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2299诗诗词词五五首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教学过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朗读感知

2. 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字子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代表作有: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把握诗文大意: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泪水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首联: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 ,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颔联: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颈联、尾联: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

4.了解内容

(1)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欣喜若狂

(3)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主题思想:抒写了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得知官军收复失地时的喜悦心情。

6.小结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听到消息时的喜悦心情,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写作上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滁州西涧》

1、作者简介:唐朝诗人,长安人。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 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 任其自然。《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2、把握诗意: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3、主题思想:写春景,描绘晚潮时西涧的雨中景物,创造恬淡幽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情怀。

4、写作特色:以情写景,可谓句句景语皆情语。

《约客》

1、作者简介:赵师秀,南宋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2、诗文赏析: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寂寞、单调)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3、全诗写出约客未至的怎样心情?

明确: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

4、主题思想: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了一位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的焦躁而期望的复杂感受。

5、写作特色:通过写景叙事来抒发感情。

《如梦令》

1、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感伤情调。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李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了高峰。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2、理解诗文:

(1)运用借代、拟人,写出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2)绿——叶,红——花,肥——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分而茂盛肥大,瘦——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

3、主题思想:通过写女词人对海棠花的关注,表现了词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4、写作特色: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侧重于从听觉方面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5、小结: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书江西造口壁》

1.作者简介:辛弃疾,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写作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把握诗意: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4、分析诗歌: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遮不住,紧承上片,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表达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抒发了词人爱国伤时之情。

5、词句赏析:

“中间多少行人泪!”史实背景:宋高宗建炎三年至四年,金兵南侵,分两路渡江。其中一路追隆佑太后(哲宗皇后,高宗伯母),隆佑从南昌仓促南逃,至造口,金兵虽未追上,可是他们沿赣江南下,一路上抢掠杀戮,惨不忍睹。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本是汉、唐建都之地,后代诗文常用于代表京都,此处指北宋京都汴梁及广大中原地区。望:深刻表达了词人急切盼望北定中原的感情。可怜:写出了词人极为愤慨惆怅之情。

如何理解“无数山”的含义?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6、主题思想:词人借江水抒发了抚今追昔,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恢复中原的意志和不可阻挡的必胜信心,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之感慨。

7、写作特色:善用比兴写情思。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