永远不会有新的建树,前人的道路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另辟蹊径更为重要。

5.独立而不孤立。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实验,但要记住与他人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实验和实验事永远不是你自己的。

6.实事求是做实验。不骗自己更不要骗他人。

7.认真仔细地做好实验纪录。不要当你真正用到它时才知它的重要所在。

实验报告总结(三):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是十分重视的,这一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让学生做相关实训并完成单片机实验报告,在实验的形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潜力。从单片机实验心得中学生就能够总结出超多的经验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教学中选用inter公司的mcs-51),要掌握单片机指令系统中汇编语言各种基本语句的好处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单片机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输入输出中断等接口-技术。使学生从硬件软件的结合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潜力,从而全面掌握单片机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认识、基储综合3个阶段。以往的单片机实验是进行软件的编制和调试,与实际应用中的硬件电路相脱节。使学生缺乏硬件设计及调试分析潜力,对单片机如何构成一个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缺乏认识。发布的单片机实验板,透过计算机连接仿真器在实验板上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齐调试,

软件的修改也十分方便,软件和硬件调试都透过后,把程序固化在eprom当中,插上8051单片机构成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实验报告总结(四):

实验总结心得

经过半年的生化实验的学习让我受益菲浅。在生化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我对在这半年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总结这一年来的收获与不足。取之长、补之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受用。

这半年的生化实验主要有folin-酚法测蛋白稀碱法提取酵母RNA醋酸纤维薄膜电泳RNA定量测定-UV吸收法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最适PH选取菲林试剂热滴定定糖法肌糖元的酵解作用N-末端氨基酸残基的测定--DNS-CL法柱层析分离色素凯式定氮法等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凯式定氮法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实验,因为这个实验使我认识了改良式凯式蒸馏仪的基本结构,同样的也让我透过这次实验掌握了凯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在这次实验中,我和我的同组者-韩文志犯了一些错误,而且是很不就应犯的错误,我们都忘了在做实验时要加入新的沸石,这是个很低级的错误,差点引起溶液的暴沸。透过这次错误我认识到,很多知识,即使是老师在怎样说,它也只是理论,当我们不能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时,它对我们都是毫无好处的。此刻更深的认识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观点。在这次实验中我们损坏了改良式凯式蒸馏仪,并且赔了钱,钱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操作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在做实验时还是对仪器不是很熟悉,做实验时不认真。

还有一个是柱层析分离色素,这个实验主要是掌握吸附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我记

得这次实验我是第二个到的实验室,当时还很有成就感,进来后就称菠菜,还有研磨,这是很累人的活,我觉得,因为想把它研磨的好些,又想

快点做实验,于是就一向磨一向磨,直到做下一步时才觉得手腕有点累。我记得在加棉花时,由于不明白就应加多厚,提取色素时还很是胆战心惊的。我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装柱这一步是很重要的,于是我们很留意的装,直到柱面很平。直到最后,分离色素后,看到我们的色带分离的很好,很是高兴。

半年实验做下来,最苦的要数菲林试剂热滴定定糖法这个实验了。这个实验要求我们正确掌握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和热滴定的终点。由于全部滴定过程务必在沸腾状态下快速进行,而且终点不容易把握,我们滴了好几十次才确定了终点。当时我的同组者-韩文志已经被火烤的不行了。

在这半年的十几次的实验的学习中,我受益颇多。毫无疑问,它培养了我的动手潜力。每个实验我都会亲自去做,不放下每次锻炼的机会。经过这半年,我的动手潜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它让我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一向以来就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虽然一向明白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但经过这半年,让我不仅仅深深的懂得课前预习的重要,更领会了课前预习的好处。只有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在做实验时效率才会更高,才能收获的更多、掌握的更多;它还提高了我处理数据的潜力;做实验就会有数据,有数据就要处理,数据处理的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实验成功与否。

半年实验虽然收获很多,但在这中间,我也发现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动手潜力还不够强,当有些实验需要很强的动手潜力时我还不能从容应对;我的探索方式还有待改善,当应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我还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我的数据处理潜力还得提高,当眼前摆着一大堆复杂数据时我处理的方式及潜力还不足,不能用最佳的处理手段使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小程度总之,生化实验课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实验课上学得的,我将发挥到其它中去,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在此间发现的不足,我将努力改善,透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克服那些不应成为学习、获得知识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更大的收获,在不断地探索中、在无私的学习、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实验报告总结(五):

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

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适宜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二、计算题要有计算步骤、解题过程,要代具体数据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得数。

三、实验中测试得到的数据要用黑笔誊写在实验报告表格上,铅笔字迹清楚也能够,如纸面太脏要换新实验报告纸,在319房间买,钱交给姜老师。

四、绘制的曲线图要和实验数据吻合,坐标系要标明单位,各种特性曲线等要经过实验教师检查,有验收印章,曲线图务必经剪裁大小适宜,粘附在实验报告相应位置上。

五、思考题要有自己理解实验原理后较为详尽的语言表述,如串联谐振的判定等,能够发挥,有的要画图说明,不能过于简单,不能照抄。

六、实验报告页眉上项目如学号、实验台号、实验室房间号、实验日期等不要漏填。

七、要有个人小结,叙述透过实验有哪些提高,有哪些教训,之所以作得好和作得差,要分析一下原因。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八、5月17日下午3时以前班长(学委)交到综合楼323房间。

实验报告总结(六):

透过一个学期对《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我来说它已不陌生。首先对于课程安排,感觉很紧凑,几乎不遗漏任何的知识点。理论总在实验和机试前,这样有利于我们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灌输,而且把理论运用自如。每理论课后,老师总不忘留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其次是对于教学,感觉老师讲课的思路很清晰,运用课件的形式讲课,很有概括性,重点一针见血,易于给我们把握住知识的主次。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我们慢慢吃透了课本上的知识,老师偶尔形象及幽默的比喻,易于理解理解,感觉不到课堂的枯燥,实验前,老师总会给足够的时间给我们预习。分成小组的形式,让我们构成合作的团体,实验中不仅仅让我获得知识,更锻炼了我们同学之间的合作。实验中学会了双绞线的制作与测试、IP地址规划与管理、对等网络组网等等。即使操作上,

我们学会了开通博客、;windows2000server的安装等等。实验后的实验报告让我们有了总结回顾的效果。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构成的一门新兴学科。21世纪的我们,务必学好科学技术才能站得住脚!!!在实验中,让我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实验前做好准备,要了解实验目的的要求,要详读实验的步骤,实验过程要谨慎仔细等等。。。

相信以后更认真,努力的学习,必须能够使自己的知识更全面。

1.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资料来解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乃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测试问题的课程。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的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取,传感器的选取、标定、安装及信号获取,信号调理、变换、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诊断等,涉及到测试系统静动态性能、测试动力学方面的思考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基于LabVIEW的虚拟测试技术的运用等。

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做了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三个实验。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我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并没有气垒,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到达了双赢的效果。

实验中我学会了单臂单桥、半桥、全桥的性能的验证;用振动测试的方法,识别一小阻尼结构的(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掌握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测试信号的频率域分析方法;还有了解虚拟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实验过程中培养了我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培养了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潜力、独立思考、测试前沿信息的捕获潜力等;提高了自己动手潜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识。

实验报告总结(七):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是十分重视的,这一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

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让学生做相关实训并完成单片机实验报告,在实验的形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潜力。从单片机实验心得中学生就能够总结出超多的经验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教学中选用inter公司的mcs-51),要掌握单片机指令系统中汇编语言各种基本语句的好处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单片机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输入输出中断等接口技术。使学生从硬件软件的结合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潜力,从而全面掌握单片机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认识、基础、综合3个阶段。以往的单片机实验是进行软件的编制和调试,与实际应用中的硬件电路相脱节。使学生缺乏硬件设计及调试分析潜力,对单片机如何构成一个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缺乏认识。单片机实验板,透过计算机连接仿真器在实验板上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齐调试,

软件的修改也十分方便,软件和硬件调试都透过后,把程序固化在eprom当中,插上8051单片机构成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单片机实验板的构成及基本功能

单片机实验板,它由8031、8155,eprom2764,max232键盘及显示器组成。其中8155片内有256个ram单元,接6个7段码显示器和8个按键作输入。串行口连接max232串行口转换芯片,p1口留出作为一些控制量的输入输出用以扩展使用。在实验板上可编写键盘扫描程序、显示程序、时间的设定及计时程序、从键盘上输入两个加数或减数显示结果程序、位变量的逻辑运算程序及串行口和上位机通讯程序等,还可和其它课程相结合,进行实验。同时可参考单片机网51hei.上的比较生动的单片机学习教程,学习和试验一齐进行.例如,《电子测量》课程中各种频率的测量,可透过8031单片机p1口输入被测量,由单片机来进行检测和显示,把几门课程结合在一齐学习,使课程有延续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由于p1口透过插座引出,也可外部扩展a/dd/a等其他接口芯片,以构成新的应用系统。

单片机实验板的衍生功能

此单片机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板是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有键盘输入和显示输出,在这个基础电路上透过p1口对不同检测或控制对象还可衍生出各种应用来。例如:时间的设置及显示、温度的检测及控制等,在此实验板上,编写相应的软件即可,否则,只在计算机上模拟调试软件,则无法了解单片机接口中各种控制信号的使用。还可帮忙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这在单片机实验报告中都要体现出来。

实验报告总结(八):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学科,它需要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力学、机械等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各种物理量的变换原理、各种静态和动态物理量(如力、振动、噪声、压力和温度等)的测定,以及实验装置的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许多测试理论和方法只有透过实际验证才能加深理解并真正掌握。实验就是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基础知识,掌握各类典型传感器、记录仪器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具有测试系统的选取及应用潜力;具有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潜力;得到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分析潜力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独立进行机械工程测试的潜力,对各门知识得到融会贯通的认识和掌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测试技术实验课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掌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手段,为将来从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透过本门课程实验,以下潜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了解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传感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及各种测试中不同传感器的选取方法。

2、培养具有综合应用相关知识来解决测试问题的基础理论;

3、培养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我们务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以实践证实理论,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是我们快速认识和掌握理论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综合布线实验报告

综合布线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综合布线实验报告 姓名:xxx 学号:0614130x 班级:xxxxxx 课程名称 综合布线 实验项目 跳线制作 实验项目类型 验 证 演示 综合 设计 其 他 指导教师 xxx 成 绩 ■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双绞线的介质标准和RJ45连接器接口制作方法 2、掌握直通UTP 和交叉UTP 的使用环境 3、掌握测试网络通信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环境 五类UTP 电缆,RJ-45水晶头,RJ-45线缆测试仪,压线钳,剥线钳,剪刀,装有网卡的计算机两台。 三、实验步骤 1、制作直通UTP 电缆 (1) 取一段1m 左右的双绞线,两端用剪刀剪齐,用剥线钳剥去一端的塑 料包皮约20mm 。注意在剥线的过程中不要将导线的绝缘层割破或弄 断导线。 (2) 将四对线扇状排开,从左到右一次为“橙白/橙”“蓝白/蓝”“绿白/绿”“棕 白/棕”。将缠绕的导线拉直,按照T568B 的线序平排。(见图) (3) 并拢、铰齐线头。并留有14mm 的长度。注意,芯线留得太长,芯 间的相互干扰就会增强。如果线芯太短,接头的金属不能全部接触 到芯线,则会造成断路或接触不良。 图:

(4)检查芯线的排列顺序,将钳断插入到RJ-45头中。注意插入的时候,水晶头的带有拴卡的一面向下。尽量将芯线顶到接头的前端。 (5)再次检查水晶头中的线序。并检查芯线是否已经到了水晶头的前端。 (6)将水晶头塞入压线钳的RJ-45插座内,用力压下压线钳的手柄。(见图 (7)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头的制作,也按照568B的线序来制作。这样就完成直连线的制作了。 2、制作交叉UTP电缆 特别要注意:与前面制作方法一样,但一端用568B,另外一端则用568A 标准。这样就完成了交叉线的制作。 3、测试双绞线 要测试双绞线是否接通,可用测线器来测试。通常测试仪一组有两个:其中一个为信号发射器,另一个为信号接受器,双方各有8个LED灯以及一个RJ-45插槽。 (1)将两端做好RJ-45机头的网线两端别插至侧线器上。 (2)打开测线器的电源,观察测试灯闪烁的情况。正确的情况下,连在同一条芯线上的指示灯会一起亮起来。若发射器的第一个灯亮时, 接受器却没有仍和灯亮起,表示连通有问题。 (3)观察直通线和交叉线在测试时有什么差别 4、使用直连UTP电缆连接到交换机和网卡 将RJ-45接头插入计算机网卡或交换机接口,听到“喀”一声,就可以了。拔出接头时,应该按柱接头的卡拴。如果插入、拔出不顺,说明接头夹的不紧,在用压线钳用力夹一夹。 看指示交换机和网卡的指示灯是否亮 5、使用交叉UTP电缆连接两台计算机 操作方法同上,看指示网卡的指示灯是否亮 6、设置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 按照操作4:将第一台计算机的IP地址设为:机器号1.机器号 图

windows进程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实验项目:windows进程管理 姓名: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系 2019 年 4 月 23 日

实验项目名称: windows进程管理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windows系统提供的线程创建、线程撤销、线程同步等系统调用; 2. 利用C++实现线程创建、线程撤销、线程同步程序; 3. 完成思考、设计与练习。 二、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1. Windows 7或10, VS2010及以上版本。 三、实验内容 1 线程创建与撤销 写一个windows控制台程序(需要MFC),创建子线程,显示Hello, This is a Thread. 然后撤销该线程。 相关系统调用: 线程创建: CreateThread() 线程撤销: ExitThread() 线程终止: ExitThread(0) 线程挂起: Sleep() 关闭句柄: CloseHandle() 参考代码: ; } 运行结果如图所示。 完成以下设计题目: 1. 向线程对应的函数传递参数,如字符串“hello world!”,在线程中显示。 2. 如何创建3个线程A, B, C,并建立先后序执行关系A→B→C。

实验内容2 线程同步 完成父线程和子线程的同步。父线程创建子线程后进入阻塞状态,子线程运行完毕后再唤醒。 相关系统调用: 等待对象 WaitForSingleObject(), WaitForMultipleObjects(); 信号量对象 CreateSemaphore(), OpenSemaphore(), ReleaseSemaphore(); HANDLE WINAPI CreateSemaphore( _In_opt_ LPSECURITY_ATTRIBUTES lpSemaphoreAttributes _In_ LONG lInitialCount, _In_ LONG lMaximumCount, _In_opt_ LPCTSTR lpName ); 第一个参数:安全属性,如果为NULL则是默认安全属性 第二个参数:信号量的初始值,要>=0且<=第三个参数 第三个参数:信号量的最大值 第四个参数:信号量的名称 返回值:指向信号量的句柄,如果创建的信号量和已有的信号量重名,那么返回已经存在的信号量句柄参考代码: n"); rc=ReleaseSemaphore(hHandle1,1,NULL); err=GetLastError(); printf("Release Semaphore err=%d\n",err); if(rc==0) printf("Semaphore Release Fail.\n"); else printf("Semaphore Release Success. rc=%d\n",rc); } 编译运行,结果如图所示。

操作系统实验心得

1-1:通过这次小实验,是我更加了解Linux一些常用指令的操作以及其作用,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lniux操作系统的初学者来说非常有用,助于以后能够更进一步学习Linux操作系统。 1-2:在实验过程中,使用VI编辑器虽然不能像window操作系统那样对文本进行熟练度编辑,但是,VI编辑器使用命令来操作,将可以锻炼我的记忆力、对键盘的熟练读,还能帮助我们尽快适应linux操作系统的操作。 1-3:原本对liunx下的编译和调试环境不是很熟悉,但通过这次的实验,让我熟悉了linux 下的编译器和调试器的使用。 实验中使用了gcc命令,gcc首先调用cpp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过程中,对源代码文件中的文件包含(#include)、预编译语句(如宏定义#define等)进行分析。 当所有的目标文件都生成之后,gcc就调用ld来完成最后的关键性工作,这个阶段就是链接。在链接阶段,所有的目标文件被安排在可执行程序中的恰当的位置,同时,该程序所调用到的库函数也从各自所在的库中链接到合适的地方。 1-4:API 接口属于一种操作系统或程序接口。通过实验,我了解了Windows的这种机制,加深了对API函数的理解。 2-1: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一些常用进程管理命令的使用,例如ps、kill命令,了解到换个kill与killall的不同,对于linux操作系统下的进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的学习进程。 2-2:本次实验是熟悉掌握Linux 系统常用进程创建与管理的系统调用,linux下使用fork()创建子进程,与windows下CreateProcess()创建子进程完全不同,通过比较小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进程的创建,对于进程的管理的理解也有了清晰地认识。 实验中遇到fork函数返回2次结果,经过分析结果如下: 由于在复制时复制了父进程的堆栈段,所以两个进程都停留在fork函数中,等待返回。因为fork函数会返回两次,一次是在父进程中返回,另一次是在子进程中返回,这两次的返回值是不一样的。 调用fork之后,数据、堆栈有两份,代码仍然为一份但是这个代码段成为两个进程的共享代码段都从fork函数中返回,箭头表示各自的执行处。当父子进程有一个想要修改数据或者堆栈时,两个进程真正分裂。 2-3:通过这次实验对熟悉掌握和了解windows平台常用进线程控制API,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API函数对windows编程的重要性,了解进程线程在内存中的执行,特别认识互斥体Mutex对象,API函数一定要多用,才能记得。 3-1:该程序的输入变量具有限制,若输入除0和1的数据,则将视为0处理.改进的方法为修改if 语句中的条件为:1,即只要输入为非零,则有效。即逻辑表达式的值为真。(在逻辑数学里非零则表示为真!) 为了能较好的实现进程的同步,可以另外设一个标志量,标志临界资源是否正被访问,当a,b,c

e网络综合布线实验报告完整.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电子工程系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实验报告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组者: 指导教师:

任务一建筑物基本情况与用户需求调查实践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训掌握综合布线总体方案和各子系统的设计方法,熟悉一种施工图的绘制方法(AUTOCAD 或VISIO ),掌握设备材料预算方法、工程费用计算方法。设计内容符合国家《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T-50311-2000 》以桂林航专2号实验楼为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目标,通过设计,掌握综合布线总体方案和各子系统的设计方法,熟悉一种施工图的绘制方法(AUTOCAD 或VISIO ),掌握设备材料预算方法、工程费用计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 通过对桂林航专2号实验楼的实地测量和考察,完成下列任务: 1、工程概况现场考察,画出项目建筑三视图、平面图(标注尺寸) 2、用户需求调查(按二号实验楼的具体实验室分布进行估算) 三、实验步骤 1 )、现场勘测大楼,从用户处获取用户需求和建筑结构图等资料,掌握大楼建筑结构,熟悉用户需求、确定布线路由和信息点分布。 2 )、总体方案和各子系统的设计。 3 )、根据建筑结构图和用户需求绘制综合布线路由图,信息点分布图。 4 )、综合布线材料设备预算。 5 )、设计方案文档书写。 四、实验结果记录(以报告形式,每组一份另行装订) 五、实验心得体会:(手写)

任务二RJ-45跳线制作与测试 一、实训目的:掌握网络跳线的制作方法 二、实训理论与步骤: 制作步骤如下: 步骤 1:利用斜口错剪下所需要的双绞线长度,至少 0.6米,最多不超过 100米。然后再利用双绞线剥线器(实际用什么剪都可以)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2-3厘米。有一些双绞线电缆上含有一条柔软的尼龙绳,如果您在剥除双绞线的外皮时,觉得裸露出的部分太短,而不利于制作RJ-45接头时,可以紧握双绞线外皮,再捏住尼龙线往外皮的下方剥开,就可以得到较长的裸露线; 步骤 2:剥线完成后的双绞线电缆; 步骤 3:接下来就要进行拨线的操作。将裸露的双绞线中的橙色对线拨向自己的前方,棕色对线拨向自己的方向,绿色对线剥向左方,蓝色对线剥向右方; 步骤 4:将绿色对线与蓝色对线放在中间位置,而橙色对线与棕色对线保持不动,即在靠外的位置,调整线序为以下顺序 左一:橙左二:蓝左三:绿左四:棕 步骤 5:小心的剥开每一对线,白色混线朝前。因为我们是遵循EIA/TIA 568B的标准来制作接头,所以线对颜色是有一定顺序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绿色条线应该跨越蓝色对线。这里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就是将白绿线与绿线相邻放在一起,这样会造成串扰,使传输效率降低。左起: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常见的错误接法是将绿色线放到第 4只脚的位置。 应该将绿色线放在第 6只脚的位置才是正确的,因为在100BaseT网络中,第3只脚与第6只脚是同一对的,所以需要使用同一对线。(见标准EIA/TIA 568B)左起: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步骤 6:将裸露出的双绞线用剪刀或斜口钳剪下只剩约 13mm的长度,之所以留下这个长度是为了符合EIA/TIA的标准,您可以参考有关用RJ-45接头和双绞线制作标准的介绍。最后再将双绞线的每一根线依序放入RJ-45接头的引脚内,第一只引脚内应该放白橙色的线,其余类推。 步骤 7:确定双绞线的每根线已经正确放置之后,就可以用RJ-45压线钳压接RJ -45接头,市面上还有一种RJ-45接头的保护套,可以防止接头在拉扯时造成接触不良。使用这种保护套时,需要在压接RJ-45接头之前就将这种胶套插在双绞线电缆上。 步骤8:网络跳线的测试 将制作好的网络跳线接到测试仪的两个端口,仔细观察信号出现的顺序。 三、实训心得体会:(详细记录自己制作网络跳线的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测试结果,写在背面)

进程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2过程管理实验报告学生号姓名班级电气工程系过程、过程控制块等基本原理过程的含义:过程是程序运行过程中对数据集的处理,以及由独立单元对系统资源的分配和调度。在不同的数据集上运行程序,甚至在同一数据集上运行多个程序,是一个不同的过程。(2)程序状态:一般来说,一个程序必须有三种基本状态:就绪、执行和阻塞。然而,在许多系统中,过程的状态变化可以更好地描述,并且增加了两种状态:新状态和终端状态。1)就绪状态,当一个进程被分配了除处理器(CPU)以外的所有必要资源时,只要获得了处理器,进程就可以立即执行。此时,进程状态称为就绪状态。在系统中,多个进程可以同时处于就绪状态。通常,这些就绪进程被安排在一个或多个队列中,这些队列称为就绪队列。2)一旦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得到处理器,它就可以运行了。进程的状态称为执行状态。在单处理器系统中,只有一个进程在执行。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可能有多个进程在执行中。3)阻塞状态由于某些事件(如请求输入和输出、额外空间等),执行进程被挂起。这称为阻塞状态,也称为等待状态。通常,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被调度为-?这个队列称为阻塞队列。4)新状态当一个新进程刚刚建立并且还没有放入就绪队列中时,它被称为新状态。5)终止状态是

什么时候-?进程已正常或异常终止,操作系统已将其从系统队列中删除,但尚未取消。这就是所谓的终结状态。(3)过程控制块是过程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操作系统中最重要的记录数据。控制块PCB记录操作系统描述过程和控制过程操作所需的所有信息。通过PCB,一个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可以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基本单元,并且可以同时执行一个进程。换句话说,在进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操作系统通过进程PCB管理和控制并发进程。过程控制块是系统用于过程控制的数据结构。系统根据进程的PCB来检测进程是否存在。因此,进程控制块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当系统创建一个进程时,它需要为它创建一个PCB;当进程结束时,系统回收其PCB,进程结束。过程控制块的内容过程控制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过程标识信息过程标识用于对过程进行标识,通常有外部标识和内部标识。外部标识符由流程的创建者命名。通常是一串字母和数字。当用户访问进程时使用。外部标识符很容易记住。内部标识符是为了方便系统而设置的。操作系统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唯一的整数作为内部标识符。通常是进程的序列号。描述性信息(process scheduling message)描述性信息是与流程调度相关的一些有关流程状态的信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流程状态:表

综合布线实验实验报告

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 ——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布线方 案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目录-------------------------------------------------------------- 2 一、需求分析-------------------------------------------------------- 5 1.1信息需求的类型---------------------------------------------- 5 1.2信息点数量。------------------------------------------------ 5 二、设计方案----------------------------------------------------- 5 2.1总体思路(设计原则)---------------------------------------- 6 2.2总体结构---------------------------------------------------- 6 2.3宿舍布线系统的设计------------------------------------------ 6 2.3.1 工作区子系统------------------------------------------ 6 2.3.2 水平子系统-------------------------------------------- 7 2.3.3 管理子系统-------------------------------------------- 7 2.3.4 干线子系统-------------------------------------------- 7 2.3.5 设备间子系统------------------------------------------ 7 2.4 采用线缆类型及各系统材料配置-------------------------------- 7 2.4.1 水平子系统-------------------------------------------- 8 2.4.2 工作区子系统------------------------------------------ 8 2.4.3 设备间------------------------------------------------ 9 2.5产品选型---------------------------------------------------- 9 三.施工方案说明---------------------------------------------------- 11 3.1 工作区子系统安装------------------------------------------- 11 3.2 水平区子系统安装------------------------------------------- 12 四、系统调试及验收------------------------------------------------- 12 4.1布线标准--------------------------------------------------- 12 4.2 水平管理子系统安装----------------------------------------- 13 4.3 施工要求标准----------------------------------------------- 13 4.4 垂直主干子系统安装----------------------------------------- 14

进程管理实验报告

进程的控制 1 .实验目的 通过进程的创建、撤消和运行加深对进程概念和进程并发执行的理解,明确进程与程序之间的区别。 【答:进程概念和程序概念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1)进程是动态的,而程序是静态的。 (2)进程有一定的生命期,而程序是指令的集合,本身无“运动”的含义。没有建立进程的程序不能作为1个独立单位得到操作系统的认可。 (3)1个程序可以对应多个进程,但1个进程只能对应1个程序。进程和程序的关系犹如演出和剧本的关系。 (4)进程和程序的组成不同。从静态角度看,进程由程序、数据和进程控制块(PCB)三部分组成。而程序是一组有序的指令集合。】2 .实验内容 (1) 了解系统调用fork()、execvp()和wait()的功能和实现过程。 (2) 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来创建两个子进程,并由父进程重复显示字符串“parent:”和自己的标识数,而子进程则重复显示字符串“child:”和自己的标识数。 (3) 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来创建一个子进程。子进程通过系统调用execvp()更换自己的执行代码,新的代码显示“new

program.”。而父进程则调用wait()等待子进程结束,并在子进程结束后显示子进程的标识符,然后正常结束。 3 .实验步骤 (1)gedit创建进程1.c (2)使用gcc 1.c -o 1编译并./1运行程序1.c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mian(){ int id; if(fork()==0) {printf(“child id is %d\n”,getpid()); } else if(fork()==0) {printf(“child2 id %d\n”,getpid()); } else {id=wait(); printf(“parent id is %d\n”,getpid()); }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实验二进程调度1.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次实验,理解进程调度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进程状态的转变、进程调度的策略,进一步体会多道程序并发执行的特点,并分析具体的调度算法的特点,掌握对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 2.实验内容 阅读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二章和第三章,掌握进程管理及调度相关概念和原理。 编写程序模拟实现进程的轮转法调度过程,模拟程序只对PCB进行相应的调度模拟操作,不需要实际程序。假设初始状态为:有n个进程处于就绪状态,有m个进程处于阻塞状态。采用轮转法进程调度算法进行调度(调度过程中,假设处于执行状态的进程不会阻塞),且每过t个时间片系统释放资源,唤醒处于阻塞队列队首的进程。 程序要求如下: 1)输出系统中进程的调度次序; 2)计算CPU利用率。 3.实验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VC++6.0 C语言 4设计思想: (1)程序中进程可用PCB表示,其类型描述如下:

structPCB_type { intpid;//进程名 intstate;//进程状态 2——表示“执行”状态 1——表示“就绪”状态 0——表示“阻塞”状态 intcpu_time;//运行需要的CPU时间(需运行的时间片个数) } 用PCB来模拟进程; (2)设置两个队列,将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PCB挂在队列ready中;将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PCB挂在队列blocked中。队列类型描述如下: structQueueNode{ structPCB_typePCB; StructQueueNode*next; } 并设全程量: structQueueNode*ready_head=NULL,//ready队列队首指针 *ready_tail=NULL,//ready队列队尾指 针

综合布线实验报告doc

综合布线实验报告 篇一: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报告 郑州轻工业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课程名称: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日期: 地点: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网络工程 目录 一、设计概述 ................................................ . (1) 二、总体设计 ................................................ . (1)

2.1实验 一................................................. .. (1) 2.1.1实验目的................................................. .. (1) 2.1.2实验准备................................................. .. (1) 2.1.3实验步骤................................................. .. (1) 2.2实验 二................................................. .. (3) 2.2.1实验目的................................................. .. (3) 2.2.2实验准备................................................. .. (4) 2.2.3实验步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一--进程管理

实验一进程管理 一、目的 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本实验要求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程序。通过本实验加深理解有关进程控制块、进程队列的概念,并体会和了解进程调度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设计进程控制块PCB的结构(PCB结构通常包括以下信息:进程名(进程ID)、进程优先数、轮转时间片、进程所占用的CPU时间、进程的状态、当前队列指针等。可根据实验的不同,PCB结构的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增删)。为了便于处理,程序中的某进程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计算。各进程的轮转时间数以及进程需运行的时间片数的初始值均由用户给定。 2、系统资源(r1…r w),共有w类,每类数目为r1…r w。随机产生n进程P i(id,s(j,k),t),0<=i<=n,0<=j<=m,0<=k<=dt为总运行时间,在运行过程中,会随机申请新的资源。 3、每个进程可有三个状态(即就绪状态W、运行状态R、等待或阻塞状态B),并假设初始状态为就绪状态。建立进程就绪队列。 4、编制进程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本程序用该算法对n个进程进行调度,进程每执行一次,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在调度算法中,采用固定时间片(即:每执行一次进程,该进程的执行时间片数为已执行了1个单位),这时,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并排列到就绪队列的尾上。 三、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环境:Windows系统。 编程语言:C#。 四、实验思路和设计 1、程序流程图

2、主要程序代码 //PCB结构体 struct pcb { public int id; //进程ID public int ra; //所需资源A的数量 public int rb; //所需资源B的数量 public int rc; //所需资源C的数量 public int ntime; //所需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int rtime; //已经运行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char state; //进程状态,W(等待)、R(运行)、B(阻塞) //public int next; } ArrayList hready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 hblock = new ArrayList();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ArrayList p = new ArrayList(); int m, n, r, a,a1, b,b1, c,c1, h = 0, i = 1, time1Inteval;//m为要模拟的进程个数,n为初始化进程个数 //r为可随机产生的进程数(r=m-n) //a,b,c分别为A,B,C三类资源的总量 //i为进城计数,i=1…n //h为运行的时间片次数,time1Inteval为时间片大小(毫秒) //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数组、阻塞数组。 public void input()//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队列、阻塞队列 { m = int.Parse(textBox4.Text); n = int.Parse(textBox5.Text); a = int.Parse(textBox6.Text); b = int.Parse(textBox7.Text); c = int.Parse(textBox8.Text); a1 = a; b1 = b; c1 = c; r = m - n; time1Inteval = int.Parse(textBox9.Text); timer1.Interval = time1Inteval; for (i = 1; i <= n; i++) { pcb jincheng = new pcb(); jincheng.id = i; jincheng.ra = (random.Next(a) + 1); jincheng.rb = (random.Next(b) + 1); jincheng.rc = (random.Next(c) + 1); jincheng.ntime = (random.Next(1, 5)); jincheng.rtime = 0;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每一次课程设计度让我学到了在平时课堂不可能学到的东西。所以我对每一次课程设计的机会都非常珍惜。不一定我的课程设计能够完成得有多么完美,但是我总是很投入的去研究去学习。所以在这两周的课设中,熬了2个通宵,生物钟也严重错乱了。但是每完成一个任务我都兴奋不已。一开始任务是任务,到后面任务就成了自己的作品了。总体而言我的课设算是达到了老师的基本要求。总结一下有以下体会。 1、网络真的很强大,用在学习上将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助手。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能够在网上找到。从linux虚拟机的安装,到linux的各种基本命令操作,再到gtk的图形函数,最后到文件系统的详细解析。这些都能在网上找到。也因为这样,整个课程设计下来,我浏览的相关网页已经超过了100个(不完全统计)。当然网上的东西很乱很杂,自己要能够学会筛选。 不能决定对或错的,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尝试。就拿第二个实验来说,编译内核有很多项小操作,这些小操作错了一项就可能会导致编译的失败,而这又是非常要花时间的,我用的虚拟机,编译一次接近3小时。所以要非常的谨慎,尽量少出差错,节省时间。多找个几个参照资料,相互比较,

慢慢研究,最后才能事半功倍。 2、同学间的讨论,这是很重要的。老师毕竟比较忙。对于课程设计最大的讨论伴侣应该是同学了。能和学长学姐讨论当然再好不过了,没有这个机会的话,和自己班上同学讨论也是能够受益匪浅的。大家都在研究同样的问题,讨论起来,更能够把思路理清楚,相互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3、敢于攻坚,越是难的问题,越是要有挑战的心理。这样就能够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当然这也是不提倡熬夜的,毕竟有了精力才能够打持久战。但是做课设一定要有状态,能够在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想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你不成功都难。 4、最好在做课设的过程中能够有记录的习惯,这样在写实验报告时能够比较完整的回忆起中间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当时我遇到我以前从未遇到的段错误的问题,让我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在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之后,我对段错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用相应的办法来解决。 在编程中以下几类做法容易导致段错误,基本是是错误地使用指针引起的 1)访问系统数据区,尤其是往系统保护的内存地址写数据,最常见就是给一个指针以0地址 2)内存越界(数组越界,变量类型不一致等) 访问到不属于你的内存区域

网络综合布线 实训报告

郑州轻工业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网络综合布线 课程名称:网络综合布线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网络工程 姓名: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日期: 地点:

目录 一、设计概述 (1) 二、总体设计 (1) 2.1实验一 (1) 2.1.1实验目的 (1) 2.1.2实验准备 (1) 2.1.3实验步骤 (1) 2.2实验二 (3) 2.2.1实验目的 (3) 2.2.2实验准备 (4) 2.2.3实验步骤 (4) 2.3实验三 (6) 2.3.1实验目的 (6) 2.3.2实验准备 (6) 2.3.3实验步骤 (6) 2.4实验四 (7) 2.4.1实验目的 (8) 2.4.2实验准备 (8) 2.4.3实验步骤 (8) 2.5实验五 (11) 2.5.1实验目的 (11) 2.5.2实验准备 (11) 2.5.3实验步骤 (12) 2.6实验六 (13) 2.6.1实验目的 (13) 2.6.2实验准备 (13) 2.6.3实验步骤 (14) 三、实验总结 (16)

一、设计概述 网络综合布线要求熟练掌握综合布线七个子系统的划分方式、位置、作用。能够完成七个子系统的设计,并计算设计预算。能够熟练绘制综合布线施工图。熟练掌握综合布线各种工具、材料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二、总体设计 2.1实验一 1综合布线产品及工具认知教学 2双绞线端接故障认知教学 2.1.1实验目的 1)认识综合布线工程中常用的传输介质。 2)认识综合布线工程中常用的连接器件。 3)认识综合布线工程中常用的工具。 4)能够正确选购使用传输介质、连接器件及工具。 5)知道综合布线工程中常见的双绞线端接故障种类和产生原因。 6)认识到双绞线端接故障对数据传输的影响。 2.1.2实验准备 1)熟悉综合布线常用的传输介质种类、规格和用途。 2)熟悉综合布线工程中常用的连接器件种类、规格和功能。 3)熟悉综合布线工程中常用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4)熟悉双绞线接线端各种故障。 2.1.3实验步骤 1)参观”华育?”综合布线器材工具展示柜,如图2.1-1所示。

操作系统-进程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进程管理 1.实验目的: (1)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2)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分析进程争用资源的现象,学习解决进程互斥的方法; (4)了解Linux系统中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 2.实验预备内容 (1)阅读Linux的sched.h源码文件,加深对进程管理概念的理解; (2)阅读Linux的fork()源码文件,分析进程的创建过程。 3.实验内容 (1)进程的创建: 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c”。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源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pid_t pid1,pid2; pid1 = fork(); if(pid1<0){ fprintf(stderr,"childprocess1 failed"); exit(-1); } else if(pid1 == 0){ printf("b\n"); } 1/11

else{ pid2 = fork(); if(pid2<0){ fprintf(stderr,"childprocess1 failed"); exit(-1); } else if(pid2 == 0){ printf("c\n"); } else{ printf("a\n"); sleep(2); exit(0); } } return 0; } 结果如下: 分析原因: pid=fork(); 操作系统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子进程),并且在进程表中相应为它建立一个新的表项。新进程和原有进程的可执行程序是同一个程序;上下文和数据,绝大部分就是原进程(父进程)的拷贝,但它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进程!因此,这三个进程哪个先执行,哪个后执行,完全取决于操作系统的调度,没有固定的顺序。 (2)进程的控制 修改已经编写的程序,将每个进程输出一个字符改为每个进程输出一句话,再观察程序执行时屏幕上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将父进程的输出改为father process completed 2/11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16487

西安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课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进程管理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生: 学号(8位):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年**月**日

一. 实验目的及实验环境 目的:(1)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2)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分析进程竞争资源现象,学习解决进程互斥的方法。 (4)了解Linux系统中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 环境:Linux操作系统环境: 二. 实验容 (1)阅读Linux的sched.h源文件,加深对进程管理概念的理解。 (2)阅读Linux的fork.c源文件,分析进程的创建过程。 三.方案设计 (1)进程的创建 编写一段源程序,使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字符“c”。试观察纪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2)进程的控制 修改已编写的程序,将每个进程输出一个字符改为每个进程输出一句话,在观察程序执行时屏幕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如果在程序中使用调用lockf()来给每一个子进程加锁,可以实现进程之间的互斥,观察并分析出现的现象。 (3)①编写一段程序,使其现实进程的软中断通信。 要求:使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再用系统调用signal()让父进程捕捉键盘上来的中断信号(即按DEL键);当捕捉到中断信号后,父进程用系统调用Kill()向两个子进程发出信号,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下列信息后终止: Child Processll is Killed by Parent! Child Processl2 is Killed by Parent! 父进程等待两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如下的信息后终止 Parent Process is Killed! 程序流程图如下:

综合布线实验报告

综合布线实验报告 姓名:xxx 学号:0614130x 班级:xxxxxx 课程名称综合布线实验项目跳线制作 实验项目类型 验 证 演 示 综 合 设 计 其 他指导教师xxx 成绩■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双绞线的介质标准和RJ45连接器接口制作方法 2、掌握直通UTP和交叉UTP的使用环境 3、掌握测试网络通信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环境 五类UTP电缆,RJ-45水晶头,RJ-45线缆测试仪,压线钳,剥线钳,剪刀,装有网卡的计算机两台。 三、实验步骤 1、制作直通UTP电缆 (1)取一段1m左右的双绞线,两端用剪刀剪齐,用剥线钳剥去一端的塑料包皮约20mm。注意在剥线的过程中不要将导线的绝缘层割破或弄断导线。 (2)将四对线扇状排开,从左到右一次为“橙白/橙”“蓝白/蓝”“绿白/绿”“棕白/棕”。将缠绕的导线拉直,按照T568B的线序平排。(见图) (3)并拢、铰齐线头。并留有14mm的长度。注意,芯线留得太长,芯间的相互干扰就会增强。如果线芯太短,接头的金属不能全部接触到芯线,则会造成断路 或接触不良。 (4)检查芯线的排列顺序,将钳断插入到RJ-45头中。注意插入的时候,水晶头的带有拴卡的一面向下。尽量将芯线顶到接头的前端。 图:

(5)再次检查水晶头中的线序。并检查芯线是否已经到了水晶头的前端。 (6)将水晶头塞入压线钳的RJ-45插座内,用力压下压线钳的手柄。(见图 (7)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头的制作,也按照568B的线序来制作。这样就完成直连线的制作了。 2、制作交叉UTP电缆 特别要注意:与前面制作方法一样,但一端用568B,另外一端则用568A标准。这样就完成了交叉线的制作。 3、测试双绞线 要测试双绞线是否接通,可用测线器来测试。通常测试仪一组有两个:其中一个为信号发射器,另一个为信号接受器,双方各有8个LED灯以及一个RJ-45插槽。 (1)将两端做好RJ-45机头的网线两端别插至侧线器上。 (2)打开测线器的电源,观察测试灯闪烁的情况。正确的情况下,连在同一条芯线上的指示灯会一起亮起来。若发射器的第一个灯亮时,接受器却没有仍和灯亮 起,表示连通有问题。 (3)观察直通线和交叉线在测试时有什么差别? 4、使用直连UTP电缆连接到交换机和网卡 将RJ-45接头插入计算机网卡或交换机接口,听到“喀”一声,就可以了。拔出接头时,应该按柱接头的卡拴。如果插入、拔出不顺,说明接头夹的不紧,在用压线钳用力夹一夹。 看指示交换机和网卡的指示灯是否亮? 5、使用交叉UTP电缆连接两台计算机 操作方法同上,看指示网卡的指示灯是否亮? 6、设置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 按照操作4:将第一台计算机的IP地址设为:机器号,子网掩码设为;第二台计算机的IP地址设为机器号,子网掩码设为。 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通性。 按照操作5:将第一台计算机的IP地址设为:机器号,子网掩码设为;第二台计算机的 图

综合布线设计实验报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综合布线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布线工程图设计制作实验辅导员意见: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专业 班第 2 实验小组 作者张三学号 091 同作者辅导员 实验日期 2011 年 5 月 31 日成绩签名一、实验目的 通过综合实验掌握综合布线总体方案和各子系统的设计方法,熟悉一种施工图的绘制方法(AUTOCAD 或 VISIO ),掌握设备材料预算方法、工程费用计算方法。设计内容符合国家《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T-50311-2000 》。 二、实验设备 1、测量尺1把 2、VISIO软件 3、WORD、EXCEL等OFFICE软件 三、实验内容 1、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2、水平子系统设计

3、垂直子系统设计 4、管理间子系统设计 5、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6、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7、总体方案设计 四、实验课时 4课时。 五、实验原理 综合布线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它不完全是建筑工程中的“弱电”工程。综 合布线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电话、计算机等设备的功能。 由于综合布线配线间以及所需的电缆竖井、孔洞等设施都与建筑结构同时设 计和施工,即使有些内部装修部分可以不同步进行,但是它们都依附于建筑物的 永久性设施,所以在具体实施综合布线的过程中,各工种之间应共同协商,紧密 配合,切不可互相脱节和发生矛盾避免疏漏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或留下难以弥补的 后遗症。 六、实验步骤 设计一个合理的综合布线系统一般有7个步骤 : (1)分析用户需求。 (2)获取建筑物平面图。 (3)系统结构设计。 (4)布线路由设计。 (5)可行性论证。

(6)绘制综合布线施工图。 (7)编制综合布线用料清单。 具体实验内容及步骤如下: 1 、现场勘测大楼,从用户处获取用户需求和建筑结构图等资料,掌握大楼建筑结构,熟悉用户需求、确定布线路由和信息点分布。 2 、根据汇出的布线路由图,估算出施工中以下材料的数量清单:单口面板、 86 型标准底盒、信息模块的数量,超五类 UTP 双绞线的箱数( 305M / 箱),立式机柜大小(用多少 U 表示), 24 口配线架数量,(只需要计算或估算给出的这一层楼所需材料),制成表格,包括材料的种类、规格、数量。估算线材要有计算步骤和计算过程。同时回答以下问题:放线时怎样做放线记录?如何快速算出所放双绞线的长度?怎样快速算出一箱双绞线所剩的长度? 3、根据布线路由图,计算从网络信息中心到弱电井、从信息网络中心到走廊的金属线槽截面的大小和型号,以及金属线槽连接件的型号和数量(包括立柱、托臂水平弯通、水平三通等), PVC 槽及连接件的型号和数量、 PVC 管的型号和数量,其它配件的种类和数量,施工中需要哪些工具?计算金属线槽大小时要有计算步骤和计算过程。 4、设计方案文档书写,包括工程概述、设计方案、材料清单、工程预算和标书。 八、布线工程设计实例 1、第七教学楼1层网络布线设计 布线工程设计图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